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就业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纵观表1与图1,就业困难上榜专业分属八个不同的门类,分别是教育学、艺术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农学、文学、理学。与高就业率专业相反的是,众多专业中没有工学门类,可以看出,工学门类下的各个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良好,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在这八个门类中,艺术学、文学门类专业的就业难现象是社会公认的。由于中国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并且国家大力发展的基建产业对于此类专业的需求量不足,而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雪上加霜。
在这些艺术、文学等门类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与中西医临床医学这两专业,它们分属于管理学与医学门类。管理学与医学门类的专业整体就业率较高,然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都以76.67%、70%的低就业率入围了名单。这也提醒了广大考生与家长,高就业率门类下的专业并不一定都容易就业。
(一)原因:就业难,原因有很多
图2中的各个专业三年就业率极不稳定,波动较大,并且通过表1,可以看到这二十个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都低于80%,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社会对于专业的总需求有关,这二十个专业市场需求本身较低,加之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
当然,抛开市场需求少这一大环境不谈,其实图中每个专业就业难的问题都有自身原因。首先,专业自身太空泛,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符。如法学专业学生反映,学校的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而用人单位又需要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在工作时很快上手。双方的矛盾就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再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它集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于一身。课程庞杂,学习面广却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专业冷门,社会就业面窄。这一类专业或者是较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如治安学、侦查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这类单位的招收门槛较高、需求却少;或者是只有极少的就业途径,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少部分选择执教外,其他学生大都转行发展。此外。自谋发展、自主创业也是很多专业学生的选择。如雕塑、美术学、音乐学、心理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对于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经验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立即就业,而是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后再考虑就职于某一单位。
(二)优势:客观看待专业利弊
就业率是这二十个专业的“硬伤”,但并不代表这些专业在就业时一无是处。应届就业率只是衡量市场需求的一个标准。对于专业的评价还要从工作舒适度、发展前景、薪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与高就业率的工学类专业相比,这二十个专业中有很多专业毕业以后的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如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走上教师之路,而教师职业无论是薪酬待遇、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地位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对于女生来说,在某些专业的就业情况要高于男生。如舞蹈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等专业,女生就业的优势就远高于男生。并且这些专业的工作环境也要比工学类专业更适合女生。
(三)前景:自身实力决定未来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存在的必然性,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会避开这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却忽略了这些专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会随之改变,社会发展的不断变迁决定了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而冷门专业也有成为一匹“黑马”的可能。比如,在这些专业当中艺术类专业有四个,目前在国家的辅助和市场的带动下,各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类考生的就业和发展在未来仍然是充满潜力的,有志于从事艺术事业的考生在选择艺术类专业时也可以择优填报。
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学生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签约造假了。一般而言,他们会先与空壳公司签订协议,或找个单位挂名就业,交完签约协议后再继续找工作。显然,高校逼迫学生造假签约,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且危害甚大——从微观层面说,给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制造了人为的障碍;从大的方面说,给国家的大学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了虚假的数据。
就业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的基本内容是毕业生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适应、胜任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第三,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许多单位感叹需要人才却难以找到理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求职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于是出现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鸿沟。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按照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层面提出以下措施。
一、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效开发学生就业潜能
学分制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将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导致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使得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生活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应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他人,发展与他人沟通的人际技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及爱情;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测评,帮助每一个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出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努力目标;三年级为冲刺期,通过和学生讨论相关的专业出路、行业现状、职业知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职业环境、职业常识和职业前景,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岗位体验、网络查询等方式进行职业探索和实践,从而为自己在校期间的成长与毕业时的求职就业意向打下基础;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基本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学会制作简历,并就面试技巧的细节进行实战演习。对学生就业心理、社会角色转换心理进行调适和疏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涯目标。大学四年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地督促挑战自己,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帮助其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模拟面试,锤炼求职智慧
