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阅读训练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8: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阅读训练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阅读训练论文

篇(1)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也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

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选自《李国文杂文》)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画线句中的“有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5.联系本文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向后看别有洞天

刘家新

两位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两个玻璃瓶里分别放进5只苍蝇、5只蜜蜂,然后将瓶底对着亮光,瓶口朝向暗处。几小时后,5只苍蝇从暗处的瓶口找到出口,爬了出去;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

科学家分析认为,蜜蜂把有光源的地方看作唯一的出路,每次都朝同一个方向飞,而苍蝇则不死盯着那点儿亮光,碰壁后方知道向后看。蜜蜂与苍蝇,一前一后,一死一生,揭示了成功的秘诀。将昆虫换成人类,道理同样适用。在困境中学会向后看,另谋出路,是一种人生智慧。

人生有亮点,自然就会有暗点,而且会经常发生错位。要懂得向后看,修正自己,调整人生,重定坐标,当前面的天空被乌云遮盖而失去色彩时,回头同样能看见一片蔚蓝。

一家纺织厂有两个四十岁的女性同时下岗,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工人。工程师愤怒、吵闹、谩骂,陷入自身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解脱。女工则很快走出阴影,发挥烹调特长,在亲友的帮助下开了个小火锅店,一年之后,她不仅还清了借款,而且还将生意的规模扩大了好多倍,这个小火锅店如今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活总喜欢把荣辱、成败、得失等对立的东西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考验人的心性。这时,我们需要向后看,理清思路,拥有一颗平常心,学会平静地说“再见”,避免误入激流、剑走偏锋,伤及自身和他人。

电视剧《九岁县太爷》里的酒家女老板说,任何人的一生中或许有两件事都躲不过:讨饭、坐牢。许多人猜不透这话中玄机。其实它是指“形与神”。有些人形没讨饭,但神在讨饭;形没坐牢,但神在坐牢。这种心态监牢、心理监牢、情绪监牢、精神监牢,恐怕不少人都坐过。不“坐牢”是人生的成熟。

向后看,不是消极回首,而是一种前瞻;不是刻意逃避,而是一种壮行;不是甘于平庸,而是角色转换;不是砸碎原有的生活框架,而是在现有的框架里构建新生活。“张果老倒骑驴”,功夫向后看,功效向前进。

人生之旅风一程雨一程,人生脚印或深或浅,美好事物常从指缝滑落,悲伤与阵痛,链接冷暖更迭,交替人生苦乐。美好的过去值得留恋,但不能指望谁都给你阳光。回头想想,人生如戏,自己才是唯一的导演,前半部戏不管如何让人后悔,也无法重新改编,唯一的选择是让后半部日臻完美。

哲人说:一个人的幸运在于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人生道路崎岖,不管痛惜还是悔恨,生活终究还要继续。向后看,从时间里寻觅真理,收拾好心情,领悟人生,准确定位,用智慧和汗水兑换幸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9期)

1.文章以美国科学家的实验开头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要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而向后看,就是屈服退让。请你用文中的话反驳这个观点。

4.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向后看”的真正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由衷敬畏自然

安奋伟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文人墨客开始效仿祭拜,民间也有了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历代相沿,形成了一个传统活动。

其实在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对月亮的圆缺规律无法理解,所以人们对能带来光明的月亮非常敬仰,甚至有点畏惧,害怕得罪了月亮,它就远离天空,把它的清辉和光明带走,让人们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感受孤独和寂寞,因此就有了一年中月亮最美最亮时候的祭月和拜月活动。

如今,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达,人们在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中,对月亮的认知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祭月拜月之风逐渐被赏月玩月的娱乐活动所取代,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我们是否应从古人的风俗中,重拾其敬畏自然之情,让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回归,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让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取代征服自然、破坏自然。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异常”“几十年不遇”“百年一遇”“历史极值”“历史罕见”等字眼不绝于耳。冰雪灾害、高温酷热、山洪泥石流、台风热带风暴等等灾害画面,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视听。人们惊恐地发问:“天气怎么了?”同时,人们也开始检点自身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希望能够亡羊补牢,让走上“极端”的天气气候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减少地球和人类的灾难。

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位专家这样阐述:“我们之所以要敬畏自然,不是因为自然比我们强大,而是因为尊重自然是一种能够获得理性辩证地对待自然的一种合理态度。”

可以说,放弃“人是万物主宰”的傲慢思想,重拾人对自然的责任,从思想上认识到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本身,人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

《庄子・外篇・天道》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而有经,云行而雨施矣。”说的也是依天体运行的规律办事,日月昼夜之行井然有序,万化自均,万化自宁,风调雨顺,天下就能太平。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八月十五中秋赏月之时即将来临,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敬畏自然之情吧,愿月圆事圆生活更安适!

