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学科发展和建设仅仅拘泥于形式,没有深入进入学科改革和体制创新;学科的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学科真正的科研范畴、内容甚至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相关林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上,远远不能为飞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服务,导致林业经济高度管理人才的缺乏。
1.2林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缺乏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国内林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不仅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错误。科研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应学科建设因为制度和管理的缺陷,导致学科的基础研究缺乏,大家为了在短时间取得高的科研成果,都闭门造车,理论斑驳紊乱,缺乏了一个科研领域最基本的科研秩序。
1.3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水平度低,研究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研究手段。国内的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现在研究的模式主要是2种,闭门造车,就是取壶画瓢,不注重于国外先进的科研人员和单位的技术交流,对于他们的先进知识没有充分的利用;拿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就照搬,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效果甚微。所以现阶段国内科研机构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不断的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完善先进的理论体系。
2如何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
2.1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良师资
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优良师资,是发展学科的重中之重。只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应的学科才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对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培养一些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建立完善的学科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学科健康快速的发展,形成一种激流勇进的发展态势。
2.2培养高技术科研人员
对于高技术科研人员的培养,国内林业部门和高校需要联合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应的战略目标,将人才培养真正的付诸于行动,为学科不断培养新鲜的血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培养理念的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很多地方林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林业经济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必须革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才能获得先进的研究理论;国外在很多方面,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没必要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培养,学习先进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
2.3学科研究要满足当前时代需求
林业经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对于高端的林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有一些新兴领域甚至达到了国内空缺的地步。所以为了配合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单位和高校需要定向的培养人才,针对当前很缺乏的林业经济管理的一些领域,优先的发展和培养,对于学校和科研机构就需要随时了解我国林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一定要根据需求列出重点发展方向,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威望,还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林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求。
2.4建设现代化实验室
实践出真知,理论最终都要付诸于实践,再伟大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验证,所以实验是科研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室同样是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的硬件设施,针对国内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建立起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科研环境的高水平重点实验室,这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展开科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对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认识不足,存在偏见和疑问。林业经济建设通常都是国家建造树林,相关的林业部门争取投资,没有想过引入民营资本或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虽然有些地方通过政策进行了引导和支持,可是因为组织和支持措施不合理,仍然只有少数人参与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没有发展成一定的规模。
1.2林业主导产业的建设滞后性较强
林产工业的发展总量很大,可是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很少。主要是由于林业工业的项目不够先进,林产品仍停留在发展原料阶段,缺乏对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同时水利灌溉方面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经常出现森林浇灌困难的问题。同时森林中基本的道路建设滞后,导致林业产品运输困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1.3政策方面存在着问题
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融资贷款和林木采伐。从融资贷款方面来说,林权通过评估后可以抵押贷款,所以林业大户存在着贷款困难的问题,因此林业大户缺乏后续发展林业的资金。从林木采伐方面来说,因为采伐限额,很多投资者无法依据计划更新和改造承包或者租用的地产林,还有就是在主伐林龄、审批程序、采伐计划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采伐,也降低了个各界人士开发林业的积极性,这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一般集中在山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缓慢,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对森林资源过度采伐等。
1.4缺乏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
因为林业具有单一的所有制、薄弱的宏观调控、较低的集中度、较差的规模效益等特征,市场机制以及产业协会无法发挥作用,产业的素质和管理理念也无法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同时林业改革的缓慢,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上过多的限制和过重的税务负担,导致一些经济政策根本发挥不出预期的调节作用。
1.5林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林业资源开发过度。
目前,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迅速,因此对木材资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城镇化的发展缩小了林业资源的范围,使得林业资源保护问题日益严重。
(2)林业缺乏较高的产业化程度。
目前,我国林业具有较低的产业化程度,林农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分散经营,缺乏完善的行业协会,也影响了林业和市场的接轨,影响了林产品的销售,此外,也对产业的纵深发展有不良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失衡,但有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规模,有些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是因为缺乏管理和引导,无法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产业链和规模相对落后。
(3)林业执法不严格。
林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保护林业资源,监督林业资源的使用情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林业行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依照有关法律管理和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林业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中仍存在着问题,有些林业部门的领导不重视林业工作,同时执法人员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经常出现以权代法和以言代法的现象,这些也对我国林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加快改革三项制度
(1)改革林业产权制度。
通过对林地、林木“三项”政策进行完善,将所有权稳定,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促使民营资本和整个社会都参与转到非公有制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同时分类经营国有林场,依照现行体制管理公益林,依法享受国家的各项补偿。依法出租、转让、拍卖商品林,增加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根据市场发展,转让出乡村集体林场,增加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民营成分,促使林业经济更具发展潜力。
(2)改革林木采伐制度。
也根据分类经营的要求,针对公益林、商业林、乡村集体林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不同的采伐政策,放松采伐商品林的限制,实施采伐限额单列,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自由确定采伐的方式和期限,这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在采伐村庄片林以及在册农田营造的商品林时要单独报批,没有采伐的限制。
