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教学用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种资料鱼目混珠。为此我们必须排除各种应试资料的干扰,真正把教师教学用书摆在教学参考资料的第一位,向时,要对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学习,仔细阅读。
1、通过阅读,领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意图。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考虑了大纲、教材与教学的实际,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为我们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2、通过阅读,学习教师教学用书的语言特点和编排体系。教师教学用书的主要读者是教师,因而在语言上显得同教师格外亲近。它多采取分析、建议等语气,掌握这些语言特点,对我们进行教学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是很有好处的。
教师教学用书的编排体系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对全章内容的说明,到对某节教材的具体分析、建议及与之相关资料,直到对全章的复习建议与基本做法,都显得非常条理、严密,富有逻辑性。
3、通过阅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及大纲对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学生达到的能级。关于大纲对教材内容的要求,虽然我们通过学纲心中有底,但毕竟不如通过阅读教师教学用书掌握得更具体、更明确。
二、具有实用性,要正确借鉴,合理运用。
现行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具有根强的实用性,大有“包办”备课与教学之意。但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所以我们要正确借鉴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建议,合理运用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资料。
1、阅读对比,相得益彰。教师教学用书是面向多数教师编写的,可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好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去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并进行对比。
2、巧妙利用,指导教学。毫无疑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大多比我们分析得透彻、思考得周密,我们应当巧妙地加以利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如,关于氧气性质内容的教学,采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法建议,确实比先做实验后讲解或先讲解后做实验好得多。
3、深刻理解,创意更新。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繁重的,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在使用教师教学用书、设计教学程序及具体课堂教学中,要逐步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刻意创新,做到利用“教参”、升华“教参”。
三、具有知识性,要全面掌握,不断提高。
1、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教法建议,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应在学习中认真体会,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提高。
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我了解到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们可以说出诸多了理由。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
二、教学方法转化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蕴含
上述“防教师”“防学生”实践困境的产生,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外在性、普遍性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蓝图’。这就是‘简单的秩序’的表现。能把实践‘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理想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而教学活动恰恰是一个复杂性活动,具有复杂性。”对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学实践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无限的动态性以及无休止的开放性。然而,传统教学理论视野中的教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理论规定的贫穷与困乏,使其成为约束、控制教学复杂性涌现、恢复以及实现的始作俑者。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用课程的视野来思考教学方法以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重建与重新理解。那么,运用大课程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角度,传统教学方法是排斥教师取向。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并非是二传手,而课程的视野中是独立的研究者、反思者以及批判性行动者,教师不再是既定、预设教学方法的传递、执行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省思、批判进行课程研究的研究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已经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体现为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蕴含。其次,教学方法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定位的固定性、目的性以及程序性成为了教学遭以简化的罪魁祸首,那么大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方法则被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在复杂性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学方法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生成、自组织性的转化等。这种动态的生成、转化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本身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称为课程的内在涌现与生成,其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方法就是事物本身,意味着‘方法’的结构与功能应该与事物即方法的应用对象是相一致与协调的。”最后,学生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是明显的学生角色缺乏与失位,学生无非是教学方法驾驭、操纵的对象。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然而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视域中的学生角色则大为不同,学生则是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参与都成为课堂教学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课程价值,由此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言之,在课程视野中,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渐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的紧密融合而是脱离与排斥,教学的复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与实现。
三、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教师实现将教学方法转换为课程知识,需要进行课堂知识管理。那么实现课程知识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策略。
1.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
实现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前提则在于唤起、强化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强化这种意识,教师首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生活史反思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以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反思逐步深度地清晰化。其中,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观察、描述、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敏感于教学案例、课程故事、教师教育叙事、优秀教师成长日志等他人教学生活中的方法存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故事或事件的整理、反思与研究,实现从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反思、探究状态。
2.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管理则有必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分类的基本知识,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性教学方法和特殊领域的教学方法。一般性教学方法即一般性、普遍性、基本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组织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等。特殊领域策略既可以指基于不同学科内容需要、不同学科差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等。依据教学方法的宏观、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涉及到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所展开的环节,教学方法还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等等。掌握一定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知识不仅为教师理解教学方法存在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
