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村后备干部述职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7: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村后备干部述职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村后备干部述职报告

篇(1)

1、抓党建主体责任落实。认真履行责任人职责,全心全意抓党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保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坚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全年召开定期议党会议 3次,专题议党会议 3次。定期进屯入户,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8件。

2、抓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主持参与集中学习4 次,组织开展专题讨论4次。强化了村“说事点”职能,将每月15日和30日作为村民说事日,由第一书记和村书记负责接待,群众有什么事都可以在这两天跟村里说,这样既可以及时掌握村里的动态,也能有效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又可以为群众解答政策性的疑难问题,对村级工作有极大好处。截至目前,已为群众解决各类事项x件。同时,我们安排村级后备干部陪同接访,通过接访实践,锻炼和提升后备干部处理村级事务的能力水平。

3、扶贫工作基本情况。xx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20年1xx月,贫困村摘帽,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360人,其中:五保户8户x人,低保户xx户118人。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因病致贫185户353人,因残致贫3户7人。

20xx年脱贫25户47人。2017年脱贫47户x1人。20xx年脱贫x户xx人,2020年脱贫x户1x1人,全部实现脱贫。

4、大力推动xx村土地入股项目,当年带动四屯土地入股参与的19户贫困户每户增收xx0元,本村开展土地入股项目,涉及耕地面积为120公顷,采取为村民“保底+分红”的形式,使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配合实施劳务输出项目,实现增收致富。

5、2020年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xx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6%,比上一年度增长了近xx个百分点,主要种植经济作物为黑豆、西瓜、香瓜、地瓜等,为xx村村民每户增收。2020年,全村结构调整面积65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xx.6%。

6、2020年争取到了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机井上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万元,项目为xx村6眼抗旱井并上电改造,现已完工,由国开行投资为xx村购买两台榨油机,用以带动xx村特色黑豆油深加工项目。

截至目前,累计为xxx村争取到各类项目xx个、涉及资金xx余万元。

二、问题清单

1、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不够。在学习教育内容上创新不足,理论转化实践效果不明显。机关党建争先创优意识不强,非公党建管理不严。

2、对基层党建工作指导还不到位。党建工作推进不够均衡,破解难题不够有力,抓党建督导管理还需加强。

3、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有待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等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任务清单

篇(2)

一是考察手段“单一”,接触面窄。考察时,主要采取“一听(领导班子成员述职)、二测(民主测评)、三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四座谈”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座谈考察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机关干部中,即使对乡镇领导班子考察,也是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正职为主,而与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服务的对象和基层群众参加个别谈话的不多,考察组接触的对象范围偏窄。二是考察内容“笼统”,方法简单。现在所采用考察干部内容基本是印象分。在具体操作上,没有做到因人、因事、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也没有进一步地细化考察细则,更没有提出不同岗位职责对不同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而是很笼统且原则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结果测评,内容包罗万象且大而全。民主测评时,与会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凭印象测评出来的干部民意,其真实可信程度不高。三是考察方法“老套”,了解不透。考察干部时大部分是座谈和个别了解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勤政廉政、工作实绩、开拓创新等方面的情况,从谈话的有效率来看,反映情况雷同的(思想表现好、实绩突出、勤政廉政等)要占很大比例,原因在于有的即使了解真实情况的不愿说、不敢说;也有的不了解情况,与被考察对象工作上接触并不多,说不出所以然,反映的材料也是“二传手”。同时,考察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很少核实有关资料,以致情况了解不透。四是考察材料“一律”,较少个性。目前,干部考察材料往往使用主观性语言多、客观性语言少;共性化语言多、个性化语言少;反映显性的多、分析隐性的少。特别在评价不足时,避重就轻,不分析岗位需要,如: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性格内向;缺乏行政工作经验(原来就没有行政工作舞台)等等,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画而不像或雾里看花。

二、目前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原因探究。

1、创新的意识不强。干部考察重点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把握,《干部任用条例》对于干部考察环节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封闭性,因而带来在干部考察方法上的程式化,缺乏创新的勇气。一是以票取人,可以减少责任风险。考察主要是以民主测评的“优秀率”、民主推荐的“得票率”来作取舍、定升降的,至于其中的情况是否真正反映民意、真实可靠,不作深入的分析。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现象掩盖本质,有的干部工作踏实,能力突出,但不善于与人沟通,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较真、碰硬,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加上能力突出,遭到这些人的妒嫉,因而测评中形成了不少的“出气票”。还有的干部工作不认真,但善于乔装打扮,迎合蒙蔽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上搞搞花架子、树点“形象工程”,却被视为“能人”、“好人”,由此得到许多“人缘票”。这些“民意票”比较难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干部的德才情况,但对于考察组,却不敢“越雷池”,以票定优劣,比较稳妥。二是封闭运行,可以减少泄密危险。干部考察工作对保密的要求很高,考察的深入程度和进展情况“外界”是不清楚的,尤其在领导班子换届考察、较大的人动前更为明显。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一但某些环节被“创新”或者提前“突破”,不仅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伤害,甚至给拉票者提供可乘之机,而且影响党委选人用人决策。因此,循规蹈矩成为考察组首选。

