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虎的吉祥成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从分工演进的角度
城镇化和旅游业都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城镇化产生于分工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分工被细化,而地理接近可降低分工协调费用,分工的继续深化和细化必然导致两个行业共同发展。
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分工导致的“聚集效应”的结果。当社会出现分工后,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被打破,继而出现农业和工业生产者,为提高交易的效率和节省费用,工业生产者集中居住进而形成城市,且分工逐步深化。
旅游业是生产类型分工的结果。旅游最初只是人们游、吃、住的等活动,随着人们可支配时间、金钱、休闲意识的增加,这种活动越来越多,进而形成产业链,一种特殊服务行业旅游业就此诞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名为旅行社的机构,它是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或服务进一步被细化,旅游企业只生产旅游产品或构成服务的一部分,如仅负责接待游客、提供住宿等。在今天,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形成旅游(相关)产业集群。
(二)从服务属性角度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它具有不可存储、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时进行的特征。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地,为不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其巨大的生产力和消费力使得各种行业有可能在此获得规模效益。为获得规模效益,大量的人口和经济组织自发集中起来,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旅游业促成了人、财、物、技术等在城市被高度组合,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从协同学角度
旅游业和城镇化结合是当今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发展事实证明,城镇因旅游而有吸引力,旅游因城镇而有文化和内涵,两者的协同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且将不断持续。
城镇化和旅游业分属于建设部门和旅游局两个不同部门管理,但两者都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和经济性,城镇的发展要考虑地域地貌和民俗,旅游也于地域地貌和民俗密切联系,且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遵守自然、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
旅游业要发展需要好的道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所以旅游业可以渗透到城镇化并与之结合,城镇化的竞争能力又由该城镇的旅游产品竞争能力体现。
二、旅游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
(一)旅游业对城镇化的作用
旅游业给城镇化带来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城镇就业率,提高城镇知名度,塑造城镇新形象。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在2014年其年收入占GDP5.75%(3.66万亿),在云南、贵州、广西一些没有工业的地方,旅游产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丽江。旅游业是终端消费产业,通过旅游消费可以产生系列影响,如旅游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业、零售行业、餐饮行业、酒店业、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等,而由这些产业再带动和影响的产业就更多。旅游者的到来需要服务者为其服务,而很多服务项目必须由人来完成,因而由旅游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服务人员越来越多,从而提高就业率。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了解一个地区的旅游活动开展情况,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地区,旅游成了该城镇的形象代表,该城镇的知名度也得到大大提高。
(二)城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人口城镇化是旅游业的基础,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是旅游的前提,城镇医疗卫生是旅游的保障,生态环境、景观和道路是重要要素。从旅游局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以城镇化居民为主,城镇人口密度的增加会让人们感到生活空间的狭小,激发出游意愿;城镇居民的工作单调、压力大,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2014年旅游局在报告中指出“亲子类出游异军突起,乐园类景区最受欢迎;25岁以上用户成为消费主力,大都受过大专以上教育”,所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出游意愿越强,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当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旅游能满足他们享受生活、发展自我、提升幸福感的目的。此外,拿着高退休金且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有出游的愿望,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关系,出游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是他们出游的重要考虑内容;城镇新区的生态环境、建筑、街道等景观大多经过科学规划与设计,尤其是各类特色街区更具风味,成为当地旅游的吸引物;另外,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旅游者的到来提供了方便。
(三)相互作用类型
根据旅游业和城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划分为:良好互动型、互动发展型、互动萌芽型三种。
一、深基坑工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1、建筑趋向高层化,基坑工程向大跨度、大深度方向发展,给支撑系统带来难度。
2、基坑工程施工周期长,从开挖到全部隐蔽,常经历数月,坑边挠动、降雨等反复侵扰,影响基坑稳定性。
3、基坑工程经常相邻其他建筑设施,常有永久性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对基坑稳定和位移控制的要求很严,增加工作的难度。
4、基坑支护形式多样性,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5、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多,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防止基坑坍塌和毗邻建筑物地基稳定支护措施分析
1、基坑支护的主要类型。基坑支护两大主要功能: 挡土和止水,深基坑支护结构按计算体系不同有两种形式: 重力式和非重力式。
2、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
一是非重力式支护结构特性。钢板桩: 软土地基打设方便,有一定挡水能力,施工迅速,打设后即可开挖,但柔性较大,对相邻土体扰动力较大; 钢筋混凝土板桩: 施工方便,截面企口有一定挡水作用,但打设时对地基的振动和噪声较大; 钻孔灌注桩: 刚度较大,抗弯能力强,但桩间隙间挡水效果较差; H 型钢支柱或钢筋混凝土桩: 重复使用,较为经济,但一次投资较大; 最常用的是桩锚支护体系,即用灌注桩作为挡土桩,桩间距一般按经验选取后进行配筋及验算,用土层锚杆提供水平拉力,其计算体系采用等值梁法。
二是重力式支护结构特性。重力式支护结构主要是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和旋喷桩帷幕墙,深层搅拌水泥桩挡墙挡水效果好,刚度,抗弯能力较小,适用于不是很深的基坑; 而旋喷桩帷幕墙作用与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类似,但工艺有所不同,可按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支护组合结构形式: 深度小于 12 m、场地开阔、有条件采用预应力钢筋或花篮螺丝拉紧时,可采用地面拉结与支护桩结构。深度小于 20 m 时,变形有严格要求,采用基坑工程逆作法。若邻近基坑边有重要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不具备放坡条件,可采用组合式支护结构。若场地狭小、邻近基坑边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需要保护,且土体变形控制严格,可采用墙式挡土结构,但在软土地质条件下,优先考虑内支撑,采用支撑( 锚) 式排桩支护结构。
三、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技术分析
1、坑槽的开挖过程中必须做好地面的排水工作,防止地表水、施工用水和生活废水流入或浸入施工现场,冲刷边坡。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水将不断浸入基槽,影响正常施工,安全也无法保障,因此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 0.5 m 以下。
2、基坑开挖应连续作业,尽量减少无支护暴露时间,基坑开挖时,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 10m。在工作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其他作业。自上而下水平分层进行,在挖边检查槽宽,至设计标高后,统一进行修坡清底,相邻基坑开挖时,要按照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开挖的原则施工。
3、为减少坑槽边土壁的静载压力,挖出的泥土和使用的材料应尽量远离坑槽边,当施工需要且土质良好时,弃土和材料堆放处至少离坑边2 m,高度不超过 1.5 m,土质较差时,坑边不得堆土。当重型机械在坑边作业时,自卸汽车不小于3 m,起重机不小于4 m,应设置专门的平台,应限制或隔离坑顶周围振动荷载作用。
4、吊运土方时,应检查起吊工具、绳索是否牢靠。吊斗下面不得站人。
5、为了保证边坡和支撑的稳定及施工人员上下坑的安全,上下基坑应用梯子或斜道( 并附有防滑条和栏杆) ,严禁攀登支撑和在坑壁上挖踏蹬上下。
6、采用机械开挖时,为保证基坑土体的原状结构,预留150 mm ~300 mm 原土层,由人工挖掘修整,挖土工人之间的操作距离应在安全范围以内,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 2. 5 m,工人不得在靠近边坡处休息。
7、深基坑上、下应先挖好阶梯或搭设防护楼梯,或开斜坡便道,并采取防滑措施,基坑四周设安全栏杆。
8、对地下的管道,电缆、沟道和地质情况要了解清楚,并绘制在平面图上,和各主管部门进行通报并征得他们的处理意见。
9、在施工总平面图中要包括运输道路,土的堆放及排水沟等内容。基坑开挖遇有不明异物和地下建筑物时应采取相应安全技术措施。
四、深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分析
1、基坑周围场地内有足够的照明度,尤其是基坑内的照明覆盖应不存在暗角。
2、基坑四周的地面,不应堆放杂物散件,确保施工人员行走安全,严防杂物滚落坑内伤害坑内作业人员。
3、井点平面布置要综合考虑,精确定位,避免以后与支撑立柱等位置发生冲突,井点施工和降水过程要有专人负责并做全过程的记录工作,及时将记录报告有关人员。
4、开挖时,应在地面的适当位置设置沉降点和位移观察点进行必要而完备的监测,发现异况,应立即报告和进行处理。
5、开挖时应事先计算出纵向的坡度和高度,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在放坡纵端不得堆土和放置重物,防止纵向滑坡。
6、采用预应力钢支撑时,钢支撑的构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支撑方式及其布局必须严格按施组要求,支架必须与地下墙中的钢筋预埋铁牢固连接,施加的预应力必须按施组要求,并做好记录。
7、支撑工作应做到及时性和连续性,即按施组要求,应及时安装钢支撑,切忌基坑大面积开挖后再进行支撑。
8、起吊钢支撑件时应严格遵守起重机的安全操作规定,吊臂活动范围内严禁有人,对较深的基坑,布设支撑时应设上、下两名指挥。
9、当支撑妨碍基坑开挖时,挖掘司机操作要慎重,严格按照指挥人员的指挥进行操作,严禁对支撑进行撞击。
10、严禁人员在安装好的支撑上面走动,或悬挂重物及其他作业的受力支点。
五、深基坑支护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分析
1、设计方面。设计单位编制科学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向现场作业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的、精准的施工指导。基坑工程设计前期需做好准备工作,如: 地质勘测,安排技术人员到开挖现场勘测地质。了解地下土层结构的分布情况,并且收集地面周围的环境资料,记录重要的勘测参数。设计师根据勘测人员提供的资料规划深基坑工程方案,如: “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禁止超挖”等原则。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65
