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怎样写汇报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11: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怎样写汇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怎样写汇报材料

篇(1)

个人述职报告是随着人事管理制度和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它是考察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以及是否称职的一种手段。

2、述职报告与总结的异同点

个人述职报告和个人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述职报告与总结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可以谈经验、教训,都要求事实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述职报告可以借鉴总结的某些写作方法。

(2)述职报告与总结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要回答的问题不同。总结要回答的是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不足,有何经验、教训等。述职报告要回答的则是什么职责,履行职责的能力如何,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称职与否等。

二是写作重点不同。个人总结的重点在于全面归纳工作情况,体现工作实迹。个人的工作述职报告则必须以履行职责方面的情况为重点,突出表现德、才、能、绩,表现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是表述方式不同。总结主要运用叙述的方式和概括的语言,归纳工作结果。工作述职报告则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表述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又说明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思路,还要申述处理问题的依据和理由。

根据现实情况,工作述职报告可以分为现任职务的述职报告和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报告。

3、怎样写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组成。

(1)述职报告的标题

篇(2)

此次的习作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学生依照从《开国大典》中学到的写场景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活动场面,如果脱离了学生现实的生活,单凭空想,写出的文章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以上学期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为素材,因为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活动,他们有体验,有感悟,乐于表达。

二、设计理念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第三学段,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和“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理念。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能准确地捕捉场景的特点,具体生动、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三、着眼于实效,优化教学方法

1.教法。习作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强化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灵感往往是在丰富的体验中产生的,有了体验,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我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运动会的场景之中,引导他们自由倾吐,尽情表达。然后,我采用范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思考,明白该怎样写。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善于写作。

2.学法。(1)预习消化法。课前一个星期,我让学生收集描写场景的精彩文章、片段,试写自己经历过的一次活动。大部分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已在课前完成。(2)欣赏佳作法。课前让学生欣赏描写场景的精彩文段,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扫除作文的心理障碍。(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构思、表达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构思和习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四、着眼于细节,注重教学程序的安排

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所以,在课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精彩场面,通过营造场景氛围,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万般感慨涌上心头。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有意识地积累素材的习惯,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难题。

2.例文引路,感悟写法。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看到的场面具体地表达出来呢?正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我顺势出示例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阅读例文,欣赏例文,引导学生发现写场景的方法,突破难点。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自己分析并领悟写场景的方法,给下一环节的对照修改作了铺垫。

3.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在例文中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和技巧,清楚明白地说出见闻,然后交流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充分创设自己讲、自己评的情境,让活动中有对话,对话中有活动,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令作文评改充盈活力,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4.自由写作,各显其能。教师的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拨动学生生活的琴弦,引起学生已有的表象的再现,学生一定能表现出惊人的表现欲,这时作文就由“为作文而作文”变成了“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尽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篇(3)

述职报告就是把自己履行职责是否称职的情况写成书面文字所构成的文体。具体一点是,机关负责人就任职一定时期内所做工作向任命机关或机关群众进行汇报并接受审查和监督的陈述性文案。

个人述职报告是随着人事管理制度和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它是考察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以及是否称职的一种手段。

2述职报告与总结的异同点

个人述职报告和个人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述职报告与总结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可以谈经验、教训,都要求事实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述职报告可以借鉴总结的某些写作方法。

(2)述职报告与总结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要回答的问题不同。总结要回答的是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不足,有何经验、教训等。述职报告要回答的则是什么职责,履行职责的能力如何,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称职与否等;

二是写作重点不同。个人总结的重点在于全面归纳工作情况,体现工作实迹。个人的工作述职报告则必须以履行职责方面的情况为重点,突出表现德、才、能、绩,表现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是表述方式不同。总结主要运用叙述的方式和概括的语言,归纳工作结果。工作述职报告则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表述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又说明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思路,还要申述处理问题的依据和理由。

根据现实情况,工作述职报告可以分为现任职务的述职报告和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报告。

3怎样写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组成:

