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积累的名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一、利用资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兴趣。教材中蕴含的成语与名人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好好利用。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可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以后,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吗?”这篇课文所在的那个单元练习中有一组反映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屡建奇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便会联系所读故事进行熟记,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2.课前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激发兴趣。结合我校“三部九步”教学模式的开展,我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做到了理解与记忆同步进行。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如在教学有关父母恩的文章时,可引用“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或“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雪”等名言激发学生对父母师长的情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学习珍惜时间这方面的文章时,可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或“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的名言,并举例将珍惜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两种行为及其结果作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行名言的积累。
二、几种有效的积累途径
1.课堂教学中积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积累。课堂上积累的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积累,遇到成语与名人名言可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熟记、积累的要求;课堂学习积累,即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时涉及到一些成语或名人名言,学生即时记录在本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熟记积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都想在同学面前露上一手,在教师面前表现一番,这是展开成语和名人名言积累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就利用竞赛背诵的方式帮助他们积累成语,让生生之间互背,小组之间比赛背,男女生之间竞赛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所积累的成语的平台,使他们在竞赛中增强自信,提高语言积累的兴趣。
诵读记忆是积累成语的重要方法。成语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一些优美词汇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库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检查的力度,让学生乐于背诵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用归类法将背诵后的成语进行整理,如数字成语、历史成语、寓言成语、写人成语(人的神态、动作、心理、品质等)、写景成语(山、水、花草)等。
2.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阅读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加之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着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或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句;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信息,辅助学习;对比阅读式积累,即把写同样内容的不同资料源对比着阅读,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卡片式资料积累。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从垃圾中淘宝不如变垃圾为宝。 ——日本民谚
1明代燕乐机构的设置
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后,便立典乐官,开始初步制定雅乐和燕乐制度,[1]如规定“朝会燕享兼俗乐礼应奉仪司掌之”、“十二月置教坊司,掌宴会大乐,设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舞、左右司乐皆以乐工为之,后改和声郎为奉銮”。由此可知,明朝建立前,奉仪司是掌管朝会、宴飨及宫中的所有俗乐的音乐机构,权利比较集中。后又设立教坊司,专管宫中的宴会大乐,设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舞、左右司乐等乐官,他们在演奏燕乐时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在洪武元年,将和声郎改为奉銮。
“洪武元年置礼部,掌管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尚书正二品,有侍郎辅佐。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隶礼部。钟鼓司,属宦官四司之一,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1]从中可以看出,洪武元年,礼部是统管雅乐和燕乐的部门,礼部的权利很大,教坊司和钟鼓司都是隶属于礼部的音乐机构,教坊司主要掌管外朝的乐舞表演,钟鼓司专管内廷的俗乐表演。教坊司中的乐官有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均为九品官,在宫中的地位较高。而钟鼓司的地位就比较低下,由宦官担任。
