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贸实习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国际经验显示外贸顺差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十分复杂
根据现代国际经济学原理,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货币市场存量不平衡的反映,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当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就会出现贸易逆差。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的时候,该国的货币市场会存在着货币流动性不足,而不是过剩。因为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代表着国内需求,货币供给不足自然就表现为国内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进而形成贸易顺差。因此,贸易顺差恰恰不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结果。同样,一国的货币供给过剩会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从而引起进口大于出口,形成贸易逆差。
据研究,世界上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却出现了比我国还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自“9·11”以来,美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而广义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7%,后者是前者的大约2.3倍。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10%,货币年均增长率约为17%,后者为前者的1.7倍。所以,在此期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与此同时,印度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过热的势头,资产泡沫比较严重,自2003年以来股市狂涨近4倍,货币供给明显过剩,但同样也存在贸易逆差上升的情况;还有巴西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印度的情况。这说明,贸易逆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在这些国家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仍符合传统理论。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贸易顺差与通货紧缩长期并存,也是与传统理论一致的,即货币供给不足与贸易顺差可以同时存在。
当然,近期我国、俄罗斯和某些石油输出国也出现了完全相悖的情形,即在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也伴随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这种现象通常都出现在受经济全球化浪潮影响较大的新兴经济体,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在新的国际条件下一国货币供给受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大潮的影响。这也佐证了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十分复杂,简单归结为贸易顺差的影响证据明显不足,而将宏观经济的问题都归咎于贸易顺差,甚至把控制贸易顺差当做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可能是舍本逐末,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新的负面冲击和问题。最大的风险是,在我国产能普遍过剩、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投资过快扩张的背景下,容易使经济陷入“日本式的通货紧缩”泥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持续顺差构成了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表1可以看出,1990~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从110.9亿美元增至6099.3亿美元,增加额为5988.4亿美元。同期,除1993年外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累计顺差额达2910.9亿美元,占期间外汇储备增量的48.6%;而同期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累计为4864.55亿美元,占期间外汇储备增量的81.2%,两者合计达130.8%。这说明,这一时期外贸顺差是仅次于FDI净流入的第二大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因素。
但是,这一期间,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却不明显或者还存在流动性不足。1995~2000年期间,我国外贸顺差明显增加,累计达1661.5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累计值1139.5亿美元的145.8%,特别是其中的1998年出现了创纪录的最大外贸顺差,当年顺差占外汇储备增量的比重也同样创历史纪录高达857.6%,但宏观经济状况和物价走势都显示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即货币供给反而出现不足。在2001~2004年本轮经济增长期的前期,外贸顺差实际上是从1998年的高位逐步回落,当年顺差占外汇储备增量的比重也相应呈现显著下降的态势,分别降至48.4%、41%、21.8%和15.5%的最低水平。
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和FDI净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出现转折性变化
2005年以来顺差对外汇储备的名义贡献率出现了回升性转折,2005年达48.8%,仅相当于1990~2004年期间累计的水平,2006年升至71.7%;同时,FDI净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量的贡献,却由于吸收外资连续多年比较稳定,而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出现了显著下降,2004~2006年贡献率分别降至25.7%、27%和24.3%。两者合计对当年外汇储备增量的贡献率反而出现了显著下降。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以来,外贸顺差和FDI流入确实是引致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但并没有出现流动性过剩,反而在长达数年时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
只是2005年以来情况才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外贸顺差和流动性过剩并存的局面:名义外贸顺差出现较快增长,成为引致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表面上也成为引起外汇占款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的重要原因。但是据国内外机构预测,近两年贸易顺差中有大规模热钱流入,因此能够用外贸顺差和FDI净流入解释的部分实际不足50%,反而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主要是间接资本流入和短期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的剧增。据摩根士坦利分析,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滞留我国的热钱大约有3000亿美元,而且还呈有增无减的趋势。
2007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额为1357亿美元,而外贸顺差为464.4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158.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40亿美元,两项合计仅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42%。央行的分析也表明,2007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间接资金流入,许多企业境外融资结汇和外汇掉期交易是其中重要部分。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确有深层次原因
综合分析表明,当前流动性过剩成因十分复杂,外贸顺差增加与流动性过剩有一定联系,但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充要条件,需要放在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下综合分析。