(1)述职报告的标题

可简单标明“述职报告”。也可以根据正文内容另行拟制。

(2)述职报告的称呼

工作述职报告一般要当众宣读,所以应选择好恰当的称呼,一般写“领导、同志们”。

(3)述职报告的正文

述职报告的正文一般要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述职报告的开头:述职报告的开头要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表明自己对本职责的认识,并阐明任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还要概述所取得的成绩。

述职报告的主体:述职报告的主体要选择几项主要工作,细致地将过程、效果或失误及认识表述出来。这一部分要写详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对棘手事件的处理思路,对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要交代清楚。要对履行职责的情况和对履行职责的事迹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做出具有一定理论层次的概括。要回答称职与否的问题,应从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开拓进取精神,政策法律水平,处事决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廉洁模范作用,上下左右关系,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描述自己的形象,回答好称职与否的问题。述职报告的主体还要说明履行职责过程中得与失。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报告,要注意紧扣上一级职务的有关要求来写,以说明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担当上一级的职务。这部分是述职报告的关键部分,一定要精心构思,写出特色。

述职报告的结尾。在述职报告的结尾可简述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以“谢谢大家”的语言结束。

4述职报告写作要求

写好述职报告,要注意下面几点写作要求:

(1)实事求是。述职报告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以诚感人。无论称职与否都要与事实相符。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要分清功过是非。承担责任要恰如其分,既不争功,也不必揽过。

(2)写“述职报告”要形成制度,不仅在离任前要述职,而且在任期中也应定期述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述职和鞭策的作用。

篇(4)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而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常以教师命题、作前指导、作后评讲这种约定的格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接受式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思想,缺乏主动地思索,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情感,缺乏有创意的表达,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加剧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要改变这种落后的作文教学模式,就要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以解决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参与的问题,实现由完成任务到感受成功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作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读促写,在探究中养成写作的兴趣和习惯

读写结合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读”。即注重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忽视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前进,学生没有充分的发挥和表达,阅读只是教师讲解下的阅读,没有利用阅读引导学生说和写,读和写不能有效地结合。这样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并且导致学生平时在阅读时往往也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的奥妙,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文或者精选一部分文章作为训练学生写作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利用这些阅读材料时,要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如:作品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应当如何写?作品写了什么?想要表现什么?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心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如何?我读了作品有何感受?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就会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会在探究中明白了作品的奥妙。当然,在探究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写,如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仿写作品中优美的句子,片段;还可以创设情境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结合故事人物的年龄、身份、心理、周围环境等,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写片段作文外,还可以留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探究,写成文章。如例如学习《风筝》后,便可以展开“认识鲁迅”的作文话题,引导学生读鲁迅作品,查阅资料,开展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再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后要求学生再找一些描写冬天的文章,进行比较,得出怎样来描写冬天。通过这样研究性的阅读,学生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阅读兴趣,而且达到了让学生写作的目的,学生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会逐渐养成写作习惯的。

二、精设课题,在研究中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把握

在接受式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写作技巧进行不厌其烦地解说,但学生能够吸收的很少,在作文中几乎没有什么运用,这是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写作技巧,而不能真正体会这些写作技巧是如何运用及妙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这种接受式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这些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有很大的收获。

在对写作技巧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就写作技巧的不同方面设立一些小的课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寻找例子、研究总结。如可设置以下小课题:文章的开头怎样写;文章如何结尾;文章的结构有哪些;怎样的语言更有特色;作文如何出新意;如何设置悬念……每次布置一个课题,学生可以分组或单个进行,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讨论研究后,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利用手抄报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每研究完一个课题,每个学生除了有自己的体会之外,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掌握这一写作技巧。如在研究“如何使语言形象生动”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去研究,给一定的时间后,并利用一节课展示研究成果。同学们除了展示一些语言形象生动的句子外,他们还对如何将语言形象化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全面的归纳:增加附加成分;叠字反复;巧用修辞;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变化,整散结合;灵活地使用诗句、歌曲、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使用幽默的语言;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同学们在课上声情并茂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有了对语言有了新的体会,他们在作文时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方法,这样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了进步。

三、自评互改,在研讨中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作文评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接受式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要写完作文就算完成任务,而教师须要抓紧时间去批改作文,由于人数较多,教师的批改量非常大,一般不可能对每篇作到精批细改,而学生对老师的三言两语的评语则是一看而过,不去认真地体会、修改,所以,通过评改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不少教师的一个不能实现的理想。为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评改模式,在种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觉而习惯地修正自己的作品,这既可使教师从大量的烦琐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又能切实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什么学生不能参与到评改之中呢?

