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换旅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与利率互换的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7月30日
一、传统利率风险防御的敏感性缺口模型分析
(一)敏感性缺口模型(或重定价模型)分析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不论在西方商业银行还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调控策略是,通过监控、测量不同时期的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差额――也就是资金敏感性缺口GAP,预测不同时期的利率变化,来判定净利息收入NII是增加还是减少。ΔNII=GAP×ΔI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当敏感性缺口为正时,敏感性资产的数量大于敏感性负债的数额,当利率上升时会导致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收益成比例上升,而资产的收益要多于负债的利息支付决定了银行的净收益增加;当敏感性缺口为负时,敏感性负债的绝对额要大于敏感性资产的绝对额,进而会因为负债的利息支付大于资产的收益,最终导致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减少。一般来说,资金的敏感性缺口越大,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面对利率的有利增长时,净利息收益会成倍增加,而面对利率的不利增长时,净利息的收益就会有很大的风险暴露。
最保守的做法就是将敏感性缺口控制为零,这时净利息的收益不会因为利率的变化而此起彼伏,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情况。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不足。表1中显示出了近几年银行利率的调整非常频繁,不同商业银行在控制不同的敏感性缺口状态下所获得的净收益的变动结果也是参差不齐,这就是由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不足所引发的。(表1)
1、忽视了资金回流。敏感性模型将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提取出来作为分析净利息变动的影响因素,但一定时期内资金不是静止于某个领域,而是以其便捷的流动性在银行与债权、债务人中充分地流动。正是这种局限性的存在,让敏感性模型在设计上还有欠缺,在实际操作中还不能够完全依据该模型来防范利率风险。
2、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难度。由于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或浮动,商业银行也只是利率的被动接受者,如从1996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逐年下调的,起初已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会随着国家贷款利率的下调及时下调,而定期存款利率却参照的是合同利率,于是已经存到中长期的存款利率则不会随着国家存款利率的下调及时下调,从而导致事实上的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局面。
3、忽视了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上所接受的资产价值记录方式――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正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准确地体现了资产的价值量,但是敏感性缺口模型中,敏感性资产负债的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考察期的固定,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
(三)案例分析。商业银行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以利率浮动情况确定净利息变动。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不足。以下是建设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部分资料。“截至2010年12月31日,本集团1年(含)以内累计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5,997.63亿元,负缺口较上年末扩大3,493.39亿元,主要原因是短期限存款增长较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放同业款项大幅减少;1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缺口为 12,110.74亿元,正缺口较上年末扩大4,717.45亿元,主要原因是债券投资组合久期的延长。”(表2)
依据模型计算公式ΔNII=GAP×ΔI,建设银行一年期GAP为负5,997.63亿元,则在未来一年内,净利息的变化程度主要依据利息的浮动水平。按照表1内的利率情况,自2010年到2011年基准利率增加0.75%,净利息于是减少44.98亿元。这是由于资产负债结构水平在利率变化后产生的无形损失。
二、利率互换工具在防御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当然,作为风险管理的表内管理技术,敏感性模型只是其重要的代表,还有久期缺口模型与到期日缺口模型,三个模型构造的特点上非常相似,只是考虑的因素不同而已。下面,我们从表外管理技术中提出利率互换这种衍生工具,以此来展开其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独到之处。
(一)利率互换工具。利率互换 (IRS)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目前我国应用的就是最简单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它的基本原理是双方订立的、在一定时间后进行的支付协定,所支付的金额是依据一定的利率和一定量的本金来计算。在典型的利率互换安排中,一方依据浮动利率计算支付的金额,而另一方则依据固定利率确定支付的金额。由于互换是建立在双方不同的利率预期之上,而真实的利率情况只会被一方所预测中,于是没有对利率进行正确预期的主体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利率互换属于零和博弈。
图1是利率互换简易模型图,A公司与B公司签订利率互换协议,A公司以每年R1固定利率借入资金,同时每期支付给B公司f2(r)的浮动利息额;而B公司以浮动利率f1(r)借入资金,同时每期支付给A公司R2的固定利率。(图1)
(二)利率互换的作用条件
1、要求一方有能力比另一方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取得某种利率。这就需要不同的信用水平的机构参与互换,正是由于授信条件的差异,各自被给予的资金利率水平会有所不同,促成双方完成互换。
2、互换双方对未来利率的走势持不同的态度。利率互换是为了规避未来利率发生不利变动时的风险,但同时也放弃了利率发生对自己有利变动时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对利率未来走势的判断是互换的基础。
3、双方要求的资产期限能够较好地配合。由于不同主体要求的利率期限结构会有所差异,能够使双方交易在可共同接受的期限内是完成互换的外在条件。
(三)利率互换在风险管理中的显著作用
1、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对于利率风险的缓释作用。一般企业采用利率互换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或者是提高收益,但是商业银行利用利率互换来防范利率风险还与资产负债结构息息相关。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主要有固定利率存款、浮动利率存款,对于商业银行,长期固定利率存款确定后就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期权风险。利用银行与其他机构间的互换,将浮动利率的头寸变成固定利率的头寸,或者将固定利率的头存转换成浮动利率的头寸,这样就改变了资产或者负债的结构,再加上合理的利率预期,就可以实现风险的锁定。
2、表外业务的弥补性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大部分已被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渠道,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很多表外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将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3、利用利率互换加强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度。经济全球化对于各国金融机构的发展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效利用金融工具,策略性地参与到国际经济的交流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各国金融机构的资本调整方向与利率预期不一定相同,给国际间的资金调度产生了可能性。在人民币汇率逐渐放松的新形势下,人民币的离岸货币市场即将在伦敦形成,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对外开放的程度明显提高,各国货币需要与人民币交易的模式也与日俱增,只有适应多样化的交易策略才能在金融领域走的更远。
(四)案例再现。仍旧以上述建设银行的案例来讨论。这里利用利率互换对该行的风险头寸进行处理。当我们在银行间利用利率互换时,便能够将利率预期的风险在互换结构中展示出来。当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在2011年1月8日完成了一笔基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3个月期的SHIBOR)标准利率互换,交换的名义本金是50亿元,交换利率协议细节如表3所示。(表3、表4)
建设银行一年期利率敏感性负债是负缺口,其主要原因是短期限存款增长较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存放同业款项大幅减少,但是风险管理部门依旧预期浮动利率会上调;而开发银行存在大量的负缺口,要防范利率上升的风险,于是进行了该单交易。图2可以观测到一年内的3个月期SHIBOR走势,事后我们观察到4次3个月期SHIBOR的标准利率互换。(图2)
按照交易的名义本金50亿元,每1元获得0.26045+0.305925+0.471825―0.041325=0.996875元现金流,则总共可盈利50×0.996875=49.84375亿元。于是建设银行大约防范了49.8亿元的利率风险损失,很好地弥补了净利息的44.98亿元的缩水。这便是利率互换给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打上的“补丁”。
三、结论与思考
(一)敏感性缺口模型的优与劣。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原理易懂,思路清晰而且计算、操作都较为简单,正是这些优势让它在我国现阶段风险管理水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利率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在考虑资金回流、利率体制以及公允价值方面考虑欠缺,并且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利率互换的优与劣。利率互换在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缓释作用、表外业务弥补作用以及加强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度作用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优势,它以全新的视角将金融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合作化理念很好地展示出来,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与公允价值因素,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还能够减小商业银行融资风险。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互换双方绝对优势地位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佳理论组合效果的产生,而且在国际互换业务中往往需要配合货币互换来抵御汇率风险。