模拟面试活动旨在通过逼真的模拟招聘程序,帮助学生感受职场招聘气氛,提升其求职技能。模拟面试是近年笔者开展就业指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好模拟面试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实际锻炼。对模拟“应聘者”来说,这一次难得的模拟机会,为将来真正的应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从未在公共场合露过脸、上过阵的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实际锻炼将可能使他终身难忘。对于观摩的学生,会无意识地进人“应聘角色”,思维跟着模拟面试的全过程而运动,并在每一个环节上设身处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应聘者进行对照,进而加深对“应聘”的认识与理解,达到锤炼自身求职智慧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模拟面试对学生的简历材料、着装打扮、言行举止等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业务技能和素质训练,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
三、实施分类培训,增强就业技能
不同的大学生其个性、爱好、特长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的认识也必然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每年学生三年级时都开展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毕业生一对一访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具体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为他们积极分配考研指导教师,邀请研究生交流考研心得和经验,为考研学生解读当年的考研政策和技巧,解答他们在考研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成立自主创业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有关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同学,联系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以及历届成功校友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引导他们积极复习备考;为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多种师能基础培训和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POP、排笔字培训,组织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和课件比赛,聘请专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基地;对于立志投身于企业的同学,利用实验室等条件努力为他们提供模拟实战的平台,提高其就业技能;对于班级后进生,认真帮助他们分析现状,指导他们抓住机遇,及早签约。本校在毕业期间实行“导师双导”制度,毕业论文的导师一方面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就业。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还邀请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为学生开展核心职业竞争力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
四、组织就业技能比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就业技能是学生的就业之本,通过就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是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常规活动。组织就业技能大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本领、切磋技艺的平台,已经成为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技能比赛包容范围广阔,可以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同时可以将个体参赛与团体参赛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组织说课、板书、英语口语、计算机录人、书法、演讲、模拟经营等技能比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弥补。组织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机构对接,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体系引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以达到培养实用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根据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相似课程结构域师资情况,以及学生所反映的不满意方面,我们针对典型问题设置了调研问卷。本次调研活动是在教育部批准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100所高等院校中发放问卷,每个学校发放的问卷中包括2份学校卷、9份教师卷和35份学生卷。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东北、西南、华中、西北等地区,211院校和非211院校。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也作了区别划分:如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综合类等不同院校的情况分别作了相关变量因素的统计比较。
1.2确定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下面就缺乏专业实习、教师受本专业培训率、本科培养质量、教授授课率、双语教学比例等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作了主要的分析。
1.3各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分析
(1)缺乏专业实习对就业率的影响。
(2)教育质量对就业率的影响。
(3)教师接受本专业培训比例对就业率的影响。由图3可见:教师接受本专业培训比例越高,相对就业率来说能提高就业率.但是对不同档次的学校来说,由于教师的素质不一致,所以教师是否接受本专业培训对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不一致,因此对就业率的影响也不是一致的呈现同向变化趋势。
(4)教授给电子商务专业上课比例对其就业率的影响。由图4虽然能显示出教授给本科授课与就业率有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也不能明显显示教授授课比率越高就业率就越高的现象,所以教师是否有高级职称对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并没有相关性。
(5)双语教学对就业率的影响。图略,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双语教学的比重越高,其就业率不会受到其影响的。
1.4回归分析
(1)建立影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数学模型。我们运用线性回归机那里模型,Y=a+bx+c,影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公式:就业率=103.143-3.283×缺乏专业实习比例+0.823×教师受培训率。
(2)分析参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参数R2=0.969,说明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同时这个值与1有一定差距,也说明影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还有其它相关因素:例如每年的招生人数、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的态度、对专业实习的认真程度等也有一些关系,由于本次调研的时间限制和人力制约,因此难以掌握这方面的数据,这也是我们未来对学生要做的分析探讨。
2对策探索与未来发展思考
(1)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在于“精而强”,而不在于“大而全”。从统计的数据和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电子商务专业性学习的重要性,很多电子商务毕业生毕业时认为没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大学里开设了很多基础课程,而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课程则开设得很少,导致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高校在培养“大而全”式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恰恰冲淡了专业的特色,在与其他专业对比来看,电子商务毕业生既没有优势也不能在专业方面大显身手。