研究性学习的评改模式要求学生要参与评改之中,而不是只看老师的批改,其具体要求如下:教师先给学生规定一个作文评价的标准,学生在完成作文后,自己给文章下一个评语,给一个分数,然后在小组内互评互改,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共同研究,争议之处可以找老师解决。同学们互评之后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修改,然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再针对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这样可使每个学生真正提高作文水平,而学生也在这种自改互评中彻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得以彻底完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篇(5)

2.读思结合。“你知道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对有些字词、句子或者数学符号要细致分析和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简洁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和注解。阅读上面的“你知道吗”时,学生就可以写出自己的想法:“2000多年前”“1700年前”和“大约1500年前”说明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比较“早”。“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和“他求得密率的时间,至少要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早1000年”进一步说明了“非常先进”。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把它写下来,教材的编排目的也就达到了。

3.读练结合。有的阅读内容需要学生把阅读与动手操作或练习相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30页的“你知道吗”先介绍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介绍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用( )表示最大公因数和用[ ]表示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其中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对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一列举的方法要简便,尤其是求较大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更方便。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尝试练习。如果学生能自主掌握这种方法,就能实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的多元化。如果暂时不能掌握,他们就少了一种选择余地。

二、创设阅读氛围,让数学阅读走向自觉

1.营造教室氛围。在教室的左墙壁、右墙壁上可以悬挂一些读书方面的名言,在黑板上方贴上“今天,你阅读了吗?”在班级黑板报上可以设置“我阅读我进步”栏目:有时用学生的“SOS”,把学生阅读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公布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当然,黑板报是经常更换内容的。这些无声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激活课堂氛围。我在讲解某些数学知识时,往往有意识地应用课本以外的一些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位的意义,我事先有意引导个别学生阅读“池塘水可以装几桶”的故事,当学生引经据典讲述精彩故事时,其他学生都很羡慕。当学生通过阅读在课堂发言闪烁着智慧光芒时……我在表扬学生的同时,都会让学生说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学生树立课外阅读的榜样。

3.创生课外氛围。教材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常常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五边形不能密铺。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呢?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查阅资料。这样留白,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还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也就越来越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培养阅读习惯,让数学阅读走向自然

1.组织阅读交流。我每个月在班级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阅读专题――古诗文中的数学,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和小组合作,从课本、从图书室、从网络……积累了很多资料,经过精心准备,班级召开了阅读汇报会,学生从“一字诗”“一到十的数字入诗”“古诗文中的计算”和“古诗文中的应用题”四个专题进行汇报和交流,非常精彩,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2.鼓励数学写作。要求学生分析所阅读报刊上的数学小论文或日记,分析他人的写作素材取自哪里、是怎样写的?结合自己的经验、模仿或借鉴他人的作品,写数学作文,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有的写自己如何灵活运用课外阅读获得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介绍自己发现课外阅读材料中的错误,有的介绍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对习题的不同解法,有的介绍自己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篇(6)

1.“淡化”作文概念,营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研究、想象、感悟。在课堂上反复宣讲人人都能写好作文,只要愿意都能成为作家,并用大量事例来佐证,从而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为学生喜爱作文、愿写作文创设了一个好的氛围。

2.放宽写作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生活,明确“事事可以入文”,要“以我手写我口、我心”,只要注入感情都能写成优美的文章。如下雪后写《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早晨下大雾后学生来学校很困难,我让学生写《雾中行》来描写在浓雾中行走的样子……因为这些景、事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写起来时也就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二、口头训练,坚持不懈

