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9: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财务审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财务审计论文

篇(1)

工程预决算审计和基建财务审计贯穿于整个过程跟踪审计工作中,相比以前单一、传统的审计方法,二者相结合的审计方法有以下优点:①审计信息更加全面、准确;②提高了审计效率;③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审计结果。如以前独立的、单纯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在项目立项、概预算执行、材料认价、施工单位转分包、工程造价高估冒算等问题上,只是各自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处理,没有融合贯通,从而使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无法达到二者相结合所能取得的审计效果。

1.2两者相结合,是高校内部效益审计由定性向定量分析转变的关键方式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审计部门往往从决策管理的角度进行审计评价,侧重于定性分析,而忽视了从效益角度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定量剖析。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相结合,是高校内部效益审计的重要保证,在高校内部审计综合分析方面,它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法,对经济责任的界定与追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力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使得内审评价更加具体全面。当前效益审计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财务和工程审计相结合运用,来保证达到教育投资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

2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在高校内审中相结合的具体应用

在审计某高校的一项新建工程项目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使用社会咨询机构审计力量,组成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合作审计组,对概算总投资为2.36亿元的某项目进行了试点审计。经过为期一个季度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查出相关违纪违法问题约11252万元,这其中包括以下内容:多列概算1153万元,超预算957万元,虚列成本135万元,违规分包、截留、获取非法所得264万元,隐蔽工程虚列签证2095万元,挤占建设成本699万元,无计划开支900万元,核减工程造价2015万元,漏交税金1491万元,少计收入1543万元。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在实现全面审计基础上从两者不同专业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疑点,并且抓住这些问题、疑点进行重点审计,高效率地完成了发现违纪违规问题、核减工程造价、发现案件线索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任务。两种审计结合进行,可以共享项目基础资料,并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对决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定量剖析。在审计工作中,重点工作是促进控制工程造价以及规范工程管理,通过技术经济审查、审计控制和评价相结合,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运用财务与工程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对项目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了审计工作。这是以往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和单纯进行造价咨询的社会机构审计都无法得到的。

2.1事前结合审计

事前结合审计指高校审计部门通过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决策、概算等方面的把关工作。事前结合审计主要进行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审计工作,包括项目立项与批复、工程概算、合同签订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在项目的决策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招投标与合同签订阶段。在此阶段,审计人员要通过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有效地把握好监督决策的准确度,控制好概算编制的真实完整度。据统计数据显示,项目建设期间,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及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很大,因此决策方面的把关工作是审计工作的关键点。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工作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审查、评估及分析方面,其审查内容有项目建设立项建议书及初步设计方案,评估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生产建设条件等方面,分析内容包括技术方案、可行性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

审计人员从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地理适宜性、技术方案先进性、施工方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工程审查;从财务盈利能力、资金规划的合理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财务审查。对于公益性、非盈利性特殊项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盈亏平衡产量分析法、生产能力平衡法、净现值法、成本法等方法对上述工程和财务方面的内容进行审查,并作经济费用的效益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全面的审计报告。通过这种结合审计,高校审计部门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项目的决策情况给出一个判断,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从而避免因决策失误让项目盲目立项开展,进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人员要在各自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工合作,有序进行审查工作。审查内容有:项目概预算编制依据及深度,项目建设的规模及标准,项目设备规格、数量和配置,初步设计的内容,审批手续的齐全性,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

2.2事中结合审计

事中结合审计指高校审计部门通过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金、结算等方面的把关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事中结合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查处概算执行、材料认质认价、招标人费用项目控制、变更签证控制、付款控制、施工单位转分包。事中结合审计应该着重审查的内容有:工程概预算的审批及执行情况、合同中与资金相关条款的合法性及履行状况;工程进度款结算、设备材料的管理、应缴税费的计提和缴纳情况等。其中,他们在合同调整的合法性、建设标准的执行情况、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的真实性、超概算外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概算等问题上运用结合审计的方法比较突出。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互相交换各自收集的信息,并通过交换意见,对项目的各项成本费用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以保证各项资金专款专用,避免了虚列成本、乱开支、挤占、挪用、截留、转移、损失浪费等现象,确保了拨款与工程进度的一致性。

一个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关键之处在于工程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因此,审计要把这个关键点作为重点审计,深入分析查证,落实资金是否到位,拨付是否按计划进行,资金使用是否按国家规定进行使用,进度款支付是否坚持先审计后付款的原则进行,把这些问题审查到位,才能更好地控制造价,有利于后期的决算审计。事中结合审计的每一次工程结算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工作,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原始记录,各种资料的审查对于工程结算的准确度有直接的影响,更体现了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合法性。财务审计在此阶段主要关注“预付账款”、“建安投资”、“应付账款”等科目,这个阶段的审计主要以工程审计为主,财务人员配合。工程审计人员可通过认真核对工程量、定额、图纸、变更签证资料及相关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签证、招投标文件、取费标准等资料,认真套用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或有关定额,审核应该结算的价款,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维护学校的利益,并同财务人员实际结算的价款进行对比,看是否按审计金额结算工程价款等情况,财务人员亦可根据账目数据查看施工单位的可疑资金动向,抓住疑点线索,进行深度审查。