3.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中将教学方法动态转化成为课程知识则是教师课堂场域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旨在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对此,教师可以依据以下维度:首先,根据学生的维度,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角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所预设的教学方法。其次,根据学科知识的维度,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学科知识与当今生活、学科知识与社区生活、学科知识与学校生活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当今发展潮流与趋势相联系的情况,由此作为设计、组织、生成以及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也是作为教师可以调试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再次,根据教学方法的维度,一般角度教学方法自身包括若干环节、策略以及相关程序,对此,教师课堂教学展开前,对所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角度实现转化。最后,课堂情境的维度,教师根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3.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上面谈的都是由于教师发生认知偏差,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准而出现的教学误差。其实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会导致该放手的不放手,该少讲的不少讲,从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
(1)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说:“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即所谓“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而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师的教学失败。
(2)定势效应。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如有些教师多年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现在转到高一,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讲解过于复杂,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
2.教育思想根源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在一次次“我会讲”的自我满足中思维变得呆板、僵化,从而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3.对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
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样,教师的认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也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的储备等因素有关。
三、认知偏差的克服途径
1.对认知偏差的产生,自觉地保持“警觉”
一、坚持并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中,首先必须建立成教师之间学习研讨制度,可将教师按所授课程组成不同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定期的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切磋,做到见贤思齐、相互提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间的联片教研制度,邀请外校的专业教师一同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观看优质示范课堂、相互对话、座谈、研究等形式,使教师充分交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次,注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开展反思活动,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及时加以解决,在反思是不断前行、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加快教师主动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益方法与途径。
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学习与进修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建立教师自学制度、互助交流制度、师徒结对一对一制度,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教育新理念。为此,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学习与提升创建良好的平台,如学校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载体,开展网络资源利用、相互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学习与教学手段的辅助上,可切实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度建设,尽力引进远程教育资源,既能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也可以帮助其较快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对于青年的教师或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老师,可由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与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相互听课交流帮助,这样既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又促进了老教师的知识和观念能够不断的更新。
当然,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建设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还要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如从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比制度等来督促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
美国学者艾玛•麦克唐纳认为,青年教师是完成所有职前培训课程正处在工作岗位第一年的新教师.他认为青年教师实质上是试用期教师或初任教师.从我国实际来看,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青年教师时,多指40岁以下的.综上所述,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本文所研究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指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获得从事教师职业资格、年龄在40岁以下(包括40岁)的高校专任教师.
1.2自我管理
近年来“,自我管理”经常出现在报纸、论文和著作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中率先指出自我管理是个人为取得良好适应,积极寻求发展而能动地对自己进行管理.美国学者蒂姆指出,自我管理就是在个人合理的价值观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目标.由此可见,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管理,即实现自己组织、管控、约束和激励,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实践过程.青年教师的自我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显示了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和心理特征.可以说,青年教师的自我管理是对传统低效外压式管理的超越,是教师将外化的行政命令内化为自身要求,不断促进自身发展,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
2地方院校青年教师自我管理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地方院校加快了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但是,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就青年教师自我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2.1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职业发展意识薄弱
职业认同对新教师能否度过职业适应期是很关键的.研究发现,青年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是职业发展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教师以后的发展.每年进入地方院校任教的新教师,大多数是硕士毕业生.由于他们缺乏经验,面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无所适从,容易产生理想和现实的失落.这就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不高.此外,地方院校很多青年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没有将教书育人视为一项高尚和神圣的职业,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一旦在现实工作中遇到挫折,由于没有职业信念和理想作为支撑,对教育工作容易产生厌倦.加之一些青年教师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影响,缺乏职业发展意识,整日无所事事,只考虑当下过得去,对未来发展没有任何思考.久而久之,这些教师就丧失了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缺乏对职业发展的追求.
2.2青年教师欠缺对自身能力及自我期望的认知
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五种需要之间是层级递升.一般来说,当下一级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青年教师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当前四种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则成为必然,而自我期望就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目标的主观设定,并决定了自我实现需要的具体内容.由于教师职业自身的特殊性与社会期望的附加,青年教师往往对自身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在很多情况下,出现自我期望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并不能完全匹配,甚至出现严重失衡的情况.此外,很多青年教师往往容易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混淆,将知识等同于能力.但是靠书本知识习得的理论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线性关系,要解决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只能放下书本,直面现实.但不少青年教师并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在实际中一旦发现凭借自身难以胜任教学工作,职业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失调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以致心理失衡.
