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双体系培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8: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双体系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双体系培训总结

篇(1)

1、全面完成涉高温铝水运输企业专项整治。高温铝水的冶炼运输是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区共有铝水冶炼和使用企业7家。依据相关规范,高温铝水的运输属于危险品9类,安全生产涉及装卸、运输及特种设备的管理等环节。近年来,群众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反映强烈。为此,我局聘请专家对全区涉高温铝水生产使用的7家企业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通过检查,对其中3家存在问题的企业下达了处理措施决定书,责令企业在运输车辆和人员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暂停运输高温铝液。经过整治,三家企业通过招标确定了具备资质的运输公司,新购专用车辆6台,投资200余万元,新培训驾驶员押运员24人,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为我区的安全发展提供了保障。

2、以双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考评情况为抓手,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季度,我局组织双体系考核组对山东金海玻璃有限公司、日照裕罗电子限公司、日照佳苑食品食品有限公司等23家工贸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估。考核组依据考核标准,通过对各企业风险源的辨识风险点的管控以及隐患排查等方面进行打分。重点对双重预防体系的网上运行开展巡查。实事求是的确定分数,形成评定报告。截止目前,共有21家工贸企业顺利通过“验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打下了基础。专家组对验收评定发现的问题制定了清单,向各工贸企业进行了反馈,并就下一步改进和完善企业“双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局要求参与验收的企业要认真对照专家组提出的问题清单,结合企业实际,持续健全完善“双体系”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持“双体系”持续动态运行,实现闭环管理。

二、三季度工作打算

篇(2)

[作者简介]黄平平(1981- ),女,河北昌县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课题“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Y11A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36-02

一、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概念

所谓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取得过程高度融合、无缝衔接和优化配置,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结果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认可、相互沟通和相互转化。其实质是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衔接与对应,将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资格标准统一起来,逐步构建起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融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未能实现自然衔接

大多数高职课程,在开发初期都未能进行必要的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乏对应关系。由于未能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之间产生脱节。

职业培训注重与职业特点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现存教育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多为多年总结和研究的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迅速发展的职业变化。况且一部分职业也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归纳新型适用性理论,又要注重前沿实践的经验。而这一系列若要进入高职课堂,必须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总结,并形成便于课堂传授的体系,这对于现行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而言极具挑战性。

(二)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双证融通的实施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但与此同也暴露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实践环境匮乏。就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而言,教育师资力量仍然是以学术型和科研型为主,师资队伍不合理,理论教师超编,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理论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偏向于知识体系的培养。教学场所多在教室,鲜有真实的工作氛围。

要做到双证融通,还需要“双师型”教育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的最大吸引之处在于对职业能力的彰显。它不应只由应试型的题目组成,而应该是对职业过程当中实际问题的考验。多数职业技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求将实际问题凝练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迅速掌握方式、方法。这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既需要具备行业知识,又需要具备教育传授知识的能力。“双师型”人才的匮乏,也是职业教育当中的软肋。

(三)学生和家长对双证融通制度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由于学生和家长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决心。在许多高职学生和家长看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份,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专升本的学历进阶。同时,尚存在很大比重的高职院校未能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因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能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极小。

根据调查,学生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信息大多通过职业院校取得。例如,学校的就业与创业中心关于报名参加某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信息,以及部分教师对于某些资格证书的宣传。学生自发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这也与社会公开媒体中对于学历宣传大于职业资格宣传有一定关系。

(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配套体系,加之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同时,对职业资格的认定远远落后于新职业的产生发展速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生产力的发展,某些旧职业逐渐消失,新职业大量涌现。高职院校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岗位完全衔接为目标。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不少比例的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方面没有认定的对应职业,并且没有配套的资格证书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但是,拥有正式职业标准的职业仅有300个,占总职业标准的比重约为16%。其中因为不同部门管辖不同行业的不同部分,所以尽管是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其颁发部门也可能是不同单位。这些认证单位中既有行业职能部门,也有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甚至是行业协会及企业。这就导致证书种类繁多,标准不一。

篇(3)

