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窍门
1.以体育教研课的主题方向进行收集和整理
从研讨主题角度来收集公开课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案如1:小学五年级《支撑跳跃》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为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挑战教材难点。主题是“阅读体育课堂,提升教学技能”。如2:《跑:曲线跑》《跑:折返跑》《跑:障碍跑》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
2.以体育单元教学思路进行收集和整理
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
例1: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一《跳跃单元教学设计》、水平二《耐力跑的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例2:问题解决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二技巧类教材《侧手翻单元教学设计》《前后滚动单元设计》《跪跳起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从不同练习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收集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案等等。
3.以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衔接进行收集整理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教材,在不同年级、水平、年龄、个体差异,在各个学段间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如何开展不同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例1:2012年杭州江干区进行以中小学教材衔接与系统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如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系统教学为主线进行收集不同水平,类似教材的教案进行研究。例2:选择相同教材不同内容研讨课,如篮球从小学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课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五年级《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七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课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和挖掘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本区域体育特色发展。例如:二年级《短网:正手挥拍》、三年级的《快乐活力板》、四年级《短网:双手反手击球》、五年级《羽毛球》、七年级《花式跳绳》等教案。这些教案相对来说,属于教学设计比较陌生、也不经常上课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课程的教案具有借鉴作用。
5.以体育专题研讨内涵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发掘教材的内涵,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的教案。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效进行探讨等。如《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设计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讨课教案,对各个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研讨课设计思路,理解上课老师如何进行教学意图的设计,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例如,去聆听专家、听课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引导大家对教材的理解,从中学习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会什么等思路问题。
2.采用方法之原理
从教学设计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是如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再理解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看方法、手段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处理等,这就是从优质的教研课中要学习的资源。
3.改造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讨课教案时,先认真听课,边记录,边听专家的点评、写听课反思。回来后,可以按照研讨课的教案与自己的听课反思相结合进行上课。课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创新进行上课。将研讨课中好的东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体会。对收集的教案应该理解、感悟、内化,并付诸于日常教学并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借用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02-01
小学五年级的一些女生,月经初潮给她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有些女生在首次面对时很兴奋,但会羞于启齿,不愿意向其他人提起。我所带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由于家长疏于引导,觉得生理保健的知识还没到教的时候,女孩们都未能幸运地、及时地与妈妈谈论这些事。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间教给孩子处理月经的方法和经期的保健知识,推荐一些有关女性生理保健的书籍。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烦恼,明白烦恼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材分别呈现了几个孩子的不同烦恼,用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平时有什么烦恼,帮助学生分析形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让学生知道面对同样的事情态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育学生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写出生活中自己无法排解的烦恼。布置作业后我就到课桌间观察,这时一个女同学拽拽我的衣袖,悄悄对我说:“老师,能不能不要读我纸条上的内容。”我虽有点疑惑,但还是同意了。作业收齐分类后,发现有两位女孩的纸条上写了青春期发育时的尴尬事。一张写着:又“倒霉”了,不敢穿裙子,不能游泳,不能用凉水冲澡,不能吃冰淇淋。另一张上写着: 害怕“来号”时上体育课,更痛苦的是上体育课请假,真是难为情!看过后,我把这两张纸条悄悄夹进了我的教案本,把其他能公开的烦恼,进行了诊断、排解。
课后我想:这一代孩子胆子真大。想起以前带过的女孩,来月经时宁可向同学借卫生巾,也不敢求助于老师。有时裤子上红红一片,因害羞而哭泣,才有其他学生告诉老师处理。也许是我上课导入时的话,启开了她们的戒备心理,才敢于敞开心扉坦言烦恼。我联想到有关的报道: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2009金赛儿童成长发育学术论坛”在桂林举行。学术组,全国副组长、中山一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杜敏联教授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透露,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现在的孩子营养丰富、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疾病减少等,因此,出现了生长发育加速的趋势,导致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的提前。而洗涤剂、农药及工业的污染物,也会引起青少年生殖器官及骨骼的发育异常。
孩子们的发育虽然提前了,但是大人在她们成长的道路上又为她们做了些什么准备呢?青春期的问题到初中才讲述,五年级所开设的科目中,还没有涉及到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学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帮助他们积极正确的对待烦恼。
鉴于此,首先,我利用家长会,告诉家长本年级学生中已出现的这些情况,希望女孩子的家长提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其次,选择合适的时间,召集年级所有女生进行进行经期卫生保健讲座。
青春期少女使用的卫生用品,要避免使用“三无”产品;估计月经要来之前的一两天,可随身带好卫生用品,以免手足无措。经期应当注意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减少情绪波动,少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经期要特别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不要盆浴。其实,虽然行经期给少女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如果能正确对待,了解有关的知识,少女应该为初潮感到骄傲,因为这预示着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即将吐蕊展容。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少女月经的初潮,犹如红梅报春,传递着一个喜讯:我长成大人了。
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指导生活。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烦恼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我们要选择乐观的面对人生,那么,生活中就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随着我们。
关键词 小学 五年级 足球 分层教学 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认知水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一部分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而分层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研究的目的
(一)通过研究,探索出足球教学分层的途径和方法,探寻有效的足球教学方法。
(二)通过研究,提高足球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足球基本技术全面提高。
(三)通过研究,得出一些足球分层教学、分层训练的建议,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分层授课,根据备课要求,做到对A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B、C两层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的进度实施授课,A层学生则加快进度。每一层次的课堂教学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为使C层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学校不惜加大教育成本,每班的人数控制在三十人左右,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增加平行班的辅导时间,免费为学生补课,使得部分平行班学生成绩了不同程度提高,往上流动进入实验班。同时在平行班实行二次考试制度,对于月考和期中、末考试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二次考试,取纱慰际灾薪虾玫囊淮渭侨胙生手册,这一举措又极大的激发了平行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研究的内容
(一)分层教学的分层实施
足球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若干层,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分层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按学生现在对足球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二是按学生的灵敏、协调、反应等情况进行分层;三是按学生现有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分层。每位学生在每一门课表现的情况是不相同的。班级分层是分层教学重要环节,合理分层。有助于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指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的体测按学段分组,《标准》还指出,体测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对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各组学生按总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至89.9分为良好,60分至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二)分层备课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按照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分成三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教学组)。制定分层目标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达到预期设置的教学目标。
安排分层指导时间,上课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指导时间,必要时可培养小助手,让学生自己指导自己;对每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并进一步讲解示范,加强学生记忆表象。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参考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A层组: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层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层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体育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起点,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份主教案,设计多份小教案,主教案针对一般学生,这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照踢球过程中的五个部分――助跑、支撑、摆腿、击球和击球前动作。小教案针对分层学生,在讲解和示范时,我注意到,“概念和作用概括讲,动作方法完整讲,主要动作重点讲,关键动作反复讲,技术运用诱导讲”。在示范做到三侧一正一后。即完整动作取侧面,分解动作时,助跑取侧面,摆腿取侧面,支撑脚的位置取正面,击球脚形取后面。在分层教学中对助跑、摆腿,动作有困难的学生分为第一层;助跑、摆腿、支撑脚动作有困难的学生分为第二层;助跑、摆腿、支撑脚、击球脚动作有困难的学生分为第三层。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分层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节奏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等。
五、研究结论
(一)立了新型的足球教学、训练模式
足球课堂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散发求知欲望,师生和谐,相互成长。学生的感受是,分层教学使自己学到更多的足球技术。通过足球的分层教学、分层训练让学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一种向往,在每次的足球有了新的收获。在五年级足球教学中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当你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的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学习足球技术的一张张充满智慧的,散发朝气的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二)提高了学生的足球学兴趣
配合足球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分层教学,学生根据已经分好的层次组进行学习,通过分层教学学生感觉到足球的学习并不难,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年级足球队的人数由以前的十几人,逐步增加到五十人,在足球训练中也采用分层训练使学生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不断的进行小组的比赛,让学生收获足球学习乐趣,进一步体现的学习的成就感。在足球队的训练基本没有迟到现象。
(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品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对足球学习有了新的改观,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足球的积极性。
(四)推动了学校的足球发展
推动了学校的足球教学发展,开展“小学五年级足球社团”,为学校足球队奠定基础。通过足球的分层教学的落实,结合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建立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推动学校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运健.谈“学分制教学分组与评价式”对处理学生个体差异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5).
