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4:59: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篇(1)

引言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呈扩招之势,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由于各高校教学资源与实习机会的有限,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实习困难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高校必须拓宽自己的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文章主要讨论苏州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方面如何做到实习形式的全方位、多渠道,希望能够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实践实习思路。

一、多样化的海外实习通道

就目前来看,苏州大学文学院选拔安排的海外实习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是:孔子学院志愿者、蔚山大学校际交流实习生、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汉语教师。每年本校通过汉办选派的志愿者人数众多,就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看,全班共45人,通过汉办前往海外实习的有6名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志愿者,6名韩国普通志愿者,1名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志愿者,7名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等。

二、多渠道的国内实现途径

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学习期间赴海外实习的,根据《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志愿者推荐条例》将由文学院安排国内实习。目前,等同于海外实习的国内实习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类: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汉语教师、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师、苏州市洪恩汉教中心汉语教师。还以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在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实习的有9人,在海外教育学院实习的有3人,在洪恩汉教实习的有5人。

三、暑期来华汉语强化班项目

美国国务院“CLS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助教。该项目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向美国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用以支持他们在目的语国学习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波斯语、印地语、俄语等十三种语言及文化,增进与目的语国人民的交流。每年全美大约有550名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会获得该奖学金的支持。其中,创建中文项目的宗旨是为了帮助美国培养更多精通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

今年总计有30名美国大学生参加了苏州大学CLS项目并全部入住中国家庭,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和生活8周时间。该项目的课程分听说课和读写课,学生每天上午上课,前两节是听说课,后两节是读写课。学校为每门课配备了助教。在这个项目中,助教的任务是随堂听课,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课后为每位同学打分,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将学生每天的成绩录入登分系统,偶尔帮助老师上课等等。在为期两个月的助教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可以学习老师的上课技巧,还可以在课堂上体验中美文化差异。参加2015年CLS项目的同学多达30人,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

四、民间办学机构――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北京丰收卓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对外汉语实用技能培训、中文教学项目以国际交流项目等。丰收卓越一直秉承北美中文教学理念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为留学生、外交官、外籍商务人士等提供完整有效的中文服务。丰收卓越一直把对外汉语实用教学技能培训作为公司的重点项目。我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该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沉浸式学习语言、深度体验异国文化并且深入社区,能够进入国外一流大学听课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这对于很多未能成为汉办志愿者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前往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五、实习形式的拓展

1.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

目前苏州注册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以及文化公司多达二十家,其中办学规模较大的有美和汉语、芬芳汉语、博多汉语、洪恩汉语、苏州优言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苏州汉道汉语培训咨询有限公司、苏州美思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作为民间非学历汉语培训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显著优势。建立一个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实习基地,将会大大促进本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国内实习基地之外,我校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希望能够长期性、持续性地输送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赴海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实现培养国际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来看,可以建成的海外实习基地有两处:一是老挝苏州大学,该大学获得老、中两国政府批准、支持并于2011年7月在老挝万象成立。我们可以利用在海外办学的优势,向老挝苏州大学输送大量实习生。二是利用苏州大学与韩国大真大学联合办学项目。大真大学每学期都会选拔一批在校本科生到苏州大学学习,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我方可以派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前往大真大学实习,并将其发展成为我校实习基地。

2.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方面,成果突出,并形成了学分化、等级化、层次化的立体培训体系,有着一支专职培训师队伍。我校可以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握国际上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优势,学习借鉴其在专业实习方面的有效成果。

此外,还可以参与其他国内高校的暑期培训项目,如“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中文培训班”,该培训班于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立,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和林培瑞教授创立。办学二十多年以来,普北班现已成为最大的北美在华对外汉语教学项目。

哈佛暑期学校-哈佛北京书院,哈佛北京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暑期汉语合作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强化课、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主要负责人由北美知名学者及高校教授担任。我校学生如能参与类似项目进行实习将会大大提高实习的含金量,收获也会更多。

六、结语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在现有的国内国外实习渠道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苏州大学还在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新的实习方式,力争早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实习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特色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海外教学实习条例[Z].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9,(2).

[3]王彬.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12―03

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曾经对国内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和普及推广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走出一条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之路是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大学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这一事件,试图理出一些有益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线索。

一 事件描述

2009年4月,根据“苏大委 [2009] 18号文件”,苏州大学宣布“撤销新闻传播学院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建凤凰传媒学院。”至此,在苏州大学发展了30年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宣告消失。

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电化教育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就开展了国内最早的电化教学。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来并入江苏师范学院)建立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1]。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均与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江苏能开中国电化教育之先河,与当时江苏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较高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后,1979年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成立了电化教育教研室,属教务处管理,为全校师生提供电化教学服务;1989年,苏州大学撤销电化教育研究室,成立苏州大学电教中心,为处级建制单位,为全校师生提供电化教育服务;2002年,电教中心更名为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2007年,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又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9年,苏州大学宣布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安排的主要去向:原教育技术公共课教研室并入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育技术学系。原摄录播人员(包括摄影、摄像、计算机机房实验人员)并入新成立的凤凰传媒学院实验中心。

二 事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教育技术事业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主要力量,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曾经为苏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在社会上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如,早期的幻灯投影教学、电影教学,到后来的电视教学,这其中有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教学片,有获得部级奖项的电视教学片等。中心还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宣传苏州大学,开设了全校范围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摄影、电视制作等特色选修课,建立了苏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逐步弱化,找不准发展方向,在新一轮发展中逐渐落伍,甚至出现了去留问题的讨论。苏州大学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表面上,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做出的决策,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内因起决定作用。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发展造成的。根据笔者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长期观察和对几位老教工的访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原因。

