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41-02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对实验和实践的要求较高,需要合理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按照课本结构向学生传授生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深刻的认识,加之实验和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较低,实现方式较为简单等原因,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弹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将授课、实践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弹性化处理,可以有效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1.弹性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较为广泛的知识体系,不仅涉及计算机相关部分内容,还涉及通信相关部分内容,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鉴于计算机及通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计算机网络课程需要随着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这就使得其知识体系具有了弹性这一特性。为配合该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更适合使用弹性教学模式。
2.课程教学的弹性定制
2.1弹性教学内容制定
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不需要拘泥于课本结构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规划,反而可以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进行弹性调节,将多种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条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实际的Internet网络包含两个主要结构,一个是实现,另一个是应用。而在Internet的实现中又分为物理实现和逻辑实现两部分;应用则存在多种成熟应用方式以及多种新兴应用方式。每一种实现和应用中又包含了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将教学内容整理成一个清晰的、层次分明的树,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计算机网络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会多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弹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应该进行弹性化改革。一方面,学生应该对课程做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无论是整理不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是总结归纳问题,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积极的帮助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和分配,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涵。
3.课程实践的弹性定制
课程实践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最核心的教学主体,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实施弹性教学时必须将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等实践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环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引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
首先,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都具有能够满足教学实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实验题目落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实验内容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验环节中可以依照弹性教学的内涵选取或引入CCNA、CCNP中与社会关联较为密切的实验题目,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其次,课程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其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度,只是按部就班的制定和完成一些较为容易实现,与课本教学内容没有较大差别的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对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与老师沟通,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将多个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和综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并不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积淀以及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讨论,扩大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强课程设计的弹性。
再次,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或邀请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对其工作内容或他眼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计算机网络认识。
4.课程考核的弹性定制
实行弹性考核方式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学生只为应试而学习的心态。
常规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内容组成,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并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水平。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性。若改变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将其做弹性化处理,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调整考核比重,增大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内容所占比例,甚至加入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等,让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平、真实。
5.总结
总之,弹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极具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不需要拘泥于课本结构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规划,反而可以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进行弹性调节,将多种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条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实际的Internet网络包含两个主要结构,一个是实现,另一个是应用。而在Internet的实现中又分为物理实现和逻辑实现两部分;应用则存在多种成熟应用方式以及多种新兴应用方式。每一种实现和应用中又包含了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将教学内容整理成一个清晰的、层次分明的树,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计算机网络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会多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弹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应该进行弹性化改革。一方面,学生应该对课程做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无论是整理不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是总结归纳问题,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积极的帮助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和分配,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涵。
2.课程实践的弹性定制
课程实践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最核心的教学主体,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实施弹性教学时必须将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等实践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环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引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首先,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都具有能够满足教学实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实验题目落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实验内容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验环节中可以依照弹性教学的内涵选取或引入CCNA、CCNP中与社会关联较为密切的实验题目,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其次,课程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其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度,只是按部就班的制定和完成一些较为容易实现,与课本教学内容没有较大差别的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对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与老师沟通,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将多个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和综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并不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积淀以及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讨论,扩大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强课程设计的弹性。再次,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或邀请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对其工作内容或他眼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计算机网络认识。