我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本学期全勤,没有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承担五年级数学教学和五年级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所任教的学生总人数51人,每周8节正课,2节校本课。并且能够顾全大局,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用功学习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每周三的集体教研活动,每周四晚上的计算机培训等。特别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上,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每次听课或参加培训学习,都争取坐个看得清楚的好座位,以便能更好地作记录。本学期共听课22节,在年段上公开课1节,在学校上讲座一个。本学期写教后记、教学反思多篇以及学习摘抄有《后进生学情研究及其转化》、《谈数学复习课的提高》、《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记、“师道尊严新说”读后感、对出老师“绿化校园”一课的评课、学习“师德师风”、“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文章内容摘抄等。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我还在课余的时间里,经常到有关教育的网站查找学习的资料,浏览教育同行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教学札记和参与教学论坛的讨论。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用爱育人
虽然我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例如;对学生不愿佩戴红领巾的现象,教育学生自觉佩戴红领巾是一种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的具体表现。遇到学生因小事吵架,我会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在走道里发现一个废弃的零食袋,我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亲自弯下腰把废弃的零食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我班有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时常没有作业本,家长没时间管,我买作业本给他,让他有本子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们,时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厚的审美因素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客观基础。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变为动态,并能打破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推动着学生主动去参与审美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怎样让多媒体参与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优越性,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 有助于学生理解正确的动作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而学生对于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教育心理学也同时告诉我们,知识的掌握是在对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其实质性的意义,从而领会知识,也就是说 “看”是小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也同时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讲解体育技能动作时,必须把示范动作做的相当规范,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 有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易出现错误动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师,其中的因素虽然有很多种,但因学生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明确而产生的却占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在一瞬间就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即使教师反复示范,因是一瞬间完成的,学生还是难于把动作看得清楚,这样待到学生练习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意外。如跳远中的空中动作、支撑跳的手撑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便能清楚地把教师示范中不能讲清的地方讲清楚。同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播放时既放正确的动作示范,也放错误的动作,正误对比,能够避免许多常见错误动作的发生。既快速掌握动作,又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有利于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 有助于小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的培养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体育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与柔韧性等体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患冠心病、高血压、骨折等疾病的危险,同时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传统的体育课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更在学生中造成了体育是素质好的学生的权利的错误倾向。甚至使学生害怕体育、远离体育,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就可以向学生多方位展示体育的魅力。如:各种精彩的比赛片断,各种有趣的体育竞赛,新出台的比赛规则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体育与健康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体育与健康对我们每个人都不遥远。使学生接近体育,喜爱体育,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体育教学与多媒体电化教学无缘,因为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靠室外来完成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再因为体育教师由于客观原因往往对电脑接触的不多,在上课时就更不愿意利用多媒体来授课,这些现象自然是不符合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掌握一定的课件制作、网络下载,就一定能使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正确运用。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目的有多种:补充教材的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素材等等。例如,语文学习中的作者介绍,相关名著的介绍,图片资料;科学学习中相关科学知识的详细介绍,科学的描述,图片的说明等,都可由学生自主搜集。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的学习中,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的学习方式遍及所有学科,甚至学校的实践活动、班级的墙报,学生也会在课外搜集资料。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语文学科,占100%;其次是科学学科,占90.64%;再次之是综合实践活动,占71.93%,这71.93%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两所学校,另外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几乎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在所有的学科中,比例最低的是体育,占2.63%,这些学生都集中在同一所学校。在这些五年级的学生中,47.95%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22.81%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课外搜集资料。
在受访的342名五年级的学生中,70.76%的学生有一年以上课外搜集资料的实践,也掌握一些基本的资料搜集方法;35.96%的学生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没有困难,55.56%的学生觉得有一点困难,5.85%的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只有2.34%的学生觉得非常困难。
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只有17.25%的家长经常帮助孩子,26.90%的家长有时帮助,23.10%的家长偶尔会帮助,32.75%的家长基本不会介入,由孩子自主完成。换言之,多数学生是自己独立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
学生常用的搜集资料途径:互联网搜索、查阅书籍、问家长,找实物资料(如照片、物体等)、查阅报刊等等。其中,互联网是学生搜集资料的最常用、也最喜欢的途径,占调查学生的97.08%,其次是查阅书籍和问家长。
《问卷调查》显示, 54.97%的学生认为搜集到的资料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帮助,38.89%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两项合计是93.86%。这样的比例很高,然而,在问及对哪个学科帮助最大的时候,70.47%的学生选择了语文,其它学科比例都不超过10%。
二、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现象分析
从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三所学校来看,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状况正朝着好的趋势发展,不仅被教师广泛接受和应用,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中,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1. 课外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确能起到促进作用。93.86%的受访学生认为课外搜集资料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在课外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不但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资料搜集,初步了解、多维度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丰富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认知。
2.“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是深化素质教育,落实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版)的体现。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对“学生搜集资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见表格),凡此种种,都为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提供了依据和操作的目标。
3.“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出现学科不均衡,与学科特征有很大关系。从调查问卷看,在受访的学生中,100%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参与过课外搜集资料,而且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受益很大。其次是综合实践学科和思品学科。相对其它学科,这三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拓展方面更需要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以此丰富学生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与学科特征、学科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较大。
4. 课外搜集资料的普及情况与学校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有很大关系。以综合实践学科为例,在三所学校中,其中一所学校99.13%的学生曾在课外搜索资料协助课堂学习,第二所是78.92%,第三所却几乎为零,没有课外搜索资料的要求。这里可以看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校的教师,有的把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作为该学科的教学与学习的主要环节,有的却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这其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和教学策略的差异。
5. 课外搜集资料的渠道虽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互联网搜索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互联网搜索、在家里查阅已有的书籍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查阅报刊杂志、请教家长或同学、查找实物资料等途径,小学生都能运用自如。《问卷调查》反映,觉得课外搜集资料有困难和觉得非常困难的学生,加起来不足10%;家长不帮助或者偶尔帮助孩子搜集资料的学生占55.78%。换言之,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基本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些搜集渠道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上网,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电脑已普及到各家各户,在家里就能登陆互联网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为学生课外上网收集资料提供了物质保证。再者,如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特别是在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是学生完成课外搜集资料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几点建议
