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将心比心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情景二:教学内容为初一思想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通过“生活在线”“探究平台”等教学环节将教学内容逐层推进,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爱心、宽容、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当教师提问: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是什么?有学生朗声回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是教材上提供的正确答案,也有学生在悄悄地说:将心比心,以牙还牙。
情景一中的窃窃私语,情景二中的悄悄话,声音虽小,依然传到同学、老师的耳中,这成为课堂中的另类声音。上述情景中教师采取的处理方式均是忽视,置若罔闻。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因为教师认为这是部分学生在捣乱,也许是教师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探讨,也许是教师认为关注这些声音就偏离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其实,静心想想,这些声音也许正是学生的真实想法,也许正是学生依然存在的未解开的疑惑呢?
学生的另类声音,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正确处理课堂的另类声音,是教师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教育的契机与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课堂中的另类声音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与独具特色的创造性。
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惘。教师如果只停留于教材,停留于抽象的说理上,停留在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的或是不对的判断上,无视学生的疑惑,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那是没有说服力,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教师如果对另类声音给以否定或无视,看似维护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看似保全了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但那样的课堂将没有激情与碰撞,也将是贫瘠而苍白的!
正确对待课堂中的另类声音,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我灌输,你接受”的单纯说教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平等地参与学生的争论。正确对待课堂中的另类声音要求教师直面学生的疑难问题,与学生在一起讨论。通过让学生说,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看问题的方法以及情感;通过让学生说,教师也可能受到学生的启发,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认识。
设计思路:我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为设计的主线,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分块。
导入部分:分段运用资源包中于丹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评述,导入新课,并对“是什么”加以解释。这是本节课的第一板块。
新课部分: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角度进行归纳。这是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也是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前面教材学过的内容,基于所在学校的相关活动,分别通过三组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归纳了五项品质,即尊重友善、明辨是非、换位思考、提升素养、勇于负责。
总结部分:梳理知识结构,并结合学校活动进行拓展训练,要求学生设计爱心义卖活动的方案。
下面,我将结合上述模拟课堂实例,阐述自己对教材解读的一些浅见。
一、教材解读:做什么?
我理解的教材解读,就是首先对教材进行解构,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着重培养的能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即对教材文本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下面,结合案例分析:
1.解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意义及其关键所在;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是非观。
2.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重点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五个优秀品质入手,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增强责任感,做自觉守法的好公民。另外,通过学生课前实践、课上汇报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等等。
解构的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解剖的过程,将教材内容细化,梳理出线索;建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整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观,并有所提升和引领。
二、教材解读:为什么?
1.科学合理的教材解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材解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的重要过程,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苏教版的教材对江苏地区的思品课教学具有普适性。然而,不同城市的学生不同,地方、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进行教材解读,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法,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有吸引力,才会使学生感兴趣,能真正地参与其中,获得最高的效率。
案例中,我设计了三组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其中运用的情境、事例,均来自本校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校本特色。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有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2.教材解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解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提高教材解读能力是全面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重中之重。
案例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义的解读过于单薄,以至于讲解时不够透彻和全面。这也成为我这次基本功比赛结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而有的参赛选手是这样来解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己所欲能否施于人呢?变换角度处理内容,不仅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而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也显得更加丰满。
三、教材解读:怎么读?
