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红包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12: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红包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红包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34-02

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各种微量元素,又有多种功用被称为神奇的菜中之果,是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安顺农户在上世纪就有种植西红柿的习惯,品种是本地品种,产量不高,不耐储藏,主要是自给自足;2000年后,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进产量高、耐储藏的品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户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错季节种植西红柿,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为全面掌握我市西红柿施肥情况和主要数据,认真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推动科学施肥与农业产业化有效衔接,支持安顺农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特地在我市西红柿种植面积较大的西秀区、关岭县、紫云县进行西红柿施肥情况调查。根据全市西红柿生产水平,分高、中、低三个施肥水平,选择21户种植户展开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西红柿种植制度、施肥水平、种类、产量、追肥次数、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一、安顺市西红柿生产现状

1.安顺市基本情况

安顺市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海拔高度一般在1100~1400m之间,境内海拔高差大,是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区域,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区,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具有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凉气候优势明显等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气候环境得天独厚,更具周年生产和露地栽培优势。水热条件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100~1378mm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0~1398h,年均温13.5℃~15.3℃,无霜期270t左右,水资源、大气和土壤污染程度轻,适宜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安顺市耕地面积29.636万hm2,其中水田9.218万hm2,旱地20.418万hm2。耕地中坡耕地占58%,耕地土层薄,保墒能力弱。种植蔬菜是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46万hm2左右。

2.西红柿生产现状

安顺市西红柿常年种植面积0.733万hm2左右,平均产量5200kg/667m2。西红柿种植品种多为铁将军、强丰、巨丰、中蔬、金牛、石头王、奥宝等。栽培方法为育苗移栽,每667m2种植1800~2200株。播种、移栽时间根据种植地方的海拔、水热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以轮作为主,一年两熟。

二、西红柿施肥现状

1.总体肥料使用情况

1.1 肥料施用种类概况

通过对种植户的调查,安顺西红柿施肥的肥料品种主要是农家肥、沼液、商品有机肥、高浓度复合肥、低浓度复混肥、硫酸钾、氯化钾、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尿素等。总的来说肥料施用品种较为齐全,但是具体到每家每户施肥情况不一样,有的只用农家肥、复混(合)肥和尿素;有的在使用农家肥、复混(合)肥和尿素外,还用到单质钾肥和磷肥。

1.2 各种肥料施用水平概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在西红柿生育期内,各种肥料的施用量分别为:有机肥(含农家肥)平均施用量3700kg/667m2,最低的施用400kg/667m2,最高达7500kg/667m2(含清粪水)。高浓度复混(合)肥(总养分≥45%)平均施用量45.6 kg/667m2,变幅在30-180 kg/667m2之间。低浓度复混肥(总养分≥25%)平均施用量31.4 kg/667m2,变幅50-80 kg/667m2。尿素平均施用量14.2 kg/667m2,变幅10-39.5 kg/667m2,过磷酸钙平均用量13.1 kg/667m2,变幅40-65kg/667m2,而且只有五户种植户施用;钙镁磷肥平均施用量4.4 kg/667m2,只有两户种植户施用;硫酸钾平均用量0.57 kg/667m2,只有一户种植户施用;氯化钾平均用量7.2 kg/667m2,只有八户种植户施用。

1.3 化学肥料养分施用总量

安顺在西红柿种植中,生育期内化学肥料纯养分施用总量为42.02 kg/667m2,其中N 17.5 kg/667m2,P2O5 10.94 kg/667m2,K2O 13.58 kg/667m2,氮磷钾的比例为N:P2O5:K2O=1:0.625:0.776。

2.西红柿基肥和追肥肥料施用情况

2.1 西红柿基肥施用情况

西红柿种植中,基肥是以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和复混(合)肥料为主。紫云县农家肥用量较大,最高可达7500kg/667m2,西秀区和关岭县以商品有机肥为主,用量400 kg/667m2以上。基肥中有机肥平均用量3066 kg/667m2。复混(合)肥料中,西秀区以高浓度复混(合)肥料为主,紫云县以低浓度复混肥为主,关岭县部分农户使用高浓度复混(合)肥,部分农户使用低浓度复混肥。高浓度复混(合)肥(总养分≥45%)施用量40~100 kg/667m2,平均24 kg/667m2;低浓度复混肥(总养分≥25%)施用量50~80 kg/667m2,平均31.4kg/667m2。钙镁磷肥作基肥平均施用量2.4 kg/667m2;氯化钾作基肥平均施用量1.2 kg/667m2。

2.2 西红柿追肥施用情况

西红柿追肥根据各地的种植习惯,追肥的次数、追肥用的肥料品种各不相同,但还是以尿素、高浓度复混(合)肥、清粪水为主,部分农户配施少量的单质磷肥和钾肥。西秀区追施2次,主要施用高浓度复混(合)肥;紫云县基本是追施3次,第一次和第二次追肥是用清粪水或沼液兑少量尿素浇淋,第三次追肥是施用单质氮磷钾肥;关岭县追施1-3次,有的农户追肥只施用清粪水,有的是施用复混(合)肥。

追肥中清粪水用量900-4500kg/667m2,平均630 kg/667m2;尿素施用量10-39.5kg/667m2,平均14.2 kg/667m2,有的农户使用尿素兑清粪水浇淋;高浓度复混(合)肥(总养分≥45%)施用量30-80kg/667m2,平均21.6kg/667m2;过磷酸钙用量40-65kg/667m2,平均13.1 kg/667m2;钙镁磷肥平均用量2 kg/667m2;硫酸钾平均用量0.57 kg/667m2;氯化钾用量15-20 kg/667m2,平均6 kg/667m2。

3.西红柿施肥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肥料总投入735.49元/667m2,其中有机肥(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分别计算)投入462.48元/667m2,化肥投入273.33/667m2。西红柿产量一般在3500-6000kg/667m2,平均单产5200 kg/667m2。按正常年景的平均价格(批发价)2元/kg计算,产值10400元,施肥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14.14。

三、西红柿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的农户西红柿有机肥施用较少,只用1000kg/667m2的农家肥或者用商品有机肥500 kg/667m2,有的农户甚至不施用有机肥。

2.各县在追肥的次数上也不同,西秀区一般追施2次,第一次为苗肥,第二次为催果肥;紫云县追施3次,第一次为苗肥,第二次为催果肥,第三次是第一次采摘后追肥。关岭县根据情况追施1-3次。追肥中,有的农户用单质磷、钾肥或者高浓度复混(合)肥作西红柿第二、三次追肥,肥料利用率低。