第一维,人员的素质。归根结底,发展要靠人来推动,人员的素质是关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技术人员。

首先,从领导的业务水平和发展理念上分析。早在1988年,原国家教委[3]就明确规定“学校电化教育机构属教学单位”,但多数高校领导们显然并不认同这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某主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副校长不无调侃地介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我们自家媒体”。从中可以看出学校高层管理者们的教育技术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苏州大学被定位为教学辅助单位、直属机关。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历任领导们也没有以“教学为主,服务为辅,开发研究为基础”[4]的方针开展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定位的不准确和自我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后,出现了专业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师资力量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生管理工作却在教育学院这种不协调的专业办学模式。2004年,苏州大学把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的教育技术教研室并入教育学院,成立了教育技术学系,理顺了专业教学和管理的关系。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始至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梯队。表现在:没有学术带头人,个人学术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学术人员年龄段分布不合理,缺乏中青年骨干。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编人员30人左右,一般学院在编人员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编人员的2倍甚至10倍,并且各个学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梯队,要在苏州大学以学院为主的学术之林中有一席之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术梯队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缺乏,体现不出专业特色优势,教学地位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确立变得遥遥无期,从而限制了中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升。

第二维,教育技术特色服务功能。

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教育技术在全校范围内的指导作用。这也反应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信息时代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服务趋向弱化,这点在教育技术教研室被划出后变得愈加明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沿袭了以往电教工作的模式:拍片子、编片子、管理多媒体教室。见表1。这些工作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有越来越简单化和大众化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最终成为学校宣传部门的附属,成为后勤保障性质的多媒体教室管理者。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心制作的大多数新闻专题片中,内容上存在着关注全校会议、思想政治学习、高端人才多,关注基层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少的现象。这些新闻专题片失去了最广大收视群体的关注,最后的去处只能是学校的档案资料馆。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跟上苏州大学发展的需要,长期没有显著作为,与其所处地位极不相称。

三 事件启示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解体表面上是个独立偶然性事件,但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必然性偶然性关系”的思想提醒我们,这一事件不是孤立的,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规律。充分挖掘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分析问题,探寻教育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那么,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解体不是毫无价值,而是具有启示录性质的重要事件。

这一事件背后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其意义又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

第一层面,从苏州大学自身发展来看,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这样一个处级建制的教学单位是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但是,人员的安排和资源的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学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如,原单位人员的安排问题,原单位各种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问题,原单位开展的业务继承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对学校的人事和资源分配局部产生较大的影响,短期和长期内都会有一些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解决,必将推动苏州大学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虽然撤销了,但教育技术在苏大没有消失,成立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反映出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思路。目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担负起苏州大学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导作用,把教育技术的发展纳入学科建设,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思路。未来,教育技术学系的重要任务是在校内外推广和应用教育技术,使教育技术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层面,从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苏州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地方高校,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苏州地区和苏南地区乃至国内国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一所发展较快的高等学校,其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举动对国内高校教育技术界可以有某种启示作用。

国内高校撤销教育技术中心不乏先例,但情况各不相同,大致归类如下:

1 自然消亡。典型案例是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的发展历程。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担当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如:创办了国内教育技术界很有影响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成立了电化教育系(后来发展成为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校园新闻中心有线电视站。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在完成历史使命后,自然消亡。[5]

2 整合提升。典型案例是西北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1999年,西北大学把网络中心和电教中心整合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综合业务办公室、网络运行管理室、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发室、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室和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室、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要负责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和运行维护,学校web站点的建设、维护及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推进,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及资源建设及现代远程教学的规划与建设。2006年,中心获得教育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西北大学整合全校资源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际上是扩大和提升了原来电教中心的功能和作用。[6]

3 萎缩消亡。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历过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却日显颓势,尽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苏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管理关系的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萎缩消亡已成定局。2009年,苏州大学宣布成立凤凰传媒学院,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并入凤凰传媒学院实验中心。至此,教育技术在苏州大学全校范围的影响消失,其影响力目前仅局限于院系范围。

第三个层面,从国内的教育技术中心发展来看,苏州地处长江以南,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江苏省又是中国的教育文化大省,这里教育历史文化传统深厚,教育资源丰富,电化教育开中国电化教育之先河,特别是苏州这样一个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研究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后又较早恢复开展电化教育研究的地区,曾经开创和秉承了电化教育传统的苏州大学,其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举动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国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失去了以往生气勃勃的景象,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以学科专业为主的阵营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到底还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什么样独特的贡献?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一直亟待教育技术者们去解决。在新形势面前,如果没有新的思路、新作为,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笔者认为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已存在的影响和作用,恐怕要因地制宜,抱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一种通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模式之路,只有可供借鉴之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形式上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教育技术的理念深植人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能做到此,那么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必将是一幅全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20.

[2] 在服务教学中成长――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30年回顾[J].教育技术资讯,2008,(12):14-15.

[3] 国家教委.学校电化教育暂行规程[Z].北京:1988.