(3)改革林业税费制度。
在对非公有制林业进行发展时,要降低税费,促使林业经营者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如果非公有制林业的经营者在“四荒”地上营造生态林时,可以免除一切税费;如果营造的是商品林,只需要交育林基金。如果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在应税耕地上营造林,只需要交农业税,免除了其他的附加税费。
2.2加快改革林业经营的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是林业的管理体制还是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点,林业一直都是政企不分、企事不分。因此,为了切实落实保护天然林的工程,就要改革林业的管理体制,促使企业资源转变为国家资源,从企业中分离出资源管理的行政职能,将一些林业工作转变为管理和护理工作。完全分离企业中一些采伐和加工工作,也就是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
2.3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首先是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以县级以上的相关林业部门为基础,建立专门的评估森林资产的机构,然后在进行资产评估之后才能进行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其次是林权流转机制。目前,林权流转不够规范,国家一定要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鼓励和引导林地以及林木形成规范的拍卖、租赁、承包等流转形式。再次是融资和投资机制。引导银行以及财政部门研究非公有制林业融资和投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允许林业经营者使用林权抵押贷款,切实解决非公有制林业贷款问题。同时因为林业生产周期较长,金融部门在提供贷款时要提供周期长、利息低的贷款。最后是林业产品质量认证机制。如果国际和国际上有相关标准,就依照相关标准执行,如果没有相关标准,就及时制定和调整,对林产品以及加工等进行规范,确保林产品的质量。
2.4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经营模式
首先,要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编制,从宏观上完成布局和调控生产力。其次,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了解正确鼓励、限制、有限、淘汰内容。接着,拟定的经济调节和资源管理政策要和产业特点相适应,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要严抓市场体系建设,既要抓好硬件建设,对林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行完善,也要抓好软件建设,完善各项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也要对各项林产品标准进行指定和完善,引导并支持林业企业在科技方面取得进展,尽快赶上国际的步伐。最后,做好林业产业的市场信息服务。这样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2.5林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林业经济产业化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虽然是可再生资源,可是如果过度采伐,超过森林的生产速度,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林业资源,就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创新资源利用的模式,促使林业经济产业化之路走得更远。
(2)对产业链结构进行细化。林业管理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以进行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更深入的优化产业链结构。
2.6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调控立足于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条件对林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提倡培育品牌产品扩展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林业发展的动力。
(1)加大人工林集约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可以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退耕还林后林民收入过低的问题开展林木良种工程从根本上提高造林质量。
(2)加大研发抗逆性品质的林木以便满足东北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再次积极引进并推广品质高的新林木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及城市林业充分满足人民对森林和生态多样化需求。
2我国林业产值的基本状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资料,2012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为394509075万元,占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6%。其中第一产业137485185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4.85%;第二产业208983022万元,占52.97%;第三产业48040868万元,占12.18%。林业总产值的95.59%为涉林产业产值,可见涉林产业是林业产值的绝对优势来源。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131336546万元。其中林木的培育与种植25399504万元,占19.34%;木材与竹材采运9634079万元,占7.34%;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77518770万元,占59.02%;花卉的种植12652130万元,占9.63%;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3924304万元,占2.99%;林业生产辅助服务2207759万元,占1.68%。第二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202519627万元。其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82339457万元,占第二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的40.66%;木、竹、藤家具制造27943914万元,占13.80%;木、竹、苇浆造纸47515221万元,占23.46%;林产化学产品制造6340858万元,占3.13%;木制工艺品和木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4774811万元,占2.36%;非木制林产品加工制造业22574149万元,占11.15%;其他11031217万元,占5.45%;第三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43253926万元,其中,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35225496万元,占第三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的81.44%;林业生态服务3657572万元,占8.46%;林业专业技术服务1056291万元,占2.44%;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3314567万元,占7.66%。
3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人均森林面积0.15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森林蓄积10.98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我国森林的整体质量不高,过熟林和成熟林分别占森林面积的6%和13%,近熟林占16%,而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33%和32%。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另外,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也很突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必然影响并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发展。
3.2守住林业生态红线压力日益增大
按照国家林业发展规划,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也就是我国林地面积不能少于3.1356亿hm2,这是我国林地保护红线。根据初步统计,过去的几年间,各类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13.4万hm2。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通过以租代征、非法占用的方式占用林地,做建设项目、娱乐项目、房地产项目等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3.3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
现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它不但没有很好地区别地区、地类、森林和林木类别,还造成有权栽树、无权伐树的现象。企业或个人栽种的用材林、工业原料林、薪炭能源林,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采伐,有林木经营和所有权,没有处置权。这种所有权不全面、不完整、不彻底,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制约林业发展。
3.4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核算与补偿体系不完善
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目前统计的林业产值中林业生态服务产值仅为3657572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0.93%,几乎到了被忽略不计的程度。林业生态服务中所发挥出来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降解污染、固定太阳能、固定二氧化碳等效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核算。尽管国家已经初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框架,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但是补偿范围狭窄、配套性制度不健全、保护者和受益者的权责落实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的再生产,乃至影响到林业的发展。
3.5林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从2012年全国林业产值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整个林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仅占林业总产值的12.1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第一产业中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和林业生产辅助服务的产值仅占第一产业产值的2.99%和1.68%。第二产业中木、竹、藤家具制造产值仅为第二产业产值的13.80%,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林产化学产品制造和木制工艺与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产值分别占第二产业产值的3.13%和2.36%,还有巨大的潜力。在第三产业中林业专业技术服务的产值仅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44%。