1 引言
因电力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其对电力企业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力企业要转变传统战略发展思维,认识到电力大客户重要性,提高对其关注度,为自身赢取广泛的市场基础,实现竞争力提升。其中,业扩工程管理是该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其有助于推进电力企业安全、快速、稳定发展。
2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内涵及重要性
业扩,顾名思义,业务扩充,主要指临时用电和变更用电,其是指客户用电申请受理到为其正式供电这一过程。业扩工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比较多,包括供电方案的确定和审批、报装工程设计和审图、工程验收和结算、《供电合同签订》及装表接电等。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使电力企业与大客户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直接关乎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及客户满意度,也影响了电力企业客户开发潜力。在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中,实施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方法,使电力企业具备较高的服务性能,提升其信誉度[1]。
3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对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实施项目管理,能够推进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电力企业领导要提升对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认知度,将其作为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受思维和技术层面的限制,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3.1 项目管理粗放
电力资源属于基础性能源,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需求。当前,电力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其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及方法,难以满足市场要求。大客户是电力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其管理过程复杂,项目管理不够精细。电力企业也没有在具体业扩工程项目基础上,执行相关工作,与大客户之间也缺乏互动,于业扩工程项目的实施不利,难以保障项目质量及效率。
3.2 责任不明确,实施过程复杂
因服务对象不同,业扩工程项目也千差万别,使项目管理效果不佳。部分电力大客户对供电过程中的时效性要求很高,电力企业各部门均要发挥作用。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责任模糊,实施过程复杂,客户认可度普遍偏低,导致电力企业的利益及信誉度受损,其很难在规定工期内顺利完成业扩工程项目[2]。
3.3 电力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作为电力企业日常运营及发展中的重要客户资源,电力大客户直接关乎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营质量及效益。但是,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实际管理中,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没有为电力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使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使客户整体满意度普遍偏低,无法适应当前电力市场发展要求,使电力企业信誉度受损。
4 基于项目管理的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管理策略
4.1 实施精细化管理
基于项目管理的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注重对细节的把控。电力企业领导要依据电力大客户实际服务要求,使业扩项目精细化管理过程更加完善,为后期各项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1)将客户经理责任制应用到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中,将该过程中的责任细化到个人,提高业扩工程项目管理质量,使电力大客户具备较高的满意度。该过程中,相关领导及大客户经理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在具体工程背景下,开展业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以达到良好的项目服务效果。相关责任经理要时刻与电力大客户保持沟通和互动,确保双方能够对业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具备明确的把握,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使客户更加满意。(2)依据电力企业运营发展背景及业扩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要求,严格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细则性内容,不断完善管理流程,满足精细化要求的同时,实现预期项目管理目标。(3)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实施中,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电力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为电力大客户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及社会认可度。
4.2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首先,选择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到业扩工程项目管理实施中。采用正确的方式,整合业扩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各类信息及资源,借助相关软件进行客户分类,重点为大客户服务,获得其认可和信任,使电力企业获得充足的大客户资源。其次,电力企业要依据实际工作要求,对硬件设备进行合理应用和更新,及时淘汰和处理陈旧设备,依据企业各项工作要求,加大输电线路、配电站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加信息化特性。
4.3 提高电力企业服务水平
依据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情况及要求,为电力大客户提供个性化及针对,及时帮助其解决项目中的各类问题。企业也要注重员工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养,提高其整体服务质量,达到良好的业扩工程项目管理效果。
4.4 建立常态化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业扩方案会议,对各业扩工程管理方案进行集中审批,使电力业扩流程更加简单,且便于实施。定期召开例会,严格审核工程图纸,确保其符合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项目管理要求,对业扩工程实施过程及进度具备清晰的认识,并向客户经理上报,实现工程实施目标,使服务内容及过程更加有效。
5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大客户是电力企业主要服务对象,其业扩工程项目难度相对较大。电力企业领导及客户经理要将精细化管理方法应用到实H项目管理中,加强业扩流程管理对接,并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建立常态化例会制度,提高电力企业服务质量,使其具备较高的信誉度,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33-01
肺炎是一种肺间质、肺泡及终末气道发生炎症的疾病,药物、过敏、免疫损伤、理化因素及病原微生物等都会引起这种疾病的出现[1]。肺炎最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它也是最普遍的感染性疾病。其中,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凝固酶阴性、金黄色、及表皮葡萄球菌,嗜麦芽、铜绿假单胞菌,副流感嗜血、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构成,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构成及特点与护理干预,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67例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67例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其按照住院尾号,随机分为干预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4例、常规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3例。本组选取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年龄分布在21-46岁,平均年龄为30±9.5岁。对比两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治疗,在此基础上对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大多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不仅在生理上受着巨大的痛苦及压力,还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痛苦及压力,很多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会出现悲观的情绪,对生命感到绝望,因此护理人员应对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让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病情,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配合治疗。进而有利于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治疗,降低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治疗中的心理压力及生理痛苦。
1.3统计学处理本组选取研究对象,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检验结果得出,P值大于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得出,P值小于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干预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06%;常规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总满意度为69.70%。据此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干预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凝固酶阴性、金黄色、及表皮葡萄球菌,副流感嗜血、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嗜麦芽、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是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构成因素,而肺炎是因肺间质、肺泡及终末气道出现炎症引起的疾病[3],免疫损伤、理化因素及病原微生物等因素都会造成这种疾病的形成。基于大多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生理上及心理上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及压力,所以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大都会展现出悲观的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于对生命感到绝望,基于这种原因,护理人员在对于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时,应该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措施[4],做好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从而让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病情,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有利于治疗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降低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治疗中的心理压力及生理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庞桂艳.浅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05):41-42.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