3.每生产1000公斤西红柿鲜果,大约需要N3.6公斤、P2O51.0公斤、K2O5.2公斤,N、P2O5、K2O的吸收比例为1:0.28:1.44,安顺西红柿平均产量5200kg/667m2,需要吸收N、P2O5、K2O分别为18.72公斤、5.2公斤、27.04公斤,而现在投入N17.5 kg/667m2、P2O510.94 kg/667m2、K2O13.58 kg/667m2,在安顺氮磷钾肥利用率一般分别为35%、20%、38%,考虑到土壤供肥能力和有机肥料当季的肥效作用,每产5200kg/667m2的西红柿,吸收氮磷钾的量分别为13.63kg、4.73kg、17.66kg,肥料用量不足,西红柿产量上不去。

四、科学施肥的对策与建议

安顺西红柿种植存在有机肥施用、追肥次数不平衡,化肥用量不足,用复混肥、单质磷肥做追肥,化肥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提高我市西红柿种植水平,减少化肥浪费,增加农户收入,因此建议:

加强西红柿施肥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施肥水平,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建立西红柿施肥指标体系,为农户有针对性选购西红柿配方肥提供依据。

不用复混肥料、单质磷肥做追肥,磷肥做底肥一次性施用,钾肥作催果肥在第二次追肥时施用;在第一台果膨大时,用尿素兑清粪水作追肥;每采摘一次就用尿素兑清粪水追施一次。及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

篇(2)

1.粮食生产和消费情况

日本近年谷物产量950万吨左右,消费量3600万吨左右。其中水稻产量850万吨左右,消费量900万吨左右,基本自给;小麦产量80万吨左右,消费量600万吨左右,绝大部分需进口解决;玉米产量极少,消费量1600万吨左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另外,大豆产量在25万吨左右,消费量500万吨左右,绝大部分需进口解决。如2004年日本谷物产量981万吨,其中稻谷873万吨,小麦86万吨,大麦18万吨。谷物进口2643万吨,其中大米73万吨,玉米1625万吨,小麦548万吨;出口19万吨(大米)。

2.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据农林水产省综合食物局介绍,由于经济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日本人的饮食消费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饮食消费结构趋向于欧美。受此影响,日本的食物生产和消费总体呈下滑状态。食物生产额(按金额评价)的自给率由1965年的86%下降到2004年的70%,其中主食用谷物(大米、小麦)自给率由80%下降到60%;食物卡路里消费(按热量评价)自给率由1965年的73%下降到2004年的40%,其中谷物(含饲料)自给率由62%下降到27%。日本人饮食消费结构中大米的卡路里消费(按热量评价)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每日热量消费为2291大卡,其中大米为1106大卡,占热量消费的47%;1980年人均每日热量消费为2562大卡,其中大米为770大卡,占热量消费的37%;2004年人均每日热量消费为2562大卡,其中大米为600大卡,占热量消费的23%,即从1960年到2004年人均每日大米的消费量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畜产品、油脂类的卡路里消费则大幅上升,2004年人均每日畜产品和油脂类的消费量分别是1960年的3.5倍和4.7倍。由于日本人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造成本国饲料和油脂需求的90%依赖进口,这对日本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造成很大的打击,对此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2003年到2015年食物生产自给率的目标计划,同时还在农业生产和饮食结构消费指导方面提出了对策:一是多扶持大型农户;二是尽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加强农户与食品加工业的联系;四是号召公民重新审视饮食习惯,宣传大米是日本人民的传统食粮,吃米饭符合日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从健康出发,扩大大米的消费量,谋求供求的平衡;五是呼吁农户多做宣传争取得到消费者的信赖,选择本国的产品。

3.2006年至2007年大米供给、消费及库存情况

据北海道农政事务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6月日本全社会大米库存为260万吨,其中:政府储备米77万吨、农户储存58万吨、批发商库存94万吨、零售商库存31万吨。2005年当年大米产量为833万吨,其中:政府收购40万吨用于储备大米轮换。2006年大米总供给量为1093万吨,当年消费总量为844万吨。预计2007年6月末全社会大米库存为249万吨,其中政府储备大米77万吨。

4.大米流通渠道

近年日本的大米销售已经逐步放开,其流通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

一是农户基层农协集粮集团(国家规定的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大米价格中心(买卖双方投标形成价格)批发商商店消费者

[集粮集团也可出售给政府作为储备]

二是农户直接卖给消费者

三是农户卖给基层农协卖给消费者

消费者购粮主要渠道是:超市占33%、农户直销占21%、生活协同会占14%、米店占6%、农协占4%、亲属间转让占14%。

(二)粮食流通政策的演变

日本的粮食流通体制自战后以来经历了由政府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演变,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1.从自由交易到国家统购统销(上世纪20~60年代)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日本粮食流通实行自由买卖,政府不加干涉。明治年间各地设有大米市场,买卖双方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6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崩溃,临近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农业生产比战前下降了40%,人均谷物量由228公斤减少到130公斤,粮食危机严重。为了保证城市供应,稳定大米市场,政府不得不干预粮食市场,改粮食自由流通制度为政府直接统制。1942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粮食管理法》使粮食统制更趋法制化,该法不仅将大米列为统制物资,还将包括麦类、薯类、水产品、加工食品在内的一切食物都列为统制物资,实行配给。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逐渐恢复,统制经济也有所调整,1952年修改了《粮食管理法》。相继撤消了对各项农产品的统制,即放开了小麦和大麦的国内市场;废除了饲料配给和价格管制制度,实行玉米贸易自由化;但仍将大米置于国家直接统制之下,坚持大米自给,对大米进口实行严格控制。粮食进出口由政府统一管理。196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农业基本法》,通过生产政策、价格和流通政策以及结构政策缩小了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在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如引进二重米价制,成立了反映各界意向的米价审议会;把大米收购价格的核定方法由均衡法改为收入均衡法;由于米面价格倒挂,政府采取价格补贴和费用补贴方式进行粮价补贴等。这样,以对主要口粮大米的直接统制为核心的粮食流通管理制度,更加趋于完善。

2.引进市场机制(二十世纪70~8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由于生产的发展,大米产量迅速增长,连续几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1967年总产量达到144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长期以来困扰日本的大米不能自给的局面,甚至出现了大米过剩,政府大米库存激增,财政负担相应加重,以及优质大米暗中流通、黑市交易增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平衡供需,减轻财政负担,在粮食流通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自1969年起实行了自主流通米制度,即把农民出售的大米分为政府管制米和自主流通米两种。自主流通米的数量由政府确定,在价格形成上间接干预,但政府不负责购销。二是实行生产调整,限制产量。即由政府根据大米的供需预测,确定减种转产的目标面积,逐级分配下达,直到农户。向农户收购大米也改按全部数量收购为预约限量收购。三是取消粮食配给制,废止《物价同治令》对大米销售价格的制约。四是放宽了指定集货业者、批发业者、零售业者的必要条件,扩大业务范围。五是设立自主流通米价格形成机构。自主流通米通过招投标,公开、公平地形成大米批发的全国指标价格,成为各地进行批发交易时的价格基础。通过上述改革,日本形成了政府收购与自主米流通的双轨制。