(2)企业实践发现问题,学校课堂解决问题。根据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在大学和课余时间里对学生加强专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学校应该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做到问题从企业中来,到学校课堂中去解决。
(3)培养双师型教师迫在眉睫。高校师资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要素,一些高等院校强调师资的科研理论研究能力,二忽视了实践运用与科研转化能力,在高校出现了“教与学脱节”、“学与用不符”的现象,企业高呼人力资源跟不上,大学本科毕业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状。因此,要提高学生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高校应该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先学习,再联系企业需求培养对应需要的人才。
(4)明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从历届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现:虽然市场需求很大,但就业并不如人意。学生反馈,学校传授的电子商务知识面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不明,而使培养目标的不清晰有关。
(5)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应提高教育质量。不同高校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学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等,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高校应该规划好核心课程,教育部已成立了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陈德人认为,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应从多角度开发建设,包括能体现信息技术、商务管理和网络经济的基础类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类核心课程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更有前瞻性的前沿类核心课程三个层次。同时,还应与社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
从整个社会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之间的矛盾,以及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诸多弊端。
(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
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加,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以高校毕业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对就业已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之城市大批待业人员面临就业,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空前紧张。
新增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充分就业的需要。从河北新闻网省人社厅获悉,2016年前三个季度,仅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达67.6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83万人,高校毕业生35.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77万人,同比增长9.3%。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就业弊端
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较低。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内的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消费水平较高。用人单位不是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岗位匹配,而是盲目的“崛起”,这应该是能够胜任后大学生,而不是招聘毕业生或以上,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就业在低水平的企业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资标准较低。由于雇主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普遍存在“盲目上升”和“学术滥用”的现状,导致高职教育毕业生可以从事繁重的手工劳动,报酬较低。
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社会,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对就业市场的趋势缺乏科学的认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的缺失,导致频繁跳槽,对低就业稳定性特征的形成。
二、如何做好高等职业学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
(一)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是学生理解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和改变职业的科学。高等职业学校应重视职业指导,了解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学校职业指导,聘请专业的职业讲师,主要负责建立、职业指导师、教师参与职业主体与教师指导体系统。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让职业指导贯穿学校教学管理的始终。
(二)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从入?W教育开始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应通过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邀请专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专业的职业指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加快对专业培训的认识和了解,做好专业复合,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轻车熟路,不断创新,创造机会,提高自己。
(三)指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发展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无论就业过程,还是就业后,都将伴随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各地的人们都需要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弱势群体在就业时摆脱困境。
据了解,大多数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创造并不理想,有的只是在德育课堂上为学生提交简单的解释,“我理想的工作”的文章就相当于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用的。学校的道德教育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教师职业指导,各专业学科、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教师和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分工与协调,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学校向社会延伸。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组织校内各种社团和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应以教师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市场需要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合理的自我定位,理性的择业。在今天的社会导向,双向选择和自主就业体系,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明确的意识和自身优势的认识,正确的职业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先就业再择业
高考成绩即将公布,考生和家长们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如何选专业、填志愿,而就业前景的好坏自然成了重要的参考指标。近期有人抛出“中医毕业生只有10%低就业率”的论断,令一些本来对医科、特别是中医颇有兴趣的考生和家长心里多了一份疑虑:上不上医学院、报不报中医专业?