(三)两者兼容性的思考。以敏感性缺口模型为代表的表内风险管理技术依旧在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也正是以其操作相对简单、预测相对容易、发展相对成熟等条件备受青睐。利率互换工具是一种舶来品,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第一项利率互换以来,利率互换渐渐以其结构上的优势被广泛关注。两者在对利率预测问题的角度不谋而合,而且在优劣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但在对利率预测结果的作用上以及所处资产负债表位置上却差距甚大。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在商业银行中的“大宗”地位有长期历史性的优势,但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表外业务规模的迅猛发展,单一的表内风险管理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结合表外业务的优势将风险管理的防火墙修葺完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表内与表外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并非矛盾,反而能够很好地兼容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于是利率互换的运用对传统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补丁”效用将十分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和平,周茂彬,王小明.存贷款业务中的隐含期权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9.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Classroom Behavior and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LI Yani, DOU Qi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Increas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will negatively affec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er's classroom behaviors will cause the anxie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finition and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nalyze the related teachers' classroom behaviors from three aspects, and provide some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to create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peaking anxiety; teachers' classroom 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0 引言
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是一种特定情绪焦虑,即对现实或假想的外语情境(包括听、说、读、写、译)的持续恐惧。外语口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speaking anxiety)是一种特定情境焦虑,即对现实或假想的外语口语互动、外语表现及口语情境的持续恐惧或担忧(巫文胜 2009)。外语课堂焦虑(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是由于必须用非母语的语言进行课堂活动而产生的焦虑(刘梅华,沈明波 2004)。Horwitz et al.(1986)认为外语课堂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包括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担心负性评价(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外语焦虑是学习者个人感情因素中的关键变量之一,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会产生显著影响。焦虑程度的增加会对学生在课堂的交际策略的使用产生负影响。高焦虑的学生会尽量避免尝试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个人信息或难表达的信息,同时会表现出担忧、出汗、害怕、发抖、健忘、害羞、怯场等生理和心理症状,极端焦虑者还会因此逃课或不交作业。研究者发现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听说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学习者因为担心来自同伴和老师的负评价而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在课堂进行口语交流时可能发生石化现象,在考试时忘记知道的内容。
1 与降低焦虑相关的教师课堂行为
(1)纠错方式。在外语课堂中,大多数学生会担忧在同伴及教师面前犯错,也不愿冒险将自己的错误暴露于众(Young 1990)。他们认为在同伴和教师面前被纠正是失败的表现,会有一种挫败感。教师直接在课堂打断学生讲话纠正错误会对学生使用外语起到阻挠作用,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学生渴望他们的错误能得到订正,如果老师从不在课堂上或者课下修正他们的错误,他们也会感到不安。如果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会在课堂学到更多。
(2)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在外语课堂中,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感到紧张,特别是在没有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的情况下被要求站起来单独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表示:如果有时间提前准备或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并加以练习,那么他们在课堂应用外语时会更自信;如果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求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他们会感到更放松;如果有同伴一起来回答问题或参与活动,他们的焦虑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很多学生也反映,如果课堂话题有趣的话,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他们也更喜欢以小组形式展开的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
(3)教师的特征。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对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焦虑程度产生影响。教师的说话方式和语言措辞关乎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是否顺畅。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同样地感受:教师的幽默友好耐心的个性特征对降低自身学习外语的焦虑程度很有帮助。Young(1990)的调查发现,在和幽默友好耐心的教师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口语焦虑程度会降低。
2 营造低焦虑外语课堂环境的教学启示
(1)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纠错。教师应该让每个学习者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要太斤斤计较自己使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教师应避免直截了当的纠错方式,可以通过再次阐述问题并提示正确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正;也可以进一步设计相关话题组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创造互相订正错误的机会;课下反馈也可以成为有效地纠错方式。恰当的时机和方法会给学习者创造轻松地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习者自然地把关注点放在交流信息上,学习者地紧张焦虑也能够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2)精心设计、合理开展适合学习者的课堂活动。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有目的的选择语言教材,设计学生感兴趣和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话题和内容,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教学活动的要求、任务和目的(刘梅华,沈明波 2004)。对于难度较大或费事的任务,应该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收集资料和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多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让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并且鼓励学生自愿主动地回答问题或做个人陈述、角色扮演或者小话剧表演等。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策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耐心倾听学生的阐述,并且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走下讲台,跟学生沟通探讨,必要时引导学生深入话题和完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整个课程的考评方式和考试,教师应向学生做充分的说明,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安排和教学日历的要求完成任务和复习考试,帮助学生降低对考评和考试的焦虑情绪。
(3)调整教学风格,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学习者沟通。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的动态变化,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用幽默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和学生沟通。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应多鼓励少负面评价,帮助学习者建立对外语学习的自信。在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包容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更好地完成任务,坚决避免指责、嘲笑、讽刺学生等极端行为。幽默友好耐心的教师会给整个班级的课堂创造放松舒适的氛围,也会大大鼓励学生去和同伴和教师使用外语交流。
3 结论
外语学习者的焦虑程度与课堂活动的安排和教师课堂行为息息相关。不恰当的纠错方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教师语言风格等都会导致学习者对外语学习产生焦虑情绪。教师作为课堂活动和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应该关注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情绪表现,采用适当的降低焦虑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焦虑情绪,帮助外语学习者树立与同伴和教师交流的自信和培养外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Young, D. J.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Anxiety and Speaking[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3:6, 1990:539-553.