1.1信息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一般是纵向模式,而横向信息沟通十分匮乏,使各方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使工程项目之间的协作出现了问题,最终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效率。
1.2缺乏先进的信息沟通手段
在没有应用互联网技术之前,工程项目之间的各参与方主要是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来实现沟通。因为沟通手段不够先进,增大了误报与错报的机率,最终使工程项目发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改变甚至浪费。
1.3未能实现信息共享
电话沟通与传真沟通存在较大的局限:重要的信息未能及时存进计算机,即使已存储,也会经常由于整理或管理不到位,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率。
1.4增大了工程项目变更的可能性
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中,重要的数据及信息只由相关职位的工作人员掌握,如果单位人员发生变动,会使许多重要的数据泄露或流失,结果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断,对工程项目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时会使工程项目不能按时竣工,增加工程成本。
二、互联网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融合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访问任何网址。在现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网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不仅有效降低了工程投资资本,还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及工程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优势[1]。
三、互联网与工程项目管理融合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工程企业对互联网与工程项目管理间的融合更加重视。与此同时,国内外已把互联网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间的融合列为工程实施的重要研究课题,并被列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目标。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掌握较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与互联网融合技术,而两者之间的融合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3.1有利于节约工程项目成本
项目工程管理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的信息沟通效率,还有效避免了一些由于信息因素而导致的错误,降低了工程项目成本增加的机率,进而节约了工程项目的成本,为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
3.2大大缩短了工程项目施工时间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大大缩短了工程项目的实施时间,使工程项目得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更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互联网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融合,不仅有效改善了信息沟通的质量与效率,还避免了由于信息延误或错误给工程项目造成的更改,进而保证了工程的实施效率及进度[2]。通过互联网技术,能有效控制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或在错误发生后对其改进。
3.3有效控制了项目实施的风险
通过互联网技术,工程项目中的各参与方实现了有效交流与沟通,使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决策人员的预见风险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让决策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项目的风险,最终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此外,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决策人员还能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干扰因素进行控制,以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
3.4使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与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相比,工程项目管理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在传统的工程项目实施中,业主不能有效控制或监督工程实施的过程,使施工单位不能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施工,结果大大降低了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满意度;而工程项目管理与互联网的融合,能让业主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使施工单位得以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施工,业主的要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使其满意度大大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及业主的满意度,还有效节约了工程项目的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31-01
近年来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综合征,是指在分娩后产妇出现的抑郁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多虑、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以及易激惹发火等症状,直接影响着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1]。临床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主要集中发生于分娩后二周,产后4周内抑郁症的发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左右[2]。为研究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我院选取收治的132例产后出现抑郁的孕产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2例产后出现抑郁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9.14±2.69)岁,排除患有精神病、智力障碍、免疫性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疾病的患者,文化程度:38例大专以上,43例高中,51例初中及初中以下。
1.2 研究方法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产妇的抑郁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诊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共同研究病例,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分析显示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导致产后抑郁症所占比例最高,可达65.15%,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
生理因素:妊娠期孕妇的血孕素以及雌激素水平会明显升高,皮质醇和甲状腺素水平也会相应升高,而生产后极短时间内其雌激素水平会快速下降到孕前水平,机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很可能促进抑郁发作[3]。心理因素:产妇对母亲角色不适应或者缺乏认同感,难以克服作为母亲的压力;喂哺婴儿比较困难,怕自己难以照看好婴儿,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生产后家庭关注重心的转移会使产妇产生失落感,生产后产妇身体肿胖,体形改变,若心理调适不当,很可能产生抑郁障碍[4]。社会因素:社会仍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若分娩女婴会影响产妇的精神,家庭支持是影响产妇精神和情绪的重要因素,丈夫家人的支持,本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谐,产后家属关心较少都是促进产后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个人因素:产妇性格内向,个体素质有神经质,人格不成熟或者有强迫人格都是影响产妇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多发生于初产妇。另外有精神病家族史,产后出现并发症影响产妇正常生活是导致产妇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3.2 护理措施
3.2.1产前护理
向产妇详细讲解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从孕期至产后进行全程健康教育,临床研究显示全程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5],使其正确对待生产过程,对分娩期可能出现的不适,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导产妇及其家属树立正确的生育观,锻炼自我调整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严密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以免胎儿发育不正常增加产妇的心理压力。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缓解其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便缓解产前压力。
3.2.2产时护理
积极营造轻松舒适的生产氛围,通过与其交流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分散其对镇痛的注意力,使其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同时多关心和体贴产妇,协助产妇进行进食、饮水、擦汗、如厕等生活基本护理,在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给予产妇全面支持。分娩时根据产妇的需求允许家属陪伴,采用“导乐式”分娩方法减轻产妇的孤独感,缓解其不安和恐惧情绪。
3.2.3产后护理
向产妇及其家属宣讲婴儿的相关知识,使产妇进行适应母亲的角色,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增加与婴儿的感情。及时对产妇丈夫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强调家庭支持对产妇及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产妇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证睡眠的充足和均衡的饮食,鼓励产妇锻炼身体,利于产后恢复。尽量减少对产妇的刺激,尤其对于有精神病史的产妇,多些给予关爱和关心。
3.3 结论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导致产后抑郁症所占比例最高。总而言之,产后抑郁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同时不利于婴儿的情感、智力发育以及行为的发展,护理过程中应及时调查了解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症的原因,针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产前、产时以及产后全程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美凤,殷明媚,何景静. 产后抑郁症138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0):104-105.