2.3青年教师抗压能力相对脆弱
青年教师往往刚从学校毕业,面临着环境的改变、个人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个人生涯的重新规划.同时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或学位水平和年龄优势,但却极度缺乏社会经验,对走入社会和工作岗位而需要面临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这就都会给青年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其实,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既处于事业的成长发展期,同时又处于生活的稳定定型期.在这一阶段,他们要谈恋爱,建立家庭,结婚生子,要购房,要赡养父母和抚养小孩,经济上是急需用钱的.但地方院校捉襟见肘的收入使他们生存比较艰难,从而也影响到工作和心理状态,表现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力不从心或者茫然失措,焦虑、困惑、疲惫、怀疑、失败等负面情绪也接踵而来.
2.4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目前,地方院校很多青年教师通常来自综合性大学,而非专业的师范类院校,因此这部分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较为匮乏,加之他们既没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导致教育教学技巧也严重不足.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对其他相关学科不重视;缺乏对关联学科的了解和知识储备,从而使得专业知识的讲解单一乏味,无法形成体系,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此外,有的青年教师虽然具备教师岗位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但却缺乏有效的授课方法,无法使学生产生听课兴趣,导致教学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其实,青年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他们只有及时填充最新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2.5青年教师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教师传统德育价值取,特别是诸如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攀比心态等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待遇、经济待遇偏低,政策保障措施也存在不平等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3提高地方院校青年教师自我管理的对策
自我管理作为对传统“他律”管理的修正和超越,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过程,它包括许多不同维度不同功能的组成环节.就本文而言,主要从自我管理的精神维度和自我管理的行为维度进行策略探究,并各自分别从若干层面进行阐释,即精神维度上的三个层面:意识层面自我认识、情感层面自我激励、品质层面自我反省;行为纬度上的三个层面:认识层面自我设计、实施层面自我调控、保障层面自我监督.
3.1精神纬度层面
3.1.1准确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管理的基础.彼得?德鲁克认为,看清自己是自我管理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科恩也认为:“自我认识是自我确定的前提,认识自己首先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在可能性———建立生活计划的基础.”可见,自我认识是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对自己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能特长等的认识,它是基于自我体察、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评价.就青年教师而言,认识自我既包括对作为“人”的自我的认识,还包括对作为“教师”的自我的认识.这是做好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教师的自我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自己身心活动状况的观察上,还表现在对自己身心活动状况的控制上.一个教师如果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历史经验的传授者,是社会上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那么这个教师就已经具有教师角色意识.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室里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是了解自已.”可见,自我认识是教师开展自我管理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组织保持一致.
3.1.2积极的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就是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采取自我刺激、自我鼓励、自我勉励之法.通过自我激励可以达到增强目标意识,提高意志的坚韧性和情感的深刻性.研究显示,通过激励充分发挥人潜在的心理意识,人的人生轨迹就会朝着自己的期许方向发展.美国威廉•詹姆斯教授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20%—30%的能力,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当前,青年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较强的责任感和稳定的报酬不再是推动教师尽职工作的唯一动力.如今的青年教师喜欢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平衡点,渴望超越自我,获得正面赞赏.如果青年教师的内部动力得到激发,产生强烈激情和积极性,就会对成功产生一种渴望,进而更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和工作.
3.1.3必要的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是自我管理在精神纬度上的重要环节,是自我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自我反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青年教师应“身为人师,常当自照”,发现自己优缺点,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当然,自我反省要求青年教师在遇到困难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分析自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当然,青年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磨练,还需要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和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有效管理.
3.2行为纬度层面
3.2.1客观的自我设计
自我设计是自我管理在行为维度上的第一阶段.自我设计就是人通过穿着打扮、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将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审美观念等外化于众的一种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自我设计必须以社会条件为基础,否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和无法实现的空想.青年教师自我设计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设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一般来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涉及自我分析,确立专业发展方向,设计行动方案等.但规划不仅仅是文本的制定,更不是为了敷衍或作秀,必须既注重教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兼容,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同步,又要规划后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既要在规划实施寻找外在物质、智力资源的支持平台,又要强调从教师内在条件出发,激发自身潜能,做到专业发展的自主、自律与自觉.
