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理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9: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学习计划

篇(1)

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需求与医疗同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学习形式、内容及次数

1.形式

通过理论讲课、看光盘、多媒体等形式,要求各科护士长轮流讲课,必要时请上级专家进行讲座。

2.内容

护理刊物、报纸上的新知识、新理论、到上级学习的新内容。新的法律、法规知识,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科室可增加专科知识的内容。

3.次数

护理部每年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不少于10次,要求参加人数在90%以上,科室每月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1—2次。

三.严格要求,保证学习效果

讲课者需提前备课、备讲稿,讲课者对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听课者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护理部不定期对学习笔记进行抽查。

护理业务学习计划为不断提高我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质量,达到二级医院质量标准,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计划:

一、对各级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安排:

1、科室每月集中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学习,其余时间以自学为主。

2、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查房。

3、每半进行一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每月组织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一次。

4、参加总院组织的各项学术讲座和三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

5、认真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及科内护理常规。

二、根据年资不同,对各级护理人员的培训要求:

(一)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1要求:以临床基础护理技能为主,兼学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

2培养目标: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专业思想,严格素质要求,加强护士素质培养,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2)学习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3)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4)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及各班护士工作职责。

(5)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熟悉心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6)学习为患者做健康教育。

(7)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熟练各项护理文书的填写和书写。

(8)掌握本科室常用的各项操作技术。

3培训计划:

(1)鼓励自学。参加总院、本院及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

(2)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传、帮、带。

(3)在实践中培训:利用护理业务查房和晨会提问,通过实际业务指导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

(4)不定期进行技术操作,护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目前医院已经组织培训的各项护理操作相关知识和三基知识。

4培训计划和方法:

(1)鼓励自学。参加总院、本院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侧重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篇(2)

2.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简化工作流程,方便人民群众,消除医疗服务中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做到仪容美、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团结协作,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三基四严培训的内容与安排培训方法:

1.全院医生护士自学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流程。

2.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定期举办各类规范培训课程,对全院人员分层次实施理论和技能培训。

3.科室每月组织1次业务培训,包括小讲课、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等。

4、实施三基考核两级负责制,医院由医疗护理质量办公室负责,科室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

学习内容:

(1)根据各科专业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学习活动,以学习三基为基础,同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2)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管理发、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并熟练实践操作,定期考核。

(3)从健康卫生入手,结合疾病预防,传染病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用药知识等内容进行学习。

考核方法:

2.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次。

3.医务科每年对全院医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次。

4.科室每月组织专科理论和技能操作各考核1次。

篇(3)

1、理论知识的培训与考核。以护士“三基”训练、执业护师考试、社区护士培训教程为基础,穿插院感管理以及规范出诊护理文件书写等内容,形式采取自学为主,配合各种科内讲座和护理学会培训讲座。目的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牢固掌握知识点,夯实基础知识。

2、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内容为静脉输液、静脉采血、留置针穿刺、肌肉(皮下)注射、皮内注射、无菌技术、鼻饲、导尿、换药、雾化吸入、氧气吸入、口腔护理、血压测量、吸痰、心肺复苏、心电图、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机等。

二、培训考核时间

1、理论知识。培训时间:每周四下午3:30-5:00;考核时间:每月第2、4周的周四,一律闭卷形式,不及格者补考,成绩纳入每月个人考核。

2、操作技能。培训演练:每天下午根据工作情况轮流进行;考核时间:每月的第1、3周进行,每月根据具体情况完成2-3项操作,要求熟练掌握,人人通过,由乔秀清和孙京辉负责。

三、培训进程

1、护士“三基”训练、执业护师考试、社区护理培训穿行,全部内容的学习与考核要求在XX年7月底完成,8月份进行全面复习。

2、操作技能按上面内容配合临床实际在每月底安排下月的训练考核内容。

希望中心护注:5月份以后开始按上述方式重新轮换,8月底前完成。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58-02

目前教学的各个环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与挑战,在反复的摸索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让自己和学生都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受益者。