3.实施部分管理间接统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至今)

1993年日本大米大幅度减产,当年产量只有783万吨,比上年减产26%,导致了供给紧张。由于日本政府没能有效地稳定市场供给,发生了“平成米骚乱”、“黑市交易”。乌拉圭回合之后,日本政府在保持国内大米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每年又不得不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日本承诺每年要进口77万吨大米)。面对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方面出现的问题,1995年,日本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并开始实施《关于主要粮食需求及价格稳定之法律》(简称《新粮食法》),政府开始逐步退出收购,限定政府米数量,并增加计划外流通米,允许农民自主销售生产的大米。以政府米及进口米设立专项储备,废止农户向政府交售粮食的义务,确保计划流通米的稳定流通,建立价格形成中心使价格真实反映供需状况。到1999年4月,以大米贸易完全自由化为标志,日本粮食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国家只管大米储备并对粮食市场实行间接调控。在粮食流通体制随供求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同时,日本政府通过补贴等多种措施引导农民减少水稻种植,转种其他作物,以缓解大米过剩带来的压力。

近年,日本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做法:一是对粮食生产及流通进行计划指导。每年由农林水产省制定、公布粮食供需及稳定的基本计划,提供粮食生产、流通量、品质、价格等信息给农民、流通业者和消费者;二是市场结构的管理。对市场实行登录制,流通业者只要符合条件,进行登记,都可以参与流通经营。三是稳定价格。日本除按基本计划推进生产调整外,还根据大米生产丰歉灵活吞吐专项储备,从总量上维持大米的供需平衡以稳定米价。在流通环节,设立1个全国性的大米价格形成中心(农林水产省属下的财团法人),通过招投标形成合理的价格,成为各地交易的标杆价格,并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对价格波动的范围进行限制,以维持米价的相对稳定。

(三)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粮食补贴政策

1.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1972年以前,按照《物价统制令》的规定,大米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都由政府统一规定。1972年废止了对销售价格的统制。目前,大米的价格形成是由买卖双方通过大米价格形成中心以招投标方式竞价交易形成。大米价格形成中心于每年7月下旬开市到次年7月下旬结束,每月组织一次交易。交易方式有传真交易、网上交易、现场交易、邮递交易四种。大米价格形成中心对进场交易买卖双方的资格有各种限定:即卖方为县级(相当于中国的省级)以上农协(集粮集团),必须有8000吨以上的大米收购量,收购量的三分之一必须进入价格中心交易,每次交易量在200吨以上,全国有40家左右;买方为政府备案的批发商,全国有300家左右。买卖双方交易时,中心对卖方提出最高限价,即以上年度最后三笔交易的平均数为最高限价,对买方没有限制。交易结果交中心监视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执行。大米价格形成中心的费用开支由国家负担50%、交易双方负担50%。

2.粮食补贴政策

日本的粮食补贴形式已从过去的流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以支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大大增加了“绿箱”政策的补贴支出,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黄箱”政策的补贴资金。目前日本对粮食的补贴主要有:一是为了稳定粮食生产者收入而建立的稳定基金,基金由政府和生产者按大约3:1的比例共同建立,当生产者收入低于正常收入的80%时,由稳定基金进行补偿。二是对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进行补贴,农户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可获得一定补贴。我们在大阪经济大学观看《日本农业经济发展》录像时看到:北海道农户山内先生购置了5架农用直升飞机用于施肥和施药,共计花费5千万日元,其中40%就是政府补贴。三是对进行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户,例如水稻改种大豆,按调整的面积给予补贴。四是对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政府给予农户直接补贴。五是通过控制进口,利用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很大的差价,将其中大部分利润用来支持国内较高的收购价格。六是对政府米储备费用进行补贴。七是对生产者在年度末未能卖出的粮食进行部分储存费用补贴。

(四)粮食储备制度及仓储管理

1.粮食储备规模及库存

《新粮食法》中明确规定政府需设立专项储备。储备规模相当于居民2~3个月的消费量。粮食储备建立之初规模为150万吨,并规定可上下浮动50万吨。品种为大米(主要为糙米,也有少量进口的成品米)。目前政府粮食储备规模调整为100万吨,以周转方式定期吐故纳新,粮源主要来自于政府直接收购和进口的粮食。近几年日本的政府储备米库存变动情况如下:2001年190万吨,2002年166万吨,2003年163万吨,2004年60万吨,2005年84万吨,2006年77万吨。

2.储备粮食管理及运作机制

日本农林水产省下设的食粮厅是国家粮食流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供求预测,制定生产调整指标和库存调整指标;负责管理粮食进出口和政府米。食粮厅在地方设食粮事务所。政府粮食储备由农林水产省食粮厅进行垂直管理,政府粮食储备的轮换由农林水产省直接制定计划,其轮出的销售价格和购进价格是由大米价格形成中心通过招投标决定的。

储备粮的储存由政府与民间共同负责。政府粮食储备有15万吨储存在全国的10个政府仓库中。如我们参观东京深川政府仓库的库容为5.95万吨、近畿农政局大阪茨木政府仓库的库容为2.52万吨、福冈政府仓库1.02万吨。其余的85万吨则通过招标方式交由社会力量代储,主要是农协或专业的储存公司。对于委托民间储存的粮食,由农林水产省负责与代储企业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规定对违约将如何赔偿。据北海道农政事物所介绍,到目前为止,代储企业没有发生过违约行为。

粮食储备费用由政府进行补贴。政府仓库的保管费用,由政府按照每年每吨大米1.2万日元(约合0.40元人民币/斤米·年)的标准(据了解政府仓库是按仓容量补贴的)进行补贴,民间代储的保管费用与此大体相当。政府除了支付储备费用补贴外,储备粮轮换销售的价差损失也由政府负责,政府储备粮的收购资金是由财政资金拨付。政府仓库的建设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等费用也由财政部门核实后列入财政预算后下拨。

3.储备粮食的仓储管理

日本的仓储管理设施先进,现代化程度高。其政府储备的大米多为糙米,糙米水分为15%,仓库都是低温储存,仓温不超过15℃、相对湿度为70%~75%。仓内湿度在不影响储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节,因此,糙米在储存中,基本没有丢失水分的情况。糙米在运输过程中没有保持低温的设备,多为布袋或纸袋包装,叉车装卸。储备糙米在一年以后就开始进行轮换,糙米一般储存2~3年,特殊情况下也有储存期较长的。如:日本深川政府仓库储存的一部分糙米已有10年。

据介绍,日本之所以采取低温储存方式,主要在于以前通过常温保管,容易发生虫害,需要进行熏蒸处理,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代价,而且储存的米将不能食用,因此经过多次试验后,才确定了这种低温储存方式,以保证储备米的品质。低温储存的大米储存2-3年品质与新米差别不大,储存时间更长的虽然仍可食用,但日本人一般不愿吃陈米。对储存时间过长的或受污染的,用于饲料或工业用粮。另外,日本政府对一部分轮出的储备米也用于对外援助。