要落实、普及小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者需要树立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客观地看待教材,使用教材,补充教材的不足。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资源,但它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教材的作用,既要看到它的重要价值,也要用专业、敏锐的眼光发现其局限。当前,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常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奉为圭臬,一切教学行为均拘泥于教材教案,以为把教材的内容讲完就是合格的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却无异于照本宣科。要知道,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只能着眼于一定区域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难以兼顾特定学生的特殊性,甚至可能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课文的意义在学生眼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有计划地、分门别类地搜集相关资料(当然,有的资料只能由老师搜集、筛选),弥补教材的欠缺之处,丰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建立有效教学观和有效学习观。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学生能够掌握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固然重要,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更为关键的素养。真正的有效学习就是学生在“愿意学”的基础上“会学”,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外搜集资料,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乃至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当然,要使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作业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作用,教师所起的指导、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3. 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有目的、快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自然以上网搜索为主。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不断更新,不断扩充,无疑为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带来诸多方便。从《调查问卷》结果看,87.43%的学生首选或者喜欢在网上搜集资料。但是,登陆互联网并不是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查阅书籍、报刊也是很好的搜集途径,而且相比网络,可以更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因为,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只需要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相关链接就出来了。此一过程虽然迅捷方便,却无形中导致学生养成了网络依赖症,一旦离开了“百度”,学生在资料搜集上就会一筹莫展。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特别是纸质的资料,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教师不应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尽管在这方面对小学生要求不高,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考虑,为学习力的提升考虑,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国;瑞典;学生;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3-0102-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wed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CHEN Yanfei, HAN B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09,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uses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expert intervi ew to compar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Sweden on the point of pupils' recognition on PE curriculum.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 ences in teaching goal, hour arrange,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ing form and exam ine ways in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helpful reference and advice to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Sweden; students; comparison
中国和瑞典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两国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指导 思想和发展方针方面存在很大区别。目前,两国均处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学习和借 鉴对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双方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都有益处。采用问卷调查和比 较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国部分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和教师的访 谈,对两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力图找出各 自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特点,并通过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加强两国学校 体育的交流,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北京市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抽样选取了两市各6所学校的 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8年级)和高中二年级(11年级)的总计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重点调查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行为和态度。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查阅国内外社 会学、学校体育、比较体育等方面的专著和相关论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学者互访的形式多 次与瑞典斯德哥尔摩教育学院学校体育和课程研究领域的学者进行研讨交流,并共同观摩了 中国和瑞典的体育教学;对中瑞两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编制和发放了600 份面向两国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回收577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可归纳为“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 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本研究从学生对于体育 课的认识的视角出发,从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和评价方法等方 面来对中国和瑞典的体育课的教学进行比较。
2.1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比较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制定。尽管我 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间稍晚于瑞典,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标准制 定者在总结和继承本国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和内容。因此,从课程 目标的整体比较看,中瑞两国存在着高度的一致: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实现学生生理、心 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两国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存在高度的相关,大致 都包含了体育认知、技能掌握、发展体能和情感体验等几方面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瑞在各自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 师在把握具体目标的实现时会有所侧重,从而造成中瑞两国体育教学中的各教学目标的达成 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反映了用自我评价的方法来调查学生对于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情 况。
对上述问题回答的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国在体育教学目标侧重方 向上的差异,瑞典的体育教学在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身体锻炼的手段、学会与他 人合作等方面的达成度高于中国,我国的体育教学则在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掌握 方面占有优势。
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两国都有接近2/3的学生选择了通过体育课能够“缓解了学习 压力”,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和深入挖掘体育课程的娱乐放松功能。另外,通过访谈,两国 的体育教师均认为本调查中没有涉及的“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 锻炼习惯”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2.2 体育课课时安排的比较
受教育制度差异的影响,中瑞两国在体育教学课时安排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瑞典要求各地 区的公立及私立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对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开设的体 育与健康课程总时数有明确规定(在教育法附件中的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为500课时,最多 不能减少20%)。而对于每学年和学期的具体课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各校可根据办学理念和 特色自行决定每个年级开设体育课程的具体学时。另外,瑞典相关研究机构对本国3~9年级 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体育课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3年级、6年级和9年级每周平均有87 min、9 8 min和99 min的体育课时长。
相比之下,我国对中小学校体育课的课时进行了统一规定,即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 小学3~6年级和初中学段是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学段是每周两节体育课。这种规定与我国 地 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的社会背景相关。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 学生的体育课时,可有效保证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体 育活动的权利。
仅从数据的比较看,我国学生的周平均体育课时多于瑞典学生,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差距尤为 明显。但在瑞典择校非常普遍和方便,学生和家长可根据兴趣及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学校, 对于运动兴趣浓厚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体育特色和体育课时较多的学校,以满足其对于体育运 动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瑞典学生的学习负担较轻,拥有更多的课余自我支配时间,很多小学 高年级及中学阶段的学生都通过课外的体育俱乐部来参与体育运动。因此,从总体运动时间 看,瑞典高年级学生的锻炼时间要比中国学生多。当然,瑞典关于体育课时的做法绝非完全 科学与合理。目前瑞典学校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那些对于运动不感兴趣的孩子在课外也 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如何引导和提供有效的监督来保证这部分学生的锻炼时间成为困扰很多 瑞典体育教师的难题。
与瑞典的情况相反,我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对运动有更多需求的学生个体怎样选择 和参与体育活动。在教育制度和经济条件制约下,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 的闲暇时间和建设类似国外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参与运动的途径,造成这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 得不到满足。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中国学生对于增加现有体育课时的愿望更为迫切 。
2.3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比较
