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评经济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4:59: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评经济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评经济师论文

篇(1)

市辖区是县级行政单位,是城市化进程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级市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辖区经济在广西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市辖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总体竞争能力不强本文选取广西13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典型市辖区(包括防城港市防城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玉林市玉州区福绵区,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金城江区,贺州市八步区,来宾市兴宾区,崇左市江州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西市辖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1广西市辖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市辖区是广西重要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因此,设计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区域自然区位条件及其发展的实际情况

(2)系统全面的原则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市辖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企业状况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选取,概括和衡量市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适用统一的原则即从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出发,选择能采集可比较的评价指标,要求口径统一,方便对比[1]

1.2指标体系的设计

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包含1个指标即综合竞争力总得分第二层次为要素层,包含4个指标,每个要素指标又包含多个基础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层具体4个要素层及基本指标层构成情况如下:

(1)经济发展力:包含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2)人GDP(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农民人均纯收入(X5)城市化水平(X6)非国有经济比重(X7)GDP增长率(X8)人均储蓄存款(X9)共9项指标

(2)政府能动力:包含财政收入/GDP(X10)1项指标

(3)产业结构力:非农产业比重(X11)工业总产值(X12)共2项指标

(4)企业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X13)规模工业企业结构(X14)外商投资比重(X15)共5项指标

2广西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分析

2.1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2]

本文选用15个评价指标,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6》,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第二步,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阵R,求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阵由于一般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并不满足“简单结构原则”,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并不突出,意义也不明确,所以要使因子更易于解释,就要将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得正交因子表[3]

第四步,提取两个主成分,变量比重分别为48.316%和35.537%,其累计贡献率达83.943%,说明2个因子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由正交因子表,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对X2X3X5X6X9X11X13X14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并将它定义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第二个因子对X1X4X7X8X10X12X15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并定义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因子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变量确定以后,对每一样本数据,它们在不同因子上的具体数据值,就是因子得分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即因子得分矩阵根据这个矩阵可以得到下面的F1和F2因子得分函数:

F1=0.051X1+0.138X2+0.085X3-0.076X4+0.127X5+0.139X6+0.022X7-0.016X8+0.144X9+0.101X10+0.116X11+0.069X12+0.124X13+0.092X14-0.027X15

F2=0.141X1-0.036X2+0.096X3+0.174X4-0.023X5+0.083X6-0.121X7+0.178X8-0.068X9-0.143X10+0.042X11+0.121X12-0.019X13+0.075X14+0.184X15

第六步,综合判断为了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市辖区在2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

Y=(48.316F1+35.537F2)/83.943

最后,按照级差标准化模型,将综合得分Y转化为标准分F:

经计算并按标准分F排序,可得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见表1):

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方法的思想是在不知研究的一批样本应该分为几类的情况下,依据各样本自身的特点,通过定量测算各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疏关系,将性质比较相似综合差异比较小的样本分别聚合成类,而将性质相似性比较小综合差异比较大的样本区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整个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4]本文选用欧氏距离来度量类与类之间的相似程度,以标准分作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把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分为3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各类型6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表2):

第一类:得分在0.7-1.0之间,包括玉州区右江区和金城江区,这3个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较强,基础设施与招商引资的环境较好,人力资源丰富,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经济发展活力较大,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过大

第二类:得分在0.3-0.5之间,包括钦南区江州区八步区兴宾区港北区,这5个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但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一般

第三类:得分在0.3以下,包括防城区钦北区福绵区覃塘区港南区,这5个区的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城乡结构与产业构成不合理,开发程度偏低,人力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综合竞争力较弱

总的说来,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综合竞争力差异不是特别悬殊,但相对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县市来说,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战略与政策时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质量,根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增强市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对整个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及拉动作用

3提高广西市辖区经济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是一次新的重大机遇市辖区作为各个地级市的经济中心,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为实现广西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3.1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3.1.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把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即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加工增值之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1.2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和“自愿有偿合法有序”的基本原则,逐步推广土地集中连片市场流转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1.3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集产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链式产业群体;培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销一体化经营;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多种经营起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5]

3.2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

3.2.1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通过发挥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善原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培育市场,壮大其经济实力,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居住;通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港口资源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等,兴办工商业项目,形成新的高起点的现代城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2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制,注意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指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路子

3.2.3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到城镇安家落户;要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要依据当地优势和特色,发展集贸市场和专业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导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3.3.1转变政府职能,服务民营经济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服务优质,支持各类人才进入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向外向型科技型集团化发展,实现软环境硬环境同步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繁荣市场的主体成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3.2努力打造民营龙头企业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融合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和引进一大批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民营企业,从多方面给予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6]

3.4以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4.1以特色资源支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区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3.4.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区域经济总量,按照区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3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区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通过扩大开放,把当地土地劳动力资源电价及旅游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优势,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寿波,杨晋超.“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1-14.