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根源
从国内角度看,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即消费率过低,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储蓄率高于投资率成为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投资率高于消费率导致产能过度扩张,加剧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以致在金融系统形成流动性过剩局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宏观经济格局下,世界经济贸易增长较快,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总体上看对我国是一个有利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出口较快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民生的改善;这虽然也会对投资和产能扩张带来一定刺激,但可以在宏观调控中综合考虑和妥善应对。目前在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顺差增加—流动性过剩”已经形成了循环,外贸顺差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之差,如果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情况不改变,外贸顺差会变得更大,在当前经济结构下外贸顺差存在较大的刚性,贸易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空间都非常有限。
当前流动性过剩还必须从全球视野来看待
首先,我国已经较深入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国内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已经与国际市场产生日益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和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不仅实体经济活动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货币和金融市场同样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分析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有的学者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美元就进入增发最快的时期,随后,日本、欧洲也随之跟进,直接引发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此期间,美元发行大幅增加完全被新兴的虚拟金融市场所吸收,美元在全球交易中占比迅速提高,加速成为世界货币,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不少新兴市场却受到美国输出流动性的冲击。其后,日元在零利率政策刺激下套息交易也在全球泛滥。进入新世纪以来,欧元借地位上升之机也让货币发行量持续扩张。美国、日本、欧盟的行为无疑成为诱发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源泉。其次,在本轮世界经济周期内,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美联储在IT泡沫破灭以后曾连续12次降低利率,使美元利率水平降到历史低位,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最后,在上述长短期两大因素作用下,以东亚为主的一批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资本市场较为繁荣、本币不断升值并普遍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其结果是大量投机资本纷纷涌入,将境外过剩的流动性也相应输入和传导开来。这是导致引发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传导机制及其重要影响,需要我们以新的视野和思维来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并予以认真对待。
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还与我国现行金融和外汇体制有关,是相对过剩
流
动性过剩还与我国现行金融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缺陷有关,特别是外汇过度集中于央行,没有形成外汇资产多元化的转化使用机制;流动性过剩与我国银行体系能力不足也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村资金仍然很紧张,目前总体上是一种相对性过剩。
事实上,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并不大。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但企业和居民外汇资产只有约1600亿美元,我国90%的外汇都集中在央行,表现为外汇储备。这与发达国家外汇资产结构有很大不同,它们大约70%~90%的外汇在民间或表现为商品储备、黄金储备等。如美国的民间外汇有9万多亿美元,日本有3万多亿美元。同时,还有巨额的商品和黄金储备。美国仅商业石油储备就够用150天,日本原油储备够用200天,而我国石油储备仅够用几天。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分别为8135吨、3440吨、3025吨和2452吨,而我国仅有600吨。我国藏汇于民、藏汇于物的潜力十分巨大,藉此可以大量转化使用央行的外汇储备,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应全面客观估计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治理流动性过剩总的看主要是货币政策的任务,近年来央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收到了成效。为治理流动性过剩,早在2003年4月央行就开始启动央行票据来回收多余流动性。对冲手段也从最初的主要依赖发行央行票据,发展到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掉期等多种工具,并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从2006年6月到2007年5月15日,央行已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最近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大约冻结流动性4600亿元。
央行近几年的操作基本上对冲了由于外汇占款过快增长投入的多余流动性,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2003年最高时的21.6%调整到2006年12月的16.9%。但是,2007年年初以来,流动性增长明显加快,第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达到17.27%,其势头值得关注。
关于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流动性过剩会导致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或者出现资产泡沫,或者以投资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加剧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一旦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出现逆转,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幅度滑落,进一步演化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另一类观点认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并不十分突出,流动性充足也有积极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流动性过剩”本身并非贬义词。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仍在盈利,通货膨胀现象没有出现,宏观经济整体形势良好,不可过分夸大该问题。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接近事实,即流动性问题在国内外由来已久,从我国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过剩虽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但并没有给宏观经济带来重大问题,主要应高度关注其潜在的风险,正确认识和估计流动性问题,采取积极稳妥的治理对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政策选择。
外贸外资政策转型是治理流动性过剩一揽子措施的一个方面
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双顺差和流动性过剩可能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与解决深层次结构失衡问题相结合,并统筹考虑国内外因素,选择综合治理的路子。同时,也要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对外经济工作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对外经济模式创新,加快对外经济政策转型。