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否真的低到10个只有1个能对口就业,10%就业率的数据是否权威可靠,当然可以讨论,但是中医专业毕业生大多改行就业这一现状,恐怕绝对属实,无需质疑。至于毕业生纷纷改行的原因,或许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归咎为以下两点:其一,是大学生的眼光太高,不肯基层就业;其二,社会上中医需求不大,容纳不了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然而现实的情形恐怕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一方面,随着国人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于中医理解的加深,中医的需求应该说正不断的增长,不少基层医院甚至大型医院也确实存在着中医的缺口,按说,这些人才缺口与中医专业毕业生应当一拍即合才是。
那么,何以还会发生中医专业学生九成改行的怪事呢?现实的情形是,尽管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拿到了学位,但是,要真正在中医专业上有所心得和建树,并成为上得了手的专家,当然还需漫长的积累和历练。某种程度上,学中医就好比是煨鸡汤,只能“小火慢炖”,而不能“大火快煮”。于是,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即便是进入了基层医院,在可以预见的十年甚至数十年之内,职业的发展却将难见着天日。就以报道中的那位基层医院就业的中医学生为例,每月700元的月薪,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实在是有些寒碜,假如作为起薪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相比其他行业的加薪机会,以及三十多岁便能成为骨干和主力的职业发展际遇,中医科医生显然只能望尘莫及。然而,同样是年轻人,中医医生也同样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同样需要维系体面的生活,这连支付房租口粮尚有缺口,甚至还需举债的工作,实在是与年轻人的发展梦想相去甚远。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医专业的毕业生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基层医院的中医职位,却干不了多长时间,又选择了辞职。
或许有人会责怪这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难成大事。但是放在社会对于年轻人“快速成功”的巨大压力,放在整个社会都涌动着的浮躁心态下的背景下,我们恐怕还需正视现实,尊重并理解这些年轻人的选择。笔者有位朋友,本来在一家大医院当中医,尽管不舍专业,但为了生存和发展,却还是选择了收益更大的医药代表职业,如今,发展不错的他非但没有后悔,反而庆幸于当初的选择。
不难看出,中医专业就业率低至10%,恐怕既非学生眼高手低,也非社会需求阙如。讲求“大火快煮”、快速成功的社会风尚与必须“小火慢炖”的中医职业之间的水火难容,恐怕才是背后的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解中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乃至国内中医职业发展这一命题,当然必须直面上述命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而为中医专业学生及中医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则无疑是一个必要前提。
仔细研究表1可以发现,这二十个专业的名称里均有“工程”与“技术”两个词语,看来,在理科专业中工学类的专业就业前景更胜一筹。而工学之所以能够高居榜首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依然需要重点投资与扶持,因而这些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并且,近几年电子信息、汽车、物流、新材料等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新的突破口,这些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工程类”与“技术类”等工学专业比纯理学专业就业面更广,就业机会也越多。
上表中的二十个专业三年平均就业率均达到90%或以上,最高的采矿工程、飞行技术与航海技术则达到95%。看到如此高的就业率,许多考生与家长应该非常心动。填报志愿时,大家可能会忽略学校因素,一股脑儿地选择“石油工程”或者“地质工程”等专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几年这些工学类专业就业率遥遥领先,考生报考时也对其情有独钟,使得众多院校跟风开设,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大家在选择这类专业时应该对学校“提高防范”,尽量选择有较悠久办学历史的院校,并且该校的此类专业开设时间较长,或是那些该专业是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的院校进行填报,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选择的专业真正好就业。
图1中,各个专业三年的毕业人数稳中有增,其中,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木材科学工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这六个专业近三年的毕业人数基本保持不变;而车辆工程专业近三年增幅较大,从2009年到2011年增加了约150%。造成这样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除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外的三年人数平稳的专业的就业都比较有针对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报考要求。如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的就业面较窄,并且对于报考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均有严格要求;另一方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虽然三年毕业人数没有大的起伏,但该专业每年的毕业人数都非常多,三年的总毕业人数也远高于其他专业。这是因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一门基础性的专业,它作为一级学科,其下有有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热能与动力工程之下的每个方向都有涉猎,而河海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就偏向于水动。因此,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弄清楚学校特色。而车辆工程专业近三年毕业人数的大幅增长则与市场的需求量息息相关。(上一期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已作介绍,本期不再赘述)
平均就业率高并不代表三年的就业率都一路看涨,图2中的九个专业三年就业率平稳发展,而图3中的专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就业率的不稳定是因为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然它主要与社会的人才供需关系成正比。
船舶与海洋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工程这三个专业虽然在近三年里有所降温,但整体的就业率依然很高,之所以降温的原因是毕业人数增加了,但社会需求没有因此而增加,毕业人数基数的增大就拉低了整体就业率。结合图2与图3,地质工程2009年与2010年的就业人数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就业率都高达95%,在高就业率的刺激下2011年的毕业人数骤增到5000人,就业率就下滑至90%,这一现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都有所体现。因此,考生们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注意避开对某些专业的盲目追随,蜂拥填报。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其中一个特例,通过图3可以看出它的就业率有所波动,但图1中它的毕业人数依然只增不减。这是因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性很强、发展方向多。毕业生可以往国家电网、省电力公司、大城市供电公司、能源公司发展,或者进入西门子、ABB等大型外企工作,就业面较广。并且。它的工作环境比其他工学类专业更加舒适,薪酬待遇也不错。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
二、就业困难的原因
经过作者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受访者普遍同意造成法科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主要是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招收过多,而法学专业就业对口岗位少、门槛高,造成相对过剩。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选择法学专业动机不明确和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一)毕业生规模大在造成就业难的各种因素中,毕业生规模过度膨胀被认为是首要原因。自本世纪初以来,法学教育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7年的六年是法学专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设有法学专业的学校从不到300所达到超过600所,法学专业的本科生也相应的成倍增长。但而与此同时,我国对专业的人才需求并没有迅速增加,现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所等所能接受的法学毕业生数量远远小于法学毕业人数。这种供需增长的严重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就业。