[2]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余建英.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篇(2)

1景观对象的识别与筛选

依据基站选址、景区景点分布和游客游览路线图识别和筛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景区景观对象。对于移动基站建设项目,一般将拟建址周边500m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和游览路线中的游客休憩区作为景观对象进行评价。

2景观敏感度评价(S)

1)视角(Sa,1~3)对于观景者来说,移动基站架设高度越高,基站相对与观景者的视角(仰角)越大,景观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视角(仰角)达到20%~30%,可为中等敏感(分值为1);达到30%~45%为很敏感(分值为2);>45%为极敏感(分值为3)。

2)相对距离(Sd,1~3)

显然,移动基站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就越高,景观敏感度也高。以塔型高度为45m的落地塔为例,考虑到树木及建筑物遮挡,将100~200m以内距离作为前景,为极敏感(分值为3);将200~400m作为中景,为很敏感(分值为2);400~500m可作为远景,中度敏感(分值为1);>500m为背景,不敏感。

3)视见频率(Sc,1~3)

在一定距离或一定时间段内,景观在观景者视域内出现的机率越大或持续时间越长,景观敏感度就越高。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一般用与基站建设相关的景观对象客流量和旅客停留时间来反映该基站的视见频率,分值按其重要程度而升高。

4)景观醒目程度(St,1~3)

基站与背景景观环境的对比度,如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动静的对比度较高,景观越敏感,景观醒目程度分值越高。如将基站架设在森林中,并且采用与周边树木相似的树状塔型,将很大程度上降低移动基站的景观醒目程度。

3景观阈值评价(P,1~3)

景观阈值是指景观体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影响景观阀值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植被,植物群落成份越丰富、结构越复杂、群落的自调节能力就越强,阀值也越高[9]。一般来说,森林或成片人造高大建筑物(历史古迹等人文景观除外)的景观阈值较高,孤立高大树木、成片灌丛、草本景观阈值较低,容易受到破坏,移动基站选址应避免出现在此类景观内。

4景观特殊价值分析(T,0~1)

视线范围内如果出现特殊价值的景观和通过上述景观评价尚不能完全反映其美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景观,如历史文物、独特的生物资源等均需要专家进行特殊的评价和分析,在整体规划中要具体考虑。

实例研究

1研究区概况

玄武湖公园位于东经118°46''''54″~118°48''''29″,北纬32°03''''51″~32°05''''16″,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AAAA级旅游区。公园占地面积472hm(其中水面368hm、陆地104hm),是古都南京名胜古迹的荟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休息公园。玄武湖中分布有5块绿洲,形成5处景区,分别为环洲、樱洲、菱洲、梁州、翠洲。5洲之间,桥堤相通,别具其胜,山水城林相融之美彰显。梁洲为5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胜的一洲,主要景点包括:湖神庙、铜钩井、揽胜楼、盆景馆、戏鱼池、芳桥等,并设有南北两处观景台。一年一度的菊展,传统而壮观,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誉。为满足游览及景区管理需要,拟在梁州架设1处移动通信基站,采用落地景观塔架设,设计塔高为28m。为避免或减轻对景区景观产生明显不良影响,选择了3处基站拟建址(详见图1),本文分别对这3处拟建址进行景观影响评价,提出最佳选址方案,并给出景观保护措施。

2基站建设方案的景观影响评价

篇(3)

①资产评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在改革中产生,在改革中发展。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市场体制的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评估范围继续拓展,从对原来的生产经营性企业的资产评估,扩展到资源型资产、金融资产、公共资产等领域的评估;评估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单一的成本法发展到以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和价值类型相匹配的多种评估方法。②中国政府积极培育并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勇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中国和世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宽广。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开创与中国评估界和谐发展、互利共赢和谐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1.2适应形势服务市场做规范职业的典范

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决定着中国资产评估市场的质量,也决定着或者影响着中国上市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成为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应该成为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誉的机构。需要在评估质量上下功夫;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要树立品牌意识;要加大培养人才。我国应与国外的评估专家及名牌机构交流,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能够经常沟通,使我们的评估理念、方法、意识,使我们整个的人才素质能够和国际融为一体,这样才有可能使资产评估行业,做到无愧于市场经济。

1.3打造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资产评估行业

通过努力,大大加快了评估立法的进程。作为一个行业,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这个行业的法律。需尽快制定一部属于本行业的法律。评估准则建设,不断拓展资产业务领域以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都将是我们打造资产评估行业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从事资产评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时,应该认真地去研究那种不完全成本下的状况,将来要在这个领域里使企业的成本内部化。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资产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就要加快本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要坚定对外开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2.1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产评估在以下几点中体现其作用

①有力地引导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在经济转型中,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兼并、拍卖、重组、破产、担保等涉及产权变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相关的价值鉴证服务,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②坚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按照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改制上市前,需要对其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后的净资产额作为老股东的投股依据。③有利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和谐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踊跃的为各种经济成份提供评估和其他咨询服务的平台,有效地保障了各类企业的合法权利。④保障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规定商品的交易特别是资产的交易一定要公平,公正,交易价格基本符合它的内在价值。资产评估正是以中介的身份为交易的双方提出了公允、公平、公正的咨询意见,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因此,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⑤加快了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计算机软件等相关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⑥有助于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立、境外投资及其各种设备的进出口业务中相关资产的评估,维护了各类资产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此中国资产评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带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痕迹。二是资产评估的方法和准则体系正在完善中。

2.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一步的建立,在经济、金融、财政、外贸等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投资建设的政策、环境条件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①资产评估是建立市场体系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价值规律经营,出现了适者生存的局面。②资产评估是资产保值价值、巩固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一按大幅度低于现值的账面原值提取折旧。二由于折旧额高于实际提取的折旧额,反映到产品成本的物化劳动费就失实严重,造成企业利润虚增。三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流动资产的价格飞速上涨,如果仍按原始成本计算,造成利润不实。③资产评估是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保障国有资产完整不使其流失,确定产权关系。因为历史和认识的因素,我国产权关系比较迷糊,这非常不利于资产优化配置。④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是保护所有者、经营者和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出现联合经营、承包经营、企业兼并及股份经营等形式,完善和深化企业改革,需要明白企业资产的准确数量和现实价值。所以,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篇(4)

(一)丰富的设计元素

在博物馆展示环境中,观众的信息来源一部分诉诸于视觉,一部分诉诸于听觉,一部分诉诸于体感等。博物馆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更多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与其他传播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信息传播环境。因此博物馆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除了图、文、色三种元素外,材料、照明、多媒体、版面形态等都是展示环境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

