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英语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0: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英语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英语文化论文

篇(1)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无法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也首次作为独立的内容被纳入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他的观点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的关系,即: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语言的一大特点,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中的重心。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杜道明在语言与文化新论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这就促使语言成为文化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质。而且,语言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每个民族特殊的认识方式,因此,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丰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呈现出全部的意义。这种基于文化的语言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目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目标结构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得以完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建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自经历”各种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简言之,就是要“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离中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为接受和推广,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重新解释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两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跨文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母语文化相适应的认知图式,如果用这一认知图示去预测和判断与母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目的语文化,就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如教师在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陕西专用)第四册第六单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谈谈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学生自然会谈到龙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贵,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这种想法来源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的母语文化中,龙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对龙至深的崇拜。随后,师生最后总结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圣洁权威的。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去回忆所看过的有关龙的国外影片,并谈谈龙在影片中的形象,学生就会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凶残的恐龙形象,《指环王.2》中的“戒灵”,类似冀龙的怪兽形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龙在英美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地呈现西方人对龙的认识,而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龙”作为新信息和学习者对龙原有的认识经验相互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形成了对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的认识。

篇(2)

G633.41

英语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还处在基础积累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还不太紧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语言现象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离开文化背景的学习,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带来一系列障碍,影响学生英语进步的速度。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其中,与英语教学联系紧密,影响较大的关于文化的提法有两种:成就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建筑及科技等)和行为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社团组织等)。后者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代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从其文化人手,对其进行研究。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其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向其进行西方文化的介绍,另一方面,还应对其进行中式文化的巩固。

中式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穿插有利于学生首先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对中式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新实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列为课程学习目标之一,较之以往,更突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符合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错误的文化理解所导致的。虽然近十几年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讨论并获得共识,但过去英语教学中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通过学习,使高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和外国文化,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充分理解、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能力。那么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利用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

教材是英语课堂中最有效的资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实施新课标、贯彻新理念,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意味着教师能更有效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英语资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不仅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内容普遍比以往更加丰富生动,呈现方式更灵活多样。这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而且会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新教材话题范围广泛,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如涉及到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而且新教材语言真实、地道、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重点突出,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教师必须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其文化素养。

2.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培养文化意识

篇(3)

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离。语言是思想与文化的统一体,传达着传统文明、生活方式和某一特定文化体系中的观念和观点。语言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括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蕴涵着该民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语言的反映。语言反映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文化是语言源泉,也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广告是通过付费的方式对大众进行传播,来传递和通告信息,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注意,促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愿望,诱发消费者付诸购买行动,从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广告语言是有别于其他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仍属于语言的范畴,同样具有语言的特点。广告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广告语言起着制约作用。为了让消费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广告语言又有其独特之处,用简洁新颖的词汇、简单生动的语言形式来言简意赅地表达内容。

一、中英文广告的语言差异

(一)语音

中英文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有着不同的语音特点。汉语是汉字表义、拼音表音;而英语是音形结合的。中文广告中的叠音现象是英文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把相同的两个音节重叠,构成重叠的音律形式,便于加深印象,增强美感。如:晶晶亮,透心凉(雪碧广告)悠悠岁月久,滴滴沱牌曲(沱牌酒广告)而英文广告中的头韵又是有别于中文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头韵,就是在一个词组、一行诗或句子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具有相同的字母或声音。如:Health,hum or and happiness. Gifts we’d love to give. (星期六晚报广告)Double delicious,Double your pleasure. (某食品广告)

(二)句法

中英文广告在句子结构、语法规则上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文广告在句式上整齐对仗,妙趣横生,以达到音律对称、结构整齐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主要体现在回环、顶真、镶嵌等修辞手段上。利用回环修辞,强调产品的特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园田牌通风透骨广告)再如利用顶真的修辞,使中文广告句子紧凑,别具匠心。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告)这种句式上的特点源于汉语句法规则的灵活性,英文则缺乏这方面的特点,而具有简洁、客观、逻辑性强的特点。英文广告写作可以概括为KISS原则,即:Keep it short and swee!t简短清晰的句式,经济实惠,节奏急促,跳跃性强,易于记忆且给人印象深刻,容易激发消费者的情绪,是英文广告用语的首选。例如:Easy to shoot Easy to share,Share moments,Share life. (柯达相机广告)

