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值周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教学领域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教学,取得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课堂效果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一直关注和不断摸索的一个话题,它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不给学生压力,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收获知识。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上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不仅能够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还能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并在进行实验中发现问题。
二、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教师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教师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并且掌握着实验教学的节奏,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教师实验教学的观念决定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要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教师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在备课时,教师要亲自进行实验才能全面掌握整个化学实验课堂,实验的设计、实验工具的选择以及所要用到的辅助设备等都是教师要亲自选择,并且先进行实验测试,才能保证课堂上实验的顺利进行,为实验教学排除阻碍因素,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实验前进行导学
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对这堂实验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才能正常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去。化学实验进行时,有可能也会存在一些危险性,因此导学能够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对要开展的实验给学生制定相对应的预习学案,并且标注重点和关键点,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的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三、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案例
1.实验室制取氧气
装置:酒精灯、试管、导管、水槽、集气瓶、铁架台
这是最常见的三种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并且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
2.实验室制取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装置:试管、导管、集气瓶
二氧化碳的制取,需要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特征。然后在实验中观察所出现的现象,之后进行总结、分析。
3.案例评析
利用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新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之间也形成了团队协作的意识。精心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喜爱。实验中是我们呼吸所必需要有的氧气,但学生对氧气的熟知很少,通过实验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帮助学生对知识获得新的认识。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猜想,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
4.总结
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大多数是参照课本知识,缺乏对实验的二次开发,明显还存在一些不足。注重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从生活中提取化学元素,将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是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独立进行实验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帮助,这样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化学实验教学能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化学实验的设计是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还需要化学教师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天海.浅谈初中化学如何有效进行教学[J].现代农村科技,2016(6).
[2]国洪斌.初中化学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 化工中间体,2015(11).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他人管理只是外部条件,自我管理才是根本与基础。为了提高农村初中学校管理的质量,抓好中学生的行为规范,除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外,选择“值周班管理制度”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和健康成长。
一、以实行值周班制度来实现学校育人功能
1.由“他律”向“自律”转换,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实行值周班制度是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学会自我监督和修正。表面看来,值周学生每天重复的都是同一件事,他们却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进而逐渐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其实,“自律”与“他律”浸润其间,并不断地发生从“他律”向“自律”的转换,也就在“自律”和“他律”的交融中最终促进了值周班的同学形成这样的认识:正人必先律己。
2.坚持“学生路线”,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值周班活动中,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去看待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处理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而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贴近了主体的心灵,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使管理的内涵丰富起来,使教育对象的思想与情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适合社会需要,提高了学生素质。值周班制度是一个跨班级的校际性学生自主性管理体系,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实践证明,通过班级值周,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会做事”的良好氛围,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调控与相互协调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真正提高了学生素质,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4.优化管理模式,增强了管理效果。实行值周班制度则不仅突显了学生自主性管理,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向“我要做、为自己做”态度的转变。同时,随着值周班活动的锻炼与内化,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效果得以提升。
二、在值周班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管理能力
1.组建队伍,责任落实。班级值周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值周队伍。班主任可先指导班干部组建,然后班干部召集全班同学通过民主的方式推荐或自荐,让每一个学生担任合适的角色。为了保证责任到人,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即确定了值周班长后,由值周班长通过民主形式确定每个岗位的组长,这些岗位组长直接对值周班长负责。每个岗位组长可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自己本组的相应组员,组员则对组长直接负责,从而形成一个层层落实的管理系统。