《明会典》载“凡庆贺皇太后圣节,女乐、奉銮等官妻五人提调,女乐四人歌章,二十四人奏乐。”[2]可见女乐,在明宫廷朝贺和宴飨用乐中用得比较频繁,深受重视。
总之,教坊司则负责朝会、宴飨舞蹈及宫廷俗乐的表演即乐舞、百戏、戏曲等,其所属乐工及女乐从各省乐户中挑选而出,是一个主要管理明代宫廷俗乐的机构;而钟鼓司则专门负责明朝内廷的音乐表演,即主要负责内廷演戏、奏乐、娱乐等活动,专管皇室的日常演出事宜,一般由宦官来掌握。
2清代燕乐机构的设置
清世祖福临入关定鼎燕京时,全面承袭了明代的礼乐制度顺治初年,“时龟鼎初奠,宫悬备物,未遑润色,沿明旧制杂用之。”[1]“凡祭祀各乐,太常寺掌之,朝会宴飨各乐,教坊司承应。”[3]清顺治初年,宫廷的燕乐机构承袭明代旧制,仍用教坊司,其成员由各省乐户挑选入京充当。顺治初年定,“凡宫悬大乐,皆教坊司奏之。设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协同官十有五人,俳长二十人,色长十有七人,歌工九十八人。宫中行礼宴会,用领乐官妻四人,教坊女乐二十四名于宫内序立奏乐。”[1]可见,顺治初年,清宫廷燕乐中的乐官和乐工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其中女乐备受重视。
顺治八年(1651),停止女乐,改用太监。顺治十二(1655)年仍用女乐,一直至十六(1659)年又改用太监。康熙年间(1662~1722)成立了南府和景山,管理内廷乐舞、戏剧演出事宜,从南方选进教习以教授太监和伶人习艺。道光七年(1827)裁去外学,改为“平署”,但口头上仍称“南府”,以后屡次裁去屡次恢复,直至清末。总之,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以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一百多年。雍正元年(1723),除乐户籍,由精通乐律之人充当教坊司的乐工。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声署。[4]和声署执掌朝会、宴会之乐,隶属礼部,设署正满汉各一人,署丞,均满汉各一人,以礼部、内务府司官充任,供奉、供用,无定员。以太常寺、鸿胪寺、内务府等官员兼充。定乐工编制为120人,不足者,临期在民间雇觅“出清白,通晓音律者”承充。乐工总名为“署史”,并以所司乐器而分别其名曰:司钟、司磬、司琴、司笛、司笙等等。[5]
乾隆七年(1742),设立“乐部”,专司宫廷一切音乐事务,统管太常寺神乐观所司之祭祀乐、和声署所司之朝会乐、宴飨乐、内务府掌仪司所司之宴飨乐。太常寺、和声署、掌仪司均隶属于乐部。[6]乐部的建立和和声署的整顿,进一步加强了清宫廷音乐的统一管理,同时也完备了清代的宫廷音乐机构。
从明清宫廷燕乐机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顺治初年(1644),依明旧制,燕乐机构中仍设有钟鼓司和教坊司,后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撤销了十三衙门,即钟鼓司消失,新创制了掌仪司、南府和景山,其中南府和景山的职能和钟鼓司相同,仍然管理内廷的俗乐表演。而掌仪司则和教坊司一起共同掌管宫中庆贺、宴飨礼仪乐舞之事,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从隶属机构上来看,明朝的燕乐机构均隶属于礼部,而清朝自乾隆七年(1742)起,一切音乐机构都隶属于乐部,乐部是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对音乐的管理与礼部相比更加统一和集中,便于管理。
3明代燕乐的种类
《明会典》载:“宴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洪武、永乐年间有几次变动,但礼少变动而用乐多变。凡中宴礼仪同大宴,但进酒七爵。凡常宴同中宴,但百官一拜三叩头进酒或三爵或五爵而止。”[2]由此可知,明代的宫廷燕乐种类大致分为四种: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它们种类的划分是根据用乐的场合、进酒的爵数而定的,大宴必为九奏乐章,进酒九爵,在奉天殿举行;中宴的礼仪和大宴相似,不同的是进酒七爵,七奏乐章;常宴的礼仪和中宴相似,但要进酒三爵或五爵,宴飨仪式中百官要一拜三叩头;小宴同大宴一样,均为九奏乐章,只是不在奉天殿举行,无舞,只有百戏承应,用乐较简单。从洪武至永乐年间,燕乐乐种中的用乐情况在不断的更新,而礼仪很少变更,主要体现在乐章名、乐舞名等变化上。
4清代燕乐的种类
《清史稿》载:“宴乐凡九:一曰队舞乐,一曰瓦尔喀部乐,一曰朝鲜乐,一曰蒙古乐,一曰回部乐,一曰番子乐,一曰廓尔喀部乐,一曰缅甸国乐,一曰安南国乐。队舞有三:一曰庆隆舞,凡殿廷朝会宫中庆贺宴飨皆用之;一曰世德舞,宴宗室用之;一曰德胜舞,凯旋筵宴用之。三舞同制,皆舞而节以乐。”[7]由此史料可知《清史稿》中把清宫廷燕乐分为九种,此九种从性质上来看,都属于表演性较强的燕乐。《清史稿》又载:“中和清乐,用于册尊典礼,宴飨进馔,除夕、元夕张灯亦用之。” “丹陛清乐,用于宴飨进茶、进酒,临雍赐茶亦用之。”[7]可知,中和清乐在宴飨进馔时使用,丹陛清乐在宴飨进茶、进酒中使用,中和清乐与丹陛清乐合称为清乐,属于典礼性较强的燕乐。因此,笔者认为清宫廷燕乐的种类应该这样划分可能更为合理:清代宫廷燕乐分为典礼性燕乐和表演性燕乐,其中典礼性燕乐又分为中和清乐与丹陛清乐;表演性燕乐又分为队舞乐和四裔之舞,其中队舞乐又分为庆隆舞、世德舞、德胜舞三种,四裔之舞又分为瓦尔喀部乐、朝鲜乐、蒙古乐、回部乐、番子乐、廓尔喀部乐、缅甸国乐和安南国乐八种。
5结论
从以上明清燕乐机构和燕乐种类的比较中可知,清代除了沿袭明代的燕乐机构教坊司(后改为和声署)以外,还设置了掌仪司,兼管宫中的燕乐,康熙年间,承袭明代的内廷俗乐机构钟鼓司消失,重新设置了南府和景山,乾隆年间,又设置了统管宫中一切音乐的机构――乐部,音乐管理更加集中。明代和清代的宫廷燕乐种类的划分标准不同,明代的燕乐种类和清朝相比比较简单,是根据乐章数和进酒的爵数来划分的,从用乐的性质上来看,以体现典礼性音乐为主,即燕乐的仪式性较强。而清代燕乐种类的划分很复杂,从用乐的性质上来看,以突出表演性音乐为主,即燕乐的娱乐性和欣赏性较强。清代燕乐的表演性部分非常有特色,既突出表现了满洲的民族乐舞风格,又尽显出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乐舞风采。
参考文献:
[1] 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申时行(明),等.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
[3] 乾隆官(清).清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 张廷玉(清).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5] 允禄(清).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乾隆)[M].文渊阁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从全国部分考区论述类文章阅读考饲榭隼纯矗2015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1.选材。从选文看,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例如:安徽卷《中国经典》、浙江卷《思维与语言》、湖北卷《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等,这些选文,既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经典性、专业性、学术性的看重,也让我们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