一、上半年安全环保、职业卫生工作效果

1、上半年本中心安全、环保工作总体良好,安全、环保事故发生率为零。

2、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参培率100%,“双体系”考试达标率100%。

3、涉及本中心各类安全隐患整改率100%。

二、主要安全工作情况

(一)、安全环保隐患排查与整改

1、上半年安全环保大检查及专项检查涉及本中心的项目共16项,均能按时间完成整改。

2、上半年矿领导下井带班安全隐患整改项目涉及本中心整改的共129项,按时完成整改100%。

3、上半年日常安全自查自纠情况:

(1)日常隐患排查处理:发现安全隐患129项,已全部完成整改。

(2)用电检查:责任区域用电线路正常。

(3)消防检查:各区域均配备的灭火器部分过期,已更换17瓶新灭火器。

(4)六大系统运行情况:①255m避险硐室部分设备无法使用,已下单由测量与工程管理科安排整改;②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系统部分管路无法使用,已下单处理;③其他系统基本正常。

(5)车辆运行情况:每天专人对使用车辆进行安全性能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建立使用、维修台账。

(6)安全生产协调情况:我中心按要求做好全矿安全生产协调工作,未有生产协调失误造成安全事故现象,安全环保工作平稳。

(7)现场安全检查情况:对井下主运巷照明及线路,各溜井、放矿漏斗警示红灯每日例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8)局部通风工作: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调整工作方式,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做好井下现场局部通风工作,确保了生产安全顺畅开展,上半年未发生通风安全事故。

(二)基础管理

1、安全学习培训情况:

(1)安全学习:每周坚持安全学习、每天派班及时传达上级各种文件,对每项工作进行安全交底。

(2)三级安全教育情况:上半年新调入员工1名,按照以老带新,及新员工培训要求进行了培训和工作安排。

(3) “一人一档”建档情况:已及时更新。

2、危险源管理:要求各个岗位人员认真对待双控体系的落实工作,按照双控体系检查表认真检查,并做好现场记录,领导班子及安全员经常性深入现场检查。每日安全检查落实情况表已做好存档工作,未做好该项内容的人员及班组按“三违”行为处理。

    3、劳保用品发放使用情况:按要求及时发放、领用各种劳动用品,领用人签字存档,各岗位按要求正确佩戴。

4、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均持证上岗作业。

5、“三违”:中心领导及安全员不定期检查三违情况,违反“三违”行为的人员已建立台账并按内部管理办法考核。

6、应急救援物资仓库管理:每周派专人对仓库的日常管理并完善了应急物资仓库的进出库及安全检查等表格,并按月度进行检查及盘点。

    7、“双体系”、“能量锁”、“高风险作业票”落实情况

(1)上半年重点加强对各班组及人员风险管控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落实该项作业人员进行考核。安全员每日做好统计上报工作并提交考核材料,上半年本中心对未按照要求落实现场管控检查人员进行考核并内部曝光。

(2)本中心领导班子及安全员对涉电作业项目, 加大现场监管力度,作业必须进行能量锁定后方可作业,发现违章现象立即制止,各班组能按要求做好能量锁具的交班工作。

(3)“高风险作业票”: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及种类已定制了《动火作业票》、《有限空间作业票》、《高空作业票》及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业人员办理作业许可手续,凭票作业。

三、存在问题

1、铁通电话系统故障频繁,影响工作联络。

2、井下水质差,对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系统的管路腐蚀大。

3、部分员工对“双体系”建设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性差。

4、本中心皮卡车安全性能差、车辆烂。

5、涉及本中心的责任范围广,安全隐患多。

6、井下通风系统被破坏,局部通风工作难度大。

7、通风安装工人员不足,部分区域检查不到位。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掌握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

(2)按计划对中心内部每周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完成整改。

(3)对职工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严防应急失当行为发生。

(4)继续做好六大系统的管理工作,配合第三方开展《监测监控与人员定位系统扩充》、《监测监控与人员定位系统维修完善》等项目,保障进度。

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31-01

车工专业的特点具有职业性和实训性等特点,所以实训教学是车工专业的重要环节。车工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训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中职教学特色、提高职业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中职机械类车工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包括实训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途径、三项基本建设和实训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等方面。

一、车工实训教学体系

车工专业的整体教学体系采用“前后两段式”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训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体系,它由实训系列、实训实、综合训练系列三部分构成。各个系列的实训性环节,都融入了实训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部分显性实训环节和隐性实训环节。实验系列由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课程组成。它穿插在相应课程的车工理论教学中,是实训教学体系初级阶段。实训实由基本素质实训环节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相应课程理论教学的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实训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综合训练系列由岗位群基础课课程设计,它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是实训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

