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已注册成功人员每年均需上报省局进行资格确认,不进行确认将被视为放弃注册权。确认程序为:向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上报确认运动员名单。
二、比赛报名
报名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繁琐的工作,为确保准确无误,参赛报名应按以下程序进行:认真研究年度竞赛规程和省届运会有关文件教练员填报报名表训练科长审核各县区分管局长(市体校分管校长)签字盖章上报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确认(在报名截止日期3天前)上报省局青少年管理中心和承办单位。
报名表中领队人选的确定:凡以县(区)组队参赛的,由所在县(区)局分管领导担任领队;市体校组队参赛的,由市体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审定后确认;市县联合组队的,由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指定领队。
三、制定参赛预案
程序化参赛是顺利完成比赛任务的关键。各县(区)各训练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参赛预案,组织教练员、科研(医务)和管理人员集体讨论。要重点围绕夺牌得分点,全面细致地安排参赛各项工作,包括赛前训练及状态调整、往返赛区组织、参赛准备、赛中指挥、赛后小结、起居作息、生活管理等。比赛预案力求科学、全面、详尽,预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各训练单位赛前要认真组织开展预案过堂,切实将参赛预案落到实处。
四、召开赛前会议
运动队赴赛区比赛前,各训练单位应选择合适时间(队伍出发前1-3天)召开赛前会议。参加人员应包括所在县(区)分管局长(市体校校长、分管校长)、训练科长、教练员、运动员、班主任及工作人员等。会议内容应包含:1、教练员汇报比赛的准备情况,提出本次比赛的预期目标。2、训练科长审核相关证件(运动员注册证、参赛保险、运动员二代身份证等有关资料)。3、运动员代表发言,对参赛表现作表态性发言。4、班主任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作出合理安排。5、单位领导对参赛组织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要求。
五、参赛组织管理
年度比赛成绩直接影响下一年度比赛的公费名额的确定,因此各参赛单位应全力以赴每牌必夺、每分必争,赢取最佳赛绩。要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建立参赛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责任。各训练单位领导要深入比赛第一线,开展思想发动,了解参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参赛工作。要高度重视每场比赛的赛前准备、临场指挥和赛后总结等工作,精心组织好每一场次的比赛。要认真执行请示汇报制度,进入赛区后各项目领队要保持每天与市局竞训处的联系沟通,即时报告赛况(得牌得分或比分)等,对于重大的突出事件要立即向局领导报告。
六、搜集情报信息
比赛是我们检验训练效果、了解对手,分析情况、认清形势、研究对策的最好机会,2012年度比赛成绩就将代入省十八届运动会,因此各训练单位和运动队要高度重视本年度比赛相关信息(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注意了解、掌握项目规程规则的最新变化,注意研究分析规程规则变化引起的各队实力变化,从而明确得牌得分重点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同时,比赛期间是与省体育局、各有关项目管理中心沟通联系的有利时机,也是向兄弟城市代表队学习和了解对手的一次极好机会。各训练单位和各参赛队要注意加强与省局、项目管理中心、兄弟城市、裁判员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处理好与兄弟市队伍的关系,及时掌握训练、比赛动态信息,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七、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狠抓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形象是
1.1全国地质技能竞赛情况分析。
从三届竞赛情况看,每届比赛内容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逐届提高。竞赛一般分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地质知识竞赛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地质技能综合应用,考查选手熟练应用基础地质知识和地质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要求参赛队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已知的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把一张给定的标准1:5万地质图(其中1/3-1/4的地质内容已删去),恢复图幅的原貌,并编写完整的地质报告。此单元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制图能力,更考查学生对基础地质的掌握和应用技能,内容涵盖了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岩岩相学、矿床学、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等多门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是对地学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二单元为野外地质技能竞赛,要求参赛队完成一条1:1000的岩性及构造信手剖面图并完成相应分层、重要地质现象、数据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并对剖面进行小结。此单元是考查参赛队野外地质观察、仪器使用、现象描述与记录、分析总结及编写报告能力,是对学生地质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第三单元为地质标本鉴定,考查参赛队矿物、岩石、矿石和古生物标本及光片、薄片的鉴定能力及相关仪器的操作能力。要求参赛队成员等准确鉴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古生物化石及多金属矿石手标本和薄片,给出详细而完整的鉴定报告;第四单元为地学知识竞赛,考查参赛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灵活、迅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竞赛题型和内容可以看出,地质技能竞赛是对地学类本科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检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也是对地学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无疑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师的知识传授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全国技能竞赛的导向分析。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地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三届竞赛内容和形式设置来看,我国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地学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达到自己动手,会使用先进的野外技术装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1][2]。比赛过程中,无论是地质填图、标本鉴定还是野外剖面测量都强调对具体地质现象、地质问题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可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地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
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对于很多在校学生而言,很大程度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多数学生把学习定位于理论学习之上,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通过竞赛宣传、选拔、训练和开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在专业中的重要性,重视实践过程中个人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地质实践教学质量。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评,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复杂地质问题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才能解决的,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应用知识,综合素质最终得到很大提高。③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声及动画等形式直观传授给学生,是地学教学手段改革追求的目标;如何将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导型的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是地学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竞赛活动,有利于加快建立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2.我校地质学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主要涉及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等专业,不同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差异,地质学相关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别。以地质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设计的地质学相关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遥感地质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及与油气资源勘查相关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课程。仅从课程设置来看,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学专业的课程相当。但课程学时数差别很大,如上述12门地质学专业课程我校地质专业的理论总学时为350学时,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理论总学时为560学时[3]。此外,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它们(我校实验教学比例约2 ∶1-3 ∶1,中国地质大学平均比例约为1 ∶1-1 ∶1.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对于211工程大学,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反映在比赛过程中表现为学生的地学思维较为刻板,动手能力差,综合对比、研究、联想、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现状和差距,实施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改革措施
3.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目前地球科学学院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但面向油气资源勘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面向固体矿产勘查的地质学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等区别不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鲜明,能力不够突出。例如,地质学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修,只不过课程性质变为选修课,而两者的课程总学时数是相同的,甚至选修课的理论学时还多必修课2个理论学时;此外,普通班、基地班、卓越班、石油之光班等专业班级名目繁多,但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并无实质性区别。这些都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配套体系不完善,自然无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是个性化的人才,只有个性化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4][5]。对学生的培养不应采用单一模式,而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
3.2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现有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仍沿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套路,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地学研究所应用,但由于新教材编写的滞后,地学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突破,严重影响地学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应突出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及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以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出发点,以新技术、新方法为特色,加强传统地质理论与新技术方法的融合,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3.3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31-02
一 引言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然而,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不断培养才能获得的能力。“挑战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挑战杯”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以“挑战杯”大赛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辽宁工业大学在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组成了由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学校参与竞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了与辽宁省竞赛相衔接的校级“挑战杯”竞赛机制。历届参赛情况见下表。
上表显示,我校在第七届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是近些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届,排名第二,并且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第八届排名12。从获奖名次上来看,辽宁工业大学在历届“挑战杯”竞赛中没有作品获得辽宁省特等奖。近年来获得优秀奖的作品占获奖作品的29%。三等奖的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49%,二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14%,一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8%。虽然近年来“挑战杯”大赛的举办规模越来越大,参赛范围越来越广,而辽宁工业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本文力求全面反映真实情况,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是已毕业参与过竞赛的学生及在校师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 l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参赛热情高,但参与度低