(二)选择本专业的动机不明确在庞大的法科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选择法学专业时动机并不明确。对法学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后我们发现,竟有超过70%的同学选择法学是为了找份“理想的工作”,并且表示“对可能从事的法律职业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在中学阶段,对大学毕业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毕竟还缺乏很好的了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也情有可原。但到了大学阶段仍对法律职业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了解,无疑会对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用人单位要求高法学本科毕业如果想进入律所、法检、公证等系统等作,首先一般需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一高难度的国家大考,甚至还需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成了法科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拦路虎”,只有少数毕业生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司法机关、律师业等法律行业。这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毕业后并没有选择从事法律职业,法科学生就业领域日趋广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职业一样,从事法律职业工作,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除了法律职业资格证等硬性条件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往往也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要求。而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轨。
(四)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从法学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存在偏差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学生不顾社会需求量一味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在调查中一些同学表示,如果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或者不能考上研究生,宁可先不就业,或者来年再考研究生。还有的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或者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理想,或者是看到社会就业大环境不景气,就很消极的对待就业。
三、提升就业力的途径
在上述各个影响法科学生就业的因素中国,“毕业生规模”对于每个法学专业学生个体来说,都可视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有效的解决方案,还是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期更能满足社会需要和单位需求。本部分主要从对“自己的要求”来阐述如何提高就业力,同时也提出一些“对学校的期望”。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要提高自身就业力,首先就是要提高法学就业状况的认识和对自己实际情况的认识,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首先要适当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追求高福利的安稳工作,要敢于和奋斗。《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和《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指出,今后要着力培养中西部应用型的基层法律人才,到基层去就是当前一个大的就业趋势,认清这个趋势才算有了对就业趋势正确的认识。其次,还应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一个人更喜欢稳定的工作,那么进入国家机关可能更适合他;若一个法科学生最关注收入,那么做律师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因此通过各种方法尽早弄清楚自己的价值侧重点,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树立正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尽早为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性格、兴趣的工作早做好准备。
(二)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努力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就是不能只学习法学知识,不能只懂法律。在今天,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所急需的。要抓住这些机会,就要在学习法学的同时,学习其他学科。在调研中,会计知识和外语被认为是法科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最有力的两种武器。“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职业的生命也在于此。应用型人才则意味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实践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以提高自己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培养职业基本技能。努力成为应用性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从法科学生自身出发,最有效的措施按被选择多少排列,前两位依次是:第一、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与平时空余时间去实习或实践;第二、积极参与模拟法庭、辩论赛、文书写作和商务谈判等活动和课程,努力提高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从学校等教育部门的层面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与“从法律实务部门聘请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执教,传授实务知识”与“加强就业指导”则是最受欢迎的选项。总之,在本科阶段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才能在以后的求职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因素,大学生就业既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又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但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我国自1999年开始,有关部门首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就业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可以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对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就业率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单纯从学校的就业率的数字上是很难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单纯追求就业率也导致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采取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段,这实际上是我们片面追求高就业率而不关注重就业质量的负面结果。如果把就业工作看成一个苹果,那么就业率就是苹果的表皮,而就业质量就是苹果的果肉,苹果的果肉是决定苹果是否美味的实质性要素,在就业工作中,就业质量就是就业工作的实质性要素,反映了就业的优劣及层次。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又达到了一个高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压力很大。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除了要求各地和高校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可见,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就业工作的一个新标准。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失衡。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市场需求、无市场竞争力等原因造成。要想改变现有的状况,各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就业工作的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一、确立适合各高校自身特点的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上,除开设全国就业市场有需求的专业外,还应兼顾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既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又重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构建就业指导体系
