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81-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等因素,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铺路,将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1 就业情况统计结果
根据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统计数据,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6届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7人,其中2004届本科毕业生123人,2005届本科毕业生60人,2006届本科毕业生34人。学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政府机关、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自主创业、未就业等七类进行分类统计。
1.1 总体情况分析
按照分类统计结果,从总体上看,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是到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8.7%,接近四成。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次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次是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总数的21.2%。去政府机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排行第四,为7.8%。
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公共部门工作,即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从这样的结果来看,武汉大学该专业的学生近40%到企业单位就业,去事业单位工作的只有25%,而去政府机关工作的还不到8%,二者合计33%左右。主要原因是,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对于该专业学生没有特别的倾向。而政府体制改革也将大大缩减毕业生去事业单位的人数,加上近几年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进入事业单位非常的难。毕业生只能去企业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研究生。
1.2 各年份情况比较
我们再对各年份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从动态的变化中看到就业趋势的变化。
(1)毕业生去企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从2004届毕业生到2006届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由30.9%上升到50%。结合2007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截至2006年12月底)的就业情况,这个比例从2004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明显上升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涨,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法人机构也越来越多,这也给高校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外资企业招聘的很多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去企业的人数比例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比例显著上升与近年来事业单位招录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定的关系。
(2)毕业生去事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与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的趋势正好相反,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是明显下降趋势。2004到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各年份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0.9%、20.0%和17.6%。截至到2006年12月底,2007届本科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到了10%以下。从2004年的三成到2007年的不足一成,事业单位这个本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单位却逐年遭到毕业生的冷落。
与其说是遭冷落,不如说是门难进。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更加强调的不是能力和实用性,而是学历。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事业单位比企业更加讲究“拥有博士学历的员工比例”、“拥有硕士学历的员工比例”等指标,而不是注重员工本身对于单位本身、对于社会公益的贡献。加上政府机制改革,众多原来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人员被调整到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使得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名额被挤占,名额少则只能用学历来抬高门槛。以上两点成为本科毕业生放弃专业对口,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原因。
(3)毕业生去政府机关工作比例的比较。
将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几年来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率略有下降,但趋势不明显。用χ2检验,按α=0.05水准,不能认为各年份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类型分布(构成比)不同。也就是说,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
由于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招考要通过多次笔试、面试,人才选拔相对理性客观,所以每年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使出现差异,也可能是受到每年学生的自身状况、考试难度、报考人数的不同的影响。
(4)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
由于各年份学生报考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的志愿,不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有较大差异,申请国外或者港台地区的研究生也存在偶然性,各年份的数据不便进行比较。由于本文主要是讨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和趋势,在此就不对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进行讨论。
2 问题和讨论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的社会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高等院校扩招速度超过社会岗位增加速度,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成为学生入学时考生、家长都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也起着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1)科学认识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私人部门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这并不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这和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不佳有较大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重在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在事业、学习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四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及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加强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密切相关,可以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领会工作要求,为这些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学生到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下降,除了就业整体环境不佳的原因,和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以后应当加强和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向他们推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达到双赢的效果。
(3)课程设置上增强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上可以看出,我们加强了对管理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管理的过程,这种管理取向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好处。不管是在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就业,熟悉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都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教育学生面对现实,主动择业。由“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应从积极意义来看待和理解这种变革。对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抱正确的态度,应认识到这是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这种就业观最突出的价值理念是自主性和权益性,即就业双方的自主选择,该选择既是其权力也是其利益所在。因此,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大学生都应该在就学期间接受职业导航和就业辅导的相关教育,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改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主动出击,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
武汉大学评价中心国内高校桥梁工程专业实力靠前的依次是西南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浙江大学等。