1.基于课标
课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对教材的解读也不例外。有了标准,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吃透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才能合理地提炼教材的深层次含义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学情不可忽视。比如,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任教学校生源的情况,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这节模拟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从知识基础、成长需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和交流,对新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对自己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依据……学生有了交往的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如何‘爱人’的讨论,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样的分析使得教学设计更为生本化。
3.系统思维
教材解读需要系统思维。教材的每个章节不是独立存在的,编者对其顺序的编排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解读教材时需要带着系统思维,将本课的内容放到整课、整个单元、整本书、一学年,甚至三年初中的教材中,去整体分析它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构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本实例中,我对教材的分析是:“本课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节,是第6课中心内容……的起始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第6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尊重了本课教材在本章节的地位,也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注重了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4.彰显特色
教材相当于一个资源库,包含着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但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主体不同、地方特色不同、学校文化不同,这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能对教材有独到的解读,课堂教学有效与否,提取精当、适切的教学内容、合理地整合资源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并进行合理地开发,也是呈现优质课堂的一个重要抓手。如此一来,教材解读则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不同的教学风格。
案例中,我考虑到有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包的资源,并整合特色资源,才能有亮点。
第一,我分段使用了于丹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读视频,来处理“是什么”的环节,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顺利推进课堂教学。
第二,“怎么做”环节中,我所选用的资料和活动,都是基于本校的校本资源。这样就使学生的参与过程与生活体验成为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校本化和实践性,有了亮点与特色。
这次模拟课堂,给了我重新审视课堂、剖析自我教学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解读教材是每位教师应该不懈打造的教学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本功,我将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海蓉.深入解读教材:上好每一课的第一步.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5-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现代孩子的东西很多,如网络、游戏、各种娱乐项目,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了足够的兴趣。导致教师们叫苦连天,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方法用尽就是效果不尽人意,那么怎样做效果才好?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三个方法。
1.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文章,挖掘文章阅读的兴奋点和文章的魅力所在,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只要细心研读就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1.1 找准文章线索。课文的写作线索,如《白鹅》中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将心比心》的课题"将心比心"等词句,它们统领全文,具有贯穿作用。把握住这些,好似抓住了一条线,可以把课文的文字象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能使我们更快地进入与文章的对话状态。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利用这句话进行贯穿全文的教学: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幕……学生从文中感悟到了一幕又一幕的情景。教学过程没有烦琐的提问,有的是情文交融的对话。
1.2 抓住重点语句。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我们要牢牢把握,重点讲解。例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中的描写草地的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两处写景的文字,,还有一些富于情感充满哲理的语句等等。这些地方对学生的语言习得很有裨益,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后,也有助于阅读兴趣的生长。
1.3 适时解答疑难点。文章中还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如果不适时的给学生以解答,学生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如在讲《曼谷的小象》一课中的"点缀"一词时,不出示点缀着野花的图片,而是老师让孩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上密密麻麻的绿草,再点缀一朵红花。这个词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中还有一些看似平淡实则精妙之处,看我们能否像伯乐一样将它的妙处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作为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让自己能独具慧眼。
2.巧妙设计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的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堂生成也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得到最精彩地发挥。
2.1 要有诱人的导入。抓住题眼,设计好切入点,引起学生探疑兴趣,导入力求简洁高效,富有儿童情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抓住题目专列进行语言实践,她出示"专列"一词,采取猜词的方式,例如:专门去做一个采访叫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叫什么?等等,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懂得了和"专"搭配的词语,这是很高效的一种做法。有的课题简洁明了,采用提问切入也是比较高效的做法,让学生提问,问题来自于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2.2 多创造读的机会。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课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去品味、感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积累的多了,自然会运用的就多了,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多读,读出味道,合理安排读的时机,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那么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
2.3 巧用辅助手段。辅助手段要恰当运用,它是为学语言而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的景物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天山风光,而后引导学生:其实深入阅读课文你更会被作家那精妙的语言所吸引。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相应的语句。再看看画面,你能给画面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吗?学生取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标题,有的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有的把课文里的词语进行重组。学生为自己的诗情而激动不已,他们享受着语言的无穷魅力。
2.4 适当穿插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穿插适当的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改变通常的做法,只出示词语意思和语境,以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文中的词语填进去,学生兴趣很高,要恰当填词,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读文,这样一举两得,既认真读文,又自主掌握词语。
3.静心感悟文章的情感
带着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从容应对、驾驭自如,让学生静心品文,有足够的时间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细细思考,慢慢感悟,让学生收获着、品尝着文章的魅力,得到阅读的乐趣。
3.1 静心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围绕"妈妈的帐单和我的帐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让学生进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明白了帐单背后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为妈妈写一张帐单,学生震撼了,自己竟然用了父母这么多的钱,还不包括父母付出的爱心和呵护。学生在震撼中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
3.2 品味情感。我们喜欢阅读,经常是因为文字能打动我们的心,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与文章对话,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魅力。首先,老师要以情感人,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老师没有提问题,而是饱含感情地说:认认真真读课文,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当学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他自然会全心全意地融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去,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喜欢阅读。