(选自《山西日报》)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作者看来人类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

2.作者为什么先从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和文人墨客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写起呢?

篇(2)

合作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当我们用一双很长的筷子往自己嘴里喂食时,很难办到,但是彼此相互帮助往对方嘴里喂食就会成为很简单的事情。

合作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令人炫目,美仑美奂的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表现出了舞蹈形体配合的惊人默契,此是无声胜有声,它演绎了一曲心灵碰撞的华美乐章。

某君,总认为自己的工作成果是最优秀,别人无法能比的,所以整日埋头苦干,貌似非常认真的样子,却把自己孤立起来,别人的提醒充耳不闻,工作的方法刻板而低效。其实。只要他稍微关注一下同事的工作方法,稍微和别人配合一下。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他始终如一个老学究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蜗牛一样缓缓爬行。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刚从学校毕业时,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表现。其实。只要把眼界放宽。把思路打开,尊重并信任别人。那种合作之美就会荡漾心底,令人身心愉悦。

工作中的合作是要讲究方法的,就仿佛一个善于调兵遣将的首领,要懂得把握时机、运筹帷幄,并且知己知彼。有些业务能力强的人,常对领导嗤之以鼻,而他们身上缺少的正是合作精神。把拯大局的意识。通过什么路径,让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活,这比凡事都事必躬亲要高明很多。懂得合作的人。不仅要善于做花朵,更要有甘当绿叶的包容之心。甘当绿叶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非常内省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体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是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甘当绿叶的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深刻地领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实质。所以能真诚地尊重每一个普通人。并从他们身上弥补自身之不足。因而更能赢得大家的尊重:甘当绿叶的人并不是裹足不前。他们更懂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清高孤傲的人漠视合作之美;锱铢必较的人破坏合作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的结果都是失道者寡助。

合作并不复杂。是一个眼神、一次搀扶、一声问候、一句喝彩。真诚的握手创造友谊。心灵的碰撞点燃爱情。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和谐,都是最美的画图。

如果说命运就象棋局一样扑朔,迷离,那么我们必须具有甘当棋子的服从与合作精神。更要有运筹帷幄成为掌控棋局将领的智慧与胆识。

思考:

1、本文是谈合作之美的,但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红花常有绿叶配,高山流水遇知音”?

2、文章第2、3、4段开头的一句话都是写合作的重要性的,请你说说这三句话的位置能不能调动一下?为什么?

3、读了全文之后,请你概括文中的“某君”和对领导嗤之以鼻的人,他们身上缺少了什么?

4、仿照文中第7段画“_____”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两句话。

5,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如何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文/思之选自2008年5期《读者》)

参考答案:

1、这其实是一种“兴”的技法,作者正是通过自然界中的因合作而和谐的情况,来引出本文的话题,引出合作的重要。

2、不能。因为这三句话是层层深入地来讲合作的重要性的。富有极强的逻辑性。

篇(3)

二、开展想象创新类片段训练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表情达意的,如果学生不经过想象,不经过自己头脑的再加工、再创造,也就无法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境。正如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所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文本中适合学生进行想象处,开展片段训练。想象创新类片段训练,让学生借助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储备,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再加工,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最终完成对文本资源的深度解读,并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和飞跃。在开展想象创新类片段训练时,应让学生靠船下篙,基于文本,放飞思绪,超越文本,最终完成对文本资源的深度开发,并在扎实的片段训练中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有些课文的结尾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构思新情节,创造新形象。如,孔乙己的结尾可以让学生续写,让学生想象孔乙己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验到旧中国社会背景下人的悲苦命运。

三、开展角色模拟类片段训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适合我们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开展角色模拟片段训练。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角色模拟片段训练,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利于激发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四、开展赏析评价类片段训练

赏析、评价类片段训练在教学中随处可用。笔者经常结合课文语段,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写赏析、评价类的批注。如,一位学生对《敬业与乐业》作如下赏析、评价类批注“:全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言之有序———开篇提出论题,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结尾勉励人敬业乐业。言之有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理论论据,信手拈来,令人信服;生活中当政治家和当木匠的论据,让人倍感亲切。我最欣赏的是本文说理透彻,如关于为什么要乐业的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论述‘凡职业都是有乐趣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时,作者又分四点来论述,逻辑严密,将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一批注,以写促悟,让学生深入体悟到作者写作严密、说理透彻的写作特色。