2.3事后结合审计

事后结合审计指高校审计部门通过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决算、效益等方面的把关工作。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包含工程和财务两个专业内容,主要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批复,对预决算的金额、决算编制依据、项目建设资金的循环过程、债权债务、办理交付固定资产等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它贯穿于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相当高的财务和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内审人员不仅要对工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程结算进行监督,而且还要对财务信息的合法真实性作出评价。总之,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有助于提高竣工决算的质量,正确评价投资效益,总结建设项目经验,改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决算审计应在结算审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审查工程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工程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及结余等财务情况、工程项目合同工期执行情况和合同质量等级控制情况等,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竣工财务报表进行核实,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被审单位资本性支出的基础情况,还可通过审计账表的对应性,为资金使用的绩效分析提供准确数据。工程人员以竣工资料为依据,利用多种专业技术审计法,审查结算中定额的套用情况、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复核、审查取费标准、利润和税金的审查等,并将预算部门的结算书与财务已入账的结算进行核对,审查是否有漏项等问题。

篇(2)

1999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校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此后我国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大幅增长,特别是扩招的头几年,招生数每年都增加50万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9%。与此同时,政府大幅增加了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据统计,现在每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999年的4倍多。

虽然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逐年增长,但由于扩招势头更猛,高校还是普遍面临资金窘迫的问题。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各高校采用融资、信贷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7月,全国政协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且仍有扩大趋势,许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某省一重点高校贷款额度高达30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光贷款利息就要支付1.5亿至1.7亿元,曾因资金入不敷出公开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可见我国面临的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在此国情下考察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是否发挥了最大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正是高校绩效审计应承担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从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发展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至今其力度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至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就更加滞后,目前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文献的归纳梳理,探寻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尚存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当前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系统研究虽不多见,但研究内容已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和资金范围的研究

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多数研究都指出应是国家审计机关,客体则是各类高校,审计的资金范围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如张健,2006;冯祖丽,2009等),或者是高校的预算资金(如章毓育等,2009;刘研杰,2010等)。也就是说,多数研究都将高校绩效审计定位于政府审计机关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督上,认为高校绩效审计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监督和促进机制,因此其目的在于为政府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和促进高校提高经费支出效益。

二、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绩效审计是通过考察一系列的指标对某主体的绩效作出评价,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思路,一类是按照绩效审计的总目标,结合教育资金从投入到产出的几个环节分别设定绩效审计的指标而形成体系。张健(2006)参照2000年10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国家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认为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改善高校财政拨款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加强管理规划和管理控制,提出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高等教育成本的审计、高等教育投资配置的审计、高等教育效果的审计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衍生出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良好制度性三大类指标。曾凡昌(2008)的指标设计从绩效审计的目标到具体指标共有五个层次,基本遵循的也是由目标决定教育资金的使用过程,再由过程分解为指标体系的思路。他将指标作了细致的分级,共设计出68项具体指标。冯祖丽(2009)将指标体系分为资金耗费情况、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产出效益三个大的方面来设定。章毓育(2009)认为对预算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起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和财务决算的后馈作用,从而提高整个预算经费的使用绩效,并且将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和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两大类。

另一类研究是在设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引入战略管理学科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陈希晖等(2008)分析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在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进一步将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结合起来,认为高校要发展,也应实施战略管理,这是一个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战略目标,对战略计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在确定绩效审计指标时,应以学校的定位作为总目标,然后建立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目标,设计整体层面的和部门层面的核心指标,再层层分解,最后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

陈希晖等(2008)和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都是将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维度直接应用于高校绩效审计领域而设计的指标,有些指标更像是管理而非审计指标,如客户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他们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客户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资金来源的单位如科研合作单位等,在客户层面上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这三方面都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根据客户满意目标设计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再分别对它们设计一些二级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设计已经脱离了绩效审计的特性,高校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个方面,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胎于财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而高于财务审计。因此在设计指标时,不仅应考虑其审计学科的性质,还应考虑与财务审计的衔接问题。

三、高校绩效审计指标的评价方法

有些文献在研究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对指标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探讨。高校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整体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产生了如何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说来,对多指标的评价主要是给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将指标值以一定的方式综合起来得到评价值。周萍(2009)对指标体系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并以某高校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冯祖丽(2009)对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组合,成为层次―主成分分析组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综合。

