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对于我校来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完成八下地理这一册书的新课教学,同时复习前三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之紧迫、内容之繁多、难度之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考备考策略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在备考方面的几个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授课和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三本书的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们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与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我们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结束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从第六周起,充分结合课本和复习提纲,按章节梳理与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画出来,重点的做好记号,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记忆。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会考各题型展开的,其中读图题在会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点加强读图、用图的专题训练。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们对《会考通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有取舍地练习,坚持“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组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建立合伙人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担任八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通过十几年时间的教学,我感到一些八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这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些知识不用讲,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我将简单地反思一下多少年来在地理教学上的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明白离开地图的地理课,就不叫地理课。在教学中,每上一节课都要用地图给学生复习七年级地理知识,为了能提高课堂效果,我从中国轮廓图上入手,在课堂上用图讲解各类知识,使他们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如:我在讲《国土辽阔》一课时,就先在黑板上画出我国的轮廓图,标出四个方向位置,再用红色线段标出四个方位的最顶端,在讲解知识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抽调四个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我国四至的填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达到了填图练的目的,并在直观上达到了绘图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我表现的空间,满足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好地提高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实践、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综合能力。如:在讲《降水的形成》一课时,在讲到水蒸汽来自河流、湖泊、海洋、植物和土壤时,有些学生就会问植物里面为什么有水蒸汽呢?我就问学生,清早下地干活时,有没有发现自已的鞋子和裤腿湿呢?学生齐声回答有。于是,我运用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给学生讲解了该知识,是植物的根把水和无机盐吸收到茎叶的导管中,供植物养分的需要,把多余的水份从叶子排水孔排出后,然后经过阳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汽越上升气温越低,渐渐形成云,达到饱和时就形成了降水。
(四)让学生能够探究身边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如:为什么我国农业分布为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和南磷北煤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运用,更进一步加强师生的互动。
二、注重学生情感,构建和谐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行尝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我再进行点评,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所在。不要当面否定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
(二)将地理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体会成就感,发挥创造性思维。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实地体会《农业的分布》,我简单地把土地分为耕地和非耕地,然后提问学生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非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再回到课本知识上来,我国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都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学生对知识了解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关心学困生和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的学习,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努力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安心、顺心。
(四)在课后,我建立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互相查漏补缺,做到教与学的有力结合。
(五)上完每节课后,我都会准备一份练考题,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和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让学困生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从而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练考和讲题相结合。死记硬背根本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强化训练效果较好,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印发一份练习题,章节测试题,让学生在家完成,周一到校后上交批阅,我在辅导课上对大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积极地为优等生创造难度较高的学习条件,让学困生参与到简单的基础性学习上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在练考题上主要做识图题的练习和引导。在批阅练考题后,看大部分学生识图题错在哪方面,重点讲评,从而达到知识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评价学生
对学生评价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以及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评价方法有很多,我经常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和每次测验成绩的变化及思想动态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通常用口头评价和奖励评价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学习效果,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提高自我。
五、重视问题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83-01
传统的地理教学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由于有升学的压力使教学陷入了题海战术,严重偏离了地理教学的实质。新课改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的思索、探究,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到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的难点、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校实行新课改以来,我积极参加学校培训、讲座、听课,我从不懂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探索,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收获,许多的感想,也有许多的疑问,下面我结合自己讲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是经过“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的过程之后形成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情境,在课前提出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去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我在讲这节课时仔细阅读新课标,创设了如下问题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提问以下问题,(1)是谁偷走了我的土地?(2)这里的土壤为什么会流失?(3)土壤流失带来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黄土高原为什么千沟万壑呢?学生带上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很多同学开始看书找答案,还有一些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看到他们活跃的表现,我暗自高兴他们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这样教师可以利用有梯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避免了一些苍白无力的提问,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二、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授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探究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气氛非常活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形式、内容、分工等进行具体的落实,要从发展、差异、效率、课堂整体结构的预设出发,完成高效课堂,使课堂整体有活力。
通过师生、生生多边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在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任务,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预先对每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发挥各自的长处。教师要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学习方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自主合作的学习效果,共享结论、相互交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得到提升。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后,我围绕着合作探究中如何分组、分工、交流、管理等任务进行了思考,得出最适合的计划。课前:进行分组,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组成员4人,并推荐1名组长;另外,布置学生预习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课堂:将学生分12个小组。首先每个小组内进行分工,确定每个学生的任务。学习时间为一节课,主要安排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作出成绩评价。最后,我定下了教案。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2)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在提出这两个问题后我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最后达成共识。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我走过去的时候还不断的问我相关的问题。5分钟过去后就已经有小组举手要回答,表现的非常积极,我让每组的发言人回答,同时还要对每个小组打分。有的小组还是给不出准确答案,我及时的给出提示和启发,在我的鼓励和启发下他们大胆的总结答案。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合作中学到了本节课的重点。我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讨论作简要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存在疑问和模糊认识的重要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拔,指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脉络。在具体的课堂结构中,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清醒地把握并走出教学中的认识误区,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推进地理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更新思想观念、突破陈旧观念、注重有效课堂,是实现教育改革跨越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桂珍,朱雪梅,李梅.“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行为与管理――以“农业地域类型”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4:10-14.
