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学设计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10: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设计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设计模式

篇(1)

1.案例教学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在教学与管理中,所面对的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那么,需要学而得之的固定不变的规律和真理就为数有限了,而在信息时代,知识和理论又在不断更新,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相比之下,就变得更为重要。

第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们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的,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就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在金融专业课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结构性”不是很强的知识领域。因此,案例教学的出现,一方面展示了“结构性” 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另一方面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可以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性思维参加讨论,进行辩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教学中展示出来的书本世界毕竟与真实的世界有着不少的差距,生活世界是综合的,而不是各学科彼此分立的;生活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把一些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像一个成熟的、老练的金融者那样去做出反应,也就给他们提供了像专家一样去思维的实践机会。这样的案例冲出了现有学科的限制,打破了学科的藩篱,虽然它很少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但无疑使他们逐渐习惯了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也就增强了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本领。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金融专业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苦差为其乐无穷的求知欲。

2.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重视实践,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某些不足,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更重视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准备完成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案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查阅大量资料,这种教学形式迫使教学对象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否则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不能获得好的成绩。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案例教学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迫使他们认真分析案例中完全和不完全的信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设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对学生工作成绩和能力的评价除了对学生书面报告评价以外,更重要是考察学生的演讲、辩论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课时,学生通过演讲和辩论把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发言的质量决定学生的成绩。

(4)通过对来自于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案例分析,使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过去的专业教学为什么总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学对象没有兴趣参与教学之中。案例教学增加了教学对象参与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5)在评价方式上, 案例教学评价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面的、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一张考卷评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忽略平时的学习过程,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得到较好的成绩;或有些学生为了得高分,只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培养书呆性的人,缺乏社会的适应能力,缺乏创造力和个性化。对教育的效果评价,不单指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的多寡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平时学生参与讨论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 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3.科案例教学设计模式

(1)R.Schankd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模式

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金融运行情景并同时设计一个成功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成功模式的不断比较,从情景中体验并获得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R.Schankd模式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对目标的

追求,学习的基本机制是“试误”,通过实验、失败、仿效学习,最后提升达到目标的技能。

(2)J.Bran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与合作学习,引入和复习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模型,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里“锚”就是指某种类型的个案或问题情景,学习与教学都是围绕“锚”进行的。

(3)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经验性的学习获得可利用的知识和可迁移的技能,在问题设计中致力于获得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这里的教学设计不是对信息的排序与分析,而是制定有利于建构问题设计与客体分析的计划,让计划中的问题设计指引学生自己作出论断,经过充分实践后发育为一种技能。

(4)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

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有关复杂的认知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它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让学生面对具有复杂结构和序列的问题与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复杂认知技能。

以上四种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各有特点:R.Schank 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主要强调训练达到目标的技能,同时提供成功路径给以模仿;J.Bbransford 的抛锚式教学设计立足全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与从事管理实践;S.Dijkstra 和 J.Van Merrienboer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后,能发展预期知识与技能,并能尝试解决新的问题;J.Van merrienboer 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通过提供不断“做”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复杂认知技能。

从用途上看,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应注意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加信心。设计的案例必须细致可行、设想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学习情景及应对引导办法,且便于操作。案例教学设计还应是一种相对标准化的教育方案,得以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亚维,陈 耀.金融类案例教学的推进与模式设计.

篇(2)

    1、主导和主体结合:

    教师启迪、引导、学生及时反馈,自我调控。

    2、加强双基和发展智能同步:

    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到理性知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形成各种能力。

    3、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

    化学的学习包括了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思想品德的养成还是智力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均离不开人的认识规律,所以,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将二者有机的统一。

    二、综合启发性教学的形式:

    谈话式、讨论式、探索式、实验式

    三、启发教学的四个阶段:

    1、自学阶段

    2、探索阶段

    3、整理阶段

    4、发展阶段

    四、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

    1、各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是否出色?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参与讨论的程度和收效怎样?

    3、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能否统一?