课程改革后,瑞典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点,突破了过去以生理学为 主的锻炼内容(活动、练习、训练),强调体育课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多地体现身体健康发 展的价值,而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因此,瑞典体育课教学内容非常广泛 ,除主要的球类运动、田径和体操等,还包括舞蹈、游戏、游泳、生存自救以及户外运动等 。在瑞典学校中,体育教师虽然需要制订每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确定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 ,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则没有特别严格的计划,甚至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可以和学生 协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对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建议,并很可 能得到采纳。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拥有更多 的接触不同运动项目的机会。但缺点是从整体上看,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松散和随意,体育 学科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得不到保证。
相比而言,我国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要求教师除要制订学年及学期计划外,还要 有完整的单元教学计划,课前要准备教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具体的规定,并制订非常 具体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目标,这种课前的充分准备对于保障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目标的 达成非常重要。它的缺点是教学内容基本上由教师决定(或者由大纲决定),学生在学习内 容的影响力和选择余地很小,在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强调整体,对个体的需求考虑较少。另外 ,受客观因素制约,中国很多地区的学生在接触体育项目的种类上要少于瑞典学生,这进一 步减少了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
上述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的融合,西方文化更注重个 体发展和感觉。实际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感受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值得 肯定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体育教学也开始重视个性化教学,追求集体与个体 的最佳契合点。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的高中阶段正在推广的“模块”教学和“选项”教学就是 一种很好的尝试。
2.4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比较
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否获得足够的运动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参与程度, 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非常重要。在本研究中,对于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的运动负荷进行了调 查(表3)。
表3显示,中瑞两国调查对象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运动负荷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
瑞典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体能的培养,技术教学比较粗糙。在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有时是与学生协商确定)后,学生即开始按照练习的顺序开始活动。当教师发现学生练习中 的问题,一般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很少让所有人停下来进行统一的技术讲解。同时,教师对 学生练习的量和密度有要求,并采用心率测定或其它方式来进行检测。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保 障 学生的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运动负荷。此外,瑞典的体育课堂气氛比较活泼, 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缺点也非常明显: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体育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系统性,课堂组织也比较松散和自由;学生如果需要掌握某一项自己感 兴趣的运动技能更多的要依靠课外的体育俱乐部来实现。
相比而言,中国的体育教学的组织比较严密,对纪律性有明确要求;教学层次和步骤清晰, 有利于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但可能会因为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示范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 和密度。另外,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由教师设计和控制,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足,始 终处于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对于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利。
2.4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比较
对中瑞两国学生对“比赛”、“理论课”和“男女生”分班(合班)等组 织形式的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3.7%的中国调查对象和46.5%的瑞典的调查对象选择 “非常喜欢”在体育课中安排一些比赛。两国学生在表达对比赛这一组织形式的看法上存在 着 较大的国家差异(p=0.01)。更多的中国学生喜欢在体育课中安排各种类型的比赛。两 国教 师在体育课中对待和使用比赛这一组织手段的态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国的体育教师经常 在体育课中通过教学比赛或者用一定竞技性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对胜利者 给予口头表扬或者其它的象征性奖励。而瑞典的体育教师出于“对竞争意识的强调会降低其 合作意识的形成”的担心考虑,在体育课堂上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现象出现,以跑 步活动为例,即使安排学生一起活动时,也会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出发。
对“理论课”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6%的中国调查对象和9.4%的瑞典调查对象选择“非 常喜欢”理论课。两国中小学生在对待体育理论课的态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两国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存有所不同。瑞典的体育理论课着重讲授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 的知识,包括生理、心理、营养、卫生等内容;中国的体育理论课的内容更为广泛,除各种 健康知识外,还包括一些关于体育项目历史、规则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等方面的介绍。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表4),两国学生在对待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态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p
与瑞典学生表现出的比较强烈地喜欢男女合班上课的态度相比,中国学生的态度更含蓄和 中庸一些,部分支持男女分班上课的中国学生的理由包括“男女生的运动水平差距太大” 、“男女生感兴趣的项目不同”和“男(女)生比较麻烦”等等。这一态度上的差距同样 体 现在两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观点和做法上。以北京市为例,政府出台规定,从2008-2009 学年开始,出于男女生在运动项目和活动内容上的兴趣差异,本着“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 的锻炼”的考虑,初中学生的体育课必需采取分班教学。瑞典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从20世 纪80年代以后,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基本上都采取男女合班教学的形式,他们认为这样有助 于培养学生与异性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5 体育课考核方法的比较 中瑞两国在体育评价方面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97.0%的中国 和88.5%瑞典调查对象经历过实践考试;有72.7%和72.6%中国及瑞典学生经历过笔试。而 两国中小学生对于考试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56.7%的中国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实 践考试,而持同一态度的瑞典学生只有46.3%。
通过查阅文献及对相关专家的访谈,发现两国在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方法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瑞典是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 向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个体评价,以个人的进步度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 国目前的评价主要实行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强调不够;习惯沿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 的学生,不利于判断每个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
另外,瑞典教师从认知、技能掌握、体能发展和情感表现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学生体育课上参与程度的观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都可能成为教 师评价的依据。在中国教师的评价中,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则占据很大的权重,辅以出勤、 纪律性等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
瑞典学生的体育成绩作为毕业成绩的一部分,和其他学科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的规定 使瑞典的学生虽然没有直接考试的压力,但在体育课上感觉“每时每刻都在考试”,对于体 育课的参与程度较高。相比而言,我国的毕业考试采用全国或者地区统一考试的方法,体育 成绩的比例在各地区升学考试中所占据的比例不同,但普遍较低,且体育成绩普遍采用以体 能指标测试为主的统一测试方法,与学生体育课上的表现没有直接关系。这一方面制约了部 分面临升学压力的班级在开展体育课的内容选择,也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动参与和表 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1) 中国和瑞典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在课程目标上的高度一致,但体育 教师对体育课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和达成度等存在一定差异。
2) 中国和瑞典在体育教学方面差异依次为课时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 形式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存在与两国在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教育思想与制度以及 学校体育管理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上等方面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3) 瑞典的体育教学注重运动负荷和体能锻炼,关注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感受 ,考核手段具有多样性,这是瑞典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
3.2 建议1)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速推进素质教师的实施,继续进行考试和选拔制度的改革,从根本 上确立学校体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有关部门应从行政、管理方面加强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为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提 供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途径和场地器材等条件,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和学校可尝试课 外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3) 体育教师在保障学科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借鉴瑞典同行在体育教学中注重运动负荷、 关注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更大的参与 空间,以实现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同步发展。
4) 继续深入对于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制度的研究,尽快制订出一套过程化评价与终结性评 价权重分配合理、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同时又能够较好地解决体育课评价与毕业考 核脱节矛盾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健,Hakan Larsson.瑞典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教学,2006(6 ).