3.6林业经济建设投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政策性投入、国内商业性融资和外资投入3个主要的林业投资渠道。政策性投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专项拨款、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国债资金和林业基金制度。商业性融资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外资投入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无偿援助。我国目前林业建设投资仍过分依赖于财政资金。林业企业受林业投资机制不健全,企业规模、技术、效益等因素影响,吸引国内商业性融资和外资的能力差,因此目前林业的国内商业性融资和外资投入比重小、难度大。
3.7林业贴息贷款亟待改善
目前的上市林业公司大都享受过相关贷款贴息政策,如永安林业、中福实业、*ST大地等。“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林业贴息贷款510多亿元。目前,林业贴息贷款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林业贴息贷款规模小,难以满足林改以后广大林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贷款期限短,这使得林业企业和农户贷款造林后,还没有获得投资收益就到了还款期,给林业企业和农户造成了极大的还款压力;三是贷款利率高,极大地加重了林业企业和农户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贷款造林的积极性。四是贴息范围小,没有将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所从事的林下经济等贷款纳入贴息范围。
4林业经济发展建议
4.1继续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面对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木材对外依存度高、林地生产力低和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的现状,建议在继续保持现有营造林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修复工程,推进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功能。重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补贴标准,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
4.2坚决守住林地红线
国家应全面加强林地规划和管理,实行林地定额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林地和林地的非林化,严格控制征收林地审核审批。制定占用征收林地项目禁限目录、准入原则,提高准入门槛。实行全国林地管理一个规划、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同时,坚决落实依法治林,坚决查处违规违法用地案件,绝不手软。
4.3进一步放开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要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改变当前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森林、林地、林木应该根据用途划分两大类,一类划为生态公益林,把大江、大河两侧和源头、大中水库的周边陡峭、生态脆弱的地类划分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等发挥生态公益性的公益林。对生态公益林要大幅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或者逐步实行国有化,加强管理。另一类,对低山、丘陵、湖滩、河滩地划分为商品用材林,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能源林、工业原料林。对这一类取消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放开、搞活。
4.4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效益核算与补偿体系
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效益核算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急需将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改善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大气、抑制风沙、减轻水旱灾、保护野生生物、森林游憩、减轻噪声等生态效益纳入核算体系。需要尽快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
4.5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在继续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中的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和第二产业中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等传统高产值产业外,还要继续支持林木的培育与种植等关系到保障资源和生态安全的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在处于相对产值偏低但发展前景可观的产业,如第一产业中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繁殖与利用,第二产业中的木、竹、藤家具制造,林产化学产品制造,木制工艺与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林业产值明显看出,林业生产辅助服务产值和第三产业中林业专业技术服务的产值还非常小。应在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宏观控制、行政审批、监督检查职能的基础上,在森林认证评估、育种、育苗、造林、营林、灾害防控等林木培育与种植过程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营。
1.1股份制合作型林场
这种类型主要是当地的一些龙头企业为了保证原料的来源,按照“企业+基地+用户”的模式建立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通常由企业牵头,然后跟享有林地经营权的农户签订合作协议,而农民则是林地入股,接受企业的投资,再进行统一的经营和管理,针对生产所得的收益则是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1.2专业造林队伍
通常这种性质的林业合作组织是在拥有一定造林经验的人才的组织下成立起来的,由当地的青壮年农民或者林场下岗工人组成,目前云南省楚雄市共计专业造林队13个。
1.3林业专业协会
这种类型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包含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食用菌、苗木、花卉、木材加工以及林产工业等协会。当前,云南省楚雄市共计林业专业协会113个。
1.4林业“三防”协会
该类型主要指的是由山区林农自主发行并联合的针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防止乱砍乱伐等主要服务内容的一种合作组织,云南省楚雄市“三防”协会共计1728个。
2云南省楚雄市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思想上缺乏高度认识
当前,云南省楚雄市还有部分农户甚至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高度认识,主要表现在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参与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工作时缺乏主动性。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的小农意识较为突出,依然习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生产方式,缺乏参与到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热情,另外还有部分农民虽然加入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但是功利心太强,一旦出现困难就容易退缩。
2.2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
虽然说当前云南省楚雄市针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都拟定了相应的章程,并成立的理事会组织机构,但是林农的主体意识不强,形式化严重。部分成员跟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决定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缺乏真正的合作机制,难以真正实现民主管理;甚至个别入社的社员将原来的山林流转给了专业合作社,缺乏独立的家庭经营做基础。
2.3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当前楚雄市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牵头人大多是当地的农户和专业户,他们的学历有限、缺乏林业相关知识,导致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再加农村劳动力流失,很多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都不愿意参与到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中,因此导致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缺乏一支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进而导致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2.4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楚雄市绝大部分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由当地的普通林农组成的,因此他们的股金筹集能力有限,存在着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只能从事一些成本低、水平低的互活动,例如,代买肥料、统一护林等等。
3发展省楚雄市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宣传,提高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
云南省楚雄市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特别是聘请专家对该法中涉及的决策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详细地解析,从而促使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和各个成员能够真正深入了解,并按照相关规定来管理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3.2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自我发展
