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形态结构
呼吸
取食
运动
代表生物
腔肠
动物
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无专门呼吸器官
通过刺细胞捕食猎物
通过固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很少运动
水母、水螅、海葵、海蜇、珊瑚虫
扁形
动物
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内寄生种类无氧呼吸
涡虫咽可伸出体外进行取食,寄生种类吸食寄主的营养
涡虫常藏身于石块下面,不大运动
蜗虫、血吸虫、
绦虫、华支睾吸虫
线形
动物
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内寄生种类进行无氧呼吸
寄生种类吸食寄主的营养
只能靠身体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蛔虫、线虫、蛲虫、钩虫、丝虫
环节
动物
身体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体节组成
无专门呼吸器官,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沙蚕、蛭(蚂蝗)
软体
动物
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双壳类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
大多通过足运动
蜗牛、乌贼、河蚌、钉螺、扇贝、文蛤、鲍鱼、章鱼、鱿鱼、墨鱼
节肢
动物
体表有坚韧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水生用鳃呼吸,昆虫用气管呼吸
通过口器取食
昆虫大多能跳跃,也能飞行
虾、蟹、蜈蚣、蜘蛛、蝗虫、蚊、蝴蝶、蚕、蜜蜂、蟋蟀
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比较
形态结构
呼吸
运动
生殖
体温
代表生物
鱼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用鳃呼吸
游泳
卵生
变温
鳝鱼、草鱼、带鱼、鲨鱼
两栖
动物
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皮肤呼吸
游泳、跳跃、爬行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爬行
动物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
用四肢爬行
龟、鳖、蛇、蜥蜴、恐龙、避役
鸟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飞行、行走
恒温
家鸽、鸡、鸭、鹅、麻雀、啄木鸟、猫头鹰等
哺乳
动物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之分
用肺呼吸
跳跃、行走等
胎生
兔、马、猕猴、猩猩、大象、鲸、海豚、海豹、海象、蝙蝠
三、生物特征的进化趋势
1.对称:无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2.胚层:单细胞单细胞层二胚层三胚层
3.体节:不分节分节
4.骨骼:无脊柱有脊柱
5.体温:变温恒温
6.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卵生胎生)
7.呼吸: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过体表呼吸)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如鳃、肺、气管等)
第二章
动物的行为和运动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如幼袋鼠爬向母袋鼠的育儿袋、小鸟喂鱼,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鸟类迁徙等
(2)学习行为: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如:蚯蚓走“T”字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成年黑猩猩取香蕉等。
2、社群行为及实例
(1)群体的组织:群体内的成员有的不同职能。如:白蚁、蜜蜂的群体、狒狒等
(2)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它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通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都能够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表示距离和方向;蚂蚁能够利用它的分泌物来标志路线;鸟类的鸣声起着传递信息。
3、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构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骨一一杠杆作用
关节一一支点作用
骨骼肌一一连结和动力作用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骨、关节和肌肉的正确连接屈肘和伸肘动作过程示意图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关节
右图是哺乳动物关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代号的名称①_关节头
②__关节囊_
③_关节腔__
④__关节窝__
⑤_关节软骨
(2)
③内有__滑液___
,作用是__减少摩擦____
⑤的作用是___缓冲震动__
(3)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过于剧烈就很容易脱臼。脱臼是指结构①
关节头
从
结构④
关节窝
中脱出。①
和
④
共同组成关节面。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滥杀动物)
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某些动物对植物有害:如蝗虫会危害禾本科植物,蚜虫会吮吸植物的汁液。
5、动物与仿生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控制棉蚜数量。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仿生: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就是仿生。如:雷达与蝙蝠、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龟甲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出的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
小
表面或粗糙干燥或光滑粘稠
无色或黄白色
真菌
大
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等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冷却接种
恒温培养。
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内原有的菌。
接种前冷却的目的是:以免高温杀死要接种的菌。
4、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有机物。有的细菌并不需要氧,这样的菌叫做厌氧菌(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
5、发现细菌的是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是巴斯德,他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6、细菌:
(1)观察工具:个体十分小,必须用高倍显微镜或者电镜观察。
(2)根据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都是单细胞的。
(3)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特殊结构:鞭毛(运动)和荚膜(保护)。
(4)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5)营养方式:其体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大多数是异养。
(6)生殖: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①分裂生殖②利用芽孢度过不良时期③个体微小易扩散。细菌会形成休眠体芽孢度过不良环境。所以我们平时的杀菌应该以杀死芽孢为原则。
7、常见真菌:多细胞真菌:大型真菌(蘑菇)、霉菌;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8、真菌共同特点有:①细胞都有真正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②与植物细胞相比依然没有叶绿体,因而营养方式为异养。③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9、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0、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些菌的营养方式是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