2.题型。从题型分布上看,大部分试卷采用9分3题的选择题,只有广东卷出现了多选题。而且选择题的设问方式也是时而选对,时而选错,因而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5年广东、福建、北京、浙江、重庆、江苏等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主观题的考查,而在命题的设计上今年福建卷、江苏卷考说氖恰胺治鑫恼陆峁梗把握文章思路”“理解重要语句内涵”。而广东卷、重庆卷依然和去年一样保留了“应用题”“探究题”,这有相当难度。
3.考点。从考查内容看,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2015年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点。
二、真题回放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2016年将有25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高考再次走向“全国一张卷”已是必然趋势,而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必将慢慢“靠近”全国卷。下面笔者谨以湖北卷的论述类文章阅读为例,分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解析方法以及常见误区,以帮助广大考生整体把握高考论述类文章的考查走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o,又是天下一统、君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天”这一字眼出现的位置,然后对照原文比对信息。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目的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而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与原文不符,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误区。B项,原文第三段说“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并没有说“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故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命题者设计了“无中生有”的误区。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o,又是天下一统、君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及原文第五段“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可知,“秦汉时代的人们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不符合原文意思,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分析:解答本题先要回到原文中定位,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将原文和选项对比后会发现,错误项的错因是很明显。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其次是‘二’……再次是‘五’”。可知“‘天’等同于‘一’”的说法于文无据,故不成立,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误区。且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是因为“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而“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是为了“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因此,本题命题者还设计了“因果混乱”的误区。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分析:本题其实是对细节题的一个拓展,按照细节题对应原文定位解析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答案。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实际上“五”只是表述“天”的基本数字概念,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应该是“天”。所以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偷换概念”的误区。B项,原文第五段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选项说是“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所以B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混淆范围”的误区。C项,原文第五段说“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可知“‘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这是秦汉时代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是对“生命”的追求。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答案:D。
由以上对湖北卷的分析可知,高考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进行了信息转换,且在选项设计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设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指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其他特殊标志。