教育部学位办2009年的学科评估只对一级学科,但根据对本专业的评议情况,排序依次是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东南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每年就业人口大量增加,金融危机的压力更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必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而且对解决就业,开创大学生就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情况的调查,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进行探讨,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为了解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创业意识及学校创业教育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现状和创业需求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式。为获取客观、真实、有效的数据,本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范围涉及武汉理工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一年级占29.06%,二年级占32.85%,三年级占24.60%,四年级占14.69%;男生占31.45%,女生占68.55%;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41%,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59%,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发放试卷500份,收回有效试卷452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0.4%。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对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来源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来源于教师授课、活动训练、亲身实践方面的比例在35%左右,远远低于来源于媒体和社会宣传,说明学校在创业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评价中得知,50.33%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5.06%的学生对创业教育不清楚或者没有接触过,只有22.63%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讲的多,指导多,能强化专业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创业教育模式选择是否合理性,应从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系统性、创业活动的灵活多样性、创业实践的行之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来源于教师授课、活动、实践等方面的比例较小,对创业教育工作评价较低,说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普及性不高,创业实践、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结合不够。
三、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的创业教育分析
了解、认识大学生创业需求是高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创业需求展开调查。以创业需求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大学生创业需求局势决策分析,首先以武汉理工大学四个年级在读大学生为目标,采用熵的相关理论确定四个目标的权重,其次计算事件在单个目标下的局势集,利用各目标权重得到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大学生整体决策,最终得到大学生在创业需求方面的需求因素排序。
(一)基于熵的灰色局势决策步骤
步骤一:建立事件集A={a1,a2,…,an},对策集B={b1,b2,…,bn}及局势集S={sij=(ai,bj)|ai∈A,bj∈B}。
步骤二:确定决策目标。
步骤三:确定各局势在各目标的效果样本值uij(k)(i=1,2,…,n;j=1,2,…,m;k=1,2,…,s),建立相应的效果样本矩阵,并按照上限效果测度、下限效果测度或适中效果测度进行规范化,得到一致效果测度矩阵,R=(rij(k))=r■■ r■■ … r■■r■■ r■■ … r■■… … … …r■■ r■■ … r■■,k=
1,2,…,s。
步骤四:通过式四得到目标k的权重,对权重wk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到各目标的权重wk(k=1,2,…,s)。
根据熵的定义,可以确定评价指标的熵为:
ei=■■rij ln rij①
式中:ei表第j项目标的熵值。
计算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wk=■②
式中:wk表第j项指标的权重;dk=1-ek表指标xk的差异系数。
步骤五:
利用式:
rij=■w■r■■③
计算局势sij的综合效果测度,建立综合效果测度矩阵R。
步骤六:确定最优局势。
(二)创业需求灰色局势决策分析
本次调查中,以学生对创业最需要的支持为依据,选择大学生年级作为变量,设事件集A={a1}={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对策集B={b1,b2,b3,b4,b5,b6},其中:{b1创业项目;b2:个人强烈的创业志向;b3: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b4: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b5: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和服务;b6:创业技能培训,目标集C={c1,c2,c3,c4}={大一,大二,大四},局势sij=(ai,bj)。
利用该选项得分=选该项人数/总人数得到四个年级大学生对创业所需要的支持程度U=((uij)4×6)T,uij表示第i级学生对第j指标的需求度,如表2所示。
本文选取上限效果测度公式,经过变换,得到四个目标的效果测度矩阵分别为:
利用公式②得到各目标的权重wk(k=1,2,…,s)为[0.28,0.268,0.221,0.231],利用公式③得到局势sij的综合效果测度矩阵R=[0.616 0.806 0.826 0.327 0.751],故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依次为创业知识培训;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项目支持;学校提供的创业培养和服务。
由对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需求进行灰色局势决策分析可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专业化知识培训及创业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大学生进行创业有很大影响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学校提供的创业方面的帮助也是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学校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但是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专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化知识更倾向于在实践中的应用,学校在今后的创业教育中可以加大这两块的培养力度。故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时,应以培养大学生创业专业化知识和创业素质为核心,改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提高授课质量。学校可以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设置合理的教育课程,辅以模拟创业活动,做到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四、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大学生创业需求的调查数据进行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建立科学教学体系。创业教学,主要是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创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从事创业教学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创业实践和创业模式分析,锻炼学生把握机会和快速决策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思维模式。高校要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调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提供相应的模拟创业的实战演练,定期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开设讲座;学校在开设课程时,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对于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与定位,实施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重视创业教育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
第二,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活动,是创业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它面向全校学生,通过模拟创业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活动主要通过组建学生科技与创业社团,定期举办或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培训,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其创业素质。学校开展了“天黎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活动对自身发展帮助不是很大,故在大力开展创业活动时,应改善提高活动开展质量。
第三,引入行之有效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课堂教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应突出增加学生的商业时间,面向少数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重在实践训练,学校可以采用与社会和企业合作的方式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老师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提高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第四,建立相应的创业服务平台。创业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意向或已经创业的学生提供免费创业服务工作。首先,应建立创业服务办公室,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培训,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和管理咨询机构提供企业管理、财政、税务、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并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其次,创建创业网络服务平台,相应的创业新闻、创业案例和最新的创业政策等信息,建立创业交流论坛,方便学生进行创业信息、心得等方面的交流。通过建立创业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创业以及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提供创业流程、政策等相关信息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幼平,福灵.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分析[N].河池学院学报,2010(2).