篇(4)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象亭亭的的裙,象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象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篇(5)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篇(6)

议论文,有论点,有事实。它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即从分析典型,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在阅读议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议论文本身语言比较难,而且有时长句子较多,所以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对文章的原句产生错觉,导致误解。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做题中经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错误地把引出话题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观点。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说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为后面的文章很难,学生就断章取义,以为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整个文章都理解错误。

2.错误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逻辑关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题“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摇?摇?摇.”学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这句,错误地把原句中的转折关系理解成了因果关系,从而选择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个论证方法的区别。

如09年湖北C篇第4题“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摇?摇?摇.”所给的四个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类的题,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感到很茫然,从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4.把作者的质疑理解为作者的观点。

这种错误较多地出现在驳论文中。在文章中会出现多个疑问,而且句子又比较复杂,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把这些都当成作者的观点。

三、阅读训练策略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试卷选材和命题的特点,可对学生重点进行如下的针对训练。

1.选取多题材,拓宽阅读面。

文章选材上话题来源于生活,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产生了广泛争议的,有的则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背景知识很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读懂文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选取多题材的议论文,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表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的议论文阅读题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和细节的考题比例逐步变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图推测等深层次的考题的比例在增大。而这正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分析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或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交代该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主题句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所以始终关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够帮助基础较薄弱在学生在不完全能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作者会通过很多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某个程度上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比对论点的考查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帮助学生归纳题目设置特点。

议论文在题目设置上也会呈现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因为议论文阅读重点考查作者观点和主旨大意,所以议论文阅读题干部分一般会用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篇(7)

周国平

我出生在都市,并且在都市里度过了迄今为止的大部分岁月。可是,我常常觉得,我只是都市里的一个外乡人。我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基本上是坐在家里读书和写作,每周去一趟单位,偶尔到朋友家里串一串门,或者和朋友们去郊外玩一玩。在偌大都市中,我最熟悉的仅是住宅附近的一两家普通商店,那已经足以应付我的基本生活需要了。其余的广大区域,尤其是使都市引以自豪的那许多豪华商场和高级娱乐场所,对于我不过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是一些我无暇去探究的现代迷宫。

近些年来,我到过别的一些城市。我惊奇地发现,所到之处,即使是从前很偏僻的地方,都正在迅速涌现一个个新的都市。然而,这些新的都市是何其雷同!古旧的小街和城墙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环城公路和通衢大道。格局相似的豪华商场向每一个城市的中心胜利进军,成为每一个城市的新的标记。可是,这些标记丝毫不能显示城市的特色,相反却证明了城市的无名。事实上,当你徘徊在某一个城市的街头时,如果单凭眼前的景观,你的确无法判断自己究竟身在哪一个城市。甚至人们的消闲方式也在趋于一致,夜幕降临之后,延安城里不再闻秧歌之声,时髦的青年男女纷纷走进兰花花卡拉OK厅。

当然,都市化还可以有另一种模式。我到过欧洲的一些城市,例如世界大都会巴黎,那里在更新城市建筑的同时,把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几近于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个性,它们源于这个城市的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消灭了一个城市的个性,差不多就等于是消灭了这个城市的记忆。这样的城市无论多么繁华,对于它的客人都丧失了学习和欣赏的价值,对于它的主人也丧失了家的意义。 其实,在一个失去了记忆的城市里,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居民都只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而已。

就我的性情而言,我恐怕永远将是一个游离于都市生活的外乡人。不过,我无意反对都市化。我知道,虽然都市化会带来诸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之类的弊端,但都市化本身毕竟是一个进步,它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我只是希望都市化按照一种健康的方式进行。即使作为一个外乡人,我也是能够欣赏都市的美的。有时候,夜深人静之时,我独自漫步在灯火明灭的北京街头,望着被五光十色的聚光灯照亮的幢幢高楼,一种赞叹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在浩瀚宇宙的一个小小的角落,可爱的人类竟给自己造出了这么些精巧的玩具。我还庆幸于自己的发现:都市最美的时刻,是在白昼和夜生活的喧嚣都沉寂了下去的时候。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 “其实,在一个失去了记忆的城市里,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居民都只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而已。”这句话如何理解?