急性冠脉事件后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后焦虑抑郁症状的早期识别意义重大。本文调查ACS患者焦虑、抑郁现患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2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3家教学医院心内科及CCU病房连续住院的ACS患者共计602例,因在入院1周内病情危重死亡者8例,因入院后同时合并急性脑梗塞无法配合量表填写者3例,在告知研究目的后拒绝入组者42例,最后连续录入ACS患者549例(男353例,女196例,平均年龄 67±11岁),脱落率8.8%。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7 例,占45%;不稳定型心绞痛302例,占55%;有糖尿病史者237例,占43.1%;有高血压病史者442例,占80.5%;有血脂代谢紊乱史者260例,占47.4%;有吸烟史者333例,占60.7%。入选标准:明确诊断ACS患者,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1]。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等在入院一周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存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及意识障碍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受教育程度低不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者;原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既往史者。
1.2工具与方法 在入院1周内,对每位入组者均经过知情同意后进行一般人口学调查和情绪调查。本调查经同济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综合医院情绪测量表(hospital anxiety depression scales, HADS)[ 2] 。HADS 包括抑郁情绪测量表(HADa)和焦虑情绪测量表(HADd)两个分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评分越高表明情绪障碍程度越重。HADa≥6为焦虑障碍,HADd≥7为抑郁障碍,HADa +HADd=HADt≥15为焦虑抑郁障碍。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用频数分布表示。
2 结 果
549例ACS患者中因量表问题回答不全剔除8例,其余541例中具有焦虑者104例,占19.2 %;抑郁者57例,占10.5 %;焦虑抑郁障碍者199例,占36.8 %。焦虑障碍时点现患率56.0%,抑郁障碍时点现患率47.3%,焦虑并抑郁时点现患率36.8%,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上海5家医院的ACS住院患者中,抑郁时点现患率为47.3 %,焦虑时点现患率为56.0%,且焦虑抑郁共病者发生率为36.8%,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因为本研究对ACS患者情绪的测评均在住院1周之内完成,ACS作为常见的急性冠脉事件之一,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就是应激源,会导致生理及心理双方面应激反应。生物性反应具体包括体内发生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经激活、炎性反应增强、血小板活化等病理生理学变化等。心理反应则包括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等。前述生物性反应可能是患者焦虑、抑郁发生增加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5]。生理和心理两种反应很可能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待深入研究。面对ACS后如此高发率的焦虑抑郁,心内科医师应该提高早期识别率并及时有效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Erhardt L, Herlitz J, Bossaert L,et al.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chest pain (Task Force Report ) . Eur Heart J,2002,23:1153-1176.
2 季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 第4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34.
3 John SR, Michael P. 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all For Recognition. Circulation, 2005,111:250-253.
老年性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性格逐渐向以自我为中心、顽固、狭隘、多愁以及孤独等方向发展,稍有情绪刺激,就易发生心理失衡而出现焦虑等情绪,还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随之而至。老年性焦虑往往与躯体疾病并存,而且焦虑情绪可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越来越重。因此,加强老年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将老年性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1老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
1.1健康状况
老年因机体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患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多。许多老年人有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抑郁、消极情绪等。躯体健康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状态。
1.2退休后的生活方式
职业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人际交往中受尊重的程度密切相关。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工作岗位,他们喜欢回首往事,留恋失去的事业,慨叹交往中受的冷落,痛惜亲友的离别,开始会感到寂寞,无所事事,整天忧心忡忡,出现“退休综合征”。如果老年丧偶,子女又不孝顺,加上疾病缠身,就更容易滋生悲观情绪,须经过一段时间,多数老年人才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
1.3家庭问题
退休后家庭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是否受到尊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中,几代人同住的家庭较普遍,大多数老人能得到尊重,并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满意,在组合家庭中,老年人与配偶、子女之间的相互适应及心理协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及身心健康。“丧偶、丧子、空巢”等生活事件,也会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带来严重影响。
1.4经济问题
据调查资料表明:经济问题是影响老年人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老年人大部分有独立经济收入:男性95%以上有退休金,女性老人也有40%有退休金,农村老年人多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较低。由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
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2.1孤独心理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变得单调,无所事事,加之患病、住院后环境生疏,人际交往缺乏,家人不能时时陪伴,常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2.2焦虑心理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他们对治疗和身体康复产生种种疑虑,表现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焦虑,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反复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担心医护人员对他们隐瞒病情。
2.3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尤其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者,往往自我关注心态严重,在检查和治疗中不合作,担心医生的诊断结果、给予的护理是否合理等。
3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3.1提高心理素质
重视心理护理是预防身心疾病的首要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了解有关防病及保健知识,同时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待人谦和热情、处事心平气和、不易动怒的人,不致产生心理压力。
3.2培养业余爱好
使不良情绪得以尽快好转,当进入角色时,先前的不愉快和烦忧便烟消云散,心理很快恢复到平衡状态。
3.3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心情愉快,防止情绪激动引起心理失衡。保持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互助互帮、克服嫉妒心理。
3.4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合理膳食,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在心理护理中,要注重情志护理和语言护理。因为情志的变化不仅可直接影响心理改变,而且可损伤脏腑。及时调整病人情志,有利于身心疾病痊愈。无论进行躯体护理或心理护理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在心理护理中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但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同时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幽默性,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总之,心理护理适用于任何疾病,贯穿疾病全过程,因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是身心相互作用的整体,易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科学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生理状况下接受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慧婷,武伟琦.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调查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68-69.