[2] 汪霞.20世纪末瑞典义务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0(6).
[3] Eva Olofss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Sweden, 1945-2003: is meeting the lear ner 's needs tantamount to meeting the market's needs? [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 tion Review,2005,11(3):219-238.
[4] Annerstedt, C.Health rela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Sweden: Lessons from ce nt ral governmental transition to local school responsibility. In: EADS (Ed.) Physi cal Education: From Central Gove mental Regulation to Local Sc/ioi Autonomy. Vel en: EADS,2001:123-138.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们于____年3月份对我市农村小学开展了调查访问,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调查组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范围主要在两所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
二、调查目的
目前,农村中很多家庭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家长们也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家教班、特长班把教育责任全权委派给老师,自己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引起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各种办法,协调好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使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调查步骤
这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家访谈话法。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父母对你的哪方面最关心?你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是平等的吗?对家长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爸爸妈妈说的话都是对的吗?你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通过回收调查表,研读家访、谈话纪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四、调查对象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
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
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
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
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
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五、调查结果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溺爱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溺爱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农村责任田的承包、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农村很多家庭的条件明显改善,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又使农村独生子女剧增,从情感上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教育者这一角色,忽视了他们对孩子应有的教导职责。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无法理解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挫伤。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2【学校基本情况】
____ 第三小学,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大型寄宿制小学,学生____ 余名,学校现有寄宿学生____余名。除少数周围小区的居民子女外,大多数属于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来源复杂,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且大多数家庭有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改变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现状,追求学生更加美好的未来。
【调查的目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社会活动,而是开放的、全方位的、多方合力共同作用的。
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帮助学校指定合理的家校沟通措施,充分了解到家长及学生需求,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协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促进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构建,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渭南市首批认定的家庭教育专家仵艳红老师在学校德育处的配合下,对我校部分的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过程】
一、学生的抽样选取情况。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0名;
2、特殊家庭(孤儿、单亲、残疾)子女10名;
3、公寓寄宿生10名;
4、父母在县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10名。
同时,全校220名教师有30名参与了教师问卷的调查,其中包括班主任10名,科任教师10名,保育教师10名。
二、问卷试题设计情况
本次调查设计问卷3份,分别为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每份问卷共15道题目,题目类型分别为选择题5道,判断题5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1道;题目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家庭教育方法、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对待教师联系的态度、教师家校沟通的目的和方法等。
三、调查开展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试卷630份,收回574份,其中有效答卷568份,缺失试卷56份,包括学生试卷23份,家长试卷33份,教师试卷全部收回。缺失试卷主要为长辈代管的学生和部分年龄较大的祖父母及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从受访调查的300名家长来看,有效的261份答卷中,对家庭教育存在溺爱型的有64户,占25%;放任型的107户,占41%;教育措施乏力型的56户占22%;封闭型的16户,占6%;注重方法的18户,占7%。
从参与调查的300名学生来看,有效的277份答卷中,对家校沟通期望值较高的27人,占10%;期望值一般的169人,占61%;无所谓的36人,占13%;完全拒绝的45人,占16%。在学生对家长教育方法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的16人,占6%;比较满意的42人,占15%;一般的97人,占35%;认为方法不当的90人,占33%;极度不满的3人,占1%;无法评价的29人,占10%。
30名参与调查的教师中,答卷全部收回并有效,其中认为家校沟通必要的27人,占90%;认为家长配合不力的18人,占60%;认为能力不足并措施乏力的12人,占40%;认为沟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4人,占13%。
【调查结论】
1、大多数家庭有让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改变家庭及学生个人的现状。
2、由于文化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属于并行但互不干扰的两条直线,因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3、部分家长,教育理念陈旧落后,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长期持久的教育目标和方案。
4、个别家长,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授给孩子。
5、大部分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有效的家校沟通的必要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沟通措施和方法,影响学校育人的效果。
6、相当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把沟通协作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家长。
【反馈建议】
1、成立学校“家庭教育及家校配合方法”研究小组,选择一部分优秀教师,针对本校实际,参与专项课题研究,探索家校沟通合作的有效策略。
2、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和家长担任讲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子方法,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人的观念和方式。
3、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心灵驿站”、留守儿童关爱室的作用,协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以学校德育处为龙头,组建学校及班级家委会并有效展开相关活动,鼓励家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建设几个家校合作的品牌班级,缓解家校矛盾,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和谐稳定发展。
5、聘请校外专家及本校优秀教师,开展教师家校沟通合作专项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有效的家校合作沟通办法。
6、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活动,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7、发挥优秀学生家长作用,组建“家长志愿者服务队”,形成育人合力。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3按照学校要求,我们对研究院小学五年级二班的48名学生进行了家访。调查方法采取了实地家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实地走访为辅,以补充详实的资料。共走访了16个学生家庭,发调查问卷48份,有效问卷48份。
本次家访调查的内容有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教育状况;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家长共商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家校共建,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及老师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结构及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和一个表格,表格调查学生及家长的自然情况。其中封闭式选择题目16道(第1-15道和第17道),半封闭式选择题目1道(第16道题目),开放式题目1道(第18道题目)。
具体题目及调查情况如下:
1、您认为家访的时间应该怎样定?
96%的家长选择了“学期中发现问题及时家访”,如此集中表明家长们对孩子问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这点在随后的随机抽样家访中也得到了证实。
2、您愿意接受哪种沟通方式?
94%的家长选择了“打电话”沟通,其他选择了“到家家访”,没有人选择“网络家访”和“写信”。现代通信比较发达,人人有手机,打电话也很方便,这可以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电话方式有快捷的优势,可以随时通话,但据点是功能不是很多,另外,个别时候需要老师自己掏话费,其实,网络家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00后”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70后,应该对网络比较熟悉,网络交流中的留言、邮件、QQ群群发等功能已经被很多企业作为网络办公用,是比较成熟的,很多孩子已经有QQ号,只不过大部分用在了玩乐和游戏交流上,盲目地“练级”。我校推行的“校讯通”业务也在网上,这项表明“校讯通”业务还没有很好地使用,应该提倡。
3、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的主要人员是?