    课题:第五节、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盐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理解复分解反应。

    2、使学生自己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和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并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盐的化学性质,强调金属和盐的反应以及盐和盐的反应。

    2、复分解反应的判断及其发生条件。

    (三)、教学难点:

    对盐的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规律性的掌握和应用。

    (四)、实验用品和仪器:

    小黑板、投影仪、NaCl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丝,铜丝,CuSO4溶液,ZnSO4溶液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盐的分类和命名,以及盐的溶解性规律,这一节学习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请一学生上黑板完成化学方程式,其他同学可在笔记本上完成。

    (讲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四个反应,并观察它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它们分别是哪一类物质和哪一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讨论):1、2是酸与盐的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学习过。3、4是碱与盐的反应,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学习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1、2既是酸的化学性质,也是盐的化学性质,3、4既是碱的化学性质,也是盐的化学性质。

    (讨论):

    1、盐的化学性质:

    (1)、盐+酸新盐+新酸

    (2)、盐+碱新盐+新碱

    (演示):下面请大家观察两个实验,仔细观察反应现象,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向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

    反应方程式:

    向Na2SO4溶液中BaCl2滴加溶液:

    反应方程式:

    (启发):白色沉淀是什么?

    (板书):

    (3)、盐+盐另两种盐

    (启发):除了具有以上的化学性质以外,还有其它的化学性质吗?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观察生成物的特征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演示):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放入硫酸锌溶液中

    (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盐可以和金属发生置换反应。但并非所有的金属均可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在学酸的性质时我们知道,只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之前的金属才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那么盐和金属的反应又有什么条件呢?请看刚才的实验结果。

    (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讨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在Cu之前,可以将Cu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u在Ag之前,可以将Ag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u在Zn的后面,则不可将Zn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启发):由以上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活动性较强,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讲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在宋代,于盛产胆矾的地方,利用置换反应,进行"湿法炼铜"。可见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的聪慧。

    (强调):通过以上的实验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盐的四条化学性质,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反应条件。

    (投影):

    反应条件:

    (1)酸和盐反应时,盐必须可溶,碳酸盐可不溶。

    (2)碱和盐反应时,二者均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3)盐和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篇(3)

关键词 HPS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实施

一、HPS教学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一)HPS教学模式的概念

HPS教学模式(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是一种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科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内容融入理科课程。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该方法的运用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中。

(二)HPS教学模式的作用

(1)提升学生对科学的认识。HPS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科学理论的构建需要提出假设,然后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知识必须接受检验,要建立在论证的基础之上。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可能被推翻,可以随时修改。科学知识还与文化、社会有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HPS教学模式,学生能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建立起探究的欲望,逐步培养科学精神。

(2)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科学史、哲学与社会学都是HPS教学模式所使用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的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展现一个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进入到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更具有主动性,学习状态能得到优化。这种情境教学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的经验与其成长环境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的个人判断,它能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思维的最基本技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调查显示,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化学史的内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明显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显得更有调理。由此可见,HPS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基于HPS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种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的初步阶段就是作出教学设计。实行HPS教学模式也不例外,首先就要对高中化学教学做出系统的教学安排。教学设计的目标要围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对科学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认清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在HPS教学模式下,科学史、哲学与社会学都是重要的内容。科学史和哲学对学生认识科学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社会学的内容可以将科学、社会和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HPS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内容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该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大都与科学史、社会学密切相关,而HPS教学模式使用的素材包括科学史、哲学和社会学,因此,该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化学各部分内容都能适用。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开始阶段可以选择高中必修一的内容,第二阶段可以选择必修二和选修四的内容,最后阶段可以选择初中化学的内容。开始阶段可以选取两部分内容,基本理论、概念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涉及的主题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金属及其化合物。

三、基于HPS教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选择与这个概念发展相关的化学史素材。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统一性,可以用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作为素材,为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更广义的定义,可以选择戴维对燃烧概念的学说。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认识