1.文字

文字作为展示平面设计的元素之一有两种功能: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第一,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文字表达的意义确切、清晰、肯定,能有效避免图片、图形等元素的不确定性。经常阅读文字会让观众感到厌烦,因此用于博物馆展示环境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必须简洁、准确、易于理解,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主题,然后对文字信息进行精简和分层,明确信息的“重要性级别”,最后用明了的语言结构、准确的词语和清晰且连贯的语句写下来。第二,文字作为非语言符号,是具有视觉识别特征的,文字的字体、规格及编排形式都能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另外,有些文字通过设计,比如拉大尺寸、模糊处理等,使这些文字除了它本身的意义外还具有了插图的特点,这时这些文字就转变成了图形。

2.图片

与文字相比,图片由于其写实性与直观性更便于观众理解。在选用图片时,需要明确图片的内容、图片的设计样式、图片所在语境等,同时还要按照展示内容的需要从信息概念角度、视觉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图片的画面进行处理。另外一些文字描述的内容也可以用图片来代替,如科学解析画,用图片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枯燥难懂的科学信息,使观众更易理解。

3.图表

图表是图画语言中一种独特的形式,特别是在表达时间、空间、数据等概念时具有文字和图片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图表把在陈列、展览中的一些枯燥的资料和相关数字,通过艺术手段设计成概括明了又具有生动意味的、并能给人以美感的表现形式,把枯燥的数字形象化,把复杂的图形典型化,把内容用最简练的手法鲜明而突出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更便于比较,易于接受和迅速领会陈列内容。

4.色彩

艺术家普辛说:“色彩起着一种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作用。”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图表的设计都与色彩密不可分。色彩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途径。首先,色彩的审美与人的主观感情有很大联系,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情。在设计时也要选择与展示主题相搭配的色彩来唤起观众的认同感。其次,展示平面中的色彩对展示环境氛围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设计要符合观众所处的展示环境,需要选择与展示主题、展品、文字说明相搭配的色彩。

5.照明

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照明也是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的元素。照明还可以调节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氛围,通过灯光的明暗,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平面设计传播的内容上来,柔和的照明使观众的情感起伏较小,强烈的照明可以强调出一些设计的细节。另外灯光照射到展板上的模糊形状增加了平面设计视觉的丰富感,被灯光照射到的地方也往往是视觉重心。最后要针对不同的展示内容选择灯光的颜色,避免歪曲展品的固有色,必要时要对展示平面的颜色进行调节,使之与灯光颜色协调。

6.材料

在展示平面设计中不同材料的运用可以赋予平面设计不同的肌理效果。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肌理效果可以是真实的材料的肌理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处理或打印的效果,不论做哪种技术处理,不同的肌理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通常是建立在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上的:钢材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木材是“粗糙的”,打碎的玻璃是“锋利的”,鹅卵石是“光滑的”等,相应的观众会根据自身经验对这些材料做出反应:比如人们会用手触碰“光滑的”鹅卵石,而会避免用手接触打碎的玻璃“锋利的”边缘。除了对这些肌理的行为反应外,肌理效果还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比如“柔软的”棉花带给观众一种轻柔的、温和的感觉,“坚硬的”钢材使观众感到紧张、刺激等。

7.计算机技术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本身很复杂的内容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计算机技术也是图片、图形、文字等传统展示方式的延伸和拓展。虽然计算机已经普及在大众生活当中,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近些年才开始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展示概念,数字化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为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形式,加强了展示效果。

8.造型

版面以什么方式进行组合、版面的造型和展示表达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多样化的版面造型丰富了博物馆展示空间,也是平面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延伸,带给观众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展示了丹麦航海历史中关于战争的主题,由不同的多边形拼合在一起,丰富了展示空间。加入了多媒体效果,使设计具有虚幻效果和故事性,也显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二)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人(观众)作为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影响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平面设计来说,报纸、期刊、包装等主要为了方便人们拿取、翻阅,路牌广告、招贴海报等往往会做的比较醒目吸引人的注意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但博物馆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所涉及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更丰富,观众在展示环境中的一切活动都蕴含人体工程学的知识。

1.视野

当物品或文字在适合的位置时人观看它会感觉到舒适,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观看或阅读。因此,博物馆中的重点展示内容,应该放置在使观众观看时感到舒适的范围内。成年人的视平线高度平均在1600mm左右,适合观看的范围是视平线延伸的上下各40°的距离。展示内容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使人在观看时感觉疲劳,超出视野范围的空间要避免一些设计细节,而应该设计一些大尺寸的、醒目的内容。

2.视觉的运动规律

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视线习惯于从左到右和从上往下运动。因此要根据展览的动线合理安排立面的内容。

3.实物展品的摆放

博物馆展示的特殊性在于实物展品的使用,博物馆中的实物展品种类众多,这些实物展品并不是任意堆放后展示给观众的,它们必须有组织、有次序地摆放。博物馆展示环境平面设计大多数都是围绕实物展品展开的,对展品位置的设计也可以明确各种展示手段的位置、增加彼此间的联系,与其他相关展品的展示内容形成信息组团,增加观众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力。

4.展示环境的构建

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尺寸较大,往往覆盖整个墙面或隔断,在这样大尺寸的平面设计用于展示环境的立面时,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肌理、造型、多媒体等都对展示环境产生了影响;同样,展示环境中的空间尺度、光照、人流动线、展示道具等也对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产生一定影响。设计师要从整体上考虑,协调各个要素进行设计。从博物馆建设的工作进度上来说,展示环境平面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最终阶段,因此在考虑展示环境的平面设计时要对其所在的展示环境进行充分了解。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很多创新思路,概括地讲主要是“一个转变”、“三个格局”、“六个体系”。

