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区教师交流月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拓宽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正是通过政府科学统筹,结构性连接,组成跨校的区域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进一步集聚和科学配置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支撑,为教师实现区域内校际交流提供体制保障,使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活起来,实现更立体、更优质的教师专业发展。
自梅河口市被列入吉林省“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试点项目以来,外国语大学区根据我市实验区方案的部署,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大学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采撷了别样的精彩,收获了欣喜与感动。
一、构建外国语大学区主平台,学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
梅河口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文化积淀厚重、校誉卓著的市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外国语大学区下设10个成员校,均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别为曙光学校、进化学校、第二中学、水道学校、大湾希望学校、姜家街学校、小杨学校、吉乐学校、中和学校、翰林学校,这11所学校,有市内名牌学校,有山村偏远学校,有公办学校,有私立学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素质明显差异。几年来,外国语大学区开展教师专业培训,资源统筹,携手发展,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打造校本特色,城乡一体,促进均衡,学区成为教师发展的中心,教学质量持续攀升,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实现了师生发展的双赢。
二、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明确活动开展目标。
1.设定活动总体目标
以大学区建设为契机,经过实践探索,建立区域协作、多元互动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统筹发展、资源共享、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实现区域内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成立学区组织机构
成立外国语大学区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实施工作组织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和部署大学区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检查监控改革实施情况。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包括校长例会制度;教师培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学研讨和教学活动开放制度;教师专业共同体研修制度。
三、探索研培形式,以活动为载体,深化区域协作。
1.注重召开校长联席会议
每年至少召开4次大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制定工作“路线图”及时间表。活动的主题和研究内容在大学区联席会议上确定,各成员校根据本校校情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亮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方案,共同研讨后制定活动方案,保证各项活动的系统性、连续性。
2.激活教育资源,活动开展异彩纷呈
(1)抓干训促师训,抓管理促发展,探索“区域内学区化管理模式”。2013年10月,在进化学校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打造绿色育品牌,暨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实践与探索交流和外国语大学区教学研讨会。参加现场会的有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领导,全市一体校校长和其他大学区成员校校长。大家参观了进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整洁的硬化操场,笔直的宽敞甬路,修整的绿化树木,令人赏心悦目。观看庄严地升旗仪式,整齐的间操队列表演,参观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聆听了二年级欢快美妙的音乐课。最后,林显明校长做主题为“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打造绿色教育品牌”报告。于长军局长给予高度评价,林显明校长与时俱进,带领进化学校提升了一个高度,在大学区起到了典型引领的作用。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2013年11月8日,在第二中学举办了由二中承办、水道学校协办的外国语大学区教学研讨会暨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汇聚各校教师智慧,展现名师风采。本次教研活动从小角度小起点入手,研讨多年来教师困惑的习作指导教学。两位骨干教师个性灵动、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业务领导精湛的讲评,教研员前瞻的建议点评,使教师明确了习作教学如何使学生入心入脑入情入境,每位教师受益匪浅。在五楼的档案室,第二中学王立威校长做主题为“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经验交流。于长军局长把王立威校长的管理总结为四个字勤、正、稳、严,指出了学校管理的关键所在和校长的核心作用。本次活动,教师的引领课令人耳目一新,王校长的讲座令人回味悠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推进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载体。
(3)轮流坐庄,质量检测。构建大学区学教研、统一管理评估、统一检测“一体化”模式。几年来一直坚持11个学校轮流坐庄,统一检测时间,统一检测科目和相关要求。检测结束后集中整理汇总各科成绩,挂在QQ群中,供大家借鉴参考,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4)做好学段衔接,突出一体校优势。一体校包含三个学段,存在明显的教育衔接问题,我们在认真分析各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学段衔接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采取的措施和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正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学学段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集体备课,彰显团队合作。2014年2月,在小杨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凝聚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几年来外国语大学区始终坚持集体备课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6)电子信息时代,沟通无障碍。利用网络创建“外国语大学区的教师交流QQ群”,根据研讨主题,骨干教师轮流主持学习讨论,使各个成员校教师可以更方便快捷的在网络上进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交流,做到优秀资源、经验共享,从而使各成员校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创立自主品牌,学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春满园。
尊重各成员校文化特色,倡导成员校张扬个性,开展适合本校特色的活动,创立自己的品牌。
1.外国语学校围绕《中小学衔接古诗词》的主题进行教学研讨,开展了百题口算竞赛、语文百词拼写竞赛,英语百词竞赛、语文单科竞赛、数学单科竞赛、作文创新大赛、数学、语文随堂独立作业竞赛,各种有趣的竞赛及颁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水道学校开展“打造映山红特色校本教研”系列活动,提出了“简简单单教学,实实在在育人,还课堂以绿色”的校本特色。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小科教学风采课,教学竞赛擂台课,新教师成长汇报课,教学开放亲子课,教师教案展览,学生特色作业创新,教研活动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3.第二中学在原有集体备课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和教师特色进行二次备课,撰写教学反思,添加内容以粘贴的形式呈现在教案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色作业展览,内容由原来的日记、手工作品、手抄报,到现在的剪纸作品、诗集、童话集、摄影等。
4.各校的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中和学校的“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曙光学校的“利用身边资源,整合教学”;小杨学校的“校园文化五彩纷呈”;大湾希望学校的“名师引领,放飞希望”;吉乐学校的“一体化办学探究和实验”;进化学校“打造绿色品牌校”;姜家街学校的“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翰林学校的“利用各方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试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学区资源开放、协作融通,缩小了城乡的差异,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更立体、更优质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鹤娟.使教育资源流在区域内活起来[J].教书育人,2014(10).