96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33%的同学是参与过“挑战杯”大
赛的,有67%的同学尚未参与过“挑战杯”大赛。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反映,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很想参加“挑战杯”,但其专业知识储备有限,知识面的相对狭窄导致选题内容不当、作品内容不充实。部分同学的选题仅局限于本专业甚至是课本中已有明确结论的课题,视野不开阔,找不到正确的选题方法。总之,虽然我校学生对“挑战杯”参赛热情高,但其知识面狭窄,导致参与度低。
2.信息传递不畅,获取信息途径狭窄
30%的同学是通过网络咨询来联系产品的,还有16.3%的同学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联系产品的。从对“挑战杯”的了解途径来看,有45%的同学通过学校的宣传了解“挑战杯”,有28.8%的同学通过教师推荐或者通过同学来了解“挑战杯”,还有26.2%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挑战杯”大赛。
3.团队组建困难,不能形成优势互补
在“挑战杯”的大学生团队中,由于大学生个体特殊的性格特征,挑战杯团队组建面临着许多问题,参与“挑战杯”的同学大多数都是通过找自己的同班同学来组建团队的,有58.3%的同学认为团队间的默契是最重要的,这样很难形成专业优势上的互补,而且也很容易造成视野上的狭隘。
4.指导教师缺乏经验,指导能力缺乏
参加过“挑战杯”的317名学生中,有6.1%的同学表示没有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有36.3%的学生有1~2次的指导,有46.3%的同学得到3~4次的指导,仅有11.3%的同学表示有4次以上的指导。在参与调查的50名老师中有90%都认为是在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有8%的老师认为是给予了一定的参赛经验,只有2%的老师给予学生大量的参赛信息和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大多数老师没有参赛经验,只是专业知识的指导,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赛信息和资料等。
三 以“挑战杯”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电台广播、橱窗、板报等以不同形式让学生了解“挑战杯”竞赛的时间、宗旨和目的,明确“挑战杯”大赛对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2.课内教学与“挑战杯”竞赛相辅相成
“挑战杯”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参与“挑战杯”大赛,能够使学生提高查阅文献材料的能力、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和报告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与“挑战杯”竞赛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结合实践的形式讲授出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加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加快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选拔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教师要在题目的选取、内容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加强学生团队建设,把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优势互补,另外要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4.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挑战杯”大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通过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二要提供充足的实验场地。三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对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获奖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教师奖励机制上,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应发放工作量补贴或奖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为契机,坚持育人宗旨,培养科学精神,突出创新理念,发挥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推动学生科研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挑战杯”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平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作者简介:王恒友(1982-),男,安徽固镇人,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讲师;高雁飞(1971-),女,陕西西安人,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建筑大学2012年校级实践教学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12-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6-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增设的新型复合专业,该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专业。由于其专业内涵宽泛,交叉性广,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注册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然而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文化沉淀少、就业方向不够明确等特点,仅有少数院校具有鲜明特色并逐渐成熟。
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学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是北京建筑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实际情况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根本,为了把北京建筑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实验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2]全国很多高校都相继研究开放实验项目,较典型的有宁波大学、山东大学等。[3,4]
一、实验项目的设立
以往每学年,北京建筑大学要求各实验室设立一些开放实验项目,并汇总在校最新公告与教务处网页上公布,让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没有开设过这类开放实验项目,但经调查发现,对于这种自愿性的活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项目属于验证性或基础性实验,对于这类试验,学生的兴趣一般不大;二是对于研究型(包括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没有可持续执行的项目实施办法;三是开放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没有成熟的成果鉴定与奖励等相应的鼓励措施。基于上述三个原因,以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竞赛为依托,尝试设立科研小课题,把实验作为科学探索的工具与手段,确定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
鉴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各不相同的特点,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实验室专业教师设立不同的小课题,如技术研发型、学术科研型等,并申报学校、北京市大学生科技立项。组织不同的科技小组,每个小组3到5人,并对科技立项、科技竞赛的资金资助、奖励办法进行宣传。仅以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大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竞赛情况为例,申请的科技立项小课题有“北京市二手住房价格趋势模型分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爬虫软件研究与改进”、“网络论坛文本语义倾向性统计与分析”、“优化算法在图像重构算法设计中的应用”;组织参加的科技竞赛有“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20人,“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8组。以这些项目为依托,开设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这些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实验知识,复习已学过的实验内容,从而较全面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二、实验项目的实施
1.团队组建
确立了开放实验的项目后,团队组建是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没有一个团结协助、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的团队则不可能顺利完成项目。在组建团队方面,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自由组合为主,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节为辅,确立组长负责制,由意志坚强,组织、活动、协调能力都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另外,为了保证每个人对项目投入的精力和专注程度,要求每人每年最多参加一个项目。
2.实验项目规划与分工
无论是学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科技项目,还是科技竞赛,都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规划好每个阶段的任务,是开放实验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另外,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小组讨论,研究下一阶段的任务及目标。
每个阶段实验前,向学生强调每个同学的实验研究模块是小课题不可缺少的内容,每个同学的实验研究成果是小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到课题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3.指导教师全面掌控
在一般的实验中,教师基本会把实验内容、任务、方案都告诉学生,而且实验任务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实验基本要点都讲解给学生,学生也都能很顺利完成实验。但在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很多内容是未知的,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结果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由于学生知识与视野的局限性,还不能从大局上把握实验项目,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引导。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项目,指定整体的方案,尽量把整个实验项目进行任务细化,细化成一个一个的小实验(只有任务,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实验方案),且要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文献等。
从时间付出方面,要求教师每周不少于一定学时的实验指导,以确保学生实验时认真投入,避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并从中发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4.实验过程
不同的实验项目,经历的时间段也不相同。一般的科技立项的实验项目,从春季学期开始到年底结束。学生科技竞赛的时间段,也是根据赛事的时间来安排。如:“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是在每年的5月份进行赛区选拔赛,7月份进行全国总决赛,相应的实验开放项目是从3月份开始到6月底结束。“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在每年9月份举行,所以实验开发项目也是从3月份开始到9月份竞赛结束。
由于开放实验室是8:00~21:30点开放,被批准进入的学生在此后的项目时间周期内的每一天的该时间段都可以使用实验室。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拥有专用的实验桌及计算机。在暑假里,一般会统一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正常上课期间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做实验。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所做的一切(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方式)都是自主的,很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查资料、独立解决。
当然,开放实验是学生在所有学习环节中最自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实验。很多任务没有书本知识可以照搬,有的问题甚至没有固定的答案。特别是研究型的课题,更需要学生深入到学科前沿领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或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哪些技能是必须要加强的。
5.项目报告
在很多项目成员看来,撰写项目报告相对于每个具体的实验任务要简单。然而在撰写报告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小组的一系列实验,撰写出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报告要比单个实验要困难的多。撰写报告不仅考验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的全面的认识程度,更体现了文笔的水平。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都是理科学生,也没有写过项目报告的经验,很多都是不知该如何写,有的组写出来的报告甚至不能体现项目的实际情况。仅以2013年“北京市二手住房价格趋势模型分析”项目为例,项目组成员前期各项数据收集、预处理、分析都非常好,但写出来的项目总结报告与要求差距很大,从一开始涵盖格式、语句、内容形式修改到最后定稿,经过了近十次修改。也正是经过这样反复的修改过程,让同学们对项目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撰写报告的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资金资助与激励措施