[2] 谢金莲. 产后抑郁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3, 3(15):56-58.
Abstract: in the last ten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water project, in resource is decreasing and ship large-sca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onditions, water project development protruding reveals deepwater, HaiHua outside the trend, relevant units have bought a lot of large building efficient construction the ship and equipment. In this context, the port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and new construction ship machine etc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dition of the widely used as the basi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and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for the progress of the foundation to create conditions. Port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promote each oth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 wa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经过多年来港口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天然优良岸线、陆域条件资源日趋减少,建港条件也随之变差。另一方面,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30万吨级油船、40万吨矿石船舶频频出现,目前港口和航道工程发展处于外海化、大型化的过程中。这些变化对港口、航道的建设特别是施工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国内相关的大型施工单位相继建造购置了大量的大型高效率施工船舶和设备。在此背景下,水运工程设计的发展需要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型施工船机等施工条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依托,而施工条件的迅速发展及在工程中的应用又为水运工程设计的进步创造了基础条件。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条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水运行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新的建港环境下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条件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1 水运工程设计的内容
工程设计是指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设计者根据设计任务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工程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最为显著,工程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高达 85 %,这是因为设计方案及其所采用的材料、结构形式决定了施工方案,成为控制项目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水运工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社会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项目技术方案、项目建设的施工条件、项目建设的工程投资与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项目实施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
水运工程设计的过程是在外部环境各种前提条件约束下为达到预期目的——实现船舶顺利通航、安全靠泊作业——而在多种方案中间进行选择的过程。外部环境的约束分为强制性约束和非强制性约束。强制性约束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规定、要求,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款,工程设计范围,建筑物的具体使用功能要求等;而非强制性约束主要指陆域范围和水工建筑物及港池航道的平面布置形态、设计红线范围内建筑物具置和所采用的结构形式等。一般情况下,施工条件属于非强制性约束,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作为强制性约束。
设计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完成文字报告和设计图纸,最主要的是通过施工过程将设计图纸转化成人们需要的建筑实体,实现其使用功能与价值。因此,在工程设计时必须考虑设计方案对应的施工方案具有可行性。
2 施工条件设计的内容
水运工程建设项目不同设计阶段对施工条件编制的深度要求有所差异,随设计深度的加深而变得具体化,但施工条件设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差异。就初步设计阶段而言,施工条件主要包括工程概况、施工依托条件、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施工总体布置和施工进度安排 5部分内容。
施工条件设计从项目的建设内容及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结构形式,主要单项工程的工程数量等方面出发,在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下分析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项目建设可依托的外部环境条件、水陆交通条件、预制场和材料堆放场地条件、各类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和施工用水、用电等条件,按照既定的施工工期要求合理选择施工机具、船舶的规格、形式和数量,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最终完成项目实施的既定目标。
3 工程设计与施工条件的相互关系
3.1 工程设计受施工条件的约束,施工条件是工程设计的主要前提之一
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包括新建的施工依托条件,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才能实现项目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
船舶的大型化要求码头和通航水域尺度相应大型化,因此,水工建筑物的尺度和单个构件的质量变大,对应的工程数量也相应增加,以往的小型施工船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近年来,国内相关的大型施工单位相继建造购置了大量的大型高效率施工船舶和设备,例如大型挖泥船、起重船、打桩船、半潜驳等,有力地保障了深水码头和航道的建设,为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多种选择。以某港区建设开发过程为例,5 万吨级通用码头作为港区首个实施建设的大型项目,根据地质资料,其适合采用重力式沉箱结构形式。但在港区整体开发建设初期,附近缺少现成可用的沉箱预制场,项目所需的沉箱只能考虑在预制场预制后下水,经长途拖运至工程现场进行安放,拖运距离约 100 km 。沉箱在外海海域拖运受天气风浪影响较大,施工工期和安全难以完全保证。为满足港区的开发建设,施工单位在港区修建了 6 000 t大型沉箱预制场,满足了本项目及后续工程的沉箱预制需求,改善了港区的建设依托条件,为重力式沉箱结构方案在本港区的设计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为缓解泊位能力不足的矛盾,推进港区功能布局调整与优化,港区新建的 30 万吨级矿石码头接卸泊位(码头水工结构按靠泊 40 万 t 散货船设计)采用了重力式沉箱作为基础,上部搭大型梁板的结构形式。该泊位沉箱单件质量约 5 700 t ,单件联系梁板质量均在 200 ~ 500 t ,沉箱与梁板构件尺度和质量的大型化正是设计时充分利用现有施工船舶和设施能力的结果,通过充分利用船机的起重能力,增大构件的质量以减少吊装次数,增加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
3.2施工条件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投资和工期
工程建设规模、港区自然条件、砂石料等地方建筑材料的供应能力、施工机械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和作业性能等诸多施工条件的内容都各方面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工程投资和建设工期。
1 )工程规模和自然条件对设计方案的影响。
工程建设规模和港区自然条件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工程投资和建设工期。工程规模大、建港条件恶劣,需要耗用的建筑材料数量和投入的船机数量自然增加,对使用的施工船机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工程设计所采用的结构类型对安全可靠度要求也必然增加。
我国港口航道项目地处东部沿海区域,台风季多在每年 7 — 9 月份,同时部分海区冬季还受寒潮影响。施工安排时需要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影响,施工期尽量避开这些时段,如需跨越,则要合理安排抗风浪能力强的船机,尽量避免因自然灾害导致投资增加和工期延长。另外,工程设计过程中须根据施工期风浪等条件核算建筑物的工期稳定,保证安全。
2 )主要建筑材料对设计方案的影响。
对水工建筑工程,钢材、水泥、木材等建材由于价值较高,运输费用占总价值比重较低,市场竞争充分,一般情况下正常供应不成问题。而大型港口工程建设对砂石料等地方性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动辄就是百万、千万立方米,其供应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工程设计方案比选的关键因素。
我国部分沿海港口位于泥质海滩,严重缺乏砂石料,设计时必须予以重视。工程建设所需的石料只能通过载重汽车经长途运输运至工程现场,运输成本过高影响了石料在本港区作为防波堤、围堰堤心结构的应用,为此,设计方案时考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海滩的砂性土作大袋砂堤心结构形式,而采用少量的块石进行护面,最大限度减少对石料的依赖。相反的情况是,部分港口周边有大量的砂石资源,设计时就应该充分利用。相比使用混凝土块体可以节省大量投资。
随着港口平面尺度的大型化,堆场荷载要求的提高,陆域形成和地基处理的工程量巨大,要求同时投入大量的大型船机设备才能满足工期要求。优质地方建筑材料的缺乏促使设计采用淤泥等传统的废弃物作为陆域形成的材料,由于面积庞大且处理费用较高,相应的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案选择也变的非常重要,土工布、土工格栅、新型排水板、絮凝剂等新材料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高真空击密、振冲桩等施工方法也在大面积实施,目前软土处理还有较多的课题需要从科研、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3.3 施工条件与设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随着建港条件的复杂化和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及新技术、新材料在工程上的运用,设计对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大规格、高效率的船机设备,需要更为先进的施工工艺。在外海环境下,为减少水上作业时间与环节,采用大型的预制构件就要求具备大规格的水上和陆上的起重设备;为增加施工船舶的抗风浪能力,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施工作业,要求施工船舶的船型随之增大。环保要求的提高,对资源利用意识的加强,促使施工企业研发更为环保、节能的船机;塑料排水板、振冲碎石桩等地基处理方法从陆上向水上的发展,要求施工单位研发装备相应的船机设备满足实际需求。据了解,我国水运工程系统的大型施工单位在近几年来投入几百亿元的巨资,装备了大量大型施工船机,极大地提升了施工能力。因此,设计单位需要认真跟踪调查有关施工装备的最新情报,了解具体的功能、特性和性能参数,在设计中主动考虑采用先进的新型装备。
4 结束语:
工程设计需要立足于现有施工条件,保证设计方案在工程中的可行性,同时随着外部建设条件的变化对施工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施工船舶机械多样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是水运工程建设环境和要求变化促进的结果,同时先进的施工条件也进一步扩展了设计在日益复杂的条件下多种方案的选择范围。工程设计与施工条件处于相互促进、不断协调发展的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就不可能只存在由一对矛盾所构成的决定性的双边关系,而是构成了学生同教材,教师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这三对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们之间又互相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众所周知,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在进行这一过程的教学时,教师的学识、技能、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钻研, 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教”。为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两者的和谐结合,而且应该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因素的发挥,即便是由学生自由进行的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和科学组织。所以,学生主动因素的发挥,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伴随着与学生之间进行情绪、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习,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信、可敬的,从而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虚心接受教师的教导,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好学风。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学赖以产生的推动力,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同为认识的客体;只不过体育教师总是先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解决自己与教材的关系,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明确各教材的目的、任务、内容、分布和要求,深入了解各项教材在不同年级出现时的不同任务。如:跑,在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但在内容和距离上却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就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节奏。
(三)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主要是依靠这一认识过程来达到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精讲”,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深入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出全新的东西。事实上,作为体育教学现象,学生同教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有意识的主体,教材是知识物化了的客体。在学生有获取知识的动机,还没有付诸于行动之前,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矛盾;一旦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变为动机时学生变成了矛盾对立的双方。从总体上看,学生与知识间的矛盾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知识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知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教学活动中三对基本矛盾的转化与换位
在教与学矛盾运动中,学生同教材,教师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三对基本矛盾之间也会出现矛盾转化与换位现象。例如: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能的时候,出席那“位差”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难于突破,此时,学生同教材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出现转化与换位,知识技能成为了主要矛盾方面。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消除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同所学教材知识技能的“位差”,学习才会前进。为了消除这种“位差”,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与教材知识的“位差”,通过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内在规律的启发、点拨,使学生突破障碍,获得新知。教与学三对矛盾对立双方出现转化与换位,只是矛盾发展变化中的“一定阶段”和一定“发展过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能改变矛盾发展总体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位置,不能使内因和外因从根本上颠倒。
三、教与学矛盾发展过程中,真正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事实上,这也可以变相的理解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者立足点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教还是学?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诸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那么主导因素就只能存在于学习着的每个个体学生身上。在教学系统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是学习教材和人是教师的主题。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题,主体在认识和实践中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要素,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程度的深浅,参与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常常决定着体育教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系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更为确切地说,真正起着核心作用的应该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由于其基本要素的各自地位与作用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材的科学性,使各因素协调运作,互相促进,教学过程良性发展, 增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urbanization, high-rise building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it brings more space for city residents, in the rich city profi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can not be ignored is, high-rise buildings in bring vitality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some problems, many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lack of intimacy, development of com. Can't and the city traffic problems, constraints and the environment relations, high-rise buildings and the surrounding deterioration, to some exten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lso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but also have certain negative effects. Thus, it ha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paper will take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c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它在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情况的制约,二者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本文就从这种相互联系入手,通过分析高层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城市发展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二者的深层次关系,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高层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高层建筑的高展成为一个必然的存在因素。首先随着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使用空间需求不断扩展,但是城市的空间毕竟有限,城市空间的主要载体建筑必然寻求另一种发展空间,即向高层建筑的方向发展;其次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高层建筑的发展能够提升经济的发展空间,能促进城市的有益健康发展,但任何事情都有矛盾的两面,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那么具体来说,高层建筑的设计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层建筑设计能够影响城市所在的街区
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必须要和城市的规划发展达成一定的协议,要对其所处的街区负责,如高层建筑的设计应该以何种尺度存在,才能够与城市街区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由于高层建筑设计的体量和高度,它对与城市的周围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断增大的体量会影响城市的环境,造成环境的恶化,从而成为城市生活质量下降的祸根。高层建筑的设计能够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和城市街景本身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因此说高层建筑的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这种街区的影响关系,例如高层建筑在日照影响下会出现阴影,这些阴影很可能影响了小区域的环境气候等,在设计时要合理的把握这种现象,充分的利用其功效,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当然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空调取暖等方面的问题,避免产生过多的热量影响城市街区的环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恶化居民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的设计对于城市街区的影响很大,采取恰当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的避免高层建筑对城市街区环境的不良影响,反之设计方案不恰当,则可能会诱发城市街区更多的环境问题,需要谨慎处理。