[2]赵准胜,刘文.走活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N].中国教育报,2013―8―29.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37-2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概念及意义
(一)科学与幼儿。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把“科学”与“幼儿”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懵懂的幼儿不能理解科学的奥秘。华东师范大学的施燕副教授却认为,“孩子从一出生起,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儿不停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带着这种好奇心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方法、激发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李维金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起始环节,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性科学教育(集体性科学教育)和非正规性科学教育。
(三)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区角活动,即教师依据科学领域的目标及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在某一区域创设合适的环境,投放有意义的材料,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从而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集体教学活动虽是幼儿园普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它却很难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科学区角活动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能自由选择材料来操作,能更轻松地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逐渐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大班科学区角活动现状及分析
幼儿进入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伴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幼儿能独立思考,并能初步理解科学现象的因果关系。
为深入了解幼儿园科学区角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情况,笔者特意选取了陕西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X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园,对幼儿园大班组9个班级进行了三个月的观察,访谈了大班组班主任和部分幼儿。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科学区角活动的重视程度
X园对科学区角的重视程度很高。访谈发现,幼儿园领导和大班班主任,都一致认为科学区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园暂未制定全园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各班也没有设定本班的目标。
(二)科学区角的设置情况
1.材料来源。X园科学材料有三个来源:园内统一购买、由废旧物品改造、幼儿家长提供。统一购置是最主要的材料来源,部分家长不时提供一些闲置的或新购买的科学材料,教师也会适时改造废旧物品来丰富科学区角材料。
2.空间安排。大班科学角与数学角相邻,光线充足,离水房比较近,位置相对独立,面积约占班级区角总面积的1/4。观察发现,科学区角在同一时间能容纳6-8人,而各班人数均在35人以上,其中2个班超过40人,经常有幼儿因人满而放弃。
3.时间安排。大班科学区角活动时间基本分布在晨间、课间及离园后时间,每天活动时间在1小时内。个别班级会根据情况另外安排活动时间。
4.更新频率。X园科学区角的更新与每月主题活动更换相统一,应该每月更新一次。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大班仅有3个班按计划更新科学区角,6个班未及时更换。
(三)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情况
1.内容的选择。X园科学区角内容与主题式科学教育一致,科学教育采用的是某科学课程及其科学区角材料,内容比较系统,所包含的类型比较丰富。此外,各班科学区角活动内容部分来自生活。如大九班教师在学习“磁铁”课程时,投放磁铁资源包到区角,并开展“生活中的磁铁展览”。
2.活动方式。教师在科学区域张贴“科学区公约”,图文说明区角容纳人数和具体要求。幼儿将姓名卡插到固定的位置(一般能插6-8张卡)。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并自主地选择探索方式。
3.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指导、评价与反思。《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表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来说,X园大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既有共同点,也有所差异。
大班教师一般会在活动前集体说明、活动中个别指导、活动结束时总结,个别教师会对活动作观察记录,也有极个别教师会干不相干的事情;指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区角内容的解说和区角规则的要求,有时还涉及对科学知识的讲解。
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真棒”“继续加油”等肯定性语言,在活动结束后会再次强调规则,用3-5分钟时间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大部分教师透露,班上幼儿多,教学任务比较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反思,仅有少部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及自身进行总结与反思。
大部分教师的指导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幼儿进行区角活动的时候往往正忙于其他事情,比如早晨忙于迎接幼儿,根本无暇顾及。个别教师的指导更有意义:如大三班教师教龄超过十五年,经验丰富,处理方式灵活,该班幼儿对科学区角的兴致更高,去的次数也多于其它班级。
(四)幼儿园科学环境。X园位于工科院校内,科学设备丰富多样、科学教育氛围良好,幼儿入园后即有机会参观鱼雷馆、航空馆,还能聆听教授的科普讲座。同时,该园还充分利用园所环境,在楼顶开辟无土栽培种植园;定期举办科学制作比赛,作品纷呈。
三、大班科学区角活动建议
(一)制定科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科学区角活动是贯彻《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从整体出发,建立全园科学区角活动总目标及计划,促进科学区角活动的系统化、目标化;教师应根据实际,以全园总目标和计划为依据,确立班级科学区角目标和计划。
(二)科学地设置科学区角
1.区角材料。首先,选择科学材料要注重其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适当考虑其美观度和艺术性。其次,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及时更新。最后,应拓宽区角材料来源,鼓励教师利用废旧物品改造材料。
2.区角内容。《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因此,选择科学区角的内容应更多地从幼儿的生活经验着手,帮助幼儿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对科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了解。
3.区角时空。大班幼儿独立性增强,要求更大的科学区角活动空间。而目前,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偏多,区角容纳量偏小。可以设置专门的区角活动时间,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关注特殊幼儿,鼓励很少参加科学区角的幼儿参与进来。
4.区角活动方式。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首先应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强调方式应多样化,如在总结评价环节通过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来强化这一行为。其次,要保障幼儿自主开展科学区角活动的机会,不剥夺幼儿的活动时间。
5.区角的创新及推广。目前,无论是从区角材料还是内容来看,各班科学区角相似度较高。但也有一些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如区角记录表“今天你去了哪个区角”、“生活中的磁铁展览”等,这些创举应得到进一步推广。
(三)将幼儿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幼儿在5-6岁阶段,对周围世界有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科学区角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自主操作、自我探索。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效适宜的指导,能促进幼儿自主有效地学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将幼儿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教师要以《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关爱并信任幼儿,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发扬幼儿的自主性是关键。教师要讲究指导方式的差异性,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做到有所区别;注意指导方式的艺术性和启发性,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隐晦。除了区角内容、材料和规则的解说、对知识的讲解外,教师还应对观察方法、记录方法进行指导。
(四)督促教师加强总结和反思。刘占兰著作的前言提到,IEA学前项目在我国幼儿园考察得出结论:“操作材料少,自主选择少,自由交往少,纪律约束多”。结论中提到的问题,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频频出现,教师如果不反思,就不能较快地解决科学区角的问题,教师自身也难以进步。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先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幼儿园应该督促教师多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多积累。
(五)进一步优化其他科学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都强调幼儿园应当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类资源,创设更丰富的科学环境,探索新的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科学区角活动与其他环境良好结合。
(六)促进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园际、班级、师幼和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了集体性科学教学活动的弊端。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从创设自由开放的科学教育氛围入手,确立计划、投放合适的有意义的区角材料,组织教师的交流反思,开展园际、家园合作,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纲要》、《指南》等精神落实到实处,让幼儿在自主操作和探索中获得更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燕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
[2]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33.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
[7]张俊著.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5-153.