[2]戴淑惠.心身疾病与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3,9(8):53.
【中图分类号】R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5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人群的疾病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已占主要地位。各种慢性疾病造成躯体痛苦的同时,对情绪和心理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有研究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42.62%[1]。为了解老年人患病情况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我院对比了慢性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焦虑和抑郁的差异,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12年8月~2013年6月,对我院内科住院或门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28份。纳入标准:(1)至少患有1 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意识、认知清楚,自愿配合;(3)病程≥1年。排除标准:恶性肿瘤、病情严重无法控制及不愿配合者。同期选取健康中老年对照人群120人,来源包括医务工作者家属、社会招募者等。两组观察人群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无差异,见表1。
1.2 焦虑抑郁情况调查:使用HAMD和HAMA进行评分[2],由两名经过精神科培训的医生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并独立评分。HAMA>10分为可能有焦虑;HAMD>8分为可能有抑郁[3]。
3 讨论
焦虑和抑郁是中老年慢性病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也显著影响躯体疾病预后[4]。本研究显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为54%、64%,与健康中老年人群相比,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增高,这与何安娜等的研究结果相似[3]。随着病程、疾病数目的增加,患病率呈进行性增加趋势,在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者情况更明显。从本结果还可以看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都比较高,说明独立的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建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病程较短、病种较单一的患者,情况也不容乐观,Beekman等[5]报道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但未达到诊断标准的人群中,约1/3在3年内发展为重度抑郁或焦虑。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健康人群也有部分出现抑郁焦虑,这是因为造成焦虑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经济、婚姻情况、社会支持等[6]。
心理疾病预防是关键,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并制订了一系列干预方法如阶梯治疗方案等[7],但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预防和识别中老年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具体可行的措施包括:①传播相关医学知识,使患者明白疾病可防可控,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屈服妥协情绪;②让患者与疾病控制较好的病友进行交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③寻求患者家庭与社会的支持,研究表明提高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妥协方式的使用;④培养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充实的生活可促进自身的情绪调节,以唤起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疾病。
参考文献
[1]张俊红,刘宇,肖顺贞,等. 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 现代护理,2006,12(17):1571-1573.
[2]张明圆.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8.
[3]何安娜,高金良. 度洛西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42-2944.
[4]Schoevers RA, Deeg DJ, van Tilburg W, et al.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patterns in elderly patients [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 13(1): 31-39.
根据新准则第3条规定,在不涉及交换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成本与交换损益的确定如下: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交换损益=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根据新准则第7条规定,在发生补价且仍属于非货币换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成本与交换损益的确定如下:
支付补价时: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交换损益=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收到补价时: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交换损益=换人资产的成本+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推导出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与交换损益的两个公式。
换入资产的成本=企业为取得换入资产而付出的公允代价 (公式1)
交换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公式2)
公式1中“公允代价”可理解为企业所付出代价的公允价值,企业为取得换入资产而付出的公允代价等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总额。
二、账面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根据新准则第8条规定,企业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均不确认交换损益,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如下:
不涉及补价时: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支付补价时: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收到补价时:
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推导出在以账面价值计量情况下确定换人资产成本的公式:
换入资产的成本=企业为取得换入资产而付出的账面代价 (公式3)
公式3中“账面代价”可理解为企业所付出代价的账面价值,企业为取得换入资产而付出的账面价值等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总额。
三、规律总结及例解
笔者认为,本文归纳总结所得的三个公式不但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较易于理解,同时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明晰性原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若判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运用公式1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运用公式2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若判定采用账面价值计量,则可运用公式3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
[例1]A公司以一台办公用设备换入B公司的一辆小轿车,该设备的账面原值为100万元,公允价值为70万元,至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40万元;B公司小轿车的账面原值为70万元,公允价值为60万元,已提折旧6万元。在这项交易中,A公司支付相关税费7.85万元,B公司支付相关税费3.3万元,B公司支付给A公司10万元补价。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A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根据公式1,可确定换入资产小轿车入账价值=A公司为取得小轿车而付出的公允代价=70-10+7.85=67.85(万元)