四、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极具参考意义。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支撑。当前的研究尚未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多数研究只简单指出高校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有些研究甚至不涉及这一问题,或语焉不详,只有极少数研究指出绩效审计应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周萍,2009)。其实,绩效审计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进行的监督,也可以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主体不同,审计的内容、客体、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都会不同。因此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应首先从审计主体及其立场出发,构建一个由主体、客体、目标、范围、模型、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以资金管理过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虽然资金使用的过程较为清晰,但各类指标与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对应却并不再显著;以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似乎偏离了绩效审计的学科性质,而更倾向于管理目标,指标也难以与财务审计的数据和结果衔接。因此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探索。

第三,当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指标体系的设计阶段,鲜有以实例进行的真实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无论涉及到的是财务还是非财务数据,学校的内部数据难以取得;二是难度更大的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标准来判断指标值的合理性,没有比较的标尺,就难以作出结论,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文献中只有周萍(2009)以某高校财务审计数据进行了尝试性的绩效审计,然而这次尝试针对的是高校整体,由于没有现成的标准或其他高校的比较,虽然计算出了具体数据,但未能作出较为具体的结论并给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绩效审计的作用尚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指标体系因缺乏适当的标准被束之高阁,则会造成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在研究的初期尚缺乏成熟标准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展开实务工作是当前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冯祖丽.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章毓育,张佳春,李运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98-100.

[4] 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07(5):56-57.

[5]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84-188.

篇(3)

1引言

财务审计问题在高等学校基建项目中十分常见,为了能够使得其影响大幅度降低,不仅需要对财务预算进行较为明确的分析,同时还要对财务审计中暴露的各种问题进行监督和预算,这样才能使得基建项目的财务审计更为精确。

2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财务和审计问题

2.1概预算审核不严格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算和估算等的“三超”现象频频发生,其中的根本原因与制度之间无法脱离干系,因为项目的投资超标,所以申报不成功,所以各大高校也是不得已才如此,也因为内部的原因导致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审核不严格、投资不适当等问题出现。

2.2财务的决算编制不够及时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当中表明,建设单位必须要在三个月内完成竣工的编制工作,可是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的建设项目已经完全验收收工却迟迟不能够结转固定资产,更不向相关部门汇报,主要原因在于:工程结算的时间拖得太久,会计也无法汇总估算项目建设所用的成本,因此影响了财务决算编制。

2.3内部的审计和监督不严格

在高校的审计部门当中,需要按照规定对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审计,来达到监管审计的目的,但根本的实践当中,审计部门需要对各方面有关竣工的结算进行统计,但是却忽略了竣工固定的交付资产的决算和监督。

3高等学校基建项目财务审计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财务审计的必要性认知

根据高校的基建项目来确定好财务核算的完整真实性、合法准确性,保证财务结算的质量,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公平公开公正的认识项目基金的重要性和监督意识。

3.2评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高校的基建财务审计当中,可能要对学校的基建财务进行制度方面的健全和管理[1]。在检查基建财务部门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可查看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做好财务的划分和资金物资方面的建设工作,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掌握准确的数据信息,对交付资产的部门进行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3.3审核投资“四算”

投资的“四算”是项目实施当中对每个时期形成的不同种文件,其中进行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重要指标,给拟定的建设项目进行预估;在设计的初步阶段根据图纸的金额来确定工程的预算估价,从施工图纸和设计工程等进行估算和审核。结合国家的相关文件内容进行研究,确定好一个可实施、可研究、可设计利用的方案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组织好竣工工程的施工单位,并对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审计,反复核对施工工程,确定规范的计价表和施工量,并依据合法流程手续。

3.4查阅招投标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议纪要

在工作人员进行审计招投标文件的时候,需要根据法律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来寻找投标的文件。一种是投标的方式,只要是五十万以上的项目都可以进行公开的招标,分解项目,化整为零。根据十万到五十万的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确定《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查看有投标资质的单位是否达到三个,并对其进行单位组织的邀请投标。采取合理的招标方式,让投标项目的合同、协议更为清晰、具体。根据招标文件采取议标方式招标的项目,结合审核查看是否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和管理方法。对招标的文件和招标的答疑方面进行审核,确定招标的文件合理合法,评分的标准准确无误以及条款的合理合法,根据审核的招标文件有无模棱两可的情况发生,查看评价的标准是否合理有效,评分标准是否准确有效,积分的标准是否合理,根据实际的价格、方法、付款、工期、质量的调整进行质量维修。

4财务审计问题

在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案例分析某高校在进行基建项目的建设中,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财务体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分析。在进行现金流量报表的使用中,财务人员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审计以及审查。在进行防范其虚伪性的过程中,首先对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财务管理者应当对现金流量的构成要素了如指掌,只有这样在流量报表出现问题时其才能够一目了然地发现其中的虚假因素[2]。表1为某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审计:从上表中我们能够看到现金流量表主要由现金的流入、现金的流出以及流量净额决定。所以,在进行防范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实际性的考察。

5结语

在对高校的基建项目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性审计,首先需要对财务审计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较为明确的分析,不断加强对于财务数据的监督与审计,并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进行财务审计的案例分析,最终使得整体的财务审计效率得到显著性增强[3]。

【参考文献】

【1】王险峰.建设项目财务审计中值得注意的方面[J].审计与理财,2003(08):22.