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并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的教育环境。
(一)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在单纯考虑就业率的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就业质量”这个角度考虑,这种就业观是片面的。虽然现在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况仍很普遍,“两高”(即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用人单位要求高)和“两不”(即不准备就业、不签订就业协议)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但我们也要看到,更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已开始考虑就业发展空间,他们积极就业,但他们并不盲目就业,他们对自已的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过高的期望,他们选择先就业,在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再择业,他们慎重就业,在选择工作时,他们会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工作不好找,合适最重要”已成为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心声。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除了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攀高,盲目挑剔,现实合理地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还要引导学生在就业时关注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匹配,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才能够保证就业工作的稳定性。
(二)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和整个培养过程,做好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是提供各类工作机会的信息及招聘会信息,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主题讲座,但对学生就业服务及就业咨询关注比较少,这实际上是“授人以鱼”的方法。学校的资源有限,联系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僧多肉少”,并且众口难调,很难让每名学生都满意,往往也达不到学校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我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再加上学校提供完整的信息体系及指导,就业工作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分阶段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训练。从大一到大四,每学年由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开设就业课程,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提供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学生简历的制作到面试技巧,安排专人予以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择业能力。
(3)为每位学生建立就业资料档案,开展 “1对1”的就业咨询与指导。结合每名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建立个人就业资料档案。有了详细资料,就业指导人员就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很多学生在大四之前根本不关注就业,进入大四之后,就业之于他们也只是个名词,真正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自已能够争取到,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而“1对1”的就业指导在此时尤为重要。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建立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正确处世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与相应的社会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使学生提高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能力。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从事各种兼职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因为能够把握住兼职和实习的机会是未来求职成功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事部门更愿意聘用一个已经和未来同事相处和谐、熟悉工作流程的人,而不是一只什么也不懂的“菜鸟”。实习期间和同事一起吃饭、聊天,不仅能够学习怎样和同事相处,建立互信,同时也能观察自己是否适合所实习的职位和行业。实习和兼职工作能够使得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同工作实际中的差距,找到弥补缺失的方法并且确定努力方向。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影响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高校只有以培养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为目标,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拓宽就业市场,创新就业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就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5.01%,专科就业率为80.47%。
2、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由自然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市场调研不细,学生分配岗位不明
从保险技术角度讲,由于多数院校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在毕业生面对所有的财产险公司和所有的寿险公司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下列特点:其一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其二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其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进入和民族保险机构的境外拓展,保险市场急需大量金融保险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强烈的四类人才包括: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保险销售骨干和评估人。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理论又要了解具体的实务,作为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可能就能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想从事其它三类人员的工作,具体的岗位是什么,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都要涉及展业、承保、核保、查勘定损、核赔、风险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客户服务、保全服务等相关业务岗位,那么这些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了解不细,致使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教师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体,学生在离校时,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就比较模糊。