一、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1]教育信息化主要就是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更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境的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完成教学。

二、护理学基础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突出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问题为中心” 的整体护理观念,强调以护理程序理论为框架的教学模式,强调将实践融入到相应的理论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将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有机融合。若有效培养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就应该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信息技术前的教学情况

(一)学生情况

在应用信息技术前的教学状况总体上是比较传统和单调的,学生日复一日的面对的是老师的面孔、教材、黑板、板书,老师一味地灌输让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主动的思考,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课堂气氛表面看似活跃,但学生回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动,缺乏思考的深度,久之,学生的思维被僵化,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被动学习,面对考试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背诵,不善于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不能形成立体的知识框架,不能讲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尤其是在考核的时候,不能举一反三。机械的记忆造成了不能将知识点应用,这种循环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二)教师情况

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之前,老师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式和示范式,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工具就是黑板、粉笔、黑板擦、教案,上课示范自己的操作,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只能用语言或在黑板上绘图,让学生自己去联想,无法生动、直观的表达。这种单调、刻板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的墨守成规,惯性思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造成了老师不善于应用教学资源,制作课件的能力、多媒体应用的能力都寻在不足和欠缺,甚至是空白,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徘徊,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应用信息技术后的情况

(一)学生情况

应用了信息技术后,传统的课堂改革后注入了许多鲜活的元素,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被充分激发。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被充分的调动。学生真正的理解记忆。比如说鼻饲法,意识清醒的病人当插管到咽喉部位的时候,要嘱咐病人做吞咽动作,同学只能根据解剖学知识来理解和想象,无法深刻的记忆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但是如果用了动画,直观、形象的展示了会厌软骨遮盖气管喉口,这样学生理解的会非常深刻,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生活化,这就是信息化技术的力量。尤其是这些《护理学基础》的操作,用语言很难描述,但是信息化教学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了主动学习,能够团队合作、自主探究,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结合学生的现状,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激发了表现欲,学生们更加畅所欲言。

(二)教师情况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如学习新媒体课件的制作,课件直观画面的设计,动画的制作等。在《护理学基础》的实训课上,教师可以将一些操作进行影像资料的收集和反馈,比如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可以从细节上观察,更快的掌握新技术。比如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用动画就会解决长篇大论的知识点,更快的化解难点。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盲目地模仿和改变,必须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之后,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也在不断地积累经验,教师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教师由理论保守型成长为综合创新型。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度,并不是将课堂交给了多媒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充分地应用信息化,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恰到好处的应用多媒体。

信息化技术为《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带来了活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绝对不能盲目,应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信息化教学,最大化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优点,但是也要克服一些不足和排除一些弊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了情感的交流,虽然教师应用多媒体的能力加强了,但是在教学设计、板书书写等方面会存在一些惰性,尤其是新教师会忽略某些传统的业务能力的学习。目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但还是摸索阶段,教师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反思,要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40~60岁。24例在化疗输液过程中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局部灼热;5例血管瘪陷、硬化、管腔狭窄伴压痛;5例沿血管走行色素沉着;3例局部皮下瘀血;2例局部出现结节性瘢痕;1例局部出现皮肤红肿、组织坏死。

2 静脉损伤的主要表现

(1)血管壁弹性下降。 (2)静脉萎缩变细、血管变薄、脆性增加。(3)皮肤沿静脉走向出现树叉形黑色斑。(4)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

3 原因分析

3.1 血管因素:首选粗大的血管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血流不畅;血管弹性差、有结节瘢痕与周围组织粘连易导致药物渗出。

3.2 操作失误:操作者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长期在同一部位滴注化疗药物致该处血管通透性增强;刺激性药物在注射前后未用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拔针后局部按压少于3~5分钟,导致局部瘀血。