二、车工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加强基础知识

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为提高学习车工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车工专业的各门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训、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实训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的相关的一般能力。

(三)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不断线。车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普车和数车操作技术应用能力,主要通过看懂图纸――选择刀具――编制程序――粗加工――精加工――精度测量等实训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

三、车工实训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实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

(二)学习方法

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实训前有预习,明确每个车工实训模块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独立拟订实训环节的方案;实训过程中有步骤,做到认真听讲与记录,仔细观察,牢记要领,不耻善问,勤于分析与训练;实训后有总结,及时写总结报告,归纳技术与操作要点,分析不足与改进方法。

(三)推进“双证书”教育

车工专业“双证书”教育的主要思想是: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实现培训、实训与考试三位一体。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相应工种的应知部门,实训教学环节要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训教学,自然达到普车或数车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的培训。

四、车工实训教学的基本建设

(一)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训教学的基本保障,主要有:(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和冶金行业优势,建立稳定的车工专业院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保证。

(二)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训教学计划进度,车工专业的实训教学部分采用了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对于无教材的实训环节,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训基地的实际状况,体现岗位的针对性、内容和实用性和先进性,编写校内车工实训教学教材和校外车工实训教学讲义,包括生产实习、部分课题毕业设计指导书等,完善和建设车工实训教学教材体系。

(三)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篇(5)

一、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功能的需求

1. 火电机组仿真机的用途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一般作为训练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机组设备在各种条件下的启、停和正常运行中的监视操作技术;训练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故障、事故的应变能力;对学生上岗前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核;供机组在各种工况运行中分析和改进操作方式、提高安全经济运行能力、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验证环境;训练学生进行机组控制系统整定及试验验证等。

2.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的一般要求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是对机组的炉、机、电、网控及热控系统实现全范围、全过程仿真。以被仿机组控制室内所有的监视、操作、控制为主,辅助以机组在启停和故障处理中需要在集控室外进行的就地操作,同时包括化学水处理、除灰除渣等辅助控制系统等。

仿真模型全部以物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完整、严格、精确的物理过程模型,能连续、实时、良好的反映系统动、静态过程,具有较高的动、静态精确度,对运行人员全部操作(包括控制盘、操作员站及就地操作员台上的操作)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反映都应和实际电厂一致。仿真机应能仿真电站机组运行中的异常和故障工况,产生的物理现象应当和被仿机组反映一致。对于各种故障或事故,学员可在盘上或操作员站上进行操作处理,如果处理合理,故障或事故应逐渐消除,如处理不当,模拟出事故扩大后的现象应与参考机组反映一样。

3.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培训功能的要求

教练员台是仿真机培训控制中心,教练员通过显示器画面、键盘、鼠标等控制仿真机的启动、停止和工况的变化。教练员台一般要求能方便、灵活地监视学员的操作和活动,能对不同水平的学员选择和组合培训项目,实现仿真模型的启动/停止、运行/冻结、快速与慢速、回退/重演功能、故障加入、边界参数修改、变量监视等功能。

4.现代仿真机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1)关于学员成绩评定的需求。学员成绩评定功能是在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时,通过软件对学员操作、参数、运行工况形成操作记录存档,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客观评价,为教练员主观评分提供必要和有效的参考。教练员要求该功能能方便地预设评分方案,即预先编制仿真机培训课程(如培训课目、初始状态选择、故障选择等练习内容),在仿真机实现按步练习,实现自动评价学员操作,指出操作错误及误差,进行成绩评定和客观评分。

近年来,仿真机研发单位对学员成绩评定功能作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但从用户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是特别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仿真机开发研制单位和仿真机用户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上配合不够紧密。该功能在开发时需要大量的现场数据和丰富的运行经验,根据仪表参数和运行操作的重要程度,进行大量的设计和反复的调试工作,而仿真机研究和开发单位在这一方面的力量和经验需要加强,仿真机用户方也需要在理解开发思路后给予研发单位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2)关于网络通讯的需求。仿真机系统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SIS网络进行通讯,能访问实际电厂SIS系统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采集现场数据作为仿真机系统的初始工况点,进行仿真机静态和动态的数学模型校核,验证仿真模型与实际机组工况吻合程度。利用事故前后的现场数据,例如发生MFT、重要辅机跳闸或重要参数越限时,在仿真机上进行事故重演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远方控制和远程培训功能。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师/教练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工程师/教练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直接控制和接管工程师/教练员台,其效果如同在仿真机上指导一样。被培训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操作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接受培训,其效果如同被培训人员在仿真机上操作一样。