生产者吸收利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些菌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
真菌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种类
发酵原理
应用
酵母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酿酒、制馒头、面包
乳酸菌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泡菜
醋酸菌
把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制醋
霉菌
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制酱、腐乳
11、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的原因是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膨胀形成。
酿造甜酒的过程是洗米、淘米蒸米冷却接种保温发酵。其中将糯米蒸熟的目的是高温灭菌,用凉开水冲淋得目的是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的温度
很快就将容器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的环境产生酒精,在有氧的环境中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没有酒精。所以发酵时尽量不要打开盖。
(2)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把细菌和真菌杀死
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常见方法和原理为:
食品
保存方法
原理
牛奶
巴氏消毒法
高温灭菌
罐头
罐藏法
袋装肉肠
真空包装法
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干蘑菇
脱水法
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菌的生长和繁殖
腊肉
晒制与烟熏法
咸菜、咸鸭蛋
腌制法
果脯
渗透保存法
(3)疾病防治,有些真菌可以产生能杀死细菌的物质叫抗生素,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能治疗细菌性疾病。胰岛素的生产是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
大肠杆菌是生物反应器,这种技术叫
转基因
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的原因是
繁殖速度快。
(4)环境保护: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因为在没有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
;还有一些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
二氧化碳和水
,使污水得到净化。
第五章
病毒
(1)形态
:个体十分微小,只能用纳米表示,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
(2)种类: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三类。
(3)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
(4)繁殖: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复制)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毒变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如水稻和小麦的分类。
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
内部结构
和生理功能。
4、根据真菌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单细胞)、霉菌和大型真菌等类群。
5、植物分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分两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分三类蕨类、苔藓、藻类。被子植物分两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植物有假根和茎叶,藻类植物无茎叶和根。
6、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为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和
进化关系
更好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7、生物可以分为
植物界
、动物界
和其他的几个界,每个界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如果增加亚门,应处于门
和
纲之间。
8、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
多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
,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
少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亲缘关系越近
9、种是最小、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共同特征最多的分类单位是种
10、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1、植物中居世界第三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动物中居世界前列的鱼类、鸟类、哺乳类。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相对较少的生物种类是爬行类。
1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对生物的遗传育种改良作物品种有重要意义。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4、植物活化石:银杉、珙桐。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
1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6、森林下降是因为乱砍滥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会破环生态平衡)。
(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6、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辨析】 another, other两者都可以用作形容词或代词,但区别在于:another意为“任何一个”,一般用来修饰或代替单数可数名词,其前不加其它定语,多指三者或三者以上,表示的是不定数目。例如:
Would you like another apple? 你想再吃一个苹果吗?
other 意为“别的”,既可修饰或代替单数可数名词,也可修饰或代替复数名词(others), 其前多用定冠词the, 特指两者中的“另外那个”或多者中的“另外那些”。例如:
I have two friends.One is twelve, the other isthirteen. 我有两位朋友,一位十二岁,另一位十三岁。
There are ten books on the bookshelf. Four are mine, the others are my father’s. 书架上有十本书,四本是我的,其余的是我父亲的。
2. whom pron. 谁;什么人
【辨析】 who和whom都可用作疑问代词,who是主格,whom是宾格。例如:
Whom are you going to travel with? 你打算与谁一起旅行?
Whom are you waiting for? 你在等谁?
Who is on duty today? 今天谁值日?
在日常口语中,常用who代替whom作宾语。我们可以说Who are you waiting for? 但是who不能直接用在介词后面。若直接用在介词后面,就必须用whom。例如: To whom is she writing? 她在给谁写信?
With whom did you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昨天你和谁一起去公园的?
3. tomorrow n. 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4. weekday n. 工作日on weekdays 在工作日
5. invitation n. 邀请 a letter of invitation 一封邀请函
6. pity n. 可惜;遗憾;可惜的事What a pity! 真可惜!(真遗憾!)
