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师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10: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师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我国所通行的各类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课文总数的80%。故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如今,在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着较大的分量,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一教育价值,导致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服务对象一致,都是为儿童服务,它们的价值取向也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儿童文学知识较为缺乏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学期间,虽然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但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相比,或者是与现代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更少,这就导致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所学习的儿童文学有所遗忘[1]。而在执教之后,他们也没有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去进行培训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会较为缺乏。

3.儿童的本位意识较为淡薄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与儿童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与他们的接触机会也更多,这就有助于教师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进而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这对于后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所接受的先进教育思想也较少,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式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1.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切实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去阅读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2]。因此,在选拔语文教师时,就可以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考核项目,这就会让大多数的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而对于已经选的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儿童文学的知识培训,如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

2.加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儿童之中,更张世明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教师就需要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透过书籍,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愿望,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故此,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农村,许多语文教师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或者是用到了批改作业上,这样就不利于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多利用课外时间去提升自己。

3.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方面更为落后。但是,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师生活动。例如,农村的教师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在校时间,为教师创造一片阅读天地,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比赛活动,让教师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教师创造属于他们个人的舞台,将自己在儿童读物中的感悟通过演讲传递给大家,以营造整个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氛围。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因此就需要他们加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不断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继而促进双方的儿童文学素养都有着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专业技能;提升;善教;调动;参与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语文教师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融洽合作的愉快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乐学、善思,语文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在一小部分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却是课堂气氛沉闷,师生间形同陌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味索然,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同样的工作对象,同样的工作内容,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深入探究这种差异,我想其中原因不外乎教师专业素养的巨大差距。教师专业素养高,他的课堂教学就相应地轻松、高效,学生当然也就买他的账了;反之亦然。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确保自己能够胜任实际并不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往大里说,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素养,以及课程标准的解读、课改理念的把握等等方面的问题。往小里说,其实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做到“善教”,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处理好师生间教与学的情感,还要善于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

一、全面提升自己

“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同样的道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有着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关系着他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也间接影响到他教育教学成果的产出。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积极顺应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寻求自身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思想上要超前,方法上要有新意,不断地学习,尽可能地做到由专业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过渡。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磨砺自己,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技能,努力学习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最佳契合。举个例子来说,像教学板书和示范朗读这两项技能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了,如果教师连这两项技能都掌握得不好的话,那么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地佩服教师的。要知道,有很多小学生是先喜欢上语文教师继而喜欢上语文学科的。再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想象,有的语文课堂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是多角度的感受;而有的语文课堂却是枯燥乏味、沉闷无比。小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呢?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学而不厌,要不断地提高自己。

二、深入钻研教材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离不开教材的。因为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通过教材,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有效的对话,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所以说,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尽可能地做到“以本为本”,要深入钻研教材,尽可能地把握教材的规律,把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融合,创造成大语文的学习背景,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学习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真正的快乐。教育界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教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其实是教材是要面向广阔的地区和广泛的使用者的,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所以说,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读透教材,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本班学情的基础上活用教材。活用教材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准学习的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相宜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以及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师生的和谐统一。

三、开拓创新教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至关重要参考文献:的。教学方法对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就高,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亦然。至于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是小学生真正喜欢的,我想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只有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才是最适合学生发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开拓创新教法,就是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从学习基础知识入手到培养语文能力再到培养相应意志、情感的目的。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好地了解学生,据此制定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多多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多多了解各地名校的创新教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尝试,努力创新,开创出一条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又能够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作为小学生学习起始阶段的领路人,小学生从语文教师身上学到多少的东西直接关系到他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极为重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克服“吃老本”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的需要。

作者:蓝长文 单位:福建省龙海市隆教畲族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3)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112-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重传授学生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做人。语文新课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通过摆正位置、变换心理、改变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1. 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扮演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兴趣的激励者等角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前提,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