(3)关于控制系统学习的需求。对实际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态文本能完整地转换为仿真控制模型。现场操作员站画面和控制系统组态修改后,相应仿真模型即能自动更新。由于控制系统在电站安全运行中的作用重要性,仿真机控制系统要能进行学员在维护控制系统方面的培训,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组态、控制模块参数的修改;能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调节系统的动态试验;模拟或设置现场热控设备、控制回路、控制逻辑等各种故障,热控人员处理的措施和效果应与真实机组一致。

(4)关于专家系统的需求。仿真机自教育专家系统可以使学员在没有教练员连续监控的情况下,在仿真机上进行培训。仿真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教练员的决策,激活可执行程序,仿真机将在专家系统指令下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如下一些功能:装载仿真模型和它的初始条件;自动培训水平分级;自动提示;自动记分;自动举例;自动重复故障等。该功能在国内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用户希望开发使用。

二、仿真训练与考核办法的改革背景及实施情况

热能类专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等是火力力发电厂的核心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但就业面窄。为保持特色的鲜明性,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毕业生质量。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是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为对热能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深化双证书制度,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双证书”制度,实质上也是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与企业的多元合作,完善以电力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打造培养目标岗位化、培养方案“双证书”化、企业参与深入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职业岗位,以国家汽轮机运行值班员、核能发电机组操作员、集控运行值班员、汽轮机检修工、汽轮机调节系统检修工、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检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参考,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电力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学习单元,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基本到核心,而后拓展,从单一操作到综合训练,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河南电力行业协会、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专业核心课程做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并进行推广。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基地),它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该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先进性。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训是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一环,相关专业课教师有计划的通过带仿真实训熟悉本实训环节的教学,部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取得仿真培训师证书,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仿真实训环节质量。

(四)认真组织技能鉴定

2005年积极进行“双证书”试点工作,已有八年,每年都鼓励在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进行了以下具体工作:

1)积极动员。第四学期期末就进行技能鉴定报考动员。专门召开了全年级学生大会进行动员,充分阐述技能鉴定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掀起报考职业技能鉴定的热潮。2005年以来,学生的报考率均在90%以上。

2)认真指导。学生报名后,对学生加强辅导和训练。首先对每个工种实行导师制,指定专人指导和辅导,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劳动竞赛。其次指定参考书目,使学生考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第三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复习准备理论考试,秋季开学后组织摸底考试,根据不足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四是合理安排实训环节内容及时间,以技能鉴定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大部分准备工作。

3)严格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对在校学生技能鉴定的标准把握,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社会和行业对我校技能鉴定证书的认可程度。既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又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最后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在校学生在理论考核中应严格要求,在操作考核中侧重于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4)及时总结。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结束后,我们及时对第一次大面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不仅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训练和考核过程进行总结。每个指导教师都写出了书面的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等,这些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非常宝贵,我们认真进行了梳理,将逐一落实,完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

三、“双证书”制度试行效果

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考试,2005年以来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一)建设并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基地。2005年以来我校相继建成了200MW火电仿真机组, 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机,亚临界300MW火电仿真机组、超临界600MW火电仿真机组。这给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6月,我校电站仿真实训中心被河南省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提供了方便和坚实的保障。

(二)培养了一批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和技能鉴定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双师”素质教师,还有计划地送出培训考证。2005年以来每年都派3~5位教师参加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仿真培训指导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并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

(三)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运行工种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是各技能鉴定工种中含金量较高的,也是不容易通过的。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后,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仿真运行环节的训练,他们对设备系统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认识,对机组运行特性和运行参数有了更工程化的认识。这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进行训练,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在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他们也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给用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先人一步的职业能力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热能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用人单位反映很好。

四、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 存在的问题。1.报考动员组织问题。因技能鉴定是收费考试,学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所以全员报考技能鉴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一次考试不通过者,如再次报考在经济上有压力。应积极想办法降低考试费用,争取对在校学生采取低收费。