55%的选择了父母,35%的选择了母亲,10%的选择了父亲,无人选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表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大多是由父母来教育的,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家庭都是由父母共同协商来负责子女教育的`,大多数家庭是母亲在家庭职能中分工的管教职能大于父亲。即真实的情况可能是:选择了父母共同教育的可能是父母商量、母亲负责的时间多于父亲,但选择了父亲的却很可能真是父亲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很多新生家庭婚后对原生家庭在育儿、生活起居等多方面仍有依赖,但还是无人把教育归于原生家庭,表明父亲们对育儿问题的重视、父母素质提高、有教育孩子的能力,愿意承担责任。
4、家里有多少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
70%的家长选择了50本以上,20%的选择了30本左右,10%的选择了10本以下。表明家长们对孩子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为重视。可以得出结论,现在的孩子不缺书,也许他们缺的,是读书的气氛、读书的时间和对读书的引导还有,就是真正的好书。
5、孩子有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吗?
90%的家长选择了“有”。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这表明在家校互动下,学生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小学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到初中能更好地适应。这里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学习、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等。
6、您亲自为孩子购买图书或学习用品吗?和7、最近半年您问过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吗?12、你能主动就孩子教育问题与老师沟通吗?
96%的选择了“经常”。表明家长们对孩子学习非常关心和支持。
8、您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方式是?
40%的家长单选了“听孩子汇报”,有30%的选择了复选项“看考试成绩”和“到学校问老师”,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了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有30%的家长单选择了“看考试成绩”,另有10%有家长偶尔过问。表明在家校互通方式上,有的家长可能因为时间原因平时问一下孩子即可,很少和学校接触。有部分家长通过向老师、向学生打听等方式综合了解。家校沟通的方式基本是畅通的。
9、您帮助孩子制定过学习计划吗?
60%的家长选择了“偶尔”或“没有”,40%的家长选择了“经常”,表明存在着学习计划不被重视,或者因为家长没时间、不够专业,也许因为孩子们没时间、对于五年级大孩子亲子交流互动不够等原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有计划,那种盲目地、随意、随机地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效率不高。希望家长们能够尽早地理解到这一点。
10、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您的态度是?普遍选择“主动与老师联系,积极处理”。
13、您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100%全选“家校共同协作”。
表明家长们态度认真,相信学校、相信老师,不会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家长理念到位,认为“家校共同协作”才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无疑使这次调查使得这些理念更清晰。
11、您怎么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90%的家长选择了“让其自己做,然后检查指导”,其他选择了“不过问”。表明大部分家长还是没有撒手孩子作业,还是处于“扶上马、送一程”的阶段。那些不过问孩子作业的家长有的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地写作业,有问题能够积极处理。
14、在教育孩子方面,您最大的烦恼是?
50%家长选择了“不知道教育方法”,25%选择了“夫妇意见不一致”,25%选择了“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恰当地反映出了现在家长们对教育孩子的烦恼,表明家长们对教育方法有很大的期待,严格说来,管教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习成绩和心灵的成长这些都是不等号,也并非新话题。现行体制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划分不细,家庭教育包括什么内容,家长们更是不得而知,还处在抽空学点、学点是点、随波逐流中,造成了家长盲目教育或管教,不懂方法。夫妻之间也是“谁声音大听谁的”,有些问题讨论半天没有正确答案,再加上时间有限,这些教育的大是大非问题很可能就搁浅了。这也表明我们开展的家长学校非常好,采取了发放《中国少年报》等方式,这些都应该继续坚持。不过,也应该创新方式,增加家校互动的途径和渠道,以提高家长亲子互动有方式方法,促使亲子间、夫妻间、其他成员间尽快、更好达成一致意见,促进孩子学习与全面成长。
15、您对本次家访的满意程度?
基本都答满意。
16、您希望老师在家访时和您交流学生哪些方面情况?
大部分选择了学习、思想,少数选择了行为习惯。
17、今天,您希望老师在家访时侧重关注学生哪些方面?
这是一道多选题目,共16个选项。其中,最多的6项依次为:课堂学习、集体活动、行为习惯、自信程度、口语表达和人际关系。最后4项依次是:班干培养、科技技能、倾听能力、劳动能力。在家长最关心的6项中,学习第一位,第二重要的是集体意识;6项中两项涉及个人,4项涉及到社会性,如集体活动、自信、口语表达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表明,家长们关心的不仅是学习,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极为重视,认识比较到位。值得提出的是自信程度这个特质为广大家长所重视,表明现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做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因为自信的后面可能就是、口语表达,可能是人际关系,可能的情况是口语表达不好、人际关系不畅的原因是不够自信,这是根本原因,需要加倍注意。
18、你对学校发展有哪些意见,怎样实施?
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大家集思广益,主要是认识到学生教育要全面提高,学习、身体、社会等多方面。比如“希望学校在管理上更人性化,更体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关怀,让孩子在长大的同时更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再比如“希望更多地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比如“在学习的同时,全面提高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发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等。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们全面成长的多方诉求。
二、本次家访调查的启示
1、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家访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 ”通过家访,教师同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既帮助我们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必须充分认识家访的重要意义。
2、家访要及时经常。
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学生的问题刚露出头的时候,抓住时机及时展开调查,以利于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取得进步、学生情绪反常、学生生病都要及时进行家访,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比滞后解决要有效益多。
3、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急需补充。
作为家长,人人都希望孩子好,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但是很不幸,独生子女的家庭却大部分老师盲目的,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差异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家校及时互通等多种方式,提高家样互动的频次,不能半年来一次,一次管半年――以便更好地提高家长意识和能力,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做好辅助工作和家庭教育,使家校互通,一个思路,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4、家校互动方式和渠道需要创新。
与其说是家访,不如说是家校互动的方式,需要创新。要多渠道、多方式、及时进行。就我们学校来说,应该鼓励学校、老师、引导家长使用校讯通业务,比如发作业、报成绩、提示安全、活动通知等,使用电脑网络进行交流,是一种省时、高效、有效的沟通方式。此外,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应及时利用召开班会、家长会等方式进行总结,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比任何现代化方式都有效。电话交流作为一种及时的补充方式。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多么的重要,要把研究院学校建设成为油田矿区的优秀学校, “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振兴民族,科技兴国,教育为本 ” 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按照教育和成长规律来做事。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4本文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党的 ____大 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
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 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 学法 仍是 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
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5为使本次教育实习能顺利进行,下面提出混合编队教育实习的试行计划,供各混合编队教育实习队灵活掌握使用,并欢迎各方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育实习意义和目的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
1.使实习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与人合作的能力。
2.使实习生在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校教育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通过实习加强我校与各中学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新时期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广现代化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推动我校和中等教育稳定发展。
二、教育实习内容与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目的是使实习生初步掌握中等学校所实习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实习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要求是:
①要充分锻炼提高自已,根据各实习学校实际情况,以多上课为宜。一般要求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提倡与鼓励上重复课、跨年级、跨专业、跨校上课,
②每个实习生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③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进行检查性预讲,同组实习生参加听课,并邀请原科任教师参加。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④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下一个班的实习生,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实习生互相听课和教学评议的情况将作为考察实习生态度和教学能力的依据之一。