1.定位不准确
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目标整体、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安排教学环节,正确构建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因此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而实际上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击抽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是没有进行目标三维度的区分;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三是一些教师仍以课改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作三维度,没能深刻领悟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宗旨;四是一些教师凭经验只设计教学过程,不作教学目标设计或教学目标设计过多,没有侧重与取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目标意识,认为教学流程、重难点把握、教学方式采用等均是凭经验,教学目标的续写主要是照参考资料抄抄而已;有的教师则是对课标、教材、学生乃至教师自身情况研究不足,不知道该如何拟定教学目标或没有把握好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技能、能力及情感目标,有的虽然注意到了三维目标,但是却将其割裂开来。
2.陈述不清晰
教学目标具有评价、激励、反馈教学的功能,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产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实施的反馈比对教学目标修订教学策略、方法与进度,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因此正确实际教学目标对教学意义重大。一些教师有十分充足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目标陈述随意性、盲目性大,多陈述模糊,不可测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学目标的陈述:“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状况,知道我国降水分布规律”。这句目标陈述中的动词“了解”、“知道”是表示目标层次或内隐心理活动的动词,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可观察的目标检测,失去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而“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则可测、可操作。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时应从地理学科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地理课程总体目标与不同阶段目标之间关系,逐级分解任务制定目标,同时遵循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另外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观测性、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
1.全面性原则
我们通常说的教学目标是指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要结合单元内容,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解读、细化、分解、续写,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的课程标准达成中根据单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比如关于气候类型学习,义务制教育阶段要求“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高中阶段“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要求停留在表象层面较多,学生对应气候类型图会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可,而高中阶段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对动手、动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课时目标,目标制定过高将难以达成,制定过低不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还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切不可割裂,其中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手段,情感是升华,在知识获取、方法掌握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生成。
2.整合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并与之对应,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思维过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大为改观,但是情感目标常常被忽略,或者教师觉得难以把握而放弃。有的教师虽然有三维目标意识,但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常常将三维目标“肢解”,各自罗列。实际上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能力、情感是在学习、思考、交流过程中获取,不可割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三维目标整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优秀教案》一书将三维目标分开陈述为:
A: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B: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与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以上教学目标设计过多,难以测、评;将三维目标割裂,设计成若干个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逐一实施,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
3.层次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层次性,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时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较高一级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学目标不同,初中起始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就要比较基础,而到了冲刺阶段对于同一个知识要求就会变化,从识记、表述层面提升到分析、归纳、比较、应用层面上,要求明显提高。另外教学设计时三维目标达成要注意其层次性,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脱离基础的能力和情感;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及运用来提升能力,同时伴随情感升华。