一、“一个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并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好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近年来,投资、出口增速较快,而消费增速相对缓慢。要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坚持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二要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尤其是要走好新农村建设这一着“活棋”。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呈规模发展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一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二要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三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

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通过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约占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进口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管理创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

二、形成“三个格局”

形成“三个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三个格局涵盖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结构,是更新、更深层次的改革。

(一)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只有农村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趋势明显,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造了条件。

一是要城乡规划一体化。打破城乡界限,从整个行政区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二是要城乡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场,构筑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互动交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三是要产业发展一体化。要根据资源、环境、土地和劳动力条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四是要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要交通一体化。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体系,建设城乡之间人员往来、资源流动的通道,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六是要社会管理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报告》提出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这是从我国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思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在调整国土开发格局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相均衡的原则,统筹规划,优化开发,合理布局。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和谐、效率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当前,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点,一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同时,还要促使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优势逐步均等化。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思路,“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基本原则就是“尊重自然、有限开发”。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从国情实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次,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报告》明确指出,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的前提下,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对基本经济制度做出的新阐释,对于完善所有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实现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一是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通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竞争主体机会平等,创造充满活力的竞争新局面。通过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使国有企业像其他企业一样,税后利润中的相当部分要回报给出资人,而不是任由企业支配。在各项改革的基础上,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使国有资本得到有效监管和经营。同时,通过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是提升非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竞争能力。与国有企业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处在竞争弱势地位,要消除体制障碍,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破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上,要通过股权合作、战略投资等现代产权形式,进一步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三、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 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所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

(一)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当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

1.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以突出公共化为重点,不断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调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拓宽公共财政覆盖领域,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社会。另一方面,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使公共财政手段更加灵活,作用更加积极有效。

2.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涉及金融机构体系,重点是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国家规划体系是一个创新概念,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区域性、行业性的发展规划;发展计划,主要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计划;产业政策,这是国家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其实施是落实国家规划的重要过程。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把计划列入规划体系中,更有助于规划的完整性、可行性。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优化研究结构,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完善创新体制与机制。一是加强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二是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通常分为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扩散机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到实处。

5.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要正确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6.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一是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大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要继续发挥创新的表率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二是造就创新人才。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完善产业体系结构。第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味着我们将从“加工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转变。为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加快发展服务业既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实际。第三,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加快解决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化,要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第四,协调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知识资源“成为先进经济的核心资源”,推动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虚拟经济快速发展,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这一大背景下,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必须要兼顾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开发,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发展虚拟经济,以使我们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2.强化体系功能,提高体系化程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要放在努力提高产业体系化程度上,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强优势产业。对于比较优势产业,重点是加强体系建设。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核心,加强产业联系,促进合理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二是调整弱势产业。对比较弱势产业,要加大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向区外转移,包括部分具有加工优势的产业以投资合作方式向境外转移。三是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四是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集聚,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强、核心竞争力明显、产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产业体系的龙头。五是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型工业区,作为资源集聚、产业集群、经济集约的重要平台。六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产业体系的活力。

(四)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新要求,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已近极限,并且正在扩大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能源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供给是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假如全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节能措施,那么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长将由1.6%降至1.2%,年均增速将低于过去30年的2%。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然要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将是长期现象。因此,加强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节约发展,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还很低。我国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标准,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实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化、体系化。

(五)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过,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加以强调,可见其对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有:

1.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适应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围绕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使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同时,要加强市场现代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经销、采购和配送网络;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变小市场为大市场,变小物流为大物流,发展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的大型市场组织;发展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购销分离等现代流通方式。

2.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如发展土地、技术、产权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培育新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体系的活力。

3.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同时要把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作为价格形成的重要参数,适当增加其在价格形成中的权重。这有利于引导经济向节能环保和效益方向发展。

4.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各类中间机构是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类中间机构越重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间机构发展同时存在着总量短缺与结构过剩、定位不准与服务不规范的问题。随着发展空间的扩大、发展机会的增多,各类机构会越来越多。所以,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加强规范发展。

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加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报告》强调提出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全面提升我国开放经济水平的重大战略措施,对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包含三层含义:

篇(6)

Abstract:Thearticleanalysisthecirculationeconomymainfeature,indomesticandforeignapplicationfoundation,analysissummarizedthecoalprofessiondevelopmentcirculationeconomyprimarycoverageandthebusinessgame,resourcessituation,proposedrealizestheresourcescomprehensiveutilizationdevelopmentcirculationeconomyway.

Keywords:coalprofession;circulationeconomy;way

1前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其主要特点是:[1]①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题原则;③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突出特征;④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使命和特点使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开环模式转化为闭环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向。

煤炭是萍乡最为丰富的矿物资源,百年发展中,为繁荣萍乡经济和文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萍乡境内煤炭储量为7.2亿吨,含煤地层占全市总面积的60%。1898年,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中国近代史十大厂矿之一)。它的创办不仅给安源这块红土地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而且也为萍乡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更为萍乡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2]新时期对萍乡市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其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3种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美国的企业小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

如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通过运用循环经济,在全公司内部已基本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2)丹麦的卡伦堡中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区域层面。如在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区,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资源可循环利用关系。

(3)日本的社会大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社会层面。如日本已初步形成由废物回收、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及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再生系统。

1.2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内容

1.2.1综合一体化开发

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煤矿瓦斯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

1.2.2产品深度加工

对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

1.2.3资源高效利用

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及粉煤灰制砖、生产水泥、筑路和回填地表塌陷区等。

1.3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1.3.1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

