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第二,作者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学习兴趣问题,初中主要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到了高中,才是真正比拼学习能力的时候。所以说,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已经把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渲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家长这个时候就不要对成绩再有过分的关注和追求。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并不会与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关系。这一点我从实际经历中就深有体会,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在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定就比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不过我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觉得作者总结的更精准,更透彻。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
在此,我也郑重地推荐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来读一读,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块玉,如果我们只会拿着锄头去雕琢,最终只能把这块美玉变成一文不名的石头。
最近阅读了一本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教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工作,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这本书是作者联系自身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女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她以一位家长的身份和研究者的角色,把抽象的教育原理用日常行为讲出来。她对一些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之深和操作之精辟,我认为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教育学素养,内容写得不仅通俗,而且非常专业,看了这本书后,该书似乎开始影响我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下面我就谈谈看了本书后的一些感想:
有的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以自认为是对的方法去教育和关心孩子,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只是强行把自认为对的道理说给孩子听,孩子不听,就一遍一遍的重复教育,时间一久,孩子也会觉得厌倦。在"如何提高爱的质量中"所阐述的是家长在教育幼儿时要用"活"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给幼儿死板的硬道理,可以告诉幼儿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说,否则他永远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另外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孩子一时间有可能达不到你所要求的,那就要降低一些要求,让孩子慢慢的去学会并达到要求。
第二章为:把学习变成轻松的事。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能变得轻松愉快。幼儿园的教育亦是如此,幼儿对于枯燥乏味的知识及教育形式的单一贫乏难以接受,他们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新奇的事物和鼓励的语言,不喜欢被拘束的感受。过早的对幼儿园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变得不喜欢学习。现在的家长对幼儿要求过高,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寄予较高的期望,要求他们会做算术、认识并会写多少多少字。
其实,不用过早的要求孩子学会这个、学会那个,只要家长的教育得法,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你所期待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子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这说明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最美的,也是最有效的,坏的方法会把原本简单的的复杂、低效。
我们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坏方法去教孩子。这章同时也说明了幼儿的最佳学习状态是在游戏中显现出来的,应该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想办法保护幼儿的兴趣,树立他对学习的自信。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无处不在。就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关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第三章为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文中阐述了幼儿说谎的事例。说谎对于幼儿或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习惯,儿童说谎的原因有两个:一时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就像家长在生活中为了对孩子达到某一种教育目的,用一些谎话来哄骗他,或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会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老,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甚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自我反省,对于我们教师也一样。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恪守自律,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师更为重要,因为幼儿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的言行举止会被幼儿所模仿,如果教师缺乏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不规范,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幼儿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会是"压力",所以家长在教育幼儿目的的同时放宽要求,不要对幼儿过于苛刻,不容许幼儿犯错,不尊重孩子,那样会让他们情绪紧张和不平衡,为了逃避处罚而说假话。
第五章为: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是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作者也是秉承这一宗旨来教育孩子的,把生活中的孩子的一切事都按照这去做,确实不容易,能够做到大爱无痕地爱孩子,才是一个成功的母亲。
众所周知,孩子是家庭的重心,国家的未来,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
我是孩子的家长,也是一名需要工作的社会个体,不能做到无微不至,只是对孩子多留一点心眼,多观察一些。归纳一下,在教育孩子方面,属于我的几个信条:
第一条:注重“物质基础”。
从计划生育的那一刻起,我买了很多育儿的书,从而为以后给孩子一个聪明的大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条:孩子是陪出来的。
我的小孩,上小学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奶奶和外婆带的。这两位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爱看书。我当时给孩子买了很多故事书,老人家每天手指着每一个字,大声的读给孩子听,久而久之,这些书上面的字,孩子都认识了。
五年级时,英语老师推荐孩子去参加全国的英语比赛。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几本复习书,我们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把要学习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成若干个小块,家长陪着孩子每天按计划执行,累了就用毛巾擦一下脸,就这样一直坚持到考试,终于仓天不负有心人,取得了一个三等奖。
第三条:用结果反方向教育。
有些家长苦口婆心的给孩子讲大道理,可小孩根本听不懂,后来我就想了一种用反向事实结果来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进步。