2、洞察和识别人的能力有差距。古人云:一流之士,识一流之人。考察人的人,应该是识人的高手,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高人一筹。因此,考察人的人,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工作理念。评价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察干部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关系、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显绩与隐绩的关系。这就对考察人看问题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察人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善于突出个性,把握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分寸。

3、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够。由于多种因素,干部考察过程不够深入,带来知人不深、察人不细、用人不准。一是考察“例行公事”。考察年年搞、年年搞考察,考察目的不具体,特别是考察人分组分工相对稳定,工作方法“老套”,对被考察对象多次考察印象深刻,以致走形式、不深入。二是集中考察时间仓促。集中考察往往是对一个班子考察2-3天,基本属于测评、推荐加座谈,个别特殊情况难以摸透。三是考察拾遗补缺。个别时候因工作需要或班子结构需要,定点、定向考察,考察实际就成了补充材料、完善程序的过程。四是考察作风欠扎实。考而不察,考察组大部分时间坐在“家”里,而不去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一线,接触的主要是班子成员、中层正职干部,听听一些情况,这样的考察叫做“井底的葫芦——看似沉在底下,其实还是浮在上边”。

三、创新干部考察工作的几点构想。

篇(3)

一是考察手段“单一”,接触面窄。考察时,主要采取“一听(领导班子成员述职)、二测(民主测评)、三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四座谈”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座谈考察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机关干部中,若是对乡镇领导班子考察,也是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正职为主,而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服务的对象和基层群众参加个别谈话的不多,考察组接触的对象范围偏窄。

二是考察内容“笼统”,方法简单。现在所采用考察干部内容基本是印象分。在具体操作上,没有做到因人、因事、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也没有进一步地细化考察细则,更没有提出不同岗位职责对不同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而是很笼统且原则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结果测评,内容包罗万象且大而全。民主测评时,与会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凭印象测评出来的干部民意,其真实可信程度不高。

三是考察方法“老套”,了解不透。考察干部时大部分是座谈和个别了解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勤政廉政、工作实绩、开拓创新等方面的情况,从谈话的有效率来看,反映情况雷同的(思想表现好、实绩突出、勤政廉政等)要占很大比例,原因在于有的即使了解真实情况的不愿说、不敢说;也有的不了解情况,与被考察对象工作上接触并不多,说不出所以然,反映的材料也是“二传手”。同时,考察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很少核实有关资料,封闭运行,以致情况了解不透。

四是考察材料“一律”,较少个性。干部考察材料,是对一个干部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的真实评价,是对一个干部形象和能力的“画像”,必须突出个性,然而,干部考察材料往往使用主观性语言多、客观性语言少;共性化语言多、个性化语言少;反映显性的多、分析隐性的少。特别在评价不足时,避重就轻,不分析岗位需要,如: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性格内向;缺乏行政工作经验(原来就没有行政工作舞台);……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画而不像或雾里看花。

二、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原因探究。

1、创新的意识不强。干部考察重点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把握,《干部任用条例》对于干部考察环节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封闭性,因而带来在干部考察方法上的程式化,缺乏创新的勇气。一是以票取人,可以减少责任风险。考察主要是以民主测评的“优秀率”、民主推荐的“得票率”来作取舍、定升降的,至于其中的情况是否真正反映民意、真实可靠,不作深入。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现象掩盖本质,有的干部工作踏实,能力突出,但不善于与人沟通,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较真、碰硬,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加上能力突出,遭到这些人的妒嫉,因而测评中形成了不少的“出气票”。还有的干部工作不认真,但善于乔装打扮,迎合蒙蔽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上搞搞花架子、树点“形象工程”,却被视为“能人”、“好人”,由此得到许多“人缘票”。这些“民意票”比较难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干部的德才情况,但对于考察组,却不敢“越雷池”,以票定优劣,比较稳妥。二是封闭运行,可以减少泄密危险。干部考察工作对保密的要求很高,考察的深入程度和进展情况“外界”是不清楚的,尤其在领导班子换届考察、较大的人动前更为明显。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一但某些环节被“创新”或者提前“突破”,不仅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伤害,甚至给拉票者提供可乘之机,而且影响党委选人用人决策。因此,循规蹈矩成为考察组首选。