3.3 固定不当:针头滚动,针尖接触血管壁致其痉挛水肿或针头刺破血管,药物外溢深层组织。

3.4 药物毒性因素:药物因稀释浓度、给药剂量、疗程时间不同导致血管损伤程度不同。

4 护理措施

4.1 血管选择: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对容易引起局部灼伤坏死的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药。长期化疗病人应根据化疗方案,计算静脉使用次数,制定计划、交替使用,使化疗造成的损伤有一定修复时间。原则上要求爱护病人每一条血管,注意保护大静脉血管。

4.2 选择针头:根据化疗药物的浓度滴速,结合病人静脉情况选择合适针头。过粗穿刺难度大,易损伤静脉血管,过细针管易阻塞,达不到治疗效果。

4.3 有效穿刺:穿刺动作轻柔准确,对结节瘢痕而弹性尚好的血管要避免针尖在血管周围反复滑动;对腔狭窄弹性差血管先应绷紧皮肤,从血管正中或紧靠血管旁侧快速进针;对外周静脉充盈不佳应采用先放松止血带片刻,再扎止血带的方法,使血管在短时间内自然充盈,增加一针见血率。静脉留置针穿刺时从血管上方以15~30度缓缓进针,见回血后以5~15度再进0.2 cm以减轻对血管内膜机械性刺激。

4.4 妥善固定:对成人上肢静脉输液应采取一侧固定手法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三条胶布平行排列与针头垂直,间距0.8~1.2 cm;对留置静脉针应避免导管脱出或推进血管。

篇(6)

化疗虽然挽救及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命,但却可能引起患者血糖的异常波动,诱发并加重糖尿病并导致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最近国外的研究表明肿瘤与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共存时可以相互影响使病情持续恶化。近年来有关研究逐渐增多,说明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由于血糖波动而带来的病情恶化,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在此就化疗引起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做出如下综述。

1.引起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

1.1机体应激状态 肿瘤和化疗本身是一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葡萄糖耐量减低,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是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发生机制。

1.2化疗药物 在王朝华等关于不同化疗药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研究中显示,化疗可致胰岛分泌功能被损害,紫杉醇和卡铂作用较轻,紫杉醇和顺铂可导致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高。Hickish 等研究指出39 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产生了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而致血糖升高。由此看来某些化疗药物会导致血糖升高是不容置疑的。

1.3糖皮质激素因素 临床上使用最多的糖皮质激素是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通过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糖等三大代谢途径而引起血糖升高,并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1.4恶性肿瘤种类 内分泌肿瘤,如生长抑素瘤、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由于涉及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血糖代谢产生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

1.5饮食不易控制性 朱玉婷[1]的研究中提到化疗常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引起低钾血症的发生,使糖耐量异常加重,从而引起血糖升高。饮食不易控制不仅导致高血糖,还会致低血糖的发生。徐灵莉等[2]的研究中出现的8例低血糖患者,3例因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3例因化疗恶心呕吐进食不够仍按原方案进行降糖所致。说明由于化疗所致的饮食不易控制性,不仅引起了血糖不易控制,还影响了某些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正常运行。

2.护理措施

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整个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包含有PDCA循环式风险管理策略(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模式);个体化处置式风险控制方法和化疗全疗程式风险预防措施(包括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的监护)三大板块。

2.2提升护理人员素质 化疗致患者血糖波动表现的隐匿性增加了对患者不良反应早期识别和护理的难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是很重要的。

2.3高血糖患者的饮食与营养支持 化疗前,对高血糖患者给予饮食控制指导,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调整糖类化合物的摄入量。化疗期间,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其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类食物。同时蔗糖、蜂蜜等食物要严格禁止摄入。

篇(7)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03-02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1],该病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其治疗目前仍是以化疗为主。白血病本身及化疗都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重病情[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本文就其容易出现的负性情绪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促进康复