(三)词法

中英文两种语言词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英语属于屈折语,存在复杂的词形变化,词和词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中文广告用词十分讲究,广告用词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四字结构的使用。特别是产品广告中的套语,大多为四字结构,如“规格齐全”、“品种繁多”、“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品质优良”等,不仅数量多,而且使用频率高。英语广告在用词方面却不如汉语那样讲究,而用简单口语,杜撰大量新词、错词和合成词是英语广告用词的一大特色,使消费者能在不经意间注意到广告的商品。这样既体现了产品的新、奇、特,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潮的个性心理,又可取得某种修辞效果,引人注目。如:superslim (减肥食品); timex (天美时表);footique (女鞋);band-aid (邦迪)(2)用倒拼、错拼、合成等方法创造新词,如:klim (美国一奶粉,由milk倒拼而成);Ezyrub (易擦鞋油) ; OIC (Oh,I see!缩写眼镜广告);hi-fun (由hi-fun演化合成新词,意为超级趣味)。

二、中英文广告的文化差异

(一)思维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是螺旋形的,所以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间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广告善于用大量的华丽辞藻,罗列详细的具体信息做铺垫。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所以西方人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这决定了英文广告在布局谋篇上会先亮要点,再讲细节,语言倾向直白。

(二)习俗

由于历史、宗教、信仰的不同,东西方在社会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西方人认为红色象征暴力和流血;中国人忌讳“4”、“7”等数字,西方人忌讳“13”;中国人认为龙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罪恶、邪恶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美丽的鸟虫作广告,西方人认为鸟虫给人以质量低劣感,而使用大量大人物名作商标,如: Apollo (阿波罗钟表)、Chrysler (克莱斯勒)、Lincoln (林肯)。“孔雀”牌彩色电视机不能直译为“Peacock color TV”,孔雀(peacock)在汉语中是十分优雅美丽的象征,而西方人通常认为孔雀是“污秽”,“自傲”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广告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商品推广的重要手段。广告创作与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竞争力。广告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心里特征,信仰和价值观念。广告的创作和翻译需要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综合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篇(4)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标准》同时指出,要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文化的定义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里就有着交际方面的跨文化问题。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保证语言教学完成的同时能够让文化因素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能力中去。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涵。外语教学不能单纯只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知识的讲解紧密结合。例如,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seemenastrees,walking."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它的真实意义,这实际上是《新约-马可福音》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用来比喻重见光明。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育。

二、文化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文化教育有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却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如,在中国,“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备感自豪,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情感,甚至将它视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和西方人大谈特谈,就很难激发西方人的交流热情,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误解。

2、文化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如有些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自然的话语,在英美人听起来就觉得奇怪,如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时,我们会客气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ismyduty.Ioughttodothat.",英美人听后的感觉就是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所在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arewelcome.Itismypleasure.Notatall.",这样就表达了你是乐意帮助他。

3、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学习"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所学的东西有了兴趣,就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而快乐地学习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适时适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新的知识世界的门,这种求知的欲望会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改革和更新教材。

在制定外语教学大纲时,除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等的因素外,还应把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综合进去,并要尽可能地确定外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目的语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内容要尽量反映其民族文化特点。

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充当文化使者。

篇(5)

二、结合乡土文化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

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于课堂学习的英语印象不深,而课后很少有人会去复习。之所以学生对于课上所讲的内容印象不深是因为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深,这样即便是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记得很牢靠,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就会很快将知识点遗忘,因此我们要结合乡土文化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利用乡土文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使英语知识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加亲近生活,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想起课堂上所讲过的知识点。比如,我在讲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短语的讲解时都会让学生进行造句,这可能是大部分教师在讲短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而我们会重点要求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乡土文化,比如对argueabout/oversth.withsb.进行造句时我可能会要求学生联系各地区之间的性格特点来进行。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短语的理解和认识,自然也就会印象深刻很多。