(二)高层建筑设计便利了城市的整体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正在大规模的被利用,造成用地紧张的局面。而高层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是集中建立的,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节约用地,为城市的发展节省更多可以规划的空间,保证城市的绿化面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问题有正面的影响。同时,高层建筑的集中设计也便于居民的集中居住,便利了居民的生活,也便于集中管理。从另一个方面看,在高层建筑出现之前,人们的生活垃圾因低层棚户区设施的短缺而无法集中处理造成乱丢乱放,不仅污染了环境,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高层建筑出现之后,由于其设计的集中性特点,就能够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这样就能够创造更为环保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高层建筑的设计,也能够方便居民的出行,人行道与车行道分流,保障了安全也便利了交通。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设计在各方面都能够达到需求的满足,也便于管理,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高层建筑的设计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集中设计不仅方便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高层建筑的设计,能够达到便捷交通的功效,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节奏;同时能够带动城市绿化工作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吸引招商引资者的到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的高层建筑设计发展较快,改变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使该地获得了长远的发展。由此可见,高层建筑设计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城市发展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国家对工程项目建设政策的放开,企业的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多,因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制作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为了有效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投资以增加相应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
为了有效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其关键因素就是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应的施工组织设计。一个合理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对于促进本项工程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方案设计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在本项目中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首先取决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方案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后得出综合的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最优的设计方案。实践证明,要想编制出准确合理的工程造价,必须具有严密、合理以及优良的施工组织设计。
1 施工组织设计
1.1 施工组织设计的定义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具有合理的战略部署和合理的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其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基本设计的要求,提供了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单位、各个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人力、材料、机械)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1.2 施工组织设计的意义 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编制工程项目总概算以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更是组织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更是指导工程投标、签订施工合同以及施工前期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重要经济文件。因此,对于优化工程设计、指导施工过程、节约资源以及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而言,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于保证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控制工程造价而言,合理的施工组织更是有力的工具。
2 工程造价
2.1 工程造价的定义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设预计或实际支出的费用。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工程造价有着不同的含义。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站在市场交易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在承发包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总费用。其核心内容是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决算、竣工决算等。工程造价的任务:根据图纸、定额以及清单规范,计算出工程中所包含的直接费、间接费、规费、税金等。
2.2 工程造价的意义 工程造价是评价投资合理性和投资效益好坏的主要依据之一。工程造价也是评价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最终成败,因此,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以及建设实施阶段和施工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分析研究和比较工程造价,将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合理的范围内,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纠偏以免造成损失,并保证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实现即为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
3 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在工程项目中,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为了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如何确定和衡量施工方案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则需要根据工程概预算造价综合参数和指数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在工程建设中,一个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能够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更能够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为企业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工作中,工程概预算人员计算工程单价中最基本的基础和依据就是设计人员制定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技术和方案。具体到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也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工程项目具有多种施工组织方案,此时工程造价可针对不同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工程造价的分析数据也对于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选择具有指导和协助的意义。
4 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程造价与施工方案有着密切相关关系,同一项目工程如果采用不同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则项目的产生工程量和合理计算出造价都会不一样。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在工程造价的概预算中,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就会对应不同的人力、材料、机械资源消耗等,因此,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会产生不同的单价,从而造成工程造价不同。因此,每一种施工组织设计就会对应一个工程造价,因此,为了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和修改,笔者把从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得出最合理的单价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参考依据,从而使其达到最优、最经济的状态,以在保证工程项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工期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下面就从施工组织设计的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4.1 施工平面布置 施工平面布置的合理与否,对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也是有较大影响的。施工组织平面布置是根据现场的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施工场地上各项设施在平面位置上的合理布置问题。其包括临时交通运输系统、辅助场地、仓库、临时房屋、水、电供应系统、通讯设备以及线路,大型机械设备停放位置、弃土堆、消防设施等等。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合理,可以降低运输费用、保证供应,还可以减少临建的修建费,又可以减少临时占地。辅助场地包括砂、石料场、木材加工场、钢筋加工场地、砼预制加工场地、机械修配场地等。辅助场地的布置原则,应尽量靠近其工作区及工作对象,并保证对外交通运输的便利。
4.2 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及工艺的影响 施工顺序及施工方法及工艺也同属于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重要环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机械施工效率高的企业会大大减少成本的投资。在施工顺序上的合理运用可以减少窝工、怠工情况的出现。提高工作效率,争取工期。在新技术上,采用先进稳定的施工技术,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节省各种资源,避免重复不协调的工作而导致的人工、材料、机械等不必要的浪费。
4.3 年度投资计划的影响 施工年度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对相应其单项工程项目和整体工程项目所需的投资做出的安排。施工图预算中的工程造价涨价预备费,是根据工程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计算出来的,与施工项目的建安工程费的多寡、施工的年数、物价上涨指数等等都有关系。
4.4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影响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人员应该是具备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而且对新工艺、新材料有了解并能接受,并且还要熟悉经济、财务等各方面相关知识相关经验人员。甚至于工程造价编制人员也应加入到施工组织设计中来,针对特定的工程项目作出的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得出的不同工程造价综合参数指标及各项参数指标及时反馈给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在工程的前期就把能预想到的问题、风险、困难等全部罗列出来。将风险化小,提前准备应对方案,把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在科学合理范围内,达到最优效果。