[8]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以自身的需求为动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升自我素质。本学期以《教研室内部管理手册》、《思考与实践》、《致加西亚的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多元智能新视野》(霍华德加德纳)为重点学习内容。学期初认真做好学习计划。除了保证每周五下午的固定学习时间外,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全心投入学习,确保学习内容、确保学习实效,及时做好学习笔记,积极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并认真完成学习体会,为更好地开展教研工作提供理论的支持。
二、增强服务意识,关注课堂、关注教师。
1、关注常态课堂,关注年轻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和老师提供支持与服务。本学期在集体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个体调研的力度。一方面,对以往关注的重点学校(小学、小学、小学等)进一步给予支持与关注。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恰当处理教学各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英语学科相对薄弱学校的调研与指导。以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等学校作为重点调研对象。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对骨干教师及新教师的关注。在打造本学科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突出对新教师从课前、课上及课后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提高新教师把握教材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开学初针对本学期教师任课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被关注对象,制订跟踪指导计划,以备课、听课、送课、评课等为主要方式开展工作。收集汇总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教研活动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解决发现的问题。(计划期中前或期末前进行1--2次新教师培训,主要面对近1、2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
3、做好毕业班复习指导工作。认真分析10年六升七的教学成绩,发现问题有两点:1、霍庄学区的各校英语成绩仍然落后;2、天穆小学、小淀小学和朱唐庄小学,语数成绩较好,但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低。这几所学校将成为自己今后个体下校的重点校,加大帮扶力度,使这几所学校的英语成绩尽快提升。
4、完成《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工作,并将在平时调研中发现的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较好的课,再进行认真地指导后,第十六周进行全区展示或送课下校活动。
5、做实基础性教研。尝试以教材分析——课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专题分析与研讨——课例研讨与复习指导为常规教研模式,围绕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开展活动,并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日常教研的质量。第七周进行六年级阅读教学课例研讨活动;第八周进行四年级单词教学课例研讨活动。
三、转变研究方式,聚焦问题、探索策略。
1、本学期以“优化设计、规范课堂、激趣促学、提高效率”为主题,扎实高效地搞好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日常教学中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小现象,如:课堂用语不规范、巩固环节落实不到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脱离语境单纯讲授对话等等。本学期我将针对教学中操练环节不扎实的现象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课例研讨、微型课展示或日常教学实录分析等方式揭示课堂教学中影响效率的种种因素,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开学初结合教学设计及优秀课例展示对一、三、五年级进行第一轮的教材分析,第12周将结合知识树的制作开展说教材活动并将与三、五年级的第二轮教材分析结合在一起。第13周针对一年级以“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在快乐中学英语”为主题开展研究活动。
2、在区级教研的基础上,落实教研员包学区的方案,参与并指导学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定期组织学区教研组长的培训,指导学区组长制定学区教研计划。(研究问题、作课内容、作课教师、评课内容、反思设计、解决问题策略、总结等方面)定期参加学区的教研活动,深入学区和所属学校,指导解决存在问题,开展送课下学区活动,促进学区以及校本教研的开展。
3、进一步完善教师档案,建立学科队伍梯次链并开展分层教研活动,特别是针对骨干教师,为他们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提供各种历练的机会。积极发现并培养年轻教师骨干,不断完善学科队伍建设。本学期将结合双优课评选对选手进行前期培训。
四、开展特色活动,展现风采、优化教研。
1、组织好59名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选手积极备战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初赛力争推荐出我区的优秀选手进入复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2、在成功举办第五届小学生英语短剧展演的基础上,积极畴备第六届小学生英语短剧展演活动,进一步促进我区小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本届展演活动从上学期开始着手准备,6月份下发了展演活动的通知,9月3日前报名,9月14日召开领队会,10月10日进行初赛,经过初赛按比例精选出优秀节目进入复赛,力争推出一批更为精彩的节目。
3、本学期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两项活动:(1)期中后加强对区双优课一等奖选手进行说课辅导,为备战下一届双优课作好准备;(2)第十周与、区区际之间的骨干教师共同交流、研讨活动。以“四年级《新版小学英语》的课例交流展示活动”为切入点,通过交流查找问题,锻炼后备力量,备战明年的市双优课。
五、坚持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推动教研工作上水平。
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指导参加“全国第八届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英语选手的指导工作。完成东北师大课题的课题的结题工作,完成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同时做好主要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实录的录制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课题的顺利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六、加强教研信息化建设。
根据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解释,“大学区管理制”的基本思路是在区(县)中小学中,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5所学校,相对就近,合理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打破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机制界限,按比例实行教师校际间交流[1]。
(一)名校带动,捆绑发展,建立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在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推进基础教育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城乡结对互助,形成互动发展联盟,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互助的发展团队,实现互利共赢。西安市现初步规划四个大学区,学区长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使名校带动战略常态化,学区长学校与普通校建立校际联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互相听课,开展教学反思和合作,共同交流研讨。学区长学校输送优质师资力量及名师定期到普通校讲课,并进行说课和探讨。通过数字网络,充分利用学区长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大学区”再生机制。“大学区”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大学区管理制”要求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依靠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通过提高成员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社会声誉,促进成员学校在学区内成为新的品牌学校,进而在条件成熟时脱离现有学区,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组建新的学区,扩大优质资源并使其增值,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先行试点、摸索前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纵深发展。西安市将结合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区域、学校的实际,坚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再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2012年春季,西安市首先在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试点,探索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践经验;在总结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春季,将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开;到2015年,逐步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工作管理常态化。通过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扩大管理效益,建立健全“大学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大学区”纵深发展。