政府仓库的工作人员均是政府公务员,工资由财政负担,不与政府仓库的经营业绩挂钩。政府仓库的正式工作人员很少,如东京深川政府仓库仅有10人,福冈政府仓库仅有3人。其职能是按储存要求负责保管粮食,主要是控制仓内的温湿度。晚间警卫工作委托给民间保安公司,清洁工作委托给民间清扫公司,粮食的进出运输委托给社会运输公司,粮食品质的检测由专门的检测单位的质检人员来定期进行检查测定。

4.粮食储备与供给保证体制

据了解,由于日本是地震、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日本政府对公众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演习、危机管理和应急物质储备非常重视,如在日本福冈政府仓库,我们看到储备的救灾米饭,在佐竹株式会社的展览厅中看到展示的各种防灾用方便食品。日本政府将粮食供求分为正常、紧张和发生意外时三种情况,并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对策。

篇(3)

据清同治十二年《府志》记载:“信邑有雪瓤出红瓜子”。红瓜子作为我县的传统名产,于南宋高宗建炎丁未年由非洲传入我国,在我县栽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尤以土壤肥沃的冲积地所种之白瓢瓜为最佳。红瓜子色泽红艳,板粒宽大,壳薄仁厚,香脆可口,富含蛋白质、脂肪及钙、磷和多种维生素,含油率达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有生津、消食、润肺之功能,一直被消费者视为酒宴茶会、逢年过节之珍品,早在清末就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市场,华侨誉之为“吉祥的象征,典雅的礼品”。

二、发展现状

(一)经销规模

本地产红瓜子。主要在镇、镇、镇等地种植,现已形成以镇长远村为中心的主要产区,近年来每年红瓜子种植规模在2000—3000亩,亩产量为100斤左右,年成好时产量可达100吨(20万斤),年成差时产量只有40、50吨(8万斤、10万斤),均供不应求。据初步统计,2013年共种植本地红瓜子约2450亩,其中镇长远村约900亩、上塘村约150亩、极富村约100亩、江背村约300亩,另外镇村、镇村等其他乡镇部分村种植规模合计约1000亩。因气候原因,2013年本地红瓜子减产,只有45吨(9万斤),已经全部被收购,收购单价超过18元/斤。

外地产红瓜子。由于我县为丘陵地带,适宜种植红瓜子的土地有限,主要依托桃江沿岸的沙坝土和部分果园地进行种植。多年来,我县部分常年经销红瓜子的商家已将红瓜子进行“飞地”种植,即红瓜子种子到新疆、内蒙等地种植,再收购、贩运回进行初选、加工、销售,每年新疆、内蒙古等外地产红瓜子购销量约1.5万吨左右,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瓜子集散区。据统计,2011年购销量达1.5万吨、2012年达到1.8万吨、2013年也将达到1.5万吨以上。另外,湖南、广西等原来到我县收购红瓜子的经销商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缩减购销成本,也于近年加入到新疆、内蒙收购红瓜子的行列,对我县的红瓜子集散带来了一些冲击。

(二)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随着红瓜子市场的进一步做大,红瓜子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县农信社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在镇大力推广“红瓜子信用共同体贷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2011年,该社累计向150组红瓜子信用共同体的745户农户发放红瓜子贷款2.99亿元,红瓜子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可谓“红红火火”。2012年农信社对红瓜子产业的贷款为9600万元(扶持162户),2013年为7250万元(扶持148户);农业银行从2013年开始发放红瓜子产业贷款,共计2500万元(扶持120余户)。每年银行对红瓜子产业的信贷规模维持在1个亿左右。从产值分析来看,本地红瓜子成品单价为20元/斤左右,外地红瓜子成品单价为9元/斤左右,按年产量1.5万吨计算,红瓜子产业的年产值约3亿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社会效益。在政府、银行、社会等多方支持下,我县红瓜子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小而散到专业化、集中化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手工制作、单户散卖向现代批量制作、统一加工销售的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而在这个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拉动劳动力就业,红瓜子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可忽视。据不完全统计,红瓜子产业可以带动2000多名群众创业致富,间接带动近42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红瓜子生产、筛选、加工、运输与销售。尤其是每年8月至次年2月这个红瓜子购销旺季,一些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便能找到红瓜子筛选这种劳动强度不高、时间要求不严的工作,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

3、文化效益。红瓜子因其殷红色泽,寓“福星降临”之意;因其籽多,含“人丁兴旺”之喜,再加上本身富含蛋白质、脂肪及钙、磷和多种维生素,含油率达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成为馈赠宾友的佳品。红瓜子已成为我县与脐橙、萝卜、烤烟齐名的四大名优特产之一,也是我县的一张名片。

(三)合作社及品牌

1、合作社:镇共有红瓜子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6多个(5户农户以上才能申报成立合作社)。目前,红瓜子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一方面因为成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在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各合作社的组成人员复杂,组织性较差,导致红瓜子协会无法正常运转,形同虚设。

2、品牌:目前,红瓜子集散主要以蛇皮袋、油纸袋等初级包装为主,大多没有固定商标和品牌。本地红瓜子市场主要有“长远”、“极富”、“”等品牌,以礼品包装为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植风险较高。红瓜子种植对天时、地利的要求比较高,农户分散种植需要承担比较高的风险。一是受气候影响较大。俗话说:旱天出瓜麻。意思是说在西瓜、芝麻结果的关键时期,若少雨则能丰收。但是,目前红瓜子种植主要还是“靠天吃饭”,每到农历三至四月份西瓜结果的关键时期,若遇多旱则能丰收,遇雨水多则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2013年,这样的情况非常明显。由于上半年西瓜结果季节雨水较多,导致长远村多数地处低洼的沙坝土种植的红瓜子减产甚至绝收,亩产量仅有10千克左右。而镇上塘村、镇村等在山坡旱地上种植的红瓜子,受到的影响较小,产量仍然能够达到往年的水平,亩产量达到50千克左右。二是抗重茬性较差。在种植生产方面,红瓜子与其它西瓜一样,抗重茬性极差,种植的土地每年必须轮作,导致种植面积受限。三是品种不纯,品质不优。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农户分散种植红瓜子一般都会套种其它品种的西瓜、花生和辣椒,导致红瓜子在授粉阶段容易杂交,使本地红瓜子品种纯度不够,板粒越来越小,色泽变得更加多样,品质越来越差。四是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受新疆、内蒙古等地红瓜子的冲击,本地红瓜子的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受挫。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红瓜子的主产地为桃江流域的镇长远村周边沙坝土,但基础设施配套较差。一是交通不便。镇长远村、极富村、上塘村以及镇村都在桃江河以西,仅靠镇极富大桥维持东西互通,加上红瓜子的加工、集散也主要集中在极富村一带,新疆、内蒙古外运回来的红瓜子车辆需要经过圩镇,十分容易形成交通“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瓜子产业的发展。二是产区道路不畅。目前,红瓜子主产区大多缺乏必要的机耕道,农用车无法到达田间地头,农户采收红瓜子只能靠肩挑,也影响了农户种植红瓜子的积极性。三是排水设施不全。目前,红瓜子主要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每户平均种植面积1亩左右。由于目前农田还是以分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农田分割不利于规模种植,排水沟等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多数低洼地容易被洪水淹没,产量影响较大。