综上所述,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项目中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两者存在对立统一的方面,又存在的相互矛盾的方面。即是相互验证、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一种关系。希望企业能利用好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为企业减少成本、开源节流、增加经济效益、不断积累施工管理经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从培经主编.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建工程部分)[M].计划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 F06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2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2107)、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重点研究项目(GXZSKY06005zd)的阶段性成果。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关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大学派:乡镇企业发展先导论[1][2][3]、小城镇建设先导论[4]、互为先导论[5][6][7]。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对现实经济现象或者说对实际发展过程的描述、解释和总结层面上,并没有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不能很好地揭示其内在机理。我们认为,乡镇企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和集中,就不可能推动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载体,没有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8],上述的互动关系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的,良性互动又反过来促进产业集群,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由于产业集聚于狭窄的地理空间上,乡镇企业的创业行为发生了变化,他们可以在专业分工基础上,通过集体创新系统来实现网络化创新行为,包括产品或者工艺的合作创新过程。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集中发展,导致“企业边界的弹性拓展”[9],即乡镇企业扩展并不是通过垂直或者水平并购方式,而是以企业边界的相互渗透来实现。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型
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要走向规模化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不仅要求乡镇企业集中在一定地域,还要求形成能为生产过程提供一切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以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活动成本。小城镇为使这种社会化服务在一定地区的集中提供了载体,而且其经济门槛较低,往往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好选择。这样,在“规模效益”的驱使下,促进了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发展,共同进步。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个发展阶段,其具体关系为: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集中使企业增加、人口增多,从而带动城镇规模扩大;城镇规模的扩大又使城镇吸收资源的能力加强,从而扩大税源,增加税收,使城镇经济实力增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吸引更多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在这一循环中,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为因果,具有累积效应,并且常呈加速度发展,从而使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互动发展(如图1)。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关系。乡镇企业发展要求小城镇建设顺利进行,以利于为其提供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而小城镇建设又需要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样才会有足够的财源和动力源,从这一点来说,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利益互动关系,它们都是在各取所需,为我所用。[2]但是,它们的这种利益互动是通过产业集群为中介而进行的,是产业集群媒介了两者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财力支持,但单个企业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必须要求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企业群,才能提供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交易地位,也需要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小城镇的建设也要围绕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并进行功能性资源的开发,以吸引大量企业来城镇聚集,形成企业集群,从而保障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通过小城镇建设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小城镇建设的财力和动力才会更加充足,从而小城镇就有基础和实力去进行功能开发,更好地满足企业集群的需要,于是又会带动更多的乡镇企业来小城镇聚集,如此反复,形成一个较好的良性循环。当然,这种互动关系的维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如果一方没有遵从互动原则,或者说彼此之间没有寻求到最佳的互动平衡点,那么它们的这种互动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呈正向,那么它们就会协调发展,表现为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乡镇企业规模化发展等;如果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呈负向,那么它们的发展就会停滞,表现为小城镇建设不规范、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等。当然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外部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这种影响可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而得到平衡。
二、理论模型的进一步阐释
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以产业集群为媒介的互动关系,是通过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来发挥作用。
1.集聚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党的政策引导下,走着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发展道路,使得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十分分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高度分散布局方式已渐渐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分散布局、分散经营,使得企业的交易费用增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乡镇企业就会理所当然地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为了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就要求乡镇企业必须要去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条件,如信息、技术、交通等,这种内在动力促使乡镇企业向相关产业较发达的地方集聚。[4]而其它的乡镇企业也会出于同样的考虑,与相关企业集聚在一起。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自己交易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促使乡镇企业向一定地域集中,形成产业集群。
2.扩散效应
当产业集群形成后,相应就形成了强大的利税源。企业的数量的增加,还会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城镇居住。同时,集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它们就会投资于基础项目的建设,以改善自己的生产经营条件。此外,集群企业的发展,还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等等。这些种种的扩散效应,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形成,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城镇建设效率。[10]产业集群的规模越大,这些扩散效应就会越强,将更有利于小城镇的建设。因此,可以说,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小城镇的发展规模,集群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关系到小城镇建设的成败。因为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越大,企业的规模也会相应较大,数量也就相对较多,从而会引发更多的生产性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集群的规模也就随之扩大。集群规模的扩大相应就会带动城镇规模的扩大,集群规模的发展将从总体上决定了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当然,这都需要集群企业良性发展为前提,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势头好,就会促进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那么城镇资源就会得到充分利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相反则会使资源出现闲置浪费。而且,主导产业的发展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基本的财力保障,从而城镇就有能力加大对资源的治理与开发,如治理环境、整顿秩序等,做到可持续发展。
3.示范效应
集群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功能建设,使其规划功能、服务功能、市场交易功能、信息载体功能等更加完善,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形成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空间,为企业的良性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6]那些处于城镇外的分散企业,它们为了更好地发展,必然会寻求这样的发展空间,于是也纷纷来到城镇集聚,这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发展越好,那么小城镇就越有基础来进行功能建设,使其更有利于集群企业发展。小城镇能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条件越多,能给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说明其功能越完善,那么它吸引企业来城镇聚集的能力就越大。但是,小城镇作为企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它所拥有的资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小城镇所拥有的资源总量决定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这里所指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以外,还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政治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总和,它对集群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是集群生存的有形空间,这些设施有效供给,就能保证集群能够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而不至于因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等而出现“拥挤效应”;法律制度、政府政策、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程度等政治因素是集群生存的外部环境,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集群的运作直接影响着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劳动力和技术是集群生产所需的关键要素,企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到这些资源,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是否顺利。