根据公式2,可确定交换损益=换出设备公允价值-换出设备账面价值=70-60=10(万元)
借:固定资产――小轿车 678500
银行存款 21500
累计折旧 40000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000000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换收益 100000
B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根据公式1,可确定换入资产设备入账价值=B公司为取得设备而付出的公允代价=60+10+3.3=73.3(万元)
根据公式2,可确定交换损益=换出小轿车公允价值-换出小轿车账面价值=60-64=-4(万元)
借:固定资产――设备 733000
累计折旧 60000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换损失 40000
贷:固定资产――小轿车 700000
银行存款 133000
[例2]承例1,如果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只能按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
A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根据公式3,可确定换入资产小轿车入账价值=A公司为取得小轿车而付出的账面代价=60-10+7.85=57.85(万元)
借:固定资产――小轿车 578500
银行存款 21500
累计折旧 40000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000000
B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根据公式3,可确定换入资产设备入账价值=B公司为取得设备而付出的账面代价=64+10+3.3=77.3(万元)
借:固定资产――设备 773000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接受血液透析患者58人,其中男性28人,年龄在23岁―83岁之间,女性30人,年龄在21岁―76岁之间。接受血液透析时间为3个月-6年,透析周期为2-3次/周,每周3次的每次透析时间为4小时,每周2次的每次透析时间为4.5小时。
2. 方法:采取以宣传栏、座谈会、发放小册子、电视录像播放、院外电话咨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宣教:
1.心理疏导:由于透析时间长,透析费用昂贵,病痛的折磨致使患者受到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为焦虑、忧愁、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性情暴躁、易怒,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分析每个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患者家属一起配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只要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甚至重返工作岗位,以体现自我价值观,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血管通路维护和监测的指导:[1]动静脉内瘘维护和监测的指导;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首先应加强对做瘘侧肢体的保护,穿宽松内衣,睡眠时要健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受压和受凉,尽量避免在做瘘侧肢体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如输液、打针、测量血压等。平时多做些握拳、抬高肢体的运动。避免用手搔抓瘘口周围的皮肤。尽量避免做瘘侧肢体受伤,以防引起大出血。做瘘侧肢体不要提重物、不戴手表、首饰。内瘘成熟至少需要4周,最好等待8―12周后再开始使用。这样既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可以延长内瘘的使用期限。血透患者以门诊透析为主,患者自己或家属应学会触诊动静脉内瘘,随时观察动静脉内瘘的搏动情况,当内瘘搏动不明显时,可以用听诊器听,我们教会患者或家属听诊内瘘血管杂音,无听诊器时可把瘘口置于对侧耳前进行听诊,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动静脉内瘘搏动和杂音消失,患者应在第一时间做瘘侧肢体保温,低温者给予复温,并轻轻按摩吻合口部位,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到医院就诊,启动应急预案。透析结束时用止血球压迫止血,力度以不渗血及扪及搏动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透析次日给予热毛巾湿敷,热敷可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提高血管壁弹性及改善穿刺部位的修复力。喜辽妥软膏局部外涂,2-3次/日,主要用以软化瘢痕和血管、促进渗血吸收。动静脉内瘘仅供透析使用,禁止在此推注高渗液体、测血压、提重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严防感染,平时加强手臂锻炼使血管扩张充盈。[2]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护和指导;告知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注意事项及导管脱出时的防护措施。嘱患者穿宽松衣裤,注意清洁卫生,穿脱衣服时应按照先穿置管侧,后脱置管侧的原则,以免导管打折或脱出。指导患者保持置管处无菌,不宜洗淋浴、不宜游泳,可以用保鲜膜覆盖后温水擦洗,保持敷料干燥,水不可流入插管部位,一旦潮湿应立即重新更换。不宜剧烈活动,以防导管扭曲受压,防止导管不慎拔出,造成大出血和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一旦脱出立即压迫止血并就诊。插管处每日换药一次,如局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局部红肿、置管部位出血等应及时处理。并注意观察导管处有无回血,以便了解导管封管是否起到作用。
3. 饮食指导:原则上嘱患者进高热量、优质的高蛋白、高钙低磷、低盐低钾、低脂的饮食。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和补充适量的水溶性维生素。每周三次的透析患者原则上不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5g/kg/d,每周两次的透析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0―1.2g/kg/d,尽量选择富含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等。食盐的摄入量一般为3―5g/d,无尿的患者1―2g/d。避免高钠食物的摄入,如咸菜、咸蛋、酱及各种腌制食品,限制含磷高的食物,如番茄、咖啡、橙柑、香蕉等,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海菜、豆类、莲子、卷心菜、榨菜以及香蕉、橘子等。目的是既提高足够的营养,又防止出现并发症。对进食少的患者除加强充分透析外应改进烹调方法,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增进食欲,保证营养的供给。禁止暴饮暴食,避免由于饮食不限制而造成透析并发症。如体重不断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跳逐渐增加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严重的导致心力衰竭,合并高血钾则有生命危险。
4. 控制理想的干体重:干体重是指水平衡情况下的体重,既无水潴留和无脱水时的体重。理想的干体重是经过透析自觉舒适、无浮肿、肺水肿、心力衰竭、血压达到理想水平,无心包、胸腔积液和腹水。每周2次的透析患者,无尿者每日饮水不超过200ml,有尿者每日饮水不超过200ml+尿量,每周3次的无尿患者每日饮水量不超过500ml,有尿者饮水量不超过500ml+每日尿量。总之,体重控制在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5%或每日增长不超过1kg。
5.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按时、科学地应用各种药物,告知药物的服用剂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种降压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长期服用,将血压控制在透前
6. 卫生知识宣教: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皮肤瘙痒难忍,这是由于内毒素如肌酐、尿素高等对皮肤的刺激,指导病人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情清洁,大便通畅。同时,严重瘙痒时应增加透析次数或行血液透析滤过等。
总之,通过我们透析室医护人员以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这两年半以来,内瘘堵塞的患者2例,通过及时发现溶栓成功1例,另一例又从另一侧肢体重新做瘘,临时颈静脉插管维持透析。深静脉插管感染和内瘘感染者无,大大降低了透析的合并症和远期的并发症,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措施和护理有了充分了解,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从而坚持治疗,基本都能达到充分透析。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从对疾病的认知,生活状态,自我管理,治疗的依从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对于透析患者来说,积极的生活态度,认真的自我管理,良好的依从性是你活得更好、活得更长的前提,命运还是掌握你们自己手中!