3.2.2及时的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是保障自我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是引导自我管理不断沿着自我设计的原定轨道运行的保证.具体来说,自我调控其实包括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两个方面.自我协调就是在不受内外不良因素干扰,最大限度调动自我内部与外部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自我控制就是排除各种消极因素,主动调动自我积极性,促进自我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自我修养能力、分析和反馈信息的能力等.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自我调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师自身因素的调控;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前者主要是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教态、语言的调控,后者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控.青年教师要对实现有效的自我调控,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多参加体育锻炼、减压心理培训等方式来调节.
3.2.3严格的自我监督
二、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建议与对策
1.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只有强化教师培训资金的管理意识,健全培训资金管理责任制,才能进一步明确学校培训人员、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培训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真正做到各负其责,用好、管好培训专项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性质和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管理手册》,明确培训资金申请、拨付、使用、核算等环节的流程及资金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为用好培训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奠定基础。
2.规范资金的管理和分配
按照公平性、公开性、差别性、科学性、动态性原则,建立标准化的定员、定额的项目预算,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培训项目确定后,财政部门下达相应的预算指标并拨付培训资金,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实行专款专户专账管理,集中管理培训专项资金,操作上可以参照陕西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中设立“专项资金集散账户”的办法,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集散账户,对该专项资金进行统一归集、统一支付、统一调度、统一核算,实现培训专项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规范运作。按照特定的培训用途和资金使用进度,把资金及时、足额、直接拨付给培训单位,取消中间多余环节,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最大效用地发挥培训专项资金的作用。
3.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与培训项目过程监管并行
专项资金监督要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走出事后进行监督检查的老套路,真正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教育局、财政局、审计局三家应加强协调配合,做好相互工作的衔接,对培训资金使用实施全面的过程跟踪问效,明确各部门及基层培训单位的责任,监管和考核预算执行及绩效目标达成情况。财政主管部门应对培训专项资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核实财务核算部门及基层培训单位在资金使用与管理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有,应当责其纠正并通过调减预算、收回专项资金及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进行处罚。同时要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的监管评估机制,建立起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教育专家组评估和参培教师网络评估等形式相结合,对培训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并把项目执行情况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项目经费拨付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从培训项目设立、分配、使用及其效果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从而提高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财政部门应通过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各基层培训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并根据教师培训的特点,设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容易操作的评价指标。事前评价一~通过查阅资料、专家组评审、现场调研等多种方式,对项目有没有必要做、能不能做好、有没有效果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开展预评估,不断改进培训项目预算方案和绩效目标,完善绩效控制措施,达到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事中评价一一强化监督检查,进行实地检查、随机询问、抽样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采取因素分析法设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事后评价一审核基层单位项目决算和相关的纪实资料,对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按项目主管部门及项目单位存在的问题、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两类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向预算单位予以反馈,并督促整改。
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虽然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发起的,但管理行为的施动者是教师,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占据主导控制地位,学生多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几乎没有进行指导性、建议性的交流,这违背了英语课堂中师生彼此地位平等的宗旨。
(二)大多采用言语批评,效果十分低效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因为教学任务重,大多尽力避免因课堂管理浪费时间,因而惯用言语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一管理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制止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个别学生甚至很快就会忘记老师的训斥,转而又会违反班级纪律或规则。言语批评没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可见教师管理行为是简单而低效的。
(三)行为落后于观念,行为与理念不符
大多英语教师都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年轻老师更有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们内心很清楚应该使用温和型和鼓励性手段管理学生,不宜以说教和惩罚为主进行管理。但是,当课堂教学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大多数教师总是一开始还有些耐心,但学生屡教不改时,教师便会采用严厉粗暴的管理行为,如大声呵斥学生或体罚学生等,有时甚至使学生畏惧,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现英语教师高效课堂管理的相关建议