2.在岗培训,明确意义。首先,在值周班活动前,学校负责人结合值周班活动案例对《值周班管理制度》、《值周班检查细则及量化评估表》进行详细解读,解读重点一般放在各岗位检查内容与操作方法上。然后,班主任组织召开一次“班级值周的意义与作用”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值周班活动规范条例》来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其次,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中,学校可举行值周班交接仪式,由值周班班长进行本次值周班活动的汇报。
3.及时评价,科学管理。(1)岗前的诊断性评价。为提高值周班活动质量,首先,班主任可在上岗前指导学生参照《值周检查细则及量化评估表》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确在岗时通过主体努力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可以完成的任务,并将其量化。然后,各岗位小组将每位组员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并作出岗位内部的人员调整,以实现岗位小组工作质量的最优化,从而提高值周班活动的整体效果;(2)在岗时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仅是对各岗位检查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值周班在工作开展中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处理各类反馈信息的综合能力的价值判断。这种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利于完善值周班管理制度,更是加强了班级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的再认识,从而促进形成整齐的校风校纪;(3)岗后的终结性评价。班级值周结束后,需要及时召开总结性质的主题班会,从而巩固育人成果。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要将一周观察和了解的情况向全体同学通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存在的的问题也要诚恳地指出和分析,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
三、实行值周班管理制度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走出“抱着走”和“任其所为”的误区。
2.处理好班级值周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3.加强学校管理与学生自主性管理的联系。
4.处理好校内的学生自主性管理和校外的自律。
经过多年来的有效性探索,可以得出:只有将班级值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实现教师的示范作用,那么,以班级值周为载体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管理的长效性管理机制,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效果、管理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更是在农村初中绽放幸福的教育之花,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引领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生活节奏、学习的科目、家长的期盼、老师的要求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许多同学难以适应初中的生活,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状态仍旧停留在小学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天真无邪,上课积极发言,对班级中的不良倾向直言不讳,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同时也具有自制力差、注意力不够稳定、好动、爱说话、不会自觉学习、作业丢三落四等不足。因此,班主任必须向他们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
(一)正面引导,搞好过渡衔接关。
初一新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开学之际班主任要向学生讲清初中生活的特点,并从学习科目的多少、学习的侧重点、作业量、学习的节奏等方面,比较小学与初中学习生活的不同,让学生从思想上了解初中生活的特点;班会课上让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理论上让学生掌握初中生活的特点;经常表扬那些各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如早读、午自修上课前这一时段,部分学生东张西望,桌上空白一片,无所事事,这时及时表扬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让学生从行动上感受初中生活,引导他们如何学习。
(二)加强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包括好习惯与坏习惯。步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环境、生活及教学规律的改变,班主任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我班就特别组织学生召开了一次有关学习习惯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使其改变原来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尽快投入到正常的初中生活之中去。通过这次班会,班级学生纷纷在周记本上总结了自己的坏习惯,决定告别不良习惯。
(三)规范日常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设法创建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教育学生重新塑造自我,营建学风良好的集体。抓住初一学生好表现,喜欢老师表扬,喜欢在新的班级中树立威信的这种心理,从细处入手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此而努力。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如采用和他以前的同学谈话交流的方式,或者利用周记,了解他们过去的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成长,进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宽容
除了引领,作为班主任,同时还必须有宽容学生犯错的心胸,尤其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这句话对于班主任而言是金玉良言。作为班主任应当有一颗宽容之心,当学生犯错误时,在学生等待训斥的紧张时刻,出人意料地加以表扬,促使学生在赞许声中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这样做,既避免了令师生关系恶化的尴尬局面,又激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对学生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帮助。
开学初,有个别学生值日拖拉,甚至出现逃跑的现象,值日组长几次向我汇报,我几经思考,决定还是以表扬来促进部分学生反思,故找了每天的值日组长,统计了小组中值日特别认真负责的学生,在班会课上,我说:“我们的校园如此干净、美丽,是因为有我们的学生认真的守护,在此我要表扬我们班的学生,是他们每天认真,踏实的工作使得我们的校园如此美丽,在此,老师特意向你们表示感谢。”此时,同学们热烈鼓掌。我观察了值日不认真的学生,他们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几周中,值日组长向我反映,学生做值日人人都积极主动了。
因此,作为老师应当无条件地接纳各类学生,不应当把学生违纪、不听话或反叛等行为简单化,不应当以批评、训斥为简单的教育方法,应当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宽恕他们的错误,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让学生的自然天性得以充分地显扬。
三、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教学用得最多。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教师如果才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踏踏实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讨论,让学生在和谐、浓厚氛围中互助学习,取其精华,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认识和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有效讨论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明确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讨论的良好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合理分组,最大限度的发挥讨论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而小组讨论就是小组活动重要方式之一,怎样才能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分好小组,要点面结合,小组成员既要有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才能带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要精心挑选小组长,发挥小组长带头作用,带动本组成员,提高本组成员讨论的积极性。如一小组全部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没有讨论的兴趣,就会讨论课堂以外的事情。如果都是好学生一组,就不能带动全班同学讨论,只能使课堂成为一少部分学生的课堂。所以分组讨论要做到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讨论效率。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精心设置问题,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明确讨论的问题并精心设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因而,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经过精心筛选,与学生生活、学习知识息息相关。否则,思维过程就不发生。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问题,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其次应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在数学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就是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