一是加快外贸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尽力保持出口合理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提高出口企业非价格竞争力。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注重提高主要出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外贸出口走上差异化竞争之路。
二是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建立进口促进体系,为进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环境;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对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放开市场。
曾以英明能干著称的L公司董事长陈总经过一番思量,决定重回国内市场,实行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听起来很不错,然而开发国内市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半年过去了,L公司的国内市场开发工作丝毫不见起色,只有投入不见产出。L公司的陈总和高层管理人员迷惑了,面对挑剔的外商他们也没有犯过这么大的难,如今却对自己的家乡市场束手无策。
一、外贸型企业的内销困惑与出路
在普遍意义上,只要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需求就可以获得市场,但如今的市场又伴随着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竞争、渠道、价格、业务模式等方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满足需求已经不能让公司轻松地获取客户和市场,要想获得市场的青睐公司还需要做到在某些方面比竞争对手优秀才行。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被浓郁的商业气息侵染着,任何一块市场都被不同的对手霸占着,任何一个后来者想进入新市场都不再是轻而易举之事。基于以上事实,L公司转做国内市场基本上等同于重新开发陌生市场,也必定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难过程,其困惑也可想而知。但是,L公司的困惑绝非是他们一家公司的困惑,也许我国众多外贸型的公司都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与困惑。
二、内销之因
前十年中,外贸型企业的日子是十分舒服的,几乎是每天坐等大把的订单,但是今天外贸型企业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其间是有很多原因的。经过总结,外贸型企业转做内销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导致外贸利润微薄: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政府对出口退税大幅度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贸企业的利润收入。外贸型企业为客户代工生产本来就是赚取价值链最末端的微薄利润,出口退税政策的挑战让很大一部分这样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压力。
其次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吸引力下降:由于人民币相对外币的升值,导致企业在和外商交易的过程中实际收入下降,随之外币对外贸型企业的吸引力下降,也就出现了赚外币不如赚人民币的情况。
最后国外贸易壁垒增多,竞争也更加激烈,市场开发难度加大,订单也不像以前那么好拿。
外贸企业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劣致使他们产生转做国内市场之念,很多企业也已经付诸行动。
三、内销之困
在做国内市场一段时期之后,外贸型企业发现国内市场并非如自己所想,他们也越发的不自信和困惑。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自己生长的自认为最熟悉的地方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之陌生。外贸企业虽然做的是外国人的生意,但是自己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是同中国人做生意怎么又这么难呢?国外客户的挑剔,我们都有所耳闻,他们严禁、严格甚至挑剔,不会轻易地把订单给你,然而很多企业就是和这样的客户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今天,他们转向国内做生意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客户会乖乖地听从他们、门庭若市,但事实是国内市场根本不买账。如此之大的反差造成了外贸型企业的最大困惑,L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董事长陈总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就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想到,国内客户竟比国外客户还难伺候,我们的确要重新认识自己和国内市场了。
四、困从何来
做习惯了国外贸易,而在做国内市场受到打击后的外贸型企业在巨大的反差面前剩下的只有困惑了。这些困惑绝非凭空而来,而应该是他们不协调的市场行为带来的结果。
首先,是外贸经验主义思维所致。我国目前阶段的外贸型企业基本是按单生产,客户要什么他们就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什么,在国际市场上也很少有自主品牌。在这样的认知情况下外贸型企业转做国内市场,由于思维的惯性他们也想通过一些宣传和简单推广让客户找上门来,这在国内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其次,是需求错位所致。全球区域市场之间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企业不能用满足欧洲需求的产品来满足国内客户。很多外贸型企业在做国内市场的时候,往往硬将其以前产品推向市场,或者对名字进行改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换来市场的冷漠。
五、解困之策
在竞争如此残酷的今天,外贸型企业转做国内市场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种困难不只是由于其固有内在思维所造成,更是由于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变化所致。但是任何时候的任何市场也都是有机会所在的,作为外贸型企业应该如何把握国内市场的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是当务之急。外贸型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有所发展和突破,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是为下一步进军国内市场为自己明确定位做铺垫,不至于四处出击导致力量分散。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做出客观评估。作为外贸型企业,相对于国内市场其优势应该存在于质量方面,国外客户对质量的严格要求造就了外贸型企业的质量提升能力。但是这个能力不是绝对优势能力,因为竞争对手也同样可以通过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科学的方法来提升产品质量。外贸型企业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迅速反应能力,为外商贴牌生产就会遇到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而且要对产品进行相关认证,但交货期却是既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各个部门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才能满足外商客户的需求。
外贸型企业的劣势相对来说要多些,但主要表现的在两个大的方面:产品不成系列以及对国内市场的资源占有不足。与外商做生意是被动式的按单生产,不同的客户就会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技术标准,而外贸型企业的生产就是围绕这些客户的标准进行的,没有自己的产品系列和品类。在国内市场如果企业还等着客户来给你下单显然是不可能的。国内市场资源包括渠道、知名度、消费群体以及公共关系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占有不仅仅是不足,而是根本谈不上占有。
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后,一方面要想法维持和发扬自己的优势,把优势展现于市场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迅速利用资源弥补自身的劣势,至少这些劣势不能够影响正常的业务发展。比如缺乏产品系列方面,企业在决定进入国内市场之时就应该立刻对国内主流产品进行研究,并结合市场进行开发或前并形成自己的主要产品系列。如果连基本的产品都不具备的话,又拿什么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呢?