篇(3)

2021苏州大学秋季开学期间上课方式方式一: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在线大学”或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开展线上直播教学活动。

两个平台均可实现PPT双向同步+视频直播,具备上传视频、音频、PPT、PDF等各种类型学习资料,在线讨论答疑,在线作业及在线考试等功能。任课教师可以同时结合QQ、微信等在线通讯工具,按照课表时间安排直播授课,布置并督促学生完成课前或课后自主学习任务。

方式二:通过其他专业在线教育平台如“腾讯课堂”,在线会议平台如“腾讯会议”、在线通讯工具如微信、QQ、钉钉等,按照课表时间直播授课,开展线上教学活动。

注:学校已将所有教学班数据同步至“在线大学”及“雨课堂”教学平台,任课教师登录后即可建课(首次使用需先注册认证),且这两个平台所有学习和互动数据均有记录、可追溯,学校建议任课教师使用方式一组织教学。

苏州大学学校简介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国防科工局与江苏省共建高校,也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30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650人,硕士生14469人,博士生4936人,留学生2097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大一新生注意事项1、不再让父母为你打包行李,知道自己应该带什么,知道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做一个整洁细致的人。

2、从第一天起,自己完成报到的各项填表注册交费。

因为你将来还要自己完成更多的填表注册交费。

3、忘掉高考分数,报到用完的通知书压在抽屉底端。

在新的学校,优秀需要重新再证明。

4、整理好自己的钱包,习惯自己带好各项钱卡证明的日子。

5、如果你需要申请贫困生贷款,不要有所顾虑。

提前办好证明,通过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然后堂堂正正地来还这笔钱。

6、适度消费,不盲目攀比,不为经济上暂时的缺失而焦虑。

7、为自己做好规划。

保证今天和昨天不一样,习惯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浑浑噩噩,尽量早起。

8、提前联络同门师兄师姐,开学前和他们吃一次饭,聊一次天,以后一定会感谢这个决定。

9、上第一堂专业课之前,做好预习。

毫无基础地进入某些学科,可能会有点难度。

10、很多人离开的时候会感慨再从第一天来一次多好。

所以能做到的只是从第一天就好好把握。

11、不轻信新生季来寝室敲门兜售杂志物品电话卡的人。

12、如果抱怨宿舍干扰大,就去图书馆。

勤奋的人可以自己改变劣势环境。

13、分享拥有的资源。

分享小零食、讲座信息、美食地图??还有,和愿意倾听的人分享喜悦和烦恼。

14、整理好自己的床铺桌面。

保持周围的环境是让人想学习而不是想懒散的环境。

15、给家里亲人打电话的理由不要仅仅只是“要钱”。

16、理解每个人。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有别人不能轻易更改的印记,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衡量每个人。

17、贵重物品和各种密码自己保存好。

18、遵守学校的用电规章、作息时间、门禁时间。

篇(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5-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我国起步较晚的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社会理解度很不够,同时认可度也不够高,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苏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同样面临这一严峻形势,苏州市相关部门联合高职院校积极挖掘高职学生的自身优势,同时利用苏州良好的经济自然环境对高职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联合企业全面支持,有效推进高职学生的就业。

据统计,2015年苏州高校毕业生达到约4.1万人,就业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在组织上进行支持,学校、企业、大学生也应参与进来。

二、苏州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分析

(一)苏州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苏州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较早,市场观念深入人心。苏州地区商业精神和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技术、思想、价值观、习惯、知识、道德都包含在文化中,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苏州地处东南一隅,历史上较少受到主流传统意识的影响,经历战争破坏较轻,造就江南水乡的富庶,商业经济的发达。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增加了大学生在此成才和就业的地域魅力。

(二)苏州多管齐下推动大学生创业以促就业

苏州纵深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截止到2015年11月底建立了32家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高校自有的模拟实训师资已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全年创业模拟实训达5000余人。推荐创业项目参加第一、二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总决赛,其中3个项目入围全国十强;成功举办“2015年苏州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竞赛”,吸引全市10个县市区和25家在苏高校积极参与,共有200多个项目参赛,成功树立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新建成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中心13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2个。多项举措极大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

(三)苏州独特的产业结构对于苏州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苏州经济三大产业结构为9.1:45.2:45.7,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服务业发展对于苏州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是非常好的机遇。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遇与岗位,促进就业。苏州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苏州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就业环境。

(四)政府的优惠政策助推苏州大学生就业

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深层次问题,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就业。2015年苏州市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1万人,面对复杂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苏州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明确中小企业招用应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给予企业500元/人岗前培训补贴和不超过1年的单位缴费部分全额社保补贴;对各类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当年新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2000元/人一次性就业补贴。此外,从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本学籍地高校毕业生,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求职补贴。此外,苏州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登记系统,并实时动态跟踪服务。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援助方案,实施“一对一”重点就业帮助,2015年开发了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255个。政府的倾斜政策和法规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起步辅助。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分析

(一)专业技能强

在专业技术方面,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直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突出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高等教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注重能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企业、社会联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行业的尖端技术、工艺、操作设备,结合职业环境有利于尽快创造效益,学生经过在企业岗位上的实习后,大大缩短了就业适应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学生学会了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提升了学习实践的能力,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用。

(二)较低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寄予厚望的就业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定位普遍较低,其原因有以下两种: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的费用比普通本科院校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2至3年,高职学生的时间成本较低;从家庭角度,因为较短学制的高职院校学费和生活费相对较少,因此高职学生的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从高校看,高职院校在教室资源、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投入的教育成本也稍低,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需要的工资待遇也普遍偏低,而较低的职业定位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得以拓宽,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其次,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由于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职业教育了解程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这个固定的理解导致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要求不同:关于就业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一个相对较低的职业定位和心理预期,这也保证了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工作心态,以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有利于其顺利就业。

(三)与企业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专业能力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必然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让学生深入社会、企业,以达到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通过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现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为学生更好更快地接触和了解企业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得到公司的认可和好评,就直接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成功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对于学校,这种形式也使学校更好地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推进“订单教育”,帮助解决高职院校和就业脱节的根本困难和问题,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总之,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一体化的实践,广泛利用了社会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扩大了学生和企业的接触,使实践环境和未来工作无缝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重视程度高