北京建筑大学对学生科技立项资助、科技竞赛的奖励有一定的办法。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北京建筑大学加大了对该方面的奖励。北京市学生科技立项科技类的资助为1万元,这方面的资助金由学生支配,指导教师把关。科技竞赛获奖奖励教师办法:市级三等奖2000元、市级二等奖5000元、市级一等奖10000元;国家级二等奖15000元、国家级一等奖20000元。自2012年开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了鼓励学生参赛、参加科技立项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校奖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即以上所有奖励办法按照团队奖励,团队里的教师和每个学生是平等的,把所有奖励按人进行平均分配。另外,学生还可以享受因获奖申请学校奖学金的政策。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技立项的积极性,设立的开放实验项目受到了更多学生的青睐。仅以全国高教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以往每年参赛6支队伍一般只有1组获北京赛区奖,2012年参赛的6支队伍有5支队获奖,其中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北京赛区二等奖三项。
四、开放实验项目总结
2012~2013学年开放实验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所有在研项目的进展都比较顺利,已经结束的竞赛类开放项目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参赛的20名同学有18人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二、三等奖,并有1名同学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8支队伍,虽然目前评比结果还没出来,但从比赛过程来看,要比以往效果更好。
五、总结与展望
实验室开放项目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取得的成果是检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指标之一。相信教师的辛勤付出,同学们的热情投入,定会使开放实验项目开展的更好。为了使学生受益、教师得到发展,还要努力探索,并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特色,把北京建筑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成具有鲜明特色且逐渐成熟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郑清洁,邹正盛.研究型开放实验项目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8):99-100.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小组参赛形式进行,每组3人,参赛学生需要在四天三夜的时间里完成作品及作品设计报告,这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只有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准备充分,身体、心理素质较好,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分:基本部分和发挥部分。基本部分是对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能力、设计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的测试。发挥部分是基础部分的延伸,是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测试,让学生有发挥与创新的空间。学生进行整体方案设计时,既要考虑基础部分的要求,又要考虑发挥部分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能力。从往年学生的参赛情况来看,能参加决赛阶段比赛且获奖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少,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借鉴电子设计竞赛,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2民办高职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80末、90后,而且又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受到外界的溺爱和关注,很少经历打击和磨练。这导致他们形成了自我、自私、任性、脆弱等性格特点;当然,他们也同时具备了个性化、活泼、胆子大等优点,针对在此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多以鼓励教学为主。民办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电子类专业的课程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困难。经过对我校历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原因有:1)提不起专业学习兴趣,沉迷于网络、游戏娱乐等;2)学习目标不明确,迷茫,很想找点事情做,但又不知道做什么;3)受实验(训)设备数量限制,动手机会较少;4)学习方法不对,把专业学习当成完成任务,老师怎么布置就怎么做;5)不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实际上,我们只要兼顾这些80末、90后的年轻学子的性格特点,通过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加以适当引导和帮助,他们一样可以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将专业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由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今后工作时的工作岗位及为胜任工作岗位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增加专业学习兴趣。针对这些学生大都在高中学习很少受到表扬,也可以说在学习上没有获得过成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可以提前适当安排小电子作品制作。例如,在电子工艺课程中让每一位学生装配一台收音机,既能使他们了解基本元器件,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调试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熟练使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工具和仪表也锻炼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当安装调试成功,看着自己的成果,听到悦耳声音,学生既享受到成功快乐,增强自信,同时也提高学习兴趣。
3.2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室是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验设备齐全是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必备条件。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反映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近几年,我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实验室,配备的实验设备除满足部分演示性、验证外,还具备综合性、设计,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以科技前沿发展水平为导向,它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电子设计竞赛项目既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又比较适合他们的能力,这就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我校教师往往将其融合进课程项目教学中,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从而更好的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3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在四天三夜内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论证方案,硬件、软件设计,元、器件选择,组装制作,调试测试,排除故障,完成样品到撰写设计报告,涵盖了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我校在综合设计模块教学实施中,参照电子设计竞赛模式,让学生分组选题制作。项目小组全部由同学们自由组合(老师只对个别学生的安排进行过协商调整),各组组长也全部由各项目组成员自行选出。设计项目和人员分工均由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确定。评定成绩的依据是:设计制作的作品的电气性能、外观结构、实用性、经济性;设计报告书资料的完整性,逻辑性;小组成员的互评成绩;个人的自评成绩;指导老师对各学生参与程度和工作情况的考核;指导老师对班干和各课题小组组求的意见。项目完成后,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组织、交际、协作能力,树立了团队意识,而且,通过整理、撰写设计报告加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4促进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目前,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动向,在全国受到了政府、企业、学校及师生的一致推崇。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要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使其制度化。从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竞赛内容来看,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近几年国家、省市各级会计技能竞赛的举办,高职院校以会计技能竞赛为契机,掀起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改之花终于全面盛开。
一、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情况
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是在仿真会计职场氛围中进行的由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的一项专业核心技能比赛。比赛包括团体赛与个人赛,比赛分为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个环节,分上下午两场进行。
1.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本环节比赛使用用友U8.72软件平台,比赛范围包括填制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记账、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等。采取单人单机分别独立完成的方式比赛。
2.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本环节比赛采用网中网会计技能竞赛平台软件,分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进行比赛。比赛采用无纸化方式,会计业务原始资料赛前导入平台,选手利用平台提供的制证、登账、填制报表等功能分工共同协作完成竞赛。在比赛中同时穿插岗位专项技能比赛项目,专项技能比赛项目根据岗位不同分别为出纳专项技能—点钞、成本会计专项技能—翻打传票、总账会计专项技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会计主管专项技能—财务指标计算,单项技能由各相应岗位选手独立完成。
二、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课赛结合、课赛互促”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推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竞赛导向使会计专业教学更加重视各项技能训练。近年来,我院会计专业探索了“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的实践教学改革,率先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例如,以“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为导向,2010年改革了《初级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以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为导向,2012年增设了《会计分岗实训》课程。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011年至2012年,会计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了“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广东省二等奖、广州市会计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2013年,又获得了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广东省选拔赛的一等奖。成绩的取得与我院会计专业积极推进“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的实践教学改革密不可分。
2.技能竞赛促进“双师”教师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教学改革的主力是教师,但由于大部分教师直接来源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抑制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也积极提倡专业教师走进企业一线锻炼。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加之学校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制度基本流于形式。
全国高职会计技能竞赛的内容、项目、规范和评分标准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指导老师就能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企业的最新要求和技术,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会计岗位设置及会计处理流程等。这样不仅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使其在技能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必须积极钻研业务,深人企业挂职锻炼,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可见,技能竞赛也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建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效机制。
3.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政府和学校虽然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但会计等文科专业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赛项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竞赛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保持一致。因此,以赛项为引领,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2011年,我院会计专业与8字连锁公司共建校内“8字连锁”生产性实训基地,2012年,又与日丰会计师事务所共建校内记账公司等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每年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认知实习、真账处理实训和纳税申报实训等,极大的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