(三)品牌效应不广。红瓜子销售可分为生瓜子和熟瓜子。镇红瓜子经销主要以初步筛选再外贩生瓜子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而多数成品熟瓜子经销商没有商标、品牌和包装意识。此外,成品红瓜子的口味较为单一,目前多以手工作坊式的原味炒制为主,生产能力十分有限。

四、意见和建议

篇(4)

中图分类号:J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40-03

一、调查初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则是汉族音乐之外的重要音乐存在。从当前的相关情况看,汉族音乐因其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传承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却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传承逐步断层,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从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局思考,早在1995年12月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因此把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传承的主要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着力发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是推行这一新理念的具体实践。然而,这些少数民族本土母语音乐在当前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地位和课堂教学如何,为了了解相关情况,我们课题组以红河片区为例设计了本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分析

在此期间,我们先后对位于滇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的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问卷调查,按每校一份共发出问卷1217份,共回收问卷954份,回收率为78.4%。其中被调查的普通初级完中152所,占此类学校总数170所的89.4%;其中被调查的普通完小1065所,占此类学校总数1248所的85.3%。本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多数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下属校方的积极配合,整个调查过程具体、真实、细致。

下面我们就本次问卷调查所涉及的四个主要项目与主要目的以及问卷结果所显示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与总结。(方法采用:①百分比统计;②要点式归纳;③主题类摘要)

项目之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祖国西南边疆滇南地区红河州13个县市10余个世居民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配备状况。这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首要项目。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性别:①男②女

2.年龄层次:①18―35岁②36―60岁

3.民族:xx族

4.学历层次:①中专②大专③本科

5.参加工作时间:xx年xx月

6.红河州属地:xx县/市①普通自然村②乡镇所在地③县城或市区所在地

7.从教类别:①小教②中教

8.是否为专职音乐教师:①是②否

问卷结果显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第8小项,音乐教师为专职的仅占21.46%。这一状况表明,一方面音乐师资仍然普遍短缺,另一方面师资水平仍然停留在业余水平阶段。音乐教师在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人的因素”中,首先要求“音乐教师专职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音乐教师专业化”。从问卷结果看,一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老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确实亟待解决。

项目之二:“具体问题测试”――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2个关键问题的描述与表达,深入了解红河州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项目。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你认为在红河州各中小学教唱本土民族的母语歌曲有必要吗?你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占88.4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8.57%,认为可有可无的占3.01%。当谈及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有何看法时,其回答十分多样,但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对自己家乡音乐的兴趣和了解家乡本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的本土情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本土气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总体方略的认识水平。

2.你目前能演唱几首红河本土民族歌曲?能用母语表演的都有哪几首?

问卷结果显示――毫无了解,一首都不会的占20%;基本了解,能演唱1―5首的占54.29%;较为了解,能演唱6―10首的占22.86%;非常了解,能演唱10首以上的占2.85%。当问及能否用母语演唱时,其比例9.36%令人担忧,母语音乐渐趋丢失已是事实。能用母语表演的曲目主要集中在《罗佐歌》、《酒歌》、《花山谣》、《勐拉情》、《金水河》、《梯噜噜》、《阿密策》、《家乡的一条河》等。

3.你觉得学生对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感兴趣吗?你认为用什么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

问卷结果显示――直接表示感兴趣的占48.39%,直接表示不感兴趣的占19.26%,认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占11.43%,认为只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占8.62%,认为学生兴趣需要从头培养的占5.87%,表示对学生兴趣不甚了解的占6.43%。在传授方式上①结合课堂与社会:建议开展热爱家乡、争唱家乡民歌的文体活动或民俗活动;建议教师带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利用本土音乐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或校外采风。②结合方法和过程:建议课堂教学方法可用学生比较熟悉动听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旋律引导学习兴趣;建议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先介绍、再放音乐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首先讲述音乐背景,然后范唱领唱,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导入母语和舞蹈并教,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中领略本土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风貌;另有建议在唱法上通俗、民族和美声相结合,只要“尽其味,浓其情,不失风格”即为美。③结合感受和欣赏:音乐艺术首先是听觉艺术,是建立在听觉体验基础上的一种感受,而后激发人们去欣赏它,并最终主动学习它。既然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就不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去学唱,而是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建议教授方式应该先有一个“作品聆听――美感认知――体验认可”的感受和欣赏的过程或者说是产生最初欲望与需求的过程。

4.你每学期在教学中能教唱几首红河本土民族歌曲?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能教唱一两首、两三首的占51.13%,能教唱三四首、四五首的占9.71%,表示对红河本土民族歌曲不熟悉而只能教现行教材中出现的占11.27%,表示没教过也不知道能教几首的占27.89%。最大的困难:①主观上唱不出古老而纯朴的那种风味且缺乏必需的教学资料,又没有人做具体的教学培训或指导;②主观上由于民族母语丧失的现实,教唱操作中的“不懂民族语言内涵或不甚了解”的语言障碍在所难免;③客观上受曲目本身音准节奏、速度力度、情绪情感以及色彩风格等难度影响的学生兴趣大打折扣;④客观上以学校看不到民族母语音乐的美育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校方支持力度疲软。所有这些现实困难都将直接关系到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授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5.你觉得通过简单乐器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学可行吗?你愿意或有条件使用的乐器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可行的占74.22%,认为不可行的占14.29%,表示要依情况而定的占11.49%。关于使用乐器方面:①愿意使用的乐器多为钢琴、手风琴和电子琴等教学较为常用且价格昂贵的键盘乐器;②有条件使用的乐器多为竹笛、葫芦丝等本地较为常见且价格低廉的吹管乐器;③无论是愿意使用或有条件使用什么乐器应视多方面因素而定,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反映学校什么乐器也没有。

6.对“原汁原味的土民歌”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两者,你觉得哪一种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

问卷结果显示――有91.44%的人认为“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有7.37%的人认为“原汁原味的土民歌”更容易被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幼儿园或小学;另有1.19%的人认为两者可以同时被引入课堂教学,关键要看作品是否经典。以上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生态的本土母语音乐正处于严重被淡化的境地,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局面的主要障碍之一。

7.你希望哪些方面的音乐先引入课堂?用什么样的声音(美声、民族、通俗、土语)来表现会更美?