其次要懂得整合资源。开发新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当前来说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是不会取得什么成绩的。作为外贸型的内销企业不一定什么事情都要从零做起,尤其是渠道建设和产品规划两个关键方面。渠道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掌握了渠道就掌握产品通往最终客户的桥梁,但是国内市场的渠道都已基本趋于成熟和稳定,这时候外贸型企业的进入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于产品来说,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十分快的,如果企业从调研立项开始再进行研发生产可能会导致出来的产品已经落后于市场。在这样的渠道和产品状况下,企业就没有必要按部就班来做,而应该通过自身的实力进行相关整合。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同行进行合作,或者收购具有一定资源的企业,通过合作或收购将自身的优势资源注入这些企业并与这些企业的有用资源整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42-02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各类外贸企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有扎实的国际贸易方面理论基础,且能够熟练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外贸专业学生缺乏足够认识和利用知识的操作平台,理论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技能。多数毕业生工作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工作,将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探索建立符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要的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在“做中学”和在项目实践中提高CDIO各项能力尤为重要。
一、CDIO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针对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欠缺,CDIO教育模式探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项目学习,在“做中学”。在CDIO教学模式中,项目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不单单可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思考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协作等各项产业需求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CDIO号角在中国各高校纷纷吹响。基于CDIO教育模式,黑龙江科技学院确立了“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教育理念。新形势下,外贸英语专业以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基础,制定了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自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英语商务贸易、谈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符合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为外贸企业部门所需,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构建外贸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CDIO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对学生CDIO重要能力的要求,包括外语沟通能力、外贸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产业需求能力的要求。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定位和专业自身特点,外贸英语专业在CDIO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该专业革新了现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确立了“3+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为3年,实践活动累计为1年),强调在“做中学”,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体系。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明确了以学生CDIO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基于项目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他们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1.CDIO外语沟通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CDIO能力中,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团队协作和交流,外语交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沟通交流,并能使用第二外语(如:日语、俄语、德语等)进行简单交流。专项语言技能训练主要设置了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和英语翻译实践技能训练两项内容,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多说多练,在“做中学”,切实提高外语沟通能力。(1)开设英语语音技能训练。英语语音面貌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门面,字正腔圆,圆润的发音给学生就业增加了成功的砝码。专业语音训练开设在第二学期,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语音理论课后开设的,时间为一周。指导教师通过建立学生语音档案,通过把学生英语发音中语音、语调等具体问题记录成册,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纠正,最终评定成绩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比发现自身语音问题,循序渐进取得进步。大量的语音训练、教师的监督指导和定期开放的语音实验室保证了语音实践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语音面貌。(2)开设英语翻译实践训练。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诸多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通过为期1周的英汉、汉英两个阶段的专项翻译训练使学生贯通以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选取小说、科技文章、外贸函电不同文体的翻译实例操练,帮助专业学生熟练应用常见句式和词语,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专项的翻译实践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翻译动机等情感因素、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及翻译实践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们认识到与职业翻译工作之间的差距,通过翻译实践有意识的改进沟通能力。
2.CDIO职业能力与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除了针对提高外语沟通能力设置的语音和翻译实践训练外,专业实践体系还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如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场模拟和实践等实习活动强化对学生CDIO职业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在应用型理工科院校,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意识。在“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初期接受工程教育,之后参与工程训练,基本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一定的工程思维,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思考能力的缺憾。
基于一定的工程思维能力,学生在外贸英语领域实践活动中职业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实践活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专业导论课明确了英语技能和业务水平的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开设4周的认识实习和7周的专业实习。在认识实习中,将学生分组结对,将实习教室分别模拟为机场、酒店、工厂等工作场景,学生通过四周的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模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接待和商务谈判。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安排认识实习,有助于整合学生语言实践技能和外贸业务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实习我们采用的是部分集中,部分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在熟知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后,在企业真实演练具体外贸业务(如撰写外贸函电、价格核算,合同操作、信用证操作等)。在实习过程中,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模拟补充课程,有针对性的弥补了实践活动的空白,使指导性更强,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态度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新培养方案还确立了实践环节与技能证书的考核挂钩机制。明确规定外贸方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须获得外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货运、物流员、商务英语等证书之一,方准予毕业。这些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获得证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增加核心竞争力。