4.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一般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考察本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旨在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它需要选手具有全面的能力。另外,我们发现,各种规格的会计技能竞赛通常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由此可见,大赛除了考察参赛选手的职业技能水平外,对选手的组织分工、团队合作精神、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要求。
近几年来,我院会计专业广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我院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会对各专业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工资薪酬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我们通过对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后发现,曾经参加过各级别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同学无论是专业对口率还是工资薪酬水平都高于其他同学。
三、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
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手工业务处理能力和单项业务技能进行了全面考核,同时竞赛提倡项目化、任务化、岗位化的教学要求,也引领着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可见,无论比赛项目还是参赛形式相对于以前会计单项技能的竞赛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综合性。通过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的导向,可以促使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提高,为培养“核算型”会计人员打下坚实基础。
2.不足
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该区别于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员的培养,还应该为学生在2-3年后从“核算型”会计人员走向“管理型”会计人才做出贡献。而现有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项目缺乏对“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引导。
四、完善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促进“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
完善现有会计技能竞赛项目,促进“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在现有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和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两个竞赛环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书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比赛环节。即要求参赛的四个岗位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共同书写一份财务分析报告。通过本环节的竞赛,可以促进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为“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做铺垫:
1.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竞赛项目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就要去图书馆借阅资料、尤其是要学会借助网络等各媒介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料。阅读量一旦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自然而然拓宽,从而训练学生在各种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分析判断、去伪存真、辨别选择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视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传统的书本学习拓展到网络学习。
2.团队协助能力
由于本环节的竞赛要求由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报告,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同一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团队协助能力。
3.书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能力
在财务分析报告中学生要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系统化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估和预测,而且要求其在分析过程中要站在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对报表的阅读与分析能力对报表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判断能力书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能力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
综述所述,不断改革完善会计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以技能竞赛为导向,推动高职学生从“核算型”会计人员走向“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教学改革步伐,充分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广东省选拔赛.
[2]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6-37.
[3]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3-65.
[4]杜韦辰,陈蕾.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导向作用解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1-6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00-02
1 引言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电力、化工、家电和仪器仪表等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2]。
但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以教材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课时的实验。对于工程专业学生来言,只依靠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很难掌握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在本文中,以泰山医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单片机课程教授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科技竞赛结合[3-4],采用“赛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硬件结构、接口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编程方法,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开发、调试技术,具有较好的单片机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5]。课程的特点是:
1)知识含量高,课程要求在掌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微机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学习本课程;
2)内容结构复杂,本课程包括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汇编指令系统和软硬件设计;
3)实践性强,单片机目的在于工程应用,所以要求学生能动手设计和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
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以上课程的特点,对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基点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师生互动,调动课堂内外一切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的专业素质。
2)改进课堂教学,讲究讲课艺术。注重把讲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课程相关内容,以山东省机电大赛参赛项目为例,讲解理论知识。这样既避免了讲授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来。
4)针对医学院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材,教材内容中不仅保留传统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且将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案例作为题例来加以体现,使学生可以采用更得心应手的教材。
赛教结合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验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但是受实际情况限制,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的机会比较少。山东省机电大赛是为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山东省高校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置的,每年举行一次。泰山医学院每年都参加,参赛产品中电气部分可以采用单片机设计,正好为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究,提高单片机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单片机课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兴趣小组。为了让学生了解山东省机电大赛,每年让往年参加机电大赛的教师和学生做报告,使下一级学生了解大赛情况;并以学生为主,按照自愿原则组建兴趣小组,小组成员按照能力进行搭配,一个小组中既要有进行硬件设计的,也要有进行软件设计的。
2)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大赛主题,构想符合要求的项目。每年大赛举行完,组委会会公布下一届大赛的主题,教师将大赛要求告诉每一个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让小组构想符合要求的项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构想过程中,教师会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3)利用已有实验设备,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项目要加以实现,需要学生去努力实践,在教学中利用已有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为了支持学生进行科技竞赛项目的设计,实验室延长了开放时间,利用每年参加大赛获得的奖金购买电子元器件,并提供一些开发板,为学生实践搭建一个良好的单片机研究平台。
4)在实验教学中构想与大赛有关的实验项目。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将大赛中用到的知识点融合到基础实验中,并且结合机电大赛,构想了一些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坚持理论结合实验的考核原则。根据单片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考核中,理论知识考核占70%,实验考核占30%,实验以报告结合实际实验结果形式提交,报告从内容、格式、结果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要求,实验结果在实验室现场考核。
理论结合实验,以实验报告结合实际实验结果为考核依据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成果 科技竞赛活动是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伸,将赛教结合方法融进理论和实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掌握单片机知识,还对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1)对于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偏重和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单片机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将科技大赛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科技竞赛内容融合进日常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
3)在参加大赛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将他们的成果以论文和专利形式予以体现,学生已经发表两篇科技论文,申请两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促进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4)促进了学科交叉,在机电大赛中,结合医学院特点,提出了很多与医学结合的项目,如“背部按摩式多功能椭圆护理床”等项目。
5)参加大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课题组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大赛,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五项,这样的成绩在同类医学高校中是十分优异的。
实践表明,这种以“赛教结合”形式进行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可以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了理工结合、理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同时在竞赛题目设计过程中,学生查阅大量各个行业的资料和文献,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 结束语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赛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合进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际参加山东省机电大赛,学生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而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并且反映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通过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侯俊才,郭文川,侯莉侠,等.“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96-197.