二、“大学区管理制”模式下基础教育均衡中的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发展形式,外延式发展靠的是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以及经济的保障等外部力量的推动来实现规模扩大、数量扩张等。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以内部结构的改变、要素的重组、自我能量的聚集等方式来实现事物内在质的飞跃。我们的教育在经历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恶劣等教育外延式不均衡发展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学上”等教育问题解决后,“上好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愈发强烈。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发“择校热”、“奥数热”等教育失衡问题。因此,外延式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内涵式发展才是基础教育均衡的根本。“大学区”在外延发展实现了外部条件均衡、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后,其均衡发展的策略应该朝着内涵均衡的方向努力。不应该把楼房盖得有多高、校园面积有多大、硬件设施有多齐备当作是教育的均衡,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主选择,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由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愿望来决定的。“大学区”是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倡导实施的,是靠外部力量来缩小学校之间条件性的差距,主要方式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外部输入和名校带动、扶持。要求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依靠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这是“大学区”初步实施的阶段,属于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和名校引领示范来推动,要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能量聚集,逐步形成优质教育动态生成机制。“外援只是‘输血’,只有转化为‘内发’即内在发展,才能真正达成义务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目的。”[2]“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只能为弱势学校发展创造一个发掘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外部条件。要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还得靠各个学校的自身努力,积极调整思路,发掘内部潜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造性,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创生、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内在基质的转换。这是“大学区管理制”的路向选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换。
三、“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中的目标战略取向
“大学区管理制”是以政策为导向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对人们对公平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要做出明确的、正向的回应,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要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突出“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考虑大多数民众的意愿,才能有效地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政策才能带领基础教育走上高度均衡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保证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出的均衡[3]。西安市要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在“大学区管理制”的战略政策推动下,明确发展方向,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生成性,走内涵式均衡发展道路。
(一)加强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区域内流动
“大学区管理制”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5所学校组建成大学区。学区长学校是在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后确定的优质学校,其在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师资力量、办学理念、教育思维和文化品位等“软实力”方面成绩显著,是影响广泛的名校。通过名校这种“软实力”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为弱势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其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主要通过名校与薄弱学校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帮扶结对、现场听课评课、名师巡讲示范、师徒式汇报讲授、共同开发研究课题等形式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名校把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带到薄弱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思维习惯和育人风格,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感染、影响、改进弱势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双方在文化、思想、教育、教学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对话、沟通等,都可以不断地促进弱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二)合作办学、委托管理,促进区域教育填谷扬峰、高位均衡
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校际间的合作范围,寻找差距,填成员学校发展不足的“谷”,扬学区长学校教育优势的“峰”。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克服短板,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予以保障或给予优先使用权,使其有公平的发展空间;继续发挥优质校的办学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和效能,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等。“填谷扬峰”的核心,是促进成员学校在办学理念、发展方向、特色建设等方面实现质的跨越,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和高位均衡。根据“水桶理论”,决定水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决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是区域内教育质量最差的学校。所以对于弱势学校应该以委托管理等方式,重点扶持。例如,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市曲江管委会合作创办曲江一中,并委托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管理,通过输出管理、师资、经验等要素,全面推动曲江一中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的每一个细节都由陕西师大附中全面管理,通过输入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找准文化定位和积淀文化内涵,附中百年来优异的育人元素慢慢渗入曲江一中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教育要素的优质化。两校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精品课录制、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赛课等方面由陕西师大附中全面把关。在两校共同努力下,曲江一中从创办到如今一年半的时间里,各方面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等荣誉,在社会上赢得广泛赞誉。2012年1月,曲江一中被评为陕西省标准化学校(重点中学),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奇迹。
(三)促进区域教育由粗放均衡向要素均衡转化
“粗放型”是借用经济领域的名词,讲的是靠消耗能源、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移植到教育领域指的是靠消耗物力财力、消耗师生的精力来提高升学率。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改善,但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主义色彩,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也是强制性的而非学生自主自愿的,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优质均衡不相符合。在实现教育设施、校园建设等硬件设施条件式均衡后,重点要关注师资数量、结构、质量、水平等要素,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维与经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植与积淀等内涵式层面的要素充分凸显,使教育均衡由注重外在物质基础的改善向培养教育内在要素的优化等方面转化,使培养的学生由注重升学率、分数等粗放均衡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潜力发掘等内涵式要素均衡转化。
助力学生推开“人生规划之门”
朝阳区幸福村学区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认真研究已有的大学、中学以及职业院校生涯教育开展的经验,吸收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成果,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制定出了《幸福村学区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
在此基础上,学区先后开发研制出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以及适合每个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学生涯教育》系列丛书。教材按照生涯教育辅导目标(自我认知、认知社会、生涯探索三个维度),从生涯认知、认知自我、热爱生活、学习与生存、认知社会、生涯探索、生涯准备7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单元都设立了生涯茶座、生涯指南、生涯镜鉴、生涯实践、生涯感悟的教学板块。这套教材被心理学家称为“祖国大陆第一本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填补了我国内地小学生涯教育教材的空缺。自2010年9月起,生涯教育已经在朝阳区幸福村学区内11所学校全面展开,上述读本也被评为北京市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一等奖。
为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幸福村学区还成立了“小学生涯教育研究中心”专门负责组织落实和重点指导各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成立了由学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学区德育干部担任执行组长,学区所辖各学校的校长、德育干部为成员的学区级组织机构;相应的学校也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两层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学区、学校落实生涯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生涯教育课,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为了使生涯教育在幸福村学区得到有效落实,学区倡导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游戏、实践体验、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关心他人、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涯教育不仅涉及与工作世界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更承载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发挥着对小学生未来人生理想的引领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不同形式的情境创设和体验活动,如:“拍卖”课堂中的“小小拍卖师”“我的未来我做主”中的“20年后的我的美好憧憬”。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感悟和理解生涯教育的真正意义,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生涯教育中,班主任注重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增长知识,陶冶心境:通过开展的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反思,并且意识到在校外获得相关生活经验和拓展生存技能的重要性。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生涯决策意识,意识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选择,当前的决定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能够正确面对“为什么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如何调节压力与情绪?为什么我开始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等问题,为有效生活奠定了基础。