四、积极引导,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
深入有效课堂讨论是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合作、探究所达到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及个人素质的差别,对讨论中问题的认识也是不一样。因此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身为教师就要适时有效调控,引领参与者走出误区。当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肯定、赞扬敢于自主天达,表现积极的同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合理安排时间,及时总结评价,促进讨论的深化提高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作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同学们容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讨论活动的时间约束,意识到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非自由和放松。相反,如果一节课上教师只顾讨论不讲实效,连续让学生讨论多个问题,但学生处于是懂非懂,老师就急于让学生进行汇报了。多场的讨论实践证明,这样的讨论不但达不成有效共识,更谈不上对活动有更深入的探究甚至达到深刻的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要求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成效可想而知。
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了现场的效应,却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使得讨论流于形式,热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提高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很多,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仅是空架子,那一点实际效果也没有。实践证明,要提高课堂效率,使讨论有效,教师必须明确讨论的意义、合理分组、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并及时的总结评价,每节课都按高效课堂的要求去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成伦. 关于课堂讨论的研究[J]. 人民教育,2013(06):15-16.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76-02
19世纪教育哲学家斯宾塞说:“每个教师都通过生活累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品行,把这一点点留给学生,他们会用新的生命去放大,发出光芒。”全球教育咨询会议指出,21世纪各国教育上的重点即是塑造积极乐观、品格高尚的好公民。德国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学自主、家长学放手,在游戏中玩出生活大道理。澳洲中小学强调尊重别人、照顾自己,约定自己的事自己担当。日本教师则让道德课走进学生日常生活,在关键时刻阻止错误。加拿大地方政府认为现今世界价值可贵,德育成绩变成了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德育教育究竟要怎么教呢?这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Example(榜样),即教师要以身作则,并介绍历史或现实中值得学习的典范;二是Explanation(解释),即与学生真诚对话,解除疑惑并启发道德认知;三是Exhortation(劝勉),即从情感上激励学生的良善动机,鼓励他们的道德勇气;四是Environment(环境),即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受到彼此尊重与合作的环境;五是Experience(体验),即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自己对别人或社会有所贡献。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措施
1.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内容。一位注重人文教学为基础的教学者,应在平日生活中,捕捉任何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素材的题材,不能放过可能的宝贵资源,寻找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能引起共鸣的教材来补足课堂中加深加广的课程需要。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拍到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牵着他年迈的母亲外出散步的情形。看他随手还带着一张塑胶椅,搀扶着母亲,每走几步,就请母亲就地坐在椅子上休息,然后再继续走。就这样走一走,又休息一会儿,一段不算长的路段,需花费相当久的时间。但是,老伯的脸上没有一丝的不耐烦,有的只是对老母的服侍与照顾之情。这位教师深受感动,久久不能自已,把这则照片故事说出来,希望学生不要忘了保有孝顺的好品格,百善孝为先,要敬重、孝顺父母亲,永远做父母亲心中的好儿女。“Be a good girl, be a good boy, and help others!”能体认父母亲对自己的付出,时时感恩、尽孝道,这也才是实践了优良德育水平的英文 ――“I’m responsible for all I do; you can count on me”的最佳表现。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如果认为有需要再加深与加广课程延伸,可将德育英语教学单元的参考作为每一个活动单元的延续课程参考,确保能够带领初中生取得如下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增进学生对生活周遭事务的关心并培养尊重与欣赏的情操;体验好品格的真正涵意并能加以实践、落实在生活情境与人互动应对之中;通过主题式教学,习得信息能力与表演艺术能力之提升并增进自信心。因此,落实德育,英文教学应是一个语言上的工具,协助学生去体会学习的真正价值,而以孝顺的真实故事做为鼓励与感动,来呼应初中生实践英语学习路上的好品格,引领学生合作学习,并借此可延伸出小剧场的演出。
学生的生命是从自信中绽放出来的,应该给学生一个挥洒的舞台,启发每一个潜在的可能。教师应在传统评价的量化与现今多元评价注的质化之间寻求取得一个平衡点,通过量化与质化的相辅相成,落实评价的真正意义与代表性,提供每一个初中生可能的舞台,启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培养道德素质的兴趣,进而绽放出学习的自信。
2.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保障。在新世纪中,我们的教育理想是希望学生能了解信息及特色,以及对人类所可能产生的无限影响,养成爱好学习、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并能主动寻求信息进行学习活动;通过独立学习的能力,发展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尝试融合信息科技于教学课程中,期望能创新教学模式,发展具学校特色与个人教学专长的资源,结合九年一贯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除持续强化学生基本信息科技能力外,融合信息科技于学科领域课程中。在带领学生英文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广播结合英语教材,通过媒体制作特性,使英语领域有丰富的数位化学习资源。这位英语教师借助于学校广播,学习了Gold Wave录音软件的节目制作,在全校的英文广播电台Bam-boo Family节目中,以播音方式,强化全校英语学习活动的推展。全校初中生在广播引领中,参与有奖征答活动,并提供给优秀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到校园中的机会。这是难能可贵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增进初中生对信息融入教学的接受度与亲和力提升,广播节目内容更可随教学主题,适时融入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潜移默化的带领初中生朝向良好德育品格的发展。
以A市某重点实验中学为例,各班推动信息融入教学的设计上,需有单枪、电脑连线配备,为弥补电脑教室的频繁使用,该学校利用学校信息化经费,制作活动式信息车四部,每一部信息车,内涵实物投影机、单枪、笔记型电脑、DVD player、喇叭、投影仪等设备,提供教师课堂上使用。借用设备教师,并需配合事先通过设备组信息车借用证照检定,鼓励教师做自我专业的认定与参与。具备了硬件设备,接下来就是教学者在教学设计上的构思,以德育英文教育为主要架构,融入信息教育、艺术人文领域的整合,期望循序渐进的激发初中生内心良善的因子,给学生一点点启发,他们就会用生命去放大。这样一来,当英文、电脑、学历、帅气、金钱的重要性令人质疑的同时,身为教师也能负起些许带给学生自信、乐观、诚信、负责、勇气的潜在课程,回归教育本质。