[2]张江印.高校单片机教学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106.
1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评价目的上可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选优评价和奖惩性评价。选优评价是指通过竞赛选拔出优胜者,参加更高等级的竞赛。奖惩性评价则是指以价值取向为目的,对职业院校和教师参加技能竞赛的成绩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分出等级、区别优劣,然后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惩。但无论是选优评价还是奖惩性评价都是一种静态评价,这种评价结果仅能说明技能竞赛当场次的名次情况,无法全面地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学校的综合实力等情况。
从评价主体分析,目前多是由竞赛组委会指定裁判组作为技能竞赛评价的单一主体,这种方式不利于消除所有不公平的隐患,只有建立由竞赛的管理部门、相关的企业和专家、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才有可能真正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以竞赛名次作为唯一评价的方法,难于完成对所有评价对象的评价功能,只有构建一套综合的评价体系,才能对技能竞赛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2 技能竞赛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广大学生技能水平的程度和基于服务社会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仅仅对院校、教师的奖惩依据和对学生的择优选拔。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应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但目前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技能竞赛评价理论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证,对技能竞赛的评价通常只涉及竞赛名次这样的单一评价,而没有涉及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评价及技能竞赛对参赛院校教育质量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调查表明,当前竞赛指导教师对以名次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意见很大,认为单指标的方法不能全面实现技能竞赛的评价功能,在实际操作上,由于不公开透明,更会产生部分参赛院校聘请专家进行“公关辅导”等不公平的行为。
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得比较全面,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评价到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评价,进而扩展到教师、课程、学校甚至区域性的教育评价[5]。技能竞赛作为近几年才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但技能竞赛的评价显然也应是教育评价的一种,虽然其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和教育评价的构成要素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理应加强对技能竞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职业能力体现不够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理想状态是实现学生在校训练的技能水平与毕业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但应特别注意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区别。如果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中缺乏对参赛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或评价权重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追求竞赛获得好的名次,都将只训练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在兼顾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这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行为,会引起“单纯技术化”的错误导向,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评价功能失衡 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选优功能而轻发展性功能的倾向。很多时候只是把竞赛评价的结果作为选拔学生参加更高水平竞赛的过程,过分重视评价的选拔、筛选功能,忽视评价诊断竞赛情况、改进指导效果和引导教学改进的发展性功能。导致参赛师生重竞赛结果、轻训练过程,形成“胜王败宼”的思想,是产生“精英教育”“应赛教育”等不良倾向的根源。它造成的更大危害是院校和教师将优质的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用在竞赛选手的培养上,剥夺了其他学生利用有限教学资源的机会,严重影响正常实践教学的安排和实训质量;如果举全校之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技能竞赛只是培养了几个能手,而牺牲了其他学生素质提高的机会,这和设立技能竞赛的初衷就是背道而驰的。
缺乏反馈机制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结果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依据之一,也具有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4],因此,追求公信力应是技能竞赛评价工作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公信力内在表现为技能竞赛结果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外在表现为参赛院校及师生对评价结果接受认可的程度,以及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但现行的由竞赛组委会“一言堂”的单一评价方式,参赛院校及师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 的结果,而无法在评价中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的权益,使他们难以完全认可评价结果。而当评价过程中缺失沟通渠道,或虽设有投诉渠道,但难于取证且组委会几乎完全不会更改结果的“惯例”,导致参赛师生降低对组委会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尤其是一些竞赛项目只公布竞赛名次,不公布具体成绩,不公示竞赛作品的做法,失去公信力是必然的结果。
3 改革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的研究及建议
技能竞赛评价研究是高职院校评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全面铺开和深入发展,评价机制对技能竞赛活动的“指挥捧”作用将日益明显,只有制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引导技能竞赛活动有序地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裁判和辅导等工作的经历,根据技能竞赛评价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的建议。
实现评价指标和主体的多元化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被赋予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高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等级、院校实训设备条件合格与否、教师专业水平优劣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高低等众多功能[4]。因此,在评价指标上也应该多元化,不能仅有竞赛名次这唯一的指标,应是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承担起如此重要的评价功能。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同时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参考不同评价主体因角色、能力、经验等方面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看法,只有采取竞赛组委会测评、指导教师评议、管理部门评价、学生自评、专家评价和企业人员评价等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评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全面衡量参赛院校的技能水平。
突出职业能力的评价 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竞赛可以检查职业院校是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把握了企业要求的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只有采用面向过程、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不但注重技能竞赛对学生技能提高的促进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训练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接轨程度,才能防止“精英教育”“应赛教育”以及“单纯技术化”等不良倾向。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增加用企业标准、由企业人士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的内容,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确保竞赛内容的先进性能被引进学校日常的技能训练中,促进全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它也能引导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并不断提升职业技能。
强化发展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竞赛评价方式,前者是选拔优秀学生并将结果用于对教师的奖励和评优、用于对院校的政策和利益倾斜的,而后者是总结过去、评价现在、面向未来,以发展的眼光向参赛院校和师生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意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的增强,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不能仅是对学生分等与排队,并进行奖励,而应注重为参赛院校及师生提供竞赛的反馈信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评价增强参赛师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其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建立和完善反馈制度 建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反馈机制。在竞赛活动结束后,竞赛组委会将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参赛院校、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甚至委派专家到职业院校与参赛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帮助其提高职业能力水平。同时,通过当面的沟通或填写调查表等形式,收集参赛师生对竞赛的评价意见,形成信息的双向反馈制度。
完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反馈机制,并使之成为参赛师生可以信任的评价平台和监督机制。这能有效地提高师生对竞赛评价结果的信任度,提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的动力,促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健康、持续地发展。否则,当竞赛过程成为一个“黑箱”时,即使多数师生迫于主管部门或院校的压力而参加比赛,但以应付的消极态度对待竞赛,作为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的技能竞赛将成为一个劳命伤财的闹剧,仅成为少数掌握话语权院校的表演舞台,而成为其他多数职业院校和师生的负担,绝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1-