我孩子在三岁时学踩单车,当时有一个不是很陡,但很长的坡,他非要踩单车冲下去,担心他不会用刹车会翻车,所以我就不同意,但他依然坚持。我就对他说:如果你踩单车冲下去,有可能会摔跤,但是你自已造成的,痛也不可以哭。结果真的是摔的翻了个根头,但他只是撇了几下嘴,并没有哭。
五年级前孩子的字写的很大,说了很多次缩小一点,一直都改不过来。我就在思考--怎么办呢?有一天,我对他说:“考试或者做作业时,其他同学写两个字,你的一个还没写完,这样别人就可以比你多了很多玩的时间。你是不是你尝试着写小点,也给自已多一点玩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现在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四招: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孩子的信心。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自卑的,因为山外青山楼外楼。所以要给孩子营造一种他可以做到no.1的气氛。每次考试完,我和孩子共同分析一下他丢分的地方,对比一下其他成绩比他好的同学,然后告诉他:假如做到了某些某些,就可以比现在的成绩更好,就可以超过前面的同学,而且一定可以做得到的,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自信了。
第五条:注重情商的培养目。
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要教会孩子不可以太自我,太自私,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团结。
有一次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让我晚上和孩子一起去学校找她。当我样来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的八点半了。回家后,我告诉孩子:“老师为了你更好的成长, 下班后还这么辛苦找你来谈心。你应该懂得感恩老师。”第二天,孩子带了几个糖果送给了老师,以感谢老师的辛苦。
尹建莉从教多年,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圆圆品学兼优,在2007年参加高考时,年仅16岁的圆圆以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秀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每个好孩子都是有出处的。作为妈妈,尹建莉认为,女儿圆圆并非“神童”,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自己作为母亲,做到了面对孩子时“有心”,教育孩子时“无痕”,只要把握了这个要诀,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无为而治,
“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在我们周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主要以管教为主。他们往往把对自己的管理,套用在孩子身上,孩子所体会到的只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
尹建莉从不管教孩子,从不会对圆圆说:“到点了,该去写作业了。”“你今天必须要穿外套。”这样的管教方法是不尊重孩子的典型表现,对孩子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正常生长秩序会被打乱,反而不利于好习惯的形成。
但“不管”其实是件比“管”更难做到的事。圆圆上一年级时,像任何一个孩子一样,也会因为贪玩而常常忘写作业。一开始,尹建莉也时常提醒圆圆要去做作业,但很快圆圆就被自己搞乱了。于是尹建莉就和丈夫商量好,不再管圆圆写作业的事,要培养她自己写作业的责任意识。
有一天,圆圆放学回家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等到躺到床上了才想起还没有做作业。孩子没写作业,尹建莉早就看在眼里,但她故意不去提醒,因为她知道,这是个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机会。尹建莉虽然心里很着急,但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让圆圆自己选择:“你可以现在不睡觉去写作业,也可以明天早点起来去写,或者干脆不写了。”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圆圆知道不写作业肯定不行,于是就老老实实地从床上爬起来去写作业。尹建莉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大约写了半小时后,圆圆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
尹建莉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他们给予孩子的是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批评;允许孩子做错事,让孩子自己体会作业是自己的事,不能依赖父母的提醒,父母也不会陪着她写作业。
从那以后,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圆圆一直都很自觉,尹建莉再没操心过。
很多父母甘愿放下自己的工作去陪孩子做作业,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促:“快去写作业。”孩子就会带着负罪感去写。
尹建莉认为,家长为孩子规定写作业时间,监督孩子写作业或陪孩子写作业等“教育方法”,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在给他制造麻烦。在陪伴和监督下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而不是内心的。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监工。孩子是不喜欢“监工”的,虽然他表面会暂时屈从,但内心绝不会听父母的话。只有“不陪”才能给孩子留下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不陪”其实是在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不仅如此,尹建莉的“不管”还有点“过分”,比如从不检查圆圆的作业、不看圆圆的考试分数、不给圆圆报辅导班、也不给圆圆买课外辅导教材。尹建莉说:“在学习方面,家长要做的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对知识的好奇心,寻找答案的兴趣,平和的学习心态等等。”
在培养圆圆的学习兴趣上,尹建莉让她从二年级起就读金庸的小说,“因为武侠小说悬念迭起,很容易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金庸的小说文字工整,对圆圆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
就这样,圆圆到四年级时,就已经读完了金庸的14本小说,好处在圆圆刚刚写作文时就体现出来了,圆圆的作文基本没有病句和错别字。尹建莉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圆圆阅读古诗和名著,以及英文小说。大量阅读使圆圆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高考时考出了140分的高分。
尹建莉表面上“不管”孩子,其实她非常用心,奉行的是“无为而治”。她给孩子设立了“记功簿”,给孩子以精神鼓励,在学习方面则只是注意用学习过程来调动孩子的兴趣。她反对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认为那样会使孩子的学习动机不纯,反而扰乱了孩子的学习心理。
惩罚你,
不让你写作业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但其实孩子天生并不反感写作业,之所以后来不喜欢,是因为家长把孩子写作业的胃口给弄坏了。“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这是尹建莉提出的对付被弄坏的学习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有一阵子,圆圆写作业很不认真,爸爸见了,急得撕掉了不认真的部分,要求圆圆重写。圆圆有抵触情绪,摆出一副就是不想写的样子。尹建莉见了,赶紧从爸爸手中抢过作业本,平静地对圆圆说:“如果你觉得写作业不好,那以后就不用写作业了。”
圆圆起先觉得很开心,可转念一想,不写作业的话明天肯定会挨老师骂,就想把作业本抢过来。尹建莉说:“既然你写作业那么不认真,那我就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了。”圆圆急得想哭,一边抢作业本,一边说:“我要好好写。”然后就备感珍惜地写作业去了。
惩罚性质的罚抄几遍作业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只有毁坏,没有成全。在调动孩子写作业热情上,尹建莉认为可以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写作业的热情,而不要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想让孩子喜欢或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圆圆也经常丢三落四,犯一些低级错误,尹建莉对此从不直接批评孩子,这时候,会开玩笑地说“你像牛顿一样”,把一件本该生气的事以玩笑的形式化解了。这让圆圆意识到自己哪里错了,又不损伤自尊心,还暗含了对她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她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语,孩子比较爱听。
尹建莉认为,欣赏孩子不只赞赏他的优点,更体现在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像牛顿。
尹建莉还做了一件让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帮圆圆做作业,而且一帮就是两年。在写作业上,圆圆一直比较自觉,可有一阵子,圆圆总是抱怨:“一个生字干吗要写三行啊!作业太多了!”