1.习作指导,学生唱主角。在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时,通过范文引导,教师指点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落笔写,应先让学生弄明:写什么?怎样写?选择哪些材料来写?这样通过独立思考后复述或边构思边复述,采取小组讨论,同桌互说、自由说等形式,让学生说说写作材料的选择、作文构思和写作方法,说说如何开头、结尾以及文中材料的组织安排,说说哪些方面该浓墨重泼,哪些方面应该惜墨如金等等。

2.抢抓机遇,无处不训练。口头训练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课文复述,结合观察讲述、结合活动表述,结合事件评述等。训练的途径也是很多的,除在语文课作文课训练外,还可利用晨会、班会、校会、自习、活动课、家庭等时间进行。训练的方法可以有问等式、演讲式、报告式、汇报式、讨论式等。训练过程中必须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管导、管训,发挥“导演”作用;学生管练、管演,发挥“演员”作用。

三、善待模仿,鼓励自我

模仿是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且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是初学写作者的必由之路。教师不应回避这一现象,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同时又能充分地保护学生的天然个性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1.课内仿写,受益匪浅。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后,仿造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比喻句的形象、拟人句的生动、排比句的气势。

2.佳作借鉴,少写多练。对于优秀作文选,应该是取其精华,有选择而不完全依赖。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性地看,其中有些作文选的确是优秀的,可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感到自惭形秽,感到可望而不可即,结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全盘照搬,长期下来,增加了学生的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降低要求,写少一点,多练一点,从一句话、一段话开始练写。

篇(7)

学生的语文学得如何,作文往往是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作文的水平。而现实是,多数学生作文时总是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追其根源,主要是学生缺乏真切的生活体验,缺乏写作素材。那么,怎样让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让作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的活力呢?

一、引领学生留意生活

尽管社会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素材,但对学生来说,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孩子深入生活,全景式扫描生活,通过观察、实践、倾听、思考,把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内容捕捉住;把触摸到的、品尝到的、耳闻目睹到的新鲜事物及时记录下来,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要经常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社区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要鼓励学生多与父母、邻居、亲友接触,倾听他们的生活体验。班里每周要召开一次写作素材交流会,让学生相互倾听各自发言,以达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在认识的过程,使生活中的原型在学生心中再次展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给学生树立“四季变化皆是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的信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写作的素材库就会越来越丰富。

二、启发学生体昧生活

为了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他们心有所动的东西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用一颗灵动善感的心,来体味生活,生活中的精彩才会更多地呈现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时常鼓励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滋味,把自己发现的、自己听到的,自己在生活中体味到的让自己心中有点滴想法的事情,每天讲一讲给自己的伙伴听,随心记下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写脑子里偶尔蹦出来的灵感,以自己的心灵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学生在说、听、写中,丰富了内心的体验,写作文时才会有素材。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颗灵动善感的“心”,要鼓励大家坚持写日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当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好朋友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写作是信手拈来的快意事,而不是搜肠翻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他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此外,大量的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读经典之作。

篇(8)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道德、创造能力、兴趣等诸多方面。据观察,自尊心强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困难的任务,作更大的努力。反之,自尊心被伤害的学生,往往采取拖延回避的方式处理困难的任务。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张扬个性

自信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潜能,善于改进学习方法,坚信自己能学会。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我总是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我总是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由于受应试教育干扰,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学生的思想、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入手,张扬个性。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我在引导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时,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即观察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收集生活素材。在此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除了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外,我还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首先,在拟题上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命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色彩。即使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果对教师的命题学生不感兴趣,允许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命题自己写。在表达方式上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是幼稚可笑的,我也积极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树立,个性得到张扬。

三、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美学意义。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态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例如,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中,讲到园中十七孔桥上的狮子多,姿态不一样时,我让学生回想一下,课文《卢沟桥的狮子》中讲到卢沟桥的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去对比两座桥,找异同点,不少学生能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我紧接着提出疑问:“同学们,你们见到的桥都是这样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讨论激烈了、深入了。从古到今,从材料、结构、形态、国内国外,从桥的功能、桥的美,学生各抒己见,态度积极,思维活跃,充分表达了自我。这时,一位同学提出问题:“我国古代名桥上是不是都有狮子?”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能积极思考。但这一问题老师不解答,老师想让你们自己解答。课下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找出我国古代名桥,发现它们的特点。这样一来,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四、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提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在阅读教学中,我由原来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观念积极转变。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强化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9)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是,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却普遍存在着: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失去了一些最不该失去的对学生的爱心、关怀、理解。因此我们要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填平师生间业已形成的情感沟堑,营造一个‘实践的乐园’,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程序运作的良好平台”。

