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1: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1)

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是有“形”的,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形”的。它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且不成体系,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才能领会、掌握。例如,七年级学生最初遇到的是分类思想,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把有理数的绝对值分为正数的绝对值、负数的绝对值和0的绝对值3种。在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时,把两个有理数分为同号、异号及两数中至少有一个是0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类,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解决。教师要准确、清晰地把握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讲清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分布在教材各个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出来,在学生求知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概念生成过程,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概念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七年级苏科版教材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出现铺设了很好的台阶,用刚刚学过的数轴先揭示出绝对值概念,再利用数轴揭示相反数概念内涵,从而使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并且为后继判断a,-a,b,-b的大小,找出绝对值小于3.2的整数解、非负整数解等问题铺设了台阶。

三、凸显数学规律的展示,适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例如,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首先从数的运算特例中,抽象概括出幂的一般运算性质。先让学生计算10■×10■、2■×2■,底数一般化:a■×a■;指数再一般化:a■×a■,由此得法则:a■×a■=a■。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重要作用。再如,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时,用数的运算性质探索式的同类运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实现数—式的转化,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体现。

四、夯实数学解题过程,强化教学思想方法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62-01

当下,同一课程标准下,新课程改革体系在日渐完善。随着许多不同版本新教材的衍生,了旧教材理念,在教育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也有飞跃的进步,新教材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的呈现。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该在怎样理解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新教材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来谈谈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同时,结合教材落实数学课堂高效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接受新教材的安排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兴趣是学生渴望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重要措施。常言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导师,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伴随着浓厚的求知欲望,并会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富有创造性的关注和研究所学知识。然而新教材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演变的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编排版式活泼,图文结合,内容由浅入深,顺理成章,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易于接受性。例如,在初一数学第四章中穿插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等,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从实际物体出发,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将教材中抽象的“线、角”关系形象且具体化,从而使教学难点更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应当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比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技巧很重要,应当谈吐大方自然得体、语句幽默、事例鲜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鼓动学生自主寻求知识时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广泛性;为了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也要从绚丽多彩的数学魅力下功夫,让学生享受美妙的精神境界,善于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校园的绿化面积”这部分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是如何计算的?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在这部分教学中,还设计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出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圃量一量面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实际意义。又比如,在六年级学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制作好圆柱体,或者列举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然后说一说制作过程,通过说一说能够更好的分析出圆柱的组成,这比起一味的讲知识,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通过亲手实验,学生兴趣非常高同时掌握知识准确又快速,学生不再厌烦课堂,学生上课变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师生相处融洽,教学氛围充满活力。

二、学生能力的拓展来源于新教材创造性使用

准确把握活动课内容能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情况,对课堂宏观调控顺手。如教材中设计的“练一练”、“想一想”、“试一试”、“算一算”等环节。“练一练”锻炼学生读题能力和做题能力,让学生能够能独立完成习题。而“想一想”则让学生产生思考并尝试自主探究,开启学生思维。“试一试”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算一算”不仅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有利于开启学生勤于动脑的思维意识,体现课标要求,将简单的实物与数学算术有机结合,并能熟练巧妙的将两者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运用自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讲练结合,有针对性,并结合实际生活常识,将问题与实例做对比,这样问题就简单具体了,同时课堂上多安排小组交流,锻炼合作能力,还要多提出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发散思维,学生越是知道的多,发表的多,懂得多,就会越胆大,无形中树立了自信心,讨论的越激烈,不仅能透彻理解问题,还潜移默化的引出新知识点,这样知识间的密切关联就越发清晰,数学课堂将改以往“教学生”为“学生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辅助教学,做引导者,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突破新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新教材确实有用的服务于教学并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突破新教材,采用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初一上学期“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课中,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对教材中概念和探究两部分知识对调,先学习探究线在引出概念,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告诉我们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有时能将知识由浅入深的展现,符合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通过观察,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

篇(3)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尤其是初中的数学课,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们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整数和分数都是有理数,学生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也就是说,有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是无理数在生活中并不常见。那么无理数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呢?可以从生活中的小故事寻找。

