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青少年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4:59: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教育

篇(1)

    二、国内环保形势的严峻

    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不断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水体污染在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扰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等等。可以说,现在我国是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决定了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施

    (一)营造氛围,美化校园

    进行环境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学校应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把校园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校园内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园、浮雕壁画;悬挂树立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等内容的提示牌等;学校的走廊、楼梯口悬挂学生的环保手抄报、环保绘画作品等;班级内开设绿色植物角、卫生角等。学校要尽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分为各门学科的渗透教育和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两种形式。学科的渗透教育,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将环境教育与各门学科相互融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例如,在生物学课或科学课中,通过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启发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在语文课中,通过对优美景物的描述,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就是指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地域优势等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

    (三)课外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把环境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其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呈多元化。例如,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多项专题活动;成立各类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等;利用与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爱鸟周等),传播环境文化,加强青少年的环境忧患意识。

篇(2)

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身心发展的龃龉、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得不偿失频繁发生,推行青少年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1、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提升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4、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5、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应加快教育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善待生命,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标

主要有四个目标:让青少年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青少年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让青少年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青少年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正确人生观。

从生命教育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但要输入“珍爱生命”基础观念,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三、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手段

(一)从生命教育缺失面着手

2009年3月底,上海殡葬行业举办了首次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应聘的大青少年络绎不绝,418个殡葬岗位吸引了5000名大青少年到现场咨询,并收到简历3220份,其中龙华殡仪馆不到1小时就收到百多份简历,反响大大超出主办方预期。问这些青少年为什么来应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形势严峻,想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再慢慢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很多求职者强调,这一行业福利待遇好,比较稳定。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到殡葬业的社会意义而真正有意投身这项工作,这些小小的招聘细节就折射出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应届大学生是否做好了从业的心理准备?以目前普通大学生的观念、心理承受力而言,他们从事殡葬业工作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这其实提出了一个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当前中国社会,生命教育普遍缺失。谈到“死亡”,一般人仍然无法坦然面对,觉得“不吉利”,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避讳这一话题,更坚决地将其拒之于儿童教育之外,生怕对儿童心理产生阴影。然而,只有从死亡出发,才能正确理解生命、安顿生命,才能表达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

很多艺术作品是以死亡为主题的,我们完全可以把生命教育与艺术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比如西方宗教音乐中的弥撒曲、安魂曲等,都很美妙动人。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提升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就像片中所说的,“逝去的,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是走向下一个旅程”。入殓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逝者将进入最后居所之前,为他们整理妆容的人,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她)永恒美丽”的人。影片中的入殓师,面对逝者的遗体,用极尽温情又富于条理的手法,为安静地躺在榻榻米上的“熟睡者”,擦拭身体,更衣,化妆,还原逝者生前让人熟悉的容貌。那种认真、关切,感动着在一旁注视的家人,也深深打动了我们。它消解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思考生命逝去的意义,提醒我们:人生的最后一次旅程,不仅对于逝者,而且对逝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成为入殓师亲身体验过一切之后,才真正对生命有所感悟。

(二)用校园教育普及

近年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生命教育也被引入中小学校园并逐渐在社会普及。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在不少国家是一门课程,相比之下,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教育界人士和民间团体,早已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美国是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纪年代兴起。最初是在大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后来逐渐由大学扩展到中小学,由学校进入社会。目前,已成立了多种相关的学术机构,各种普及性书籍、期刊、音像制品也大量发行。美国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实际上,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一般会直截了当、简单明了地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案。此外,他们也较少借用神话或宗教中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来对死亡进行解释——因为如果孩子长大后不相信这些,那就会更加无所适从。美国的一些小学还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担当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场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除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参观殡仪馆、为临终病人送祝福等活动,让青少年直面死亡,消除对死亡的可怕印象。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借专题教育升华

青少年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青少年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还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专题教育。清明时节,人们习惯上要焚香祭奠,扫墓踏青,向先人表示尊敬,对逝去的生命表达深切而绵绵不断的思念。出于遵从社会习俗、弘扬传统文化等原因,清明节已被设为国家法定假日。但除了发掘这一习俗的传统文化内涵之外,清明节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利用祭扫的习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们关注“生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并由此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宽教育阵地