2.教学计划衔接协调问题。因仿真机实习班级多,都赶在技能鉴定之前完成培训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些班级在技能鉴定时还没受过培训。

3.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实际操作时间有限,培训效果达不到技能鉴定要求。

(二)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规范培训内容和过程。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以使各指导教师的培训标准统一,提高培训效果。

篇(6)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立类型,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学科性人才。必须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教育性特征。

“五双十率”是指以双元(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双师、双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双证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简称“五双”),以新生报到率、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合格率、英语通过率、计算机通过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学生满意率、教师满意率(简称“十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

它系统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和以什么为依据来检验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集中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

二、“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双元”机制

淄博职业学院于2004年12月24日成功召开了“淄博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淄博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96家企业成为理事单位。各系根据服务面向,分别成立了各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开展活动,形成了院系两级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搭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健全了产学合作的机制,初步构建了“双元”体制机制。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建设“双师”队伍

学院先后出台了《淄博职业学院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意见》、《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双师教师管理规定》,采取强力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三年来,学院共派出4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师资培训。二是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结合学院20个职业资格鉴定站和培训点的情况,鼓励教师参加考评员培训,其学习培训费由学院报销一半,对所有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教师都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职务聘任和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极大的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先后有119名教师考取相应职业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直接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专家和能手充实教师队伍,仅2003年就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教师103名,到2006年6月30日共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147名。四是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现各专业正式聘任兼职教师92人。目前学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有266人,基本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双师”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3.建设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双轨”教学体系

学院在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双轨”并行。

自2002年以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各专业除基本的课程实验实训外,必须有综合性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并依据教学计划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

为突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难点,2004年12月学院首届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就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重点立项进行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等被立项。

2005年4月,《淄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作为招标课题又进行了专门立项和资助。2005年9月,学院在总结前期实践教学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淄博职业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淄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极大促进了“双轨”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保障。

4.校内和校外“双训”,实现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就业即能上岗是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保障学生就业即能上岗,本院坚持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实现就业“零距离”。学院每年不定期地开展与实训基地的交流、座谈等活动,实训基地也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双方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本院各专业均建立了本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总数达129个,先后建立115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现就业“零距离”提供了保障。

5、实施“双证书”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本院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要求,于2003年开始实施双证书教育,出台了《淄博职业学院学生持证毕业暂行规定》,要求各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须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明确了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保证“双证书”的顺利实施,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各专业积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已设立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8个。同时经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山东省旅游局批准,设立相关行业认证的鉴定培训基地9个。此外学院还被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至此,学院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和培训点已涵盖所有专业的相关工种,为各专业教学计划提出的职业技能证书和行业认证证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6.以“十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

我院在加强各种机制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学院党委适时提出了学院工作中心应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2005年5月学院出台了《关于2005年质量教育方案的通知》,对质量教育的任务、质量教育的内容、质量教育的实施、质量教育的组织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将报到率、就业率、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计算机通过率、英语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学生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师满意率(简称“十率”)作为质量目标考核对象,对评估指标体系有明确规定的采用规定标准,对没有规定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标准。

为保证“十率”的顺利实施,必须有机制来保障,学院规定,“十率”考核以专业为单位,凡有毕业生的专业全部参加考核。在实施“十率”的过程中坚持“软硬结合”和“专业单位职能部门结合”的原则。

硬六率(即报到率、就业率、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计算机通过率、英语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以职能部门考核为主;软四率(学生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师满意率)以专业自身考核为主;学生满意率一是可通过学生评教来反映,因我院已制定了一套科学可行又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考核体系,执行起来较容易,又可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可通过学生问卷来进行,学生问卷设计必须科学可行,又能真实反映情况,可探索实施。

学生家长满意率可通过学生家长问卷、到学生家中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也可结合“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反馈信息来进行。用人单位满意率主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采取问卷形式进行。教师满意率可通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测试来进行,各专业制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测试指标,各专业成立由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两课体育教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成的素质能力测试小组来进行,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素质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教师满意率,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和手段。

三、“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淄博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软件和内涵发展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上,企业的积极性还不够,国家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还不够主动,有很大潜力可挖。