三、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深远影响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志,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特有的乡土文化发扬光大。而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我们总认为学习英文要结合当地的语言环境,这的确是学好英文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甚至要怀有将中国乡土文化弘扬世界的抱负。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学习英文的同时融合乡土文化,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被翻译成英文,比如IChing的意思是易经,Tofo是豆腐,Kylin是中国的麒麟等。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乡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注意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要让学生们明白学习英语并不是因为崇洋,相反的是要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我们今后走到哪里,说着什么话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华夏子孙,并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6)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篇(7)

语言用于认识和描写世界,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们在与自然的共存与抗争过程中积累经验、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语言描述、存储和交流。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1]。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些差异,丰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渗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结构图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综合行为表现的一个方面,在高中六级到九级的具体课程目标描述中也分别涉及了文化学习目标,如:六级要求学生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要求学生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八级要求学生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九级要求学生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2]。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中国学生较早选择出国留学趋势也日益明显,期间会出现很多的文化碰撞和冲突,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关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文化意识。

不论何种教材,始终以阅读为每个单元的主线,但阅读绝不仅仅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而是在阅读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套高中英语教材中都设计了文化知识内容,为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准备了素材。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English around the world”、“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Canada――The True North”、“Cultural relics”、“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The United Kingdom”、“Art”、“Poems”等,介绍了英语国家或者我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北师大版和外研版在学生用书的各个单元设计了Culture Corner板块,专门介绍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文化主题内容。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设计了专门的文化意识目标,这些都是以知识本文教学模式(knowledge-based approach)为主,把文化作为一种显性的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使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凸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在阅读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融合法和附加法。融合法就是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中适当地将文化知识融合到课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文化教育。例如:人教版模块一,Unit 3 “Travel Journal”,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其文化意识目标定为: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出境旅游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以及对异国文化的欣赏和尊重。但在本单元中,并没有过多涉及旅游与文化及出境旅游应注意的文化差异,故教师在教学时,应有目的、有系统地融合文化目标意识,并加入相关国家的文化风俗介绍,如本单元提到的湄公河沿岸国家Thailand,Laos,Cambodia,and Vietnam,让学生欣赏和尊重这些异国文化,为今后可能的出行减少文化冲突。

对比分析法和讨论法也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例如:模块四Unit 4 “Body Language”教学中利用图表分析对比表明:相同的body language在不同的国家意思不同(表一),而不同的国家在相同的场景下body language也会有所不同(表二)。

读后组织学生讨论:Why should we be careful of our own body language?

讨论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使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习俗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容纳异国文化的宽容心态。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尊重、正视异国文化的态度。

2.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

新课标对跨文化意识的要求,除了泛指的文化意识之外,七级目标中明确地提到了“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理解英语交际中用典故和传说;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2]。例如: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许多学生误解为“你是我眼中的苹果”,实际含义是“你是我的掌上明珠或最珍贵的人”。“Apple of one’s eye”来源于《圣经》故事,寓意:瞳孔,比喻掌上明珠或最珍贵的人或物”。十字架(cross)是基督教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基督教徒心中,cross代表“神圣”,当遇上危险,就要用右手在胸前画十字,表示祈求上帝的保佑。把中指和食指交叉搭住这个动作,可以用来表示祈求上天保佑,使一切得以顺利进行。“I will keep my fingers crossed for you.”就是“祝你好运”的意思,“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 for me.”就是“请为我祈祷”的意思。张国扬在《外语教育语言学》中指出:“在外语教学中若不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因素来进行教授,是很难达到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恰当的使用这些词汇的目的的[3]。”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需关注相同词在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如我们常说“望子成龙”,直译就是“I want my son to become a dragon.”。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龙”是神圣、帝王的象征,但在英美人眼中却是凶猛邪恶的象征。我们常见的颜色也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red在汉语中是喜庆,在英语中却是表达愤怒;green在汉语中是表示希望和春天,在英语中有时却表达缺乏经验的green hand,以及羡慕嫉妒的green-eyed……不仅动物和颜色词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不同,而且有很多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并不相符的英语词汇,还有丰富的词根词缀,所以英语词汇教学不仅关乎语音和语意,词汇承载的文化蕴涵也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汇的文化背景,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日常交际用语和实际生活中关注跨文化差异。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的交际功能项目,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交际用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其用法也不相同。中国人含蓄、谦虚、礼让,西方人也彬彬有礼,但其交际语言却大不相同。例如:

――I’m sorry.That wasn’t of much help...

――Oh,?摇?摇?摇?摇.As a matter of fact,it was most helpful.

大多数中国学生会选择“It doesn’t matter.”(字面意思“不要紧,没关系”),而西方人则会说“Thanks anyway.”。大部分中餐馆在外国客人离开时有礼貌的员工都会用最好的英语说“Welcome again”,字面翻译“欢迎再来”。外国客人可能诧异,我还没离开,怎么能欢迎我的到来呢?实际应该说:“Thank you.Please come again.”曾经有一则笑话:一外国友人对一中国朋友说:“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朋友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外国友人迟疑答道:“Her eyes,eyebrows,nose,mouth,and...”笑话归笑话,但其中包含的交际文化差异却值得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给予关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少不了旅游,旅游景点少不了提示牌。提示牌语言中文简洁明了,但翻译成英语有时候就要谨慎。如某处有一块警示牌“小心滑落水中”。其意思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要你小心一点,不要滑落水中。结果英语的翻译是“Careful slip into water.”变成了“小心翼翼地滑落水中”,初来咋到的老外看了肯定愕然,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则可能哈哈大笑。还有某处路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厕所边一个提示牌上写着:“臭味不留,心情自然好”,翻译是“If it does not remain,mood nature good.”这个翻译估计老外看了以后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某地还有一条醒目标语:“思进思变思发展”,概括为“三思”,其翻译为“Think thinking thought development”,这只有在本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我们才能明白。语言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环境,只有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并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文化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跨文化意识,即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鉴别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间接或直接体验文化。

现代电子技术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利用多种媒体渠道指导学生上网阅读,可选择纯正、地道的英语,大量的英语学习软件也是学习英语的好途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外国文化专题讲座,观赏外国原声电影、看英语电视节目等,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较直观地学习体验目的语国家文化,丰富文化知识内涵。如果学生没有机会面对面和外国人接触和交流,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更便捷的网络交往形式,学生通过网上直接与外国人聊天并接触实际生活中的英文信件,有更多机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要将有关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采取相互尊重、互相包容的态度,从而更准确、更得体地使用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德龙.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测试策略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王笃琴.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王鑫.大话单词――你不可不知的词源故事(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8]商三英.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9]曹洁.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设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英语教师,2009.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这五个方面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英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更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信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我们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但是在语言表达中,客观的文字只占了7%的比例,语调占了38%的比例,而非语言比如身体语言、眼神、表情等占55%。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1. 书面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 深入挖掘教材,认真细致备课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 5, 必修五Unit 2, 选修八Unit 1的主题分别是加拿大、英国和美国这三个英语国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有选择性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比如在了解英国的地理时,通过英国的地图让学生了解英国是由 England, Scotland, Wales, Northern Ireland组成的,有了直观感受,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常会听到有人说:“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了。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吸收和体验异域文化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 注重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有助于他们充分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蕴含文化内涵的典型词句进行补充介绍,使学生既掌握词汇的指示意义,又了解它的隐含意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2的主题是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通过“世界英语”这一中心话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粗略了解世界英语的发展状况,认识各种各样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英语以及它们出现的原因和不同之处。这对于他们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 了解文化背景,强化语言知识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教师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六Unit 1, 选修六Unit 2的主题分别是艺术和诗歌。如果不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于各个国家艺术及诗歌的理解必将是肤浅的,最终也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此外,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选修八Unit 4 Pygmalion。这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学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还会培养他们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信心。这种信心反过来会促使他们更有勇气和胆量使用外语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2. 口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43-01