据说有个姓张的市长,一生为政清廉,对钱财毫无兴趣,唯独偏爱数学。有个精明的商人听说后,就开了一张数额为π-2万元的支票寄给张市长,试图向张市长行贿。张市长看完支票后,在支票背面写了一个数字:π+2,又把支票寄给了商人。商人看完后心悦诚服地点头说:“张市长果然名不虚传,只爱数学不爱钱。”商人身旁的秘书完全看不懂支票前后那两个数字的意思,就请教商人,商人说:“π-2=1.14,我寄给张市长这个数额的支票,就是想告诉市长,这些钱只是我的‘一点意思’,张市长回复的π+2=5.14,就是在告诉我,我的这点小聪明‘没点意思’,让我老实本分做生意,别想邪门歪道。”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无理数的兴趣,让枯燥的数学课从没点意思变成了有点意思。

二、课中,从问题中学总结

课前在生活中找数学问题只是数学教学环节的一部分,通过课前的寻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要想全面掌握问题总结法,还得在数学课中接受系统地训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一课时,首先,老师以一个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问题的起始点:“同学们是不是都买过牛仔裤?老师现在的问题就与大家穿的牛仔裤有关。说有这样一家牛仔裤专卖店店主,当他以60元一条的价格卖牛仔裤时,一周可以卖360条。当他以59元的价格卖,一周可以卖380条。当他以61元的价格卖,一周可以卖350条。已知,每条牛仔裤的进价是40元,老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这家店的店主要想在一周内赚最多的钱,他对牛仔裤的定价应该是多少?是59元?60元?61元?还是其他的价格?”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们会因惯性思维,通过主观判断,店主的定价要么是59元,要么是61元,或者就是60元。这样的主观判断显然是错误的。

此时老师应该让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不能通过主观判断,必须从数学角度计算。然后带领学生们细致分析刚才的问题,发现刚才的问题太口语化,不利于列二元二次方程。因此,应该把问题转为数学语言,即:已知一条牛仔裤进价是40元,当以60元价格销售时,一周可以卖360条,当降价1元时,一周可以卖380条,当涨价1元时,一周可以卖350条,问如何定价,才能让牛仔裤的周利润最大?

这个问题的解答要分涨价和降价两种情况。根据题意,每涨价1元,牛仔裤就少卖10条,即360-350=10,每降价1元,就多卖20条,即380-360=20,故涨降价时的公式分别为:当涨价时,设每条牛仔裤涨价为x元,牛仔裤周利润y为:y=(60+x)(360-10x)-40(360-10x)。第二种情况,当降价时,设每条牛仔裤降价x元,牛仔裤的周利润y为:y=(60-x)(360+20x)-40(360+20x)。这两种情况分别列出二元二次方程,算出当y的值最大时,x分别为多少?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数学老师再举出一个类似的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按照刚才的解题步骤,自己找问题,自己解答,最后就遇到的问题写出总结,分享给同学。

三、课后,从总结中找出新问题

篇(4)

一、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环节薄弱的原因

从笔者对本校乃至周边学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数学教研活动观察统计来看,教师注重数学情景的设计,进行新知的导入,注重数学例题的教学,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却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阅读技巧的引领和培养,并且我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数学阅读活动,教师脱离了教材,脱离了生本,以至于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而缺失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相当薄弱,在解题过程中无法正确领会题意,审题常常出现偏差,以至于数学成绩滞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把握数学特点,领会数学阅读的技巧

1.引导学生感知认读“数学语言符号”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公式、图表不仅具有精确的含义,而且有着特定的内涵与外延,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应注意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的感知与认读,领会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公式等独有的精确含义。

学生学习统计图表时,就要领会图表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根据图表的知识和图表所具有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这就是学生在感知和认读“数学语言符号”。