7. training n. 训练;锻炼
8. chemistry n. 化学 chemistry lab 化学实验室
9. American adj. 美国的;美洲的American English 美式英语
10. whole adj. 整个的;全部的;完整的the whole class 整个班级in one’s whole life 在某人一生中n. 全部;全体 on the whole 大体上
【辨析】 all, whole这两个词都有“所有的”、“全部的”之意,但它们在用法上却有所不同:
1) all与whole都可用作形容词。all既可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而whole则只能作定语,不能作表语。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That’s all for today. (今天就上到这儿。) 但不可说That’s whole for today. 另外,all可以作主语的同位语,而whole却不能。例如: We all went to the People’s Park last Sunday. 上星期天我们都去了人民公园。
2) all 与whole在句中的位置不同。all常位于定冠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或名词所有格等的前面,而whole则常位于冠词、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等的后面。例如: All the students are here today. 今天所有的学生都到了。
It took us all the day (the whole day) to do this work. 我们花了一整天时间做这项工作。
3) all 既可修饰可数名词,也可修饰不可数名词,而whole只能修饰可数名词。例如:我们可以说:all the meat, all the water, all the rice,却不能说the whole meat, the whole water, the whole rice。
4) whole 修饰单数可数名词时,其前可有不定冠词a, 而all修饰单数可数名词时,则不用不定冠词。例如:我们可以说:a whole day, a whole night,而不说:all a day, all a night。
11. over adv. 从一边到另一边go over 复习; think over 仔细考虑
12. free adj. 空闲的;有空的be free to do sth. 有空做某事
【短语小结】
1. come to the party 来聚会
2. how about 怎么样
3. study for a test 准备测验
4. go to the doctor 去看医生
5. have a piano lesson 上钢琴课
6. too much 太多
7. another time 改天
8.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9. on the calendar 在日历上
10. babysit one’s sister 照顾妹妹
11. play tennis with 和某人一起打网球
12. come over 顺便来访
13. go to the dentist 看牙医
14. the school team 校队
15. next week 下周
16. after the vacation 假期过后
17. join in 参加
18. keep quiet 保持安静
19. culture club 文化俱乐部
20. go fishing with sb. 和……一起去钓鱼
21. the whole day 一整天
【句子运用】
1. Jenny,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aturday afternoon?
此处的can是情态动词,表示请求,意为“能不能请你……?”例如:
Can you give me a lift to the station? 可以搭你的便车到车站吗?
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box? 你能帮助我搬这个箱子吗?
2. How about you, Ted?
How about...?(=What about...?) 意为“……怎么样”。其后接名词、代词或v-ing形式,用来征求意见或询问。例如:
How about a cup of coffee? 来一杯咖啡怎么样?
How about going to the movies? 去看场电影好不好?
3. I’m playing soccer.
play后接表示球类和棋类的名词时,名词前面不加冠词。例如:
What about playing soccer together? 一起踢足球如何?
Lin Tao plays chess very well, but he is not good at football. 林涛下棋下得很好,可足球踢得不怎么样。
play后接表示乐器的名词时,名词前面应加定冠词the。例如:
Can you play the piano? 你会弹钢琴吗?
4. Andy invites Vince to play tennis.
invite的意思是“邀请”,是个及物动词。它常用于下面两种结构:
1) invite sb. to do sth. 意为“邀请某人做某事”。例如:
She didn’t invite him to have dinner with them. 她没有邀请他同他们一起就餐。
2) invite sb. to some place 意思是“邀请某人到某地”。例如:
He invited me to his birthday party last Sunday. 上周日他邀请我参加他的生日聚会。 5. Maybe another time.
maybe 意为“也许;大概”,是副词,相当于perhaps。在句中作状语;而may be中may为情态动词,它与be一起作谓语,意为“大概是”。例如:
Maybe you put the key to the door in your handbag. 也许你把房门钥匙放在你的手提包里了。
The woman may be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那位女士大概是我们的新英语老师。
(此句的另一种表达方法是:Maybe the woman is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6.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his weekend.
too much意为“太多”,通常修饰不可数名词。例如:
I don’t like winter because there’s too much snow and ice. 我不喜欢冬天,因为冬天有太多的雪和冰。
much too是副词词组,修饰形容词或其他副词,意为“太”、“非常”。例如:
It’s much too cold today. 今天天气太冷。
The old man walked much too slow. 这位老人走得太慢了。
7. This evening I’m going to my
cousin’s birthday party.