问卷结果显示――占86.55%的被调查者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儿童歌曲”,占11.71%的被调查者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风俗歌曲”,另建议先引入课堂的音乐是“其他方面音乐”的占1.74%。至于声音表现上回答不一:多数人认为不管哪一个作品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并不十分重要,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作品本身的地域风格和情感特征,以及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并喜闻乐见,这才是作品用声的真正标准。

8.若让你从“欣赏”与“教唱”两个角度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学,你更侧重于哪一种?

问卷结果显示――侧重于“欣赏”教学的占86.34%,侧重于“教唱”教学的占4.72%,认为“欣赏可以与教唱交替教学”的占8.94%。这一比例说明多数人对红河州本土母语音乐并不精通,仅停留在不甚熟悉的“欣赏阶段”,与此同时也说明“欣赏资料”的物质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9.你觉得红河州各中小学音乐教师传授本土母语音乐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应有怎么样一个过程?

问卷结果显示――说法不一,仅作摘要。最大的意义:爱国爱乡、继承母语音乐文化、不忘自己的民族传统、弘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等等。应有的过程:从欣赏到兴趣到学唱到热爱、从“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到“原汁原味的土民歌”、从“优秀作品”到“精良制作”到“审美体验”到“自觉传唱”、从“教学任务”到“积极响应”等等。

10.如果学生对传授红河本土母语音乐不感兴趣,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归纳6点)

①缺乏足够的音乐教学资料和作品音响素材,教学秩序混乱、开课课时严重不足、考核无任何评价指标等因素,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对本土母语音乐的热情。

②教师本身没有教唱的能力,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根本无法解读本土母语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美感。

③学校领导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并不关心,上面的领导和下面的学生都把音乐课当成“走场课程”或“可有可无的副科”。

④尤其是教学器具需求无法解决,加上部分教师的歌声并不是那么优美动听,学生很难接受,也就很难热爱。

⑤学生在思想上越来越赶时髦,大多以喜欢流行歌曲为荣,没有足够的本土优秀作品就很难真正地把学生拉过来,发掘经典作品更显重要。

⑥有时更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史的了解,不会讲母语的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多,对自己本土的母语音乐文化也越来越淡薄。

11.你认为红河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没有必要增编一本“本土母语”性质的音乐教材?

问卷结果显示――占98.8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增编一本“本土母语”性质的音乐教材,另有占1.1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先下发一些讲义试用后再说。

12.你感觉自己在教授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时,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什么?

问卷结果显示――可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障碍是:(归纳3点)

①教师本身缺乏教学能力,学生本身又缺乏学习兴趣。

②没有教材文本,没有教学器具,学校不关心本土母语音乐教学。

③母语本身发音吃力,作品风格内涵艰涩难懂,师生沟通困难。

项目之三:“思想动态预测”――主要目的是预测被调查对象思想动态上的倾向性,在进行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主观态度和解决方法。这一问卷内容由于回答繁琐多样,仅粗略汇总如下:

1.最希望最高兴的是:①能让我做个专职的有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②学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一定的教学器具;③教管部门能颁发一本充分反映本州地域特点和人文精神的乡土教材;④相关部门能提供一些民族史学、民俗风情、文化典籍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声像资料;⑤相关机构能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和教学指导;⑥通过教学实践摸索一套与本土音乐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⑦以各种校内外活动为基础,广泛开展民俗民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⑧社会媒体能和学校音乐教育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本土母语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2.最担心最苦恼的是:①教师教学时因不了解作品的大意或背景而教错,从而丧失教学信心;②学生嫌弃本土母语音乐太土不流行,加之作品本身的各种难度致使学生不感兴趣;

③学校不能正确对待音乐教师,无法理解本土母语音乐的情感教育培养效能,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得不到切实的改善;④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母语语言能力和必需的文献音响资料支持。

项目之四:“相关问题聚焦”――主要目的是让被调查对象能够畅所欲言,有什么说什么,有什么问什么,聚焦问题的个性特征,从而发现问题的共性所在,从全局上透析并权衡本土母语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所在。同样,这一问卷内容由于回答繁琐多样,仅粗略汇总如下:

1.想说――①如果真的要让“红河本土母语音乐进课堂”就必须先得有一本适合师生的个性教材和一定的学习环境及培训条件;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深入民间切实感受一下民俗风情或采集一些乡土歌谣;③如果能够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理论认识,最好能根据本土风格创作各自的校歌。

2.想问――①不知道教管部门能否在较快的时间内组织编写发放有关本土母语音乐的教材,最好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培训和指导;②不知道学校基层能否在当前的形势下充分认识并理解本土母语音乐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③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否使本土母语音乐文化最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三、突出问题

从红河本土母语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看全局,“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据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试用)”音乐教材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新编教材虽然收集了一些本土母语音乐,但其覆盖面较小,针对性有限,没有从实质上解决本地区或本地域教材的问题。与此相关,音乐教师的在校培养和职后培训,以及有关教法的提炼和研究还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迫于当前形势亟需革新。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了,本土母语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值得思考:

1.师资现状:红河州中小学音乐师资仍普遍短缺,具备本土母语音乐从教能力的更为短缺。音乐教师的专职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正是导致其开展具体教学过程中“民族语言不通,作品理解不透”的主要原因。

2.学生现状:作为本土人的一种自然意识,大多数学生对本土母语音乐比较感兴趣。但因其渐趋丢失的事实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兴趣在心理上经受着“作品聆听困难,美感认知模糊,体验认可受阻”的三重障碍。

3.客观因素:一方面是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不够,多数中小学严重缺乏必要的音响资料和教学设备,这些硬件设施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则是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教学的社会气氛有待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民俗民风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39-01

一、调查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继承、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的时代使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依赖于传统媒介,更借助于新媒体这一日益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微信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能够立足事实,深入的了解微信作为新兴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和信息,调查小组展开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不同职业的人群等多种方式,在全国多地展开,共收到纸质问卷215份、电子问卷136份及采访视频等。根据调查问卷及现场采访,希望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平台上的发展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大众使用微信的频率方面,在受访人群中,微信日均使用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46%左右,5小时以上占不到12%。微信的使用率普遍高于其他的网络方式;在微信各类消息普及度方面,使用微信的用户浏览信息多集中于时事新闻,而关注传统文化的用户比例在32%左右。

在传统文化关注度方面,54%的微信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一般,仅2.2%的用户对该领域完全不关注;在传统文化各种传播渠道产生的效果方面,通过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目前效果一般,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仍然是宣传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在受众对待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中,受访者对通过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普遍表示赞同。有9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使他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彩,增加了知识储备,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大家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融合,作为文化发展的形式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以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现阶段效果一般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尚未成为主流。目前人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书籍报刊、电视广播和课堂学习,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尚不深远。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在缓慢中传承与进化,而微信的出现和发展则突如其来,二者之间的隔阂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公众号的传播、朋友圈的转发、微信群的“家”文化与“红包”文化,已经是微信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开始发挥作用的一种体现。