例如,教学《小燕子》一课时,就可以燕子的特征为切入点,然后由实物到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中心思想。又如,在《春天来了》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春天有哪些象征性的事物。这时,学生往往就会给出不同的观点,对此,教师不应急于判断对错,而应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地自由想象,使之迸发思维的火花。实践证明,只有多角度思考,才能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活动组织者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湖泊》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爬山虎的标本、湖泊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加以呈现,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征,湖泊和池塘、江、河的区别,等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带着猎奇心理再进入课文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2. 教师应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接收还是问题的提出,其主要对象都是学生。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倾听者,因此,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倾听往往比发声更重要,小学正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同时,他们往往将教师视为可以解疑答惑的终结者,因此,教师的答案对其求知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听学生的声音,听听他们在想什么,渴望什么,而不是不断地灌输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否则,就极有可能抹杀孩子的求知欲,禁锢孩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生气,同时也会阻碍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要变换自己的心理,情理结合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型转为现代的研究型。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互动型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用情至深

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感性的成分,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来传达情感,通过情境式朗诵或者表演使学生融入现场,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感受,并且逐步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心灵的启迪,情感的升华。比如,在朗诵课上,教师示范时若能做到情感充沛、真挚,自然就会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点,从而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童真心理等。

2. 理性分析

小学课堂也需要理性的思维。在教学中,仅仅是情感的释放未免太过感性,而理性则是情感升华后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情感世界,又要启迪他们思考背后的现象。比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课文的作者因其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他在父亲的开导下知道了要珍惜时间。对此,教师就可以将时间作为切入点,提醒学生也应该珍惜时间。事实证明,这种以文为辅,理性分析的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课文更深层次的含义。

此外,新课标中还强调了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判断能力,此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理性分析和思考表象背后的生活道理,在培养其智商的同时增进他们的情商。

三、要创新教学模式,发展特色教学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分阶段提出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性和综合性。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必须考虑的一种辅助手段。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潜在的语文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 学在基础,贵在实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是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打牢基础对小学语文学习以及今后的学习都尤为重要。因此,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注重笔画的拼写、字音拼读的规范、字词的积累,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应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真正做到点滴于行,实践在心。

2. 图文结合,趣味引导

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对语言文字不够敏感,但他们对图画的敏感程度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带领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从而传递出中心思想,引出教学主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篇(5)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授型”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语文教师的任务也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学全部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没有自主性,参与性,更无创造性可言。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只要教师把课讲的越细,那么学生理解的就会更深刻。教师备课上课不是以学定教,而是以教定学。学生成了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意义建构得到的。所以建构主义提倡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来进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角度看,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典型的优秀的学生,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整套教学环节。教师在台上唱主角,没有学生的参与。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那些优秀的学生朝着教师的标准答案走。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都是要求学生对教的适应,而不是考虑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点上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充当的角色除了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发展,用老师的人格去塑造小孩子的心灵。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目标,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是新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课堂主体让位于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只有热情的倾听每一位学生心灵话语,才能做到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评析与引导。用唤醒与赏识的方式最大极至的去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 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教书匠”。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条教鞭基本上就是小学教师的全部家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研究则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研究者,专家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也没有权力与机会参与研究的过程。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处于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在一线教书的广大语文教师长久地处于一个“教书匠”的境地。放下了教鞭,就成了无舵的航手,不会研究,也没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导致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困境。教育研究者和专家们空有理论而不深入学生。一些专家的理论,研究者研究的课题不一定适合实际的教学所需,这无异于纸上谈兵。相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最了解学生的特点,他们是最具权威的学生代言者。但他们在培养学生时,也有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新的教育动态,教育理念不熟悉,就很容易走上经验教条主义的老路。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权威的研究者。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应该及时主动地进行研究与反思。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材。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永远都只能做一个手执教鞭的教书匠。 成为专家型教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定位的全新思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育经验,教育策略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成长成材上是任重而道远的。

三、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篇(6)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12-01

教无定法,教贵得法。所谓得法,就是小学语文教师要“会教”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结合所教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心理特征,灵活运用,不落入窠臼,不脱离现实,不流于形式,适当地调整某些教学环节和步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结合教学进度,学生接受能力,把握教学命脉,研读教学资料,提纲挈领,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条理清晰。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必须相辅相成,还需依据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用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师上《卡罗纳》一课时,用小黑板出示目标一:用~~划出描写卡罗纳的句子。出示目标二:请你用——划出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那些人)是怎样做的?出示目标三:课文中哪些句子能打动你的心,请你在这些句子旁边做些批注。在这一教学过程,老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供表达语言的句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语言,也降低交流感受、口语表达的难度,给予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信心。教学目标设置具体而且可以操作,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学习语文的方法渗透在落实每个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二、为学而教,协调同步