篇(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及未来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以后我国高考的学生数将逐年下降。基于此,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各财经高校应严控招生规模,在维持目前招生水平的前提下,有可能的话还应逐渐降低招生规模。

2.明确目标定位,培养财经人才

尽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是审计学,但教学定位不应只限定在审计,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的重要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面都得到体现,如政府部门的经济效益审计、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审计等。因此,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以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财经人才为目标。

3.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与认证教育相结合

与其他行业的显著区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职业化的行业,从业人员需获得相关资格认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准备,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与国际会计师资格考试相结合,将相关会计师资格考试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在引进先进教学体系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通过相关资格考试。

篇(5)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作为考核教师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的积极性,高校纷纷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如岗位津贴、绩效津贴和科技奖励等,这些津贴和奖励的发放和职称评审都是以科研业绩考核为标准。由于高校科研考核评价存在科研成果与利益挂钩,教师如能多,多申请科研项目,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职称的晋升。导致科研人员过分追求科研数量,勿略了科研质量。科研人员想尽办法多拉项目,甚至出现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严重损坏了学术风气,造成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趋向日益严重。

(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认识模糊

有些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自已争取来的,用的不是学校的钱,经费的如何开支和学校无关,财务部门也不应监管。在经费使用上基本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财务部门应按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进行核算。造成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权力过大,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有些课研经费大部分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个人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只占小部分。

(三)科研经费核算和审计不到位

科研经费使用上无计划,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制度不健全,往往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问题出现。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财务人员不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财务人员只进行科研经费的核算对是否已结题不清楚,造成已结题的项目经费在学校的财务账面上却没有结清。其次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的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四)科研经费沦为新的高发腐败现象

科研经费在支配上出现违规现象主要有通过拉关系走后门送礼争取科研经费,通过不正当手法将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与科研采购人员和财务人员相互勾结腐败等现象。浙江省近几年高校出现了科研经费违法犯罪的案件,3年来各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共查处案件95件,党政纪处分108人,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二、高校科研经费问题产生原因

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津贴的发放,都是以教师论文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往往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论文数量在上升,可是质量整体处于下降,教师没有静下心来搞创作搞科研,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时有发生,目的就是只为了职称评审和。

科研主管部门主管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如何分配科研主管部门具有决定权,科研单位为了取得更多资金,到处跑关系送礼,更有甚者虚设课题骗取资金,有些科研管主管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由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取得科研经费,而后将发票在申报科研单位报销票据,这就是权权交易的典型。

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是学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科研处往往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乎财务管理制度认为应由财务部门掌握,而财务部门也会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争取来的在执行财务制度时相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意识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管理制度健全性不够,经费预算真实性有限。由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普遍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已争取来的不是学校资金,学校不应按学校的财务制度管理,而造成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管。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申报的随意性很大,随意编报经费预算,报销时往往实际和预算不符,核算时无法根据科研编制的预算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审核,使得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相符。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对科研经费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来规范。在制定科研经费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口径,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约束监督机制

篇(6)

一、引言

工业革命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研究。1995年,在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审计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此,必须分析、研究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创造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规范。

(一)关于环境审计的职能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力工具,在经济活动中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环境审计职能作出阐述,以其推动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

(二)关于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早期学者通常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部门。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对环境审计主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全面,陈思维、李菊香(2010)认为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由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共同组成。

(三)关于环境审计的客体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认为环境审计的客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针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的财务审计、针对组织业务活动对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鉴证的合规性审计,以及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的绩效审计。

三、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概况

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两方面考察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内容轨迹,可以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分为综论型、概念-意义型、现状-对策型、具体理论及文献综述5类,实务研究主要按审计主体不同分为环境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企业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国外环境审计及其他等6类。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在所查文献中,属规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导地位,属实证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论与实际衔接不足。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档案研究和实验研究。

(三)中国环境审计的主要推动力量

论文研究的推动力量对论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中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的舞台,必须遵从相应的环境准则。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企业都会回应这种压力,来承担环境方面的义务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正是社会回应理论所主张的观点。

四、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论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注重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或国际环境审计理论的中国化,实务研究上与国际接轨,密切关注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层面的环境审计。

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比较窄,偏颇性和羊群效应明显。从主体来看,企业环境审计的论文最多,通过分析其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责任审计,而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背景下的环境财务审计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论文的研究视角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视角偏向审计和会计,一是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看,会计类核心期刊文献占总核心期刊文献的主导;二是从研究者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单位基本为会计院系,环保部门和企业的文献不多;三是环境审计学位论文专业背景的大部分是会计学专业。