3.3 快乐练笔。在课堂上恰当地练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使课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点让孩子感受抒发的畅快。他们在交流时更能体验到快乐与人分享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练笔,他们感受到来自语言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既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不仅可以从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以音像影视为主的教育媒体,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中汲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逐步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社会调查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对大学本科生教学活动的影响深远。
一、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设计
大学教师要注重深入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找准切入点,培育生长点,激发创新点,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分析学情,注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身体心理状况的分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入体会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起点在哪里,思维在哪里容易受阻,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克服思维障碍。每学期开学,及时组织课题组小组开会学习研究计划,制定个人研究计划,并讨论总结上一学期经验得失。促进并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提高了课堂的空间和效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还有效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到位而不越位。学生基本实现了积极主动的参与,具体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行为参与,该操作时让学生积极动手,讨论时让学生积极发言,练习时让学生积极动笔;二是情感参与,上课充满热情,态度主动认真;三是思维参与,即深层次的参与,表现在注意力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有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发言等。
三、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学习方式
课堂上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地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接受、探究、模仿、动手实践、练习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根据内容、对象、环境较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倡导学生合作交流,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发展。合作交流注意了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注重了有效组织,分工明确,及对合作成效的积极评价。另外,重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老师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以形象思维促抽象思维。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是以老师演示,学生做听众观看,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的尴尬,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多层次练习
在教课过程中,教师们认识到练习是必要的,是促使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有效手段,也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们重视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或单项的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或变式练习综合性较大的发展性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努力体现四性,即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比如课堂作业设计成有梯度的闯关题,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充满自信地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激起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我想这正是我们老师所期待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一些措施,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屏蔽、督促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走神或远离学习任务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评价方式
每次公开课程结束后要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尤其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积极地挑战自我。每次公开课程将至尾声,让学生简单评价自己在这节课的得失,学生基本能客观评价,老师及时肯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学生改进,也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评价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自己学会的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后反思
实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加强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加强实验教师的每学期及时制订好个人研究计划、个案研究、自我反思、实践改进,仍然是实验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实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随机沟通,鼓励实验教师积极撰写教研心得和论文,实现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的目的。
通过信息技术对本科生教学活动影响的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也有进一步的明显提升,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全面的推广,从而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48-02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应从每一节课做起,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其理念,敢于在改善师生关系、处理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设计、应用教学策略等方面积极另辟蹊径、敢于独出心裁,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更生动全面地展示着教材,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中,都会看到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使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及听课学习中看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1 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手法新颖,表现情节、细节生动,极富趣味性,而且以其多样化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原来比较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内容,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空洞乏味,变枯燥为趣味,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时,首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赵本山、刘翔、姚明、刘洋等明星的照片和名字来导入新课,然后自然导出肖像和姓名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作用,进一步引出肖像权和姓名权。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述关于侵害刘翔、姚明肖像权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案例。因为学生对刘翔和姚明这两位体育明星特别感兴趣,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教师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兴趣盎然的多媒体学习情境,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拓展了思路、培养了能力,融入本课的学习之中。教师只要用妙手轻点鼠标,家事、国事、天下事皆现于屏幕之上,改善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环境,促进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1]。
1.2 营造多媒体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枯燥的氛围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致认为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用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各种媒体信息的特征,确定对于某项知识使用何种媒体表达效果会更好。选择合适的媒体信息,作为要素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思想品德信息单元中,按课程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或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如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上“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一节公开课时,要让学生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画面,然后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小红和小明是同桌,数学测试试卷发下来之后,小红一看自己考了61分,她急忙去问小明考了多少分,小明并没有告诉他。课间休息时,小红趁小明不在教室,偷看了小明的考试卷,原来小明只考了58分,比自己还少。上课铃声响了,小红骄傲地对小明说:“哈哈,原来你数学测试不及格啊!”这时,前桌的小丽回头对小红说:“我考了96分,你们俩考的成绩差不多啊,你刚刚及格有什么资格骄傲啊!”