go, come, arrive, leave, start, stay, return 等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即将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例如:
Both Yang Jun and I are leaving for Qingdao tomorrow morning. 我和杨军明天早上要动身前往青岛。
Li Lei is sending some Monkey King stamps to his American friend. 李雷要给他的美国朋友寄一些猴王邮票。
【语法在线】
1. can的基本用法。
2have to 的用法。
3. 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能力迁移】
这里先列举一下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及时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滑坡现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一、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要学会自己做。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有一部分学生天天做题,可成绩不提高,反而下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做得一团糟。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
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应付作业,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之所以建议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学生做了这件事,他们就会发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问题反复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四、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不可能学好的。“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初中阶段的数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前后联系十分紧密。八年级数学的难点最多,九年级数学的考点最多。很多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不注意方法的培养和习惯的规范,缺乏足够的训练,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八年级,九年级数学的学习。
这里试列举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缺乏知识点间联系和知识体系的系统,缺乏文字叙述与数学语言间的翻译,因此对知识点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不能进行数学归纳,往往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不能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根本谈不上举一反三。
3、解题时,运算能力差,细节问题多,规范性欠佳,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不能通过解题提高能力,达到解题的目的。
4、知识点不熟悉,方法生疏,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目前考试节奏和要求。
5、对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缺乏认识,不能学以致用,因此对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存在“天然恐惧”。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不是重大知识点问题,看似细微,但是如果在七年级学习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七年级下期和八年级的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影响初中阶段数学整体学习。相反,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九年级的学习就变成只是知识点的增多,深度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变化,学生很容易适应,学习自然轻松。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初中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学好数学呢?
一、重视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的教学
很多刚进入七年级阶段的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学习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很多学生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单项式”,“非零数的次数是零”;负指数、零指数的概念中,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底数不能是零;。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孤立的看待每个概念和公式,同时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例如,“平行线和相交线”,“三角形”这两章中的许多性质、概念、判定不能前后连贯,形成系统,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部分学生不重视对数学公式,性质,概念,法则的记忆,认为数学和语文、英语不同,不需要记忆。然而如果不能将一些公式、运算法则烂熟于心,又怎能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归纳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教学中,侧重归纳方法的分析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教学;注重“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教学;侧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应用教学;注重“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同时,告诉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就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的问题不会做时,还需要从那些方面补救或加强,这样就掌握了数学学科的学习窍门。
三、精简习题,收集学生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类型;有的放矢,精心讲评
学生做题,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里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不追求做题的质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做题或作业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教师应该收集自己学生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要把典型错误对应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讲评或个别辅导时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四、鼓励学生多问,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讨论
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大胆质疑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应告诉学生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该学科失去兴趣,直到放弃学习。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问;同时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学生问题都表现出极大热情,并及时解答;对学习进步大的学生,及时从好学多问角度表扬。讨论是另一种重要学习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可以是某种方法的讨论。当然无论是那种形式的讨论教师都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适时而恰当的小结,做到有利、有理、有序;课外的讨论就应该不拘形式,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置身于平等的师生或朋友似的讨论中,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同时给以引导,讲解和解答,最后别忘了给予鼓励。
五、加强实战演习
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鉴于这种问题,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更不能按成绩排名,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把做作业和考试同样严格对待。另外,跟不上考试节奏,显得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知识点和方法不熟悉,另一方面缺乏大型考试来锻炼。知识点和方法可以通过日常教学加强训练;考试技巧方面就需要每次测验,都当作一次大考,师生都严格对待;同时,学校应不定期组织大型考试,从中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
六、结语
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言传身教之外,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告诉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中经受过的挫折和教训,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老师,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真心,感知老师的真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朋友,由此主动亲近老师,主动适应老师的教学,服从老师的管理。这方面的潜移默化对于初中学生尤其重要,应该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一)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不错,仅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一道阅读题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现代文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采用这些方式,讲故事,积累名言警句,介绍名著,多写一些小随笔,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授课,使课堂活跃有序,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启发中学到知识,受益匪浅。
三、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它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错误,取得进步。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二)这次考试复习的时间比较短暂,总体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语文分数比较低。在班里只属于中下水平,很多不应该出错的题和题型,都出了问题。
基础部分是最可惜的,明明应该拿到十六分的,却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而丢了三分,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背诵和默写,还有对文中意思、中心等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期末考试中基础部分不丢分。
阅读部分对于我是最难那分的,文言文更是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找主旨句的题做错,说明整篇文章没有理解;翻译原文的题没有答上采分点,说明词的用法没有掌握透彻。这些基础性的题本是应该全对的,但是却错了一半。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先自己理解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重点字词的译意和用法。
现代文阅读也是我的失分大项,虽然很多题型都是老师讲过,也练习过,但还是出错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只是个失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做过的还出错,为什么不该错的还出错。今后在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理解文意,就应该多读书,且要坚持,才能提高理解力。
作文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有备而来”,没有学会套用以前写过的作文素材,而是拿到题后现场发挥,造成作文得分也不高。今后一定要提前准备。书写也修改过很多次,尤其在作文部分,下次一定要注意。