12-2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7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长远规划,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技能竞赛[1]。周济同志曾明确提出:“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要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2]。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也提出要把技能大赛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3]。近年来,不同级别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轰轰烈烈地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校级或市级选拔、省级的预赛和全国决赛的职业院校学生总数就有400余万人。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训练技能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已成为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它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间接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效果的促进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评价功能是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性之一。竞赛评价也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它是以竞赛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竞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4]。目前,各地的职业教育资源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技能竞赛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发展甚至是生存,因为它影响上级部门对职业院校的投入,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重大问题。可以说,竞赛结果涉及到众多参赛院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博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方向标;它对职业教育活动发挥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评价目的上可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选优评价和奖惩性评价。选优评价是指通过竞赛选拔出优胜者,参加更高等级的竞赛。奖惩性评价则是指以价值取向为目的,对职业院校和教师参加技能竞赛的成绩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分出等级、区别优劣,然后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惩。但无论是选优评价还是奖惩性评价都是一种静态评价,这种评价结果仅能说明技能竞赛当场次的名次情况,无法全面地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学校的综合实力等情况。
从评价主体分析,目前多是由竞赛组委会指定裁判组作为技能竞赛评价的单一主体,这种方式不利于消除所有不公平的隐患,只有建立由竞赛的管理部门、相关的企业和专家、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才有可能真正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以竞赛名次作为唯一评价的方法,难于完成对所有评价对象的评价功能,只有构建一套综合的评价体系,才能对技能竞赛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2 技能竞赛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广大学生技能水平的程度和基于服务社会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仅仅对院校、教师的奖惩依据和对学生的择优选拔。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应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但目前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技能竞赛评价理论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证,对技能竞赛的评价通常只涉及竞赛名次这样的单一评价,而没有涉及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评价及技能竞赛对参赛院校教育质量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同时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调查表明,当前竞赛指导教师对以名次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意见很大,认为单指标的方法不能全面实现技能竞赛的评价功能,在实际操作上,由于不公开透明,更会产生部分参赛院校聘请专家进行“公关辅导”等不公平的行为。
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得比较全面,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评价到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评价,进而扩展到教师、课程、学校甚至区域性的教育评价[5]。技能竞赛作为近几年才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目前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但技能竞赛的评价显然也应是教育评价的一种,虽然其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和教育评价的构成要素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理应加强对技能竞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职业能力体现不够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理想状态是实现学生在校训练的技能水平与毕业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但应特别注意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区别。如果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中缺乏对参赛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或评价权重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追求竞赛获得好的名次,都将只训练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而不是在兼顾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这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行为,会引起“单纯技术化”的错误导向,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评价功能失衡 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选优功能而轻发展的倾向。很多时候只是把竞赛评价的结果作为选拔学生参加更高水平竞赛的过程,过分重视评价的选拔、筛选功能,忽视评价诊断竞赛情况、改进指导效果和引导教学改进的发展。导致参赛师生重竞赛结果、轻训练过程,形成“胜王败”的思想,是产生“精英教育”“应赛教育”等不良倾向的根源。它造成的更大危害是院校和教师将优质的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用在竞赛选手的培养上,剥夺了其他学生利用有限教学资源的机会,严重影响正常实践教学的安排和实训质量;如果举全校之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的技能竞赛只是培养了几个能手,而牺牲了其他学生素质提高的机会,这和设立技能竞赛的初衷就是背道而驰的。
缺乏反馈机制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结果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依据之一,也具有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4],因此,追求公信力应是技能竞赛评价工作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公信力内在表现为技能竞赛结果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外在表现为参赛院校及师生对评价结果接受认可的程度,以及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但现行的由竞赛组委会“一言堂”的单一评价方式,参赛院校及师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的结果,而无法在评价中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的权益,使他们难以完全认可评价结果。而当评价过程中缺失沟通渠道,或虽设有投诉渠道,但难于取证且组委会几乎完全不会更改结果的“惯例”,导致参赛师生降低对组委会评价结果的认可程度。尤其是一些竞赛项目只公布竞赛名次,不公布具体成绩,不公示竞赛作品的做法,失去公信力是必然的结果。
3 改革技能竞赛评价机制的研究及建议
技能竞赛评价研究是高职院校评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全面铺开和深入发展,评价机制对技能竞赛活动的“指挥捧”作用将日益明显,只有制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引导技能竞赛活动有序地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裁判和辅导等工作的经历,根据技能竞赛评价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的建议。
实现评价指标和主体的多元化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被赋予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高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等级、院校实训设备条件合格与否、教师专业水平优劣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高低等众多功能[4]。因此,在评价指标上也应该多元化,不能仅有竞赛名次这唯一的指标,应是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承担起如此重要的评价功能。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同时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参考不同评价主体因角色、能力、经验等方面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看法,只有采取竞赛组委会测评、指导教师评议、管理部门评价、学生自评、专家评价和企业人员评价等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评价,才能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全面衡量参赛院校的技能水平。
突出职业能力的评价 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竞赛可以检查职业院校是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把握了企业要求的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只有采用面向过程、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不但注重技能竞赛对学生技能提高的促进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训练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接轨程度,才能防止“精英教育”“应赛教育”以及“单纯技术化”等不良倾向。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增加用企业标准、由企业人士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的内容,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确保竞赛内容的先进性能被引进学校日常的技能训练中,促进全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它也能引导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并不断提升职业技能。
强化发展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竞赛评价方式,前者是选拔优秀学生并将结果用于对教师的奖励和评优、用于对院校的政策和利益倾斜的,而后者是总结过去、评价现在、面向未来,以发展的眼光向参赛院校和师生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意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的增强,实现评价的发展。不能仅是对学生分等与排队,并进行奖励,而应注重为参赛院校及师生提供竞赛的反馈信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评价增强参赛师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其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建立和完善反馈制度 建立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反馈机制。在竞赛活动结束后,竞赛组委会将评价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参赛院校、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甚至委派专家到职业院校与参赛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帮助其提高职业能力水平。同时,通过当面的沟通或填写调查表等形式,收集参赛师生对竞赛的评价意见,形成信息的双向反馈制度。
完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评价的反馈机制,并使之成为参赛师生可以信任的评价平台和监督机制。这能有效地提高师生对竞赛评价结果的信任度,提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的动力,促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健康、持续地发展。否则,当竞赛过程成为一个“黑箱”时,即使多数师生迫于主管部门或院校的压力而参加比赛,但以应付的消极态度对待竞赛,作为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的技能竞赛将成为一个劳命伤财的闹剧,仅成为少数掌握话语权院校的表演舞台,而成为其他多数职业院校和师生的负担,绝不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1-
12-29.