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按照废物减量化的首要原则,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各种废物的产生量,利用各种清洁开采技术减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良性循环。

1.3.2延伸煤炭产业链

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等产业链,在发展煤、电、建材联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发展煤、化工、煤和焦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煤炭生产的多元化经营,提高煤炭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萍乡市已被确定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延伸煤炭产业链,对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萍乡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3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以土地复垦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利用与矿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渐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

2萍乡市循环经济发展

2.1萍乡市概述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靠宜春、安福,南邻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县,北连湖南浏阳。历来以资源丰富著称,特别是煤炭,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被誉为“江南煤都”。

然而经过上百年的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煤炭可供开采的年份最多不过20年,且开采规模越来越小,年产量由1994年的1600万t下降至2007年的995万t;煤矿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现存的132家煤矿企业中,列入待关闭名单矿山的煤矿就有15家,且其余的绝大部分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0年。

而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抓住了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萍乡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后,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伴生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发展粉煤灰、煤矸石发电和制砖。大力发展煤——焦——化工、煤——电——铝——型材——制品、煤——电——新型建材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三大工业园区和三大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探索建设生态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工业体系,实现园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抓好节能和污染治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

例如,煤电铝一体化经济循环经济项目是萍乡作为全国20个循环经济试点市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产能改造,运用萍乡丰富的煤矸石发电,再用煤矸石发的电支撑铝业的需要,形成煤、电、铝产业一体化。该项目的实施,开创了萍乡百年煤城走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先河,为国家环境建设,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2萍乡市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2.2.1加强矿井资源管理工作

各煤矿严格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开采现有资源,减少煤炭损失,提高矿井采区回采率。

2.2.2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萍乡市大部分煤矿服务年限长,设备老化比较严重,因此,应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积极找煤、探煤,稳定煤炭产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2.3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煤炭洗选加工是洁净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煤炭洗选力度,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原煤入洗率,减少产品中的灰分、硫分,为社会提供精品煤炭和洁净能源。

2.2.4对煤矸石进行再利用

全市有3个煤矸石发电厂,电厂全部燃用矿区产生的低热值煤、煤泥和矸石,但现有的矸石电厂发电单机仅为0.6万kW,应该进行循环硫化床改造,或建设5万kW以上发电机组,这样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矸石堆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利用矸石电厂产生的热能,建设热电联产工程,既节约能源,又大大改善了环境。

2.2.5建设与煤矸石发电相配套产业

建设粉煤灰、煤矸石墙体材料厂,消化矸石电厂产生的工业废渣和粉煤灰。随着各地对实心黏土砖限制生产使用,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政策的实施,粉煤灰、煤矸石渣墙体材料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如粉煤灰硅砌块生产、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粉煤灰轻质墙板生产、粉煤灰陶粒生产等等。

2.2.6全面开展矿井水处理于复用工程

建设矿井水处理厂。处理后的矿井水复用于井下,如消防、喷雾灭尘等。必要时对矿井水进行深度处理,在保证工业用水的基础上,能够提供生活用水。

3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展循环经济,萍乡市尤其是中、小煤矿应全面规划落实资源环境观,从萍乡市实际出发,把煤矿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塌陷地等作为环境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伸产业子链,调整产业结构,真正实现闭合型的全面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8-03

1社区健身环境的概念与结构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是指环绕一定事物并与该事物发生一定关系的境况。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1]。作为中心事物是人的环境,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工程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本文所指的社区健身环境是指与社区体育这一主体相对的客体,与体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与居民体育生活质量密切相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够与体育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对体育产生直接、间接的正、负面的影响。社区健身环境按照存在形态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按照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由于现在的城市社区大多经人工改造,纯天然环境微乎其微,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彼此交叉部分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因此,我们认为将社区健身环境分为社区健身自然环境和社区健身社会环境比较适当。其结构如下图:

2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内涵

社区健身环境评价是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称,换言之,健身环境评价包括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质量评价是评价社区健身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社区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其重点是通过现状的研究,评价、探讨提高社区健身环境质量,构建优美和谐的健身环境,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的方法和途径,目的是更好的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健身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健身环境有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遵照社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所需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社区健身环境质量和健身环境影响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环境质量高对居民的健身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形成正价的健身环境影响;反之,环境质量低,不利于居民健身习惯的养成,难以形成良好的健身气氛和人群参与率,从而产生负价影响;反过来,形成活跃的健身气氛、丰富的体育生活、浓厚的健身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行为又能提高社区健身环境质量。从广义上讲,健身环境评价是对健身环境系统状况的认识、评价和判断,通过评价发现健身环境是否符合居民健身需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总结经验,提出对策,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影响方式上讲,社区健身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与健身活动相伴,直接作用于健身过程始终,如场地设施环境、健身区生态环境、健身活动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等;外环境可在宏观上制约或调节健身活动的开展,为活动提供必要的保证或保障条件,如政策法规、经济投入、体质监测、组织管理中的非活动直接参与部分等。本文主要对社区内外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社区健身环境质量的评价作理论的探讨。健身环境评价存在两个向度:1) 主观向度:对健身环境在主观上的认识。由于在需求层次、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健身环境的主观满意度和主观舒适度的判定会有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个体主观感受上,如:个人纵向比较,比以前好(对比感觉);2) 客观向度:指对环境可度量化内涵进行界定,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体育物质或非物质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的判定,着重进行环境指标的研究,属性是客观的,体现团体性。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常常试图找出一个综合值来对它做出总体性评价,力求评价更科学、客观、有效,真实反映其状态或水平。显而易见,主观的评价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受个人的主观意愿、生活习惯、价值观、审美观、成长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观指标仅反映个人偏好,个体间差异大,内在的评价和渴望难以衡量整体性及指标的整合;二是主观指标的可信度往往引起人们的怀疑,可靠性不足,是否受其它动机的左右等;三是满意度虽然能反映“良好”的状态,但各人的满意程度基于自身的认识、家庭及个人的经济实力等,不可避免的受阶段性情绪的影响,同时总会掺杂自身利益,因而客观公正性难以保证;四是主观评价更趋“比较式”,是与同境况者的比较而感觉,通常没有某一客观统一的标准,也就较难有代表性,从而也说明,社区健身环境优劣从主观向度上较难反映真实状况。但由于各种客观指标的性质是不同的,只有加权的方法才能取得综合值,但指标值的权数却又难以确定,目前权数确定虽然有很多方法,但都含有主观成分在其中。而主观指标有助于这种综合值的计算,因为人们满意与否总是综合了社区各方面的状况后才产生的,主观指标有助于迅速了解社区健身环境的综合状态或水平。因而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评价内容要全面,主客观因素相结合。