3.课程考核的弹性定制
实行弹性考核方式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学生只为应试而学习的心态。常规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内容组成,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并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水平。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性。若改变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将其做弹性化处理,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调整考核比重,增大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内容所占比例,甚至加入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等,让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平、真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1-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有必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把网络课程引入到传统课堂中,即课堂情境下的网络课程教学,学科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设计开发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
1 课堂应用情景下网络课程设计模型(ATSSET模型)
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习目标(Aims)、以学习理论(Theories)支撑的教学策略(Strategies)、学习资源(Sources)、学习评价(Evaluation)以及网络课程平台(Tools)出发,可以构成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快速实现ATSSET模型(如图1),学科教师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快速地实现一门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
在ATSSET模型中,以学习目标(Aims)为导向,以学习理论(Theories)为支撑的教学策略(Strategies)为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Tools)和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Sources)来实现网络课程,根据学习评价(Evaluation),对网络课程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
2 课堂应用情景下网络课程设计过程
分析学习目标,识别学习目标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学习评价和网络课程平台来设计实现网络课程。
2.1学习目标(Aims)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五类: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网络课程设计是目标导向的[2],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组合网络课程平台的媒体元素,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具有良好信度的课程评价系统。
2.1.1言语信息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言语信息学习指的是学习需要用言语(语言)表达的知识,比如汉字学习、英语单词学习等。言语信息的学习一般需要学习者对言语信息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编码记忆,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行为主义的教学策略相对更为有效,采取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和行为目标导向的课程分析方法,建立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技能迁移的课程。
在以言语信息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Anytime/Anywhere/Anyway;随时/随地/不限方式),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对于言语信息为主的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可以用以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元素有静态网页中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提供支持,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采用以学生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其学习,适应性地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2.1.2以智力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智力技能指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智力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技能,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课程观会更为有效。
以智力技能为主的网络课程中,应考虑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采用层级分析法,来分析为达到智力技能要求的需要学习者掌握的一系列相关“观念”,采用小步子教学,由浅到深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1.3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比如武术套路、舞蹈等的学习。
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来形象直观地把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来改善和提高教学。
2.1.4认知策略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监控和指导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技能。认知策略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提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详细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具有层次性和良好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等。
2.1.5以态度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等。
以态度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应重视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并提供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3],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采取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人本主义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视课程为经验,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
采取多样的媒体形式,例如优秀影片、纪录片展播等。利用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等web 2.0新媒体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交互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基于情境学习。利用网络课程,采取线下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式。
2.2学习资源(Sources)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媒体表现形式有文本、视频、动画、图片等。对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学习资源,根据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形式。(2)确保学习资源的逻辑性、系统性。(3)对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分解,适应网络新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需要。(4)学习资源的开发应借鉴最新的学习理论,比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学习者通过学习发展个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发展有利于保持知识的时代性。网络节点聚合形成学习结构, 学习是不断发展的过程[4]。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把学习资源当作变化的主体,通过前期准备――弹性预设、过程形成――动态生成以及后期完善――自主进化[5],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3教学策略(Strategies)