历史讲述:1774年,受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启示,拉瓦锡从密闭的燃烧实验中得出燃烧氧化说:燃烧需要有氧。他同时指出,物质得氧即为氧化,失氧即是还原,而且提出氧化还原的统一性。教师讲述完化学史后指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分析,理解二者的关系。通过化学史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联系起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明确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辩证关系。

(二)氧化还原反应再次认识

展示:氯气与磷反应会生成两种化合物。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燃烧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成: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深化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都有氧气的参与,它们的联系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刚才的实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从化合价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认识

通过认识氯化钠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得失与化合价改变的联系,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上述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演示:铜锌原电池实验。让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得出锌和硫酸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证实该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进而理解该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

(五)总结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分别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以及电子得失三个方面进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总结,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分类标准。

总之,研究的目的就在于HPS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作出系统、全面的设计。通过实验,分析HPS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将HPS教学模式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69―04

引言

随着WAP技术、蓝牙技术及GPRS系统的成功开发,移动电话和移动计算技术迅速普及全球,为移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已于2001年12月发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1]。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已经开展“移动教育工程”试点项目[2],国家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试点项目已经立项,这些都表明,我国教育技术界已经认识到移动学习和移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关于移动教育研究的代表性项目主要有两项:(1)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实验项目。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二是基于CPRS的移动教育平台。三是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和浏览平台。四是教育语义网络平台。(2)南京大学多媒体移动教学CALUMET项目。CALUMET项目的全称是“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该系统预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3]。

一 移动学习概述

1 移动学习的涵义与特点

鉴于对移动学习认识与理解取向的不同,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也是众说纷纭,综合多种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可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4]。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移动学习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特点,如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的出现本质上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交互驱动的过程,它的出现不仅会带来人们观念的改变,还会促进整个人类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变。

2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技术与方式,是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一定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的学习理论作指导,这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与移动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学习理论有: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活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等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这些新型的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

3 移动学习的技术支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学习系统将给使用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移动学习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技术支持,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网技术, 如WAP、“蓝牙”技术、GPRS、UMTS 技术等。

4 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

目前可实施的移动学习方式主要有: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和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5]

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为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学习者手机,利用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短消息接收到的信息更具个性化,同时更方便快捷。短消息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者日常的学习交流,而且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短消息服务所具有的随时随地性,使它在某些学习情境下具有比E-mail和Web更为优秀的表现。

(2)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传输文本,还可以传输图像信息。随着移动通信协议的不断改进,通信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移动学习不同于以往的网络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实践必须有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作指导。

二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1 教学设计相关概念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6]。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7]。教学设计模式就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简化形式,是组织化和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移动学习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以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

2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教学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目前现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下百种之余,这里仅介绍两种教学设计模式:ADDIE模式和ASSURE模式。

ADDIE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8]

由Heinich 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9]。

以上介绍的两个教学设计模式已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已沿用了很多年,而当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线性教学设计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今的e-Learning学习环境,尤其是移动学习环境。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常以超文本的组织方式加以呈现的,知识难以被分成小块进行学习。当人们开始对建构主义产生兴趣的时候,便产生了许多对教学设计模式概念上的重新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等思想理念非常适合e-Learning环境中非良构知识的学习。具有非线性特征的超文本有助于学习者从多种观点的角度接近概念并构建知识表征,真正改善对复杂概念的掌握,以达到随机通达。

本文根据ADDIE和ASSURE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并借鉴台湾基础教育中移动学习课程开发模式,提出了一个适合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由学习者分析和教学情境分析、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六个环节构成,图3展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下面便对这六大环节中所包含的内容加以介绍:

(1) 学习者分析与教学情境分析

分析学习者应用无线设备的能力;

分析是否需要整合移动计算技术帮助学习者的学习;

分析外部环境,如天气、安全状况等;

(2) 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组织化的学习内容;

阐明学习目标;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即可在移动设备中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也可在真实情境中;

开发数字多媒体学习资源;

安排课程时间表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体力分配;