4.实用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可测、可量,便于操作,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途径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习究竟达到什么目标。即教学方法、途径具有可操作性,简便实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观测、监控、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及结束后达到的标准可以进行评估。
5.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一条就是“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树立、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在陈述教学目标是切不可用“使学生.......”、“让学生......”,而应是学生通过看、思、说、做、练等形式达到目标,即“学生通过...学到什么...”,其出发点是学生,最终也是学生达到一定目标。如“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案例4,从自然、社会两方面简述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三、地理教学目标编制前的准备
第一步:进行目标陈述前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包括三大要素: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一般指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中的“标准”栏目中的各个条目或“活动建议”中的相应条目。“课标分析”就是设计者对“标准”中相应条目的解读。例如,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可解读为“首先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量义,其次要求学生能区分这两个概念,再次要求学生能理解环境承载力所确定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发展的警戒值。”
教材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内在联系、重点与难点分析等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联系分析是重点。它不仅要说明教科书内容体系,还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最后要对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组织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生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准备状况、班级学习风气、性格、生活体验、生理心理特点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
第二步:列出知识网络确定知识点
知识点是课时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与其他知识项目不交叉的若干要素,知识点的划分有粗有细,常需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按一定的规则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这是编制教学目标的基础工作。知识点的性质通常包括“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等几类。如河流学习的知识网络如下:
第三步: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及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基于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其层级关系,对地理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水平层次划分。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应用水平,技能目标分模仿、独立操作、迁移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体验(感受)水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行为动词。
七年级“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地球的大小”,是关于地理数据的事实性知识性质,在目标层次中对应“了解”水平,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可匹配为“写出”。地理教学目标陈述前的准备工作及步骤可归纳如图。
四、地理教学目标制定案例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关于目标陈述技术,世界上流行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外结合法和艾思纳表现性目标陈述法。其中,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深刻影响我国本次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全部使用的是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通常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基于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的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八年级上《气候》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联系生活实际1-3个案例说明降水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天津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第四期培训,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专业的培训活动。回忆这半年的培训活动,收获颇多,无论是我在思想上、教育理念上、专业技能上还是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
在培训班里,教研导师们一改以往“我讲你听”的单一授课形式,采取“参与互动”“自主研修”“专题研究”等方式,把我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培训期间,老师精彩的讲座和耐心的讲解,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在教研老师们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里,使我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被老师们的敬业、谦虚、乐观、朴实的精神与品质,深深地感染了。而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小组研修等形式让我更多地吸取了其他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达到自我提高的学习目的。通过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一、更新思想观念,坚定教育信念: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对幼儿教育充满了热情,以为只要有热情就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在培训班的开学典礼上,余老师的一番话语点醒了我,“只有热情与激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建立强大的内心信念。”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内心信念才可以使我们的职业感得到升华。