首先,我们应树立起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即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进行。离开了这一教学理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的‘教学’是假教学”(余文森教授语)。

第三,既然是对话,对话双方就必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的角色也因此必须“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版”文章)。

我很欣赏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主持人,我以为“以平等对话的心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就需要像他这样的角色。

2 以母语内化的学习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大量实践

“母语的内化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它更强调大量的实践。”(语言学家克拉申)。《标准》在实施建议里也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母语内化的学习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展翅翱翔的有力翅膀”。

2.1 读书自悟——课堂教学主体化。学生只有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才能学好母语。如:于永正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安排了四次读书,第一次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第二次读书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三次是指名汇报读书,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目的是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第四次是读书比赛,比赛前先让各组讨论怎样读,然后是各学习小组读书基础差的同学比赛和各学习小组读得好的同学与老师比赛。至此,学生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所学的东西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如于永正在阅读《狐假虎威》,指导用“管理”造句时,先问“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让学生找出后读几遍;然后问: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引导学生用“管理”一词造句;最后问:你妈妈当会计是干什么的,知道吗?说说试试……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

2.3 语言表达——课堂教学尝试化。语文实践能力只能依靠个体在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习得,不能在个体之间直接传递。如:教学《买文具》(第三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逛商店,了解文具的种类、形状、颜色、用途等,买文具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售货员是怎样与顾客交谈,怎样推销商品的;再让学生有的扮“顾客”,有的扮“售货员”,买卖双方畅所欲言。最后,在同桌互述、小组演练的基础上,进行“买文具”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了《标准》关于“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的建议,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尝试运用的良好机会。

3 以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实践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这一精神的落实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该倡导“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行为”。因为,每位学生的实践环境不同,实践的广度、深度也不一样,而且,学生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天生的探究者”(课程专家任长松语),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的“良好平台”、“有力翅膀”的实践的基础上“开创未来”。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供大浪淘沙的澎湃激流”。

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课堂上应该这样扶着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

3.1 课前探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①读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②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②你喜欢或不喜欢的是什么?④有不理解的吗?

3.2 课始探究:讨论解决以上四方面内容。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会用白纸、涂色等表示简单的分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

——

开始

生:(拍手击掌)

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

——

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

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

——

(生:

2

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

——

(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生: )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

“——”

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

2

表示把

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

1

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

折一折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

“XX

折法

。)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

55练一练1: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

55练一练2:

(1)想一想,涂一涂。(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P

55练一练3: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

找身边的分数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分一分(一)》说课稿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P53—55)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它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生动的问题情境,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逐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通过创设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苹果的情境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并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学习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技能目标: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说“教法”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必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

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

1、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与交流,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学习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

、联系生活,掌握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

数学。如: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具体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一开课我就创设情境:通过课件展示,请同学们用击掌的方式来表示分苹果的结果。学生对前两个问题感到易如反掌,并能正确用掌声表示出来。但是对最后一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击掌表示,我接着提问:“你们怎么不拍啦?”然后导入“认识一半”的概念。这一环节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3、动手操作。(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

折一折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

“XX

折法

。)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

55练一练1: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

55练一练2:

(1)想一想,涂一涂。(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P

55练一练3: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

找身边的分数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篇(11)