3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基本特点

社区健身环境的区域性、整体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 与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社区健身环境与本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并受其制约。评价健身环境要从国情、省情、地情出发,既要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又要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防止简单化,不搞“―刀切”。2) 评价目标的一致性。这里所讲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是选拔和甄别,也不是对评价社区的奖励与惩罚,因而它不同于先进体育社区的评选。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目标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建设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处理,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建设和发展服务,评价起到诊断和导向作用。二是评价目标要与社区成员的需求相一致。社区健身环境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社区体育的建设是为了促进社区成员的体育活动,因而必须体现社区成员的意志,以他们的需求为目标导向。3) 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社区健身环境包含的因素较多,有“硬环境(物质环境)”和“软环境(精神环境)”两个层次。涉及多项内容,因而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力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由于社区健身环境的非客观因素的存在,难以具体量化,决定了对其评价应采用模糊综合判断进行处理。4)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不是以政府、社区物业管理者、居民等某一方的价值观为准则,而是协调多方利益达成共识,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5) 注重新价值的评价。社区成员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健身互动形成一定的健身活动氛围,有利于自身或他人形成良好的健身效果,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或保持健身行为的持续性,从而使健身环境生成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环境自身具有的,而是透过人的健身实践生成的,属于“生成性”价值。对这种价值的判定不同于传统的评价,从而使其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

4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基本理念

4.1“以人为本”即以居民的健康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要求,它强调的是在社会制度安排和政治、文化生活中,以人的发展和利益为首要考虑,反对用外在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和评估人类活动的价值意义[3]。健身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区健身活动的开展,吸引众多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居民生活。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最高价值标准。反映在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就是评价要以居民对健身活动的需求来判定健身环境的质量。就是说,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确立居民在健身环境的主体地位,把健身环境是否有利于居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的首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倾听居民的声音,摈弃固有的物本评价思想,把评价引上以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向上来。

4.2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理念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功能之一是诊断社区健身环境的规模和质量,通过健身环境的现状判明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导向和决策支持。根据社区的规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鉴定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否与社区的发展相适应,是否满足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这里就存在两个必须弄清的问题,一是健身环境的建设目标问题;二是社区健身环境与社区其它方面的协调问题。社区成员对健身环境质量的要求总会是最佳化的(个人需要的最佳),这是由人们的需求愿望和追求的价值所决定的。社区成员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对社区健身环境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多样化需求的结果容易使健身环境中的物质设施趋向“大而全”,非物质条件变得复杂而多变,此时,社区健身环境的目标评价就要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为建设目标服务。然而对其评价不能脱离社区的实际,不能割裂与社区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发展也会失去持续性。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比例平衡理论),社区作为一个运行的社会体系,其社会功能要求把空间分配给各项社会功能使用,以维持社会功能的同一性。由此,必须达到某种牺牲性平衡(Balance of Sacrifices),以便社区的各项功能需求都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4],其中的任何一项建设都不能无限满足,否则就会造成其他方面功效的过度损失。因此,社区和谐发展的评价理念实质就是保持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社区健身环境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也与居民对健身环境的需求是一致的。

4.3面向多元的理念社区健身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正是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评价应坚持多元的评价理念。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重视硬件设施的质量评价,而且要重视软件组织管理与服务、健身活动开展等质量评价,其中的质量要素,注重景观性和适宜性评价、资源效率和安全管理评价、健身者满意度与反应性评价等;对指标的选取,一是由传统的单一指标评价发展为复合指标的评价,力求反映健身环境的整体性,避免片面性。二是综合质量评价由原来的单维评价发展为二维、三维评价,以多维的综合结果形成的矩阵判别优劣。在评价目的上,打破以往只注重目标性评价的局限,将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居民需要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反映健身环境的优劣,更重要的要在评价中找出阻碍居民从事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原因,达成评价者与社区管理者及健身者的共识,以便对健身环境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就是说,评价具有动态性,强调过程评价,目的是为了改进与提高,而不是为了选拔与评优。这就意味着,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不能按照传统的少数专家认定的方法,居民是健身环境的主体,是健身环境的受益者和改造者,他们的意见最具权威性,居民的参与和建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尤其是那些对健身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又难以量化的主观性指标,必须给以准确描述;主客观评价相结合,明确健身环境既是客观指标的标准化,又是居民主观指标的满足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凸现环境评价的性质与目的。