3. 都市化有哪两种模式?作者对都市化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

篇(8)

魏得胜

17世纪的欧洲,处于宗教专制的顶峰期,非传统的学术观点或者对神学构成威胁的论述,统统被视为“异端思想”。1632年,伽利略因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羁押。在看守所里,伽利略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1633年6月22日下午5点,一个对立的尖峰时刻。如果在这一刻,圣·马库斯教堂的大钟被敲响,则意味着伽利略向当局、同时也是向荒谬低了头。随之,宗教法庭将宣读伽利略的悔罪书。教堂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其中就有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

5点即将来临时,他情绪焦躁地捂住了耳朵。时间指向5点零3分,钟声没响。安德雷绪激动,他伸开双臂紧紧拥住伽利略的助手费德尔佐尼,不住地高呼:“他顶住了!他顶住了!这就是说愚蠢被战胜了!这就是说,人不怕死!”

然而,安德雷亚话音未落,圣·马库斯教堂的大钟便轰然鸣响,众人瞠目结舌,呆若木鸡。安德雷亚的情绪一落千丈,他歇斯底里地叫道:“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安德雷亚并没有察觉,就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老师伽利略已神情沮丧地走近他。血气方刚的安德雷亚怒不可遏:“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伽利略平心静气地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伽利略的命是保住了,但他并没有获得人身自由。此后的八年多时间中,伽利略作为宗教法庭的囚犯,被软禁在佛罗伦萨城郊的一所农舍里,凭借微光写下了他的另一部伟大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并耗时6个月抄下其副本,最终由他的学生安德雷亚偷偷带出意大利。

见到被软禁的老师,安德雷亚仿佛变了一个人,他说:“我们说,您的双手有污点;您说,有污点比双手空空好些。您赢得了闲暇时间来写只有您才写得出来的科学著作。倘若您在火刑柱烈焰的灵光中终此一生,那人家就是胜利者了。”

不料,伽利略却说:“他们是胜利者。没有什么科学著作是只有某一个人才写得出来的。”这句话令安德雷亚十分费解:“那么,当年您为什么要悔罪呢?”伽利略坦率地说:“因为我害怕受皮肉之苦。”伽利略的坦诚,并没有损害他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为他的这个学生,历经风雨,已经懂得了很多很多。安德雷亚深情地说:“怕死是人之常情,人的弱点和科学毫无关系。”他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可以说是伽利略在默默忍受屈辱的岁月里,送给学生的一份“礼物”。

伽利略至死都没有原谅自己的懦弱,尽管这是他的权利。一个矛盾的伽利略,一个未经掩饰的伽利略,才是一个真实的伽利略。我们不怕科学家没有成就,也不怕科学家的性情文弱,就怕科学家没有说真话的勇气。

(选自《读者(原创版)》2007年7期)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 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② 有污点比双手空空好些。

篇(9)

高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能够为其日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讲解论述类文本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反驳,然后深入到文章学习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论述类文本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高中生通过对该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文本输出。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思维训练措施

(一)教师鼓励质疑

高中阶段是语文阅读的转折点,由教师教学转变到学生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而后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质疑,可以通过反向和对比两种方式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标题与论点,进行反向质疑,然后通过对作者观点的反驳,随后将文中的论点更好地表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对比可以体现在修辞、思维方法多个方面。如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对文中的“破”和“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对待优秀的外来文化。经过比较,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文化,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可以积极占有,而针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留下精华。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如“针对拿来主义思想,还适用当今社会吗?”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纵向挖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受到了关注。因此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富有时代性、文化性的课外读物,如《读者》、《书屋》、《散文》等,或者当代散文家作品等,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为了提高阅读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并通过摘抄、批注等方式积累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依靠教材上的内容难以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教师要积极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哲学观点,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传授思维方法

论述类文本是用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问题形式,通过现有事实判断和推理,最后形成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之上,无论哪种思维,其基本规律都占据着关键位置[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思维基本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问题的结果,促进学生能够利用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求证、求同、求异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论证,向学生传授多元化方式,学生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择方法,能够快速得出结论,逐渐将知识内化到自身思维当中。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其教学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冥思习惯,思考问题的根本,引导并鼓励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论述类阅读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在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基础之上,鼓钛生质疑,并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出结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论点,并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注意文本术语。文本专业术语通常是文本论述对象或与之相关的词汇,它们往往很难理解和记忆,常常是读过之后即被忘却,读完全文,更不知道所写内容和信息。这样,就会因无效阅读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带来麻烦和不安,进而影响阅读的正常进程。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将这些术语标志出来,就能有效地克服读后忘前的困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直接为解题准备条件。因此,在阅读议论文时注意文本术语,边读边将它们逐一标出,这样将极大地提高议论文阅读的效率。