看完片段,教师问:假如你是小红,你会怎样想?又会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相应解决的办法。最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全班评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维层面、思维的方式得以相互补充,从深层次上体现了教学的互动。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学生从实质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开放、张扬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学会宽容、理解和欣赏他人。这样就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2]。
1.3 巧用多媒体网络,升华学生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学生有着浓厚兴趣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脉搏,进行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共鸣,赢得认识的提升, 升华学生情感。
如一位老教师教学“一国两制”一课,他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国的视频剪辑,并配以歌曲《东方之珠》,为学生再现了的动人场景。感人的材料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运用网络手段,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为下一次教师创设视频教学情境提供资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升华学生的情感。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 内容华而不实,学生思维受限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在做学术讲座,教师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只顾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引用大量信息。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弱化了学生思维,影响了教学效果[3]。
2.2 重视课件制作,忽视能力培养
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板书不足,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忽视能力培养。
3 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更新教学理念,让多媒体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教师应在三尺讲坛上和学生一起用心品味、和谐共舞,让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和谐愉快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有句谚语说得好: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也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克服种种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而要达到这种和谐,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就应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英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所以,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是搞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率的关键。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区别对待性格不同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内向型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多开口读和说,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提供机会,并多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保持学习的热情。而对于那些外向型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不断地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可以直接批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培养学生个性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多样化
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节课堂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感到无论将来做什么,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可做一些调整,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或者适当补充教材内容激励学习动机,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怎样使学生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由快乐而派生出求知需要,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精神面貌必须是焕然一新的。其次,对所教的教材内容抱有的态度也应是积极的、热忱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课堂上,我一般尽可能不直接点不专心听讲同学的名,而是把他周边同学的注意力及积极性给调动起来,用他们的激情去迁移、去矫正分心的同学。而一旦不专心的同学有微弱的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也许只用了一声“OK”“Very good”或“You are very clever”,但对被表扬的同学而言,胜过一顿美餐。另外,要依据学生发展现状,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难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提高其自尊、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此外,我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梯度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对他们的回答,我根据不同程度的回答,恰到好处地进行评价性的鼓励。这使得课堂上始终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也为英语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是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著的爱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
(1)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当教师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地面对学生时,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影响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2)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情感沟通自然、和谐,不仅要对学生有一腔热情,要有无私的、广泛的爱,不但处处体现对他们的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对于落后的学生,感情联络会起更大的作用。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谐,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但是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大人的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尚需循序渐进,何况是幼儿,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更需要用耐心来不断渗透。孩子的理解、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教他们的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反复去做的,很多话也是要不断重复的。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只有老师多督促,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觉得在工作中,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有她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而且要关注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要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在嘴上说的,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也许孩子刚刚还特懂道理,而不一会儿便犯小错,耍小性子,又哭又闹,这很正常,这更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循循善诱,使他们安静下来,再讲刚才发生的事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改以改正。
我认为趣味性原则也就是"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幼儿时期,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更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侧记,受好奇心、好动的心理支配。幼儿的年龄越小,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不会因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不会做种种意志上的努力,各种活动几乎完全凭借外界的积极刺激。所以,只有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便他们能够兴趣,才能唤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乃至实施活动时必须注重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身心处于活跃状态,内在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得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带着喜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区获取知识和技能。
1.运用趣味原则
1.1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这是幼儿产生活动兴趣的内在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如综合主体活动《动物的翅膀》产生与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翅膀的动物就一定会飞吗"。自然而然,活动中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准备展示介绍,一直到在大家面前展示介绍自己的发现,幼儿都会很积极地去参与、完成。目前大家关注的"生成性课程"的主要策略就在于观察、了解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自然生成教育活动内容。