2.以微信传承传统文化有极大的潜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移佣说难杆倨占埃通过新媒体获取资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人们埋首于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时间越来越长。而相对于其他新媒体平台,微信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功能综合,适合于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体,优势日趋明显。微信的广泛普及意味着,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承方式,而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谋求新的发展方向。拥有广大用户的微信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用户市场。虽然传统文化尚未成为大众通过微信获取知识的主流部分,但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以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持赞同意见,他们普遍认为相比其他网络文学,传统文化更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饱腹感,更符合大众心理需求。

3.微信传播传统文化尚有不足之处

其一,微信对传统文化普及的审核和规范存在不足。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借传统文化的外壳在朋友圈大行其道,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二,微信的发展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开阔的视野,同时也使人们趋向于快餐式的阅读与粗略化的思考。传统文化被不断简化、解构,甚至娱乐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快节奏的微信传播中难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三,传播传统文化的微信内容不够优质,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调查问卷和采访中,许多受访者建议对对微信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包装,打造古色古香、精致优雅的阅读体验,防止出现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提高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影响力的策略

(一)规范传播,确保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公信力

在虚假信息泛滥的今天,网络谣言过多地消耗民众的信任度,无论对微信公众平台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一种打击。微信对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精神的准确性掌握是做好新媒体传统文化普及的重要前提。除了加强监管并限制微信中不实言论传播,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号采取信用评级制度,评级结果公开显示在该公众号的首页上。同时,我们应当鼓励颇具公信力和专业素养的传统媒介敞开怀抱接纳新媒体,在新兴平台上为大众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享受。

(二)打造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微信的推送,在大众脑海里形成的是碎片化印象。将零碎的传统文化知识打造为深刻而系统的精品文化项目,也可以积累一批忠实的读者。

(三)提高传统文化微信传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厚重积淀,远不如时事新闻、娱乐八卦所能给用户提供直观的刺激和新奇的享受。世界日新月异,传统文化也需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事热点,注重版面版式,提高微信产品的整体质量,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都能为传统文化内容吸引大量读者。在文化传播之余,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互动平台,提供传统文化爱好者交流探讨的园地。由此,微信因传统文化丰富了内在价值,而传统文化也将以其自身优势,投入新媒体时代的洪流,在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中焕发新的活力。

四、结语

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给予了一代代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滋养,国人承担着将文化宝藏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着重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微信这一媒介中传播发展的新思路。调查发现,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目前的影响力不甚强大,但发展的潜力无穷。即使微信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暴露出种种缺陷,但有效的对策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助力传统文化在微信上的传承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期待,微信因传统文化增添了文化底蕴,而传统文化也因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篇(6)

一 基本情况

红古区平安镇岗子村现有常住人口2799人,其中,学龄前儿童174人,岗子村有一所幼儿园,现有托幼儿童74人。自2008年5月12日起,该村儿童陆续出现发热,部分儿童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截至5月18日下午17时,累计出现5例病例,3例为岗子村幼儿园儿童,2例为散居儿童。患病儿童年龄分布在1-4岁之间,其中,1岁2例,3岁2例,4岁1例。经调查,病例周利婷,女,3岁。该患者于5月13日出现发热,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皮疹,随在当地村卫生所就诊,于5月16日住进红古区人民医院,查体:T:38.4℃,手、足、口腔部位有皮疹,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无症状,实验室检查WBC: 8.4×109。给予抗病毒、对症治疗。目前,患儿仍在接受治疗。

对其余4名儿童调查表明,均无发热、手、足、口腔皮疹不明显,医生嘱咐在家留观。我中心微生物检测检验所业务人员随后采集患儿咽拭子,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

疫情发生后,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人员对病例进行调查,及时关停岗子村幼儿园,在岗子村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治疗。

二 核实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中心调查组人员认为患儿刘利婷符合临床诊断病例。

三 建议

(一)将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政府部门:将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及时报告区政府主管领导及卫生、教育行政部门。

(二)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要易早而快:对手足口病要易早而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对手足口病患者要做到隔治并重:在重点地区,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毒疫情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对发现的病例先隔离再治疗,隔治并重。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应收住院,重点救治。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医学观察,出现症状及早治疗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

(四)对手足口病要以预防为主: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在日常生活和看护患者时做好防护措施就可预防。学校和幼儿园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将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病愈后方可返校。学校、托幼机构要落实晨检制度,教室和校舍等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制度,每日进行晨检,并对缺课者进行记录。对玩具、用具等物品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必要时可依法采取暂时停学、停课等措施,以保护易感儿童。

(五)消毒隔离:对岗子村所有旱厕进行消毒,对关停后的幼儿园进行终末消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提供消毒技术指导,并督促落实各项消毒工作。

(六)对岗子村幼儿园进行终末消毒:关停后幼儿园要跟儿童家长取得联系,掌握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发现病例,及时报告病例。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家长主动配合有关工作。

篇(7)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篇(8)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01-01

一、“恐归族”群体的构成

“恐归族”指在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害怕回家过节(尤其是春节)的人群。早在2012年,相关部门曾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调查,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在今年年前,由1840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1]从“恐归族”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是“80后”“90后”这一群体。从该群体的知识结构来看:一是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在大城市里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是少年辍学,跟着父辈或自身怀揣梦想到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工。

二、“恐归族”恐归的原因

一怕囊中羞涩,太伤。一项有611名网友参与的关于“恐归”原因的调查显示,57%的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最怕赚钱少而不够用;近八成的网友表示,过年回家的花费会超过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更有15%的网友表示“回家一次,损耗半年积蓄”。[2]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恐归族”,回家过年只能成为他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春节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期间,由于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相互叠加,导致春运客流量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激化。倘若遇上恶劣天气、地质灾害或交通意外事故等,更是让不少“恐归族”心生恐惧,舟车劳顿之苦让他们“望乡却步”。

三怕面对“江东父老”,太窘。多数“恐归族”来自农村小城镇,他们大都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怀揣着事业梦、淘金梦。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在事业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交不出满意的年终答卷。再加上“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让事业无成、囊中空空的他们“无颜见江东父老”。根据《2014年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47%的受访者表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3]

四怕父母逼婚事,太烦。对大龄未婚青年来说,“每逢佳节被逼婚”。根据《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曾遭父母逼婚。逼婚招数层出不穷:“唐僧模式”――不断地言语催促,发动群众――亲朋群体施压,赶鸭上架――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等。面对父母的逼婚,单身男女首选“躲”。