急性左心衰是心内科常见急重症,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危重,患者痛苦。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在紧急抢救患者同时,进行患者心理安慰和必要的抗焦虑抑郁治疗,对救治左心衰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9年住院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4例进行分析,了解焦虑抑郁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住院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47~76岁至间,平均(65.2±3.8)岁。其中,男31例,女33例。其中,合并心脏肥厚或扩大28例,合并高血压心脏病25例,合并II型糖尿病13例,合并冠心病21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左心衰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精神异常、失语、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调查工具 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调查,焦虑量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评定和抑郁量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
汉密顿焦虑量表于1986年用于中国,并进行分析评定修订为中国常模。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果小于6分,患者就没有焦虑症状。
汉密顿抑郁量表由Hamilton编制,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本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五级评分法(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少数项目采用三级评分法(无,轻~中度,重度)。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等程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患者没有抑郁症状。
对汉密顿焦虑量表得分超过14分的患者进行抗焦虑治疗,对于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超过20分的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对这些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调查。
1.3 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急性左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
抗焦虑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阿普唑仑片0.4 mg,或肌内注射地西泮2.5 mg,3次/d。抗抑郁治疗:给予抑郁患者氟西汀20~40 mg,2次/d。总疗程为2周。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再次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调查,若HAMA或HAMD评分减分率≥70%为显效,≥30%为稍有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结果。可见,治疗前64例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43.8%,焦虑平均评分为(24.4±5.3)分,治疗后焦虑发生率为17.2%,焦虑平均评分为(13.7±4.2)分,抗焦虑治疗对降低焦虑发生率,减轻焦虑症状。治疗前64例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48.4%,抑郁平均评分为(31.9±4.7)分,治疗后抑郁发生率为20.3%,抑郁平均评分为(19.7±5.1)分,抗抑郁治疗对降低焦虑发生率,减轻抑郁症状。
HAMA评分发现,治疗前焦虑患者28例,对患者采用抗焦虑治疗后,总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60.7%,其中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1例。HAMD评分发现,治疗前抑郁患者31例,对患者采用抗抑郁治疗后,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58.1%,其中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3例。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患者多由慢性心血管疾病引起[2]。本研究中,急性左心衰患者均合并有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这些慢性心血管疾病导致并加重了急性左心衰,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诱发多种躯体及心理症状,当心理情绪达到自我调整的上限,则不能承受最终导致焦虑和抑郁障碍。有研究指出焦虑障碍与颞叶、额叶功能下降有关。心理失调表现的焦虑、抑郁情绪等反过来影响患者的躯体症状和治疗效果,因此,正确和积极处理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查,并对焦虑和抑郁情绪患者分别进行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降低,平均评分减少。
[中图分类号] F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59-4
Environmental Ethic Construction of the Suburb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Rural Tourism in Hudian Town of Xinyang City
Zhou Jin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tourism in Hudian town of Xin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 it proposed some targeted 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ethic, and it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he suburb rural touris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thic, rural tourism, Xinyang
1 环境伦理观内涵及运用
环境伦理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使人们在切身行动中明白在自然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实质上是为人确立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也承认人类的道德人的责任和对自然的保护作用,以及人类在社会中环境行为的道德规范[1]。所以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旅游活动中参与的所有人具有环境伦理意识的基本素质,然后在行为中通过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承担各自的责任。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6年至2014年“环境伦理”相关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近几年研究“环境伦理”基本理论的论文数量比重较大,说明目前国内学者们对环境伦理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有关“环境伦理”应用类学术论文并不是很多,各个研究领域的涉入并不是很深入,相应的实践研究成果也不是很丰富。这说明环境伦理的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点。
2 信阳胡店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胡店位于信阳市郊,其乡村旅游雏形很早就已呈现。2008年“石榴文化节”的举办标志着该区乡村旅游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政府的投入,旅游市场规模初步扩大,发展的积极态势呈现[2]。但在对该区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势必影响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 旅游参与者环保意识不强,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胡店“中华石榴城”周边的经营实体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其发展规模迅速膨胀,接踵而来的就是旅游垃圾、经营垃圾、生活垃圾等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在“石榴美食一条街”的特色饭庄区,经营垃圾、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产生的废物、粪便一般是直接往屋后的坑里倒,不加任何处理。
游客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对景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地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景区优美自然风光的保持[3]。
胡店居民是当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游客参与程度基本一样。胡店居民素质和游客相比更是不高。他们小农意识浓厚,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对自身行为约束力弱,主人翁意识不强,又受长期卫生基础设施欠缺的影响,以致不注意周边生存环境的保护,对水源保护不够,对林木的任意采伐不觉得有问题,认为当地林木够多,不用珍惜,考虑不够长远。同时,对当地经营者的不合理经营方式没有发挥主人翁精神予以制止,觉得和自身关系不大。
2.2 旅游参与部门不能与时俱进,影响旅游发展
2.2.1 组织部门投资不够,配套设施不齐全
“石榴文化节”的举办为胡店乡村旅游打开了局面[4]。管理部门和开发部门根据胡店乡自身优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但长远来看,这种投资对该区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仍是不足,周边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垃圾处理、公共厕所、住宿餐饮、通信设施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到胡店游玩的游客多为周边城区的居民,出游形式多样,出行路线不固定,交通工具多样化,常以自驾游、自助游形式出现,随时随地停靠观赏美景。例如,不算宽阔的乡村公路,在旅游旺季停车位不足、交通拥堵、意外事故处理无保障等等现象频发,给旅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2.2 旅游产品开发不够,资源浪费严重
胡店主要旅游产品是当地初具规模的特色石榴园,为游客提供观赏、采摘等场所。石榴园存在明显的淡旺季特征,导致该地乡村旅游季节性较强。赏花于春季,纳凉于夏季,采摘于秋季。旺季时人满为患,淡季时无生意上门,资产的闲置浪费严重。究其原因,当地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人文环境资源没有展现。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采摘、体验、观光等物质欲望浅层面上,缺乏精神需求[5]。当前,在中华石榴城也有石榴诗词等石碑标志,但只是形式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很多游客在采摘、赏花之余也只有玩玩牌、聊聊天而已,娱乐休闲类项目不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2.2.3 经营管理理念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不少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内涵、本质属性等没有深入的探究,在开发经营中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营建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甚至在开发初期就造成环境的破坏。经营胡店石榴庄园的是当地石榴种植户,在资源的投资开发上,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重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严重。经营模式也是以一方经营模式为主,相对单调,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另外,经营者服务意识不强,细节之处考虑不到,直接影响游客重游心情。
3 胡店乡村旅游环境伦理构建
3.1 对旅游活动参与者进行环境伦理素质教育
对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环境伦理的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树立环境伦理意识。
3.1.1 确立乡村旅游的环境伦理教育对象
胡店乡村旅游的环境伦理教育对象主要有:旅游管理者、旅游组织者、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及胡店居民。他们是否具备环境伦理理念,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否遵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管理者,主要是县(乡)一级的旅游管理部门,有胡店乡政府、平桥区政府以及平桥区旅游局等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具有环境伦理意识才能在政策把握和问题处理上做出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处理意见。