二、用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正确定位:
通过刘占兰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本着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提升教育智慧和内心能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吸收与内化。
同时使我明确了骨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应发挥的作用,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一名骨干教师,要有较高的品质、境界、教育智慧和能力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学科知识,要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即骨干教师要做到:有思想、有智慧;有风格、有特色;能研究、善思考;勤学习、能创造,这样才称得上是骨干教师。对比之下我有很多差距,我会积极发挥自己的骨干教师的作用,不断地努力学习、反思,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
三、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认识:
在培训班的讲座中,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地互动式讲座。在第一天的讲座中,我有一些听天书的感觉,什么方案教学、瑞吉欧,听都没听过,只是这几年才知道幼教领域的蒙台梭利教学、主题教学,所以每次张教授一提问我就感到很紧张,低下头不敢与她对视,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太贫乏,不知怎样去回答张教授的提问,但是对教育的坚定信念促使我认真地听着。第二天,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更精彩的讲座,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方案教学的课程理念、特点、实施步骤、主题的选择、教师的引领、及教师语言鹰架的距离策略。还有瑞吉欧的教学的课程特点、教学理念、教学特质。并通过几个活动实施的视频,再现了这几个教学的实施过程,让我们更易于理解与吸收,张教授生动有趣地讲座让我对教育课程模式有了初步认识,能够参与到与张教授的互动中,虽然我的回答比不上专业老师们的精彩,但毕竟为自己找到了自信心。下面是我在培训中对两个方案教学的理解:
1、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或经验,在活动中,儿童内心为此项目的所驱策,而决定活动的计划、步骤,儿童有学习的动机。
方案教学所遵循的理念是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不断重整就,”还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及互动性,通过互动得到认知上的支持------鹰架作用(scaffolding),帮助人攀上更高学习境界(ZPD)。其教学特点是以培养全人发展为目标,以儿童为中心,顺其自然的发展,以大自然为教材,让儿童在爱的教育下,真实教学,能知、能说、能做。
2、瑞吉欧教学
瑞吉欧的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儿童能幸福、愉快、健康地成长,让儿童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课程目标的中心。
在培训中,张教授为我们带来一段瑞吉欧教学的视频------狮子的肖像。其文化背景就是大家熟悉的,在广场上的一座狮子肖像。决定主题的原则是合乎儿童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运用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儿童能实际操作的;活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探索的过程中花费了许多精力思考并探索这些事物、主题和环境,思考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克服大量难以预计的偶然性和困难,不断地将主题引向深度和广度,将新发现作为以后数周探讨的问题。下周课程的主题,可能出自本周探索过程的结论、问题及难题,循环下去,幼儿和老师一起不断思考活动的意义,设想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主题探索的结果导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幼儿通过探索和发现,用“百种言语”表达其成果,创造出他们最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图形、绘画、卡通、泥塑、模型、生动的表演等等。最终展示作品,供其他孩子、家长和社区成人观赏。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反映出瑞吉欧的教育观点:尊重与儿童有关的任何一件事,把儿童看做是和任何人一样的独立个体,尊重儿童的想法,接纳儿童的个别差异。
四、沉淀知识、反思不足,确立发展目标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作为骨干教师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制定今后的学习、工作计划,不断反思、更新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不断上进,成为教学理论丰富的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2
暑假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了云阳县第三期第一轮县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的培训中关于美术专业课学习更让我如沐春雨,使我受益匪浅。
任老师通过《艺术课堂》这个专题,阐述了她的研究心得,认为美术教学方法建立在对艺术教学的理解上。因为科学强调的是规范,而艺术讲究的是自律,如果两者互换,科学自律艺术规范其结果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正所谓南辕北辙。通过对艺术与科学两者的对比,任老师提出我们美术学科应借助艺术魅力来大张旗鼓,让人们看到艺术是生活的另一张面孔。指出教材尝试以“艺术、人文、本土、开放、互动”融会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来构建课堂体系:“艺术”是学科本体,“人文”是学科的底蕴,“本土”是学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开放”是学科教育所要采取的态度,“互动”是学科教育实践的操作方式。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进入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空间,从而推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熊老师通过《研习教学法》提出不同类型美术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别反映出明显的理性或感性特征。他认为艺术教学方式,并不是要排斥理性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感性需要理性来把握。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然就会走偏,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接着熊老师以其丰富的理论学识与实践经验向我们讲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各类教学方法,并以生动、现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艺术学科它特有的学科特性,熊老师还是希望学生们在一种放松,“游戏”的状态中学习艺术、亲近艺术、感悟艺术与创造艺术,让艺术在学生的情感中升华。而“教无定法”是熊老师最后送给每一位教师的一句恒言。