(二)培养目标、学生考核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具体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培养目标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上来,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如何培养认识不到位,对金融保险专业缺乏细致的专业培养规划,专业课难以与保险行业要求的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相对应,学生考核只注重保险行业的一般知识,忽视保险行业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保险行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三)专业教师团队人数不够,努力方向不明确
金融保险专业,有它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来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团队。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这个专业的标志,这些课程应该由研究这一问题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现实问题是:有专业,有学科,缺少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教师团队,缺乏统一的理念、统一的口径、统一的专业方向,没有针对如何提升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水平而同心协力。有的院校原来有从事这一学科的专业教师,但迫于这一学科的学时太少,不得不同时担任其它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上受到了影响;有的院校缺少这一学科的教师,引进教师迫于提升学历、职称的压力,无暇顾及这一学科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方向显现出盲目性。
(四)学生实习欠缺,不能客观了解保险业的业务实际
金融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的必备环节,即使安排了学生实习的时间,也没有精心地去组织,放任自流,由学生自己支配实习的内容,因而主动到保险行业实习的学生大约只能占金融保险专业全部毕业生的四分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只顾及如何完成自己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没有把讲授的知识与保险的从业情景结合起来。学生在校三年,没有与保险从业人员接触的机会,没有保险爱心与责任场景的再现,再加上媒体对保险纠纷的报道,致使学生不全面地认为:保险从业人员都是那样为被保险人服务的!那么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站到保险圈外人一边,不会选择保险行业来就业。因此,在现在这个保险圈外人对保险评价不高的大环境下,不注重实习,也就等于学生在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渠道上设了一堵墙,自然达不到高职院校拓展就业渠道的目的。
二、提升金融保险专业就业对口率的建议
为了把金融保险专业办成学生和家长满意,以及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以提升就业对口率,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1.教师团队成员培养。金融保险专业既需要专业带头人又需要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必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科带头人应对本专业主干课程有深入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经历要丰富,教育改革与质量意识要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全面地把握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有高学历与高职称,但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势必会影响到专业教学。因此,院校应与保险公司搞好协作,选派教师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认知保险行业,应从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教师开始。
2.教师团队成员专业思想的统一。金融保险专业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精神,将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岗位挂钩。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从学生就业去向上明确保险业每个岗位的职责所在以及对从事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对相关岗位的价值及作用,因材施教,以团队的协助精神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主干课程的设置
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抓基本,从上述最关键的岗位上进行突破,设置好专业课程。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岗位就是一个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为展业是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保险市场需求强烈的人才中就包括保险销售人才。如何培养销售人才?因具体的业务不同,销售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也不同,就销售财产保险而言,因财产保险业务相对比较集中但风险因素比较复杂,所以从主干课程的设置来讲,应把《企业风险管理》与《财产保险》这两门课对应起来;就销售人寿保险而言,因人身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分散但风险比较有规律,所以从课程的设置来说,应把《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两门课联系在一起。有的院校设置了《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而没有设置《企业风险管理》,这说明课程的设置只注意了保险的金融属性和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忽视了保险的服务属性———为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致使学生在保险展业能力的培养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四门课,不仅体现了保险专业的特色,适应保险销售岗位,而且对于保险公司的其它岗位的知识能力迁移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上述四门课的开设将直接影响着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后续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把专业思想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变成一个保险圈内人,将会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产生老师是保险圈内人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再将保险人员的从业能力分解成知识、技能、素质,并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发设计各门课程。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授课,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新作用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对保险行业评价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让学生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得到与金融保险专业对应的某一目标岗位应具备的从业能力,既显示了金融保险专业的特色,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何愁学生和家长对金融保险专业不满意,用人单位不认可呢?
(四)精心组织学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