误区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改换施事者或受事者,有时也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进行错误的组合。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误区三: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在选项设计时,命题者有意把原文某文句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在类别、范围或程度上存在着不同。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误区四: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比对所给选项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在原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或者根据原文是否能合理推断出来。
误区五:因果混乱。
这是命题者常用的设题方式,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重点要关注“因为”“因此”“因而”“由于”等词语。
误区六:混淆范围。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即“未然”与“已然”混淆。或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大的范围与小的范围进行混淆,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回到原文进行定位,或通过寻找一个反例来判断错误选项,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之前”“之后”“可能”“大概”等。
误区七: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试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解题技巧: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泥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另外,还有答非所问、遗漏信息、前后矛盾等设题误区。总之,只要注意回到原文中定位,细心比对推敲,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三、备考指导
因为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下面笔者针对客观题涉及的考点,结合高考试卷中的实例,简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及解题方法。
1.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本考点主要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命题的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而对于考查的概念外延则好似实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层次,筛选时要注意找全、找准,此外,有时可能还要借助阅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A项中“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说法错误,这只是某些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理解;B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应考虑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答案:C。
2.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
从命题来看,是围绕要求将隐蔽的、零散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形成选项,让考生进行筛选。解题时,首先审清题目,明确筛选的指向;其次,找准范围,确定筛选区间;最后与选文逐一对照,辨别信息真伪。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
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介绍研究所面临的技术难关,第三、四段介绍克服字模存贮、汉字信息压缩和文字变倍的难关,而D项“激光逐线扫描”在研制过程中并未提及。答案:D。
3.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
论述类文章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从命题来看,主要是能否从事例得出结论、论据能否证明观点、对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等。命题的陷阱有妄下结论、观点绝对化、任意扩大观点、观点与论据不符等。解答时,可以借助标志词、段落关系进行概括;可以借助文章的情感倾向来把握;最关键的是,将选项的说法,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与原文进行比较。
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的是“社会世界”而非“自然世界”。B项,“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错误,原文只是说“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D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错误,原文是“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即“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求价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答案:C。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这个考点的能力层级极高、难度大。从命题来看,考查的主要是根据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根据事实推出结论、根据原因推知结果、根据现状推知发展趋势等,无论推知哪方面,关键是“合理”。解题时先认真阅读选项,弄清推断的类型;再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选项的语意、逻辑、时态,看表述是否严谨、有据有理。