教学策略旨在解决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来教学。网络课程除了和一般课程共有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管理策略)外,还有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助学策略和特殊策略。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情境,学科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2.4学习评价(Evaluation)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表等形式,总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评价量表评判或者用实践考试来检验。可以对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按教学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权重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的评价。
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学习评价的设计实现中,可以参照学习评价任务类型(如图2)来实现[6]:
3 结语
本文对高职学科教师如何来设计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做了一些探讨,网络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利用,需要进一步地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
6.
[2]武法提.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的原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6-01-10.
[3]崔允t,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0.
2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归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的五种能力,分析了这五种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涵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后,学生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及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设备厂家网络硬件设计工程师岗位需求;(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需求;(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为了达到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分模块设置了对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详见表1)。
3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应用的培养目标,除了环环相扣的理论课程模块设计以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尤其至关重要。学生踏入社会之前,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经验,只能靠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来锻炼熟悉。因此设计了以下四个实践教学环节:(1)课内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知识点多,概念和名词繁杂,基本理论抽象,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让学生能够对大量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充分理解,单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利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达到对概念和理论的充分理解。这要求网络工程的所有专业课,实验设置需占到总课时的1/3,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实践很好地理解理论。例如讲授TCP的三次握手,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实际网络建立TCP连接时是如何实现的。如果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嗅探软件,打开一个网络链接,抓到对应的TCP数据包,分析包里的TCP首部字段,就可以很形象地看到TCP的三次握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2)课程设计课内实验只能起到对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实践练习,若想做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就需要为一些核心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设计任务书和要求,通过1-2周的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作品,比如一个网站。同时要求学生写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工具的选择、设计流程分析、整体设计、模块设计、实现,直到测试、结论。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表2列出不同课程模块对应的课程设计:表2不同能力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课程设计(3)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一个相对综合的设计,当学完所有的课程后,若想对整体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综合的训练和评价,就需要在在大四的上学期,安排1-2个月的网络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综合训练是在传统的金工实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模块,选择相应的综合训练项目。假设学生选择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课程模块,那么需要选择组网工程综合训练项目。在整个工程综合训练过程中,首先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面试通过后,正式进入工程综合训练。接下来的时间,从指导老师到学生,角色转变为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人,按照公司化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进行项目验收,并给出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和分数。(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虽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毕竟是模拟,不是真刀实枪地在现实的企业中实践。因此整个大学实践训练的最后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通过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通过在实习单位里1-3个月的现场实习,将之前所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参与完成公司的某一项目,并将个人承担的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作为网络工程专业必修的综合实践课程,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中众多分散、规模小且针对性强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指导学生从全局上把握网络系统结构、提高网络应用能力。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改革进行得非常深入,而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却少有涉及。作为网络工程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必修课程,能否将众多的网络原理与协议融入,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且便于实验室开展的课程设计题目;能否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网络实现与构建的基础,继而找到兴趣点及钻研方向,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网络的理解深度与实践能力水平。
1.目前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涉及计算机与通信学科基础,知识点多、更新快,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主要采用3种教学内容:①网络组建与设备配置,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与主流网络设备的配置。如果教学不重视原理,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对操作命令的记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包括网络设备或主流网络操作系统上网络服务的实现与维护,教学内容侧重于应用层实现。若学时充裕,也有与①结合的教学内容安排。③网络编程。大多基于Socket编程,从对基础的网络协议的实现与应用的编程中理解协议设计思想,掌握处理通信的基本方法。第③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较第①种和第②种对协议的解析更深入。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将网络编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单独开设,相较在课程设计内安排,学时更充裕,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协议的理解、实现与应用。不管课程设计采用以上何种教学内容,都只侧重某一或某些方面,没有涉及网络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学生而言,难以明确众多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顺序、构建步骤,缺乏整体意识。