二、总结
本研究认为英语语言教学应结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英语语言教学中。良好的品格建立有赖于觉察自他的感受和需要为人着想的心。课程方面,通过相关文章及故事的赏析及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觉察自他心理状态的灵敏度,在学习英文的同时,也增加了心灵的深度及广度。运用体验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经验学习模式,将上课场所扩展至教室外,如拜访社区弱势族群,且将拜访活动心得种种编写成英文教材,让学生从活动中亲自体验品格的重要性,以结合道德思考与行动期待将正向认知(信念)应用到生活的实践。
英语课程旨在奠定学生英语沟通能力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兴趣,发展国际观,增进对未来事物,尤指国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里,科技交流频繁,对话活动日趋热络,一切活动无时不刻在变动的同时,只有回归教育本质,与学生德育教育结合,引起学生共鸣的多向度带领,才符合初中英语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89-0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但长期以来,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均未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有的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人性,与语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和实践,就初中作文教学的积弊与诊治总结出来,供同仁参考,也算是为作文教学尽自己的点滴之力。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积弊
回顾义务教育九年级的语文教育历程: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说话、写话训练,三年级正式开设作文课,直到初中毕业,每学期二十周,每周按一课时算,九年就是360课时。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翻阅一下初中生的作文本,便能知晓。
书写普遍不过关,不是东倒西歪,便是龙飞凤舞,字方体正宛若晨星;错字、别字泛滥成灾;词不达意,标点不当,多是“乱点鸳鸯谱”。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学生叙假事的居多,使用的材料相同或类似;语言、结构雷同,缺乏个性,形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既然叙的是假事,抒的情自然也不会是真的,多半是空发感慨,无病。
这些弊病由来已久,久治不愈,这病根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应试教育是这些弊病的罪魁祸首。多年来,人们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一切教学活动都为考试服务,这一目的和做法,目前仍然未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只要考试名列前茅便什么都好,所谓“一好遮百丑”。在这样的大气候影响下,形成了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学生被捆在课堂上,一切知识均来源于课堂,大量的练习、补课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课外阅读没了,相互的交际少了,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少了,有的几乎要与世隔绝。这些生活单调的井底之娃,他们的作文材料仅来源于教师的范文、大量的作文选。连结构也被圈定了:开头、经过、结尾该如何写,该占多大篇幅。老师说作文要以情感人,他们便只好把没病的人写病了,没死的也提前判处了死刑。他们戴着镣铐、枷锁跳舞,写出的作文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才是怪事。这样,不仅作文没提上去,而且无意中还滋长了学生说假话,做“假人”。
二、作文教学防治的措施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完全的生活,那么他的生命是残缺不全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再没有必要将孩子关在牢笼里,应该解放他们,把属于孩子的生活还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一旦孩子投身于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人都具备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生活,生活中的事,总有一些是值得写的。“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写生活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文章具有了真实性,抒发真情实感才有基础。例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能对童年生活进行有趣的描写,这都是源于他拥有童年丰富生活的缘故。
在新课改的正确指导下,学生的童年回归生活,他们已能写出一些血肉丰满、各具特色的作文来。天高才能任鸟飞,海阔才能任鱼跃,学生的生活再也不能剥夺,再也不能干那些舍本逐末、杜源汲流的蠢事。
让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是不是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未必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有发生。这是学生不注意观察,不注意拾取的缘故。音乐教授刘正国说得好:“宝库就在身边,很多人却没有发现,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从笔尖悄悄溜走,而手握笔杆时无从下笔。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让学生独具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纷繁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中提取值得写的事,加工整理成材料,时间长了,材料多了,写文章时便可信手拈来。
其实,生活中值得观察的事很多,如街头巷尾的、家里的、学校的,甚至一草一木、举手投足等均可列入观察的范围。
有了丰富生活的宝库,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后,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呢?福楼拜说得好:“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他强调了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总会激发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总会产生或褒或贬的态度,总会让人有所感受。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感要善于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学生的是非判断力,使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让他们都拥有一颗良知,把已经遗失的善良、同情、豁达、正直、勇敢等品质重新找回来。这样,他们的青春便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观察中常伴随着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会感受生活是必需的。经过了“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一过程,学生将不再是感情麻木的人,无病也必将离他们远去,真人真事真情终将占领市场。现在,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学生已能写出这样一些文情并茂的作文:《快乐是人生无价之宝——周伯通的启示》、《鱼儿没了,谁是元凶》、《难忘那双手》等,冲出牢笼的学生感叹:“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精彩!”
总之,由于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深蒂固的负面影响,作文教学改革,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诸如“阅读与作文的关系”等。但是只要我们打开通往生活之路这扇窗,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让学生走自己的生活之路,那么我们作文教学改革就会取得很大成功。
【参考文献】
[1]孙夫振等,点面结合布局 多层渲染着色——浅谈中学生作文景物描写[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7年5期。