2.双师教师的评聘政策还不健全,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评聘制度还有待探索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尽快出台。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利用上,因学生到一线实训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还不能完全接受学生的实训,如何更好地衔接还需探索。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主要评价标准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讲授,教师最低要求是有讲师职称,能进行实验总结能力、取得初级导游资格证或参加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旅游专业丰富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能讲授两门以上旅游专业课程、能独立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参与过教学改革,发表过专业论文、具有中级旅游资格证书、在企业至少两年以上工作经历,能独立编写旅游专业文件。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

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有高级职称,能系统化教学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能将最新的旅游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改革、教学教科研能力取得一定成果。获得高级导游资格证书,并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编写过旅游方面教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能进行实践创新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改变教师观念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观念转变是一项事业完成的根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强的学科,其更新速度快,教师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促使自己的知识经常更新,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经常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经过审核获得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要成为某种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搭建平台,让教师经常参加企业的活动,每隔3年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工作半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双师型教师,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

许多高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其中包括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技术专家来高校讲学或在校兼职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挂职训练、带领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等方式来强化“双师型”教师质量。遴选一部分教师进入企业参与挂职训练,教师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产业情况、运作流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自身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识、经验、观点等投入教学中作为实际训练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高校可组织一些教学、实践经验的旅游学骨干教师定期对学校的中青年旅游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为学校快速组建出一支素质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队伍。

(三)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性研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课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导师,应用型本科教师不仅要具有实践能力,也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制度

“双师型”教师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在考核制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普通教育评价标准。但“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类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和技术资格考核中难以并轨,这就需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在构建新的考核体系方面不能只将学历和学科水平为考核标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经历并重,摆平学术和技术之间的天平。

篇(8)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2015年,根据南宁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南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专业性培训基地;或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2015年底,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南宁市成立了首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牵头单位申报的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是南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制约,基地发展现状滞后。本文分析了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促进基地建设的对策,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1.企业实践培训模式欠规范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针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成员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培训的机构。培训模式欠规范表现为:其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独立设计培训方案,然而,学校忽略了市场需求调研,没有征求企业的意见,容易使教师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其二,企业安排师傅带徒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熟悉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学校没有安排专人对教师培训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容易使教师陷入松散状态;其三,教师到企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上受限制,基本上只能安排在暑假,如时间过长则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2.培训内容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脱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应用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自2015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在柳州、南宁、北海三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基本包括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同时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不同等级的必要条件或必须条件。综合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虽重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但培训缺乏经验,教师缺乏努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没有将上述四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

3.基地建设缺乏评估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校企合作的又一突破口。目前,专业集团牵头单位与企业在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已起步,但仅仅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开展培训,对基地建设的培训对象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基地建设内涵理解不透彻,局限于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难以体现基地建设的价值。总之,基地建设缺乏第三方机构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管理及成效进行评估。

二、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缺乏政府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支持,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度,很难促进企业与学校真诚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的锻炼过程中学不到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缺乏政府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不能给予“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阻。

2.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感

企业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其一,个别合作企业利益为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申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却认为承担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派优秀师傅教学,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其二,个别合作企业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验,或者仅仅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即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教学理念。

3.学校和教师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

南宁市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设在企业,培训专项经费也直接下拨到企业。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合作过程中,个别职业学校缺少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既不联合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也不主动与企业共同商榷培训方案;其二,学校教师培训观念转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习惯了以往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模式,突然到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地、手把手地教,必须自己去学会动手操作,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三,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企业师傅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而不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以及职工培训上等难问题。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给予“双师型”教师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促进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减免部分税额,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资金,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2.完善基地建设的培训制度

首先,W校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建立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相融合,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制度。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教师需求调研共同商定,由企业按照职工培训制度管理学校教师,学校派专人全程管理教师,协助“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因时间限制问题,学校对在假期中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可在学术交流、专业教学观摩、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比赛和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创新基地建设的沟通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对接工作,按计划开展专业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根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校企共同搭建“双元平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提供双向服务,企业师傅传授企业新知识、新工艺、传递企业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和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4.设计基地建设的教师培训内容

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设计“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在时间安排上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依据教师职业能力开展理论授课、实训见习、企业考察、企业实训和培训考核,推动教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技能,努力考取教学所需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次,建议采用“做中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深度、严格的实践训练,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5.建立基地建设的工作评估体系