由于高职学生学历层次低、理论基础薄弱,未来发展方向可选择的范围相对较小,因此高职院校和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危机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知道自己的就业劣势,所以有危机、有紧迫感,这种意识使得高职学生具有更加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就业机会时更为珍惜,在工作中更能保持谦虚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在工作中也更具竞争力;从学校的角度看,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学生的水平低,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业压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解决就业的驱动力问题。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就业问题,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制定了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以促进学生就业,加强高职院校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五)用人单位日趋理性

用人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标准逐渐趋于理性。厦门大学前副校长潘懋元教授曾指出:“什么是高素质人才,我们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混乱。许多人认为高学历即高素质,这是对高素质的庸俗化理解,是唯学历论;还有许多人则认为,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就是高素质人才,而一般性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则是低素质人才,这是唯出身论。”在日趋激烈和复杂的竞争市场中,要求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术和专业知识,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潜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日趋理性化将为高职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

(六)社会需求增加

新形势下,社会逐渐呈现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它的主要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技术人才危机已经出现,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生产线更为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占总工人数的1/3,而大多数是初级工。特别是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工人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此外,中国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加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教育具备更多的理论,因此,高职院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自然成为主渠道,当前中国缺乏高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市场必然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总之,苏州市高职院校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专业品质,创造自己的品牌,并打造区域或行业内具有较好的影响力,以确保苏州市高职院校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之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

[2]盛桂颖.大学生面向中小型城市就业现状及其优势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14).

[3]聂建中.论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当代经济,2012(21).

[4]钟文圣,严瑶婷.苏州经验:经济驱动型现代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4).

篇(5)

“大唐杯”江苏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演。本次作品展演也是今年时尚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江苏既是纺织服装大省,更是纺织服装教育的大省,目前拥有高等服装教育专业的院校就有将近40所,每年的毕业生作品都是在各自院校进行展示,今年,江苏教育厅和江苏国际服装节组委会办公室共同开展了全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演,并进行评选,为了营造崇尚原创设计的氛围,挖掘、培养设计新秀,把企业、产业、院校进行对接,打造江苏纺织服装时尚新优势和人才新优势。另外,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好5所院校今年把他们学生毕业作品和时尚设计产品搬到了博览会现场进行静态展示,目的是为了把时尚与产业,教育与产业进行对接。

和鹰·2013江苏时尚创意周开幕式。来自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10个知名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共同打造的Blink(百士林)女装将会带来一场时尚的视觉盛宴,百士林女装是晨风集团旗下打造的新的女装品牌,以高档的面料,高超的手艺,完整的系列感为显著代表,适合现代社会富有品味、知性优雅的女士,本场秀将为时尚周开幕式增色很多,一流的T台设计,一线的国际服装品牌牵手国内外名模,舞美、灯光、音乐完美结合。

第22届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东部赛区总决赛。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服装设计大赛之一,大赛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国内、香港及海外的设计师报名参赛,东部决赛也将第3次在江苏国际服装节期间举行。本次赛场秀是一群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带来一场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时尚秀。

“BEEG”(本伊)女装品牌秀。南京高淳是江苏服装名城,一直坚持品牌和时尚的导入,今年,他们的自主品牌本伊将进行首次秀,再次彰显了江苏自主品牌的实力,凸显了原创设计的力量,为现场观众带来属于自己特色的时尚潮流秀。

“一尺素诗”-S·DEER设计师作品。江苏知名休闲装品牌圣迪奥将在时尚创意周期间2014休闲装流行趋势,作品如软雕塑般的造型,突出棉麻层叠包裹质感,呈现出都市青年的自在诗境。

青春与时尚同行 设计与品牌共赢——“大唐杯”江苏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生作品联演

龚惠娟

作为第十五届江苏国际服装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唐杯”江苏省服装院校毕业作品联谊于9月14日在南京上演。此次江苏省服装院校优秀作品展演得到了江苏大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赞助支持,新锐设计和潮流趋势的把握历来是大唐服饰的优势所在,将创新融入到服装设计、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是此次作品展演的题中之义。

优秀奖:周骏Maqic Kinqdom全陵科技学院

吴雪莹惑之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宋约莉生如夏花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尹绘兰、王桃忆之韵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沈娇娇魅影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汤建婧幸福像花儿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郑立源、陈欢、吴阳格。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周伟、祖凯、徐萌、彭燕蝶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杰出育人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篇(6)

苏州的工业园区包括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TFT-LCD为主导、软件和IC设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群。

苏州正在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产业结构转变,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从‘苏州IT制造’向‘苏州IT创造’” 产业结构转变的思维,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即

(1) 要把苏州的开放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

(2) 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要把工厂转移进来,更要把研发总部转移进来。现在规模化的跨国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心,研发总部逐步都已经转到了苏州;

(3) 扶持民营规模经济,使他们能够走一条独立的科技创新道路;

(4) 和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合作,超前进行产业孵化和产业化推进;

(5) 引进人才,加强科技孵化技术、科技孵化载体的建设,让全国范围内的人才能够带技术、科研项目过来,在苏州结合产业优势进行科技创业。

2 苏州IT业及人才需求状况

受“重学轻术”的思想制约,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在走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的培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我国每年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数目庞大;另一方面,企业却在喊“招不到人”,这致使IT人才相对过剩,人才培养的生态失衡!