1患者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

1.1焦虑抑郁

在李小云等人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and DepressionScale,HAD)对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入院时进行基线测评结果中,按照原作者的标准,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采用8分作为临界值,82例患者HAD焦虑分量表(HAD-A)得分为(7.43±4.20)分(0-21分),其中>8分焦虑阳性者36例,占43.9%;抑郁分量表(HAD-D)得分为(7.30±3.69)分(0-21分),其中>8分抑郁阳性者35例,占42.7%[3],可见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究其原因,疾病本身、化疗效果、治疗前景及治疗中产生的高额费用等都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1.2 敏感多疑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大多会出现脱发,而激素的长期使用会使部分患者出现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等,这种外貌改变会使大多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女性丧失自信,自尊心受挫,害怕被别人看不起,从而对外部环境特别敏感,过分注重自己,不相信别人,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取一些本病信息,还怕别人对自己隐瞒病情,别人说话时,总以为偷偷议论自己。扩大病情,稍感不适,便觉得自己无药可医

1.3 过高期待

由于部分患者对化疗认识不足,对医务人员和药物治疗抱有过高期待,不了解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一旦治疗效果差,患者期盼落空,会出现很大的心理落差,严重打击患者的配合治疗的积极太多,对治疗失去信心

1.4 社会支持系统欠佳

由于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治疗过程长,费用花销大,且预后往往不遂人愿,部分患者家属由于治疗压力大,往往不能坚持或有心坚持却不能承担费用而放弃治疗,导致少数确有治疗前景的患者过早放弃,终至遗憾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解决患者负面情绪的重要前提。患者入院时的热情接待,介绍病房环境、病区基础设施及使用方法、主管医护人员等,真诚、可敬、可亲,主动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信任,善于倾听,有助于排解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后承受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消除顾虑,客服患者角色行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心理负担,此外,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样有助于病情的观察及治疗

2.2 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现代人生活丰富多彩,住院后,由于医院环境的限制,患者角色改变,化疗本身痛苦乏味,化疗药物本身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及患者病情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的不适应,护理人员应适当布置病区环境,打破医院沉闷,病区保持清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2.3 有效的健康教育

患者对于本病的部分恐惧可能源于对于本病或者治疗方法的认知不足,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用患者更容易理解且方便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疾病和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使其初步认识化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治疗方法,使患者能配合治疗,消除其焦虑情绪,树立疾病治疗信心

2.4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Simeit等研究显示[4],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能降低癌症患者的应激状态、缓解紧张焦虑、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该方法是在安静舒服的环境中,患者排空大小便,平卧位休息10分钟,集中思想、排除杂念,知道患者跟随MP3中存储的自我放松教程(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确保动作到位。但在作用时间上,该方法对焦虑起效快,对抑郁患者来说,应该采取进一步实验研究

2.5 个性化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社会关系、个人经历及对健康、疾病、治疗、护理的认知水平等不同,其护理需要及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5]。因此,除了上述护理措施外,应因人而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6 帮助患者寻求社会支持系统

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在应对急性应激是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故在开展心理护理时,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5]。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等,家庭是患者的主要支持系统。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直接进行心理护理外,还应积极调动家庭的充分参与,向家属普及疾病常识、治疗方案、用药注意事项等,争取他们的参与,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3 小结

综上,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等.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0.

[2]苏艳华,王萍.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47.

篇(8)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5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7-02

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且当前通过血液净化可以对危机重症患者进行有效治疗[1]。通过血液净化推动着危重病情治疗的重要进展,而且可以显著的改善危重病的预后,降低了危重患者的死亡率[2]。当滤器凝血之后要进行重新更换,然后才能够终止血液净化,这样不仅能够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会造成患者血液的大量丢失,加重患者的治疗费用。根据本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血液净化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优质的护理方法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有效的延长滤器的时间,减少滤器的凝血问题。下面就详细的研究过程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8月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90例进行研究,男性有61例患者,年龄为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15.8)岁,急性肾功能衰竭18例,非肾脏疾病17例,多器官障碍综合征12,急性水肿患者5例,全身炎症综合征9例;女性有29例,年龄为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14.5)岁,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非肾脏疾病7例,多器官障碍综合征3例,急性水肿患者6例,全身炎症综合征5例。