[2]纪春山,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的整合[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年1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6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3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迅速地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如果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就能带动语文其他方面的提高。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不断地开拓学生阅读的发散思维和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水平,教师就必须要努力调动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情,让他们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是不太感兴趣的,他们认为语文不重要,周围的人都是说汉语的,语文没有应用空间,因此,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转变这种片面的观点,让学生立足长远,好好学习语文。除此之外,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适当举办一些语文竞答比赛,合作表演比赛,等等,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应当做好备课工作,立足于课文教材的实际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材料,为学生进行展示,教师也可以利用音频和视频等等,从而让学生运用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鼓励自主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界对于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推广,我们需要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特点,立足于他们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找读物,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寻找合适的读物,因为教师是有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的,所以可以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一些难度适宜的语文阅读材料,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语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因为有很多学生只是过于追求阅读的速度,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结果书读得很快,但是学到的东西却很少,阅读能力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就文章的大意进行提问,从而考查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另外,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总结阅读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自主阅读模式。
三、强化语言理解训练
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速度,更要注重阅读质量,这就需要他们加强对于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理解,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在进入正式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就文章的主旨大意或者有趣观点进行一系列提问,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的阅读。例如,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也可以从故事内容入手,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于内容的兴趣,他们就会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去阅读文章。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告诉学生阅读的目的,让他们明白通过阅读语文材料,自己能够学会什么,自己的哪些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要告知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的信息。例如,首先,通读整篇语文文章,并了解文章大意,搞清楚本文大致上讲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次进行文章的阅读,搞清楚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里;最后,详细阅读文章,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进行问题的回答。
四、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是一项十分具有艺术性的工作,阅读可以划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浅层次的阅读和深层次的阅读,所谓浅层次的阅读,主要就是指学生仅仅是阅读了文章的表面,了解了文章的大致意思和轮廓结构,而没有进行整体的理解,没有把握作者的观点。所谓深层次的阅读,主要就是指学生不但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而且对文章的层次和文章的结构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探索到文中的隐含信息,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认识。当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运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简单的语文词汇和语文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从而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语感,而且能够掌握正确和高效的语文阅读方法,建立起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最终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善用阅读教学方法,焕发语文阅读生机。
参考文献: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中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中学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三、组织活动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制作展现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景,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嘴脸形象地刻画出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是初中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兴趣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题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中学语文产生兴趣,首先要老师热爱中学语文,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中学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语文不仅实用,而且美丽。如果仅仅让学生把中学语文当成升学的必修课,为考试而学,势必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要经常给学生传授些关于中学语言、文章强大功能的知识和典故,让学生喜以语文为工具。这样,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就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和思考语言问题。比如,教学生在日常口语中采用修辞手法,让语言风趣幽默,或者分析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一些语言,这样,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中学语文的热情。
不能不承认,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或减退。我曾抽取了五十名学生进行一项关于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调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问卷调查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其学习的兴趣。所有表示对数学不感兴趣的都是数学成绩在年级较差的学生。调查中还发现有40%的学生对数学是又爱又怕。这说明同学们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但尚未培养起对数学的真正兴趣。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52%的学生表示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因为数学是主科,是考试容易拉分的科目。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 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务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呢?