3.CDIO产业需求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针对毕业实习浮于表面,论文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支撑的现象,实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的实践方式。在顶岗实习和论文环节,以项目为导向,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CDIO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产业需求能力培养实践。根据外贸专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20人参与CDIO项目,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具体做法如下:(1)构思,即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启动前的系统规划。在毕业论文选题前进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部分教师经过前期的挂职锻炼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熟悉企业情况,可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外贸专业实践题目。同时,邀请外贸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根据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和优化,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在顶岗实习前,公布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所从事顶岗实习内容密切相关,同时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和实习计划。按照课题内容的相关性和兴趣分组,将参与者分为4组,每组5人。选出每个项目组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展顶岗实习,相互监督。经过前期富有成效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学生在相关课题老师和实习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写作思路,为之后的毕业论文开题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计,即研究方案的优化。学生带着选题去顶岗实习,目的更明确。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的内容与选题密切相关,学生更有兴趣。通过实习单位开具证明的方式,确认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与实习内容的相关性。同时,采取校内与实习单位双指导老师合作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题目认识逐步清晰,不断地调整论文的研究方案,保证了论文修改质量的提高。(3)实施,即任务的实现。经过研究方案即毕业论文的充分分析、论证、优化后,论文预期的研究任务已接近完成。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度。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查阅相关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集思广益。也可以回到实习单位请教实习指导老师或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得到启发。论文指导老师通过定期的研讨、引导与不定期的网上、电话交流等方式,保证了对学生有效监督和指导。选题贴近实际,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这样,学生论文中引用的内容少了,空洞的内容少了,取而代之是更多自己的语言,实际、实用的东西,创新性也充分体现出来。(4)运作,即成果的展示。阶段成果除了通过上交顶岗实习报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一、二、三稿外,学生可以通过职场答辩、实习答辩、开题答辩和毕业论文项目小组答辩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水平。借助幻灯片演示文稿,学生可以将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方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展示出来,英语表达清楚、规范,论文内容阐述的透彻和论证充分,也具备在外贸实际操作现场做简明准确的技术讲解和指导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导入CDIO能力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提高了学生的CDIO外语沟通能力、职业能力。产业需求的能力通过以项目为主线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的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培养CDIO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有助于实现学生语言实践技能与外贸业务能力的整合,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 & Brodeur,D.R.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7.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丁杰,陈桂琴.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WWW.133229.COm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60-02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1. 通过毕业实习,是学生了解企业单位部门设置和管理制度,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程和主要操作技能,是学生对进出口贸易实践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2. 通过毕业实习,是学生熟悉本专业工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毕业实习,培养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4.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为毕业论的写作收集相关资料,对完成毕业实习论文起到很大借鉴作用。
二、实习公司简介
(一)基本概况
青岛科玛尼是一家由德国兴建,专门从事有色金属矿山所需的选矿捕收剂、起泡剂和抑制剂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营销于一体的实业公司。产品80%销往国际市场,主要销往澳大利亚、南美、北美、南非、中亚等地区。公司的主要产品:黄药、硫氨酯、巯基乙酸、MIBC、巯基乙酸钠等。本公司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二)经营范围:
公司的主要产品:黄药:我公司生产的黄药类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矿山,并与之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MIBC:是一种新型的起泡剂,在国外矿山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公司采用新型工艺,质量稳定,价格更低。
巯基乙酸:我公司采用新型工艺设备,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可逐步代替进口产品。
硫磺:均从中东进口的优质粒状,含量达到99.9%,产量可销售十万吨。
PE/PP:来自美国、台湾、韩国、德国,质量稳定,价格合理。
三.实习的具体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55-05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俗称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1]当前,高职发展已进入成长期,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鉴于此,我们申请了“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整合改革研究”教研项目,对芜湖及周边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意见。既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依据,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一、国贸行业背景和我省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更上一层楼,安徽对外经济和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芜湖和周边城市的一些外贸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国贸专业人才的行业背景,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年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芜湖市贸易类外贸公司出现人员数量减少而素质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芜湖市的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较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
3.从需求外贸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来说,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复杂,因而外贸公司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社会学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某外贸公司就提出学历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本科以上学历,只要外语过硬,综合素质高,公司同样是非常需求的。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一些外贸专业毕业生。
5.从需求人才的知识层次来说,外贸公司并不一定追求高学历。外贸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但一些外贸企业反映,现有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外贸工作。如果培养目标能定位于为外贸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并付诸实施,这将会是我们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立足的突破口。
二、当前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就安徽省而言,我院的国贸专业办得比较早,2002年开始招生,因无经验借鉴,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参考大学本科的做法,只是在时间和数量上进行一些调整和压缩而已,并无自己的特色。而后办该专业的学校,就拿我们的方案做标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高职国贸专业一般“进口旺”,但“出口不畅”,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境遇。从招生情况看,我院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直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展潮流,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我院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毛就业率98%,实际专业对口率不到10%,以后几届状况也差不多。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目标高不成、低不就。从实际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大学本科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我们高职类学校的短项。但人才培养方案又加大英语教学力度,学习了大量外贸专业知识,若仅仅从事内贸工作又觉得可惜,有点高必成、低不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必需、够用、实用”原则。