尹建莉就问圆圆:“这些生字你都会了吗?”经过测试,圆圆确实都会了。于是尹建莉就提议:“那好,只要你会的生字就不需要再抄写了,其他的,妈妈帮你写。”圆圆一听兴奋地同意了。从那以后,尹建莉经常帮圆圆写作业,每次哪些由圆圆自己写,哪些由妈妈写,都由圆圆来判断。
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些另类,但尹建莉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替孩子写作业能给孩子省下不少时间,而且稳定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利大于弊。于是,每次尹建莉一笔一画模仿圆圆的笔迹写作业的时候,圆圆就在一边看课外书。
别太刻苦,
幸福地参加高考
在圆圆升小学六年级时,父母因工作调动从烟台搬家到北京。为了省下高昂的借读费,尹建莉决定让圆圆跳级,直接读初一。
从小到大,圆圆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上了中学后,圆圆有些偏科,数学成绩老是拉分。于是,尹建莉买来习题集,向圆圆提议:“妈妈是学文科的,数学也总是学不好,那我们一起来做题,把数学成绩提上去。”
母女俩开始每天晚上在一起做题,尹建莉总是故意“输”给女儿。当圆圆率先做对了,尹建莉就要求圆圆给自己讲解习题;要是遇到两人都不会做的题目时,就一起请教爸爸。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改变了圆圆偏科的问题。
由于之前已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在尹建莉看来,这3年拼的就是刻苦和毅力。
圆圆读高二时,有一次,尹建莉的朋友来家里做客,那个朋友的儿子正在读高三。朋友就问圆圆:“你将来要读哪所大学呀?”圆圆回答:“还没有想过。”
那个朋友就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们是非清华不考的。”朋友儿子当时显得很紧张。一年后,那个孩子没考上清华,但也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因为不是第一志愿,所以他很不自信,感觉对不起父母。
那个孩子显然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意愿,是件“苦差事”。尹建莉开始反思:“家长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神和行为告诉她,学习是件不苦的事。” 家长要想让孩子勤奋学习,恰是不能强化“苦”,而是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中感到苦闷。
从那时起,尹建莉从没在女儿面前提出“要用功学习”、“你一定要考哪所大学”之类的话。“这些完全是废话,一个高中生已经完全懂事了,学习也变得很主动。此时,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敦促孩子学习,而是为孩子减负。”
圆圆高三一模时,跟妈妈说:“我这两天紧张得有点睡不着。”尹建莉心里其实很担心,但嘴上却说:“妈妈上网时,看到有些高考状元也会失眠,人家失眠三天,照样考了个高考状元,所以失眠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明天早上妈妈给你冲一杯浓浓的咖啡。”那晚,圆圆背着书就睡着了。
高考那几天,尹建莉家周围的工地仍在施工,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总是尽力帮孩子消除噪声。尹建莉却觉得无所谓,她一直都在培养圆圆的抗干扰能力,她觉得孩子要“学习不怕吵”、“睡觉不怕吵”,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而是应该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噪声,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嚣,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上小学时,尹建莉甚至让圆圆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圆圆做作业时,夫妻俩也不会刻意把电视声音调低。所以,在高考那几天,虽然施工噪声一直不断,但尹建莉和丈夫一直都心平气和,从没表现出对噪声的焦虑。
等圆圆高考完,尹建莉才小心翼翼地问女儿是否受到外面工地的干扰,圆圆的回答出乎意料:“好像声音是挺大的,但没顾得上在意。”还反问:“妈妈,高考我一点都不紧张,是不是不正常啊?”
家长要给孩子“奶”,
也要给“蜜”
许多读者读完尹建莉的书后这样感慨:我原来觉得自己孩子不够好,但读了你的书后,我认识到是自己做错了。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尹建莉把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比喻成“奶”和“蜜”,奶是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而蜜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命的热爱。大多数母亲都能给孩子“奶”,但只有少部分母亲能给孩子“蜜”。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很多父母想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但往往夫妻关系处理得不好,使得家庭充满了火药味,孩子自然不能健康成长。而在圆圆看来,自己家比五星级宾馆还要好,因为圆圆在家里得到的是爱、亲密、尊重和自由。
尹建莉和丈夫也会有小矛盾,但夫妻之间从不当着圆圆的面争吵,而且就事论事。即使有时躲不过去了,尹建莉也会要求圆圆来“断案”,常常吵过就忘,不让压抑的气氛笼罩在家里。
多年来,“提意见会”的游戏也一直在家里保持着。饭后,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互相给对方提出意见,并给予纠正。这让圆圆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客观面对、积极改善⋯⋯
池莉 著名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最新畅销书《立》作者
蒋佩蓉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佩蓉的妈妈经》《丰盈心态养孩子》作者
专家支持
徐凡(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儿童心理学家)
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会员)
王甘(小橡树幼儿园园长,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
宋娟(资深媒体人,新浪微博 @花园妈妈学校 创始人)
调查读者谈
参与人数:890人
1您怎么看待现在越来越多的个案型育儿书?
很难说,良莠不齐,不好挑选,有时会制造焦虑 56.5%
是好事,可以学习到更多 43.5%
2您为什么会看育儿书?
随便看看 14%
专门在为自己的养育问题寻找答案 26%
做父母需要的一种学习 60%
3您觉得个案型育儿书有用吗?
还不错,有些观念和方法可以借鉴 72.6%
帮助很大,可以效仿 13.7%
没什么用,因为每个孩子都很不一样 13.7%
4您觉得把孩子送进名校代表着养育成功吗?