一、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
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太抽象,与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的提出是整个课堂的灵魂。只要教师勤动脑,在数学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从学生最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据对学校初四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反馈回来的信息,60%的学生表示支持在数学课运用多媒体教学,20%的学生表示主要通过计算和学习中。实践证明,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次调查中值得一提的是,有10名学生表示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因为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令他们不集中注意力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这反映了只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而我国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也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 “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 ,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把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例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 CAI 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
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
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生听懂一节课,或掌握一种数学方法,或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是成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是成功;让学生写复习小结,当他们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概括总结或设计绘制的图表与正式出版的复习资料一样,甚至更有特色,这也是成功。
本课的内容顾名思义,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推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城市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包括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1.;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3.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推行是从1978年后开始的;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是从1980年开始的,开放沿海城市是从1984年开始的;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1985年起步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大多数一线老师都能感觉到本课的内容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但是这样的教材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按照逻辑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因此,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本课的内容安排有些零乱。如果按照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将本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原先的时间顺序改为逻辑顺序:第一部分专门讲述对内改革,第二部分专门讲述对外开放。在这样的调整之下,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了。
二、九年级下册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92-01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从“教书匠”变为“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工具,它对教学设施和条件没有特殊要求,是农村语文教师可以实践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
笔者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7年,通过对部分教师调查和访谈,发现反思性教学现状在农村不容乐观,他们教学问题意识淡薄,忽视实践经验的理性化,教学反思的水平很低,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农村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
一、农村语文教师反思能力现状
1、缺少反思意识。强烈的反思意识是提高反思能力的前提条件。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完全靠的是经验教学,几乎不阅读教学理论书籍,不更新教学理念,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课后反思和改进。他们重视研究教材,但研究学生不够,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他们把课堂教学看成是自己的中心工作,只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教师多是各自教学,在教学上没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加上农村教师的接触面窄,听优秀教师上课的机会很少,所以能够引起共鸣的东西不多,久而久之,能够激发他们反思的东西逐渐减少,造成教学反思意识逐渐削弱,更谈不上良好的反思习惯。
2、缺少反思的良好氛围。在农村小学,一方面学校意识到教育、教学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感到对教育、教学科研无从下手,他们各行其是,只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甚至有的教师保持沉默,他们独自进行备课、上课,在反思中独来独往,冥思苦想,相互间缺少深入的交流和真正的合作,逐渐泯灭了他们试图提出批判性问题的任何冲动,即使学校意识到反思在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很难营造良好的反思、实践反思的氛围。
二、如何培养反思的能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1、明确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地方,增强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教育教学的理论储备不足就会导致教师反思意识的淡漠。同时反思要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也需要有新的理论作为支撑。据调查,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分析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导致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我认为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之处、教学中的亮点和成功之处、教学中的环节和细节之处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内容。
2、创造反思的机会,营造浓厚的氛围。
作为农村小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的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搭建一个反思的平台。
学校每期的教研课应落到实处,上课的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以及设计说明;听课的教师诚恳地评课,自然地诱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竞赛,学校应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启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细则,这些细则就是平时反思的重点内容,比如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主体作用的突显、合作学习的运用、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让听课的教师去很好的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
3、懂得教学反思的方法
(1)横向反思和比较。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2)个体反思和总结。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叫“课后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叫“周后思”或“单元思”;对于自己本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这叫“月后思”;期中进行比较完整的阶段性质量分析,这是“期中思”;也可以做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3)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只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自己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上接第291页)供更多更好的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