教师着眼于学法,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也就是说教法与学法两者是协调和同步的。教师多一些示范引导,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例如初次给学生讲解古诗,就要做好展示,指导学生分步骤进行学习:第一步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在这其中学生自读,接着指名朗读,纠正春错误读音,最后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第二步细读,理解字词。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第三步精读,体会诗意。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学生逐句讲述诗句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第四步是赏读,想象意境。通过阅读,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第五步是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当学生对学业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阅读能力和咨询能力。

三、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任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要使一堂课能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和学两方面的意志统一,行动协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周密的计划安排来控制、调节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创造一个求知欲旺盛、秩序井然、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综合能力。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拖堂”、“前紧后松”、“照本宣科”、“课堂混乱”、“垃圾时间”等现象,都是教师缺乏课堂驾驭能力的例证。小学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1.情绪自控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与课堂后气氛乃至小学生学习效果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情绪良好,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往往可以使全班学生心情开朗,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活动。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则会诱发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以至防碍小学生认知过程的顺利开展。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2.临场应变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按一定的规律来展开的,因而是可以预控的。但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动态系统,其运行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特别是由几十个下处于一种活泼好动,制控力较差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课堂教学中各种事先难以预控的情况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计划有序地实施,这就需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协调能力

篇(8)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发言非常踊跃,总是高高的举起小手,越是到高年级研究者发现学生无论是对问题的理解或是难易程度都几乎表现出漠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应该说课堂提问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为什么教师似乎无法走出原有的桎梏,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教学活动,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1问题提出过深,缺乏合理“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教育幼龄化,知识提前化,家长很愿意提前就将下学期是知识在假期学完,思维训练班、作文阅读班,英语口语外教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教育的瓶颈出现了:孩子的努力永远也追逐不上家长期望的脚步,孩子在习作中呐喊:我太累了。而家长朋友们却还是乐此不疲的咬紧牙关走在咨询报名的路上,而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在很多时候也在主动或是被动的盲从着,教师更像是一支旋转的陀螺,满足着家长日益高涨的新要求,似乎小学一年级就能达到毕业考试的水平那才叫成功呢。教师也在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加大了难度,有些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年级、年龄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基础、综合分析和类推的能力,使学生很难从教师的问题中类推出正确的答案。

1.2惩罚式提问仍普遍存在

在课堂上有一种情形是很戏剧化的,也是非常普遍化的,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会经常出现“开小差”的情况,有时候学生会上着课甚至是老师神采飞扬的讲授时,他已经走神,云深不知处了;还有的时候像下午上课是时候,有些孩子或是由于家离学校较远或是由于前一天没有休息好导致课上睡觉,这一点低年级更为明显,而到了高年级也会出现由于学生厌学而上课睡觉的现象,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师上课时占用了这节应该是体育课、体活课等,这时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更极易溜号,人在课堂上,心飞操场上了[2]。

1.3提问的对象缺乏广泛性

新课程倡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课堂上却经常会看见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往往都止步于老师心目中的“优等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总是担心他们答不上来,耽误时间或是他们不举手叫起来也不会回答,这样的担心使得老师的目光永远是偏离他们的身影,或是绕过他们直接落到“尖子”生的身上,从而使好学生在一次次锻炼中更增加了自信心,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一次次懦弱中更加的自卑,这些学生越来越变得不积极思考或是不主动回答问题,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许仙积极性严重受挫,因此,课堂上中尤为要注意面向全体教学主题——学生。

2、应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策略

2.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渗透着强烈的教学意图,在备课阶段就要精心进行设计,因为每一次提问都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铺垫。课堂提问不是为了提问而发问,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是思辨水平,是提问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会更好地体现目的性呢?那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学生的全方位收益和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迅速理解、接受,并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寻求答案,那就要将问题讲清楚、说明白,简言之: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明晰。那么,我们在提问时就是预设的结果,它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更是要考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将提问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这才是提问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2.2提问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什么样的问题才富有启发性呢?那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愿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入点。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就可以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可以找到提问的思维切入点。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只要是从问题开始的,设计巧妙、生动有趣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学会“跳一跳”,然后才“摘到果子”,如果没有这“一跳”,“果子”可以随便得到,那就无异于是不劳而获,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只有了解和关注到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才可以让学生获得思维的飞跃,情不自禁的飞跃。