不是68.5% 是31.5%
作者谈
销量500万册的超级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丰盈心态养孩子》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新晋畅销育儿书《立》的作者、著名作家池莉,3位重量级作者首次坦诚透露自己写书的初衷,回复读者对育儿书的种种质疑。身为作者,她们希望父母如何读自己的书?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孩子进名校和成功的呢?
我们也首次邀请到她们的儿女,这些书中的主人公,谈她/他如何看待妈妈写的书,揭秘书中的自己、妈妈与现实的差距。
尹建莉:
我的书不是经验之谈
写书的时候,拿着书稿被出版社一路婉拒的时候,她想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来将成为最畅销的育儿书之一吗?面对那些“尹老师,您书中的办法我用了,但不管用”的质疑,她如何解释?书中的那个小女孩圆圆,又是怎么看待妈妈出的这本书呢?
写作初衷:
不满意造就完美的畅销书
有孩子前后,我一直留心看家教方面的书。这其中,有成功家长的经验之谈,有青少年工作者的意见指导,也有很多胡编滥造的东西,它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教育实质剖析太少,甚至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和错误的归纳总结。并且其价值取向往往是培养“精英”的,这本身已背离了教育应有的目标和责任。总的来说我对国内的家庭教育类图书现状不满意,就慢慢产生了自己去写一本更好的这样一个念头。
在打算写书之前,我的一些文章已发在博客或教育杂志中,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这不但增强了我的自信,也让我感觉写一本好书是多么必要!2007年动笔写作时,正是家教书
声名狼藉、江河日下的时候,以至于我2008年拿着书稿去投稿时,四处碰壁,大家一听是家教书,看也不看就一口拒绝。
在写作过程中,我肯定没想到它会这么火,但是,因为我能看到当时所有家教书的不足,所以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是个好东西,整个过程中似乎有一种预感,感觉到它可能会有好的市场表现。
我的书不是经验之谈,它是以我培养女儿为例写成的一部专业著作,我不是把女儿当楷模来写,她只是一个案例主角。事实上书中涉及的孩子有40多个。书中所谈及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观不仅适用于我女儿,也适用于天下所有的孩子。家教书属于专业书,专业书首先不能有硬伤,它的一切观点必须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支撑,并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它必须是有深度的,深度决定它可普及的广度和效度。但理论的呈现不一定非得是佶屈聱牙的,或枯燥无味的,它完全可以是文学的、温暖的、有趣的。深奥的词汇和语句,与深奥的思想没有关系。通俗的语言并不等于表达的浅陋。我是学教育的,又做过多年教师,喜欢
阅读和思考,文笔也不错,所以我的书是一本用生动案例和流畅语言写成的专业著作,既有专家的高度,又有家长的温馨,还有很好的文采。
面对质疑:
我无法送每人一只荷包蛋
我遇到过很多“我用了书中的方法但失败了”这样的说法。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请质疑的人只举一个例子,说明书中哪一条理论或哪一个方法不适用于他的孩子。只要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他用的根本不是“我的方法”,而是“他自己的方法”。
一本书所能产生的效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世上没有哪本书能被所有的人完全吸收、消化,同样的书,得到多少文化营养,一方面取决于人的悟性,另一方面取决于阅读者的心态:是否真诚,找思维而不是找答案。我遇到不少不肯动脑筋的家长,比如有位家长给我写信说他6岁的孩子特别爱打人,问我怎么办。我回信提醒家长说,是不是您的脾气比较大,经常打骂孩子。家长回信说:“是的,我确实脾气不好,经常忍不住会打骂孩子,可是我的问题是怎么让孩子到外面不打人,你没告诉我啊?!”遇到这样的家长,我真是为难。我只能告诉人们一些养鸡方法,无法直接给每个人送一只会下荷包蛋的鸡。家长和家长也是不一样的,家长的造化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一本书所能产生的效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世上没有哪本书能被所有的人完全吸收、消化,同样的书,得到多少文化营养,一方面取决于人的悟性,另一方面取决于阅读者的心态:是否真诚,找思维而不是找答案。
希望家长如何读
古今中外所有优秀教育思想都是非常相近、相通的。教育学肯定有它恒定而统一的科学性。但每个孩子有无数成长的细节,永远不会有一本书能穷尽每个人遇到的每一种教育情境。读书如果不加入父母自己的思考和改变,只是生搬硬套,那么一切知识和智慧都是无效的。哪怕是一本可以照猫画虎的菜谱,也需要在使用时加入操作者自己的理解,需要灵活运用。所以我希望大家读我的书时,不但要看到如何做,更要看到为什么这样做,看到背后的原则和理念,当你真正把握了这些原理,你就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的症结之锁。
建议多读几次,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何看待名校和成功
考上名校,是一些孩子身心和谐、智力出色、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表现之一。就我女儿这个个体而言,即使她在高考中出现失误,上了普通大学,她也是优秀的,这一场考试肯定决定不了她的人生。她从小形成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豁达、友善、诚实、善于独立思考等这些好品质,才是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要素,才能决定她有怎样的人生质量。
真正优良的教育,从来没有单一的、可量化的评判标准。如果一定要让我定义什么是孩子的成功,什么是父母养育的成功,我觉得可以这样朴素地表达:孩子的成功,第一他可以自食其力,第二他有幸福感。父母养育的成功,第一,和孩子的感情很好,第二,对孩子很放心,知道他离开你的呵护照样可以生活得不错。
特别说明: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这几年来,不少媒体都希望采访到作者的女儿,但她从未接受过。这一次,《父母必读》杂志通过尹建莉老师邀请圆圆写一小段话,谈谈对妈妈的书和对妈妈的看法,很荣幸地得到了回复。
女儿谈妈妈的书:
我不是主角,我是最大受益者
正像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有着深刻影响那样,妈妈对于我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我并不是主角,而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书中妈妈所反映出的思想,浓缩了平日里她对于每件小事的思考,这也是她这么多年来读书、学习所得到的内容。虽然我平时很少表达,但可以说我从小就对于妈妈的才华与思想非常尊敬,或者说是欣赏。妈妈是我的榜样,也是人生导师,更是一个珍贵的朋友。
在我少年时期,很多人觉得我比同龄人相对成熟,我相信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平时从没有把我当成不懂事的孩子。随着环境的变化,周围优秀的人越多,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是多么平凡的一个人。虽然会面对很多困难,也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做得好,但是我总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生活,不唉声叹气。而这种健康的心态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所以在我看来,好的家庭教育也许并不能让人成为事事都能做好的天才,但却能成就良好的心态。这种好心态能够让我在一生中处事更淡定,让好心情推动生活的发展,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妈妈这本书的畅销,我可以说并不惊讶。因为它真的能让很多家庭受益匪浅。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我很感谢父母给我带来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也非常喜欢自己平凡却幸福的生活。