学区所辖各学校采取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做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读书活动。读书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转化其生活习性,为其丰富人生经历、思考未来规划和确定人生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通过向学生推荐读书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展示等做法,建立健全读书计划、读书管理监控机制,将阅读转化为学生自觉成长的生命课程,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活动。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首先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生涯教育意识。学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生涯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指导,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其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提升学生对生涯的认识,促进其学习行为的转变。
其次是有效运用家长资源,服务学生的生涯教育。学生家长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家长求学、工作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涯教育素材。通过挖掘学生家长资源,开展生涯教育专题讲座活动,使家长人生经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有的学生家长从事企业经理、电影演员、工程师、医生、警察等职业,他们来到学校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自己把握机会的得失,分析教育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介绍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使生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深刻影响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
再次,利用学校教育博客这个平台,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有关孩子生涯教育的话题。据了解,幸福村学区要求各学校全部创建教育博客。在这里,班主任随时与家长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建立一份学生电子档案。
最后,通过开展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生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生涯教育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真正感受生涯教育。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探索活动。比如,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开展“小楼门长”生涯实践活动,让学生服务社区,做社区主人翁。学生只有走进广阔的社会,才能在学习体验中不断成长。
兴趣激发潜能
充分调动儿童学习能动性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理想,在开展生涯教育活动中,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社会的需求,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准确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幸福村学区注重建设渠道,挖掘校外优势资源,建立了多个生涯教育基地,使校内的课程与校外的资源得到有机结合。这些基地包括实践参与型基地、志愿服务型基地及共建合作型基地。
实践参与型基地。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建立起了艺术长廊、学海泛舟、科技走廊、科技步行街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在班级中通过建立种植角和养殖角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通过社区规划绿地生涯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生命历程。据了解,新源里小学开展的“小种植、小养殖”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辟了社区60平方米的规划绿地,同时将绿植作为班级责任树,提高班级凝聚力,体验生命成长,开展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学生从种植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入手,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既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观察能力。
志愿服务型基地。将社区、医院、商店等作为学生校外生涯教育基地,让师生为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仅给社会提供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生涯实践的机会,学生们通过服务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体验消防员、厨师、医生、店员、工人等社会职业的不同角色,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工作的不容易,体验到各行各业工作的困难与乐趣。
共建合作型基地。通过本校和外校单位的合作共赢,安排生涯教育活动。学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冯如创意中心,完成“走进北航”实践作业。孩子们走进全国一流学府,感受高校学术氛围,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享受学习快乐,感受科技魅力,进入大学的种子。通过不懈努力,学区的生涯合作项目会更加多样化,合作形式会更加丰富,合作成果会日益丰硕,必将对双方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以及社会、社区的和谐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以及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幸福村学区的小学生涯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充分肯定了几年来幸福村学区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实施小学生涯教育的先行者所做出的成绩。在他看来,生涯教育在幸福村学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幸福村学区的特色品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据学区2012年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生涯教育课;95%的学生反映开展生涯教育对自己有帮助。调查数据还表明,通过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学生对职业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兴趣;认识到良好品质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与父母、同学们相处和交往;有了自己初步的理想。他们同时意识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上好每一节课,多读书;坚持体育训练,多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准备;虚心与朋友交往,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安排时间,增长个人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特长。
特色铸就品牌
生涯教育被纳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我喜欢我的爱好,喜欢我的老师,喜欢班集体,喜欢同学,喜欢学校,喜欢我的梦想。喜欢‘持梦家’这个称号,我会为梦想坚持到底。感谢我的学校,让我可以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努力去奋斗。”在学区举办的征文活动中,惠新里小学覃佳同学写了上面这段话。可见,生涯教育已让学生们有了很大的感悟,使他们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不仅是简单的学习、考试,而是要建立起自我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从现在开始为未来的人生发展进行积极地准备和积累,成为真正意义的合格公民和祖国建设者,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生涯教育的水平,学区更是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涯教育培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作用,通过备课、上课等环节,探索生涯教育课的实施策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观摩评优活动,通过评价提升教师实施生涯教育的能力。惠新里小学教师李娟认为,通过生涯教育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很多启示,而且让老师明白,自己也需要生涯规划,对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通过共同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在学区面向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90%以上的家长对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活动持认同和欢迎的态度,并肯定了小学生涯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积极变化。很多家长都在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教育功能。吕轩家长认为,生涯教育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将引领孩子走向幸福与快乐的天堂。一个人的未来职业值得在童年的时候好好思索,并确立自己的目标。
截至目前,幸福村学区的生涯教育实践经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0年至2013年期间,学区承办了四场市、区级的观摩与研讨活动,来自四川、广西、河北、天津、山东等兄弟省市的教育工作者也来到学区进行学习和交流。省际、区域和学校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学区经验的宣传和推广,更促进了基础教育领域对生涯教育重要作用的普遍共识,带动更多教育工作者对生涯教育的热情关注,已然形成区域德育品牌。学区开展的小学生涯教育经验和《小学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被编写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岗位培训指定教材《职业能力指导师》教材中。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推动,在中小学生涯教育领域也正在发生着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2012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始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生涯教育有望在今后正式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同年7月,在北京市德育工作大会上,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行动计划中列出今后的重点工程,将全面推动中小学生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这无疑是对小学生涯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幸福村学区深入推进学区所辖各小学生涯教育获得政策上的支撑。