与国外环境审计研究侧重生态环境评价和审核不同[3],我国环境审计研究首先由会计和审计界发起,研究者对会计审计问题熟悉,而对生态问题了解不够,这限制了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开放程度。

(三)研究层面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迅猛发展,让我们从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从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层面的提高,在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论文明显增多。

然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一是概念、意义、现状、对策等深入研究较少。二是重复性研究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重复和盲目重复。三是研究方法显单调,许多研究直接搬用审计学常规研究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中“环境”二字缺乏考虑。

五、总结

篇(7)

《理论前沿》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甘肃省妇女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研究中心学术支持的理论性综合类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中国出版研究院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排行四连冠期刊、甘肃省一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244,国内标准刊号:CN62-1004/C,国内邮发代号:54-47,国外发行代号:6271M。

现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政府、高校和理论研究单位以及个人征集优秀稿件。征稿范围包括:学术前沿、教育新观察、科教研究、经济政策、理论法规、金融财经、财务审计、企业管理、工程建筑、科技成果、体育论坛、医学探索等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所刊论文被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收录。

具体征稿事宜说明如下:

一、征文形式与要求

(1)论文要求:格式要符合规范,每版约2300字符,摘要:150-200字,关键词:3-8个,上交电子文件(word格式),尽量不用或少用图、表,不需英文摘要。

(2)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3)请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作者简历: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省、市、县全称)、联系电话、Email、职务职称或学历、研究方向、样刊邮寄详细地址(省、市、县、街道门牌号、邮编)等。

二、投稿及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199号甘肃日报社祁连山房产大厦14层 邮编:730030

(2)电子信箱:

(3)联系电话: 0931-8459318

三、说明

投寄论文经本刊编委会审阅通过后,将在《理论前沿》杂志上公开发表,后,杂志社向作者赠送当期样刊1-2本。

本刊审稿时间约为两周,请作者注意查收电子邮件回复。来稿一般不退,如不予采用,请自行处理。

篇(8)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 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为主要学科的财经类本科教学型院校,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四个专业。审计学专业于2013年开设,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其培养目标定位不很清晰,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本文针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四方面入手,来完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前提,所以审计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培养目标问题。

国内高校一般划分为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二本普通院校、三本民办院校、高职高专。985、211院校、一本重点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注重理论研究,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二本、三本院校属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就业一般定位在中等层次;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这三个层次的大学差异化核心定位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的低层、中层、高层是指就业层次的低、中、高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属于三本民办院校,其核心定位为考证、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中层就业领域,这也就决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该选择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课程支撑着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曾晓虹、刘海燕,2009),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并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课程设置一直处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目前课程设置还存在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课程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将审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层级,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一)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思考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按审计主体不同开设了审计学、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划分容易造成研究对象不明确,课程边界模糊不清,造成知识的重叠。通过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曾晓虹、刘海燕,2009)。审计学原理主要介绍了审计的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审计职业环境、审计流程的完整理论,并涉及到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主要介绍了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技术与方法,这两门课程是审计专业课程的基础。财务审计在审计学原理的基础上,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括审计中的五个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绩效审计在介绍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这四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一方面涵盖面较广,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课程的界限,比较科学合理,应予采纳。

(二)审计学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程设置要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会莉,201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课时数参考表1,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好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这些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即第一、二、三学期;其次重点抓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五、六学期。除了要学好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这四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外,还要学好会计基础,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基础上的,想要做好审计必须先会会计,并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审计专业的学生既会会计也会审计,就业面更广;最后还要兼顾到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在就业时才能灵活适应社会需求。

(三)加大实验课程权重

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以及实训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王全在,2014)。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课程实验。如表1所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针对会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配套有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基础模拟实训,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审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都设置了课程实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带来了传统行业的变革,学生必须要转变思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为此,实验课显得更为重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审计学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作支撑。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隶属于管理系,管理系专职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3%,副高职称占比4.8%,正高占比为9.5%,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职教师职称梯度不合理,缺少副高、正高职称;二是教师缺乏审计学专业背景;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构建职称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由于建校较晚,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缺乏科研意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没有精力搞科研,另外学校科研奖励对教师的驱动力不足。建议学院下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奖励,避免给专职教师分派过多杂事,使其专心投入科研,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加副高、正高职称人数,同时考虑在招聘时引进副高、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或者聘请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里,如此形成一个梯度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招聘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教师目前都是从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中抽调出来培养的,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背景,教师的转型发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建议学院在招聘时尽可能地招聘一些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三)打造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审计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审计学教师应该走出去,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践(翟华云、周运兰、李杨等),还可以适时地聘请审计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企业人士到学校定期给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邹照菊,2008),或者给学生进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步进行,建议学院定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审计专业教师外出实习的机会,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历,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审计学专业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