1.2 运用辅助手段,激发幼儿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直观手段、游戏方式以及形象有趣的语言,利用外部刺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是开启和维持幼儿活动兴趣的外部力量。尤其当教学内容不是幼儿时下感兴趣的内容时,更要利用外部刺激,激发幼儿兴趣。如在阅读图画书《佳佳》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和维护幼儿的活动兴趣:利用手偶,引出图画书主角;方式具有童趣,如猜想佳佳是怎么向的时,教师假装与图画书中得人物对话:"佳佳,你事怎么想的?能告诉我们吗?"利用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展示成长……这些形象有趣的方式手段,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活动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获得各种经验而实现的,这些经验不能由教师灌输,强迫幼儿获得。"纸上得来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幼儿。幼儿对外界事物、事理的认识以感性为主,只有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具有理性思考、认识的能力。教师不能代替幼儿思考和实践,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上,采用教授的、强化练习的方法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在教学策略、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注重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各种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活动,形成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所以,教师制订教育活动方案时要体现幼儿的活动,在设想教育形式、选用教育方法、常设教育环境时都要有利于幼儿的活动。运用活动性原则要注意一下几点:
2.1 要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活动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嘴、动眼、动耳,使幼儿能再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自主操作的机会。
2.2 要创设有利于活动的物质条件,如教具、学具等。
2.3 引导幼儿积极活动,幼儿真实地积极参与是衡量活动性的首要标准。徒有丰富的材料、变幻的方式,但幼儿却表现得被动无趣,也会宣告活动的失败。
3.整合性原则
整合的教育观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合统一的关系。为了便于研究、认识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人为地把幼儿的学习分成各个领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幼儿的学习看成是一个各相关领域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整合性原则主要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48-0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换位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操作的误区,需要语文教师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课堂扫描】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意图通过对文本人物的换位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当老师询问“谁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亲热地聊天”时,学生捂着嘴儿偷偷地笑。后来,老师喊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别扮演“翁”和“媪”。此刻,下面的孩子笑得更欢了,表情有些诡异。当那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开始根据老师的“指导”以老公、老婆相称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大笑,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案例反思】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教者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不顾,让孩子们扮演,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场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换位体验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者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
策略三:激感体验,顺势而用。
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生命的快乐――人际引导”“生命的呵护――成长与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价值――认识自我,自信生活”“生命的探索,生命的潜能开发”“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生命的追求――学习情绪心理辅导”,开展教学研究设计。
1.开发生动有趣、意义深刻的课堂活动
我们从现有活动出发,紧密结合六个主题,在活动中不断探索、思考,开发出更多生动有趣、极富意义的新活动,并把它们充实、完善到《活动方案设计册》中,形成共享资源。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探讨、开发、充实,我们已经设计了学生人际交往引导教育、成长与性生命教育、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情绪辅导、感恩教育等多个模块的活动方案。
2.借鉴使用乡土教材,调整教学设计,多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和作品、课堂心理游戏、自读学校提供的少儿科普读物《成长与性》、教学PPT和心理短片分享、谈话沟通、经验分享、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形式,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使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交朋友,领悟合作的好处以及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心情与苦心,并掌握一些改善与父母不良关系的方法。
第二,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懂得保护身体的隐私,尊重他人身体的隐私,防止犯,避免伤害。树立健康的异往观,掌握异往的原则,做到与异性友好相处。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性别,呵护和珍视自己的生命,塑造美丽的自己。
第三,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感悟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认识自我、自信生活。
第四,引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潜能,认识到自身的潜能。
第五,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尊重习俗,敬重逝去的亲人。
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1.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研讨
为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促进学校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提升渗透生命教育的专业能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以案例研讨的形式提升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方法的认识。
2.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氛围给学生隐性和显性的心理暗示和引导。
首先,从教学过程入手,以学科课程内容本身及学科教学过程为切入点,针对每一堂课的不同内容,以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保障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的有效实施。
其次,从学生需要入手,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品质,如认知性心理素质:感知觉、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智力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理想、信仰、观念、态度、忍耐、进取、合群、自信、自制、独立、责任等非智力心理品质。
再次,从提升教师心理素质入手,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最后,从学校整体发展入手,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情况,关注个体心理辅导,关注学校整体文化氛围。
三、师生交流的主平台――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中的生命教育
1.进行“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快乐”的心理辅导
班集体是儿童成长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单位。如果说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沿阵地,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前沿阵地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
第一,让每一个孩子告别心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的心(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弦,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话给孩子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第二,给每一个孩子真诚赏识。赏识,不是教师心情好时随口夸上几句,也不是只有孩子表现好时才用上几句。它不是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教条,而应该成为一种思想、一种教育理念,真正地关注每个鲜活的生命,让生命在真诚的鼓励和赏识中成长。
第三,聆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分析症结,引导学生自助。
第四,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我们要引导家长用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设和谐愉悦的成长空间。
2.心语屋的个别咨询辅导
第一,常规心理辅导。心语屋的辅导员都是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力的自告奋勇的热心教师,“被孩子们需要”是他们的幸福快乐。心语屋,给孩子一个心灵的温馨港湾;使孩子们的困惑、烦恼、甚至忧愁得到倾诉。心理辅导员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尽力引导孩子们自悟自助,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加灿烂,给孩子的生命成长一缕阳光。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心理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视觉的吸收率为83%,而听觉的吸收率为11%.可见,视觉形象的影响远胜于听觉感知。多媒体课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的可视性,这对提高英语教学法的教学效率无疑是好处极多。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来更有效地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之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课本起到补充作用。比如:高二选修7的unit 5 Travelling里受传统印刷教材的限制,只给学生呈现了几张旅游的图片。要想让学生深入感受国内外旅游地的特色,单靠这几幅剧照是远远不够的,这时笔者给学生放映了四部影片中旅游胜地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全新的享受,对本单元的学习自然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好奇感。
2、利用英文歌曲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英语,说英语,唱英语的乐趣。俗话说,歌以咏志,舞以抒情。笔者自己也是一个英语歌曲爱好者,但却一直只知道忙于教学,忽略了音乐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陶冶。在帮助学生克服压力的过程中,笔者坚持每个月教学生一首英文歌曲,迄今为止,笔者所带的两个班的学生己经学唱了 raise me up,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An angel, Yesterday once more等经典的英文歌曲。