[2]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农村教育2008(7).
护理继续教育是围绕着专科和临床进行的在职教育。虽然各医院都有教育组织,但继续教育管理标准低,临床落实不到位,突出问题是注重教学任务完成,不重视教学效果,床旁实际教学明显不足,护士专业素质提高不明显,学习积极性不强。理论培训内容不能很好地和临床病例及实际工作相结合。护理继续教育管理没有和护士评优、评先、晋职挂钩,没有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不能体现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护理继续教育中培养护士职业责任感、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内容甚少[3]。
2本院护理继续教育的做法
2.1建立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健全规章制度继续教育小组包括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高级护师,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培训内容。护理部负责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严格学分管理,对院内科内举办的护理业务学习、自学等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相关规定授予相应的学分,全年学分不低于25分。建立护士技术档案,对外派学习、进修等,严格把关,严格审核,继续教育工作纳入科室护理管理考核体系中,科室护士长负责安排检查本科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两级管理,层层负责,层层把关,确保护理继续教育质量。
2.2落实院科两级继续教育计划
护理部每年年初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临床需求和护士学习能力,制定院护理继续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制定继续教育内容和评价考核方法。科室根据院继续教育计划制定本科继续教育内容,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态,不断更新学习内容,不断进步。
2.3教育形式多样化
护理继续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组织院内、科内的护理业务学习、专业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学术讲座、远程继续教育,阅读学术期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护理科研等;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继续教育以业余、短期、自学为主。
2.4临床继续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
2.4.1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教学和护士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护士实践能力改革中,要注重教育方法不断优化,本院将临床病例式教学引入到教学中,采取播放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在教学中告诉护士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并随机进行提问,了解护士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情况,必要时进行重复教育。通过转变教育方式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护士独立思考、观察、判断及运用护理程序工作的能力,为有效地培养合格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进护理带教水平,改变以往带教的随意性,使带教老师掌握护士动态发展;明确自己带教目标和计划,充分了解每一位护士具体情况,帮助护士提高业务素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避免走弯路,达到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效果。护士普遍反映教学方法好,大家掌握知识牢固,能和临床实际病例结合,在教育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满意度测评由原来的94%提高至98.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率与知晓率、护士主动服务意识等提高得尤为明显。
2.4.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标准化患者教学、案例式教学、临床实践教学。在临床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请低年资护士扮演某一疾病的模拟患者,配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表现出某一疾病的心理社会特点。以此案例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护士的理解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等方式,训练护士临床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4.3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教学不单要注重疾病,更要重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为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开展护士心理护理培训、心理护理经验交流、法律知识培训、沟通能力培训、护理礼仪培训、文明用语培训;注重护士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升护士沟通能力,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使护理工作更贴近临床,促进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培训提升教学效果,拓宽教育内容,不单单停留在专业知识上。
2.4.4培养全员的角色意识
护士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可塑性大的群体,在教育中从以“护士长为中心”向以“护士为中心”转变,充分体现护士的教育主体作用,让更多护士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院开展小教员知识竞赛活动,科室选拔优秀的小教员参与竞赛,对竞赛情况进行评比,调动护士的热情,并与护士年度评优评先结合。教育中增加护士授课的比例,除传统的讲授以外还积极推行情景教育、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床旁授课、口头报告等,提高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
2.5继续教育评价与考核
2.5.1护理部检查考核每月科室护士长联查,总护士长专项查,护理部对科室教学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讲评,年底对科室教学完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科室对讲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落实整改,杜绝科室完成任务的思想,将工作落到实处。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将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绩效,护理部年终进行总评。通过讲评与考核量化技能考评指标,使护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便于全面了解护士,使护理继续教育工作更加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护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2.5.2院科两级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2.5.2.1院级的督促院里定期组织教学评比及科室间互教互学,对科室的学术活动、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进行打分及评教,提出科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开展科室间床旁教学及交接班的教学交流活动,结合床旁教学与交接班量化表打分,对于评分高、教学组织好的科室给予表扬,鼓励科室间互学互帮互带。
2.5.2.2科室教学评教护士长要对本科评教评学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教内容体现在教学组织完成情况、参加教学的人数、教学内容准备情况、学员发言情况、参加教学的人员精神面貌、教学达到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07-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0
引言
学科竞赛是考察大学生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重要途径,对高校的学风、就业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教育部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曾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方面,随着国家和各高校对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提升,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已逐渐成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高校围绕学科竞赛,构建了多种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和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竞赛活动的不断增多,参赛专业分布广,加之竞赛赛制和赛程差异大,使得在组织和管理学科竞赛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管理困境。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科竞赛的管理还是人工管理的方式,过程监控难度大,统计各类数据易出错,效率也不高。基于此,本文对建立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系统设计