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次,建设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后要对整个基地建设进行总结验收评估。首先,根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严格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严管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对效果好、成绩显著的基地及对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继续给予基地建设的政策、经费支持;对效果差、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要限期整改,如仍不达要求的将取消其资格。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篇(9)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复合式“三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职业人和创业人”的专业核心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和商务服务与管理能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吻合,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以5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心,打造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3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函电与单证》、《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情景模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商务英语专业资源库;引入行业标准,改革考核模式。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内外衔接、三级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工学结合实训环节,构建包括国际商务体验、单课程实训、校外内外短期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内外衔接”的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递进”;建设融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基地”,涵盖国际贸易和商务管理两大技能训练,辐射商务英语专业群,服务企业和社会;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保障学生的半年顶岗实习达到100%。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企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广州本荣贸易有限公司、广州米泰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协议,开展网络平台销售实训和生产性国际电子贸易实训,以企业实体经营为运营模式,安排商务英语等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实训和顶岗实习;与国际货代联合会和广州桥集拉德国际货代有限公司开设定向培养的“桥集拉德班”;与企业共建外语培训服务机构。

(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完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设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特色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就业指导等内容与形式,培养人格健全、爱岗敬业、职业道德与素质良好的人才;大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利用麦可思数据,逐步实现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跟踪调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育团队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创新管理体系,落实“专任教师企业经历实践工程”;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拟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从企业行家聘用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6-7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聘请6名国际贸易和商务领域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实现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构建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的教育团队。

(六)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强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利用专业师资,开放教学资源,加强服务团队建设,在商务活动、资料翻译、语言培训、考证辅导、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每年服务社会达500人次以上。

(七)以商务英语专业为重点,带动其他语言类专业群建设

篇(10)

"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前者直观反映的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后者则反映的是学生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水平。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从中显示出,双证书率在高职院校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院《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推进工作研究与实践》的科研组成员在前期工作中对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推进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和教师在对双证书的认知程度、制度的宣传和推广、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结合自身的教学环境、实际情况等,进行双证书推进相关的做法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取证率调查

我们以12届全部和13届部分毕业生的取证进行了统计,从专业、获取的证书类型、取证率等进行统计,具体如下:

二、主要的做法

双证书想要顺利推广,就必须要取得学生的认同感 。而要取得学生的认同感,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将来初步的就业情况要有个清晰的认识。经过我们老师和辅导员的多年研究总结以及为学生量身打造贴身的职业规划,已经让钦州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10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比例达95% 。以下就是我们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做法。

(一)双证书制度的思想全面贯彻,以入学教育加主题班会兼专业教师推介的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所采用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就是让入学的新生产生挫败感的同时得到优越感 。从而让他们明白双证书的重要性。

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学院为例,我们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思想贯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按照我们传统高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对这一群高考的失败者或者是说想早点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所取得效果微乎其微。在实际的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99%的学生所谈到的将来愿望就是早点出去赚钱。那么我们关于双证书所有的推广活动都会围绕着这一诉求来执行。围绕着这一点,我们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月中,利用新生对周围陌生环境不适应以及刚离开熟悉环境的便利因素,在年级大会和主题班会中着重强调高职学生将来所面临的严峻压力,以及各种正规院校所毕业的竞争对手,考虑到新手所能承受压力我们一般会在入学的前三周着重讲上面所述,第四周的时候我们会各班的主题班会中着重强调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而这个优势会紧密的和双证联系在一起,让新生会在迷茫的前景中看到希望。强化他们对取得双证的动力。

(二)课程体系调整,学考结合,以证代考

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与证书考核相结合,我们根据证书的考试时间来安排学生的开班时间以及课时,且该类课程的考试就是考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以广西英华国际技术职业学院建筑学院为学生安排每年的施工员、预算员考证安排为例。我们会在新生入学的第四学期末安排学生进行施工员,预算员的考试,而针对考试科目:建筑法规等,我们在专科教学计划中也安排在第四学期教学,以保证我们的课程能和考证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

(三)完善各种师资和实践条件,增加实训教学,开设专业培训班

作为考证培训的教师,首先要必须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安排教师在职进修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在搞好理论课的同时,突出实习、实训的教学,完善实训设备,强化技能训练并针对相关考证设置专项强化训练。争取构建:“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模式,即课上动手―课后操作―企业实习。使学生掌握本职业(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本工种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取证率。