那么,IT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首先,人才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要具有团队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要具备外语能力和数学基本功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有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自主学习与强化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总之是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知识应用能力;三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四是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与学习能力;五是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

3 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们有感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将发展经验概括为坚持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学科发展特色;始终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结合看作是主要任务;将学术自由作为学校的立校根本;建立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研产一体化办学中实现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并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坚持研究的开放性和内在发展的逻辑性,把握机遇不断创新。

4 苏州大学全面校企合作的措施

苏州大学是地方综合性“211”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对欠缺。苏州大学立足苏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体现了地方院校办学特色。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建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1人。

苏州大学采取了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将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到全面校企合作的层次。我校的多模式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如图1所示;二是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三是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塔式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校企合作的方式呈现多样性趋势,共分成5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与IT企业组建IT企业联盟,采取不定期交流方式了解企业与市场需求。

第二个层次,与著名IT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教学计划制定。

第三个层次,与应用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群,让学生始终有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并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

第四个层次,与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培养创新型IT人才。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塔式结构模型

第五个层次,让企业直接参与高校建设。

我们针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如针对研发型企业,采取项目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对应用型企业,采取共建实习基地和工程中心,共同开设实用性课程等方式合作。

针对学生特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对于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研发型企业及创新实验室实习,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要安排到应用型企业及工程中心和实习基地实践。

一些具体的措施有:

4.1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IT人才

我校在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1. 制定既适合校企合作,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菜单式”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互利双赢。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大学联合在苏州的诺基亚、明基、世宏、安德鲁、飞索、旭电、天弘、摩托罗拉、友达、华硕等12家信息企业,成立IT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直接参与学校IT教学计划制定,并进行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从而突破了高校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的常规。

针对IT领域的不同专业,采用定制“菜单式”课程建设框架,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需求。

2.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将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到基地实践、毕业设计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统筹考虑,使之系统化,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院100门课程,每门课程成立一个课程组,组长由富有经验的老师担当,一个组有5个人,他们主要负责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辅导书、教材编写等事情。具体实践中,教师有教学科研管理任务,工作很忙,带实验的时间受到限制。一般20个学生配备一个辅导老师,还有研究生担任辅导工作。

因此我们实行了很多辅助措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① 措施1:实施“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针对部分学生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学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学校导师,从大三开始再给部分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和协调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每位学生每个月必须安排四个半天到校外导师单位接受指导。“双导师”以课外科技课题为主线制定学习计划。课外科技课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并可根据IT发展状况和学生能力及完成进度等进行模块适度调整。“双导师制”实现了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② 措施2: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

③ 措施3:共建实习基地群

单一实习基地难以从根本上形成校企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这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校企双赢的整体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单一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建了“实习基地群”,对实习基地进行了优化与组合,先后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实习基地群、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群和昆山软件园实习基地群,全面提升了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有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受益学生达到70%以上,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累计超过十个月。

④ 措施4:组建学生开放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还结合地方院校拥有企业实际项目较多这一特点,成立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并让学生加入老师实际课题小组。开放实验室和科技活动小组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完成简单实验,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学生须符合一定条件,提出申请后方可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课题采用指导老师布置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学生开放实验室的成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为了鼓励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学生科技协会,要求课外学生科技活动有序并富有成效。

⑤ 措施5:试行弹性化毕业设计

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利用大学阶段最后一学期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开展毕业设计。尽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综合性课题,但由于时间短,加上很多同学忙于联系工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双师制”优势,结合课外科技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乃至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在部分专业中试行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随时提出答辩申请,学校分批安排答辩,如答辩通过即可提前工作。同时规定如学生完成大型IT项目、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获得个人发明专利,只要写出符合规定的毕业设计报告,均可以申请毕业答辩。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择业提供了方便,效果较好。

⑥ 措施6:设立课外科技课题

苏州大学在和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过程中,每年还直接从企业获取一定的实际课外课题,供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研究,仅“奇梦达”每年就提供5~10项课外课题。此外,苏州大学还配合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每年以“q政学者”、“校挑战杯”等形式资助大量的课外科技活动课题。课外科技课题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 结合实践,全面开展课程群建设

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后组建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系列课程群,规范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4. 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在教材建设中,我们与企业联合,共同编写教材。我院教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有:

① 龚声蓉,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 龚声蓉,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③ 杨季文,80*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④ 王宜怀,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⑤ 黄斐,MSproject项目管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⑥ 黄斐,大学计算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强化国际竞争意识,提升IT人才国际竞争力

在普通英语教学之外,增加了日语选修课程,还拟开设韩语选修课程;专门开设专业文档阅读、标准文档写作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聘请外籍教师和企业教师,在配备高校助教的前提下直接使用外语教学;加强国际化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著名IT企业的合作。

4.2 共同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

1. 直接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2. 到企业“充电”,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部分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3. 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高水平技术主管和行政主管担任兼职教师。

4.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 建立院级校企合作办公室,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管理

2. 实施涵盖实践环节的全面学分制管理

3. 建立分层次、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

① 采取面试、专业学期报告、组织小范围学生主讲等形式进行考核。

②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还将从企业实际出发,提炼出具体问题供学生解决,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及主讲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成绩考核。

③ 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认证考试,根据认证级别折算一定的学分。

4.4 实践效果

苏州大学承担的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包括:

1.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 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新途径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重教学改革项目

3. 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机制及其实践的研究,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

4. 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5. 理科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高等工科型人才培养规格、模式、方案及实践的研究,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

6.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和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实验教学

篇(7)

2、东南大学,优势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3、苏州大学,优势专业有服装设计与工程等;

4、南京师范大学 ,优势专业有地理信息科学等;