1.系统需求分析
学科竞赛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一是为方便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实现对学校、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进行过程监控管理;二是为展示和宣传各类竞赛成果,促进学科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三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经费管理、获奖信息的申报、统计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方便统计分析各类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基于上述分析,确定系统的需求为:
(1)竞赛项目的管理。面向的对象为教师、各学院和教务处管理人员,主要功能有在线申报竞赛项目,学院审核、推荐项目,专家在线评审项目,批准立项项目。
(2)竞赛信息的管理。面向的对象为教师、学生及普通浏览用户,主要功能有竞赛介绍和竞赛举办通知,在线展示优秀项目,交流讨论等。
(3)系统后台管理。面向的对象为教务处,主要功能有用户账号管理、数据报表管理、查询统计、Web界面的公告管理。
下图为将需求分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来描述得到的用例图。
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前期的需求分析,我们设计了集学科竞赛项目管理、竞赛信息、后台管理功能于一体的高校学科竞赛管理系统,系统涵盖了学科竞赛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竞赛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竞赛报名、竞赛实施、竞赛信息、竞赛成果展示、获奖统计、经费管理等环节的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教师可以借助该系统,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和实施学科竞赛工作;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在线进行竞赛报名,查看和浏览竞赛方面的新闻和信息,学习和了解各类学科竞赛介绍,并利用系统进行学习和交流;各学院和教务处可以利用系统对项目立项、经费等方面进行管理,监控各项目进展情况,获取等各类统计数据。
二、系统架构及实现
1.系统平台搭建
本系统采用应用程序典型的三层架构,Web表示层面向所有的用户,通过统一的接口,将用户的输入向业务逻辑层发送请求,业务逻辑层将请求按照统一的逻辑规则处理后进入数据库操作,然后将从数据库返回的数据集合封装成对象的形式返回到Web表现层。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的操作,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在该架构下,用户表现层甚至可以不知道数据库的结构,只要维护与数据访问层之间的接口即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对用户表现层开发人员的要求,因为表现层不需要进行任何关于数据库的操作。系统为B/S结构,Web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2008,信息服务软件为IIS 7.0。
2.关键技术
本系统使用+Visual 2008+SQL Server 2005进行开发。以其良好的结构及扩展性、简易性、可用性、可缩放性、可管理性、高性能的执行效率、强大的工具和平台支持和良好的安全性等特点成为目前最流行的Web开发技术之一。而采用语言的网络应用开发框架,目前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优势主要是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业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此外,通用语言的支持能力使开发人员能在C++、VB和C#间进行自由转换。在配合MS SQLServer服务器的使用,在Visual 中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和修改,以及数据表、视图等的浏览和修改。
在开发过程中用的关键技术有数据访问技术、Cookie编程技术、动态菜单的脚本设计技术,使用的关键对象有Connection、Command、DataSet等。表示层采用模型一视图一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模式,通过继承Systerm.Web.UI.UserControl,自定义用户控件,并利用页面组合控件来实现视图。业务逻辑层通过接口IDBAccess完成对数据访问业务的调用。数据访问层处理数据的所有的类和方法都放在DBAccessFactory中,通过接口IDBAccess向外提供服务。DBAccessFactory中,最高层静态父类IDBAccess包含了一些基本方法;抽象类DBAccess继承类IDBAccess,定义了一些常用变量和公用的抽象和实例。
三、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1.管理流程
系统设计是基于项目过程管理的思想,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科竞赛多年的管理工作实际,设计的项目运行流程如下:
竞赛申报阶段:教务处启动本年度的学科竞赛项目申报工作后,教师根据国家、省竞赛组委会的竞赛通知和安排,在系统中申报本年度拟组织学生参加的竞赛;各学院对本院申报的竞赛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和把关,学校组织评审专家进行在线评审,根据全校申报情况、各竞赛的性质和层次、面向对象和专业,确定本年度立项项目和经费资助额度,并在系统中进行。
竞赛实施阶段: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竞赛。竞赛分为校级竞赛和校级以上(国家级、省级)两类。校级竞赛由指导教师在系统中竞赛举办通知,学生在系统中进行报名、提交竞赛作品,校内专家评审后,在系统中获奖名单。国家级、省级竞赛是在校级竞赛基础上,择优选择学生参加,待获奖名单公布后,由指导教师将获奖名单导入到系统中。
竞赛总结阶段:教务处从系统中获取各类获奖数据,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和成果;依据相关管理办法,计算并给予获奖学生相应的奖励学分;进行相关数据的归档、分析,比较各类竞赛的成绩,为下一年度的工作做准备。
2.各角色功能设计
结合学科竞赛管理工作流程,系统设置了指导教师、教务处、学生、学院管理员、评审专家、普通用户6个用户角色。
(1)指导教师模块
指导教师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项目申报、竞赛信息、竞赛管理和组织、经费管理及交流互动等。教师在系统中进行学科竞赛项目申报,填写拟参加学科竞赛的基本信息、往年参赛情况、参赛计划及实施方案、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待项目立项后,利用系统组织开展竞赛,竞赛信息、设置竞赛起止日期、查看报名学生及竞赛结果等;对于校级以上的竞赛,教师可以导入获奖学生名单,上传获奖学生的作品;竞赛结束后,上传项目总结报告;在竞赛过程中,可以提交经费使用申请,可以利用交流互动功能,回答学生关于竞赛方面的问题。
(2)教务处模块
教务处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和学科竞赛管理两方面的功能。系统管理的相关功能有:系统设置,设置系统的相关参数;数据初始化,与教务、人事管理系统对接,导入全校的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和老师数据;权限设置,分配和设置评审专家、学院管理员权限;Web界面管理,在公告栏项目立项及结题、竞赛报名等校级通知,在新闻动态栏学生参加竞赛的获奖新闻和图片,在竞赛简介栏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的赛事简介。项目管理的相关功能有:项目立项评审、经费分配及使用审批、项目信息、项目过程管理、过程信息查看、获奖统计、数据分析等。
(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查看学科竞赛信息、在线报名、上传竞赛作品、查询竞赛成绩和获得的奖励学分、交流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各类竞赛简介,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竞赛,同时系统也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将获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通过系统的交流互动功能,学生之间可以开展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教务处咨询竞赛方面的问题。对于团体项目,学生可以事先进行组队,在系统中直接报名,也可以利用系统进行选择组队。
(4)其他角色功能
学院管理员:各学院组织专家组,对本院申报的学科竞赛项目进行初步审核,由学院管理员在系统中进行推荐操作,将本院教师申报的项目推荐到学校。学院管理员一般可以是教学秘书或教学院长。
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分为院级评审专家和校级评审专家,可以通过系统,在线对申报的学科竞赛项目进行评审和打分。院级评审专家由学院管理员进行设置,校级评审专家由教务处进行设置。
普通用户:可通过访问系统的Web界面查看教师、教务处竞赛的信息、公告和获奖成果,但不能登录系统。系统设置了用户注册功能,普通用户注册后,可以和系统中的所有人员交流,如向获奖学生咨询相关问题。
四、系统主要特点
本系统实现了学科竞赛的信息化管理,既能实现对竞赛信息的高效率管理和控制,又能满足竞赛的决策者对竞赛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需求,同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实时的信息查询
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可以利用系统,实时查询学科竞赛的信息。各级用户(指导教师、教务处、学院、学生)可实时查询竞赛相关信息,如竞赛简介、竞赛举办信息、学生报名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方便质量监控与管理。
2.方便的统计分析
教师可以利用系统获得全校学生的报名数据,教务处可以方便地获得各学科竞赛的获奖信息。自动生成各种分析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等,如各竞赛不同年度的获奖成绩、获奖人数对比表,各年度投入经费和获奖数量的关系对比表,历届竞赛信息统计表等,为日后学科竞赛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3.良好的数据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