英语教学过程的管理是英语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学中教师高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关键,因此,实现教师对课堂的高效管理意义重大。所有英语教师都应从自身角色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索,寻求高效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重新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管理者、控制者和决定者自居,而是应努力学习和采纳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要把他们看作被动接受知识和服从管理的个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当课堂中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仅仅对其进行批评训斥,而是可以担任起朋友的角色,在课下以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二)教师应采用“预防为主、纠控为辅”的管理策略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是课堂管理的基础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良好的课堂管理计划为基础。英语教师应当将教学活动中的纪律与秩序规则提前设计好,在新学期开始时向学生们说明相关课堂纪律和规则,这样能够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遵守纪律和保持课堂秩序的良好习惯。当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教师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教师管理行为应当恰当运用奖惩
善于进行课堂管理的老师大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一方面,教师应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要及时表扬,在班级树立模范榜样,发挥榜样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惩罚只是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目标行为,而不是彻底消除该行为,面对“顽固型”学生绝不可采用过度惩罚的方式,而应该对其树立信心,要时常关心他,帮助他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善其课堂表现,不可“贴标签”或者抛弃他。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
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班主任要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借此来加强班级的管理。例如在开学初就提出班干部会在一个月后通过学生选举的形式产生,这样就促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按时值日、不迟到早退、好好学习、与学生友好相处;如果每个学生都这样做,那么就极其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要在赞扬中促进学生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虚荣心,因此,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取得一点成就时教师就要积极进行表扬,通过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加强班级的管理。例如对于一个月中每天都不迟到的学生给予小红花的奖励,一年下来以后看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借此激励作用来使学生不迟到。
本文作者:刘静工作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幼儿园永联园区
“因材施教,循循渐进”的精神就是对个体的指导,而且遵循他们的学习规律。比如有的孩子在在游戏中胆小怕事,与小朋友玩时总是唯唯诺诺,并不开胆子,这样的孩子,都要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从小处来说,让绘画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参加美工区域活动;让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多参加手工区域的活动;对于好动的幼儿来说,则注意培养他们静的能力培养,如穿针线等细心的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这些幼儿都有了很大变化。全班幼儿素质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游戏不但是外表上热闹上,更是考验孩子们的做事能力,老师要认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举一动,深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才会有新发现,体验幼儿的新感觉。认真观察给我们提供了指导的素材。比如,一个幼儿在玩益智插塑玩具时,我也与他们一起活动,并不时的帮助他们,给他们以鼓励。为玩边问他们插的是什么?还问他们还有没有别的插法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是对他们智力的指导,其实有数、有颜色、有语言等沟通,并激发了幼儿的人际关创新能力。相反,老师要是不参与到他们当中,只是让幼儿随便玩,那么,其教育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教师在指导中还要注意深入到游戏中充当角色,提供一定的知识经验,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并促使幼儿之间的学习交往,不断使游戏水平提高。
在游戏活动中,需要孩子们多种情感进行参与,他们的交往能力、兴趣、品德、意志、性格、情感、创新能力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反应出来,而这些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就能体现出来的,只有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才能发现,只有他自己才能表现自己,老师不是不能代替的。所以,指导幼儿游戏是要正确处理好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让幼儿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因为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角色,所以,多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游戏中充当不同的角色,调动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的能力。
有一些游戏是有胜负的,也有一些游戏没有胜负,老师对不同的游戏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对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小结,也是对胜负的原因的总结,让孩子们在下一次游戏中不断改变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稍大些的幼儿,比如中班或者大班幼儿,老师就可以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游戏时的心情,交流他们之间的经验,介绍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另外,在游戏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弊端,教师指导幼儿对行为规则方面进行讨论,明确认识,并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注意树立榜样,发挥激励作用。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是以双重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的,并不断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游戏开始前,教师主要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调控幼儿的行为,发挥显性教育作用;游戏活动中,教师则更多是以玩伴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以隐性或潜在的榜样方式引导幼儿的行为;在游戏结束时,幼儿教师又以指导者身份对游戏进行小结,提出新目标与希望,同时又把自己置于平等身份与他们一起讨论评价游戏的过程与效果,共享成功的欢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由于培养目标及模式不同,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或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包括多元化的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考核标准。现在一些高校存在着“用一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问题,包括采用同质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对艺术专业教师进行考核,忽视了专业培养的特点及培养层次的差异。
(二)评价主体单一