篇(3)

中图分类号:G42

纵观古今历史,凡伟人者,大多在学习生活中都要经历百转千回的挫折和坎坷。贝多芬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才能走向欢乐。"可见适度的苦难和挫折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颇有益处。然而,随时展,青少年被父母和社会过多保护而变得少经历挫折甚至避免挫折,并且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脆弱、抑郁、丧失意志等不良倾向。因此,适时适当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显得破颇有必要。本文旨在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的挫折教育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青少年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 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含义

挫折是指阻挠、挫败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1]所谓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2]

二、 挫折教育的意义

面对挫折,不同的青少年有不同的反应。积极反应的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更加努力学习上进。而有些青少年面对挫折则表现消极,如自暴自弃、抑郁、烦躁、自卑甚至轻生等等。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该对青少年积极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们面对挫折树立勇气和正确的态度,使自己健康成长。

首先,挫折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挫折的发生会给青少年带来情绪波动,使青少年情绪抑郁低沉,从而使体质以及抵抗力下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度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其认识挫折本质,正视挫折带来的危害和好处,树立面对困难、度过困难的勇气,及时调整心态并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内心和谐、健康发展。

其次,挫折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情绪障碍。现代生理心理学表明:在人们产生消极情绪时,大脑会释放一种有毒物质,使人身心疲劳,影响学习记忆效果。[3]青少年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消极心态,情绪低迷以致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挫折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或者在青少年遇到挫折时让青少年及时从消沉情绪中调节恢复,尽快投入学习中。

第三,挫折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环境能力,使青少年在激烈社会竞争发挥自身优势。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才的供给,往往一部分青少年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竞争而被社会淘汰。挫折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使青少年独立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为青少年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挫折教育为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教学发展提供新思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素质教育被社会广泛重视。挫折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得一员,为学校课程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完善了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 实施挫折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将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目前关于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设置较少,因此,要有效进行挫折教育从而完善素质教育,就要把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去,结合多门相关的交叉学科,如心理健康课程,使挫折教育实施正规化。

其次,学校要配备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的挫折后心理进行及时咨询辅助和引导。挫折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以及不可控性,单靠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不能解决学生临时突发性的挫折指导。因此,在开设挫折教育课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的咨询指导教师,以便学生遇到困惑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是挫折教育的开展更完善。

第三,学校以及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情景模拟的课外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接触困难和挫折并且积极面对和解决,从而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挫折和挫折教育,将理论实践相结合,使挫折教育生动并深入人心。

四、 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及教学的具体实施

进行挫折教育,开设挫折课程是其中重要以及核心环节。挫折教育课程要有系统、全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和实施,要成为课程设置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在挫折教育知识内容上,要让学生学到关于挫折方面尽可能多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以及遭遇挫折的感受,对挫折尽可能进行客观分析,让学生掌握处理挫折的方法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信心。并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明辨是非,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逃避推脱,要树立积极心态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次,在教育形式上,教师运用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理论讲授以及指导。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讲讲自己遭遇挫折的事情,让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创设情景等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什么是挫折,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调节自己,形式要多样。

最后,挫折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多门学科交叉进行,将心理学以及成功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均衡地去学习,了解成功和挫折都是重要的,以免将挫折教育的进行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挫折,解决挫折的过程是困苦的,但是挫折过后对青少年成长来说将会是一个完善和飞跃的过程。挫折教育就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石,并且,挫折教育的开展也会是教育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挫折教育越来越多的被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力量!