(3) 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

考虑移动设备的特征和实用性,如重量、屏幕的大小和分辨率、计算能力、输入方式、访问方式等;

构建移动环境,包括移动设备间的通信方式,Internet的接入方式;

(4) 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

移动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低龄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图3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因此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指导。

(5) 教学活动的实施

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移动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熟悉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培训学习者使用无线设备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对设备基本功能的操作;

观察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时的小组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移动设备或面对面地给予干预和指导;

(6) 移动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够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因此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就不能够完全按照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而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系统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能够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生自己的水平。对于在移动学习中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如下几种:

档案袋评价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品样本。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

(7) 对图3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

教学设计模式图包含六个要素而不是步骤,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设计的弹性。

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又与其他要素相互关联,说明在教学设计的任何过程中,学习者都是中心。周围的其他要素是相互独立但又关联的,没有用箭头表明逻辑顺序,是因为在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以任何要素作出发点。

移动学习环境处在最,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的教学始终以真实环境或情景性信息化环境为基础。环境的虚线表明这个教学环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环境中的调整要素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的某些要素,体现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灵活性和生命性。

三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初步应用

在终身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观念,将移动学习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我校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之一,在我们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将图3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初步进行了应用。

1 学习者分析与教学情境分析。中小学教师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成人,一般都有手机;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并已开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培训后的中小学教师要能通过国家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这样的形势使得中小学教师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中小学任课教师一边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一边又要为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行学习和实践,他们用于学习的整块时间不多,需要利用他们的零碎时间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移动学习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既节省时间,又不会影响老师们的教学和生活,还能使教师在工作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减少了教师的额外压力,满足了教师自身学习和学校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把移动学习引入到培训中,作为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后的后续支持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然移动学习不能取代常规的集体培训和远程网络学习,只是它们的重要补充,只有应用适当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2 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很灵活的学习方式。这种灵活性体现为灵活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所以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设计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可以在移动设备中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每个知识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中,我们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量的调查,确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知识中教师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分析,确定知识表现形式,进行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开发,形成相关的数据库,初步实现学员能随时随地进行登录学习,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3 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移动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为了获取知识,必需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手段,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与合作来实现。我们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学习设计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创设良好的交互性,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信息的交流,因而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的教学环境成为移动学习的基本要求。我们采用“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的形式来构建移动环境――人、手机、移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各种问题情境和媒体情境的呈现,激发学习者兴趣;并利用手机这种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查询、检索、探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4 移动学习教学策略的设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团队的老师可通过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CHAT)引导学员参与问题的讨论,启发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并给出解答或让学员自己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电子邮件系统(E- MAIL)实现移动教学的交互式答疑,教师可随时掌握学员的进展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小组内学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可以培养学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情感和态度。

5 教学活动的实施。在培训支持活动中,我们用到了移动资源浏览,移动即时训练,移动学习讨论,移动信息查询,移动提问――回答等功能。移动学习既关注了人文精神和协作精神,又提供了教师与培训者以及教师之间学习、工作的交流平台。

6 教学评价。我们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检验学员们利用手机等进行移动学习的效果,学员自己也可以随时通过相关检测了解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还不好,弄清存在的问题,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咨询解决;学员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手机传输到数据库中自己的学习档案中,相关老师将定期通过学员平时参与的学习记录和成果对其进行总体评价。

通过初步应用实践,我们发现,移动学习可以弥补集中培训的诸多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培训辅助手段。

四 结束语

移动学习的前景是光明的,要使移动学习成为学习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对整个移动教育系统,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等一系列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以促进移动学习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Z]高教司函[2001]256号.

[2] 关于开展“移动教育”工程的通知[Z].教技协[2002]1号.

[3] 隋清江,张艳萍,张进宝.移动教育:国内外实践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4,8,66-67.

[4]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2-13.

[5] 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31-32.