(四)构建校内鉴定机构以及校外鉴定机构相结合

加大校内鉴定的比例,我们根据部分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构建校内职业鉴定机构,做到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考取各类职业证书。例如: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对于部分校内没有资质完成鉴定的积极与校外鉴定机构联系,通过请进来,带出去等方式进行合作。请进来就是把具有鉴定资质的老师,培训开设到校内,并尽可能在校内进行考试考核,带出去就是按照各类鉴定机构考证鉴定的时间,有组织有安排的到校外进行考证。例如:报关员、导游资格证书,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等。

(五)百花齐放,多种证书共同作用

我院在教学处的统筹下,汇总各开设专业可考的职业证书,确定不同职业(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并在全部院系进行宣传。而纳入教学计划的鉴定职业(专业)也尽量有一定的宽范性和可选择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参加鉴定的职业证书,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结论

双证书率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提高双证书率是每个高职学校都努力的工作之一,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在通过学生思想、师资、实训设备及其他方法着手,采取了一定有效的手段,在提高了学生的双证书率取得一定的进展。希望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玉龙,王文静.浅谈“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篇(11)

一、培训管理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职业培训一般时间短,见效快,尤其技能类岗位能力培训,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里,首先要经过理论学习培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再通过实操技能的操练,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最后通过考试鉴定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比技能类,管理类的培训见效略慢些,培训多是对人的思想、理念的一种熏陶,以达到培训后在工作方式、管理能力方面的提高。在较短的培训时间里,培训质量的保证不仅靠培训师的渊博知识和授课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培训管理工作做细做精。培训管理能力水平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闭环结构,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如果有一个环节出问题,那么培训的质量一定会受影响。所以说我们培训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培训设施、设备的完备、先进适用性,师资能力雄厚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要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上去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培训全过程组织、协调、监控、督导。因此,职业培训管理对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1.建立高效的企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模型,包括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企业应该加大对培训体系的硬件设施投入,建立技术设备先进的实训室。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双师型的专业培训师。加大培训组织的健全,要有与培训流程重要环节相匹配的部室及人员。加大培训工作的管理,培育企业优秀、独特的培训文化,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实现培训的模式化、程序化、整体化,促进培训水平的全面提升。

2.加强培训实施监控和管理。职业培训战略的实施及成功必须有完善的计划来予以保证。好的计划必须要靠好的实施来实现。通过修订培训计划管理工作标准、预决算及统计、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培训计划实施监控。做到准确及时分解年度培训计划,按月落实培训项目开班时间和人数,协调安排培训地点和住宿,做好计划任务的下达。对不能按时举办的班,主动及时跟主办方沟通,督促主办方按时办班。沟通后仍不能按时举办的班,上报上级领导单位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月培训计划实施日志,按日填写培训开班情况并及时。按周统计培训数据,及时掌握培训项目实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沟通,避免出现培训班人数过少,浪费培训资源的现象。严格控制培训经费,做到不超支不浪费。做到计划周全且按计划实施。

3.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机制。通过修定培训项目评估实施办法或细则、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培训项目质量督导工作标准等,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各质量环节进行有效督导,实现培训项目全过程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培训质量。督导人员认真巡查、填写督导日志,实现培训项目监督工作“三化”即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监督常态化。构建“三层级”评估管理体系,即培训师、班主任的“自我评估”、培训承办部门或项目组的“自我诊断”及督导委员会或督导专家组的“督导评价”相结合的三层级评估体系,不断深化培训效果总结评价,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4.认真进行评估,形成完善的培训档案。培训的评估和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培训评估总结和培训档案资料的管理对提高培训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培训质量指标分析,如听课记录、学员问卷调查分析,尤其是学员问卷回收反馈率、教师教学效果满意率、教学组织管理满意率和生活服务满意率等量化指标。通过对培训科学的评估,客观评价培训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企业有关部门,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积极整改,以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5.加强学员成绩库管理及反馈。为引起学员对培训的重视,保证培训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逐步完善了培训机制,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学员的培训成绩纳入年底考核。为了让各单位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培训学员的成绩及获取资格证书实情,培训机构要及时建立培训学员成绩库,并按月及时反馈给各送培单位。这一管理方式保证了送培单位在当月及时掌握学员的成绩,对学员培训起到了督促作用,对促进培训的长远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培训管理就是加强培训全过程的控制和督导,做好培训的战略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及评估管理。不断探索培训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培训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