组织者,主要是一些旅行社管理人员及导游。目前胡店乡村旅游多为周末游、自助游等形式,旅行社参与的并不多。此类环境伦理主体不多但很重要,他们具有导引作用。
开发者,有胡店石榴庄园和玉泉山庄的开发者以及其他从业服务人员。庄园和山庄的开发者是原来的石榴种植户。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的居民。周边的农家乐饭庄经营者大多为个体农户,多属家族生意,老、中、青、少都有,各种环境伦理素质均不是很高。
旅游者,他们是以信阳市及其他八县区的城市居民为主的散客和随旅游团而来的省内外游客。他们是旅游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
居民,可分为旅游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主要是在景区内从业的服务人员。间接参与者指景区周边居民、旅游业的受益者。
通过以上对胡店乡旅游参与者的具体分析,胡店乡居民在本乡旅游活动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可以分析出环境伦理具体教育对象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旅游者、胡店居民。
3.1.2 确定当地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及内容
不同的教育对象适应不同的环境伦理教育方式。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此类人员,他们文化素质较高,为民服务意识较强。并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现代化的办公配套设施,报纸信息、网络信息普及,每周都有政治理论学习机会。目前,他们环境危机感比较强,接受环境伦理心理适应度很高,一般的宣传教育方式都适应,例如宣传教育和培养等。具体内容主要有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危机感;提高其环保政策法规水平及科学决策能力。
旅行社从业人员: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素质较高,工作中是以旅行社利益最大化基础上来进行管理、策划的,具有一定的功利心态。针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有:下达具体政策法规、奖惩制度等措施与日常理论学习相结合。主要使其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责任感,从而引导游客规范旅游行为。
旅游者:大多是城市居民,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他们自身修养的表现。对他们的环境伦理影响主要是导游的讲解和旅游地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册、宣传标语、警示牌甚至是旅游地从业人员的宣传。例如,在胡店石榴广场设立专门教育区域,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引导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使其在旅游活动中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旅游地文明和文化为主,使自身旅游消费行为适合环境道德规范。
胡店居民:胡店居民的教育是整个旅游地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基本上决定该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败。笔者对胡店乡人口情况作了基本调查:2006年男女比例是53.5%、46.5%;2007年男女比例是53.9%、46.1%;2008年男女比例是53.6%、46.4%;2009年男女比例是52.8%、47.2%;男女平均比例:53.45%、46.55%。胡店乡96%以上居民在辖区的18个村,只有少数在镇上。同时,数据显示该乡女性劳动力比例不低,并且参与该区旅游活动的女性居多,大多负责卫生保持、饮食打杂等工作。这样,女性教育在胡店环境伦理教育中比重较大。考虑女性接受知识特点,在村镇居民的环境伦理教育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最好从正反两方面开展环境伦理教育活动。主要教育形式有: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宣传;环保民间团体开展公益活动等类型的环境教育;以村委会为单位成立环境保护业余学校等。要使村民树立节约土地、保护林木和水利设施的观念,改变只顾当前利益的狭隘意识,让他们知道当地环境资源对他们的意义,环保对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功用,从而激发当地居民自愿参加环保活动,规范自己行为。
3.2 规范乡村旅游活动参与部门的行为
在环境伦理观的指导下,旅游参与主体要正确处理好不同的利益关系,在旅游活动中遵循符合环境伦理要求的行为规范,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旅游活动中指导人们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将破坏和污染扼杀于源头,政府管理部门和开发经营部门的行为规范尤为重要。
3.2.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思想指导下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规范
旅游管理者主要指当地政府极其下属机关部门。我国目前仍处于依靠政府强制命令的方式来实现环境保护的阶段。管理部门作为环境伦理的主体,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它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主要职责就是制定环境制度相关的法规、条约,并进行政策引导,加强监管和资金投入。
第一,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监管。政府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转换思路,深刻认识,正确理解旅游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条约等,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种政策条文落实到实处,不要成为一纸公文。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同时要对该区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旅游产品模式等做动态监控,对环境的利用情况随时反馈给旅游开发经营者,让他们了解本区环境利用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经营方案。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乡村旅游作为本区的新生力量,发展刚起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政策上的扶持,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修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
第三,制定奖惩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是在具体操作中,一些法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些监督、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就要针对当地乡村旅游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可以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责任到人。设立景区考察站对景区定期进行评估,考察指标优良的景点要经济奖励,不合格的要惩罚。严肃处理工作中的违规实例,杜绝一切非伦理现象的发生。政府部门不能因当前仅有的经济利益,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作为。
第四,发展政府职能,协调各部门关系。旅游业的收入分属于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交通、餐饮服务等部门和集体。其中旅行社、交通等部门和旅游者只是竭力利用旅游资源,以自己利益为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使他们各负其责,共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旅游规划及发展的综合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各部门涉及旅游方面的工作,要事先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另外,教育生态化方面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它可以通过组织编写环境伦理方面的出版物、宣传材料或影视材料,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基本建设等途径来保障环境伦理教育的进行。
3.2.2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思想指导下旅游开发经营部门的行为规范
旅游开发经营部门受政府调控,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体。或者说环境问题的出现一大部分是开发者的非伦理行为造成的,必须由他们来解决。他们了解和掌握环境伦理思想,以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开发活动,并在开发中实施与行动,是旅游目的地开发和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保持景区生态化建设。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要本着“保护第一,开发建设第二”的原则。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注意建设应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旅游设施要选在乡村旅游区域外面,这就减少了对风景特色的破坏,同时也保护了风景区的现有质量。要限制修道路,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现有环境的干扰破坏。建筑物占地面积要做到最小,并减少建筑材料用量和能源消耗。增建建筑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建筑材料应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要考虑其成本(不同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消耗不同的能源,生产成本不同。)、对环境的影响(要避免使用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会生产大量的CO2或放射出潜在有毒物质的材料,还应减少不可更新资源材料的消耗。)及耐久性(某些材料比较耐久,最初买时可能投入较多,但由于维修保养费用低,仍可达到节约的目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和塑料容器。
第二,挖掘乡村资源内涵,弘扬特色文化。乡村旅游要“洋”,洋不过国外;“豪华”又比不过高级饭店,它应本着“人无我有”的宗旨,发挥自身的“农”“土”优势。“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及“农事活动”,实现产品的特色化,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胡店除了石榴以外还有花生、瓜菜、生猪、渔业等特色农业,可以从它们入手,扩大产品类型。一些鱼塘周边有瓜田,可以在鱼塘旁边建农家饭庄,以垂钓、采摘、吃地锅饭为主吸引游客。胡店的石榴文化源远流长,需要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除了刻碑、写诗以外,还应开展一些文化节目。另外,石榴的加工产品也应该作为胡店的特色,把石榴茶、石榴酒的药用宣传给游客,打出旅游纪念品特色。在宣扬农业科教作用方面,这里的石榴研究所、试验田、资源库也有很大的科教意义,值得进一步向游客开放。
第三,卫生系统构建。目前,乡村旅游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侵蚀,最重要的一项是景区内污染物带来的环境破坏。
据统计,在我国北方的观赏型旅游区,旅游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量为粪便约400g/(人.日)、BOD约40g/(人.日)、氨氮约7g/(人.日)、悬浮固体约60g/(人.日)以及垃圾约200g/(人.日)等。其实,全国绝大多数旅游地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都超出旅游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所以必须对污染物进行人工处理,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增设有机垃圾垃圾桶,对无机垃圾定点收集,统一覆土掩埋。在景区内主干道上设置充足的生态厕所。
另外,旅行社管理人员也应该根据旅游地的承载量对游客路线的安排做及时地调整,从控制客流量来调节旅游地环境的压力。
4 结语
针对信阳城郊胡店乡村旅游环境伦理构建,我们可以得出,运用环境伦理理论构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提高当地乡村旅游参与者的环境伦理素质。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不同方式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参与部门的具体行为进行环境伦理规范。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制定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并且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参与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运用环境伦理理念进行合理决策和规划,控制合理的客流量,使旅游活动顺畅持续。
参考文献:
[1] 李梅.促进信阳旅游业再上台阶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105-106.