此次的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参观老师的工作室并与老师、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
培训中,老师们富有启迪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精彩的演讲,生动的举证,全新的理念,无不使我震撼;老师们的学识、儒雅无不使我敬畏,他们引领我对美术教学改革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灵魂在长高,视野也逐渐敞亮,内心似乎走向了澄明……这次培训,让我找回了自我,明确了方向,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艺术教育的信念。我深知,要在美术教育这块天地中做得更好、更出色,还需要努力和更多的付出;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信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践行波斯纳的“经验反思=成长”。我必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骨干老师学习工作总结3
20xx年10月15日我来到齐齐哈尔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学习。这个国培班由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初中语文教师组成。本次“国培”主要采取“集中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分为“集中研修——实践观摩——总结反思——再研修再观摩——再总结再反思——再研修”六个阶段。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学习、观摩实践等方式,开展集中听课、评课、听报告、听讲座、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案设计、自我感悟、经验分享、观摩实践、观摩优秀课和优秀教学成果等培训活动。
具体说来,一共12周的培训时间,4周集中授课,听取齐大中文系八位教授的专业课程解析和传媒学院八位教授心理学等方面的的讲座,8周实践研修,到齐市6所初中听课。
整体看来,安排合理,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过实际操作过程也有很大的弹性。一路走过,应该说耳目一新。下面我将从思想理念、教学行为、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来总结所获所感。
一、思想理念
1、刻苦学习,时不我待
这个想法应该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这个想法的形成来自于我的同伴、同行和老师。国培班中鸡西的吴宏伟最近在为报社做编辑,黑河的孙淑梅是位业余作家,大庆杜蒙的杨英成擅长科研,经常语出惊人,不同常人。在培训结束之际,同伴们这样写道:“一卷秋书随雁远,万般别意落君前。”“零落成泥都不能阻绝这最后的一眼不能转身的回望这无极而终的发现是一片云对另一片云隔山界海的叮咛万千飞绪了无痕注定灰飞烟灭的一句珍重”他们的才华令我羡慕不已,尤其是写作能力。
实践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齐市初中语文教研月活动现场会,活动以作文教学为主题。其中一节“动作描写”作文公开课,课上有一个练笔的环节,一名男生到前面做了一个九十度鞠躬和向右转的动作,学生当场成文。且不说学生几百字文章的洋洋洒洒,就说老师的下水文就足让我佩服。不仅佩服教者的文采,更佩服教者的勇气。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一道成长,如果没有一定的积淀是不敢尝试的。最起码我不敢。由此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欠缺写作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陷。我培训回来后马上开通了微博,也尝试记录每天的点滴,算是练笔的开始吧。
担当培训的授课老师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文字学博士—寇占民,教我们古代汉语。他的课几乎是被安排在最后,是在我们归心似箭、难以坚持的时候。初接触也没什么,他个子高而瘦,声音略带嘶哑,有点文弱书生的感觉。可是讲起课来却满是激情,明明是穿羽绒服的教室,他却只能着一件毛衣。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经他的演绎便有了灵气。如果说我喜欢上了方块字的话,还不如说我是因为喜欢这位古文字学博士而喜欢古文字。我喜欢他的敬业、纯粹、更喜欢他的奋斗史,足够给力。他自己曾调侃:“除了幼儿园没教过,哪个学段都教过了。”是的,他从一名初中老师做起,边做边学,一路走来,从不放弃努力。从最初的一名专科生走到现在的博士。我一直记得他的一句话:“当别人站在你前面的时候,你要有超越他的想法。你也可以。”
周围人群这样的出色,大学里学术氛围这样浓厚,都让我觉得自己荒废了以前的时日是多么的浅薄,且不说学识可以提高修养和提升气质,单就是作为业务者本身,也没有理由懒惰自己,因为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如果不更新自己,真的是驾驭不了课堂。我们不成为名家,但至少应该缩小距离。幸好现在我能有这样一种意识,让自己去学习,也幸好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这种想法和大家分享。
2、永葆激情,教学必须
在学院统一安排的内容之余,我利用晚上和周末旁听了几次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充实自己。虽然收获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有些对于初中教学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是所获得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
在这里主要说说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韦华的课堂吧。她的课堂幽默风趣,语言娴熟。不夸张地说,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不用讲稿,语言不重复,可以一气到完,感觉那些内容那些话语从嘴里一个劲儿的往外蹦,像是不用思考一样。讲到动情处,眼睛也说话,四肢也舞蹈,浑身上下都溢射着激情,仿佛这不是在课堂,而是作品的世界。在讲《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小汤姆被姨妈罚刷油漆时,她竟然真的在我们面前左一下右一下地刷起油漆来,那绘声绘色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句话,因为她,我喜欢上了这些作品。我想,她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她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她的课堂因为有了她的激情而鲜活。我曾和同伴开玩笑说,我会把韦华的照片放大一张放在自己办公室的醒目位置,以在自己职业倦怠的时候提醒自己释放教学激情。哦,忘了介绍,这位韦华老师是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现正在攻读博士,今年只有35岁。
另外在齐市三中和外国语学校听的众多课中,我也有很深的感触。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文化底蕴,且不排除老师讲课技巧的因素,单就老师课堂的教学态度来看,就可以影响整节课的效果。一个是冷面杀手,严肃质问,一个是面容和气,鼓励质疑,自然前者课堂一潭死水,后者则是鲜活生动,不断生成。
试想,一个连老师都倦怠的课堂怎么能够有机智的生成!