(2)注意文本修饰限定词语。不论是自然科学论文,还是社会科学论文,它们都力图传达最准确、最科学、最到位的知识信息。而要完成这个目标,作者在论述时必然采取很多起修饰或限定作用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向读者传达清晰准确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些词语,那么语句表述的信息将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改变。命题人就是抓住这些语言特点和规律,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能力。因此,在阅读文本时,要准确把握其中的信息,就必须对文本中起重要作用的修饰限定词加以防范,一边阅读一边将它们标出,这样有些命题的判断就迎刃而解。

(3)注意一个信息的不同表述和句子的言外之意。议论文的命题是灵活的,命题人在表述文本中某个信息时,不采用原句原词,而采用与之相似的词汇去表达,或将原句的言外之意表述出来,以此考查学生是不是机械地阅读。不知变通,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文本提供的信息的。因此,这类命题的难度系数更大,要求的阅读能力更高,学生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才能过此一关。在实际的阅读训练中,有的学生将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视为不同意思,或将不同意思的相同表述视为同一意思,是非倒置;有的学生忽视了言外之意,误认为无中生有。在阅读中多长个心眼,就少犯一次错误。

篇(11)

一、排除议论文起始教学中的障碍

万事开头难,议论文的起始教学也是如此,引导得好,学生学习议论文就有兴趣有动力,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终生受益。现在的初中生到高中毕业仍写不出像样的议论文,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抓好议论文的起始教学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起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情绪抵触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往往对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文体感兴趣,而对议论文就觉得枯燥乏味,加上教师一开始讲解就是论点论据地全方位抽象解剖。因此学生一接触议论文就有一定的心理障碍;B惯性思维形式的思维障碍。议论文的生动形象性不及及记叙文强,学生易受记叙文等文体特点影响,写出来的文章论据与论点不符;C积累缺陷带来的知识障碍,诸如缺乏感性认识,议论常识,缺乏可供议论的材料等都会给学生学习和写作议论性文体带来很大的心理障碍。

要排除障碍,在起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一些议论常识外,不妨把目光放远一点,多渠道、多样化有序地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并养成摘记、整理的习惯。议论文包容性大,要求阅读和写作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多读,多积累才能见多识广,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2、熟读乃至背诵一些典范的议论文。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灵活方式,让学生背诵《谈骨气》、《从三到万》、《想和做》等结构易掌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让他们头脑中有一些议论文的框架。有新知识出现时,则以旧引新,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总之排除障碍,议论文教学的良好开端就实现有望了。

二、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议论文

议论文教学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后,教师就得想法让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学习议论文,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阅读议论文的一些简单方法:(一)储存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一定的议论文知识,才能准确地辨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及明白议论的表达方式。具体做法是供给学生一些记叙和议论的语段材料,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获得一些议论文的感性认识,头脑中有了一些“议论”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所给文章,看其议论的话题及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二)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思路。知道了观点,就得想一想,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怎样的方法,循着怎样的思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当学生对论据的概念已把握的情况下,便能迅速地辨认论据类型,相应地论证方法也就一目了然了。(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其实议论文语言与其它文体不同之处就是语言的严密性和论辩性,作者所诉的问题能否经得起推敲,关键是语言的严密性,这也是议论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标志之一。

三、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写议论文

学以致用,学生阅读学习了议论文的基础上,写作议论文就较为容易了。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重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写作一些浅显的议论文。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简单的程序:

1、分清重点、逐个训练。其实初中语文第四册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体现训练的针对性。

2、精心设计、耐心指导。

审题指导是关键。根据标题里的一些显著字眼,采用标志法、分析法、比较法等抓住议论的要害之处,使议论能够紧扣题目深化开去。

3、反复揣摩、巧设题目。议论文特别是给材料作文,拟一个好的标题能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不少色彩,从而诱人阅读。大致说来议论文拟题有以下要求:准确、鲜明、简洁、形象、别致、整齐。(这里不再赘述)

4、方法多样、训练议论能力。

课前说名言议名言,抄名言警句,结合生活现象和学生喜好训练作文不失为训练议论能力的好方法。如“有钱能使鬼推磨吗”结合时弊写文,学生兴趣浓厚,可写的东西也多。学生对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怀玉公主》特别感兴趣,我就训练他们写人物评论,于是就有了对容嬷嬷扮演者大加称赞的语句“没有丝毫的忸怩、造作、很逼真,怎么下得了手痛打善良可爱的小燕子?”;也有对韵贵人的中肯评价,说她“既可恨又可怜”,评人物显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爱憎。另外将佳作定期成集,在班内传阅,促发大多数人的写作兴趣,这样议论文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件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