考试已经过去,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不足,为今后学习铺好路,争取在下半学期好好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后小记:这次我是真得认识到我的不足,我一定要克服我的不足,努力学习。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三)时光荏苒,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在我针对半个学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学生和我之间形成了比较默契的配合。上课时的一个眼神,课间的一次次交谈都让我们之间的心更贴近了。我喜欢6班孩子的乖巧,喜欢8班孩子的开朗。虽然两个班级的风格不同,但是我能感觉他们都是在学习上有所追求的。也许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不够流畅,也许他们讲出来的语言还稍显稚嫩,但是他们在努力。学生们追着我重默的样子,课堂上举起小手的样子,胆怯的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样子……我想说虽然他们的成绩或许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们真的在努力。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
、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
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2-0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结合各种客观条件,迎合时展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阶段,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领到两本教材――语文课本和自读本。自读本是教材的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一、语文学科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间的关联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它为并不系统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去粗取精,将课堂时间高效地利用起来。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但其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一个工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融入自身的教学特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四大板块之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是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靠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二、语文学科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具有功利性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国家的殷殷期盼。时代要求实现全民教育,与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相悖。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逐步由课上转为课下,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让已经适应以课堂知识点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加强了对语文学科的畏惧心理,极大的消减了学习的热情。
教材中选出的文章纵然符合了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与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差距太大,使他们很难将感情融入课文中,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
(二)盲目追求形式,忽视了课堂效果
在针对八年级学生阅读教学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老师课上讲授的知识点太多,这说明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没有吸引力,不能激起他们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在问及什么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时,有31%的学生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方面提供指导,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教授他们选择书籍的方法。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充实自己,导致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受到不良刊物的影响,逐渐陷入歧途。
当今语文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辅助,严重忽视了教材对语文阅读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多使用多媒体,就会逐渐将知识的传授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过度依赖多媒体,就会使学习变得娱乐化,让学生将本该放在知识上的注意力分散到课间中,缺少了学习应有的严肃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滥用教辅资料,做学习无用功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讲课和学生练习分离开来,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叠加阅读训练。这些阅读资料如果选择不当会有训练类型上的重复现象出现。所以在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多元化见解,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重视课前预习过程
课前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及时学习的能力,需要课前预习帮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先自行通读全文,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使第二天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也会大大增加。
课前勾画出课文中的重难点部分,在有感触的地方标上批注,可以随时记下一闪而逝的阅读灵感,将自己的思想与课前预习相融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之前,通过分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前讨论。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教材课文中的重难点在小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知识的花火。
(二)适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现代科技适量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大屏幕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利用率增大,提升课堂效率。
(三)建立小组学习模式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生活,对班级的同学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了解,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大大加强,默契也逐渐突显出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默契,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利于学生和教师间的知识分享、交流协作,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及时评价总结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回顾阶段性学习的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改正依据。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也要及时总结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学习方法,促进自我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八年级是初中学习中打基础的一年,要为九年级的升学备考做好铺垫。语文教师在八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的整合,结合配发的自读课本,理清教学思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辨析文章中心思想,以此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高科技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相信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知识、鉴赏能力会提升至新的层面,为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6-01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做事容易冲动,不够专注,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加上八年级数学的难度增加,使他们感到数学课很多知识点非常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有厌学心理,甚至想放弃数学学习。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面对这个年龄段学生,如何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在从事八年级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此感悟颇深,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八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转变教师角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学习被动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教师的这种新型关系的提出,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生动有趣数学课堂
我们都知道,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单纯的“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好奇、爱动、活泼,因此课堂教学就要适合学生的特点,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认识数学。每节课都让同学们分成小组,把新课的内容设置成若干问题,让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做数学让学生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索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也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堂上,组织学生大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局限于以往的听、想、看、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利用辅助工具,增添学生数学学习的快乐
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具体过程,让数学教学变得事半功倍。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正好满足了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备感兴趣的心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PPT的形式展示一些数学脑筋急转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一些数学家小时候的趣味小故事,图文并茂,这样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比如,八年级数学题:有两棵树,一棵高6米,另一棵高2米,两树相距5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多少米?教师可以利用制作的动画展示出小鸟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个数学模型有了大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看着多媒体上的动画边讨论并给出最后的解答,这样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有生机,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增添了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让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扩大。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数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改善调整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对初中数学兴趣性。比如,在学习有关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他们的年生产总值、成本、利润、年平均增长率等,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爬山,自己动手测量山上某个建筑物的仰角,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还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扩充了,这会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