2.王叶梅,耀国.基于熵的灰色局势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6).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413
国内刊号:42-1680/TB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2008年7月~2010年7月 武汉中轻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给排水设计员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化国家都把知识产权作为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重要工具,因此十分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自2006年国家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以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国内申请的专利高达1400万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利技术市场化日益重要,但我国专利技术的转化率却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转让是评价专利技术转化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研究专利技术的转让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汽车产业专利技术的转让与许可,以知晓技术的流动方向,进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湖北省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现状
专利转让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或将持有权已转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所订立的合同。专利转让是在专利制度下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它实现了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截止到2015年底,湖北省汽车产业专利总量为14万件(不包括外观设计专利),然而非自转移的转让许可的专利仅有477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为武汉理工大学和东风汽车,其中武汉理工大学为科研院校,东风汽车则是汽车企业,但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利转让许可的数量超过了东风汽车的两倍。由此可见,湖北省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的主体主要是科研院校。
1.1武汉理工大学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分析
通过追踪武汉理工大学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的受让人可以发现,其受让人主要集中在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为主导,联合企业成立的工业技术研发机构)、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武汉交通科技研究院是由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光庭信息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以及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有限公司是武汉理工大学电动汽车技术产业化基地)上。由此可见,科研院校的汽车专利转让许可主要是集中在与自身存在密切合作的科研院校或企业之间。
1.2东风汽车
通过追踪东风汽车公司汽车产业专利转让许可的受让人可以发现,其受让单位主要集中在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武汉英康汇通电气是由东风扬子江汽车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以及东风新星等子公司上。由此可见,汽车企业的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主要集中在与之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汽车企业之间。
2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湖北省专利转让状况可以发现三个现象,1)湖北省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的主体主要是科研院校;2)科研院校的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主要是集中在与自身存在密切合作的科研机构或企业之间;3)汽车企业的汽车专利技术转让许可主要集中在与之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汽车企业之间。这三种现象突出的反映了汽车专利技术的转让许可主要集中在与自身存在密切合作的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而从科研院校直接输出到企业的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2.1科研院校自身特点
在我国,科研院校是获得国家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及优惠政策、信息资源最多的部门,因而每年都能够产生大量的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但科研院校往往注重于技术的创新与发明, 而容易忽略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可行性,如成本、制造等, 导致大学所产生的技术并不一定符合市场预期,从而也就没有了技术转移的可能[1-3]。同时,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考评体系主要以来优秀论文的发表数量,导致大量的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越发偏重基础技术和理论研究,而忽略了技术的应用研究,导致应用研究主要由企业承担,而企业往往要考虑成本、市场等因素,进而导致我国在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4-5]。
2.2汽车产业及企业自身特点
汽车工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的技术产业。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缺少高级技术人才,因而主要采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6]。由于在引进的过程中,外资企业掌握着技术创新的主导权,对合资企业有着严格的技术控制,在技术引进、转让、研发等方面外资企业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垄断,而我国合资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致使合资车企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上提升缓慢。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资金缺乏,虽能够通过借鉴、合作研发的方式走出自主研发的创新之路,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导致专利技术转让的可行性低。
2.3专利技术市场信息滞后
由于科研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交集较小,科研院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现有技术,并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做出适应性地改进的发明创造不能够被企业获知,从而导致企业自身的需求得不到解决[7]。反之,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题部能够被科研机构所了解,而导致科研院校不能够明晰发明创造的改进方向。由此可见,专利技术市场信息滞后是专利技术转移的重要难题。
3对策分析
3.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转移
为防止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偏重基础技术和理论研究,而忽略技术的应用研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实现研究到市场的转化。如科研院校可以在国家基本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的促进专利转化的奖励制度,通过将转化中的部分利益作为奖励和研究资金,以激发研究人员的研发热情和转让思维。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专利技术转让的扶持力度,如降低转让过程中的税收,化解转让过程中的风险责任,设置专利技术转让的奖项等,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专利技术从科研院校到企业之间的转让[8]。