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结构设置的监督所需的管理成本较高,并且监管的难度较大,因此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队伍建设首先可以将针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监管工作全权交给组织内的各个成员,从而让组织的所有者和需求者都是广大林林农,从而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日常管理活动中来,切实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监督。然后是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社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户和成员能够掌握关于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知识,并严格落实“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现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自我发展。最后,要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管理者队伍和业务辅导员的建设工作,争取打造一支文化高、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以及甘奉献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队伍和一支法律政策水平高、业务工作本领强的技术辅导员队伍,从而为云南省楚雄市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并积极鼓励林业技术人员跟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一对一帮扶,从而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建立专项资金,创造发展机会
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建立专项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这些资金主要是用来支持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活动。对于专项资金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专门扶持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保证广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也跟一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同样被资助的机会。除此之外,专项资金还可以被用来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跟加工企业合作,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开展定向培育,进而实现林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2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林业资源说到底就是森林资源,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树木、森林以及依托树木、森林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的总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地遭到了大规模的开采和浪费,森林资源现状并不乐观。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多,森林物种十分丰富,宜林地区广袤。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减少。同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生产力低下、森林结构不合理。此外,由于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自然问题,如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等,这些自然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林业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影响与制约。同时,系统也影响其他外部的系统和受到外部系统的制约。
2.1林业资源过度开发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对森林的开发和利用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方面从森林自然效力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森林能够自我恢复,禁止过度伐木。我国当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对木材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城市的扩张也挤压了森林面积,缩小了森林的覆盖率,森林资源的保护形势日趋紧张。
2.2林业产业化较低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程度偏低,林农普遍采用分散式经营,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这些都阻碍了与市场的接轨,不利于销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业化发展。林业产业化另一个问题就是发展失衡,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别。在林业产业化比较完善的地区,产业链和规模已经形成,而大部分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却缺乏管理和引导,无法实现与市场的准确接轨。
2.3林业监管不力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对于林业管理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对林业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管。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森林公安在内的整个林业监察体系,在全国设立林业基层执法检察站,对林业开发和利用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林业管理模式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仍然要认识到这种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以往不够重视林业工作,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且严重缺乏专业知识,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3.1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想建立好现代林业管理制度,就必须先建立明确的林业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大家能够主动关心集体利益,从而体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进而加强林业分类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真正把林业分类经营落到实处,并设计出可行的林业效益补偿制度。逐步建立起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相结合的林业管理体制。将管理机制用在管理制度当中,可以保证管理机构能够正常运作。林业管理机制是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利益机制和权力机制。利益机制作为管理机制的主体内容,应该以实现利益机制为目的进行权利机制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高效的管理系统。
3.2选择正确的林业经济产业化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注重长远发展的发展方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的需求。可以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能够使子孙后代永享生活。森林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森林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过度砍伐很容易出现森林再生速度无法跟上砍伐速度,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林业经济产业化才能顺利前行。
3.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不够深入,原因主要在于产业链并没有完善,结构相对来说不够合理,这些是林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一些林业产业开发较早的地区,林业产业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改革现有林业产业链结构。
2林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回顾与分析
2.1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就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10]。总结近期的研究文献,众多学者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两个层面,一是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影响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1林业经济增长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单个生产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投资、科技投入、劳动力、森林资源、林产品进口贸易等因素。林业投资可以推动林业经济增长[11],其中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量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受财政科技投入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而短期内财政科技投入变动受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促进作用[12]。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方式[13]。另外,国内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林产品进口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则不成立,主要源于从长期来看,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进口能够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如中国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林业实现良性经济增长[14]。