《英语课堂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考、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但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冲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英国语言学家多拉(R.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

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海母思(D.H.Hymes)指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得体的语言形式,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是不客气,友好或是不友好等等。可以说,“语言的 使用规则实际上是基于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是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2 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2.1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或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可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2.2文化教学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励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 ,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篇(10)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但是语言与文化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容忽视。

一、职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职高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效率。尤其对即将走向就业的职高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的英语,到工作场合运用不好,甚至还会闹出笑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英语跨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职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

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本质之一,《新课程标准》坚持了全面体现跨文化教育思想。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养成开放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所以要把平时的英语教学与介绍外国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要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渐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让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该门语言的能力和自身文化素养性的加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形式,注重文化教学,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因此,职高英语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或者说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注重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并引导学生吸收和消化,进而在他们身上生成双文化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

3.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职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别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外贸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当中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我们可想而知。所以,加强职高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所涉及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关社会准则方面,如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例如:“Thank you”是英、汉两种语言普遍使用的词语。“Thank you” 表示对别人的礼物、邀请、善意的提醒或对主动提供帮助等表示感谢。

在中国,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之间不大习惯用“谢谢”,如果用了,这种亲密关系反而显得生疏。而在英语中,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密朋友,几乎一切情况下都用“Thank you”。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纯粹表示礼貌,当一样东西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时,那个人会习以为常地说“Thank you”;打电话时,当一方感谢另一方打来电话,即使彼此没有特别的帮助也要讲这句话。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如在时间、地点的表达法方面,英语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汉语则由大到小;姓名的表达法,中英两种文化也有差别。英语中,名在前,姓在后。刚好与中国的姓名表达法相反。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也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既可表示象征革命的“红旗”,也可以表示提示危险的“示警红旗”,还可表示引起愤怒的事物。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4.通过对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例如: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社会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教材的课文中有充分体现。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讲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英汉两种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如:讲英语的人对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等问题都要回避,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而中国人对这些事情都是公开的。

三、职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 交际教学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运用

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也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大纲》也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交际法的教学特点是:①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接触包含各种语言形式的自然对话;②模拟范例,使用自然问答方式练习语法内容;③提供情景,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自由表达思想。

如何进行交际法教学?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但只要长期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学得、发展起来。

交际的进行还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克鲁姆还指出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实现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为此他提出了课堂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做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运用的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景,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成更适合学生自己的交流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自然地把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对外交际当中。

2.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种手段

文化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比较手法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不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如:在教学生姓名的表达法时,可在黑板上做如下图示,对中、英文的姓名进行对比:

(First name)名

姓(last name)

Xiaoming

Wang

Sue

White

通过对比,学生认识了这一文化差异现象,在交际运用中,对姓名的回答不会发生错位。

专题介绍法。对教材中虽未出现,但在英语国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识,考虑到其重要性,可由教师组织专题讲座。对英国国家的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教师可对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节日前的准备、圣诞大菜、圣诞礼物等进行生动的描述,并结合当时各酒店、商场在圣诞前夕所做的各种宣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或在学校的英语园地,定期选登由学生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节日、服饰、娱乐活动等。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 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 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丰富了学习形式。

课外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听歌曲、游戏、组织看VCD等,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表演。表演可分为课文表演和童话剧表演。新课结束后,给学生派定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以发挥,进行任务、年龄、口音、服饰等的改头换面,活学活用;童话剧的表演主要选编英语国家的经典名剧,先让学生看有关的影像资料,再让学生模仿表演,并对学生进行专门排练,在反复排练、演出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外来文化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影像资料的运用。要想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VCD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文化感受,让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另外,还可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收听、收看有关英语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