(一)红卫村监控系统项目工程的工作总结

2011年9月5号进公司。刚进公司,公司就叫我负责“红卫村监控项目工程”执行管理的工作,这也是我头一次做政府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我也是执行管理员之一,然而为了能和甲方负责人有个良好沟通的便利,所以我才向林叔(这个工程业务的第一承包人)要甲方负责人冯经理的电话号码。然而遭到林叔拒绝。回应了我一句:“别人在上班,不要老是打电话给他,不要找这些麻烦,只要做好就行了,有什么打我电话。要什么电话号码呢!”其实呢,那时候我也一时想不通,我也是觉得有个联系电话号码,沟通也方便很多。在我的理解里,虽然麻烦是少不了,但是我觉得沟通还是少不了的呀,怎么不给我电话号码。也许林叔他也有自己的道理的。最后反复想想,既然林叔不想给客户麻烦,我想那以一些很好的建议向甲方提出,这样一来实现了很好的沟通,而且这样也有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利于业主实现项目所具备的功能要求。所以在一个项目中,一定要和“甲方”沟通好。

就在这个红卫村监控工程进度才做到一半的时候,正缺人手。其中约了尤工(尤国强)去看现场,看怎样去承包或者一起合作。从和他的聊天中,我渐渐有了个这认识,“如果在帮一个政府单位做项目,要是那个政府单位内部负责人起矛盾,也许对于工程验收或者项目文件签字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和不顺利。”其实说真的对于从事政府单位弱电工程的管理或者执行和操作方面,也特别是项目工程管理经验,我个人经验不是很足,有待提高。也希望在以后工作中,配合公司或者公司帮忙引导一下这方面的工作,让工作更顺利!

然后,在红卫村监控项目工程没有完工的时候,我就被调去南宁“广西九州通”出差去了。后来听赵工介绍,“红卫村监控工程进行得很顺利。而且收款很容易。线路管道走得很好,就是有一段线管没有加底盒(其实加了个底盒是为了以后增加线揽使用的)。业主对工程质量和监控高清效果很满意意”听了这句话,我感到很高兴。在做一个项目工程中,就应该做得规范点,做出一个样板来,做出质量来,这对于一个工程的质量和满意度的评估中真的很重要。其实在做工程中,无形中都会使自己按这些要求做。“质量,规范,效率”也许就是“项目”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而然的要求。

(二)广西九州通弱电系统项目工程总结

9月中旬至1月份,出差于南宁广西九州通。然而现在广西九州通验收完工了。回想过去,也有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在温乔威和刘亦联出差中,我也尽量安排和配合。其中温乔威工程师(简称“温工”)负责监控系统调试安装,我负责网络系统的调试安装,以及整个项目的安排和执行。然而在分拣中心二楼内复核台的监控移位而定位的时候,由于是要倒装垂直来安装监控摄像头。这涉及安装环境和安排公司从广州采购材料过来。然而就在选型支架结构时,公司大概就是表达了这个态度“由尹远贵(指的是我)负责整个项目的安排、执行、还有配合”,“最终确定什么支架,由我和温工一起商量协调,然后由我汇报给公司采购。”。然而温工在偶然对我说:“每个项目,都是由我(尹远贵)来监督执行。”从温工的话可以中听出来了,他真的也很想做项目管理。在这,我想:“公司应该考虑一下让我们多点接触项目管理或者给大家一个锻炼的平台。”

就在温工和小刘都出差回广州的时候。我没有及时把刘亦联的出勤汇报给公司。搞得燕姐被公司批评。这就是我工作不到位的地方。以后我在公司的职务或者工作,一定要及时安排和完成,把效率提高上去。

然而也就是在温工和小刘出差回去后,一个人长期负责在广西九州通项目。在这期间我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也有很多的消极情绪。我想我不应该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上。即使是工作不满,我想也应该说出来,不应该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上。这个事情,应该自己反省一下。

还有在综合楼3楼至5楼的监控移位时,在搞坏天花板的事情上,我想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这就像赵工说的:“合理的利用外部资源。”,在这件事情上我也许就是缺少这种做事方式。作为一个项目的管理,我想我也应该把握一下。其实说到项目管理呢,有很多的经验要自己去学习。希望在以后的项目上,把“项目管理”这个角色做得更出色。

也就在广西九州通工程验收期间,写一些竣工资料或者其他工作配合。期中自己有很多漏洞,也许是自己不够用心。在这好好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