例如:果农老张进行杨梅科学管理实验,把一片梅林分成甲、乙两部分,甲地用新技术管理,乙地用老方法管理,管理成本相同,在甲、乙两块地上随机选取20棵杨梅树,把每棵杨梅树产量分成A、B、C、D、E五个等级,画出统计图。

(1)补齐直方图,求a的值及相应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2)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比较甲乙两地块的产量水平,并说明实验结果。

学生对于频数分布直方图的阅读,从频数、频率、组中值、样本容量等方面,从而掌握该地块的一些特征数据,进一步与乙地块进行比较。

2.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心智和生理处于快速成长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选择的数学阅读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学会主动阅读,轻松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时,我采用了数学应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我提出第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仅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然后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把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并在每次对折的过程中进行记录。

然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上述算式中,同学们发现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明确地回答:它们都是乘法的运算,而且因数都是2!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出乘方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欲望。

(二)扶本固元,提升数学阅读的维度

1.把握概念内涵,巩固概念阅读

数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阅读数学概念时,首先要把握好概念的内涵,才能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概念。

如,在执教浙教版七年级下册“1.5图形的平移”一节时,图形的平移源于物体的平移运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让学生搜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物体平移的特点:物体各个部分运动的方向相同,而且运动的距离也相同。这样,在概括图形平移这一概念时,学生就能深刻把握“图形平移”的内涵及特点,也为平移的作图和推出平移的性质做好铺垫。当概念生成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举出更多物体平移的实际例子以巩固概念。

2.反思对比例题,引导深层阅读

学生对于教材例题的阅读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模仿,教师必须从初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例题阅读指导。例题阅读一方面要初步学会简单地模仿和操练,更要深层次地理解例题的设计意图和例题之间的比较。

在阅读例题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反思,老师要从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我执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课时的例题教学:

例题:解方程■-■=1

学生对于例题阅读往往都会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但是在实际求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错误:

■■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从等式性质2出发,让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

3.动手操作,辅助阅读理解

浙教版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课题学习、合作学习、想一想、做一做、探究活动、设计题等单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合作探究、操作活动,切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机会均等”一节:甲和乙两人一起玩掷骰子游戏,游戏规则如下:若骰子朝上一面是数字是6,则甲得10分;若骰子朝上一面的数字不是6,则乙得10分。谁先得到100分,谁就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该项游戏不公平,从而进一步探究“为何此游戏不公平”的问题。这一“数学化”的活动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让学生体会活动给予阅读的辅助。

(三)数学思考,渗透数学阅读的思想性

1.培育学生数学建模的阅读能力

数学建模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得到解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式思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七年级上册“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全价票为每张18元,学生享受半价。某场演出共售出966张票,收入15480元,问这场演出共出售学生票多少张?

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过当时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直接列出算式也比较容易。从七年级开始,学生所涉及应用题相对而言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对于问题中含有哪些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这些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样?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时难以理解清楚。这样,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就产生畏难情绪了。

我引导学生阅读时,帮助学生理清各种数量关系语的切确含义,找出数量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考虑设未知数、选择方程这一数学模型列出方程。

2.培育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阅读能力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思想,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经常性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从七年级起初的数轴到到八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九年级的二次函数等等,都要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如:如图,在一面靠墙的空地上用长为24米的篱笆,围成中间隔有二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为x米,面积为S平方米。其中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8米。

(1)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围成花圃的最大面积。

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列出函数解析式,并求出自变量取值范围S=x(24-4x)=-4x2+24x(4≤x<6);当x=3 m时,S最大值=36 m2。

此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让学生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分析“最大面积”,当x=4 m时,S有最大值为32 m2。

在上述问题解决中,一方面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具体函数问题的解决中,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清晰地分析函数的变化特征,从而求出最大值。这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多种数学思想,进行数学阅读,更好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阅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当然,阅读还涉及阅读具体方法、阅读时间安排、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对阅读后进行交流、反馈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数学特点、数学教材阅读、数学思想等方面阐述数学阅读活动采取的策略及方法。笔者以为,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阅读、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这也是教师转变教学手段、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很好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