5、中国矿业大学,优势专业有采矿工程等;

6、中国药科大学,优势专业有药学等;

7、河海大学,优势专业有工商管理类等;

8、南京理工大学 ,优势专业是计算机类;

9、江南大学,优势专业是制药工程类;

篇(8)

[摘要] 高校大学毕业生实习可以让大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增加就业能力,也可以使用人单位优先深入了解、选拔人才,减少招聘、培训成本,录用适合招聘岗位的合格人才,实现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双赢”。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习对大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毕业生的实习情况、意向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所学专业、职业规划的了解程度,掌握学生的实习意向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推进大学毕业生实习,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技能型人才。

[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教学实习;带薪实习;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19?03

一、当前毕业实习机制的运行概述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提高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具体分类上有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实习一般针对师范生,是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是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到有教学资质的单位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实习环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化应用,而更偏重学生实际就业技能和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此意义上,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延伸,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打通就业渠道,实现由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能力的培养[1]。

就毕业实习的具体运行机制而言,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主体上,安排实习教学的相关部门有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多种主体;对实习时间的规定,从1 个月到1 年不等,其中高职院校的实习时间要高于本科院校;形式上,有高校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定点实习基地,学生亦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考核机制上,学生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作出点评,高校会对实习基地和下属各院系的实习工作机制进行考评。

但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习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职责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表面上看,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完整的、多样化的毕业实习工作机制。但就目前的运行实效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整个实习阶段,从教学安排到生产实习环节具体指导缺乏有效监督,分管部门职责不明,部分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较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岗位,从而使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实习生管理缺位,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材陈旧,学校给予极少或没有经费支出。总而言之,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难以达成,实习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升作用不大。

但必须看到的是,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前的“热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苏州大学2014 届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专业门类,二十三个学院,发放问卷4 65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 305 份。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毕业实习对当前本科院校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并希望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意向、态度、效果的实际调查,了解大学生实习需求,从而推动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基于苏州大学2014 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就业选择意向

有29.7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好,更有31.78%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表明学生极其关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前景,如压力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焦虑,影响其求学的平稳心态,应该及时给予引导与疏导。57.60%的学生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公务员、村官等较稳定的岗位,说明择业观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紧密相关。

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了认为供大于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过剩的客观因素以外,有57.61%的学生认为缺乏技能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来苏州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需要重视并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掌握的求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不足之处,而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兴趣,发现与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爱好,实习是一次“预就业”,能从心理上、能力上缩短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切身的生产实践、工作体验能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尤其是学生在专业实习时面对各种困难时,训练敢于面对并挑战困难的勇气,通过分析问题、学习、实践克服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能使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性。

(二)对自身的定位和基本职场认知

当前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求职时的优势是“能快速适应工作”及“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同时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个人知识的积累”及“毕业院校知名度”,而与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时最为关注的三个要素是:“责任心和事业心”、“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适应性、协调能力等情商要素占据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前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多数高年级学生有清醒意识,力争在心理准备上、在技能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此外还要重视责任心、事业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习前,学生认为应当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调整,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可见,学生普遍了解,除了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与补充,才能应对职业要求。高年级学生个体由学生身份逐渐向职业准备者转化,自我实现的目标,由学业成就向职业成就过渡。

(三)对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68.9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大部分同学愿意从暑期开始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训、实习项目,希望实习时间是2-3 个月,从而可以熟悉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做出合理的选择。实习的时间设置与阶段目标设置,应当从专业实际出发,既讲求规范,又具灵活性。

大部分学生以苏州市区或苏锡常地区为优先的实习单位,与其将来的就业选择区域有很大关联,现实利益与发展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事业的关系,考虑人生追求的设定与调整,不仅视之为谋生手段。广阔的视野和心胸,是决定大学生后续发展的关键。

学生主要通过校园途径获取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也是学生获取实习岗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着重考虑实习单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另外单位是否给实习生提供培训指导也是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重要因素。实习薪资已不仅仅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更关注于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求职创造广阔空间。

对于在正常课程教学以外希望获得补充的知识依次是职业素养教育、管理技能及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可见,“软性能力”开始受到学生关注,此类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91.13%)希望通过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或社会职业培训师讲授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尤其对于高年级即将就业学生而言,校外特聘导师与专家成为重要的师资补充,是培养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的必要补充。

通过实习,学生主要希望增加“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实习不仅仅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单位成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当实习工作内容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绝大部分的学生(95.59%)表示将学会适应,坚持学到东西、找到新岗位后放弃,表明当前大学生已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

三、对创新当前高校毕业实习工作机制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直面这些困难,并试图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加以改善。实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鉴于当前各高校对实习生管理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指导职责,大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习目标得不到保证。结合国内外、校内外为改善实习现状所采用的种种措施,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国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对招收实习生的企业实施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在国内,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给予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给予区内招收实习生的企业一定的实习补贴,积极联络各大高校,为区内企业招收实习生创建合作平台;如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苏州大学、江苏捷美集团联合开发了在江苏省本科类综合院校中有着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在政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推动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重庆地区,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发动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实行实习岗位计划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实习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2]。

(二)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拓宽校企合作力度和方式

高校需要稳抓教学质量,确保在校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完善实践、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通识教育,苏州大学“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开设了职场心态建设、沟通技巧、职场礼仪等职业素养课程和办公软件使用、问题解决思路、劳动法律法规等管理技能及知识的课程,受到了学员的关注和好评,为学员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心理、能力上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该带薪实习项目开创了“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远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明确职责,由相应就业指导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资源,发挥自身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共建实习基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3]。