好的家庭教育也许并不能让人成为事事都能做好的天才,但却能成就良好的心态。这种好心态能够让我在一生中处事更淡定,让好心情推动生活的发展,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大部分人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畅销归因于该书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可以解答当前家长的许多育儿困惑,直接指导家长的教育实践。笔者不否认上述原因,但认为,该书隐含着一本好的教育专著所具有的学术品质———理论的新颖性,只是写作手法不同。作者尹建莉以更通俗易懂的案例来呈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具有更大的普及性与传播性。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尹建莉就曾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宏大理论叙事、学术写作上一味追求晦涩难懂的文风(缺少整体性与高度,基本概念泛化,无谓的争吵,语言的艰涩难懂等)等所导致的文化价值丧失现象,专门撰文批评。她认为现在社会科学理论的写作有一种怪现象,就是语言艰涩难懂。这一方面可能是某些理论工作者不注意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可能有人误认为,莫测的语言下才隐藏着高深的思想。所以“读不懂”成了一些理论著述的一大痼疾。文字是思想的载体,理论工作者更应该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再深奥的理论语言都应该有一个底线,就是首先应该让人读懂。没有“读懂”,一切思想的花朵到了读者那里都是枯萎的……。这种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趋势,致使一些教育著述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孤品,令众多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而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育类的学术文章应该体现深入浅出的写作原则,便于普及与推广好的教育研究成果,使广大受众真正从中受益,真正体现教育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
尹建莉曾多次讲到,对于一位作者来说,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件难事,她庆幸自己做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她的一次成功尝试,她以具体案例为呈现方式,以若干议题为结构形式,完美再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到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理论功能的最大化。
在攻读硕士期间,尹建莉就非常关注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更注重人们在教育案例分析中进行理念的提升。作者教育学素养深厚,看似分析与论述一个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实则论证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作者对于儿童道德培养、学习习惯养成、课外阅读、个性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全书既有作者统一的教育理念,又处处显示出作者在处理教育细节中的教育智慧。她将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灵活运用于教育细节中,引发专业教育者深思,更使那些没有教育背景知识的人从中受益,如卢梭的将“儿童当作儿童”的自由教育思想。她强调,儿童“并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阶段;儿童天性是向善、上进的,“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
教育不能过于保护、干涉、指令、管制与操纵,要促进儿童形成自信、自尊、自爱的品质(“不管”是最好的“管”);以“干净”的眼光看儿童,尊重儿童,促进其自我教育(此思想贯穿全书);不仅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更要接受孩子先天的性格局限(像牛顿一样);注重儿童在学习中的快乐体验,让儿童体验学习过程本身而非结果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品质(开“小卖部”、替孩子写作业、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考好了不奖励);阅读在儿童智力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真正赏识孩子,以肯定和激励,带给孩子愉悦和成就感,进而产生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只设“记功薄”,不设“记过薄”);培养具有批判精神、有个性的公民(可不可以批评老师?)。在书中,尹建莉提出如下教育理念:第一,“教育小环境”理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这个教育小环境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与未来全然不同。”记得刘墉也说过相类似的话,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他身边接触亲密的六七个人所决定的。而家长正确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教育小环境”,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固然重要,但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个人遇到的所有教育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
第二,儿童教育细节理论。尹建莉指出,“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每件小事都是最初抓在手心里的那把雪,可能滚成一个硕大的雪球,对未来形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像一个比喻说的那样,南美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场龙卷风。”父母的教育细节处理决定着最终教育效果的成败。“人们在挖掘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时,习惯从宏大的视角和背景入手。事实上,在同一种文化形态和公共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成年后在道德、人格及能力上有巨大的差异,在于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生命中的第一启蒙者———家长的教养态度的不同。”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父母得到了一块美玉———自己的孩子,都从“爱”这一起点出发,由于日常生活细节处理的不同,它使孩子的世界与未来全然不同,如果家长手中握着的工具是刻刀,会得到令人满意的作品,如果是锄头,只能变成更小的玉,并越来越失去价值。秉承此理念,书中列举了一个个教育案例的细节处理并加以理性的分析与论证,大都以正面和反面两方面分析,希望家长在接受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教育细节的处理,如逗孩子与捉弄孩子的区别、替孩子写作业与不写“暴力作业”(惩罚性作业)的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何对待孩子的优点与缺点、“好”阅读与“坏”阅读,培养课外阅读习惯与只注重校内“语文课本”学习的局限性分析、性教育的技巧与时机,等等。
第三,自由教育理念。尹建莉认为,“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
石中英认为,自由教育具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理性主义三种精神。自由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自由教育反对外在的强制,主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自由教育本身具有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与看法,反对专制教育,以培养民主公民为己任;自由教育是指向儿童的理性发展并有利于儿童理性发展。
针对现在学校教育中过于注重训练、机械重复与记忆,父母对孩子的过于保护、过份管制、操纵等,尹建莉主张关注儿童的心理感受与成长,充分尊重儿童,给其一定的自由空间,老师与家长的任务是创造有利条件,使孩子逐步养成自律、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另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理论性还表现在作者规范的学术写作上。作者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的教育著作,如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弗洛姆、蒙台梭利、叶圣陶、陶行知等人的著作,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有着更深的体会与思考,并非理论的简单重复与堆砌,而是将其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中,为我所用,这恰是教育学者所必备的优秀品质。
文化价值是该书得以畅销的重要因素
二、时间:
1.3月30日(周六)下午:4:00——6:00
2.3月31日(周日)下午:4:00——6:00
三、地点:待定(根据报名人数决定)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开场。