[2] 王利红.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05.
从2012年起,教育部组织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了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各地区在积极稳妥的试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实践证明,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用全社会力量,强化了校内外教育结合,丰富了中小W教育的途径和内涵,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感受,拓宽视野,加深对国家进步、社会生活、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的理解。
二、学习与借鉴国外研学旅行经验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研学旅行工作,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研究和设计制度,使之更好地纳入基础教育学校系统中,成为学科课程以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在日本,修学旅行是旨在通过集体外出住宿和亲身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以“小学生”的身份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常识和必须遵守的社会习俗,规范行为习惯,修身养性。以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自理和自律的能力,安全和守规则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本地区、本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日本从二战后就开始逐步实施修学旅行,到1960年已成为所有中小学的常规教育活动,《日本学校教育法》中对此作出了相应规定。日本的修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分别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各学段最后学年,一般都安排在学期中间进行。目前,每年实施修学旅行的学校都达到90%以上。小学的修学旅行主要以体验乡土文化、体验自然环境为主,中学以上的修学旅行大多以体验日本传统文化、和平教育、职场体验为主,也有自然体验、体育运动、生活文化体验(农村生活体验)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修学旅行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途径。很多到过日本的人都会对日本中小学生集体外出旅行的场景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认为,日本中小学生修学旅行之所以坚持得好,实施有效,是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为配合学校的修学旅行活动,铁路部门会提前公布修学旅行专车时刻表,供各地教育委员会统一预订,在每年修学旅行高峰期还会临时开通学生专列,为学生提供安全、价廉的交通工具;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博物场馆、文化设施等,也会为修学旅行提供低价或免费服务。其次,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各地教委、学校加强安全监管彻底杜绝事故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其中还包括对盲聋哑和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中小学的特殊教育班级的远足和修学旅行的活动组织标准。最后,为减轻家长负担,各地教委制定了收费标准,将修学旅行费用、时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公立学校的修学旅行的行程:小学一般为1~2天,中学一般为2~3天,高中一般为5~6天左右。组织海外旅行原则上仅限于高中以上,组织小学生和初中生赴海外旅行的情况在日本公立学校非常少见。
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研学旅行制度
上述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学校常规教育,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研学旅行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研学旅行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对红色景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参观访问,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增加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学旅行突出集体活动,强调在集体中通过真实的集体生活锻炼学生的思想品德。在集体生活中,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过一种真实的生活,从而学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真实的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学旅行就是要让学生“行万里路”,让学生的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这就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自然与社会有一个全方面、立体式的直观了解。因此要把研学旅行与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活动、开展中国梦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及亲近祖国山水、感受美好大自然活动等相结合。
另一方面,要通过多方合作解决整体规划和制度建设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总体上缺乏对研学旅行的基本了解,没有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缺少基本规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安全和经费保障机制,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大,组织实施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没有校内外一体的联合教育网络,交通、食宿等社会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出行需求等。要使研学旅行由点到面、由优质校到一般校推进,由部分学生到全体学生参与,在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设计制度和建立机制的问题。而这仅靠教育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各地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办事机构可以设在地方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
2007年1月~2010年2月下颌角改型术患者60例,其中下颌角磨削术36例,下颌角部分截骨术24例。年龄21~38岁,平均28.2岁。
2方法
2.1将对照组30人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在所有患者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2.2 观察指标:采用SAS和SDS测量患者的焦虑值与抑郁值。得分(标准分)≤50分为正常,得分>50分说明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Ⅱ级和Ⅲ级疼痛视为总疼痛。所有数据经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x±s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患者在出院时观察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4讨论
心理行为干预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到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通过学习来调整或改变个体的异常病态心理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1]。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因素在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下颌角改型术过程中,受术者均有不同程度迫切希望改善外观,但又担心手术安全性及手术风险的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术前应行积极的心理疏导,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其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随时调整,使患者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和生理上与手术相适应。
对于面部改型患者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是:①认知疗法:术前认真介绍手术原理、方法、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其对手术有基本的了解。②支持疗法:术前向患者介绍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手术经验,并展示手术成功的照片,树立其信心。介绍科室先进的手术设备及优秀的麻醉师,解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以最好的状态配合手术,度过手术期。③自我放松疗法:向患者讲解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告知解除疼痛缓解不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深呼吸、握拳、全身放松等肌肉松弛训练,提高其痛阈,达到缓解焦虑、忧虑、疼痛的作用[2]。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