4.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形成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空间,为企业的良性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无疑能够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因为集群内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实现集中连片,企业的大部分交易都在群内进行,由于地理位置邻近,关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表面上看来,企业的集中经营会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但是群内企业通过共享一些公共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分工的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避免了恶性竞争;同时使每个企业都成为产业链中的一个实体,通过垂直、平行联系,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实现“柔性”与规模的统一。此外,集群内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构、竞争者及客户关系等,能够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形成强大的共享资源,为企业进行创新经营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三、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良性互动的对策
1.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为了使企业自愿到小城镇来聚集以形成产业集群,除了要具备应有基础条件外,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总的来说,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对较低的准入政策。对于选择来城镇聚集的企业,特别是与城镇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要尽量减少各种行政壁垒,简化各种手续,引导其快速向城镇聚集。二是制定集群思路下的外资吸引政策。要有目的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产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资源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创造出集群发展优势。三是关键行业的引入政策。这里的关键性行业是针对城镇产业来说的,是指对城镇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些行业,如一些关键技术行业等,这些行业引入后,更有利于集群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等服务行业,为集群发展提供关联服务。
2.促使城镇资源导向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从中国现实乡镇企业发展来看,大部分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走的是资源主导型的路子,借助当地的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如苏州的一些小城镇,依靠旅游资源优势而建立起旅游产业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条发展道路能使地方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减少了必要的开发成本,强化了企业和城镇的互动优势,在实践中值得提倡。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资源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去开拓。如温州的一些小城镇根本就没有生产鞋的技术优势,但通过技术引进,最后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优势产业,并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工业化进程要以主导产业带动周围分散的企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与此同时,积极吸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创办区域对接的生产加工车间、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前向、后向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或产品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延长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性具有协作关联度的主导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和城镇资源的优化配置。
3.积极完善城镇功能建设
对于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城镇来说,它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积极进行小城镇的功能建设,是集群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小城镇功能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做好规划功能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体系,有序推进。要积极做好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使产业间能协调有序地发展。其次是城镇要根据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地引进一些关键性的资源,以减少乡镇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城镇的资源功能。再次是要以优惠的政策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四是完善的城镇服务功能,包括协调发展金融业以提供资金服务,加强教育投入以提供科研技术服务。五是建立专业化的产品交易市场,通过举办产品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以增强城镇的市场功能。
4.以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促进集群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集群企业要立足于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以便向小城镇提供强大的利税基础。集群企业只有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它们才会有能力去进行基础项目投资,推动城镇功能建设,才会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发展。同时,集群企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11]集群成员企业可以建立行业协会等企业联合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来承担集群与外部以及集群内部的信息沟通,从而可密切与内外部的合作,获取可靠的信息,促进技术革新,增加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产业集群的视角可以为我们如何着力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互动关系提供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单独地去抓乡镇企业发展或者孤立地去发展小城镇建设都是不太合理的。基于上述产业集群的研究视角至少给予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家的成长都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当我们把企业家精神看作是通过发现和利用商业机会进行组织创新,以实现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时,产业集群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家个人网络难以寻觅有利的商业机会的弱势,而且,还可以利用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迅速获得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在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活动过程中,乡镇企业家也更加容易在获取创业资源方面建立起高度的进取精神。由此看来,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互动过程更加有利于形成创业网络,有利于实现传统农民向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角色转化。
第二,在产业集群过程中培育核心能力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小城镇同质化现象。各级政府部门要特别注意避免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低度化”和“雷同化”现象,虽然政府扮]的是一种守夜人的角色,但它完全可以发挥其服务功能、规划功能和信息功能,来指导在小城镇内落户的众多中小企业共同打造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企业模仿能力、集成能力、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断提高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长期满足于对资源的占有上,而应当是建立在最新技术基础之上,并通过核心竞争力来开发出核心产品。乡镇企业着力要去抢占的是核心产品市场,目标是获得核心产品的虚拟市场份额,而不只是去占领最终产品市场,营销的目标也不能只停留在最终产品的真实市场份额上。换言之,要形成各地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核心能力的培育不能完全依赖于能力超群的某位创业者身上所具有的个体企业家精神,也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单打独斗式的公司企业家精神,而是需要发挥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一起形成的“集体企业家精神” [12]。
[参考文献]
[1].文集(第十卷) [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10-346.
[2]古宏玲.推进小城镇发展的时空顺序[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46-51.
[3]韩 俊.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04 ,(11):16-19.
[4]李纪恒.发展小城镇:21世纪的大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00,(6):19-22.
[5]夏 英,牛若峰.中国乡镇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和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6): 14-19.
[6]揭筱纹.论小城镇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J].经济学家,2001,(4):101-106.
[7]孔祥智.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 济问题,2001,(3):47-52.
[8]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Nov-Dec,pp.77-90.
[9]葛朝阳,魏 江.试论产业集群中的几个技术创新特征[J].科研 管理,2003,(3):1-4,12.
[10]卢永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乡镇企业产业集聚[J].中国乡镇企业, 2007,(2):19-21.
[11]吴淑娴.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与解决“三农”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2004,(1):100-103.
[12]Reich, R. B., Entrepreneurship Reconsidered: The Team as Hero[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May-June,pp.77-83.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luster
Chen Zhongwei,Wang 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