3.2发展知识产权技术市场,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发展知识产权市场,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质上是建立信息共享与专利交易平台[7、9]。由于技术创新是没有地域性的,而专利权的保护是存在地域性的,因而,知识产权市场应当是全国性的,而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市场必须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8], 在确保信息真实可信基础上, 建设一个按技术领域、企业需求分类的知识产权市场,以建立科研院校的专利技术向市场转移的输出管道,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向科研院校反馈的输入通道,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紧密合作。通过发展知识产嗉际跏谐。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转变为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3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专利技术转移的从业要求较高,除了要求具备相关技术领域知识外,往往还要懂得相关专利法规、诉讼法律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是专利申请大国,但相对美国、日本和欧洲而言,从事专利技术转让的人员偏少,且大多数都是科研管理人员,无法全面的胜任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10]。因而,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专利技术转移市场成熟,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也是实现我国专利技术向经济产业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慧,王雷. 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及产业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1):125-127.
[2] 刘银良. 大学创新成果专利化的困境与选择[J]. 电子知识产权,2012(11):72-79.
[3] 孙晓梅.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1):102-104.
[4] 杨健安. 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2(5):120-124.
[5] 李晓庆.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 法制与社会,2010.08(下):101-102.
[6] 何林.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浅析[J]. 预测,2005,24(2):12-15.
[7] 陈永光. 专利技术转让的难点和对策[J]. 知识产权,2003.06:22-24.
作者简介:胡萍(1962-),女,上海人,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谭淼淼(1989-),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96-0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工科大学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都会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其主要原因在于应用科学主要是基于科学实践的。[1]
然而,国内的工程教育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工程教育环节和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从事政策、理论研究而非工程领域的工作等。[2]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在此形势下推出的“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尽量避免驱动机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调控机制不灵活等问题,[3]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作风,以及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基础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活动,[4]但它以知识流动为特征。其内在机制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易实现大学和企业拥有的异质性知识系统的高效耦合。[5]只有当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不仅是参观的基地与基础实习的基地,企业与学校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且校企双方都具备优良的培养条件时才能保证产学合作的有效性。在此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武汉理工大学和相关合作企业具备以下培养基础:
1.良好的学企合作关系
目前“产学研合作(IUC)”的目的是缩小工业生产与学术研究中的差距,[6]因此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决定差距能否缩小的关键性因素。研究表明,早期合作关系中的信任减少了“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7]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充分利用行业与毕业生的资源优势,与汽车、交通、建筑材料、化工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在相关企业建立了11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2个研究开发基地,包括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桥化工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橡胶工业总公司等15个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
2.良好的校内学习环境
“产学研合作”为知识转化提供了重要渠道,并有力的推动了思维的创新。[8]如果大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么寻求创新的公司就会考虑在急需研究与发展(R&D)的项目中与之合作,否则,他们也会去寻求其他的合作者。[9]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加大了化工学院在师资和实验设备上的投入。
在聘用教师时,优先评聘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并且在工程项目设计、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有贡献的教师,同时聘用企业工程师以企业教学顾问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形式参与教学,确保在4年内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同时学院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并鼓励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合作,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每年也加大了对青年教师校级研究经费的投入,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合理的学术思想活跃的师资队伍。同时,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互动交流,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扩大视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每年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开放性实验的学生比例逐年加大,现已达到40%。
3.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重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制订有《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申请书》和《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等,按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实验独立设课比例大于90%,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估制度和实验教学体系;以公共化工基础类实验课程的建设为突破口,初步构建了服务多学科、多专业的化工原理预约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面向全院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开设了17门实验课,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原理仿真实验;涉及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及分离工程的化工基础实验Ⅱ及化工基础实验Ⅱ仿真实验;涉及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基础及化工专业实验的专业综合实验、化工过程仿真实验及药物合成仿真实验和自主综合技能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等)。实验项目设置合理、内容充实、时间到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总数的开设比例达到了100%,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计划的推进