[6]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

篇(5)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

篇(6)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式不同,它是颠倒过来的模式,即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学生在上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遇到学习的疑难点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是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则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1]。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诚信”内容为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一、诚信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例选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本课例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中华民族历来所崇尚的传统美德,它更是职业道德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一项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故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将本教学目标设定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诚信道德,培养诚信意识,实现诚信素质养成的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把“诚信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把“大学生与诚信道德”作为难点来突破。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小学已接受德育教育,对诚信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诚信规范重视不够,经常出现诚信知行背离情况。

3.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深化,感悟践行”的模式,以社会热点现象导入,引用经典案例阐述重点内容,结合实践教学与情景教学突破难点,使学生对诚信问题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认识上有提高,行动中有体现,从而实现知行统一。

二、课前准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授对象为大一新生,一个自然班的人数大约为40人,以每个小组5人的标准进行分组,即分为8个小组,每个组设有一位小组长。

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包括教学课件、教案、微视频、诚信专题学习网站等教学资源素材。其中,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重要内容。考虑到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大概为10分钟,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学生不耐烦,思想开小差[2]。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录制准备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分别介绍一个知识点,时间大概在8~10分钟。具体如下:

第一个微视频:诚信的内涵(讲解视频8分钟)

以展示系列图片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导入教学,由此引出社会诚信道德缺失问题。引用《说文解字》,对诚、信二字作简单解释,真实无妄、表里如一叫诚;不食言、不欺瞒,谓之信。我从历史的角度,列举中国古代的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秦国商鞅“立木为信”,最终变法成功,国强势壮;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第二个微视频:诚信的重要性(讲解视频10分钟)

为了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从个人、企业、社会、国家四个维度采用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如季布因其“一诺千金”使他在有难之时,免遭祸殃;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践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理念,几百年经久不衰;信义兄弟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践履着“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允诺;法国政府在时隔97年后履行拿破仑曾许下的“玫瑰花诺言”。通过以上分析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产。

第三个微视频: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讲解视频10分钟)

在此列举“留学生逃票之后求职被拒”、“大学毕业生贷款不还被银行告上法庭”等例子强化学生对“失信”行为危害性的认识。

在内容的讲解上,教师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若讲解微视频吸引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前就不愿意学习,将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讲解视频资源录制完成后,请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部教师将相关资源上传至校内网中,教师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地告知学习者,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若有问题,把具体问题反馈至各小组组长,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提前知晓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好课前的答疑准备工作。

三、课中实施

1.合作探究阶段(重点阶段)

合作探究阶段由教师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与小组成员讨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可向教师提出,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诚信问题,当今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哪些缺失,如何才能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这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为此,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运用“问卷调查、网络教学、情景教学”的教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法展开教学。

第一个环节: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开展“校园学生诚信问卷调查”活动,各小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在课堂上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抄袭作业、考试舞弊、贷款不还、简历造假”等种种失信行为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利害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学生分析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质的人,不可能有什么理想信仰;一个抄袭舞弊、蒙骗过关的人,不会有什么真本领,也不会有什么好前途;一个学历造假、贷款不还的人,更难立足于社会。

第二个教学环节:为强化学生恪守诚信,教师以自己为例,登录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个人征信系统,展示显示结果。学生以身边的亲人为例,输入相应系统,查看信用记录。通过此实践操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并会直接影响个人就业、创业、贷款、买房等切身利益。

第三个教学环节: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诚信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创设了两个检验诚实度的情景。(10分钟)

场景一:购物结账时,营业员少找了你50元钱,你会怎么办?

场景二:购物结账时,营业员多找了你50元钱,你会怎么办?