2.突出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体三年不断线。
3.以外贸为主体,内外贸兼顾,拓宽就业途径。
4.知识、能力、素质并举,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1)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2)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3)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服务。
(4)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2]
1.对所有课程进行模块组合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育模式的束缚,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包括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与素质和个性化发展内容的“三大模块”。模块式课程结构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岗位特征和能力要求。我们在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主干课程,并确立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四个小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贸易实务模块、网上操作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2.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取舍
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对部分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将大学语文和数学改为《经济应用数学》和《财经应用文》,并相应减少了课时数;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实务》整合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西方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难度过大,改为《经济学原理》符合够用的原则。
3.将第六学期的综合实训调到第五学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安排就业。
4.为凸显主干课程和职业技能,将课程总数由31门减少为27门。增加实训时间和技能训练科目,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提高至40%。
5.设立选修课模块。选修课着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人文素质培养要求。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由(1)纺织品外贸模块;(2)机电商品外贸模块;(3)物流与服务贸易模块;(4)报检与跟单模块组成。公共选修模块由学生在全院公选课中任选4-6门课。
6.为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
7.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现场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
2.阶段实习主要培养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市场调查);
3.综合模拟实习旨在提高综合能力。主要利用外贸模拟软件,按照外贸公司运作机制,让学生模拟实习。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时也方便学生择业和就业。
5.建立与完善“双证”制度。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取各种技能与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营销师证书、外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
(五)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实现与社会用人单位无缝对接。为此,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院国际贸易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在调查了解省内外许多外贸公司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比如有些企业经理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且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要求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我院随之增加了外语教学的课时数,并在专业招生时对入学新生的外语水平设置了门槛:高考成绩必须在80分以上。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我院成立了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实践专家到我院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院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一些与我院关系密切的外贸企业优先录用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我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国际贸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依托,其从业人员不仅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而且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外贸队伍中的精英大多数来自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高校,如何培养适应当代国际市场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外贸人才,是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
如何构建适应当代国际贸易需要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国贸专业人才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问题。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人才定位应有所不同,南昌工程学院是以工科为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工科背景优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上进行探索,通过构建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和建立实践教学督导机制等综合路径,提升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专业核心竞争能力。
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知识面较宽,具有较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现状,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从事外贸工作较强的专业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来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影响巨大。
1.1 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按照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路径,即认知、实践、融合、提升能力和熟练应用的原则,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了公共关系训练、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商务单证填制、国际货运与、外贸函电设计、报关与报检实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实践系列课程。
借助我校工科的办学优势,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针对外贸出口中机电产品占较大比重的现状,结合我校机电类专业教学优势,开设了机电产品贸易实务课程,将虚拟的国际贸易落实在机电产品上,可以做到软专业实做的效果,并能发挥学校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效果。
1.2 合理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课程的内容遵循由单一知识到综合知识,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由能力提升到全面素质培养来进行设计。如有针对性的开设公共关系训练课程、国际商务谈判模拟、报关、报检实务等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至少保证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尽量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第二课堂。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严格把关,防止学生成段抄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关注内容的不同,选择自己论文的研究方向,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锤炼学生的创新与写作能力。
2 以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路径
德国的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闻名于全世界,得益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部和有关大学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有着五十多年办学历史并以“水文化”为特色的工科型本科院校的南昌工程学院,自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坚持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探索出具有南工特色的“2+N+1”的人才培养方案,关键是做实N(指课程模块或专业方向模块),做好特色1(指专业素质拓展),这些均离不开实践课程教学的支持。
重理论、轻实践,是本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既有大学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困难,也有一些客观原因存在。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难,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有校内实验基地或仿真实验室,也不可能做到真实再现生产运行和经营的现实场景,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路径。
2.1 与工业园区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落实实践课程教学载体