1.2 治疗方法。本院选取的90例患者,全部采用股静脉或者是境内静脉置入艾贝尔单针双腔血滤管,置入深度大约15cm,然后采用静脉血液滤过前后稀释法,选取的滤器是百特公司提供的HF 1200。

1.3 抗凝血方法。抗凝过程中对于有出血倾向患者采用低剂量肝素,首剂药物用量为5u/kg,之后可以适当追加2u/kg,在此抗凝过程中每小时使用150mL NS冲洗滤器;对于无出血倾向患者向患者采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采用10~20u/kg,开始时在动脉端注入,之后中可以每小时追加3~15u/kg;另外对于严重出血倾向患者采用无肝素静脉血液滤过法,然后每隔30min使用150mL NS冲洗一次。

2 结果

所选取的90例患者经过血液净化,有2例因为滤器皿而造成凝血,经过更换滤器之后继续治疗,有5例出现管路凝血,及时发现之后从静脉壶中抽出血块,有3例从静脉壶中抽出血块,另外还有2例更换管路之后完成继续治疗。低剂量肝素治疗有45例,无肝素治疗26例,大量肝素治疗19例。经过对所有血液净化患者进行处理之后没有改善,提前下机更换管路以及滤器之后完成治疗,表1为肝素治疗统计表。

表1 肝素治疗统计表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通常情况较为危机的患者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MODS与SIRS,如休克患者、脓毒症患者,严重的MODS和SIRS对于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极大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外周的血液成分出现异常,如血液的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功能障碍、血细胞比容减少、白细胞增加或者减少等情况,不仅如此,还通常会伴随凝血激活和抗纤溶先激活后抑制的情况,这时患者的体内呈现的是高凝状态,如果术后大出血或微血栓形成和创伤都会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使患者大量出血,这时运用无肝素透析可以很有效的防止上述大量出血的情况出现,并且凝血也是无肝素透析最为主要的一个并发症。血液净化患者通常的病情是较为危急的,患者不仅时常出现神志不清、烦躁等情况,使得治疗的双腔导管出现掉落、折叠等,从而造成血流量不足、血流不通畅,进而出现凝血的现象;再者血液净化时超滤速度过快和患者出现低血压也很容易出现凝血的现象[3]。

针对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体外循环因素研究,那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完成对凝血护理,首先要加强血液净化治疗的评估、然后在对滤器的处理过程中正确掌握好肝素预冲技术,净化过程中还要保持充足的血流量,确保体外循环顺利的进行治疗前常规消毒,同时抽出上次封管的残余肝素,确保滤器中的导管通畅[4]。经过本院的研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低剂量肝素治疗有45例,无肝素治疗26例,大量肝素治疗19例。因为血液净化治疗对于血流动力稳定和血液的容量平衡、维持酸碱平衡、清除溶质和炎症介质、维持电解质内稳态等颇具优势,采用血液净化治疗要加强相应的护理,通过优质护理减少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出现,做好抗凝措施为血液净化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晓媛.抗凝抗栓血液净化滤器膜构建及其性能检测[D].中南大学,2012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9-02

血液净化中心主要收治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作为特殊的治疗场所,在对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较大。护理安全是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好坏的标志,也是衡量血液净化中心管理水平的标准。在护理过程中,一些极小的差错就可能导致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其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本文就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安全因素与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共64例,其中男性患者共30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为18岁至60岁不等,平均年龄32.5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是否发生相关安全问题,并针对该安全问题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

1.2 护理安全因素 对本文选取的64例接受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可得,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安全问题:①护理人员自身问题。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人员大多为低年资人员,对于技术的掌握、护理经验、工作责任心、协作能力等均较缺乏,因此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容易与患者发生摩擦,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大力发展,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进入我院,对于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护理人员由于学习能力差,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导致护理安全问题频发。部分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的了解不全面,经常在不注意责任书内容的前提下盲目签字,导致最终发生意外时需承担极大的法律责任。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进行操作,最终导致医疗事故。②护患沟通与交流不畅。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为性格较为冲动,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容易因为很小的细节发生口角,最终使事态恶化为护患纠纷。年老的护理人员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量大,因此在与患者交流时,态度较为冷漠,导致患者频繁投诉。而对于患者而言,发生疾病后其身心均存在变化,心理承受能力相应变差,对于疾病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与护理人员交流时语气激烈,甚至产生怀疑医生、护士、医疗行为的心理。③管理制度不健全。本院对于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制度仍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对护理人员的约束力不足,对潜在的安全隐患的预见性不足,排班时间不合理等。