在课堂上将主要围绕多找了50元钱,“退还,还是不退还”进行讨论分析,要求每位学生参与讨论。很多同学对营业员少找的50元知道要要回来,但是对多找的50元却做不到退回去。我们要求他人诚信,自己却不诚信;只愿意享受诚信带来的便利,却不愿意承担诚信责任。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你、我、他的诚信,只有每个人都做到诚信,才能构建诚信的环境和诚信的社会。

2.学生指导阶段

每一个小组在合作探究阶段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个性化指导,给不同学生答疑解惑,做到对不同学生不同问题因材施教。

3.总结提升阶段

由八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也可谈教学体会或感悟,教师再对本次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四、翻转课堂总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更充分,微课视频制作要更精细、更完美,以足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会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他教学内容中得以应用,相信有更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篇(7)

【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

教学内容: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Part B let’s talk

一、教材分析 :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art B,教材内容是三个地点单词:shoe shore, fruit stand, pet shop,以及特殊疑问词where, what, 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的问与答及各种信息的替换和交流。本课时教材是对前几册教材所学特殊疑问词的一个扩充和所学句型的拓展,使学生对特殊疑问词的掌握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提高,同时使他们掌握了特殊疑问句的问与答及各种信息的替换和交流。

二、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询问并回答未来几天或周末的活动安排,主要句型是:“What are you gong to do? I’m going to ...”要求学生能对句型中的具体信息进行替换,并能够使用其他疑问词,如when, where ,来获得进一步的详细信息。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be going to do 句型,对其语法功能和意义有所了解。

三、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1)掌握where, what, 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并能做出相应的问答。

(2)能掌握句子: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do)? I’m going to ... When are you going? I’m going...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2 能力目标:

(1)能在图文和场景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演。

(2)能够使用各种疑问句采访他人的计划并做记录。

3.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是三个特殊疑问句的问与答以及各种信息的替换和交流。

2.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运用三个特殊疑问句进行真实的交际以及两组四会句型的正确书写。

五、教学准备:

录音机、本课的磁带、头饰、单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表格

六、教学方法:

1. 猜一猜游戏法

2. 情景法

3. 多媒体辅助法

4. 小组活动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7.1 教学步骤

Step 1: 激趣导入

(1)猜谜语。

T: I have four riddles. This is a place.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books in it, you can buy or choose any book you want. Where is it?

Ss: It’s a bookstore.

教师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及表扬。

T: ...

教师依次说出另外三个谜语,引出本课的生词:shoe store, fruit stand, pet shop, 为后面的句型替换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既让学生在不只不觉中掌握新知识,又能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能力。)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T: There are some places.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is weekend? I’m going to the library.同时板书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is weekend? I’m going to the library.并领读。

Ss: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S1: I’m going to the park.

S2: I’m going to the pet shop.

...

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英语教学的氛围对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教师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关键是能直击本课时的重点、化解本课时的难点。)

(3)听录音,填表格。

T:(指S1)Where is she going this afternoon?

S1: She is going to the bookstore.

课件出示问题。

T:(把C头饰给学生)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afternoon?

S2: 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随机问两到三名学生。

T: What is she going to buy?

S5: She is going to buy a comic book.

利用课件回到表格,出示问题答案。

T: I’m going to buy a magazine.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O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同时板书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I’m going to ...并用所学的单词进行替换,如:newspaper, book, magazine 等。

S6: I’m going to buy a book.

...

T: When is she going?

Ss: She is going at 3 o’clock.

利用课件订正答案。

板书When are you going? I’m going at 3 o’clock.

教师领读,并用tomorrow, next week, on Monday等表示时间的词进行替换。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头饰让学生直观、有效地感受和理解新知识)

(4)听录音,跟读。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男女生)分角色表演对话,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这一步,主要考虑到英语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使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Step 2: Task

(5)学生四人一组,采访他人的周末计划并做记录,完成表格内容。学生表演采访过程,教师对每组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

(设计意图:英语做为一门语言,会应用是关键,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实现了语言在实际情景中的灵活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小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Step 3: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6)出示课件,教师把本课所学主要句型编成歌谣并领读。然后让学生自编歌谣。在学生说完后,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对优胜组给予表扬及鼓励。

(设计意图:编成歌谣便于学生记忆,朗朗上口)

(7)Pair work: (extension)

―Reporter’s questions

1)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afternoon?