1.“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中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大学推动了基础理论的研究,但它们并不能为企业提供既有的生产技术。在“产学研合作”中,我们所看重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在“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中,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校外实践主要包含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方面。其中,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双导师制”,学生直接使用企业实际生产课题或校内导师的项目,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或现场咨询。如果学生毕业后进入实习企业工作,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作为学生岗前培训内容。
在校外实践环节中,学生参与产品开发的各个程序,了解从实验室研究阶段、中间实验阶段到工业化阶段生产的各个步骤,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学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实验,以求能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结果。
2.“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1)本科阶段培养模式。本科阶段按照“3+1”模式进行培养,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3年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1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工程实践,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及工程项目研究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达到见习(初级)化工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获得见习(初级)化工工程师技术资格。
50%的本科毕业生通过保送直接攻读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部分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放在企业进行教学,从而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环境。
(2)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据调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经济、企业管理、自然科学、工程和药学较之数学与物理对于知识技术的转移有更高的要求。[10]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为了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到引导作用,以化工基础类实验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完善了集化工基础实验—上机实践—化工基础延伸实验—专业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于一体的“大化工”实验教学体系。
主要举措包括:新增化工专业(化学工程方向)实验课,新增二元气液平衡数据测定实验、反应精馏实验、气液鼓泡塔气相特性测定实验、液液传质系数的测定和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等实验项目;开发有网络学习的化工原理仿真软件;部分教师将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如新编《化工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非均相催化合成氨基甲酸甲酯实验、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三颗针中小檗碱的提取与精制和甲醇生产过程模拟分析与集成四个实验项目;完善了“化工原理实验”精品课程和“化学反应工程”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建成了“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网站。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进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项目
本着“厚基础、重特色、突出工程实践”的原则,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及对本专业的兴趣,自主进行研究。为了达到此目的,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在进行新生教育及讲授专业导论课程时,由各专业负责人向广大学生宣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新生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在进校后尽早选择导师,在与导师协商后便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进行基本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中心的设备自制活动,如制作膜分离和离子交换树脂设备等。这一举措使广大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主动性,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尽早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求他们参与从查资料—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书—查资料—定技术方案—方案实施(包括原料、配方、工艺、性能及原理的研究)—工艺、配方优化—撰写论文—总结到发表研究论文的整个过程;而在企业的培训中,学生又了解了开发产品时从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到性能、质量检测和鉴定的各项操作,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又可以对实验室研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训练。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探索出有效培养“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个面向全院化工学生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公共支撑平台;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一套健全的学生及教师考核方式。其成功与否,关键看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够成长为被企业认可的卓越工程师以及前期的合作能否为后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国内在这一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Douglas M,Ruthven.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A Personal View[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6,51(18):3-4.
[2]Xu Kuangdi.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in a fast-developing China[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8,(30):265-274.
[3]马静.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5):633-636.
[4]柳洲,陈士俊.产学合作的知识耦合机制[J].科学﹒经济﹒社会,
2008,26(2):23-27.
[5]陈仁松,曹勇.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效性测度——基于武汉市高校授权专利实施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5-10.
[6]Wen-Hsiang Lai.Willingness-to-engage in technology transfer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64):1218-1223.