目前的教学形式仍以教师为主,设计过程与结果相对固定,利于教师把握进度,及时了解学生反馈,适时进行指导。但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步骤与结果程式化,难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探求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因为轻易就能获得配置步骤或代码,课程设计报告复制后稍作修改便算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模仿与抄袭中完成了设计过程,且提交了考核所要求的材料。这与教学初衷相去甚远,难以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提高学生网络实践能力的目的。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只要有不错的考勤记录、基本正确的设计结果、内容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就可获得合格的分数。考虑到目前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了考核出学生真实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水平,将考核方式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答辩环节,但占用了比较多的学时。不管采用哪种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是为了符合考核要求而被动地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计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因此,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但不够综合,学生很难有全局意识;形式上以教师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求解;考核方式不便于掌握学生实际能力,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2.项目驱动法的引入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主体、职业或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引人项目驱动教学法,由学生根据网络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各阶段完成后形成最终的项目解决方案。学生在项目流程的熟悉与项目需求的实现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网络系统整体结构的理解,强化自己的网络设计、实施、管理和协议分析能力。
2.1项目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从企业项目中提炼所需技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对应到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一个教学班内以5~6名学生分为一组,一组对应一个项目。根据项目各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内容,再划分成一系列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工作量大的任务由两名成员共同完成。为杜绝学生抄袭,鼓励学生实践多个项目,不同项目的工程实施、管理与维护、协议理解与编程这3个阶段选取的实现内容也不同。单个项目阶段分解见表1。
以一个具有两个园区的生产型企业网络项目为例说明任务的分配。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网络需求,各自设计方案并集中讨论,确定系统目标与逻辑模型。规划与设计阶段,各成员分别完成拓扑结构设计、内外网地址分配与VLAN划分、设备选型、核心层设计、分布层设计、接人层设计。工程实施阶段,每个项目对应一组机柜设备,各项目组选择设备因需求与设计而异,项目组内每两名成员完成一个任务。
本例任务一:完成核心层设备(2台Cisco3560,1台Cisco 2811)配置,主要包括MSTP备份与负载均衡、链路聚合、路由策略、SVI实现VLAN问路由、出口路由NAPT、Internet接入、园区间帧中继连接(2台Ciseo 2811);任务二:完成分布层设备(2台Cisco 3560)配置,主要包括MSTP二层环路及链路备份、SVI实现VLAN问路由、ACL拒绝部分WWW服务、DHCP服务;任务三:完成接入层设备(2台Cisco 2950)配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端口安全、无线网络部署。管理与维护阶段,每两名成员完成一项网络服务的部署、参与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及实施完成后的整体测试。最后,学生在自己构建的网络上完成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每名成员利用Sniffer、WireShark等抓包软件对构建的网络服务的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进行逐层分析,进一步理解协议。在分析数据包的基础上,完成其中一项协议编程题:Ethernet帧封装、Ethemet帧发送、ARP数据包发送、IP数据包解析、TCP数据包发送、发现活动主机等。
2.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为每一项目组提供项目指导书,对项目背景、5个阶段的内容及解决途径进行说明。学生根据提示的解决途径,寻找解决方法,并通过实施进行验证。任务中要求的知识绝大部分在网络原理类课程中讲授或实验过,确保了学生完成的可行性。部分内容没有讲解过,需要学生进行再学习,如前例中工程实施阶段的MSTP、NAPT,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的发现活动主机编程题。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教师指导、查找资料、理清解决方法与步骤、测试与实践来完成这部分内容,锻炼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设计决定了项目实现的结果。为了保证学生解决方法的正确,教师需要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内容进行取舍,对每一阶段的任务精心设计,确保每位成员分工明确、工作量充足。不同项目的阶段任务也尽可能设计为不同,以避免学生产生依赖,促使其独立完成任务与课程设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解决思路为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指导,确保思路正确,但不辅导具体实现。学生的解决方法可能多样,设计结果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要求是完整、正确的。考核时,教师对每组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说明,肯定合理部分、说明须改进的内容、提出较理想的实现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结构。
’
2.3注重过程,鼓励自发答辩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再沿用侧重结果的传统方式,因为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项目组的每位成员在每个阶段完成时都需要提交阶段实现文档,教师根据完成的阶段结果与文档打分。这样在设计项目时就已经控制了每位成员完成任务的不同,教师无需过多考虑学生文档是否拷贝,而可以将精力放在检查结果与评阅文档内容上。整个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项目组报告,这需要学生将组内所有成员各阶段完成的文档进行整合。项目报告是团队合作结果的体现,按小组打分。不再采用所有学生答辩或按项目组答辩的方式,取代以“自发答辩”形式,以鼓励对课程设计理解深刻、爱钻研、善于实现或有创新的学生。由成员个人或项目组提出申请,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辩并打分,不参加答辩的学生此部分无分。最终的成绩由5个阶段(占70%)、报告(占20%)、答辩(占10%)共同构成。
2.4教学效果
将此教学模式实施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中,从实施效果来看,要好于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建立了整体意识,了解到原理类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在实际项目中该应用到何处,并通过自己的实现,掌握了应用方法,完善了知识结构。②教师不固定步骤,学生的设计与实现推动着项目的前行,形式相对自由。学生需要复习原理知识点、查找资料、提出解决方法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实现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项目组每名成员需要相互配合,完成各阶段内容,前一阶段的结果决定了后一阶段的基础。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讨论氛围浓厚,各项目组间也有相互借鉴。④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各阶段任务的实现,提高了实践能力,符合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初衷。⑤“自发答辩”考核方式的加入作为常规考核方式的改进,促进了部分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增强了自我肯定。在答辩环节,提高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育教学的目标、方法、形式、载体也随之不断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网络课程、数字课堂是互联网时代,快速获取有效知识不可或缺的新型学习手段。
一、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设计即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者、学习目标内容、环境条件等对课程呈现形式、结构模块、界面、导航进行具体计划的活动,该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线学习,满足其多元学习需求。目前国内高校的很多网络学院开发的网络课程不计其数,但真正体现人本主义学习理念,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的优质学习资源却并不见多。笔者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网络学院的网络课程进行采样、分析后发现目前网络课程设计在内容、结构、功能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网络课程设计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重技术、轻教育”的现象较为凸出。其次,未能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资源,信息更新率低。缺乏网络课程交互设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如不科学地看待和解决,势必影响到现代远程教育今后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优质网络课程设计的建议
针对目前网络课程设计现状与问题,本文对如何设计优质网络课程展开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培养复合型的网络课程开发团队