随着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就有更重要的地位。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传播文化。然而文化因素又在很多方面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想让职高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当中,迅速、顺利地适应与外语打交道的社会场景,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并让它融于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职高学生积极适应将来职业的需要,因此这必然也是职高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胡春洞.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

篇(11)

传统的英语校本教研方式主要以教学沙龙、教师讨论为主,受时间与空间等诸多因素制约,教研活动成本高、不方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把教研与教学空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方式灵活多样、资源实现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评课活动中过去需要集中教师定时定地点交流,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组的主题帖进行网上评课,在网页上建立《Unit1Makingadifference》等的课堂实录主题帖,让教师在后面跟帖进行评教,这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没有到场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参加评课,教者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2.交互性。

交流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网络具有全面的互动功能,能够实现个别与个别、个别与群体之间的充分互动,通过论坛、互评等形式,实现多角度对话;由于网络的储存功能与开放特点,教师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度研究,加深对话的深度。例如:通过网络博客群,可以建立英语组博客群的互评交流平台。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网络把网上存在的很多资料与观点展示出来,进行进一步的辩论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学习软件如:单词发音、表达训练等,让教师在网上进行自我学习训练,提高教学技能与知识技能。

3.开放性。

英语教学对教学资料的要求比较多,一些生动的课件与案例、影像材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机构与学校建立的高中英语网站如“天津北辰高中英语教研网”等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料都是可以在活动中利用的。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教师不仅可以享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把观点与资源随时添加到网络空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教师的观点是公开的,评论是公开的,资源是公开的,而且校园网络与互联网是对接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高中英语的校本教研经常会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各种内容,有了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教研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浓烈的校园教研活动氛围。

二、高中英语网络化校本教研模式与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式非常多,各有特点。在网络技术条件下,高中英语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呢?下面对校本教研方式进行归类,对主要方式进行阐释。

1.构建教研管理平台

网络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管理平台。教学部门或英语教研组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或网络办公平台,开通“英语教研之窗”,开展教研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每个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主页,让教师在自己的主页上自由撰写教学内容与反思;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分类管理,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网络可以成为通知、进行发动、过程通报、结果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对教师的课题、论坛、博客、资源、教案等进行集中管理,对好的观点与资料进行推荐,对教案与反思进行检查与通报等,这样可以逐步建成教研组的网络资源中心,成为教师教研资源与成果展示的平台。另外,网络还可以成为评价督查的平台。在开展教学沙龙、公开课活动、外出学习参观活动之后,在网络上设立专题,让教师把沙龙中的观点进一步澄清,把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写出来,把外出学习反思心得写出来,既有利于教研管理,也有利于研讨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使问题与思考得到延伸与深化。

2.促进资源交流

网络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库。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各种教学案例、各种试卷、教学背景素材、各种影像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等,这些资料可以让所有教师从中下载,为备课工作打下基础。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在次基础上可以上传一些资料,共享资源。通过“网上主题帖”引发问题讨论。可以由英语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活动主题。例如:在网站上开辟“如何让学生学会每天用零星时间记单词?”、“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等,让老师在帖子后面跟帖,进行讨论与辩论,可以让一些特级教师与教研员参与讨论当中,边讨论边学习。博客是教师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能够培养教师系统思考、动笔反思的习惯。英语教研组可以构建自己的教师博客群,定期进行点击率、评价率评比,促进教师形成写反思的习惯,同时激发教师在博客群中互相留言、互相评价交流,让网络教研的交互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3.推进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但传统的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等人员,备课的成本高昂,反复修改的时候需要反复集中,效率低下。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集体备课在网络中进行。

3.1把教案设计过程放到网络上。

通过一次性的集中集体讨论,由专人将集中了集体智慧的教学案整理出来,并上传到网站专门的教案目录中,同时提供一些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料供教师下载。教师可以打开这个教案并进行进一步修改,在教案的一侧预留空格让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以便将集体教案与个人风格相结合。同时,在教案的下方留下教学反思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2把教学研讨与评议过程放到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