注释:

[1]曹元娣.浅议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东华大学学报,2004年6月

[2]曹元娣.浅议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东华大学学报,2004年6月

[3]王红梅.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7月

参考文献:

篇(4)

社会和谐要求下,考察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必然和现实要求,必须从考察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分化和重组,市场经济的诸多原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或正或负的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独立进取,思想敏捷,对新生事物敏感、勇敢、热情、有朝气、积极向上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社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和谐的生力军。但是,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作用也同样冲击着青少年尚未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即将树立的廉洁思想构成潜在的威胁。

第一,学校中的某些不正之风也直接误导了青少年的判断。例如,学生家长为求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给予更多关注,而不惜重金宴请校领导和课任老师;教师在逢年过节收受学生或家长馈赠的礼品;有关系和后台的学生即使成绩一塌糊涂也能通过请客送礼、疏通关系进入名校就读。这些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少年关于“权钱交易’’的错误认识。

第二,社会上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思想使青少年的想法更趋急功近利,甚至小小年纪中都出现了庸俗人际关系。成年人价值观中的利己主义因素外化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在同学交往中只看重这种交往对自己现在和今后是否有帮助。有媒体曾报道,某小学的学生为了能在班长的竞选中获胜,居然通过给同学买口香糖的方式拉选票,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说是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第三,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使青少年看重金钱,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使个人利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金钱和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得更加充分。而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中小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直接影响他们对个人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认识,我们从部分青少年在吃穿用等方面攀比斗富的心理中可见一斑。

二、社会和谐趋势下,青少年廉洁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状态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应看到,随着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廉洁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学生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发生新变化,部分青少年存在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廉洁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信息繁杂所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偏差和文化的冲突,导致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三是学校德育教育没有抓住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空泛、滞后和教学形式呆板,说教的老一套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四是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创新不够,渠道不宽,推动廉洁教育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缓慢。

纵观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青少年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大人的一言一行个孩子起着不好的示范或引导作用;三是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新的道德体系尚不健全,加上部分媒体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影响。

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这是指导新形势下青少年廉洁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要把握青少年廉洁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始终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进行部署和推进。中央8号文件和16号文件相继出台,高规格、高度重视。二是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教育部门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廉洁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各群团组织积极创设载体,启动青少年教育“十大网络”,逐步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的阵地建设;宣传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全民读书活动,出版廉洁教育读本刊物,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三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纷纷出谋献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等等,通过各种多种形式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形成了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社会和谐目标下,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实施途径

青少年廉洁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任重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探索和共同努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廉洁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充分挖掘现有课程资源,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大家知道,语文、思想品德、社会、历史、政治学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敬廉崇洁”教育内容,因此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中可融入的教育资源,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提示和讲解,从而达到在学科教育中有机地、不露痕迹地进行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第二,在社会实践中领悟。课堂上灌输的廉洁理论能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关键的环节。班级、少先队、团组织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像《触摸美好的心灵》、《走近于谦,热爱于谦》这样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敬廉崇洁”思想,将“敬廉崇洁”启蒙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还可以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大赛、廉政漫画征集、小品、人生AB剧、社会调查、设置网站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感知、体悟、探究、思考和积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

第三,在生活中体味。开展“敬廉崇洁”启蒙教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引导、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针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不注意节约、不尊重别人的现象,引导学生做一个勤俭、正直的人;针对个别学生集体观念不强,比较自我的倾向,引导学生做一个强调集体利益的人;利用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培养服务、监督和参与意识,利用学生对友谊的渴望,引发他们对交友的思考,体味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总之,不失时机地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让学生直接体验,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和体味,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净化,以便使学生们对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在良好的师风校风中熏陶。外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双向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而消极落后因素则腐蚀着他们的思想。尽管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学校过去长期相对封闭的状态已被打破,学生则更是通过网络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接触。但是,学校毕竟还是中小学生度过大多数时间的场所,青少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通过耳濡目染师风校风接受教育和影响,良好的师风校风是对课堂理论教育的肯定和强化,而学校不正之风盛行则不仅抵消了理论教育的效果,而且会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学校在对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道德水平,形成清正廉明的良好校风,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无形中得到熏陶。

其次,要重视青少年廉洁教育中学校与家庭的衔接。

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而非学校一家的责任。青少年廉洁教育应贯穿于青少年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之中,而非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否则,学生们即使由于在学校里接受的廉洁教育而内心有所触动,如果在家庭里耳濡目染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思想和行为倾向,那么他们很快便会对廉洁教育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心理,从而造成思想教育和现实生活“两张皮”,全面抵消学校廉洁教育的效果。