在科研等非教学绩效方面,不少高校将管理者作为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评价主体。这样容易增加评价的主观性,降低客观性。如果只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又容易出现教师为了得到好评而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情况,进而降低教学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及教学质量。
(三)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反馈
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是高校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着重强调如何将评价结果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当前部分高校对艺术专业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不够重视,考核评价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绩效管理部门的整体形象。此外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使用的有效性较低,很大程度上仅与奖金发放有关,而没有与改进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高校的长远发展相关联。
二、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考核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原则
(一)考核的基本思路
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只有公平合理地对教师进行绩效管理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并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因此,首先考核过程要公开透明,需要在征求艺术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其次,在绩效考核的民主测评方面,要严格规定考核主体的选择,只有对艺术专业教学特点、教师及学生有充分了解的人员才能参与考评,以确保民主测评的真实性;再次,考核内容要与学院的发展目标、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相契合。
(二)考核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考核工作保持客观性,以既定事实为依据,以教师的综合表现情况为考核基础,各种量化指标为凭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同时对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要经过缜密设计,周全考虑。
2.全面反馈原则
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而且“艺术类高校比其他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管理”。艺术专业教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都应该成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评价主体应将考核信息全面反馈给考核主体及学院管理人员,以便于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学术进展,以及阶段成果,从而宏观引导和调控教师的日常工作。
3.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不同艺术学院的隶属关系、课程门类、特色文化及教学科研定位的区别,考核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考核指标的设计要包含教学与科研等多方面;而对于重点关注科研工作的院校,需要侧重建立以学科优势为发展导向的评价体系。
三、借鉴TP绩效管理体系,实施艺术专业教师绩效管理
TP绩效管理体系注重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有机结合,主要包括一个基础平台、两个绩效循环和三个绩效指标模型。战略驱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决定员工考核的战略目标导向和考核指标的选择,是考核的基础平台;团队绩效管理循环和个人绩效管理循环是解决包括任务目标、沟通辅导和结果应用等切实推进绩效管理的实际性问题;三个绩效指标模型主要解决的是考核内容的问题,即组织绩效模型、能力素质模型和满意度模型。TP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指导方向,也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将TP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应用于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评估,这对开发艺术资源、促进教师个人与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考核制度
《纲要》规定,要“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理念决定了绩效管理体系的价值取向、制度方法和管理结果。绩效考核管理可以帮助艺术专业教师找出其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协助其不断成长。针对艺术专业教师的绩效考核,高校必须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发挥教师考核工作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此外,高校应该依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及考核结果,在艺术专业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协作制定考核方法与指标,并将绩效考核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也有利于融合多元主体的利益,促进教师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注重团队综合发展,优化战略驱动绩效
《纲要》要求高校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高校绩效考核主体要积极倡导合理、开放、公平的绩效评价氛围,使教师主动摈弃传统的思维观念,注重团队的集体发展。要树立对事不对人的评价理念,确保评价主体保持客观公正的评判态度。在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要培育优秀的团队绩效文化,鼓励评价主体积极参与、适度创新,以适应高校管理的变化要求。艺术专业教师绩效考核不仅关系到学院的当前发展情况,还对其长远发展战略有重要影响,只有确立兼顾当前和长远的绩效考核指标与任务才能保证学院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要强化艺术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考核,也要强化其履职能力的考核,严格按岗位贡献、出勤情况和考核结果分配津贴,将考核机制与奖励机制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创造优秀业绩。在分析考核系统各要素的基础上,强调要素间的内部关联,重点把握几个基本环节:制定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协调绩效考核与辅导等环节,协调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协调艺术学院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间的关系,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工作改进机制、职位晋升挂钩等。
(三)加强评价主体培训,合理确定评价周期
高校在对艺术专业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对所有参与考核的评价主体进行测前培训,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让绩效评价主体深入了解绩效考核的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培养其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让绩效评价主体掌握克服评价心理弊障的方法;第三,让绩效评价主体了解艺术教育的特点及艺术专业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提高考核的科学性。评价周期的确定是建立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设置过短的评价周期容易造成教师为了追求科研绩效而放弃科研质量,导致科研工作在低水平徘徊;评价周期过长不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因此,在设置艺术专业教师绩效管理的周期时,可以采取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有区分地设置教师绩效评价周期。
(四)强化绩效沟通机制,有效运用绩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