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尤其不愿意接受国贸专业的学生实习,即使个别企业愿意接受,也难以满足大批量学生实习需要。目前,我校通过多方面努力,在江西新余、景德镇和上饶等地的工业园区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分批到岗的方式进行实训,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工业园区具有企业密集优势,企业需要技术支持,按照优势互补的经济合作规律,大学借助工业园区的合作平台,企业提供科研项目和学生实习场所,学校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以双赢的合作效果,可以有效落实实践课程教学载体。
2.2 配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能力,配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既可提升实践能力,又能把握专业教学方向,为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专业人员受聘担任部分实践课程教学,自己专业理论素养也能有效提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学校要求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与专业相符的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并把该项要求和职称评聘结合起来,同时,聘请校外企业的经理、专家到学校任客座教授,这两项措施很好地调动了青年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企业高层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2.3 重视外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口语与翻译能力
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很高,要求从业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洽谈、处理国际贸易往来函电与单据等。一般的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多课程采用中文教学,只有少量课程采取双语教学,难以形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外贸工作的优势,最终导致进入大型外贸企业的学生的人数很少,就业质量不高。为此,有针对性的设置了外语口译实践课、外贸函电翻译实践课、外贸专业英语演讲课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课下鼓励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辅导学习和英语角活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学生报考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的积极性也很高,2006级、20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学生英语六级的过级率到达了90%以上。
2.4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外贸上岗素质和技能证书的要求,开设业务素质培训班,用职业技能考试辅导教材,聘请国家职能部门专家和大型外贸企业的高管人员为授课专家,结合当前外贸形势和专业发展方向,应用案例授课,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此外,鼓励学生报考单证员、货运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资格考试,为毕业后上岗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创造条件。
2.5 建设外贸仿真实验室、培养学生外贸工作全局观念
建设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将外贸谈判、货物组织和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报检、保险与货款结算等环节,全部仿真到实验室,并将参与外贸流程的各方VI(Visual Identity)设计到仿真实验室,营造实验环境的真实感。学生进入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即可了解外贸工作全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外贸工作全局观念,起到与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作用。
3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合适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实践指导教师的奖惩制度,这样可以促进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其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对学生要建立起合适的考核制度,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检验实践教学质量。实施“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即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过程中学生加强了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双证书考核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4 完善实践教学督导机制
实践教学督导的任务可以归纳为“监督、检查、评估、反馈、指导”。实践教学督导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督教”、“督学”和“督管”。“督教”是指对教师的实践教学的督导,是对教师实践教学做出评定;检查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主要由学校评估中心的督导组来负责。“督学”是指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科学性的督导。检查评议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如检查学生实验报告、找学生信息员访谈、查看学生评教成绩等。“督管”是指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进行督导,对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检查评议并分析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质量工程中的一项,但相对来讲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抓起,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我校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还是有很大提高,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室、建立了实训基地,实现了过程管理,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不足,如实训基地的质量有待提高,人人定岗实习的落实,强化仿真模拟实训效果等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探索推进。
参考文献:
[1] 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一、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2008年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位(群)分析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具体见表2所示。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第二,毕业设计的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与就业岗位的贴近度比较低,没有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毕业设计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与实习工作关联性不强。通过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选题的范围太大,超出了其驾驭能力,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其撰写毕业论文的瓶颈,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无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不到位,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有些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够,形式化较为严重;有些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奖惩措施不得当,评审、答辩等过程不规范、不公正;有些学校一个教师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使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低下,尤其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责任感,只忙于自身事务,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不负责任、不严格要求,直接影响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已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的短缺仍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毕业设计基本上由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答辩准备等,具有企业经历的实践能力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的偏少。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但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有短期的社会实习或挂职锻炼经历,真正具有社会或企业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非常少,所以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性较强的毕业设计指导不力,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第五,在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上,教学管理部门很多没有制定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标准。因此,在进行评定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无法客观地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水平。这种以主观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压抑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这种评价体系,许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做毕业设计。