2.3提问要关注学生的程度

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而负杂多样的,教育学是最辩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提问要关注学生的程度,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准备程度的需要;二是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他现有的知识来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会发生,当提出的任务须借助于那些人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而思维发展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

3、结论

总之,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应该说,教师抓住了提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可以较轻松地为学生提供支撑与帮助,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给予并丰富了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8-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篇(10)

关键词:

新教育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平日生活具备更紧密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形势,在此基础上把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融入实践中。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更高的语文教学素养,以此来确保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实效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整体形势下,推进语文课的整体实效提高,关键点就是要培育高素养的语文教师[1]。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改进语文课堂的各环节教学。

1语文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面对新课改的形势,中学和小学的更多师生也逐步重视了语文课的日常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语文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同学们明确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思维以及审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塑造优良的高尚品质。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要拥有高层次的素养和水准,同时能够把自身具备的素养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中。中小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还没能完全达到成熟。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语文课上表现出来的各类行为以及语言都会作用于中小学生,进而影响到未来同学们的人格塑造[2]。由此可见,新课改在根本上要求中学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师具备全方位的素质,以此来感染学生。具体而言,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拥有最基本的健全人格,具备优良的人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班级内部的同学们产生直接性的人格影响,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倾向于模仿教师。在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需要拥有全方位的语文知识,基础知识应当牢固且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尝试着举一反三,适当扩展语文课涉及到的知识面。除了人品和知识层面的素养之外,语文教师必需的素质还包含了关键性的能力,最重要的应当是有序组织课堂并且传授语文知识的能力。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享语文课的各项基本知识。

2新教育理念下提升语文教师素质的具体途径

与语文课的传统授课流程相比,新教育理念融入了很多新的内涵。面对新的时期,语文教师如果单纯具备基础性的语文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现今时期的语文学科课改,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摸索提升自身素养的可行措施和思路。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提升素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的措施:

2.1灵活展开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本身包含了多环节和多步骤,与之相关的授课模式也可以划分很多类型。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紧密结合同学们真实的课堂表现,展开灵活的语文授课[3]。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短片,这样做有助于深化理解并且活跃了语文课的整体氛围。

2.2接受必备的培训: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的很多语文教师并没能重视接受培训,教师通常觉得培训是没有必要的。然而,新课改提高了针对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唯有认真接受培训才可以提升现有的语文素质。作为中小学校,也需要给予语文教师必要的定期培训,通过这种途径来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生。

2.3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

针对中小学而言,语文课所需的基本素养不仅包含了组织课堂、讲授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应对语文测试的能力,同时还包含更高层次的素养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与中小学生密切合作,师生共同创造愉悦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的展开过程中,师生需要更强调互动,通过小组协作探究的方式来活跃语文课的氛围。这样做,语文课堂就摆脱了枯燥和僵化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同学们针对语文的探索热情。

结论:

从目前来看,新课改正在迅速推广和普及。与之相应,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优良的教学素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仅能为同学们讲授最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熏陶和感染的方式来感化学生心灵,塑造中小学生高尚的品格。然而截至目前,中学以及小学的语文教学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提高和改进。未来的实践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语文课堂整体质量的提高。

作者:徐菲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三里蟠龙民族小学

参考文献

篇(11)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才。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我们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所以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的血液。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了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

二、道德修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做到尊重学生,不对学生偏见,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而不是高高在上,课堂上是师生,生活中是朋友,对学生的信任,从而也使他们信任自己,这样就能有助于教学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自己先学会怎样快乐的学习、生活,从我做起,而不是说一套做另一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才会从我这学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同时,自己也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教学能力方面

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从学生出发,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推动者、引导者,努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总结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3、在教学方式中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教学风格。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

5、多听教师公开课,通过对比,发现其他教师中的优点,加以吸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也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6 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每节课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努力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定期总结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做到有所改进,有所沉淀,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积累经验。

四、本学期阅读书籍有;

1、择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特别是名作家的。

2、借阅有关名家专著如魏书生、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贾志敏等名家专著学习。

3、订阅报刊杂志选择学习,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

4、常阅读有关报纸如:《教师报》、《教育信息报》、《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