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团队应由任课教师、教育心理学家、教育技术人员、网络技术员以及学习者组成。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内容,知识重难点,以及相关学习资源;教育心理学家拟定所要达到的各类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方案;网络技术员搭建课程的网络技术平台,教育技术人员制作各种媒体元素以及课程的界面。由于网络课程内容、结构的开放性,在实施推广过程中,要不断收集学习者的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和更新。
2.提供丰富、有效的自主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影响着学习者知、情、意、行的变化。设计者在提供学习资源时,首先要针对课程内容及各类目标,详细考虑学习者要理解、吸收这个知识点或是解决相关问题需要辅助学习资源。其次,有效分析资源的学习活动支撑属性。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人类学习活动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对应而来的,可将学习资源分为认知类、工具类、动作技能类、情感类四大类,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分秒更新,犹如浩瀚海洋,课程设计者必须及时筛选提炼出有效资源,去除冗余信息,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不同阶段,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多类型学习资源,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3.开发功能完善的交互平台,进行网络课程交互活动设计
根据Moore的交互分类理论,可将网络远程交互划分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三种类型。学习者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交互,即P2C(peopletocontent)的学习方式,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并不能反映e—learning的本质,学习或教学本质上仍然是人与人的交互,人与人的相互作用,P2P(peopletopeople)的学习方式才是e—learning最有价值的体现”。“学习就是对话:即是内部的,又是社会的协商。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可见,网络课程交互设计应该以P2C学习方式为基础,以P2P学习方式的设计为重点。根据学习任务的本质和学习者特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层次、结构、多媒体元素、界面布局,同时提供诸如电子词典、笔记本、在线搜索、在线问答等个性化学习工具,方便其与学习内容交互。搭建完善的交互平台,如电子邮件、BBS、聊天室、Blog、QQ、MSN等,利于师生、生生组建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在社会化的交互中,通过“协作”和“会话”建构意义。
4.多种评价方式的设计
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学习过程的体验、分析和判断,借此可了解教学活动各方面的情况,判断在线学习的成效与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反思。网络课程所包含的评价应根据课程自身性质和学习者个人特点,以动态评价为主,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对学习者评价为主,学习者评价与学习资源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学习书面知识掌握、技能熟练程度、情感体验、实验实践、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的多元评价。
5.重视网络设计课程导航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组织是超媒体、非线性的,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由浏览学习资源,具有最大的学习自由度。有效的导航设计可以让学习者避免偏离学习重点,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常见的导航策略有:模块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导航图导航、检索导航等,网络课程导航设计视觉上要求清晰、明确、简单,避免增加认知负担。首先,使导航具备精确便捷的定位功能,学习者可随时到达目标知识点,并且能够判断自己的位置。其次,提供全文检索功能,让学习者快捷找到所需信息。最后,对一些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检索,使学习者快速找到与学习相关的多种辅资源,方便学习者寻找、理解和操作。
参考文献:
[1]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余胜泉,杨现民.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60-65.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学生为主、协作参与的网络学习逐渐兴起。然而,网络学习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与理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存在学生约束性差、知识掌握碎片化等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不能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国内更多使用“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策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一般认为,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并加以监控,并能自己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的过程。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普遍较低,亟待提高。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强大趋势给大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教育部提出的“基于计算机与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而是指计算机(包括信息和网络技术)、课堂教学与大学课程的整合显然,建立网络化的大学自主教学和学习模式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是网络环境下专业课程学习成功的目标。
一、Moodle平台的应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虽然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协同交流便捷、互动友好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主导、参与和监控,预期的效果并不能使人满意。Moodle即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是以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强大的功能和易学易用的特性也是Moodle平台的显著特点。模块化的程序设计使得Moodle的修改和扩充十分灵活,而良好的通用性、开放源代码等特性更是促进了Moodle平台的广泛使用,使Moodle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优秀网络教学平台之一。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在Moodle平台下,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并结合Moodle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模块可以进行基于任务驱动混合学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一些基本特征。构成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如下:1)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2)活动任务;3)学习的方式方法、操作步骤、交互方式和群体的组织方式;4)学习成果;5)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6)学习评价。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就是活动任务,活动任务与教学目标构成了直接的(部分)因果联系。在Moodle 平台中的讨论区、聊天等模块中,可以进行交互性课程设计;资源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资源模块中;在Moodle 的所有模块中,都可以体现开放性,通过Moodle 平台可以改变、调整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协作性主要体现在Wiki 模块与讨论区模块中;Moodle 平全支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进行Moodle 平台下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Moodle平台就是为《市政基础工程》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契机,它不仅为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便捷的会话交流机会和大量的文本、图象、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相关学习资源,并能依据学习跟踪记录功能以及交互评价和测验等活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利用Moodle平台的多功能性、资源和活动的多样性等优势特征,我们构建一个基于Moodle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三、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的实施
依据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具体开展自主学习的步骤如下:①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在Moodle平台上创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网络课程,全体学生在网上完成注册,成为Moodle平台的用户。②教学开始后,教师在课堂上系统的讲解学科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同时,在Moodle平台上为当前的教学阶段添加相关的资源和任务(作业、讨论区、问卷调查、测验、互动评价、程序教学)。③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在课下通过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学习模式开展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作品上传Moodle平台。在此期间,教师要通过Moodle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以及评价,及时的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④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在学习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重新开始下一阶段的教学。⑤在整个课程结束以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学习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四、结语