国内学者对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问题、对策等宽泛课题上,很少有针对高职专业及专业方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实践研究,且研究缺乏系统性,而对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更不多见。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也更多地停留在存在问题的研讨,更关注于师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而缺乏对毕业设计流程系统性设计的思考与改革,缺乏对毕业设计依托有效载体的探寻与研究,缺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机制的有效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个热门专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外贸行业企业一线的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形势所迫,还是就业岗位的要求,作为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都必须改革。
(一)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耗时长、涉及人员广、管理难度大,其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要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构建由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重要节点,如选题、开题、课题实践、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教务处要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出台各类管理文件及规定,并监督、检查、评价各系部执行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各系部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结合本系实际,制订一些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并随时监督检查各教研室的执行情况;教研室主任则按院、系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师生开展并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选题应体现岗位工作任务要求
选题是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目的、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但对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实际有机结合,一定要坚决淘汰多年重复、陈旧,与就业岗位贴近度不高、实际应用价值低的课题,启用具有鲜明岗位特色、实际应用价值高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前提必须符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依托外贸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构建应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面向的国际货代业务、外贸跟单业务、外贸单证业务、报关业务、报检业务等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能力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系统,如图1所示。
(三)毕业设计应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
在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上,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步安排,有利于加强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课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创意构思,来达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有效解决了专业课程学完之后,学生仍然不知道学有何用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毕业设计的创意构思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良好的专业基础反过来又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以基本学制为三年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一、二学期在《外贸商品学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后,利用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去外贸企业调研,学生完成相关外贸企业及产品的资料收集,形成外贸企业和产品基本信息表;三、四学期在完成《国际货代业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在原来调研的企业中挑选一个岗位,搜集资料形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报告,并由相关任课老师进行指导;第五学期在学习《外贸综合实训》等专业拓展课程后,以原有的调研结果为基础,设计《外贸综合实训报告》,进一步进行各岗位工作任务的训练;第六学期结合毕业实习或就业的具体情况,挑选其中一个工作任务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专业技能,学校专任教师负责时间节点控制、撰写规范性指导。如图2所示。
(四)实行“双导师制”
在指导教师队伍上,从企业一线聘请高技能人才充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是缓解目前毕业设计指导师资不足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的快捷途径。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实践能力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往往还能为学校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同时,潜移默化地熟悉企业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由兼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在企业内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作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兼职教师配备相应的专职教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兼职教师指导专业技能,专职教师负责时间节点控制、撰写规范性指导。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设计形式
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是单一的论文形式,论文的框架要求及字数限制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依然停留在阐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问题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培养。为了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作为最终检验成果的毕业设计,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可以《外贸商品学基础》等课程为依托,结合学生具体的实习单位或者调研的外贸企业,针对其外贸业务操作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形成的企业或产品分析报告;可以《国际营销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等课程为依托,结合其毕业实习的某个具体岗位,完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任务的成果展示,如某种产品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具体业务的单证处理、具体业务的跟单处理等;可以《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代业务》等课程为依托,进行以实习单位为背景的某个工作环节的优化设计,如出口报关流程优化设计、出口报检流程优化设计、某笔业务托运流程优化设计等。
(六)评价方式应由“单纯主观式”评价改为注重
“技术性与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首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针对毕业设计质量检查的要求,要确定好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标准趋于定量化,使评价结论趋于定性化。其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宜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宜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校外评价与校内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校内教师,还应积极采纳企业一线师傅的评价,使评价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在毕业设计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在顶岗实习,其毕业设计是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从校内采集数据,而且要从企业收集信息,重视企业一线师傅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设计的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最后一门实践性课程,毕业设计是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在实施改革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
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它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并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选择更加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课题。
(二)加强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认知教育
毕业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毕业设计不能只从毕业班才开始,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进行毕业设计的认知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更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的流程、准备工作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完成实训报告,以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悉毕业设计流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