2.1.2林业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贡献的结果。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构成,三大要素的投入水平和配置方式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林业经济增长也不例外,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营林生产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受林木生长缓慢、林地数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营林产值很难快速提高,因此,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资金要素的投入对于营林生产的贡献率更大[15],资金投入应以国家投资为支撑力量,主要因为林业投入要素中相当部分的生态资产化,发挥了公益作用,从而降低了林业产出[16]。除上述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生产要素投入影响之外,经济增长还会受制度、市场、政策的影响。高岚、张自强系统地研究了产权管制和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利用1996~2007年间广东省林业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具有重要贡献的假设,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的贡献有限,提出现阶段中国仍需不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同时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征与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突破了前人研究的“制度和政策变量难以量化”保守结论[17]。李微等针对国有林区比较多的伊春地区,从公共理论角度出发,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供给因素(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亦认为产业结构、森林资源,消费需求,资本和劳动力对伊春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并认为科学技术及第三产业并没有对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主导作用[18]。而李平、张俊飚持不同观点,认为科技投入为林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2]。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看,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但也不排除在某个地区的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决定了林业制度变迁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制度因素,辅助生产要素(资金、人才、技术)进行动态优化配置,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一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合理的经济增长整合模式[19]。
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转变分析
2.2.1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及其转变方向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涵义出发,以要素数量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粗放型的增长,而把以要素效率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集约型的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新建项目,二是林业经济增长靠多占用资源和高消耗来实现,三是产出变化与质量、效益变化不尽协调[20]。在中国目前林业资源紧缺、林业资源质量日益下降的条件下,这种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遭遇“极限”,当增长趋于“极限”或人们意识到这种“极限”的存在时,要使经济增长突破这种“极限”,就必然要改变这种增长的方式,转而着眼于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获得有效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大量的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近的[21]。在20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廖雅萍主张不能将全部的林业资源都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和发展,他针对当时的林业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现状,认为林业应该分类经营,即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森林应该按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经营,实行事业化管理,由政府和社会负责建设,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森林则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进而在经营措施、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施以不同管理方式[22]。后来,张孟德和孙秀娟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林业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林业在化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上起到的调节中枢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且理所当然的。在林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林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实质与林业经济增长集约化转变方式的观点一致[23-24]。
2.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的林业资源现状、林业发展现状、当前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现状、激烈的林业市场竞争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中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不是一个自发就能自动完成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等各个社会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刘勇、马平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观上,中国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和科技的观念也不强,林业尤其突出。客观方面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虽然在积极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但进程缓慢,产权制度仍然不够明晰;二是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林业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资金投入重“森工”轻“营林”,必定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利,主要表现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分布区域和宏观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兴企等之间的不合理[20]。总之,迫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形势和客观规律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并正在趋向成熟,主要表现在林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产业体系,科技成果在林业产业中的转化效率越来越高,林业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现实的、可能的[25]。
2.2.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中,劳动力要素、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等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因素。首先,资本的密集程度对林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和改进林业企业物质要素效率提高的基础条件,为林业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提供载体和制度保证。因此,资金投入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第一启动力。再次,林业科技创新对于林业的贡献有巨大的潜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当前的中国林业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形成“两张皮”的状况,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到位,林业科技含量低下。最后,劳动力要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几个方面成为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劳动者劳动行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26]。魏远竹从林业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的细胞组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而企业规模是否经济,又是能否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对林业企业来说,除了应注重科技和体制的双重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之外,还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迅速形成有效率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要素生产率,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7]。