3、热爱工作,不致倦怠
在这里我只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的所见。齐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刚成立两年的全日制私立学校,发展速度很快。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聘有外教,倡导“互动、发现式教学”、愉快式教学。教学模式主要模仿山东杜朗口中学,没有讲台的教室,布置了前、后和侧位三面黑板。生源主要是本市公立学校淘汰下来的学生,所聘老师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组成。我来这所学校听了三节课,其中两位是年轻教师。一位哈师大毕业,一位黑大研究生毕业。这两位在试用期的工资不过800元,试用期满后也不过1600-1800元左右。与其相比,论学识自愧不如,论教学态度也没有他们努力,可是却拿到了比他们还多的收入。同伴感慨说:我们如果晚生十年,将没有饭碗,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
这位研究生,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把课堂上的学生完全调动起来,并且让他们都有所获,这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探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理念上对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就是老师的责任心,不放弃。
教师工作总结
看来,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份工作,首先它能够让我们生存,而且生活得还算不错;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懵懂的人,如果我们不热爱,就没有激情,就不能钻研,就不能进取,甚至误人子弟。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是那样的用心良苦,反过来我们的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又会少几许呢?
二、教学行为
在这方面所获得收获主要来自实践观摩。我们所去的六所学校有两所是名校、大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000左右,一所是城乡结合部中学,质量稍差,另外两所比较薄弱,最后一所就是刚才提到的私立学校。总体上看,6所学校基本上涵盖了或者代表了齐市的所有学校类型。我们听课观摩采用所说的“影子”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下面我把我在实践观摩、听课评课中在老师教学行为方面的感悟总结一下:
1、教师要多放手。
教育的变化不在于教师的变化,而在于学生的变化。新课改要求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这一提法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可是这一做法并没有完全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一大部分课堂老师基本上还处于主体地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索然无味。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体会,感于文章而发乎心,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像品茶一样,关键在一“品”字,品的是茶的盈口余香,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是糟蹋了好茶。
听课过程中发现,名校名师做的特别好,课堂上放得开,关键之处又收得恰到好处。同伴认为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学生,好学生不用教也会。我不这样认为,一是因为放的越开课堂就越难驾驭,二是因为好学生也需要引领。同样是28中的七年级《春》课堂赏析课,一节精彩纷呈,生成不断,一节学生不知所云。究其失败的原因,是课堂只有“放”而没有“领”,教师首先应该提供例句指导语言赏析的方法、角度、注意的问题等,也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赏析标准。要做到有目的地放,放的同时要有指导、有引领。
当然我们要想做到真正的放手,还要考虑到学情等因素,可以一步一步来,只要有这种意识就好。
2、要多安排专题课。
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我发现在几所名校听课过程中,他们很多都安排专题课,比如28中的刘丽老师讲《春》利用2节课集中进行语句赏析训练,三中的两名八年级老师集中进行说明文体中品语言类题训练。这种课型有利于专项内容的突破,避免了平时授课过程中的蜻蜓点水,学生可以获得清晰系统的感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点突破。当然,这种课需要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前需要进行极其充分的准备,对知识点不能有所遗漏,否则还不如不讲。另外操作起来还有课时的限制,我们可以把专项内容训练与课文讲解结合起来,关键是把握好课文训练的重点。
3、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重视评价。
无论我们在哪所学校听课,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视评价。这包括检查预习的评价,主要是字词的评价。朗读课文后的评价,主要包括字音的正确与否、声音的大小、语气、语速、语调、感情、节奏、是否有填字、落字、改字现象、是否流畅、清晰等方面。评价后要给出建议。课堂讨论等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练习的评价及建议。课堂小结的评价及建议。总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评价、建议,而且评价、建议是以学生评价、建议为主,教师的评价、建议为辅。当然,我们上课时也很注重评价,不是厚彼薄此,但给我的感觉是我们听课的几所学校适时评价恰当评价有效评价已经深入他们的课堂教学。这可能也是他们这一地区的课堂特点吧。