4.4突出地方特色,建立适应居民健身多元需求的评价体系以文化和价值观为研究重点的社区文化区位理论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地理、文化、习俗、价值认识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某种生态行为和结构,这种生态观是社会结构的生态观,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5]。社区体育是城市群众体育活动在社区地域上的缩影,受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家庭生活方式的支配,体育健身活动必然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说,不同的社区总会存在不同的背景,这些差异虽然有些是基于经济的、地理的,但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因素。健身环境的区域性特点告诉我们,评价社区健身环境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又要考虑区域特殊地理、文化、经济发展等背景。

5社区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的构建是核心内容,它关系到综合评价是否准确反映问题的实质。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具有指导性的指标体系,是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工作的关键所在。社区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员健康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居民参与体育并追求的目标。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体现健康的核心主题。从城市社区健身环境结构图可以看出,社区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由于地形具有天然特征,虽然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部分,但不具有普遍性;地貌部分可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因此,生态环境是健身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社区健身社会环境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众多因素。政策法规是社区健身环境建设与管理的行动指南,具有约束和调控作用。在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对它的影响及落实情况,主要是通过管理与健身活动状况显示出来,它与社区体育管理具有明显的叠合性,将政策法规纳入到管理及其它的评价指标中,通过其他指标反映出来更符合评价的需要;经济对社区健身活动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通过改善健身环境和变革居民生活方式结构得以实现的,评价中,健身环境各组成部分的质量和水平已很好的说明了经济在社区体育投入的状况,经济环境问题已被其他指标所涵盖。因此,政治、经济指标没有单列出来的必要。评价社区健身环境时,应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人文环境因素上,从“硬环境”的设施方面:包括场馆、健身设施(含有残疾人专用设施)、服务设施(为健身所特有)等和“软环境”的管理及健身氛围方面:包括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与服务、人才培育与利用、开展健身活动及氛围、健身宣传与指导、居民体质监测、健身交流与合作、健身与健康教育等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所建指标体系要力求反映社区健身环境内部的本质联系,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选择的指标要考虑到信息的全面性与指标评价简便性的结合,避免多重共线性与序列相关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2,7.

[2]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篇(8)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为提高北京市物流服务水平,降低北京市物流服务成本,推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带动北京市经济发展,北京市建立了目前区域唯一的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保证平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平台必须注重其服务管理,包括平台的服务定价管理、运营计费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本文以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主体,重点分析平台的服务定价管理,通过对第三方B2B平台收费定价的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构建平台只收取注册费的收费形式的模型,探讨了平台的收费定价问题。

1 理论分析

1.1 第三方B2B平台分析

第三方B2B平台是由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中立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系统。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平台,已经成为B2B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对于交易双方它有三大优势:第一,使交易方不需要直接连接多个被交易方界面,只需访问第三方界面,节省大量费用;第二,大量卖方通过第三方平台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买方访问平台,从而增加卖方的商业机会;第三,第三方平台可以使买方搜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买方不限于和特定的卖方交易,这使买方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方B2B平台的盈利方式一般有:广告费、风险投资、会员费和交易费。其中广告费和风险投资是主营业务收入的补充,注册费和交易费是主要的盈利方式。由于交易的不可检测性,第三方B2B平台往往采用注册费方式。收费的多少不但决定了买卖双方参与平台的数量,而且关系到平台的自身利润。

1.2 双边市场理论简析

对于双边市场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严格定义。Rochet和Tirole(2004)提出了用价格结构非中性来判定双边市场的原则,这一观点正逐渐被该领域学者(有限度地)接受。Rochet和Tirole(2005)更是在自己和其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价格结构和网络外部性两个角度对双边市场进行界定。大体上看,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所谓双边市场应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存在一个双边或多边的平台结构,即有一个平台运营商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平台服务,同时存在两类或更多类的终端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服务发生交易或相互影响。二是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叉网络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效应可以通过平台服务得以有效实现。三是平台企业定价时存在着价格结构非中性,即不仅双边市场的价格总水平,而且双边市场上价格结构也会影响平台的交易量。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在不考虑价格影响的情况下,从交易双方看,供给方的数量越多,买方用更低价格获得商品的机会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买方加入平台。买方数量越多供给方以高价出售产品的机会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供给方加入。这就是双边市场中的正交叉网络外部性。从交易一方看,平台中供给方越多,由于竞争关系供给方卖出产品的机会就要下降,供给方即不愿加入,这就是负直接网络外部性。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但向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服务,还提供信息服务(如相关产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在不考虑网络外部性情况下,交易双方对平台的服务是很看重的。因此,平台就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去绑定交易双方,这就与双边市场中的客户十分相似。下面我们采用双边市场理论来探讨一下北京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收费定价问题。

2 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注册收费定价模型构建

4 结论

本文从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会涉及到的仅仅收取注册费的收费形式,通过构建不同收费形式的垄断模型,探讨了仅仅收取注册费的收费形式下北京市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最优定价策略问题,得出了几点主要结论:

当平台采用注册费收费方式时,平台对买方和卖方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且对买卖双方的最优收费水平分别为:

此收费模式下,平台的最优收费水平的高低分别与平台两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及平台向买卖双方(客户)提供的服务有关。

参考文献:

[1] K Bhargava, V Choudhary. Analysis of an intermediary''s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markets for decision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1999(2):82—92.

[2] Byungjoon Yoo.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business model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 Handbook of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2002(1):209—227.