2.家长按顺序进行读书分享。每人时长10分钟—30分钟。
3.家庭教育交流讨论。
4.汪校点评总结。
五、活动要求:
1.提前读书,认真准备,做出高质量的读书分享。
2.提前一周在群里报名参加分享。3月23日开始在群里报名接龙。
3.无特殊情况,尽量都参加。
六、组织:
1.总指挥:汪校长
2.负责人:宋学峰
3.主持人:周丽杰
4.会 务:闫校长、赵校长
5.评 委:待定
七、推荐分享书籍:
1.《正面管教》
2.《心理营养》
3.《新父母学校》
4.《50个教育法》
5.《孩子挑战》
6.《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想一想我们的童年里也同样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妈妈陪伴我们成长。到现在还在陪伴我们度过每一天,我们幸福她高兴,我们有困难时她陪着我们一起走过。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我也在孩子教育问题中困惑过,彷徨过。庆幸的是在和大家探讨中学到了很多。我以前读过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我感受很深。读了《妈妈的银行账户》再次感受妈妈的伟大。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305-02
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图书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大批同类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的潮流,这种现象,就是“出版跟风”。图书写作和出版的跟风现象由来已久,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如今我国出版界非但不见收敛反而愈演愈烈。跟风的姿态由当初的羞羞答答转为大鸣大放,跟风的手段由当初的部分借用转为全部拿来,跟风的本领由当初的粗粗笨笨转为出神入化。
针对“出版跟风”现象,有的出版人赞扬其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赞扬其体现了出版人的商业性;也有学者贬斥其为“拾人牙慧”之举,低俗模仿,追逐暴利。
从理论上讲,出版跟风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出版物市场竞争的结果。任何出版物的畅销,在一定时期内,只要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就会改变出版资源的配置,激发市场上同类出版物的生产。出版跟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益驱使。跟风出版“创作时间”短,出货和销售速度快,并且销量平稳,相对而言风险较低。跟风有利于降低包括宣传在内的各项成本。由于这些原因,跟风出版的短期效益不仅吸引实力不强的出版社,也让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社半遮半掩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原创书,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含辛茹苦写成的,包含尹建莉对教育深刻的思考,读者读后感到受益匪浅。跟风书则不然。一方面,它严重模仿原创书,侵犯了原创书作者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写作时间匆促,内容多是东拉西凑,粗造滥制。读后只能使读者感到上当受骗。“出版跟风”现象,与出版界道德下降、法律意识淡薄,一味追逐经济效益有关。明知出版跟风书的行为,不可取。但出于商业利益,还是予以出版。这样的出版社,是应该遭到遣责和制裁的。
2011年10月24日,在《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乔布斯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简体中文版于全球同步上市前,别的乔布斯传记早已卖得热火朝天,比如出版于今年8月份的《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这本书,就大大地抢了正式授权传记的风头。
2011年以“传记”名义所出版的和乔布斯有关的图书,除了《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外,其他的分别是《乔布斯全传》、《传记袖珍馆:乔布斯传》、《苹果教父乔布斯传》、《乔布斯传(纪念版)》、《乔布斯图传(1955-2011)》,另外还有《乔布斯成功启示录》、《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乔布斯改变世界的秘密》、《非同凡“想”:乔布斯的创新启示》等近10本与乔布斯相关的图书。2011年的图书出版,可以当之无愧地被命名为“乔布斯年”。
在出版跟风潮流中,编辑如果细心,选择常态跟风,提高跟风档次,可从中发现市场,寻找到出版利润。但如果选择恶性跟风,则会制造文化垃圾。
常态跟风者模仿的对象往往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畅销书。一本好书,可以使一个人的智慧得到提升,也可以使出版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扩大,并为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
常态跟风者瞄准图书市场热点后,如果摆正自己的市场定位点,努力做好自身的创新之处,经过反复推敲推出的跟风图书,一方面,可以弥补图书市场上一些已有图书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个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化,引起出版界争鸣。于读者,于整个社会都是件好事。
常态跟风图书的出版结果,必然会对“被跟者”的市场份额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这种挑战,是良性的竞争,合理的竞争,适当的竞争,会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读者也受益。
恶性跟风图书的出版,于编辑,于出版社的形象,于出版社长远经济效益,都是非常不利的。恶性跟风图书的出版,势必削弱编辑的创新能力。进而导致出版社丧失创新能力,丧失竞争能力。从长远来看,恶性跟风图书的出版势,势必损害出版社的形象,会减弱出版社的经济实力。所以在当下的出版界中,恶性跟风出版招致了被跟风出版者的犀利批评,模仿甚至与抄袭一样,被视为中国出版业的顽疾。
恶性出版跟风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广局副局长刘明华来到北京王府井书店,在自己主编的已形成知名品牌的《读点经典》丛书旁,当看到《365天读点经典》、《读点经典大全集》等“跟风”书赫然在目,标题类似,甚至连封面和体例都模仿得令人难辨真伪时,他不由得感慨万千说:“要适时考虑修改完善《著作权法》,进一步保护原创作品,遏制图书‘跟风’现象,净化和提升图书出版市场的品质。”现有的著作权保护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模糊地带,目前施行的《著作权法》保护对象并不包括封面、封底、内文版式设计,所以即使被剽窃者将剽窃者告上法庭,也难以顺利维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出版方质疑《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出版方剽窃,不料反遭对方质疑,导致局外人一头雾水不知孰是孰非,就是例证。这就暴露了《著作权法》的漏洞,需要在下次修改法律时堵漏。
针对恶性出版跟风现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恶性跟风者“不想为”。出版职业道德是出版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法律是一只看得见的手,道德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都要用起来。并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出版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出版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力图做到每一个出版从业人员都按照《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并逐渐形成有关出版职业的荣誉感、义务感、羞耻感等道德情感;形成编辑的职业良心;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并使其变成一股弃恶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来净化出版行业。
参考文献
[1] 韩浩月. 乔布斯再次检验图书出版跟风行为[N].北京日报,2011-11-03(23)
[2] 安民. 跟风出版利弊谈[J].出版广角,2008,(10)
[3] 张新华. 创新与模仿——从跟风出版谈选题策划[J].中国图书评论,2005,(3)
一、中国的”小皇帝”现象