(一)以知识为基础

“厚基础”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发展有后劲的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一方面教师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用友杯”财会知识大赛、“子遥杯”商业精英挑战赛、财务知识技能竞赛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能力为重点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实验课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校外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保证将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实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做好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一种途径,为此学校要做好规划工作。建议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行“四年一贯制指导”,即从大一的社会实践到大四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都由同一名导师指导,从大一入学就做好四年的实践规划。

2.稳定平台。由学院牵头,与多家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实践平台,如此,企业直接在学校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减少了招聘、上岗培训的成本,学校也能为社会直接输送适合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

3.教师指导。由于实习学生较多,盲目地去参加实习,不仅不能取得实习效果,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负担,为了保证实习能有序进行,建议把实习学生分组,每个分组配备一名审计教师,由专业教师指导,能较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而且实践过程会较为规范、有序。

4.学生实习。要求每个审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实习,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撰写实习报告,而且实习期间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分。

(三)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多方位、多途径打通就业渠道。

1.做好职业规划。对审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时就进行职业规划,在选修课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让其明确自身的就业规划。

2.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自2013年以来我校与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联手举办“会长奖学金”选拔考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成绩优秀者会被推荐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表现优秀者毕业后直接与实习事务所签订就业合同。

3.安排学生实习。大四只安排上学期的课程,下学期就让学生出去实习,让学生在毕业前先到校企合作单位或其他单位提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者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4.举办大型招聘会。每到毕业季,学校会举办大型招聘会,邀请河南省内周边企事业单位到校内招聘。为使学生顺利应聘,在招聘会之前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训练,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通过对比不同类型高校的核心定位,确定了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应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对高校进行调研和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发展规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计划;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最后确立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限于篇幅,没有对课程设置中的各个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审计学专业虽然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任何一个专业从新建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审计学专业依托于成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经过以上四步规划一定会日臻完善。X

参考文献: 

[1]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32). 

[2]梁慧媛.审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01):117-118. 

[3]马春静.应用型本科非审计专业审计学课堂教学设计[J].商业会计,2011,(15). 

[4]林伟,陈菊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5]曾晓虹,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1). 

篇(10)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推行后勤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勤保障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真正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运行和推进过程中,作为内部治理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与资源利用有关的高校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确认、评价和咨询活动,旨在促进和完善高校的管理控制、风险防范、效益创造,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后勤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和绩效等进行的审计[1]。

一、文献回顾

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制衡机制,内部审计在促进公司治理改进和完善方面负有重要使命[2]。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了第一部内部审计著作———《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布林克认为,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并没有完全脱离过去的财务审计,内部审计是作为检查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一种特别手段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王光远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演变做了全面的梳理,他认为,早期的内部审计理论基础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最初在财务领域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鉴证受托财务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随着时代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内部审计由狭义的财务审计逐步扩展为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除具有传统的防弊功能外,其积极的兴利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所处地域、管理层诚信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的评价,进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制定措施加以控制。这样,内部审计既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也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向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37]。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首次被提出来的。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IIA在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这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增值型内部审计活动虽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47]。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文献也是层出不穷。郑婕慧认为,在高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违规和腐败现象,这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威胁,因此,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超脱,无法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从事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经济责任审计因缺乏审计评价标准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建修缮工程跟踪审计未全面开展且仍存在造价失控等问题[8]。王颖认为,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根本是在契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全新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从体制和机制方面改革不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诸多因素,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建立高校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体制,并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工作[9]。代莎从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高校基建风险模型,她认为,基建审计具有所涉金额大、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审计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基建审计成为高校审计的风险高发项目[10]。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或实践角度揭示了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但专门对高校后勤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以及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提出了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

在我国高校,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不仅拥有的人员多、业务种类繁杂,而且资金占用和消耗往往十分巨大。后勤系统能否高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甚至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内部审计在高校后勤的运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运行的规范化

高校办学离不开后勤系统的保障,而后勤系统支出庞大,一所万人规模的高校,其后勤系统每年的资金投入往往动辄数千万元。财务信息失真往往是后勤运行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后勤经营活动是否规范决定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率,而开展后勤审计可以对后勤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后勤审计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依据,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其所进行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以及有无违纪行为、损失浪费行为等,从而有利于督促高校后勤系统遵守财务纪律,改进经营管理,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后勤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从这个角度看,后勤审计对后勤运营监督的重点包括:检查后勤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检查后勤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检查反映后勤经济活动材料的真实性等。

(二)内部审计的决策服务职能有利于推进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学校管理层可能更重视宏观管理,有可能忽略过于细微的环节,而后勤系统的内容庞杂、工作覆盖面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注重细节管理,这些细微地方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需要一个部门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提供角度全面、观点可靠的信息,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后勤审计恰好能通过发挥决策服务职能使学校管理层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地了解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后勤系统的组织增值。