2.3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成为一国或一部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28]。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林业投入要素在合理的林业制度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林业经济增长必须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为基础,而其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产业结构状况[19]。据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省区的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因此,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变目前中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以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以某一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此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则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虽然林业产业结构因素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由于林业产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林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林业产业政策等条件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各个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尽相同[29]。因此,选择个别典型省份或区域的林业发展做深入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黄烈亚、翟印礼等选取全国26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各地区1997~2006年10年相关统计数据,就各地区林业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M值(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林业经济增长负相关。而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处于次要地位[30]。
肖泽军、铉珺玮概括湖北的林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营林、林产品和竹木采伐三部分,通过对营林、林产品、竹木采伐和林业总产值四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林业总产值与林产品产值变动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林产品产值增加值对林业产值增加的贡献却并不是最大;竹木采伐产值增加值对林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但与林业总产值相关性却不高,这主要源于林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31]。肖敏静和赵璟选取江西省数据为样本,研究江西省林业三大产业对江西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的依次贡献率为49.8%、37%、11.8%,表明目前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江西经济的增长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这也与江西省的省情是相符的。目前江西省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以营林业等基础林业为主,林产工业及林业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薄弱,林产品的加工及林产品附加值的延伸相比之下还不够发达。与此同时,林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32]。在对比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结构中,中国的林业三次产业比例为70:26:4,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林业的第二产业比重严重低下,没有发挥好林业经济增长主体的角色,并且在当前林业二次产业内部,仍然是以初级产业为主,即以消耗森林资源的木竹采运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辅,属于低级的资源推动型经济增长。因此,在改变粗放型林业增长方式的发展环境下,林业除了在林业三次产业结构上需要优化升级,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内部也需要调整,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主导产业[27]。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从全国角度和省域实证研究均表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都是需要提升第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重点是林产品加工业,并将之培养成林业主导产业[27]。总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有效配置为基础,林业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林业要素预期投入产出效益。均衡的产业结构,适应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反之则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不稳定,该理论同样适于林业产业。因此,新时期林业的重点任务除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外,还应该注重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推进集约化发展。
2林业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内涵
林业产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关乎着环境生态的平衡,更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们根据国际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以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及地区的林业经济所产生的劳务和物质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实际总产支出的持续增长。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林业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林业经济的增长将对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能够把国家的经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将国家林业与地区林业有形或者无形的限制打破,使林业产业达到统一化、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严谨化的产业高度,林业产业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等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研究探讨
3.1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单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主要指的是科技投入、主要投资以及劳动力等单独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个层面,多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有关学者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能够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影响因素除了这三方面,还包括经济市场、运行制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其他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分析,普遍存在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贡献的结果。
3.2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2.1稳定性较差根据相关的林业经济增长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林业经济现阶段的运行状况良好,总体是呈现着增长的趋势发展,但国民经济增长远低于林业经济波动,造成了林业经济发展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发生。
3.2.2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地区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虽然有些地区在本土资源拥有量上具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完全对其进行利用,直接影响了发展,造成了全国区域的林业发展难以达到统一的水平线上,进而令各区域的资源拥有量的利用率不高。3.3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针对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3.1调整发展策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国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新机制对现行的林业发展政策加以调整,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可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进而推动森林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令林业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3.3.2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如果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以林权改革为基本核心的林业改革,大力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的相关制度体系,同时也要相应对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更为严谨的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整治,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脚步。
2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推动林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升措施
2.1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保证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科学发展