实践证明,在小学开展生涯教育不但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时展潮流,符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奇花妙笔,扬中华文化精华。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区内各学校的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通力协作下,第五学区“绽放美丽,拥抱梦想”艺术节活动,从各校筹备到区域精品展示,历时约半年的时间,于2019年9月12日圆满结束。
此次汇演,既是第五学区为庆祝70周年的一份献礼,也是对学区艺术工作的一次检阅与展示。现将我学区艺术节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为艺术工作创造氛围。
各校责任校长高度重视此次艺术节,秉承大学区共谋、共担、共享、共进的理念,把艺术节活动作为既是展示自己学校的一个舞台,也是展示学区团结协作的一个窗口。
无论是校内展示还是区域集中展演,四位责任校长都会悉数到场,观看同时,交流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学区方案制定到区域展示,学区内主管美育工作的领导们,先后三次齐聚到学区长学校,共同研究相关工作,大家献言献策,力争使我学区的艺术节活动圆满成功。
二、师生参与,为精品节目保驾护航。
本次艺术节,从社团活动到学校精品展示,四所学校共有三千余名学生参与活动,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率100%,并根据师资情况,学生兴趣,设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小组并做到了组组有教案,课课是精品。
这次艺术节,在我学区内体现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工作者”。各学校从艺术节目到艺术作品,指导教师也是丰富的,亮甲山中心校的节目除了音乐教师还有许多是班主任老师指导的,朝阳中心校的节目,有音乐老师指导的、有体育老师知道的、有英语老师知道的,还有班主任知道的,但他们最显著的就是,都是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因此他们的节目展示出来的就是活力四射!溪河中心校的音乐老师专业水平较高,他们的节目显现出的艺术水准是其他三所学校所不及的,可以说是我们学区精品中的精品。
参赛的书法绘画作品共计80余幅,其中美术作品数量较多,种类丰富,质量较高,体现出了师生的绘画水平。
三、艺术工作坊,彰显学校艺术特色。
朝阳中心校,将纸艺作为学校艺术工作坊,让人们对纸的艺术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溪河中心校中国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情结,编织着浓浓的中国情;白旗中心校的珠艺工作坊,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作品,凝结着师生们三年多的心血。
四、通力合作,为成功展示奠定基础。
由于学区长白旗中心校正在建设中,学校没有合适的演出场所,溪河中心校主动承担了主展区的任务,其他两所成员校积极响应学区长学校的要求,按时报送节目、艺术作品、主动要求参与布置展区的工作中,四所学校犹如四个兄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补台,使得我们区域集中展演精彩纷呈,学区艺术节活动圆满落幕。
展演的文艺节目,从四所学校优中选优,涵盖了声乐、器乐、舞蹈,曲艺四大类共11个节目,其中朝阳中心校3个节目,溪河中心校6个节目,亮甲山和白旗中心校各一个,每一个节目的背后,都镌刻着领导、老师、孩子们的辛勤付出。
五、反思不足,为下步工作布局谋篇。
1.方案制定还是存在脱离学校实际,可操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与局里的方案雷同,教育局的方案是站在全局角度,用于指导全市中小学的,其站位较高,有些环节只能是提出大方向的要求,而我们学校要制定的方案应该是面面具到、具体化、明确化的,甚至应该认责落实到每个人上。
2.思想陈旧,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绘画种类、形式还比较单一,本次参赛的作品多数是儿童画或是线描绘画一类,形式种类上缺乏创新;艺术节目种类相对较丰富,但表现形式、内容还很老套,不能与时俱进。
3.多数学校艺术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师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多数学校的艺术节还存在是德育领导的事,或者是班主任的事,音乐教师只不过是个打下手的,占不了主导地位,致使整个活动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大家好!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镇××年教育教学成绩再创新高,今年中考,我镇重中上线人,升入普通高中人,中专人。名列山区乡镇第一;在九科考试中,有六科进入全市优秀教研组,七年级调考,成绩优秀。在调考的四科中,有三科被市教研室评为优秀教研组,均占全市优秀教研组的七分之一。我镇小学教学成绩突出,四、六年级调考,个学科获得优秀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
育人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生的成败决定于教育的成败,义务教育学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所以抓育人质量、多培养人才、出好人才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牢牢抓住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反复强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谁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出好的成绩,谁就是好老师、就是名师、就是学校的功臣。谁就应该受到表彰和奖励。十佳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推荐都是依据教育教学质量,年度考核也是依据教学质量产生优秀。今后,我们仍然毫不动摇的坚持在良好师德的前提下,“以教学质量论英雄”。
二、优化教师队伍
我们的做法是:
⒈中心校抓住一切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多的派教师学习,把新的思想、新的课改经验、新的教育理念带回来,迅速传达,使全体教师达到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⒉领导带头,领导干部全部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而且成绩必须突出,真正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对教学质量连续两年在底部徘徊的个别干部免职调岗。
⒊从师德、教学、班主任三方面充分挖掘并树立本校的典型,利用寒暑假学习班的机会,介绍经验,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验。
⒋学校不仅为老师订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还鼓励教师每学年至少订一份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刊物,互相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⒌抓教师的下水作业。每学年初,教师聘任完后,学校将近三年的期中、期末考试试题、中考试题发到任课教师手中,逐一答卷,并认真总结。对学生的单元达标试题、随堂练习,教师必须全做。
⒍合理搭配教师。中心校立足于本镇实际,把教师按小学初中、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⒎落实全员聘任制。学年初,各校定岗定责,学校首先将每科的带头教师分配到各级部,并特别侧重起始年级。再由学区校长、级部主任为主吸收党员代表、教师代表组成聘任委员会,依据每位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成绩进行聘任。对于落聘人员,有中心校统一调配工作岗位。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⒈学校开辟“教师风采”、“明日之星”等专栏,宣传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三好学生的事迹,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激情。
⒉抓好国旗下讲话、宣誓教育等活动,要求学生跑操宣誓,严肃、庄重、嘴到、心到。
⒊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室中挂名言警句、行为规范及学生动手制作的激励性图片与标语。宿舍文化丰富实用。
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每次考试后都对进步快、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师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校园中公布学习标兵、优秀同学、进步之星等。
⒌抓考风。每次测试我们都像中考一样,按照要求编排考场,教师签订责任书,学区之间、两处初中对口监考,统一阅卷,每一个环节责任明确,要求严格,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大大促进了教风与学风。
⒍强化时间意识。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提高,主要是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杜绝加班加点和加大学生作业量的现象。
⒎不仅抓尖子生、边缘生,更加注重学困生。分类建立档案,跟踪管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落实固生责任制,责任到人,减少学生流失。
⒏抓投入与使用。今年我镇又投入万元上多媒体教室个,其中瓦店初中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使用率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工作注重过程管理,避免出现遗漏环节
每学期开始,各学部明确分管领导、级部主任、班主任的职责与要求,定期分析总结。
⒈第一周:熟悉学生,提出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总体目标,师生迅速进入状态。
⒉第一月:结合学情调查进行分析总结,严格落实查失分、纠错、讲评、跟踪练、制定新措施等环节。
⒊期中考试后:开好三个会,即级部会、班级教导会、学生会。学校对评选的优秀班级、学习标兵等进行表彰。
⒋学期结束:根据考试及考查成绩,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总结,看班级、学生的进步,教师写出总结,把经验总结出来,把问题查摆清楚,并明确改正措施
。
⒌教学过程中,注重抓课堂的优化、单元的检测,不留传授知识上的空白点。
五、持之以恒抓协作、抓竞争
⒈学校间两处初中,六个学区间业务交流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统一组织听观摩课、公开课,集体进行评课,共同提高全体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课堂效益。组织联考,通过考试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资料通用,信息畅通,达到校与校之间各科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同时各学科进行校与校之间的竞争。为我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教师之间。只有发挥集体的优势,才能使教师队伍整体上水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科教师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我们建立起促进同科教师协作的量化机制,采取同级部、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教学成绩、个人教学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捆绑评定办法,量化教师教学成绩,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之间的竞争又激发了工作热情。整体提高了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科学的评价教师
一学期一次的量化,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我们的做法是:德能勤绩综合考评,突出看成绩,成绩分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年度发展,看教师的进步幅度,二是同科捆绑,看教师协作,三是同科成绩比较看成绩大小。
各位领导,老师们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作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会表达、乐于表达;教师通过系列的方法指导有效训练学生实践、感悟、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为:教材的序列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序列是指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所遇到的材料的程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体系。