(三)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机制创新

有效发挥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后勤审计的重中之重。这里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别于管理职能,并不是内部审计人员去参与管理后勤工作,而是通过检查、评价、咨询等方法协助管理者了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制度完善。对后勤实体的管理控制可以涉及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具体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效果、基建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等等,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采用正确的标准去评价后勤管理计划及计划的执行过程;后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能否保障计划的正常运行;是否将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以便管理者进行决策等。随着高校后勤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管理控制功能有利于加强后勤系统的内部控制,推进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平顺过渡。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功能不仅是监督鉴证、查错防弊的需要,也是后勤系统组织增值的需要。加强后勤审计有利于加快后勤改革,并能为后勤社会化提供保障,但综观目前高校的现状,诸多因素制约了后勤审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

在高校后勤审计中,审计主体是高校的内审部门,而审计客体则是与高校整个后勤系统相关的所有机构、活动和业务。与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后勤审计有其独特性。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风险决定了加强后勤审计的迫切性

我国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组织。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归高校所有。不论是“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还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源将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承包或托管给承包公司模式,高校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这就存在作为高校后勤归口管理的行政部门与实体(后勤服务公司和后勤集团)共同管理的情况,结果造成投资者和经营者权属范围不稳定、相互之间职能交叠、职责定位不清晰,“实体”经营者与“小机关”管理者之间矛盾不断,使得后勤实体很难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管、控制制度,从而造成监管难度大、财务漏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大等现象,这是后勤财务核算和后勤审计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后勤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后勤审计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些高校的后勤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后勤审计在促进后勤管理和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找茬”,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组织增值”等职能缺乏认同,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高校后勤行业跨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后勤系统具有涉及行业面广、规范化程度低等特点。为充分保障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后勤往往涉及多个行业,通常包括饮食服务、宿舍管理、校园物业、运输服务、医疗保健等。整个后勤系统就是由多个不同实体组成的一个小社会,其行业跨度非常大,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同时,与外部的服务性企业相比,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而且对这种不同的后勤行业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后勤服务标准,对后勤管理要达到的程度、服务水平、采取的管理模式、执行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后勤工作往往只是维持现有状况。另外,高校后勤部门摊子大、环节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总之,高校后勤运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因此,审计必须根据各实体的经营特点、性质、服务对象等因素的不同来分门别类地选择审计方法。

(三)高校后勤服务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高校后勤工作按其服务内容与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项目:保障项目、经营项目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经营(或半保障)服务项目[11]。由此可见,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服务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去运行。比如,政府和高校对学生食堂的经营实行免税政策,学生食堂的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学生食堂用房实行零租赁,水、电、气收费执行居民价格等,这些优惠政策最终体现在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上,也就是说,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市场价格,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当然,高校后勤(如学生食堂)的经营者不能没有利润,因为没有利润就没有主体来经营。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营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对后勤系统效益性的考核,这既是学校管理层基于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后勤实行社会化、企业化改革后追求自身利润的客观需求。

高校后勤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双重特点对高校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后勤经营者要融入市场,通过竞争在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后勤要提供保障,保障社会效益和体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审计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评价时就会面临公益性与效益性的两难选择。加之目前既缺乏一套正式准则对高校后勤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加以界定,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予以参考,因此高校后勤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此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职能决定了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高校后勤并不仅仅是通过为广大师生提供保障来满足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育人功能也是高校后勤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对高校后勤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企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在充分考虑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职能的特殊性情况下进行综合权衡。

(四)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决定了后勤审计基础的薄弱

自高校后勤改革以来,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使得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兼具事业单位财务与企业单位财务的双重性质,但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这给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了巨大困扰,从而使得后勤审计无据可依。就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审计来讲,如果没有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制度作为依托,就无法对添加会计科目的核算做出判断,因此审计评价便无从谈起。比如,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既有对学校拨入经费及其支出的核算,也有对企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的核算;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高校后勤既有用学校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也有在高校后勤改革后用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有高校、后勤共同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对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财务支出方面,高校后勤有些部门(如车队)既有学校拨款收入,又有对校内外的经营服务收入,这两部分收入在用于车队的支出方面如何进行合理、准确地区分是高校后勤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加大学校拨款部分的支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由于核算方面的原因难以准确划分。

(五)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决定了后勤审计成效的局限性

高校后勤审计工作具有任务多、难度大、风险点多等方面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力量明显不足。据调查,目前只有3%的高校设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中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有3人以下的高校占40%,4

6人的高校占46%,7人以上的高校占11%,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其工作责任明显不匹配[12]。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审人员由会计、审计及基建工程专业的人员组成,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审计人员的数量、专业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后勤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后勤审计工作在无形中被边缘化了。

四、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的财务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及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审计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后勤审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强后勤内部审计有助于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能够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后勤审计,以助推高校后勤改革。