[3]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0(5):37—40.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58-0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1]。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需要。因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状况,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必须的。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因此它同样具备普通教育的课堂性,会有第一课堂这个主要的阵地。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拓展第二课堂,并且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储备,同样也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状况。因此,高校应该系统、客观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进行一个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整[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的状况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影响。在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队伍,而是由辅导员、团干担任这部分的工作。非专业化的一个队伍从知识层面上就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教育地更好进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够科学,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失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导向性则是要求这个评价的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能够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对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评价体系的一个存在价值性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具备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有的评价体系过于追求形式化,使得实效性不明显,操作起来也不切实际,最终的苦果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3]。

(三)基础性和全面性

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是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基础性和全面性,保障基础性的东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又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全面性,能够跟得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评价的体系失去了基础性,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是根基不稳的。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进入21实际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过去的应试教育是相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不少的教师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使得高校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试想,素质教育都得不到重视,那么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可想而知也不会乐观。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决定这个评价体系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评价体系科学性缺乏,那么就不能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从而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公平、公证、公开性将决定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评级方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较好地促进评价方式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平性,那么就会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正性,那么所得的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不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四)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不是在于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个评价和衡量,分出高低,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的结果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增瑞,商闯.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1,(08).

[2]李\庆.浅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

[4]刘韵凤,敖鹏翔.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篇(10)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篇(11)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形式的激励,在不同的场合、时机,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实践中,很多国内企业对激励机制的认识既不到位又不全面,没有真正认识到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源。因此,激励要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激励机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激励的定义和特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分析将国内外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归纳和分类,按照研究曾面的不同将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综述。最后部分是文章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问题。论文着眼于大局先列举了建立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必须遵从的有效原则,再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将企业员工进行合理的分类,针对不同的员工和员工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机制,并设计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操作流程图。

(二)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从传统的简单的劳资问题转而发展到关注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加深。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1、对激励对象的研究

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苏伟伦通过对企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8类激励员工的方法。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

张冬梅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她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经营者人力资本为什么是高价值的?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怎样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她的论点是:在为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所以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对经营者的高激励才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员工的激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顾建平、武志鸿等人都提出了在激励中存在的薪酬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顾建平还指出企业薪酬激励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标准不高、薪酬战略意识弱、结构不合理等。杨和茂则指出企业激励的的力度和范围设置不合理,同时也指出了股权激励单一性的缺点。王志斌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沟通,导致了激励时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的需求。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激励理论回顾。其次,我国企业激励现状与问题,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以及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也是必须要使用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在本篇论文中,需要从前人的研究中拓展视野,也需要发现已有研究之不足、寻找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在本篇论文中,将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试图分析并提取出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并予以探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三)论文框架

1、激励理论回顾

1.1、激励的内涵

1.2、主要的激励理论

2、我国企业激励现状与问题

2.1、我国企业激励现状

2.2、我国企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3、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3.1、现代企业激励因素分析

3.2、现代企业激励模式

3.3、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

3.4、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3.5、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实施

3.5.1、激励模式的选择

3.5.2、激励因素(资源)配置

3.5.3、激励方案整合

3.5.4、激励方案实施和监控

3.5.5、激励效果评估

3.5.6、激励信息反馈和调整

三、研究进度

20xx年xx-xx月选题、确定题目

20xx年xx月搜集资料,撰写、修改开题报告

xx月上旬提交开题报告,

xx月中下旬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与修改论文

xx月上旬毕业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

月中下旬毕业论文答辩,提交论文与开题报告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奥]熊比特着。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美]罗伯特。赫勒着。激励员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吴明亮,李旭凯,张佃淑。试论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J].齐鲁粮食,2001.

[4]张明辉,陈光波。激励理论与激励方案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

[5]刘志虹,庆继胜。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J].现代企业,2002.

[6]向秋华。现代企业中激励机制的设计[J].经济师,2001.

[7]李柏洲。论企业中的精神激励[J].学术交流,2002.

[8]彭炜,温金林,于英川。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1.

[9]李春琦,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

[10]王中。劳动力产权:现代企业制度下激励机制的理论探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1]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企业长期激励制度研究于实践[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12]Brown,H.D.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PrenticeHallRegents,1994

行政管理的开题报告篇二 论文题目 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学院法政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年级)03学生姓名

路 人 甲

学 号 200012003040

指导教师 教 授乙 ;

教务处制表

二00 七 年 三 月二十六

一、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改变不仅改变了经济运行环境,而且引起了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进程,对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代表的政府创新活动,他们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韦伯的官僚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一段时间以来,摒弃官僚制突破官僚制和政府再造等成了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官僚究竟是走到了[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尽头,还是依然具有生命力?对于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改革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怎样正确合理的对待官僚制?这个问题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行政改革而言,无疑是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的。

理论意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这样说,公共行政学是无法回避对官僚制发表意见的。研究者们要么接受官僚制的理论体系并为其建构、改造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建言;要么对官僚制理论体系提出批评,并试图寻找替代性的方案。尤其是以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对官僚制所展开的学理研究使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韦伯是无可厚非的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且内涵丰富,十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现实意义:研究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亦有其必要的现实意义。官僚制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交相呼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处处都与官僚制形态及其人员联系起来,密不可分。现代官僚制是近代西方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而现实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国在行政模式的选择上应如何对待官僚制,是沿袭?是摒弃?是完善?还是超越?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怀着检视历史和理论以服务当前问题的想法,本文将选取对韦伯官僚制的分析作为论文选题,从管理学和行政学的视角入手,希望从韦伯思想中提取一些认识,在实践分析上作一点尝试。

二、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

韦伯虽是20世纪初的人物,但越是影响深远的理论,越易受到广泛的批评和锤炼。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重塑政府、政府再造、企业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长期以来指导政府构建的权威理论{baogaocn.com}官僚制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韦伯的批判几乎不绝于耳。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行政改革中应该如何对待官僚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应顺应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要求,摒弃官僚制,超越官僚制才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尤其在电子政府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官僚制的理念与现实已格格不入;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官僚制在中国不是过多,而是不足,在这样的现实下,谈超越官僚制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应着力于官僚制的完善,官僚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