(三)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用人单位不应仅将实习视作为接收实习生开展生产教学工作,而应是“产学研”全面合作的起点。以接收大学生实习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全面合作,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和转型、科研难题攻克、人力资源培养等,推动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在接收实习生时应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情况,接收符合企业生产容量的实习生,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指导,保障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此外,企业还应当制定科学实习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能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工作,实习结束后,针对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及学习情况,认真考核,科学评价,促进企业、实习生、实习项目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树锋.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中的综合能力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13(4):266-268.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59-02

一、举办夏令营的目的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主要的任务之一。招生环节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第一步,是从源头上开始选拔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苏州大学的学术知名度不断攀升,学科建设持续发展,根据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的结果显示,苏州大学的化学学科和材料学科已跻身全球前1%。当然,飞速发展的科研水平离不开我们相关专业教师的辛勤工作,以及奋战在一线的优秀研究生强有力的支撑。由于苏州大学是省属“211”高校,和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相比,优质生源相对较少,此外,还有各方面政策上的制约,然而还是有部分优秀的学生希望报考苏州大学的研究生,而他们对苏州大学以及材化部的发展现状知之甚少,因此,扩大宣传力度,增强苏州大学及材化部的社会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公开招考的研究生,初试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而复试则由于时间及场地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较难在短时间内判定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潜力,通常情况下仍然只能凭分数“说话。材化部曾招收过一些初试及复试成绩都很不错的研究生,但进入科研实验阶段后,发现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据悉,这些研究生在各自高校的本科阶段几乎没踏进过实验室。此类高校鼓励考生为了考研而考研,从大一开始准备,大二复习,大三巩固,大四冲刺,考研这条主线贯穿了他们的整个本科阶段,而完全忽略了创新思维及实验能力的培养。他们通过获得考研高分进入学校后,在研究生的实验阶段出现了明显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些都是理工类研究生培养的大忌。因此,优秀研究生的选拔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看考试成绩,更需要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科研潜力。

二、夏令营的结构模式

经过认真的审议及筹划,材化部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夏令营组委会,全程负责夏令营的各种筹备、召开及后续工作。通过在各个实验室和课题组招募研究生志愿者,为营员提供详细的咨询、引导、接待等服务工作,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研究生感受到材化部的学术魅力。

(一)资格遴选

为了使夏令营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争取尽可能多的优秀大学生参与报名,同时,也控制一定的学生质量。因此,对于四年级本科生(下一年度的应届毕业生)提出的学习成绩的要求是:申请者就读于普通高校的材料、化学及化工或相关学科,综合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20%;有目标地针对非“211”高校中一些有较强优势的学科专业,只要申报者对学术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参加过一些科研实践活动,获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及本科教师的推荐即可报名。

组委会对所有的申报材料进行认真的资格审查和评比筛选,再综合考虑学科方向的需要,最后决定参加的人选,发出入营通知。

(二)举办过程

1.专家讲座。围绕举办夏令营的初衷,精心准备了系列讲座,不仅邀请学部领导介绍学校、学部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而且邀请海龟院士畅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既有资深教授介绍相关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又有相关管理岗位的教师解读学校的奖助贷政策,以及研究生未来的职业远景规划,等等,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营造出热烈、轻松、活泼、开放的氛围,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学术讲座。

2.参观交流。材化部组织部分教师带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向营员们介绍该实验室从事的主要科研内容以及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引起营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部还在会议室专门布置了展板,集中介绍材化部140多位硕博导师的情况,重点介绍他们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并公布他们的联系方式。营员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联系自己心仪的教师,利用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征得导师的许可后,到实验室和导师面对面进行深入交流。

3.逐一考核。进入考核环节后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除了按二级学科专业测试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外,还有自命题英文写作,内容广泛,不局限于本学科的专业,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英文写作能力。在学术活动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作为理工类研究生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撰写英文科研论文,发表英文讲演,因此这是考核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面试按二级学科分为若干小组,考查方式由各个面试小组自行决定,报告组委会备案通过即可。方式多种多样,有教师现场搭建一组较简单的实验装置,然后拆开让考生复原;有提供实验素材,让考生操作并报告结果;有主题英文演讲;等等。这个阶段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签约。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营员,材化部授予其“优秀营员”的称号。在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后,只要达到材化部的复试分数线(高出国家规定的初试分数线)就给予优先录取。材化部还为优秀营员提供一整套的奖励措施,包括:所有入学的优秀营员除按规定享受国家奖学金、学校各类奖学金之外,还将获得一笔丰厚的入学奖学金;优先推荐参加材化部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项目。对于有意愿硕博连读的学生,在申请时优先录取并择优推荐参加材化部与北美和欧洲等地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资助其获取国外博士文凭。

三、效果调查与分析

如何选拔高素质人才,一般通过三个方面的考查,即知识、能力、态度,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举办学术夏令营,客观上已具备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对这三方面加以考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被录取的情况发生。从材化部连续几年举办的学术夏令营来看,积极的结果还是相当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录取分数线的攀升。

2.学部影响力的推动。经过连续三年的宣传活动以及老生对学弟、学妹们的影响和传播,现在每到相应的时间节点,不断会有在校的大学生来电或网上咨询有关学术夏令营的事宜,报名人数年年递增,大部分没有获得参加学术夏令营资格的学生也会通过公开招考报考苏州大学,使得报考人数的增幅和增速在全校都名列前茅,极大地扩充了备选生源。

篇(10)

关键词: 苏州工业园区;外包服务;欧债危机;内需型

Key words: Suzhou Industrial Park;outsourcing services;debt crisis;domestic demand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29-02