二、创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堂上,笔者始终观察全班的反应,特别要注意高焦虑学生的反应。笔者明白,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也不应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加重焦虑情绪。当教师关注学生时,学生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笔者注重在创设和谐的语言环境就必须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各环节的可接受性,操作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尤其是焦虑感明显的学生的参与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感受成功的机会,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充分保护学生这种内在的成功欲望,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课堂焦虑感较强或是英语较弱的学生。
例如:笔者所教的一个班级中,学生C来自农村,英语一直是她最头疼的科目。在和笔者进行交谈中,她提到最害怕的就是记单词,最不喜欢的课堂环节就是听写单词。每次听写单词的那节课到来的时候,她都会紧张,甚至影响到头一天休息。
为了消除她内心的顾虑,为这样焦虑感强的同学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听写环境,笔者设计了一个"peer correction"的单词听写环节。笔者让学生D到黑板上演示听写的单词,让C作为批改者参与到这个环节。这一设计大大减轻了C的焦虑感,她变得轻松起来,快速地找到了D听写中的错误,并做出了正确的纠正。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班上表扬了她,她大受鼓舞,在之后的听写练习中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参与者。
笔者深刻的认识到,在课堂的互动必须面向全班,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教师不会刻意剥夺学生的权利,但课堂上部分学生的确未能充分享有参与教学的权利。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只有在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到互动中,则有悖于当代外语课堂教学观,既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外语教学目标。
最后,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笔者尽量使用委婉和轻松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首先,笔者认为赞美和赏识学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赞美和赏识学生就是肯定学生的付出。赞美让人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获得赞美和肯定是人们共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地对待事务。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各项能力不可能都不行,总会有各自的优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及时捕捉并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扬。有一次,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年级排球赛,当场上的队友打出好球时,一位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说:"我们班的排球队真是Amazing!"我忙说:"不错嘛,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这么灵活地使用英语,同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形成原动力,very cool! Please keep trying!"后来我又在各种场和肯定了她几次,让她多进行一些比较简单,又不至于超出其能力范围之外的练习,慢慢的,她的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英语学习成绩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其次,批改学生作业也是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好时机,要多用Well done! Wonderful ! Congratulations !等具有良好催化作用的评语。在批改英语焦虑感较强的学生的作业时,我写到"老师也写错过这个用法,多重复几遍就渐渐改了,我完全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老师将心比心,以此喻彼。学生听了,字字顺耳。
总之要使评价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增强信心,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结论
总之,焦虑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转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多给予帮助,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外语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的焦虑,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魏卫,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J].现代交际,2011/10
l.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素质教育是个人、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和与世界教育接轨的需要,是教育领域观念转变的结果。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才能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2.拥有当好小学数学教师的愿望
美好的愿望是事业成功的内因。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为小学数学教育奋斗终生,当一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愿望。有了愿望,该教师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专业感兴趣,才会努力去挖掘教材、钻研教法、思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3.树立正确的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时期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要实现由旧的数学观向新的数学观的转变;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质量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的转变;要实现由“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是人才”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是人才”的人才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只教知识”到“使学生诸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旧的数学教育思想是扶优弃劣,以分取人,满堂灌,搞“一刀切”,题海战术等,而忽视了因材施教和能力培养,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新世纪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二、知识渊博,业务过硬
“打铁先得本身硬”,小学数学教师本身就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数学教学能力。
1.渊博的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精通,才能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数学,具备数学观念,对本专业文化知识应有系统、扎实的基础,至少达到数学专科以上水平。教师做学问,要像金字塔一样,既博大、又精尖。
(2)宽厚的基础文化知识。精通数学是必需的,但对做好教师工作来说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只有知之甚多和会之甚多,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预见未来的需要。
(3)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素养。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教师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育人,就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并把它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抵制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
2.较强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的能力。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备课艺术之中的精品,具有创造性,是教师能力的综合体现。
(2)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应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进行数学教法的改革和创新,采用一些新的教法,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从而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把某种现象化小为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广泛利用模型、投影、录像及电脑辅助教学,要学会制作模型、幻灯片,编辑教学影视片和编制教学软件,总结应用电教及其他直观教具的经验,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教学科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要善于了解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致力于对实际问题作深入思考和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变“学经验”为“创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既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能总结经验、扩大交流。
(5)语言表达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要做好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到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最优化。
(6)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显然,它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又要注重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能力。
三、德才兼备,率先垂范
1.热爱教育事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的关键。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对教育事业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2.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受学生欢迎是成功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善于鼓励学生,热爱、信任、尊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教中有爱,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上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