“小皇帝”,最早是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称谓。但在这里,“小皇帝”泛指那些从小就娇生惯养、被家长过度溺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过分溺爱。他们从小被家长过分关注、过度娇惯、放纵和保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慢慢丧失了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小皇帝”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席,它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一种畸形的爱,一种缺乏理性的盲目扭曲的爱。这其实就是溺爱,溺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这种由于家长溺爱而产生的“小皇帝”现象是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五种现象说明您正在培养家里的“小皇帝”
1、对孩子过分关注搞特殊化。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孩子成为呼风唤雨的“小霸王”;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忽视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基本礼貌和伦理观念,没有树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必要的威信和威望,让孩子的自我娇蛮无限的膨胀,使得孩子失去了对人性平等的尊重。
2、全力满足孩子的欲望。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在生活中给予特殊照顾等,一些父母甚至不顾家庭条件及孩子愿望的合理性,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欲望和追求;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的自我中心变得更加严重,不懂得分享和付出,将来对社会也只有索取而不知道感恩和回馈。
3、对孩子的任性无理姑息迁就。家长对孩子的娇蛮任性采取放纵和百依百顺的态度,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家里没有建立合理的规则,让孩子的一切恶劣的行为和习惯不断的蔓延和扩展,将来可能连自己父母都不放在眼里,最终的结果会是害人害己。
4、凡事包办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家长做了本该孩子做的很多事。结果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十几岁的孩子还不会去超市购物,上大学了都不会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脏衣服要等到放假带回家洗,这样的案例太多了。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更无法走好自己将来的人生路。
5、不讲原则的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孩子明显的错误甚至较为恶劣的思想行为,要么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要么置之不理或“护短”,不仅不让孩子承担责任,反而还当面批评学校和老师的不是。表面上好像是为了顾及到孩子的面子和前途,实则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丧失辨别善恶好坏的思维能力,破坏了社会规则和老师的形象,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否认过失,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能负责。
三、孩子应成为有社会担当的“王者”
我们的家长如何才能帮助自己孩子在将来成为真正的有所作为的“王者”,而不是一个懦弱无能或是残暴冷血的“昏君”,我们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思想认识。
1、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有真才实学、身心健康的的合格公民。重视并搞好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将来的成才,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事业。都说父母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此,父母自身对家庭教育的思想认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把中国古人说的“至要莫若教子”这句名言牢记在心。
2、家庭教育必须从幼小抓起,不应等到孩子大了再想起教育的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答案: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是关键期,在此期间,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可塑性,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良好性格养成和行为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孩子思想道德的修养、人格品质的形成、意志毅力的磨炼,莫不如此。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家长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全部权利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更是父母自己的事。有一本书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如此,这充分了说明了为人父母对养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具有比老师更为强大的教育引导力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更是可以和一所好的学校相比,因为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大环境,是每个家庭成员心灵的港湾。
其次、家长必须重视自我成长,要懂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
1、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态度应是温柔而坚定。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应明确的给予拒绝但不要情绪化,对于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应及时的提醒和善巧的引导。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小时候很容易养成任性自私的恶劣习性,不知道分享不愿意付出也不懂得关爱,在家里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矫正孩子的行为要趁早,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在生活中,对孩子不要搞特殊化,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而需要尊重的;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战胜困境,让孩子体会到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收获,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力量。
借助“互联网+”创新对家长的宣传方式
要想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幼儿园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只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师资水平、保教能力以及开展的活动才能更好地被家长接纳和信任。
1.家长通过“互联网+”了解幼儿园师资
园所的师资水平彰显了幼儿园的软实力,好的师资是保教水平的保障。近些年,由于很多年轻父母喜欢将孩子送到城里幼儿园,究其原因,他们觉得城里的老师学历高,保教水平高。我园地处农村,老师的工资虽不高,但是她们都不忘进行学历提升,拥有大专学历的老师达100%,本科学历也达到90%。我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老师的本科、专科毕业证拍成照片进行上传,还将老师获得的“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青蓝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证书制作成PPT,发到幼儿园网站上,供家长浏览。另外“教研科研”也是幼儿园的生存之本,老师们在各类论文比赛中曾获得过省、市、县一、二、三等奖,还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过论文,我们用“全能扫描王”扫描后发送至幼儿园网站。家长看到这些学历证书和荣誉证书都很震撼,纷纷感叹:“农村的老师和城里老师一样能干,我们的孩子就在这里上学了!”