4、重视积累。
包括课前积累、课上积累、课后积累;或者说包括文字积累、生活积累等等。我们都知道语文这一学科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问题是:怎样积累?积累什么?积累了很长时间感觉效果却不大怎么办?就我们听的几十节课来说,有两个方面给我的印象较深。一个是课前积累,我们强调以读写为主的文字积累,我们也不要忘了学生的听说为主的口语积累。这一点我们也都在做,而且每个人的做法也各有各的特点。从内容安排看,有的背古诗词;有的课前演讲;有的讲名人名言;有的讲成语故事;有的背诵好词佳句或好的语段等等。关于课前口语训练的积累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什么样的内容,同伴特意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大的方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小的方面来积累,比如以积累字、词、句、段等等为主的口语训练;二是从大的方面来进行,那就是很多大家都认为背诵整篇文章更有效。说法不一而足,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我们都知道,不能搞一刀切,我们必须根据每节课内容的不同来安排课前口语积累的方式和选用恰当的的内容。不能把课前积累与每节课的内容割裂开来。如果每课的课前积累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延伸,这种积累可能显得更自然也更有效。比如如果本节课的内容为古诗,课前积累与古诗有关会更好。不过,这也和我们的个人喜好有关。在齐市外国语学校听课时,就有一位老教师让学生大量积累古诗,因为他本人就喜欢古典诗词,而且能大量背诵并写了大量古体诗词。但问题是我们都知道积累有用,也都强调积累,但见效真的是太慢。为此,我们语文教师承受很大压力,那就是费了很多力,我们也很难鱼和熊掌兼得。
从时间安排来看,我们走进教室之前就已经书声琅琅了。就这一点反思,我们的课堂真的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如果把课前的时间利用好,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另一个积累就是文字积累。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更有效或者更见效。还是那些问题:到底积累什么更好?学生的积累怎么觉得没见效?是积累的量小还是积累的时间不到?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无论从哪一点出发,从哪一点突破都是正确的。关键是时间上的坚持和我们对真语文的坚守。
5、关于诵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们听的课中,诵读都很到位。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变串讲为诵读,以此来疏通词句;变分析为诵读,以理解文意。诵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个读、齐读、散读、听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轮流读、男女生合读、师生合读等等。叶圣陶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他们以读为教法,以读为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我认为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朗读上,还是值得的。记得一位名家说过:语文课是要有读书声的。
教师工作总结
6、关于古诗词教学。
听了很多节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古诗词课。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我把他们古诗词的教学法归纳为五个字:知、读、品、悟、析。知:就是知背景、作者;读:反复读,不同方式的读;品:品内容、品意象;悟:理解情感、内涵、思想;析:赏析写法、艺术特色。重要的不是模式或者课堂的环节,重要的是作为“导演者”要充满激情,“演出者”要富于想象。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这样才能与诗共鸣,才能体察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简单的把古诗词教学定位为背诵默写教学那就真的是不仅糟蹋了我们的古文化,更糟蹋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7、对习题课和复习课要提高认识。
有一周由于是考前所以听的复习课较多。其中齐市外国语学校高老师和冯老师的复习课令我受益匪浅。高老师做的是文言文复习课。单就复习内容而言并无创新,无非也就是作家作品简介、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子翻译、文章写法等。但抢答和开火车的复习方法却令人耳目一新。冯老师的复习课是以讲练习试卷为主,形式也并不陌生。但在内容上他能够以每个题为依托,由点到面,生发开去。比如改病句一题,他先讲初一能接触到的病句修改有几种类型,然后一一归纳为6种,逐一讲解。再比如古诗文默写一题,他归结为三种类型:背诵型、理解性型、专题型。对于专题型他又分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哲理”,“立志,”“牺牲精神”等等。综合探究类的实践活动又归为四类。他的复习思路是以中考为目标的,把中考的考点化整为零的分解到每一学段,这在仍以把考试的评价作为升入高中的主要评价的今天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课忌枯燥,复习课忌以题代讲。
三、总结反思
1、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标准现象”?