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关键词:格萨尔 人名 词汇 音节 切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32-02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具有很高的文学、美学和欣赏价值的史诗,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诗篇,它既是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更是藏族历史中各类神话、传说、谚语和诗歌的总和。由于《格萨尔王传》在藏文化的特殊地位,向来被认为是研究藏文化的桥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格萨尔王传》相关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各领域的研究日渐深入,但限于诗传的篇幅和各类名词含义解读的多元化,仍有诸多问题难以深入到应有的程度。我们将自身专业特点与研究人员的需求结合,尝试通过藏语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格萨尔史诗知识库。由于人名音节相对其他名词更为复杂和多元,对其正确解读与否,有时甚至会影响研究人员对关键事实的判断,因此,我们将人名知识库的构建作为这项工作的首要阶段。鉴于计算机和人类思维方式之间差异性的存在,为了方便计算机识别翻译和人工检索使用,我们在录入海量人名的同时,需要对人名词汇进行基础的分类,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语音切分方法研究,并将之转换为相应的符号语言,最大限度的增加计算机获取和输出信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目前我们暂以《格萨尔王传》中著名诗篇
等文献为基本资料,对其中人名词汇相关的分类方法和语音切分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由于这一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的专业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这一工作的初步展开阶段,诚挚的希望得到相关领域不同专业学者的指导与批评。
一、人名词汇的音节分类方案
《格萨尔王传》中的人名音节多样,从单个音节到十个音节的人名词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是建立计算机与人互动的必要前提。根据当前藏语信息处理技术的特点,我们将相关人名词汇按音节数量的不同,初步划分为九个子分类,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1.单音节人名
《格萨尔王传》中极少出现单音节人名,但其中若干姓氏用一个音节表示的情况较多,诸如:
根据我们目前的统计,尚未在格萨尔史诗中发现单音节人名。
2.双音节人名
格萨尔史诗中出现的双音节人名基本都是以单纯人名为主,并未发现任何附加在名字前后显示身份等内容的信息。
例如:
3.三音节人名
三个音节的人名多是在名字前后附加了姓和身份。例如
4.四音节人名
四音节人名在格萨尔史诗中出现较多,成为音节分类中出现数量较多的人名类型,多数是在名字的前后附加了身份等方面的信息。例如:
5.五音节人名
五音节的人名在格萨尔史诗中属于相对出现较少的类型,仅有部分人名的乳名、美名和地名信息等内容组成。例如:
6.六音节人名
六音节人名一般是在人名前后附加地名、身份、部落名等信息组合形成的称谓。诸如:
7.七音节人名
七音节的人名多数是由姓名、地名和性格等附加信息组成的称谓。例如:
8.八音节人名
八音节的人名出现较少,同于前述六、七音节的人名,这类人名也是多数由姓名、地名、尊号等信息共同构成。诸如:
9.九、十音节人名
就我们收集到的材料而言,目前尚未发现九个音节的人名,但十个音节的人名数量仍有个别出现。例如:
二、人名语音的切分方法
格萨尔史诗中的人名音节长短不一,开展人名知识库的构建工作,必须首先人工对这些人名进行正确的切音和标注。切音和标注工作的准确性将会直接影响知识库的质量,不同的语音切分,可能导致对人名和相关信息理解上的歧义。在计算机人名知识库的构建过程中,由于电脑信息处理和人脑思维方式差异性的存在,为了便于计算机高效识别与正确理解,在较长音节的人名语音切分中,我们暂以藏文“ ”和“ ”分别表示人名词汇语音切分中的单、双音节停顿,用“”和“”符号分别作为用于计算机藏文信息识别的单双音节的切分停顿符号。按照这一思路,对这些人名音节的切分方法暂列如下:
1.格萨尔史诗中几乎未出现单音节人名, 若有出现也可为单音节来切音,不会混淆于其它人名。
2.双音节的人名在格萨尔史诗中属于数量最多的类型,基本都是以双音节作为语音切分点。
3.三音节的人名多数以双、单语音切分点的形式表现,但也有个别人名以单和双的语音切分点的形式表现,大体归纳为如下:
4.四音节人名基本都以双音节为语音切分点划分,几乎没有单音节的语音切分现象。
5.五个音节的人名在格萨尔史诗出现较少,在语音切分上主流以双双单形式划分音节,也有个别人名是单双双形式的进行音节切分。
6.六音节的人名都是以双双双形式的音节语音切分。
7.七音节的人名在语音切分上没有一致的音节语音切分,相对其他分类而言规律性较弱。
8.八音节的人名都是以双音节为单位进行语音切分,目前尚未发现单音节切分点的人名出现。
9.九个或九个以上音节的人名在格萨尔史诗中只个别出现,基本除格萨尔王的别称外没有其他的人物名称。
三、结语
《格萨尔王传》中出现海量的人物形象,人物名称的音节变化多样,尤其部分人名具有多个别称,诸如格萨尔王即有十数个称谓,多是终其一生不同的友人和敌人出于各自立场对其进行褒贬,因而形成的形成各种称名,此类人名的出现,给研究者造成极大困扰。将这些人物名称进行嗜返姆掷嗪脱芯浚对于构建格萨尔知识库的工程而言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这些工作的共同开展,又将会极大的有助于理清格萨尔史诗中诸多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推动和提升当前关于《格萨尔王传》的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仙界占卜九藏》,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年。
[2]《花岭诞生六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
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是: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安全可靠、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对人身无伤害;可行性:方案要切实可行,所选仪器、药品、装置经济可靠;简约性: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步骤少,现象明显,效果好.解方案设计题目的基本步骤是:①从题干中获取与试题有关的概念、原理及设计的方案,了解要探究的问题和实验的目的.②回忆相关的概念、原理,然后抓住概念和原理对试题呈现方案的每一步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对比实验的不同进行分析,并明确每一步的目的:或由操作推出现象,或由现象得出结论,或反推,或模仿试题中的方案,自己重新设计新的方案,或对操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③从教材上已有的探究方案中获得灵感,借助原型启发帮助解题.