0 引言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生产和服务活动深入参与国际分工的产物,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苏州市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及有地方特色的外向输出型城市,在近年来参与全球分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苏州已形成以苏州软件园为载体,嵌入式软件为主打的软件外包基地,同时在动漫外包、研发外包、物流外包、金融后台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等业务流程外包领域也有了强劲发展势头。本文简要对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及特色进行剖析,并提出在欧债危机加剧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苏州市服务外包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1 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

苏州服务外包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苏州服务外包产业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轨道。服务外包企业数从2007年底的412家增加至2011年底的1600余家,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执行额从3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增加至35.7亿美元和20.1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5.73%和111.82%。目前,全市共有CMM/CMMI3级以上认证企业86家,其中6家已通过CMMI5级认证;ISO27001国际认证企业102家,认定技术先进性企业110家,位居全省第一;服务外包从业人数逾16万人,已与8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往来。目前,苏州服务外包离岸业务总量占江苏省的29%、中国大陆的8.5%,已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苏州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大陆服务外包发展的高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有着适合该产业孕育生长的各方面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专业的规划发展理念 苏州发展服务外包,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注重与行业的国际顶尖水平接轨。广泛汲取麦肯锡、毕博、凯捷、日本野村、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国际一流服务外包咨询机构的规划理念,全力打造多元化的服务外包特色品牌,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中国模式服务外包产业第一园”、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金融BPO示范区”、苏州高新区——“华东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太仓市——“中国创意工厂”、吴中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研发高地”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先后建设了国科数据中心、江苏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苏州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加快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

2.2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法治环境 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中国最活跃的两条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沪高速铁路全线贯通,苏南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能力扩大到1000万人次,外加上海后花园的地缘特点,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区位优势明显。

同时苏州又是中国大陆率先建立独立知识产权保护局的城市,有国内最为严格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中国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这些均为服务外包产业及创意发展产业保驾护航。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46-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和绝对人数也在迅速增长。高校学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反贫困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党和国家关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重大社会问题[1]。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已普遍形成“奖、助、贷、勤、减、补”六位一体的资助格局[2]。但是,大多数高校制定的反贫困策略主要集中在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上,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真正的反贫困。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

校企合作既是一种办学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历史性变革[3]。

当前,企业与高等院校在资助方面的合作仅仅局限于企业捐赠各类奖助学金,事实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还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高校如果能够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名企业大胆地引入校园,使得企业成为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发挥企业在资金、技能与管理人员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给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建立一对一的“企业导师”制度,从而给予贫困生生活帮助、心理援助、能力扶助和就业协助,争取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反贫困能力,突破贫困循环,实现真正的反贫困[4]。

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其内涵就是将帮困、助学、扶志、提能、育人融会贯通。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的具体实践

为了适应高校反贫困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苏州大学立足自身、转变工作思维,在学生反贫困工作中大胆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2012年,在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苏州分会的牵线搭桥下,苏州大学与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苏州大学q隆力奇圆梦助学计划”。在该计划中,公司连续五年,每年定向捐赠圆梦助学金人民币5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苏州大学100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此外,还组织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同学们的“企业导师”,为受助学子提供持续关怀。他们与受助学生分享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传授职业知识与实战技能,提供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的有效融合。公司还为同学们提供企业见习、实习等锻炼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当学生毕业时,若受助学生有意愿,可以优先就职于隆力奇公司。

学校也安排专职老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受助学生座谈会,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做好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在接受关爱的同时,要将爱心进一步传递下去。

受助学生也自发建立“隆力奇爱心学社”,他们在爱心学社中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定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身体力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三管齐下的资助模式所取得的有益成果是不容忽视的,“苏州大学q隆力奇圆梦助学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受到了所有受助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企业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精神支持。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启示

1.对学生而言,变“被助”为“自助”,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贫困的能力。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仅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减轻其负担。从长远来看,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反贫困”,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提高他们反贫困的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职业定位;甚至还能解决部分受助学生的就业问题,最终推动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师生与“企业导师”通力合作,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认真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守信等团队合作意识,更为全面地提高其综合能力。

2.对高校而言,变“单一”为“多元”,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一些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也在各高校设立了奖助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紧张的局面,扩大了贫困生的受助面。但是,目前的社会资助仍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5]。

以“圆梦计划”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对受助学生实施较为全面的培养计划,帮助贫困学子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人才资源,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生命力。长远来看,高校应加强宣传,积极推进以“圆梦计划”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吸引社会资助,让更多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关心、关注贫困生。这将有利于培养更多社会适应性更强的实用人才,实现优势互补,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措施。

3.对企业而言,变“授鱼”为“授渔”,提升资助者参与资助的深度和广度。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能把回报社会、扶危济困、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看成是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必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有责任心并懂得感恩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多方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企业可以真实感受到每一份资助均落到实处,并为受助者的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其次,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企业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最后,此举也是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4.对政府而言,变“被动”为“主动”,激励校企合作助学长效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济困的政策和措施,并明确提出了“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贫辍学”的指导原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与蓬勃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软实力的提升与巩固。

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爱心企业的助学义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校企合作助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我国参与高校资助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助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因此,政府应进一步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资助,从而实现企业、高校、贫困生等在内的多赢局面。

结语:

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反贫困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和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的有益探索,是有效实现反贫困工作的典型做法,必将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最终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上与思想观念上彻底“脱贫”,形成高校、企业、社会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帅卫.河南省民办高校贫困生助学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64).

[2]蓝媛慧.高校贫困生心理分析及政府管理对策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