⑤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⑥每个实习生都要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知识讲座、文学、艺术、体育等课外读物。
2、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做法。原则上一个实习生下一个班,班主任工作实习要在原班主任领导下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①在1~2周内了解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订出班主任工作计划(包括班主任工作目标要求、班活动安排、主题班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集体工作措施)。
②领导班集体,对班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班、团干部开展工作,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
③每个实习生上一次主题班会课,独立组织一次班活动(包括班课、团课、班干部会议、班、团活动)。
④做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如知道早读、早操、文体活动、检查教学日志、检查卫生、批改周记、家访等。
⑤认真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每个实习生必须在全面了解全班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情况,做好个别学生转化工作。
3、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
每位实习生在搞好教学和教育实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教育调查或教育科研,锻炼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调查研究必须在取得实习学校同意后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①从实习学校和当地情况出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可结合当地情况加以选择。例如,实习学校的某学科的教学传统风格、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中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开展素质教育情况等的调查研究。
②教育科研可以对某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某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③写出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五千字左右)。此项成果作为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
三、教育实习时间安排
教育实习时间为八周,自____年9月19日至11月13日。到实习学校之前,用课余时间作准备。实习回来后,用三周课余时间上汇报课和复评成绩及总结经验交流。实习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6月中旬至9月18日,课余时间)
① 省内分片负责教师与实习队长到各实习学校落实教育实习任务和内容。省外实习队由实习队长打电话与有关学校落实各项安排。
② 实习队长召开全体队员会议,落实个人的实习任务、内容。
③ 召开实习队长、带队教师会议,部署实习队有关管理工作要求。
④学习教育实习有关文件:教育实习工作手册、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广东省班主任工作条例等。实习队员根据实习课程的要求进行备课、预讲、微格教学。各院、系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备课、预讲及其它教学技能训练。
⑤ 各院系领导做教育实习动员,加强纪律教育,强调树立华师人形象。
⑥ 做好财务和交通安排。
⑦9月19日各实习队长可根据本队具体情况确定出发时间,但不得迟于20日。省内各实习队应于出发前一、二天派人先去实习学校,协助实习学校安排好实习生办公、食、宿,做好全体队员到实习学校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省外实习队应在出发前告诉实习学校出发时间和乘车的班次以及可能到达的时间。
2.见习阶段(9月19日至9月24日,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减少见习时间)
①到达实习学校后,分别请实习学校领导、科组老师、班主任介绍学校、
科组、班级的基本情况,请优秀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的好经验,了解实习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
张洁: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展的;另一种就是通过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开展。像英国那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比较早的国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一般都采用融入式教育,通常是融入语文课里,只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才将其设为独立课程。这是因为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思辨能力不是那么强,而媒介素养教育却强调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力争对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等方面产生影响,所以不太适合作为独立课程给很小的孩子开设。
但在中国,现在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小学里进行实验,而且是进行这种独立式的课程实验呢?是因为中国还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容,我们必须通过独立实验课的形式来向别人说明媒介素养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问题,我们也希望它将来能够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中,但第一步还是得先有独立式的课程开发,然后才能牵扯到融合的问题。
我作为研究者并不是小学教育的专家,因此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了解小学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并且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吸纳大批一线教师去听课,然后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说出我们的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异同,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融合课的实验,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特别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方式。
目前,像黑芝麻胡同小学这样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的学校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还是以非课程的形式开展,比如主题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这样的非课程教育对校内教育是一种必要补充,而且有校内教育所不及的优势,比如说它不会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而且能够让孩子们亲临媒介产品的制作现场,从而对媒介生产有最直观的感知。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法是否是一种创新?
张洁:我觉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教法与教育体制里现行的一些做法的确有所区别,但我不认为这是教育学或者说教学法上的创新。许多来听课的一线教师觉得,他们现在用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应试,但媒介素养教育因为没有应试压力,所以会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强调每一节课里都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发言、表演、展示的机会,因而就显出了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我看来,我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门课在教学方式上对传统课程的颠覆,我只是希望教师们能用新鲜的理念去对待这门课,而不要照本宣科,不要把它上得和其他的应试课程一样。
《中国教师》:若要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课程内容的梯度和层级要怎么确定?
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其媒介的实际接触情况来定。比如说广告和动画片,对小学生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爱看广告,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是很爱看动画片的。又比如说流行文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能对于名牌、明星、偶像等不太有概念,也不会疯狂地追求,但在初中阶段就不一样了,这些问题就会变得比较严重。再比如说新闻,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强调新闻是很值得分析的内容,我们刚开始也一厢情愿地编了很多关于新闻的课,但后来发现新闻是显然不适合小学生的,因为他们都不看新闻。所以像这样的内容就应该往后放一放,比较适合跟初、高中阶段的孩子来探讨。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教育,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教育的效果要如何评价呢?
张洁:就我们在黑芝麻胡同小学的经验来说,会综合使用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都包括知识和思维两个维度的测评:知识维度测评可利用一些标准化试题来完成,主要考查学生们在受媒介素养教育前后对媒介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在思维维度的测评上我们主要借鉴台湾地区的中小学生批判思维测评量表来对学生的批判思维倾向和批判思维技巧情况进行测评。由于台湾版的量表并不是专门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开发的,因此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些适用性方面的处理,我们希望将来能更多地与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发出更适用于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更有针对性的测量工具。
除了前测、后测这样的量化研究,我们也在每个学期末组织一些焦点小组访谈,邀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参加,听听他们的反馈意见。此外,学生的作业也是很好的测评依据,我们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收集起来,为每名学生都建立了“档案袋”,这种档案袋式评价其实是能够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一般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开展的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它以课程的形式开展会有哪些优势?
张洁:以课程形式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首要优势就在于讲求了效率。说实在的,为什么会有现代学校、现代教育,不就是为了效率吗?在这一点上,作为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样的。在讲求了效率之外,它还兼顾了公平。像黑芝麻胡同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正式课表的,它不是兴趣班,不是课外活动小组,不是需要父母单独报名自愿参加的那种培训班,它跟父母的意愿或者孩子的家庭条件没有关系。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做成一种兴趣班、冬令营、夏令营之类,孩子的家庭条件就变成了他接受这个教育的门槛,会造成“知沟”,从而加剧社会的分化,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能够使所有孩子都接受到这个教育,虽说现在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学校派车让孩子们出去参观的时候学校会因为安全考量而拒绝这样的要求,但是有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我们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冬令营、夏令营的形式来对学校教育做一个补充。总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新课程,师资问题如何解决?