1.概念和原理型方案设计题
这类试题是以初中化学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或原理为主线设计的,主要是验证性或探究性实验设计及改正性实验设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或探究化学概念和原理,或课本原有实验的优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概念或原理来分析,特别是借助课本上的原型启发,通过类比思维获得思路和方法.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
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
绪论
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诸如此类,学生们带着与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种种疑问,饶有兴趣地亲自动手做每一个实验。
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是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这门实验课,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重点掌握细菌、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动物解剖与观察技术;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的使用技术;维生素C的分离提取与含量测定技术等最基本的生物实验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任课教师认真给学生做示范操作,并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学生做每个实验都学有目标,动手做有标准,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认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严肃学生的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文明举止、调动团结协作精神、保证实验场所安全、卫生、有序、爱护仪器设备等方面专门设置了科学素养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10%。
三、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5%,考试成绩占25%。我们将实验一至实验五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实验六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实验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回答教师提问等综合能力占65%,而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原始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占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同时也是人体各器官当中最娇嫩的一个。如果我们经常用力地去“擦玻璃”,那么就很容易把“窗户”擦出毛病来。
郭先生最近眼睛红肿,疼痛,有异物感,眼睛里还时不时流出不少分泌物。到了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郭先生平常不注意用眼卫生,得了角膜炎。原来,郭先生最近工作特别忙,经常在电脑前加班到很晚。由于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超负荷工作,在感到困倦的时候,郭先生还总是用力揉眼睛,结果这下可好,揉出了角膜炎。郭先生追悔莫及,没想到就因为揉眼睛这样一个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花了不少医药费不说,还耽误了一星期的工作。
小动作大隐患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困了累了或是眼中进入异物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揉眼睛,认为揉几下可以缓解眼部疲劳,或能将异物揉出来。但事实上,揉眼睛不但对缓解疲劳清除异物无济于事,而且还容易划伤眼球。众所周知,眼球的最外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眼角膜,就像一层晶莹剔透的玻璃。异物进入眼内,一般是先附在角膜上,如果用手去揉,就会使原本光滑的角膜被带棱角的异物磨出一道道痕迹,结果不但看东西模糊不清,而且感觉更不舒适。另外,如果揉眼睛时手不干净,使细菌进入眼部,就很有可能会像郭先生一样患上角膜炎。
解决方略
当我们的眼睛过度疲劳时,最有效的做法不是揉眼睛,而是应当适当地闭目养神,做做眼保健操。当然,如果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每40分钟或1小时就闭上眼睛休息5分钟,或是去窗口望一下远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你眼睛的疲劳。
遇到普通异物入眼时,应闭眼并将上眼皮向前提起,让反射性分泌增多的眼泪将异物冲出来,或用清水洗眼;而如果是化学物品溅入眼中,则应在第一时间先用足够量的水及时正确地冲洗眼睛,冲洗完后立即去医院找眼科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无论何种情况,千万不要用手去揉,否则只会让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普通异物,也应及时处理,切莫让它在眼内停留过长时间而给视力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异物存在眼中常会引起非常严重的角膜炎症,有的甚至发生角膜浸润和角膜溃疡。
五类人纵声大笑可能引发疾病
文/周逊
笑口常开虽然可以健身防病,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必须适可而止,以下五类人要注意不能笑得过度,以免引发其他疾病,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不宜纵声大笑、狂笑。由于这类人群在大笑时,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易诱发脑溢血或心肌梗死。
二、脑栓塞、脑溢血等脑血管病人的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不可大笑。由于这类人群在大笑时会引起疾病反复,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三、心肌梗死病人在发作期或恢复期、心脏内有血栓者,皆不宜哗然大笑。这类人群过度大笑会加重心肌缺血,易导致心力衰竭,甚至心腔破裂引起死亡,或者引起栓子脱落,导致生命危险。
四、胸腔、腹腔、心脏、血管等外科手术不久的病人不宜放声大笑。这类人群大笑会加剧疼痛,影响刀口愈合或使刀口破裂。
五、尿道或括约肌松弛的人,不宜经常大笑。这类人群在大笑时,腹内压增高,会造成大小便失禁。
卫生间里别做这些事
文/焦焰
冲澡时张着嘴巴:淋浴喷头是病菌的温床,热水器也是细菌藏匿的场所。冲洗头部时,最好闭上嘴巴,以免细菌通过水流进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