2 结果

针对本文调查了解的护理安全因素,本文制定以下方法进行管理与整改:

2.1 注重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与专业培训 血液净化中心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操作流程,通过累积工作经验来提高阅历与应变能力。每次新引进设备与技术,均应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模拟训练与学习,以锻炼其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并制定针对突况的应急预案,让护理人员定期学习、熟练掌握,以便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不慌不乱地处理问题。请专人对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者进行法制教育,以讲座的形式使其了解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2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要求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做到“三心二意”,即细心、耐心、关心、多留意、勿大意。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操作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避免护患纠纷产生[2]。

2.3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力度。血液净化中心应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并将制度内容落实。每天对治疗仪器与检查仪器进行细菌学检测,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即处罚负责管理的人员。对于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任何差错,均应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对于表现好的个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其继续踏实工作。实行灵活排班的制度,避免在护理高峰时间发生人手缺乏的现象[3]。

3 讨论

血液净化治疗是血液净化中心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对于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应尽量规避相关的护理安全隐患,采取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方式[4]。院方则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法律意识,并使其具备高度责任感与服务精神。除此之外,院方还需对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以保证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工作能够安全、有序、科学地进行。

综上所述,医院与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均应注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相关因素,针对一系列安全隐患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补救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使患者能够安心接受护理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何东娟,林莲娇,翁月花,等.血液透析风险预防的管理[J].当代护士,2007,2(1):90-91.

篇(10)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为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但竞争的加剧也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护理人员还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高校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常常会导致交流和沟通的低效,甚至是产生误解。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也成为医护工作者进行对外交往的必要工具,而在学习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造成护患沟通不畅,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导致不恰当或者危险的护理。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护理专业已广泛开展了英语课。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还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传授学生知识,忽略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正确等原因,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2.注重学习语言技能,但忽略学习文化知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而忽略了相关文化知识的输入,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3.教学理念欠缺。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在进行,课程也常常以应试为目的,而英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将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应对学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训练。

4.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环境。语言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环境,也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的原因。

三、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体现文化差异的内容加进去,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巩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掌握专业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专业词汇往往较为生僻,日常使用率也较低,W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构词法,通过单词的前缀、后缀和词根来帮助学生记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让学生了解各国间的文化背景及差异。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补充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尤其是医学中的文化差异。如西方国家中强调个人空间与隐私,在未得到病患的许可下,不能随意透露病患的身体状况及病情。

3.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方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创设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交际的环境,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角色的扮演,也能让学生在实践的交流中,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验有趣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跨文化交际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枯燥的语言学习课堂注入生气,如通过纪录片、电影等向护生展示不同国家的风情,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组织英语沙龙、英语话剧表演等,让学生多方面接触英语国家文化,为学生多方位创设跨文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既习得了语言,也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国际水准的护理人员。

篇(11)