张洁:师资培养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师资培训方面我们目前探索的方式是希望能够“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不能抛弃现有的在岗教师,应该给他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打消畏难情绪,迈过信息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早日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范专业,培养一批专门的师资,或者是在师范大学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把它设置成公共必修课,让将来可能成为教师的这些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能了解到相关的理念。我觉得如果能通过师范教育这种系统的教学体系来培养师资,媒介素养教育执教者数量会迅速地增长吧。
《中国教师》: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都包括哪些内容?
张洁:概括说来有三方面:一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二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三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培训甚至会细化到制作课件的技能上,此外如何高效搜集教学素材、展示素材也是很重要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课的教师教学优势何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介素养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张洁:说实在的,教育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面临着教师没有优势可言的局面,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后喻”时代,很有可能会出现前辈制约后辈发展的状况。所以我觉得教师的教学优势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情境设置及教育引导。因此我十分强调教师要改变心态,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对媒介的了解不及学生的状况,不急于否定学生的各种喜好和行为,而是认真观察学生在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由此发现教学切入点。此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媒介操作技能,尊重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并明白启迪学生思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我觉得好的媒介素养教育课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好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教学时机;其次就是要对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知识体系很清楚;再有就是强调教师要有非常灵活的深入浅出、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本领。媒介素养教育的执教者要非常了解孩子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其媒介接触状况。媒介知识有别于其他知识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转瞬即逝、不停在变换的。你看数学,1+1今天等于2明天还等于2,教师只要学会了加减乘除规律就可以了,不用每天都去想怎样更新教学素材,但是媒介素养教育不一样,讲广告就必须用最新的广告例子,而且第二年再讲的时候就必须更换素材了,而且现在层出不穷的媒介新现象(如微博)都需要媒介素养教育课教师及时去关注和了解。
举一个例子,为了给孩子们讲游戏,我们对黑芝麻胡同小学五年级参与实验教学的90名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让他们列出自己最喜欢玩的3款游戏,结果90个孩子列出的游戏有上百种之多。为了使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准备那堂课的教师非常辛苦,她真的是把那上百种游戏下载下来逐个玩过,边玩边做笔记,边玩边思考孩子们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设计教案。说实话,如果没有亲身去体验学生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就不会了解他们的经验,就没法去引导、去点评。
《中国教师》:那这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要想上好这门课就应做好事前调研?
张洁:是的。教师要先调研,而且要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媒介素养教育背后的理念可以是不变的,毕竟它也有固定的分析框架在,但是你给学生讲课时不能用的是多年前的例子,那时候那些学生可能还很小甚至都还没出生,是很难理解的。
《中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讲求综合、广博、前沿,而传统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却是单一、专门、固定的,两类课程在互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后果?这种互动对我们的教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洁:学科分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基于现代主义哲学出现的,一如福特在工业领域发明了流水线的工作方式般,我们也在教育领域创建了分科模式。但社会生活是高度融合的,它要求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也应该是高度融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性也就表现在它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匹配上。在今天,福特流水线在一些领域已经不再适用,像谷歌、百度这样的公司,它们的运作已不是流水线模式了,而是新型的项目负责制、小组合作制等,新的工作模式与社会需求都呼唤新型教育的配合。学科分类式的教育可能再过50年、100年也会彻底改变,目前属于过渡阶段,出现所谓的“前卫”课程与传统课程碰撞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这样的碰撞可能会导致两种结局:第一种就是教师在冲击中选择敞开胸怀去主动接触媒介素养教育课,去探究这门课与自己所教课程的差别和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的原因,然后改善自己的教学,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更有意思,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二种结局正好相反,就是一些教师决心和新型课程“硬碰硬”,最后留待历史进行选择。我觉得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但这个过程要经历多少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教师》:如果说知识的融合是最终趋势,那你怎么看待目前仍然以单学科形式进行的各种人才选拔方式?
张洁: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变化。社会变迁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几百万年的演进过程中,从一个社会阶段到下一个社会阶段的变革过程都不是“一刀切”的,都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中所发生的冲撞、反复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可能无法亲见这样一个变革的完成,但我们要知道趋势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坚信情况会发生改变,哪怕可能是在500年之后。
《中国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念的指导下,知识大融合式的综合教学是否会在未来取代现行的分科教学模式?我们会不会面临虽然“博”却无法“精”的尴尬?
张洁:问题导向式的教育能引导孩子去深入地研究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涉猎和研究各学科的各类知识,因此不会出现你说的广博了就浅显了的问题。达・芬奇被称为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试问他为什么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呢?就是因为他上学的时候没有分科,当他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必须同时涉猎很多的知识,经过长期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后,用今天的话说,就很容易成为“全能型”人才。
在将来,我觉得好的教育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鼓励孩子们找到天性,让他们都能知道自己要什么,希望做什么,从小培养他们的理想和职业规划意识;然后再依据孩子们的倾向性和选择来判断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及帮助,来安排相关课程。好的教育就是设置合理的任务,作为教育者,你一定要会明知故问,让小孩觉得你真的需要他帮你,然后就会激发他的探究意识,他就会告诉你他的思路,同时获得成就感。
《中国教师》:谈到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碰撞,孩子们会不会觉得接受广博的、新鲜的知识才是最必要的,那些单科知识不仅枯燥而且过时了?
张洁:要澄清的一点就是媒介素养教育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知识无贵贱高低之分,无论是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传统学科教育,都应该是服从于同一个教育目的的――那就是让人活得更幸福。之所以现在的学科教育有些“变味儿”,变成了让孩子们觉得痛苦的事情,是因为有些教育者没弄明白该怎么教,或者评价的标准有问题,而不是因为学科知识本身不好、本身有问题。我觉得你刚才的问题可能有些把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画等号了,似乎说到语文数学就让人头疼,但实际上并不是语文数学知识本身让人头疼。使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要学一门课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好教师应该能让孩子们领悟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而不是仅仅把知识简化成一种应试的工具。所以,媒介社会的到来和媒介素养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并不会使每个人的求知流于表面、变得浅薄,反倒是教育本身的一些“歪习”,比如“应试教育”,让教育本身变浅了。要再次重申的是,语文、数学、体育、美术、媒介素养教育等等课程,他们在知识体系上是平等的,并没有深浅之分,都非常重要。如果要说媒介素养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只是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方式的一个不同而已。
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实际上并没有打击其他的课程,相反它还能很好地融入其他课程,为那些课程拓展内容、提供辅助、增添魅力。媒介素养教育完全能够与传统课程和谐共生,从而使整个教育得以抛开呆板的旧面貌,焕发出更加灵活、有吸引力的一面,去拓展孩子们的眼界,使素质教育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