林业部门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科学发展,建立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体系及创新体系。利用现代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科学理念,加快实现林业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并且采取技术承包、转让以及服务等措施,鼓励技术人员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开发,深化林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在实践中,协调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科学发展,创建林农联合运行方式,调节产业构造,提升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科学发展,建立有效地法律机制,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完善森林资源的利用管理。加强执法的力度,完善森林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推动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2.2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推动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首先,林业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也严重的威胁着我国生态系统的构成,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加大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我国的林业部门要加大整治措施,确保天然林面积和储量不再锐减,采取工程性的的措施,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恢复天然林的发展和扩大。不断的扩大林草的面积,切实对现有资源做到管理和保护,加快林业培育的步伐。其次,要积极倡导退耕还林,提高对林业资源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加大投入,不断的扩大人工林的面积和储量,从而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最后,为了保护我们生命的安全,要重点建设防护林体系,保护稀有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其次,生态效益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影响和依存的关系。因此,为了完善管理机制,就必须要深化改革,加强林地林权的管理,防止资源的流失,进一步改进管理制度,调整林业内部的结构,利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加强林业管理的法律化和规范化建设。并且要加强现有林业的监测,重视林业信息化的建设,完善森林事故预警和应急系统,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系统,从而全面的推动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保证林业发展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再次,要提高森林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森林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加强森林管理意见的交流,加强森林执法环境,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大力提倡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产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调整林业产业链的结构,保护林业资源,并且为了确保物质保障,要从政策上调整林业发展的方向,推动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2营林造林的重要性
2.1水土保持的效果良好随着我国气候变化多端,水土流失日渐尖锐,很多区域中的植被覆盖率较低,遇到雨水的冲刷后,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的田地,泥沙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发生迁移,等到入海口位置,由于河床较高,泥沙被堵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入海口的河床由于泥沙的沉积不断的升高,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损失。而营林造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2.2满足人们的需求营林造林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林业的面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减少噪音污染。例如马尾松不仅在我国建筑、家具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能够获得松脂,在医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马尾松的根部与树干还可被用来进行茯苓等品种的培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得到广泛的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2.3防风固沙随着我国植被破坏的日渐严重,沙尘暴在我国肆虐,严重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破坏田园,如果以此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我国的城市势必会被风沙覆盖,成为废墟,而营林造林能够有效抵御风沙的侵袭,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打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2.4产生经济效益营林造林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而且能够产生很大的林业经济效益。实际上,林业资源的存在本身就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林木原材料的需求,满足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还产生系列化的附加价值。例如观光、林产品以及旅游等,属于不可估量的一种财富。
2.5环境保护营林造林最大的作用就是净化空气,利用树木自身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释放氧气,满足人们维持生命体征的需求,减轻温室效应,同时又可以吸收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废弃,减少空气中的粉尘量。
3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
3.1做好种苗的育种工作营林造林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营林造林中种苗生产工作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且种苗的质量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情况,质量好的种苗才能保证树木的生长速度。因此要重视种苗的生产,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种苗的生产。严把种苗选择的质量关,重视种苗的繁育速度。充分利用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种苗的繁育过程中,以解决我国种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可根据林业生长的需求,建设种苗繁育基地,保证种苗的质量与基地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种苗。提高林业种苗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良种,可通过奖励措施提高人们选择良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大力发展森林后备资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天然林的保护工程,以保护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天然林的砍伐,以对我国木材的产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大营林造林的力度,以全面保护我国天然林,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来实现保护天然林的目的。
3.3改革林业体制,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对我国目前的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在林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改变我国粗放经营的林业方式,可根据林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生态服务,是由我国政府负责,并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实施经营责任制,凡是属于公益林范围的森林资源,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补偿,而经营者也放弃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收益权与经营自,若不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的话,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商品林范畴中的森林资源主要是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木材与林产品,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政府需适当的放宽政策,满足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经营模式,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3.4明确营林造林工作中重点林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做好日常的营林造林工作,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只有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林业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变我国陈旧落后的重造林轻管理理念,好的林业质量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林业质量管理的力度,做好日常监督工作,从而保证营林造林的质量,根据本区域中林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建立详细的档案。
3.5增加营林造林的资金成本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营林造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林业的发展,并增加了资金成本的投入,我国各地中出现了很多重点项目,例如长江防护林、西北防护林等,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在充分利用国家拨款的同时,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生产建设,并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扩大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改善营林造林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方式是保证我国营林造林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改善粗放经营方式,使用集约型经济方式,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使用机械整地、化学控草等方式,实施耕带整地造林方式。可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增加抚育间伐、修枝整形以及配方施肥等操作,做好森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提高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通过林下利用与复层林经营的方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