血吸虫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高发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主要是由血吸虫卵大量沉积于肝脏,导致肝脏广泛纤维化的结果。而上消化道出血则是血吸虫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这种疾病起病比较急促,患者患病后出血量大,病情凶险,首次出血病死率即高达40%~70%[1]。其中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为常见,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出血次数越多,病死率越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清除出血诱因,减少出血次数,降低病死率,成为临床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探讨血吸虫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院前急救护理效果。现将68例血吸虫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6月~2014年5月共接诊血吸虫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33~75(平均52.8)岁,35例为轻度出血(1000ml/24h),这些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等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前,医护人员加强患者院前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和法制观念。妇科疾病类型较多,治疗过程中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医护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病区环境、规章制度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保养等。医院要完善机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避免医患纠纷[2]。②强化护理技巧。患者入院前,多数患者内心比较恐惧,再加上对于一个陌生的环境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害怕心理,医护人员护理时要多于患者沟通、交流,多去鼓励和帮助患者,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医护人员要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对药物、器械等及时检查,以备患者出现突发事件。③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患者入院前,多数患者对相关疾病缺乏理想的知识,医护人员护理过程中要多想患者讲述相关知识,让患者能够对这种疾病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且护理过程中可以向患者宣传相关疾病治愈病例,让患者做到心理有数。患者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这样能够让患者有一个心理准备[3]。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68例患者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为95.6%(65/68),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

3讨论

血吸虫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肝部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多数患者发病时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且多数患者入院前已经死亡,给家庭等带来很大损伤。因此,临床上加强患者院前护理显得至关重要,具体如下。

3.1院前急救讲究"快速,正确,有效" 在接到"120"指令后,白天2min,夜间3min出诊。出诊前必须清楚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出诊地点及联系电话。备齐急救药品及用物,以便于在第一时间到达出诊地点,争分夺秒,准确无误地抢救患者[4]。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血吸虫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早发现及时抢救。重点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压、脉搏、有无突然心慌、烦躁不安、出冷汗、上腹涨满、恶心欲吐等再出血现象,立即测量血压,脉搏。还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腹水,浮肿等低蛋白表现,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原发性腹膜炎体征以及有无精神异常,如欣快、激动、表情淡漠、多语或语言无辑性、哭笑无常等早期肝性脑病表现,发现问题立即向医生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3.3观察出血量 正确估计出血量对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有研究显示[2],成人消化道出血>5~10ml/d粪便潜血试验出现阳性,出血量50~100ml/d可出现黑便,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当患者出现头昏、乏力、脉速,表示出血量在400ml以上,应每15min测量血压脉搏一次并记录;如收缩压低于80mmHg,提示出血量在1500ml以上;如为柏油样便,量多且稀以及肠鸣音活跃,腹胀明显,提示正在出血或出血加重;如果患者由平卧改为半卧位即提示出血,脉搏增快、头昏出汗、甚至昏厥,即提示出血量大。出现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5]。

3.4院前急救处理 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宜选择型号大的静脉留置针以快速补充血容量。由于血吸虫肝硬化患者病程长,病程反复造成静脉穿刺困难,因此要求急诊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扎实过硬的急救本领。选择血管非常重要,宜选择粗、直、弹性好、离心脏较近的大血管处进行穿刺,力争抢救工作准确、快速、有效。患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及血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快速吸尽口腔内血液及呕吐物。急救医护人员始终在患者头端,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血压、脉搏、出血量等,持续心电监护,持续给氧,氧流量2~4ml/min,减轻心脏负担,改善机体缺氧症状,立即抽血交叉配血。转运过程中随时与病房医务人员联系,备好三腔二囊管等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材等,以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5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大量呕血,情绪处于极度紧张恐惧状态,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安慰和关心患者,让其安静,告诉患者正在积极治疗,帮助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说明休息和安静有利于止血,告诉患者有医务人员及时照顾,不远离患者,允许家属陪伴,让患者有安全感[6]。

3.6合并症护理 出血性休克易诱发肝昏迷,应善于观察肝昏迷先兆,如出现烦躁、兴奋、行为反常、嗜睡等症状,采取与患者交谈的方式,了解其反应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及时向医生报告,做好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本次调研中,68例患者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为95.6%(65/68),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这个结果和赵霞等人实验结果相同,由此看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综上所述,血吸虫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加强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大大提升了患者治愈率,有效防止再出血现象的发生,有利用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辜莹,陈帆.预见性和针对性护理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5-6.

[2]林树乔,钟慧红,张惠珍.88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5):650-651.

[3]赵霞.李莲.唐戏平,等.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及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8):1275-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