在Moodle平台下建立基于自主学习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各自的优势,将教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Moodle平台为开展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浅述了Moodle平台下《市政基础工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及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流程,可为教师开展Moodle平台下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雪英.基于Moodle开源系统的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张伟平,唐章蔚.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J].软件导刊, 2008,22(06):38-40.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分为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潮流计算、频率调整、电压调整、短路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1-2]。基于“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作用和课程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其设置了课程设计环节,一方面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力系统分析”的主要教学内容里,潮流计算属于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内容,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情况,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因此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计算[3-4]。为了突显潮流计算的重要作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Matlab编程完成给定网络的潮流分布,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并没有加深学生对潮流计算的理解。故本文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课程设计内容与实际脱离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教师,缺少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大部分是由本系老师承担,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内容相对单一,理论性较强,但与工程实际相差较远。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缺点,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一部分的课程设计替换为实验操作,但考虑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以及没有与之配套的实验室,故仍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2)学生重视度不够目前,“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是由指导教师给出设计题目,学生根据给定的网络和各元件的原始参数,对网络进行化简并得到其等值电路,为了减少人工手算的工作量,选择的网络一般比较简单,然后根据化简的等值电路求出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最后通过Matlab编程求出网络的潮流分布,得到各母线电压和各线路的功率。一方面由于设计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重视度不够,抄袭现象比较严重。(3)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紧凑“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的1-2周这段时间内,但此时大部分课程都已结课,马上面临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大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一般都是每个班集中连续做几天课程设计,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容易疲乏,大部分学生都是草草了事、简单应付,导致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2课程设计的改革
为改变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实验平台,“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在设计内容、实施方式、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2.1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给定网络和原始参数计算得到所需的数据,然后通过Matlab编程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然而所需的手工计算较多,学生的关注重点大都在Matlab编程上,不能真正理解潮流计算的意义。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减少手工计算工作量,提高学习兴趣,利用长沙同庆电气信息有限公司的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台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此实验台主要用来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实验,但利用其提供的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可灵活组态各种结构的电力系统且比较接近电力系统实际[5],实现可视化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将传统的“手工计算+Mat-lab编程”改变为“手工计算+实验系统仿真”。潮流计算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潮流计算网络结构图A、B、C3根母线上分别接有负荷L1、L2、L3且通过断路器可灵活控制负荷的投切,B母线还设置有容量为30Mvar的补偿电容器。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将图1所示的网络图搭建在界面右侧,通过运行可直观看到负荷变化对网络潮流的影响和投切电容器对网络潮流的影响等,有助于学生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减少了许多冗杂的计算,增加了课程设计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除电容器时网络的潮流计算结果和投入电容器时网络的潮流计算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图中的三行数据依次为有功功率(MW)、无功功率(Mvar)和电流(kA),母线处的数据为电压(kV),图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是母线流向线路的。2.2课程设计实施方式的改革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实施时间一般为理论课程结束后,但此时大部分学生会将精力放在期末考试的复习上,无暇顾及课程设计。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在讲授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时就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待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便正式开始课程设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或Matlab软件,有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给学生几天时间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再统一答辩提交,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也能使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2.3课程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数较多,但教师相对较少,故课程设计一般由任课教师一人指导,由于指导教师工作量较大往往造成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为此,“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课程设计在指导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分配给2名教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大概为30人,指导教师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指导外,还建立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学习交流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将学习资料上传,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有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指导教师,也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3总结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校“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内容、实施方式、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不仅巩固了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潮流计算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建模仿真能力,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赛美,黄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11):84-85.