[7]Johan Bruneel,Pablo D’Este.Investigating the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 barriers to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858-868.
[8]Alessandro MUSCIO, Davide QUAGLIONE.The effects of universities'
人物:我――余家头小学四年级学生,一个聪明、大方、帅气、活泼的男孩,深受班主任的赏识。
妈妈――武汉理工大学的老师,多才多艺。
爸爸――美食家,自称“一天不运动就能长半斤肥肉”。
场景一
我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妈妈在厨房做饭,她刚准备点火炒菜,我马上冲进厨房,抢过她手上的锅铲,说:“妈妈,今天让我来做菜吧。”妈妈笑着说:“你做菜?你还小,水火无情,还是妈妈来吧。”我一边往锅里倒油,一边说:“我跟爸爸学过,爸爸还手把手地教过我,我炒的菜保证好吃。”
妈妈没办法,只好在一旁“监工”。“我要用一个炉火清蒸武昌鱼,用另一个炉火炒菜。”盘算好之后,我在脑子里回忆着美食家爸爸传授的“秘籍”:武昌鱼的表面要先打上花刀,又叫柳叶刀,再抹上盐入味。然后将姜丝放在鱼肚里,倒上料酒和香油。鱼身上要放点肥肉,避免鱼被蒸得太干。至于番茄炒鸡蛋,则一定要等番茄烧出汁来,再将炒好的鸡蛋放进去一起翻炒。鸡蛋上拌着番茄汁,味道绝对棒。
在妈妈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二十分钟的忙活儿,我“桂大厨”的菜终于做好了。虽然鸡蛋有点糊,菜的样子没有爸爸妈妈炒的精神,味道也咸淡不一,但爸爸妈妈一边用筷子夹着菜,一边表扬我:“好样的,想不到我们还可以吃上儿子炒的菜啊。”我也觉得自己炒的菜吃起来格外美味,最后我连菜汤都喝了个精光呢。
场景二
吃完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带着全套羽毛球装备,来到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馆。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2-01
一、工程教育下的培养规格
1、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毕业生成为既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又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掌握工程力学、水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规划与选型、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掌握工程监理、项目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高等数学和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数学、普通物理的基本理论,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4、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一般基础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的一般过程。了解项目策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5、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选线或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术;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的设计方法,了解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与试验的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
6、具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木工程勘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和进行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进行工程监测、检测的初步能力;具有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规划或策划的初步能力;具有专业必须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7、具有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能力。
8、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
9、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工程教育下的培养措施
1、根据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与本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课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两个方向;课内总学时为2174。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同时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保证课程开设的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获取实际工程知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行导师制,通过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5、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工程教育下的培养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测绘、工程绘图能力。
2、具有工程结构设计能力,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3、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5、具有用英文编写标书文件、参与国际招投标、参与国外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并能与外方交流的能力。
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知识与方法,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四、结束语
我们在工程教育下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生源充足,就业状况良好,历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办学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尽管目前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如何紧跟时展,培养合格土木工程人才,完善专业建设是仍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志源.《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包世华.《结构力学人才》(上、下册)(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19
The Research of Building An On-campus E-Commerce
Practice System Based on Student Autonomy
CAI Kui, WANG Xuan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xi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Focus on the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xia Colle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E-commerce practical ability system on campus, proposes building an on-campus E-commerce practice system based on student autonomy in and out of class. The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student autonomy practice system can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effectively.