2.于漪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
3.江苏语文教育家洪宗礼认为:写作教学要有序、善引、求活,作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作文教学训练无序化、随意化、低效化的问题。
2.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高效作文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作文训练序列和高效的作文课训练模式。
3.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象
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高效作文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作文训练序列和高效的作文课训练模式。
研究的对象:选择辽宁省抚顺市不同层次的四所学校――15中、23中、41中和长春学校的师生作为研究的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跟踪研究实验学校的教研活动及作文课堂教学,适当召开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观摩研讨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作文教学模式和作文训练序列,使研究过程更科学、更合理。
2.经验交流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及时对课例、理论讲座进行分析。实验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提炼教学经验,定期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总结完善作文教学模式和训练序列
3.调查法:每学期定期调查实验学校教研活动及作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召开课题会,制定研究方案,明确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4年5月)
1.课题培训、理论学习。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各自的理论素养。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作文教学现状,走进名师作文课堂,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确立子课题。
2.明确作文训练目标,构建作文训练序列。语文学科课题组成员依据新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作文专项训练序列,实验学校进行了以“提高作文训练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开展了作文周序列训练活动,通过课例研究、经验交流,总结作文指导方法,将研究引向深入。
3.结合校园活动构建“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最近两个学期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的训练序列注重方法指导,但同学的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系得还不是那么紧密,本学期我们把学生作文专项训练序列和学生活动序列相整合,构建了“实践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例如,今年的第一场雪,基地校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打雪仗,并让班主任录像,然后回到教室指导场面描写。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有了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之后,写作的方法变得可以触摸,作文训练事半功倍。引来源头活水,哪能不渠清如许,我们的作文训练正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构建阅读和写作双向促进序列。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的学习,生成写作方法,学习教材经典文章的写法,模仿作文。我们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训练学生人物描写;在讲《安塞腰鼓》一课时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讲《藤野先生》一课时训练学生如何选材和剪裁;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既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又学习了写作技巧,生成了写作智慧,可谓双赢。
5.加强三级教研,做到作文修改序列化,构建作文评改模式。为了让有效作文教学研究走向深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更为立体的多维的方法,教研员带领一级中心组,进行课例引路、理论讲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学区片头学校带领本学区教师积极开展观摩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校际交流,提升教研品位。
东片学区构建了作文评改模式。作文评改的模式:专项批改,总结问题――范文引路,生成方法――例文共改,实践升级。
(1)专项批改,总结问题:教师每次的作文批改都是有所侧重的,侧重在作文训练专项上,及时批改总结学生在作文上存在的问题。
(2)范文引路,生成方法:引领学生通过对星级作文和精彩片段的鉴赏,生成写作方法。
(3)例文共改,实践升级:首先,修改内容专项化――分点突破。根据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确定修改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专项修改,由浅入深,目标集中,把每一个专项的写作方法学明白,会运用。如我们在作文专项训练中按“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锤炼语言――推陈出新”的序列进行训练,那么,作文修改就贯穿于每个环节中,而且是训练的重中之重;其次,修改过程序列化――循序渐进,因为作文训练分专项按序列逐层进行,因此作文修改也是如此,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而是一次仅修改一个专项,有重点,有梯度进行,不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提高。先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学会不跑题,确立中心,再进行“选材剪裁”学会选择典型事件,详略得当去写,然后进行“布局谋篇”使结构更为合理,并学会使用铺垫、呼应、悬念等技巧。再之后进行“锤炼语言”,语言做到不仅流畅,而且拥有自己的风格。最后,精益求精训练“推陈出新”,在以上各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优秀篇章;最后,修改结果成果化――将优秀作文集结成集,使学生获得手稿变铅字的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改作文的热情。这种训练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课题研究中,西片学区开展了题为如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有效性的教研活动。创新了作文评改课教学模式,作文评改课具体设计为“多边互评――写法指导――修改升格”的思路。
6.组织作文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区级作文竞赛,每年参加一次全国作文大赛,优秀作品向各类作文选或文学杂志上推荐,并通过学校校报刊登,在校内进行交流展示。
7.对每一次活动情况都进行统计分析,做好追踪档案。课题成员组及时交流分析,研究反思,并撰写论文或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2月)
课题小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整理师生材料,对二、三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研究成果鉴定。为进一步广泛推广做好准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构建了作文训练序列,作文评改模式。
1.七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2)细致刻画人物。(3)具体生动叙事。(4)以小见大。(5)选材与剪裁。(6)联想和想象。
2.八年级作文专项训练序列:(1)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丰富思想。(2)用情境与细节,突出人物形象。(3)托物言志。(4)渲染和烘托。(5)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3.九年级构建了作文基本要素训练序列,具体包括:(1)审题立意。(2)选材和剪裁(3)布局谋篇(4)锤炼语言。(5)推陈出新。
(二)构建作文评改模式
1.专项批改,总结问题――范文引路,生成方法――例文共改,掌握方法。
2.多边互评――写法指导――修改升格
(三)实验教师们编写了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
实验教师们编写了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得到全区师生认可并广泛采用。
校本教材――1.作文专项训练之审题立意。2.作文专项训练之选材与剪裁。3.作文专项训练之渲染与烘托。4.作文专项训练之场面描写。5.作文专项训练之细节描写。6.作文专项训练之情节波澜。7.作文专项训练之语言描写。
九、今后的研究设想
1.争取在作文指导序列的指引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给他们更广阔的更有创造性的习作空间,写出更多更优秀更有个性的习作。
2.争取将我们的作文训练序列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相整合,使作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总之,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训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地进行,深入到学生中去查漏补缺,有序整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集团成立后,面对在校师生人数多、覆盖学区广、校区跨度大等实际情况,学校依托多年办学实践,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系统总结出“一三四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即夯实“一切”学生和谐发展基础的办学思想;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思国家千秋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基础学力、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坚强的适应能力的“四有”优秀人才。这些纲领性的发展理念,渗透在学校以“人本教育”“超越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之中,具体转化为“三互、三态、六体现逐渐形成”的“三三六”办学举措。
在全市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势下,学校全体教师励精图治,图强思变,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2006年以来,学校中考成绩稳居市区前茅,多位和平区中考状元诞生我校。其中,在2006年中考中,一三四中学获全市第一名;2010年,在生源全部是学区学生的情况下,一三四中学以总分高于第二名学校10.8分的绝对优势,居全区第一名、全市第二名。在2011年中考中,成绩在7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比2010年提高了4.27个百分点,化学、历史成绩再次位居全市第一,各科满分共计279人。考入实验、二中、育才四中等省级示范高中人数再度增长。真正发挥了名校引领示范作用,彰显着一三四中学鲜明的办学特色、教学风格和育人风范。
伙伴模式 特色办学铸品牌
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伙伴式”管理,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强劲引擎。学校从制度入手,对各部门实行“块块管理,条块结合”的“伙伴式”管理模式,落实“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工作提效”的“三提精神”,做到工作到位不错位、不缺位,形成整体的“伙伴式”综合管理模式,成为和平区的一个品牌。