我们现在已经接受了“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个理念,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学生各有千秋的个性化理解怎么办?是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还是允许答案的丰富多彩?学生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与获得比较一致的标准答案是否矛盾?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解释或相对客观的标准答案。同时我们又要承认只要是理解就有不同。阅读是一种体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和我们教者不同的独特体验。怎么办?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师、学生和文本(实质是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但是,不能因为“对话”的教学理念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操作中。在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对话”之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否认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就个人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视角而言的。但就文本传达的信息来说,我们并不能说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切近文本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暗示学生哪一个是比较贴近课文的、比较“标准的”理解。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哪一种或哪几种理解更具有说服力。采用这种既发散又集中的方式,既照顾到了我们考试时的“标准答案”,又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总之,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遇到多样问题时,教者绝对不能模棱两可。
我们在二十八中听课遇到这样一个课例:刘丽老师在领学生分析“嫩嫩的,绿绿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子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叠词运用得好;有的说:口语用得好;有的说:反复这一修辞运用得好。刘老师给予这些孩子不同的肯定后说:最好把你们几个人的答案综合起来那就更全面更准确了。这时突然有个孩子举手示意老师,他问:作者为什么用“瞧去”而不用“看去”,难道仅仅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吗?对于这一突然的提问,刘老师马上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出的结果同样是各有千秋。有的说:作者这是在散步时随便随意地看;有的说:这是作者有目的的看;还有的说:这与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关,要是鲁迅肯定不这么写。就这三种意见全班表决,结果是赞同第一种意见的居多。这时刘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也是更倾向于无目的的看,随意的看。因为这样更显春草之多,到处都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某课堂,教师问学生“孙悟空、白骨精和唐僧三人,你欣赏谁?”其中一名同学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它屡败屡战。真的能喜欢白骨精吗?不!白骨精屡败屡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吃唐僧肉、吃人肉!如果我们赞同学生的观点,也就成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人,这跟糊涂的唐僧没什么两样!更糟糕的是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学生说了真话,教师就一概认为对,因为“真话”未必是正确的。
2、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我们备课时精心预设好的东西可学生怎么也答不到点子上,有时甚至不挨边。应当说我们备课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但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觉得预设之网逮“大鱼”,生成之网逮“小鱼”。对于不往这两张网里钻的“鱼”,我们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实的生发。他们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备课时我们关注的是“教”,预设则注重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应该是动态的平衡。我们要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也要抓住生成点,比如: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燃烧点、意外点等等。像上面《春》的例子就生成于学生的质疑点。
3、语文课堂上的引领与叫停
要想使得我们的课堂高效,必须有老师的引领。这里的问题是怎样引领?引领的时机如何把握?引领可采用哪些方式?该不该叫停?如果不叫停可能就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叫停那哪有生成啊?就引领而言,诗歌教学我们引领更多的是激情;对于难度大的课文我们要引领信心、思维、方法、技巧等等。贯穿我们语文教学始终的是要引领习惯,这包括诸多种,比如:认真听的习惯、写字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发问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关键是要把握好引领的时机。比如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引领;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偏离目标时把他们领导正确的轨道上来;可以在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恰当点拨他们。
4、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文本。
整体感知文本是对的,但不是读一遍课文就整体感知了。听了这么多阅读教学课,感觉学生阅读文本不够,很多课学生都没有充分阅读文本。如果阅读不充分,学生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何谈深入探究?相反,如果学生的阅读充分,然后我们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分析便不是问题。
5、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的要求要靠联想、想象等形象性思维,而不是具象的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但我们也不要忽略工具性的一面。比如字词教学,比如文学性较弱的说明文教学,采用多媒体不但直观、课容量大而且易于学生接受。但对于其它文体的教学我觉得更多的是为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服务的。因为文学不能缺乏想象力,不能少了“悟”。我们现在的孩子写作的形象思维很差,我觉得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因为他们这一代是看动画片长大的,而我们是听评书、看小人书长大的。我们的读书兴趣是从小人书开始的。语文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过多或者不适当,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不只是积累想象力,所以有时我们的学生即便是写他们所擅长的想象作文,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运用自己平淡的文字来埋没自己奇美瑰丽的想象。总之,要因文而用,不可不用,不可强用。
6、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点拨”“全解”之类的参考书。
在听课过程中,包括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回答问题前总是先看这类书,或者小组讨论时,学生所谓的讨论绝大多数是依靠这类书完成的。语文的阅读理解类似于我们猜谜语的过程,注重猜的过程,而不是谜底本身。如果直接指导谜底便会觉得索然无味。现在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萨特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怎么用、怎么指导用、何时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我们要默许他们的投机取巧,否则他什么也讨论不出来或者说有时虚荣心也是一种动力。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久而久之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也沾染思维的惰性。
7、如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