(一)提升审计职能定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后勤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是创造组织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的损失时,组织价值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会带来组织价值的增加。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宣传后勤审计。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识到后勤审计不仅是监督和管理控制的要求,也是组织增值的需要。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后勤审计工作,要为后勤审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配合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来树立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

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具体来讲,应适当增加后勤审计人员编制,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能通过增进与其他审计部门的交流来共享信息经验和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应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以改变人员结构单一的现状,从而形成一支既掌握现代审计理念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二)梳理后勤运行风险,拓展内部审计服务内容

后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的风险点。“管理层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决定本企业准备接受多大的风险,因为风险可以经过奋斗而创造价值。当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够达到企业利润目标与相关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并在追求本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度资源时,就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1315]。内部审计以风险为出发点不仅能够使其服务范围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直接联系,而且以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根据后勤系统的运行实际,帮助后勤部门梳理出可能的风险点,从而直接为学校管理层或后勤经营者提供专业建议,使内部审计服务更有价值。

(三)明晰产权关系,健全后勤财务核算体系

许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这不仅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还会给后续的后勤审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协助学校尽快对后勤集团的资产进行清查、评估及产权界定。财产清查工作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协同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清查对象包括后勤企业占用的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货币资金、结算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等[16]。资产评估应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中介机构的工作,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位和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行政部门与后勤实体相分离,两者分别进行行政活动与企业活动,以便给后勤经营实体更广泛的自由度,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后勤服务市场的竞争。

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讨设计一套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使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及高校后勤审计有依有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仍是解决当前后勤财务监管不到位的有效举措。会计委派制由高校财务部门委派会计人员帮助后勤集团建章立制,理顺后勤集团各实体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会计人员依据各项法律法规为后勤搞好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学校对委派的会计人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以避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1718]。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后勤审计应根据后勤实体的不同类型尝试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

(四)针对后勤运行特点,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审计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审计结论就必然带有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从而难以让被审计单位信服。高校后勤审计要客观地对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收入支出、资产保值增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就必须构建起科学的后勤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尝试从后勤管理思想、后勤管理体制、后勤投入、资产利用效益和安全、后勤服务效率等方面构建起一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下设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还可列出具体的观测点,形成三级审计考察体系,以有利于总括后勤管理的各个方面。然后,再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以相应的权重,通过计算即可得出后勤系统管理结果的审计评价值,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要尝试确立审计基准,以便于对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此外,审计评价的侧重点和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服务实体而有所不同。对于饮食服务中心和宿舍管理中心等服务保障型实体,审计评价应主要进行效益审计,重在对实体的业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其服务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而且必须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对于校园物业中心等服务经营型实体,审计评价应突出服务对象的利益,评价其服务功能是否能够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根据其经营性的特点考虑经营的成本效益。对于经营性的实体,审计评价重在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其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等(如对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超标准收费情况)。

(五)拓展延伸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随着学校对后勤系统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对后勤系统的检查也日趋严格,这使得后勤服务集团的本级账项日益规范,但由于后勤服务集团往往下设多个独立账户,其下属单位的账务是否规范以及与后勤服务集团本级账务的往来关系都是审计的风险所在。针对这些问题,后勤审计还应采取延伸审计的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

第一,应重点选择部分子公司进行延伸审计。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一般下设全资子公司或与外单位合资经营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虽然不是学校直接投资,但他们属于学校的资产。内部审计在对后勤服务集团审计时不应忽视这一部分,而是要重点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子公司进行审计,检查这一部分投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回报:子公司的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将集团本级的一些消费性开支纳入下级财务或将集团本级盈利隐匿在下级财务等不合法行为。

第二,应紧密结合资金往来进行延伸审计。资金往往是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顺着资金流向进行跟踪延伸是延伸审计的主要办法。在延伸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收款、往来单位被审计资金的异常使用情况,特别要注意一些大额整款支出。另外,出借款项也应是关注的重点,即使是在审计日已收回的出借款项也应进行细致的分析核实:是否违规出借资金?出借资金的用途是否合法?出借资金能否收回?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核查清楚,才能最大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建红.浅析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9(9):4243.

[2]HermansonSR,RittbergLE.Internalauditandorganizationalgovernance[M]//RaileyAD,GramlingAA,Ramamoorti

Researchopportunitiesininternalauditing.AltamonteSprings,FL: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2003.

[3]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1960年[J].财会月刊,2003(A2):35;2003(A3):35;2003(A4):35;2003(A5):35;2003(A6):35.

[4]王汉民.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设[J].山东经济,2004(6):143151.

[5]安广实.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3639.

[6]李斌,李小波.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4547.

[7]阮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态势———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3):44

47.

[8]郑婕慧.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9]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代莎.高校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11]柳遂文.高校后勤管理与内部审计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11(2):2930.

[12]沈丽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9(12):122124.

[13]蔡喜忠,范长缨.论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154155.

[14]钱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4750.

[15]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2730.

篇(11)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