实施“互动式”伙伴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完成传统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为学校发展进入科学轨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坚持德育为先,完善“伙伴式”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品质环境。学校构建了“以常规为基础、以特色为亮点、以静态为修身、以动态为养德”的全新德育工作体系。实现“伙伴式”合作,每周的伙伴式优胜小组量化考核选拔、班内小组的竞争、小组内互评的展开,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三四中学特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促进和平发展的栋梁之才。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六学一案”的伙伴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创设有效途径。实施以学生小组为主体的“伙伴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一模式建立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促进学校质量整体高位攀升。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的“伙伴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色:模式特色是六学一案五点化;管理特色是突出六体现,小组团队评价与互访互学制相结合;课型特色是三课一赛,即常态化的求知课、规范化的求学课、体系化的活动课和伙伴式小组擂台赛。如今,学校的“伙伴式”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国际视野 开放办学思路广
从整个和平区看,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是和平区南部学区大学校,创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区管理模式及与农村辉山学校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托管校。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全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中把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预留教育配套用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自2006年以来,每年均有学校建设项目被列入区政府重点建设折子工程;自2011年起,每年政府实施十件教育实事,保证重点项目的落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依法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安排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待遇明显提高。
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创新发展
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至今,共新建7所小区配套园、2所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5所幼儿园,审批注册14所民办幼儿园,新增学位5400个。2012年顺利通过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区级高色建设项目,北京九中、京源学校、北师大附中京西分校、古城中学、景山学校远洋分校、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特色凸显。黄庄职高进入第三批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序列。成人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在北京市前列。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迅速,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和学习型社团成为学习型城区建设特色。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3.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是充分发挥教育集群传统优势。深入推进以优质高中为龙头的纵向教育集群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京源学校、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引领作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九年一贯育人模式改革,促进中小学有效衔接。组建北京九中教育集团、古城教育集团、实验教育集团。推动名校办分校,古城二小开办分校,京源学校开办莲石湖校区。二是开放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至今,我区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50多位教育专家走进全区60%的中小学校;2007年成功引进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品牌,2010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2014年2月,我区与清华大学、北师大、首师大等多所名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北京教育新地图。同时,西部五里坨地区引进一所高起点民办学校,带动五里坨小学、红旗小学、炮厂小学共同发展。
4.素质教育得到深入推进
以建设国家级“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项目试验区”项目为契机,区域德育水平整体提升。建立北京市首个社会大课堂服务评价网络平台。19所学校被命名为德育主题特色学校。成立区级家长、教师、社区教育联合会,深入推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发展。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区域三级课程体系基本形成,80%的学校已形成一项或多项特色课程。全区“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起实施“育人模式创新工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89.35%。深入推进“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开展中小学生科技俱乐部、音乐教育实验,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教育人才高地初步形成
持续开展两期“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工程”,51名校长先后进入北京市及北师大举办的各类校长培养工程、工作室学习。目前,有在职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北京市骨干教师58人,区级骨干教师298人,区级青年教学能手371人。教育集团、学区间初步建立起干部、骨干教师跨校流动机制。
6.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面对生源高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有限,全市性优质品牌学校数量还不足。全区教育资源在规模、数量、分布、办学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二是面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压力增大。三是面对高端教育发展定位,在全市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型校长和名教师还相对较少,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构建高端教育体系的路径思考
1.构建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公平均衡的教育空间布局体系
全面推进四个学区横向交接、八个集团纵向引领的集群化综合改革。以北京九中、京源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北师大附中京西校区、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古城中学、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和实验中学等为龙头校,组建八个教育集团,打造全市一流名校,实现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高品质一体化发展。以八个集团为支撑,划分东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四个学区,实行学区内就近入学,多校对口,计算机派位入学达90%以上。学区内10%普通教师和20%骨干教师实现定期流动。以八所优质小学为引领横向辐射,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让每一名学生更好的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全面加快现代学校建设步伐。严格落实《北京市石景山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年),完善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和使用机制,确保新建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到2020年30%的学校达到北京市办学标准较高水平。
2.构建各级各类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协同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由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协同运作的0-3岁幼儿早教服务网络。形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前教育集团。到2020年一级一类以上园所达45%以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和薄弱学校委托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85%以上。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建成全市一流的民办学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高中生源质量(中考录取线)实现大幅提升,2所进入全市前20名,2所进入全市前60名。总结和推广高色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1所全市一流的国际化学校,3-4所全市一流学校、2所全市有影响力的学校、2-3所全市性特色学校,让学生在石景山区能上全市最好的学校。开展中外职业教育课程互联互通工作,打通职教多样成才渠道。终身教育着力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教与普教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智慧源泉。
3.构建激发潜能、富于创新、终身发展的特色育人新体系
一是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自主学习,富于创新”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以“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长”为主要内容的“六育”模式构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二是深入推动绿色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具有石景山区特色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切实提高。三是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实施“体育和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查中居于前列,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逐年下降。四是深入推动“翱翔计划”“雏鹰计划”“飞翔计划”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拔尖人才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数量大幅提升。五是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国际教育,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
4.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
一是瞄准一流,着力做好教师队伍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研究制定《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未来十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一流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到2020年底培养出100名市级名师和15名教育家型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