因此,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应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衔接,即在加强学校的廉洁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的同时,还应推动廉洁家庭建设,从而使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都能使自己的廉洁意识得以不断强化。学校固然是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但我们同时也应注重发挥妇联、社区等的作用,以形成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的社会合力。

最后,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廉洁教育的社会氛围。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78-01

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在这块主阵地上执掌起这门"艺术课程"的教鞭,个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方面努力:

1.正确认识校外教育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孩子们展现其个性才华的最佳场所,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 的乐土。

传统的教育要求的是统一的思维模式、统一的答案,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个性,而青少年活动中心里高水平的团队、众多的活动、不断的参演参赛 参展、交流等,使孩子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兴趣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多项的活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容易引发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自觉地去寻 求答案,从而激发孩子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非常重要,我们要倡导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的思维 模式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启发孩子大胆的创造性的设想, 从而去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

2.校外教育基地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素质和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最根本最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教育的深刻内涵,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在实施教育意义的过程中就是要"成就人",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为宗旨,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教育的意义。每一门学科,每一次活动,每一项内容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意义,不管你是校外教育阵地上一名活动辅导教师、学科指导教师、还是后勤服务教师,你都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你是学生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每一位孩子来到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要在释放压力的前提下成长提高的,我们的任务只能是让孩子找回童心,回归自然,体验快乐,寻找幸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炼就一身一些校园内学不到而又与其成长相关联的本领。选择好的教育角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理念。在辅导基地学生时,要善于选择角度,善于变换角度,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编织出美丽的教育故事。

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师德师风素质尤为重要。现代作家贾平凹说过: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感的辅导教师,当你面对走进基地的孩子,走上课堂之前,开展活动之际,走近学生之时,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调正自己的情绪,端正自己的态度,心中想着孩子的童真与乐趣,胸中印着孩子的成长。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校外教育基地是容不下他的;一个只追求实惠的人,是不能胜任校外教育工作的。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只有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校外教育基地留连忘返,体验快乐,我们的孩子才会发展,才会幸福。

3.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几点想法

篇(6)

在当今社会,大家谈起青少年一代,大部分人都会摇头叹气。在我就职的中专学校里,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样一些青少年,他们学习差,行为不良,上课大部分时间睡觉,课余吃喝玩,上网等,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针对这样的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素质培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采用肯定式教育

对这些青少年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良等一些问题,我首先肯定主要不是他们的原因。这样的认识,才容易走进他们的心里,才会与你沟通,交流,你的教育思想才容易被接受。之后,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让他们在现实中肯定自我(而不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最后激发他们对未来,对梦想的追求,让他们不在现实中堕落,不在虚拟中迷茫。

二、感恩之心的培养

经常用一些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比如药家鑫事件,上海机场刺母案等事例让青少年学生去讨论反思。以及古代成语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社会,国家。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迈向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一个叛逆,桀骜不驯的误区走出来,迈出成熟的一步。

三、荣辱观认识

许多青少年对荣辱认识不清。不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是单纯的说教可以解决的,要深入浅出地通过一些事例诱发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

四、知书达礼的教育

在当下的青少年中,他们的言行举止有许多与我们的期望与要求相去甚远。经常给他们讲到传统美德要求,男孩子要有君子风度;女孩子要有淑女风范。指出他们的不足,但不要责备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书,所以不达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礼、仪、仁、智、信等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在这些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这些青少年越来越走向了正轨,言行举止有了可喜的进步。以前,见到老师,低头,旁视,形同陌路,而今彬彬有礼;以前粗话不断,而今此类现象已经几乎没有了,因为知书,所以达礼也。