2)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When are you going?

Step 4: Homework

篇(8)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篇(9)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已经逐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变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如何充分有效地整合传统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混合式教学(BlendingTeaching)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主张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1]。混合式教学包括教育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有利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紧密结合,也能够将传统教学和网络资源有效地结合,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1]。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首先对已有的混合式教学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混合式教学设计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总结了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混合式教学理论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黄荣怀教授研究了将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阐述了混合式教学过程由四个关键环节组成,介绍了在混合式教学里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新的能力结构以及虚拟学习环境在混合式教学中的作用[3]。汪琼教授指出混合式教学并不一定要求在网络上传授全部课程,也需要一些配合传统教学的部分教学资料或活动。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就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2混合式教学设计方式

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知识为重点,注重教师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和MOOC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创建MOOC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模块、教学实施、测评反馈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将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将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英语写作教学,该模式在写作的各个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系统看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序列,教师和学生分角色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活动为导向的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选择和设计学习活动,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知识类型分类和教学目标分层”的教学设计方法,并通过各种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数大学和高职院校对混合教学优势的认识逐渐加强,都相继开始实施混合式教学,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的方面有:定义、模式、策略、原理,但对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操作方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目前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研究的比较多,在实践方面研究的比较少。第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并行,致使学生自主能力下滑。第四,盲目追求教学资源的数量,增加了认知负荷和学习压力;第五,现有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力的提高有所限制,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杜淑娟.论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开展[J].教育与职业,2011,(14):83-8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37-02

一 设计思路和教学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掌握拒绝吸烟的策略。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及消费国,吸烟人数达3.2亿之多,占全球总人数的1/3。令人担忧的是,吸烟者中约有70%是从青少年开始的,我国初中生的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初次吸烟的年龄也趋向低龄化,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有害。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并掌握拒绝吸烟的策略,对个体减少或避免吸烟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调查和体验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扩展(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几个阶段,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主要运用5E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描述各种拒绝吸烟的策略。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恰当使用拒绝吸烟的策略;锻炼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乐趣。

3.能力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学会拒绝吸烟的策略。

2.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5E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见附表。

六 教学反思

本届教学看似容易,但为了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向智能课堂、生态课堂转变,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更多地留给学生。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

5E教学模式作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激发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值得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寻找合理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收集证据的习惯;并能够运用收集的证据对现象和情景进行分析和解释,回答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

通过课后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节课难度适中,教学内容容易理解,课堂活动有趣,气氛活跃,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在课堂前后掌握的拒绝吸烟的方法,可知学生在扩展和评价阶段掌握的拒绝吸烟方法显著多于在参与阶段已有的拒绝吸烟的方法,且在课堂学习后能够总结出各种拒绝吸烟的方法。可见,教学设计成功地运用5E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爱盈.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11)

[2]蒋炳军.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3]刘楠.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篇(11)

1.Pre-reading(阅读前)现阶段英语读前环节基本采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这一方法最初起源于精神病理学,现在更多地强调为推动和激发产生新的理念与设想而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探讨与联想,鼓励学生之间在互相商讨与启发的背景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继而帮助学生加快阅读信息理解与英语思维共鸣。2.While-reading(阅读中)阅读中环节的主要方法包含scan-ning,skimming和detailedreading若干种。略读(skimming)部分要求学生限时通读全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阅读初期迅速捕捉文章主题、预测其发展与结局的能力。扫读(scanning)部分是要求学生对细节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其捕捉具体信息与重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他们在提取、筛选和重组文本信息过程中归纳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细读(detailedreading)方法是要求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段落当中的语言,培养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比如理解文章中结构较难、意义复杂的词句与结构,挖掘作者的主观写作意图和具体阐述观点等。3.Post-reading(阅读后)阅读后的环节也可以称作评价性阅读,也就是reproduction,要求学生以完成一定预设活动的模式,进一步思考文章的观点、主题、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的特色等,以任务驱动模式为动机,以独立思维为杠杆,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