五怕饭局“车轮战”,太累。对“恐归族”来说,回家过年不再是纯粹的探亲访友,它承载着太多的繁缛礼节和既定程序。摆酒设宴、吃喝应酬等,一场接一场的饭局犹如“车轮战”,怎一个“累”字了得。

六怕春节“后遗症”,太愁。春节后,很多人内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失落、焦虑或恐惧感,出现失眠、全身乏力和无精打采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等病症,这就是春节“后遗症”。为了避免这些消极情绪和不良症状,许多人逃避回家。

三、应对“恐归族”恐归的建议

(一)从个人的角度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使“恐归族”克服恐归心理:首先,调低心理预期,接纳自身现状,放下心理包袱;不要把自己“拔”得太高,不要过分强调“衣锦还乡”;学会接纳现阶段的自己,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即便是事业无成、囊中羞涩,也要对自己满怀希望、充满自信。其次,正视困难,抵制攀比心理;要勇敢面对和克服春节期间春运、人情、红包等诸多困难;不与事业有成、收入丰硕的同学朋友攀比,做到理性消费,切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再次,理性地看待“江东父老”的关心,理解父母的关爱;要学会表达自己,要增强沟通交流,减轻心理压力。

(二)从家庭的角度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从不顾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让多数孩子产生恐惧和压迫感。面对“恐归族”孩子,家人应该给予孩子多一点的理解包容,少一些埋怨不满。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谅解他们的不易,尊重他们的人生观、婚恋观,支持他们的选择,给孩子一个最温暖的港湾。

(三)从社会的角度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因素是促成“恐归族”现象不可或缺的外因,所以社会应对其负一定的责任。首先,缩小地域差距、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增强社会人文关怀等是社会应尽的责任。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群体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是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最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理解包容“恐归族”现象是社会应有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恒.春节“恐归族”究竟在怕什么?[N].工人日报,

篇(9)

■ 举杯邀明月 传统袭百年

阖家团圆的美好意愿在年夜饭这个传统形式中得到了尽情体现。传统的年夜饭多是在家里吃,家人围炉夜话,其乐融融。调查显示,69%的调查者选择在家中和亲人一起吃团圆饭,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餐饮市场的极大繁荣,有31%的家庭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年夜饭的地点也更加挑剔,调查显示,13%的受访者选择在特色餐厅用餐,29%的受访者钟爱老字号餐厅。

春节是辞旧迎新亲情回归的一个喜庆节日,许多传统习俗也一直保留至今。据调查,包饺子、放鞭炮几乎是所有受访者都会提及的节目,拜年发放红包的比例也达到82%,其中有56%受访者表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发放红包的“厚度”也要跟上。与此同时,走亲访友也成为许多受访者春节期间的必做功课。调查显示,春节期间与新朋老友一起在外聚会的比例达到46%。

■ 卖场人兴旺 年货趋高档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平日里大家衣食无忧,但是老祖宗留下的“备足年货过大年”的传统似乎一直没丢,只要一进到商场超市,这股年味立刻就扑面而来。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感觉今年春节期间商场超市销售情况比往年更加火爆,认为和往年一样的比例为36%。在春节期间购买了大型家电、汽车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16%和3%,打算近期购买的比例分别达到19%和4%。

■ 消费创新高 危机难敌盛世

篇(10)

xxx

一)调查背景:

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枕下的红包也越来越鼓了,那么大家又是如何对待和使用压岁钱的呢,我和xxx进行了压岁钱使用情况的合作调查。

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获得压岁钱的情况,客观地做出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二)调查过程

任务分工:

1)立题:xxx

2)查找资料:xxx

3)街头调查及统计:xxx xxx

4) 总结成文: xxx

活动步骤:(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立 题: 确定要研究的对象

第二阶段: 查资料 两人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及查找书面资料

第三阶段: 街头调查 进行统计

第四阶段: 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分析

(1)当前中学生的压岁钱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亲戚,一般来源于父母的比较少,而且每年的数额固定。来源于长辈的变化较小,但每年还有一些波动。

(2)中学生对自己今年的压岁钱的满意度73%,总的来说还算满意。

(3)高年级学生的压岁钱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家长和亲戚给得也较以前多了,而且自己也会理财了。

(4)一半的学生压岁钱都是上交父母,而40%的学生的压岁钱则是用来买书,学习用品,并且10%的学生的压岁钱存起来另做打算。

(5)60%的学生表示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捐款,3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另外10%的学生不愿意捐款。

(6)同学们的压岁钱的使用都比较科学,说明大家都有勤俭节约的意识。而且在压岁钱的使用上,也边变得更主动,说明我们已有支配自己财产的能力。

五)调查建议

篇(11)

从6级开始就是“行政”职务了。可以负责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一般的Title是 AVP(中文翻译为“助理副总裁”);第5级是VP(中文译为“副总裁”),对外的名片是“Vice President”。在华尔街的主流公司里,一般华人(特别是留学生背景的)到了副总裁一级基本就到顶了。而要升至这个级别,除了至少有10年甚至15年的经验,还最好要隔三差五不停地“跳槽”。

再上面的第4级是Principal或Director(中文可译为“董事”或“合伙人”),是中层中的最高级别;3级为高层中的最低级别:MD (Managing Director),中文最多的译名为“董事总经理”,如瑞士信贷的陶冬、原来大摩的谢国忠。留学生背景的华尔街人,如果在美国是VP的话,一旦被派到亚洲分部,都能跳一级甚至两级,因为华尔街毕竟是白人的天下嘛!

剩下两级级别最高的员工了,是总公司和各分公司的CEO,CFO,CTO,CIO等。我们留学生背景的(包括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分公司)好像暂时还没有到这两个级别的人。

这十个级别背后,员工的福利如何呢?

华尔街投行倒是一个高层次、高风险、高竞争、高回报的行业。一个刚入行的本科生(担任助理或普通分析员职务),年薪大约是三万到五万美元,有MBA学历的薪水标准大约是六万到十三万五千美元。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区,薪水标准也不同。刚起步时,奖金占薪水的10%到50%,然后逐年增加至一到三倍。最能挣钱的当数投资银行的股票交易员,曾有一位“共同基金”经理1994年的年收入不多不少,分到中国百姓的头上,正好每人一美元――13亿!怪不得有些交易员一年几十万美元落进袋里,简直就不好意思说出口。

根据2006年的统计,华尔街员工的平均年收入是30万美元,如果按华尔街最兴旺时四十万员工计,华尔街每年的薪资超过一千二百亿美元,超过好些国家的GDP。更不用提老板们赚到的钱了拿高盛的CEO布兰克费恩来说,他2006年赚了5340万美元,是那年华尔街薪酬最高的首席执行官;次年赚了5398万美元,其中包括60万美元年薪,现金红利2698.5万美元及1555万美元公司股票,其余收入为公司的股权。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