五、修身养性与身心健康

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飞速进步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良的现象,进而影响并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比如。懒惰、不思进取、向钱看、小小年纪抽烟,酗酒,谈恋爱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单靠强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要告诫他们做人要修身养性,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诸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合理饮食,生命在于运动,充足睡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相信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多沟通,交流,乐观向上。让他们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而沉迷网络生活是一种不健康的并且毁灭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又通过现实中两个同时患上绝症病例的人,使他们明确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两个人钓鱼的好朋友,一个人是离休干部,一个是退休工人,同时被查出患上绝症;离休干部症状轻,而退休工人更重些;离休干部从此不出门,在家休养整天在家想着活不长了,反观退休工人则是依旧乐观,豁达,整天钓鱼锻炼;像正常人一样;结果离休干部,病状稍轻的一年后去世,而退休工人,病症很重的,五年过去,依旧整天乐呵呵地早出晚归。为什么这样?心理健康创造的奇迹。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都自觉不自觉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六、知识技能的学习

一说到学习,这些青少年可能就反感,因此他们已经养成了不读书不听课的习惯。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事例。使大家从心里认识到学习知识,国富民强的重要性,落后就要被动的挨打,青少年不学习则会民不富、国不强的道理。同时针对他们目前文化状况,提出适合的目标要求,且不可过高过大,使他们望而却步。

七、自立、自信、自强的培养教育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自卑心理,进而引发自暴自弃,如何改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是十分的重要的。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的性格、兴趣等等;再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职业状况,就业形势等等;再者引导他们正确的心态的建立,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立、自强。通过我校毕业生的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净胜。使他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并不遥远。

总之,通过诸如上述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专学生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用心发现,用爱去教育,是会“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让我们致力于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者们修好自身,为培育好未来的青少年一代而共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学校生活的德育培养

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

就整体环境而言,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比如,在娱乐室的墙壁上喷绘各民族莘莘学子同歌共舞的画面,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渗透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助共荣。

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将来成人成才,报效国家。

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做人之道所感染,久而久之,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而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即使学字、算数这样简单的事,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可以把汉字的形声、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来开发智慧,启迪心灵,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

三、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

篇(8)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篇(9)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篇(10)

二、应知内容:

1、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

2、自然灾害来的特点

三、应会内容:

1、如何识别自然灾害的信号

2、面对自然灾害怎样应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及识别。

2、难点: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五、教学流程:

1、课程导入:(5分钟)

各位同学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节目,节目叫做《平安讲堂》,下面演出即将开始。

*(播放《平安讲堂》)

2、知识介绍:(20分钟)

刚才看了节目,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有时很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认识自然灾害,是不是可以避免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自然灾害吧!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然灾害?它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同学发言:例举很多自然灾害类型。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的类型)

总结归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暴雨, 雨涝,干旱,龙卷风,雷电等。

海洋灾害:台风海啸:海啸,海浪,赤潮,厄尔尼诺的危害。

洪水灾害: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

地震灾害: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农作物、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森林灾害:病虫害,火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二是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的。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在自然灾害中,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干旱、洪涝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十分严重。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3、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伤害的措施(10分钟)

前面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

首先识别常见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

灾害前兆就是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地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一般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

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海啸发生前,是有征兆的,比如,深海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呢?

师生互动:让学生先来说说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伤害,之后教师归纳总结。

*(播放课件我来保护我自己)

1、沉着冷静,避免慌乱。

2、观察环境,迅速撤离。

3、自救互救,预防疾病。

4、精神保护,常记心里。

4、小结(5分钟)

*(播放小结课件)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1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