2.家长通过“互联网+”了解幼儿在园保教情况
家长都有各自的工作,他们每天仅仅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里在园停留一小会儿,每学期半天的家长观摩活动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孩子在园学习和生活的牵挂和关注。他们常常问老师:“我家孩子午餐吃得香么?”“最近他上课认真听讲了吗?”虽然老师每次都耐心解释和回答,但是家长总会流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小二班的张老师喜欢在孩子吃饭时拍“三张照片”,分别是孩子端碗开始吃饭,孩子用餐吃了一半的和孩子吃完时的镜头。她每天选择几个孩子作为拍摄对象,一周下来班级30名幼儿基本上都拍了一次,然后通过班级QQ群将孩子用餐时的“三张照片”传给家长。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整个过程都很满足,洋洋的妈妈说:“看到照片,就像我自己坐在他身边看着他吃饭一样,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他有没有吃饱了!”有些老师还迁移了张老师的这个做法,教学活动时,他们也给孩子拍照片,从一开始的示范讲解、幼儿操作到最后的作业评价,将孩子活动的整个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互联网传给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
3.家长通过“互联网+”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前提。农村幼儿园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我们想借助“互联网+”开展相关活动,促使家长反思自己不正确的教育行为。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家长认为“游戏”就是玩,玩就不是学习。因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班级的老师每每要求家长收集游戏材料的时候,他们总是爱理不理的,从不用心配合。农村常见的种子、稻壳、花生壳、稻草、麦秸秆、木屑、木块、竹片、树桩、树枝、芦苇花、蚌壳、田螺壳等是开展美工区游戏的材料。老师将幼儿的“种子贴画”“田螺风铃”“稻草变身”“芦苇插花”“树桩大咖秀”等美工作品进行装裱,拍成微视频上传幼儿园网站,每一幅画都有详细的字幕说明,其内容涵盖幼儿创作的步骤,所用到的技法,对幼儿审美方面的影响以及废旧利用对幼儿从小环保意识的培养等等。家长在网站上看到美工作品微视频以后,异口同声地说:“废旧材料对幼儿学习起的作用真不小,原来所谓的‘游戏’就是寓教于乐啊!”
借助“互联网+”拓宽家庭服务途径
社区中入园幼儿家长和一小部分未入园幼儿家长都是我们的家长资源,“享受优质的教育和服务”也是他们对幼儿园的期望与要求。为此,我们建立了由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一学期工作下来,老师们因为是利用双休日及业余时间参加活动,加之平时五天的连续工作,连轴转的状态令她们很快苦不堪言,同时低效率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家庭需要。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提供服务最为集中的龙腾社区家庭电脑普及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先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类,小部分低收入者,我们延续送教上门的做法。对于文化素质较高,家中有电脑会上网的人群,我们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借助网络提供有针对。针对这一部分人群我们推出了以下几种服务内容。
1.通过“互联网+”引导家长学习幼儿保健知识
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将来参加学习、工作的本钱,而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多因缺乏保育知识而不懂护理孩子的正确方法。我们的网站根据季节特征提供相应的养护常识。比如春天时,老师们会在孩子的饮食、服装、活动等方面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孩子患感冒的家长也能收到一条网络小贴士:“感冒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便秘等特点。幼儿小,不要自行买药给孩子吃,一定去医院治疗。”到了冬天,老师会在网站的醒目位置提醒大家“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加强体育锻炼是孩子最好的取暖方法”,等等。
2.通过“互联网+”引领家长学习《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部重要的纲领性的文件,怎样让家长了解呢?我们将《指南》传到幼儿园网站上,和家长一起学习解读。每次学完后,还会抛出1~2个问题,让家长探讨,请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发到网站上与其他家长共享。妞妞的妈妈在学习感悟中这样写道:《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家长今后开展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孩子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3.通过“互联网+”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我园在网站上向家长发放调查表,对他们读书情况进行调研,探索其读书的喜好和倾向。调查表收集后,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分别列出阅读书目,进行打印,分发到每个家庭。例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大部分家长不知道有这本书,我们将之列入家长阅读书目。鼓励他们将书中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联网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洋洋的爸爸在网上发帖说:“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我认为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老师也定期向家长发送自己的读书心得,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另外,还通过网站开展“家长阅读感悟”活动,让他们将自己的读后感晒出来与大家分享。每学期还给“最佳读后感”的作者颁发奖金和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