[2]徐志伟,丁旭东,姜燕.基于应用型本科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6):90-91.
[3]杨徉,莫礼平,彭丽.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与潮流计算综合实验设备相结合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6):15-16.
根据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总结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开发模型,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有助于教学技术交流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一、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特点
1.丰富有序的信息内涵
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教师收集、整理、处理的信息量增大,而且能够方便的通过信息点(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与引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体系。因此,网络多媒体课程表现出丰富的信息量和有序的信息关联。
2.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轻松的、随时随地的访问网络课程,自由学习,并可多次重复学习,使学习融入生活,深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3.更开放的交互与协作性
在教学规模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多元网络交流(BBS、Blog、Wiki等)方式方便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更深层的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课程操作界面应当符合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具有亲和力,减少操作对学习带来的干扰等人性化原则。
2.形象化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以学生的视角出发,做出形象生动,寓意明了的多媒体内容,做到“比较形象具体,使人印象深刻”。
3.模块化原则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教师分工协作,加快课程制作进度和维护修改,设计应以章节或知识点为标准做成模块后链接拼装。
4.轻型化原则
考虑到网络传输环境,尽量减小课程体积,压缩网络流量的轻型化原则会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率。
5.互联化原则
互联化原则要求知识点之间具有互相链接的功能。互联化的知识网络可以提高知识利用率。
6.经济性原则
设计制作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课程开发要尽量兼容现有教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如节制课程体积,减少网络承载负担;技术水平适中,兼容现有软件或数据。
三、网络多媒体课程的设计开发模型
网络多媒体课程是一套基于web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其开发过程也可以参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型,其大致可依据的模型有:
1.带反馈的瀑布开发模型
此模型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备课设计、脚本设计、框架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运行维护六个阶段,且环环相扣,顺序开发,过程流畅,一步到位,适用于时间充裕、人力物力资源充沛的开发环境。
2.圆形迭代模型
圆形迭代模型即按照教学需求分析、设计与制作、运行与维护三个大块来进行构建急用的网络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再进行调整,适用于资源,时间、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
3.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是上述两种模型的混合体,可以穿插协作,因地制宜。
四、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实践
网络多媒体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可以分为课程准备、脚本设计、框架设计、素材收集、选择工具、web集成、运行维护七个步骤。
1. 课程准备。即教学设计,是基于网络远程访问的特点,研究授课对象的特征、课堂活动的展开、知识结构的部署讲授等,以完成思路构建,做到心中有数。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是影响整个网络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
2. 脚本设计编写。它是在吃透文字讲稿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教学需要,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及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原则,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脚本反映了整个课件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是教学思想在课件中的具体体现,脚本的编写必须认真细致,全面考虑。
3. 框架设计。把教学内容用树状结构罗列出来,全面仔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链接关系,形成树形、星形或网状的结构框架。结构清晰的系统可使学生很容易地检索相关内容,便于选择性阅读和理解。
4. 素材收集。课件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设计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这就要求掌握大量课件设计素材。课件设计素材的收集工作主要包括文本的键入,图形和图像的扫描与处理,动画的制作,视频、音频的制作和采集等。
5. 选择工具。创作工具大致有软件平台开发和主要工具软件两种。开发平台如Java、,多媒体课件制作Director、Dreamweaver、Flash等。工具软件如Photoshop,音频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影视素材编辑软件会声会影、Premier等。为提高制作速度和效率,可以根据教师自身水平和熟悉程度,选择制作软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web集成。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课件设计素材准备好以后,就转入了课件制作的环节。Web集成要求:一是要界面美观,二是实用性和科学性,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既保证科学性,又能激发兴趣和思考。
7.运行维护。完成的课程须部署到网络服务器上运行,以供远程自由使用。使用过程中根据各种反馈,知识更新,讲授重点变化等对课程反复修改是完善课程设计的必要环节。
结合上述基本理论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等讨论组单元,如BBS公告栏,在线聊天室等也是探索网络多媒体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随着课程网络的推进,师生间教与学的互选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不断隐形淘汰推进教、学进步的过程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特点,教学经验,增进交流不仅会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同时也增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学军.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部召开的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讨论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原则、技术规范、方法等,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高校校园网络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得学校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对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基于网络的ESP课程设计,使课程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互动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皮亚杰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发展领域的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尤其突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被灌输者,或课堂教学的被管理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提出了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情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即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无疑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要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性,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指的是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网络课程的“协作”要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来达到,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也使得学习者能够结合自己的需求收集和整理适合的信息。建构主义重的“会话”突出的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毫无疑问,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会话”的途径,而且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更自由。“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对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被认为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的。综上所述,学习的质量是由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决定的,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决定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获取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设计的意义