崇拜现象所具有的正面心理价值是使人们感到有所期望、向往和追求。而在人们的崇拜心理形成的过程中,极易基于从众心理或晕轮效应而形成一种比较盲目的崇拜心理,并形成了对某些对象的盲目性膜拜和追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自我确证的重要手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青少年可以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依恋和认同中肯定自我的价值。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新萌发的偶像文化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越来越强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一项关于“偶像的认识途径、偶像来自的地域、偶像的类别”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你认识偶像的途径”,33%的青少年选择了“电视台和电台”,32%的青少年选择了“网络”,两项合起来占到了65%。对于“你的偶像来自哪里?”40%的青少年认为是“内地和港台”,30%的青少年认为是“日本”,20%的青少年认为是“欧美”。而对于“偶像类别”的选择,64%的青少年认为是“影视歌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电视、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分量,这些媒体为孩子认识和了解偶像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崇拜什么偶像跟青少年平时接触的传媒类型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接触的电视、书刊、网络比例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中已普遍存在,并逐渐深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喜欢自己的偶像,50%左右的青少年都表示会模仿自己的偶像,偶尔模仿的比例相对较高,经常模仿的在10%以内。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容易产生对偶像的崇拜,通常她们对偶像崇拜的痴迷程度也更高。据调查,在他们所崇拜的各种类型的偶像中,女生更倾向于对“影星歌星”的崇拜和痴迷,大约占了偶像崇拜总数的80%左右,反观男生,他们则更倾向于对体育明星和部分虚构人物的崇拜。具体来说,青少年偶像崇拜有以下特征:

第一,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尽管其存在比例不能最终确定下来,但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具体的方式还是非常清晰和确定的。青少年在讨论“偶像崇拜”现象之时,更多不是自己介入其中的“现实”,而是更愿意把它作为“他者”看待。

第二,现代社会中,青少年进行偶像选择的范围十分宽广,他们大多具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性意识和独立性价值取向,能够比较大胆地去追求自我才华和人格魅力,青少年个体的“主观评判”正在取代“社会评判”。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偶像崇拜”现象可以说就是一种青少年群体的集体性娱乐活动,或者说它就是一个有着某些类似或共同属性群体的生命体验之旅。有超过七成的青少年个体真诚地期盼与偶像进行互动与对话。青少年主要采取对话、互动、模仿等方式来表达对偶像的崇拜之情。模仿自己的偶像,是许多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一部分。而青少年比较流行的 “偶像崇拜”方式是收集和分享收集。

第四,大众媒体的宣传和报道是青少年了解偶像的主要渠道。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对现有的某些电视节目表示不满,大多数青少年对某些“明星”的过度性“包装”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第五,大多数青少年把“偶像崇拜”视为正常的、普遍的价值追求,并对此表示理解和共鸣,而非“青春期”独有的反应。他们希望具体辨别和分析偶像崇拜,而不愿意对“偶像崇拜”现象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和评价。

2 教育对策思路

首先,对于个体而言,要树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主体性意识。一个人只有具有了主体性的意识和独立思想见解,才不会随波逐流从众性地去盲目崇拜某些明星。这就需要青少年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习之中。要对他们的偶像崇拜现象进行积极的引导,让青少年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和眼光去认识和看待偶像崇拜现象。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对此作出努力。我们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而应采取积极引导的策略,鼓励他们理性地看待偶像的缺点和闪光点。另外,整个社会应该积极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活动平台,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的文化艺术和演出演出活动。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和培育青少年中的“某某迷”文化,并把它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休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青少年可以借此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高品质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并受到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这有助于青少年减少在选择偶像时产生的偏差。

其次,要大力加强对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消除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拓展,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大众传媒在对各类“偶像”的宣传报道中有必要大力加强其宣传报道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识,用更加鲜活、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给青少年以丰富的感情熏陶和科学理性的启迪。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并非都是健康的积极的,通常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某些异化现象。因此,对大众媒体宣传中过分商业化的“炒作”、明显功利化的诱导、低级趣味的广告和缺乏理性的“捧杀”等负面的东西应十分警惕。以法律的手段治理社会尤其是某些明星偶像和公众人物的“恶行”,以文化批评、反思等方式来积极引导社会对偶像或公众人物的某些非议或质疑,最终确立积极健康的正面“偶像”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试想一下,倘若整个社会充斥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正能量,那么,青少年又怎么会去盲目崇拜所谓的偶像、明星呢?又怎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追寻那些对自身发展和提升毫无意义的偶像明星的个人信息呢?

从具体的教育上来看,我们要积极展开对青少年的“偶像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要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和心理进行合理干预,它不仅要实现偶像教育之德性意义和价值,更要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活动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和方法,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运用主客体间对话和沟通形式,实现青少年理性增长与内心释放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