Key words E-commerce; practice system; student autonomy; on-campus Practice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其中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015年3月5日,总理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在当前的中国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大部分还是在校内完成,所以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的一个核心重点工作就是如何在校内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课内的上机、实验、实训、实习上,在发挥学生自主性进行课外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尚有欠缺。在当前政府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将校内实践能力培养扩展到学生课外,建立一个横跨学生课内、课外的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是完全可行的。
1 校内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已经做出了很多改进,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目前主要采取的一些主要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下:
1.1 购买仿真实验设施
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购买各种模拟仿真类软、硬件资源,为学生课内的上机、实验、实训、实习等提供资源保障。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近年来共购入了电子商务仿真系统、网络营销仿真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仿真系统、物流管理仿真系统、企业综合模拟仿真系统等。
这些模拟仿真类实验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基础的模拟实践环境,但是仿真环境一般比较单一呆板,与电商企业的真实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模式多样,单靠仿真系统很难完全模拟。实际效果表明,仿真实验设施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并不明显。
1.2 自建校内模拟实践平台
在现在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院校特点,组织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电商平台并加以运营,将课内实验、实习融合为一体,并能开展比较接近真实的实战。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2012年开始,依托其承接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十二五课题“三本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内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应用”,已经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专业校内综合实践平台,主要是整合学生的课内上机、实验、课设、实习等环节,将各课内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由于校内服务器外网访问不便,以及实际推广方面的原因,这种平台也是以课内实践为主,学生课外依托该平台继续实践存在现实难度。
1.3 引入校外企业课程
为了改善传统实践教学效果,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均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合作形式就是在校内开设“就业班”或“订单班”,将部分专业课程置换为相应合作企业的实操内容,由企业外派导师或者培训原有专业教师来负责这些课程。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与武汉淘商科技和湖北九州通等企业合作开设了“就业班”,学生在第七学期学习企业实操课程,代替原有课程学分。
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是最有成效的,但是面临的难题是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自愿参与,并且合作企业的持久延续性也是一个问题。
2 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的构建
以上列举的现有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课内实践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利用课外时间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近三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构建一套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将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2.1 引进企业运营项目
电子商务行业特点决定很多工作是可以异地进行的,利用校内丰富的、较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将一些电商企业的底层业务引入校园进行。因此,积极引进校外资源进校,成立独立的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融为一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作为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的核心来打造。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自2013年开始与香港尚拓户外用品公司合作,在华夏学院校内成立了“尚拓电子商务运行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运营了三年多的尚拓品牌专营店,为多个年级的数十位学生提供了真实实践机会。目前,以该中心为依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正在自主孵化多个运营项目,提升电商实操能力。
2.2 搭建学生自治协会
除了校内的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之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创建了“华夏学院电子商务协会”,将协会作为学生课外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教师初期的介绍资源之后,让学生自我组织,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将协会发展壮大,薪火相传。这种学生自主管理的专业实践平台,可以作为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的组织枢纽。
目前,“华夏学院电子商务协会”与饿了么、百度糯米、淘点点、京东到家等电商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推广关系,是校内学生进行兼职电商实践的一个最大平台。并且电子商务协会还是在校学生与已毕业学生的联系纽带,目前电商协会长期保持联系的6家校外企业中有3家是已毕业学生介绍联系的。此外,各项电商专业比赛的组织、报名、指导工作也都依托协会进行,全方位支持学生实践。
2.3 指引校内创新创业
在基础的实践能力培养措施之外,对一些能力比较突出,或者有资源的学生的电商创业需求,也进行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及其它方面的扶持,提供校内创业场地以及免费创业指导等。一般建议其先进行校内创业尝试,积攒经验并尽可能多地带动同学一起实践。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可以作为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的亮点来打造。
近年来,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通过对校内师生及周边居民的需求进行分析,进行了校园简历计划、微信水果、猪肉脯校内代购、在线教育等创业项目计划,并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参加各项电商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校内创新创业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有力补充,不但风险相对较小,还能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实践。
以校内的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管理的专业协会为纽带,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全方位地进行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之上,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将校内实践体系的影响力扩大,形成一个“课内学习――课外实践――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真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3 总结及展望
从最初的自建校内模拟实践平台“夏络客”开始,直到现在的融合课内、课外学生自主实践体系,近三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毕业学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行业工作的比例从2013年的35.6%提升到2014年的50.6%,到2015年的66.6%,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明显增强,专业技能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
未来,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应该逐渐往校外拓展,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性,将学生校内、校外实践融合,从而真正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应用技能。要更深入研究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规律及人才需求变化,引进更多企业资源,探索更多更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真正将转型发展落到实处。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十二五”课题,项目编号:2012B431
参考文献
[1] 蔡葵.三本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践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