《医学英语翻译》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的ESP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质量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通过翻译实践使用医学词汇,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两种语言之间的自如转换。众所周知,翻译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翻译理论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习得在具体的情境下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仅让本校师生共享教学资源,还能够将优质教学资源向全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受益。(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网络课程创设了一个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科学探究,利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设计开发网络课程,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地安排学习,进行知识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设计程序
1、需要分析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Bloor在1984年提出“以目标为核心”的需求分析与“以学习者为核心”的需求分析法、Halliday也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需求分析。在网络课程设计应在此基础上使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查阅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进行需求分析。力图明确学习者的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所期望学习达到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
2、目标设定
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目标设计的步骤:第一,充分地调查市场。了解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特点。第二, 展开多方面问卷调查。通过对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应、往届毕业生、教师、企事业单位等各方代表运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有关《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分析对应的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为确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提供素材。第三,进行能力分析并总结。结合市场需求,岗位要求,院校特点等因素对翻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总结。
3、教学大纲制定
针对英语教学的大纲种类繁多,而ESP领域讨论和使用较多的大纲多为交际法大纲。医学英语翻译属于ESP课程,而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交际,因此应选择交际法大纲进行设计。大纲框架包含内容:(1)教学对象;(2)教学目的;(3)教学内容;(4)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分析的步骤:第一,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再明确不同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而后注意学习内容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二,真实的语料。在网络课程中添加相关练习题、材料,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5、教学策略选择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基于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两种教学策略,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应该寻找几种教学模式的平衡点,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最大程度的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化教学实践与网络化自主学习的无缝对接。(1)视频模式。这类模式主要以视频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将课堂教学制作成为视频公开课,通过网络上传至课程网页,既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随时随地复习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对社会开放,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2)自主-交互模式。在这类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单独进行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在线交谈ORC方式实现实时交互。(3)PBL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提示下,使用已具有的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单独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公共讨论区公布部分学生的答案,通过BBS系统组织学生进行实时在线讨论。(4)任务型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专题研究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专题),教师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网上给予学生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搜集、分析和运用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情境,体验知识的建构,完成研究报告。(5)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构建翻译的实战模拟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模拟中的到锻炼。
6、教学效果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方式包括:测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电子档案袋评价等。
基于构建主义《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设计程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习者的特点,结合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突出了网络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值得笔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课程内实验所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实验以加深、巩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实验以实验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每个实验项目占2学时或4学时,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占课程内实验学时的30%~40%。基础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基本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消除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理解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适用于数字通信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为后继的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项目也是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任务的方案、实验步骤和方法,适用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类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思路,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