2、洞察和识别人的能力有差距。古人云:一流之士,识一流之人。考察人的人,应该是识人的高手,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高人一筹。“怎样选人”是方法和手段问题,“选什么样的人”是个政治立场问题,是出发点和归宿,考察干部综合性很强,政治性也很强,因此,考察人的人,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工作理念。评价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察干部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关系、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显绩与隐绩的关系。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察干部不能象过去那样事无俱细看人,眼光要改变,什么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民意看数字,不看支流看主流,更有甚者把一种消极腐败的东西,作为干部的优点或优势来衡量,这就对考察人看问题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察人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善于突出个性,把握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分寸。

3、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够。由于多种因素,干部考察过程不够深入,带来知人不深、察人不细、用人不准。一是考察“例行公事”。考察年年搞、年年搞考察,考察目的不具体,特别是考察人分组分工相对稳定,工作方法“老套”,对被考察对象多次考察印象深刻,以致走形式、不深入。二是集中考察时间仓促。集中考察往往是对一个班子考察2-3天,基本属于测评、推荐加座谈,个别特殊情况难以摸透。三是考察拾遗补缺。个别时候因工作需要或班子结构需要,定点、定向考察,考察实际就成了补充材料、完善程序的过程。四是考察作风欠扎实。考而不察,考察组大部分时间坐在“家”里,而不去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一线,接触的主要是班子成员、中层正职干部,听听一些情况,这样的考察叫做“井底的葫芦--看以沉在底下,其实还是浮在上边”。

三、创新干部考察工作的几点构想。

篇(4)

19*年以来,我们围绕既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实行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干部考核制度,每年下达目标管理考评任务书,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工作责任人,并严格兑现奖惩,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成立机构,建章立制,使目标管理能够有效运行。目标管理工作涉及到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关系,建立机构,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县目标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为此,县上成立了由常务副书记为主任,常务副县长和组织部长为副主任,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计划、农工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常设考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部门。在制定考评办法时,分乡镇、县直部门、工业流通部门及重点企业三大块设置目标任务。按照即定的目标,确定12%的县域经济增长底线作为分解年度工作目标的主要依据,上不封顶,鼓励“跳起来摘桃子”,采取由乡镇和有关部门自报,县上组成调研组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由考评部门综合各方面意见,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确定目标任务,由考评委反复酝酿,最后由县委集体研究决定,按年度分别制定了《乡镇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县直综合部门目标考评办法》、《工业流通部门及重点企业目标考评办法》,然后再由乡镇和部门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干部和村组,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考评体系。

2、从促进工作落实入手,加强督查,挤干水分,使干部的工作绩效能够得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在科学设置考评指标的前提下,实行全程监督,核准核实情况。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考评工作分三大块实施,组织部考评县直综合部门,人劳局考评工业流通部门及重点企业,农工部考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单项工作考评资料的收集汇总,提供真实有效的考评数据。二是加强督查,挤干水分。实行决定事项督办制,重点工作定期报告制,五人督查制和检查复查制。成立了以纪检监察机关、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人劳局为成员的“五人督查组”,在加强平时督查的基础上,“五人督查组”对阶段性中心工作和年度工作进行不打呼的随机抽查,同时对重点工作项目在普遍检查验收后,又抽调人员组成复查工作组,以抽查的办法认定普查验收结果,确保考评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加强监督,公正考评。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对考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使考评工作能够公开公正。

3、从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入手,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使目标管理激励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公正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罚,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干部作风大转变,促进了经济大发展。在考核结果运用中,做到“三个挂钩”:即与物质奖励挂钩,每年提取年度财政收入的5%作为奖励基金,设综合奖和单项奖,按照考评结果,对获奖单位给予物质奖励;与公务员考核挂钩,对综合考评获奖的单位,其主要领导年度考核优先进入优秀格次,并奖励一个非领导职务优秀指标,被末位淘汰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定为不称职,并取消该单位全部优秀指标;与领导干部升降去留挂钩,对年度考评连续排名前列的乡镇或部门,其领导和一般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年度考核倒数第一的乡镇或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免职或降职使用。1998年以来,通过目标考评,共处理闹不团结的“散班子”2个,贻误产业建设的“懒班子”3个,工作不力的“软班子”4个,41名科级领导干部被免职或降职使用,15名科级干部定为不称职格次。同时,10名免职后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被重新起用,做到“看公论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

二、目标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综合考评,正确运用考核结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了各级干部勤奋工作、争创实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弘扬治山创业的“白河精神”,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通过调查了解,我县干部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部分考核指标不能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全省学习白河现场会召开后,县委、政府作出了实施“二次创业”的决定,工作重点由侧重发展第一产业转向重点突破第二产业,即“提升第一产业,突破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而现行目标管理考评办法与全县总体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亟需研究调整。

2、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实绩考核难度较大。现行考评办法注重了班子整体,没有关注到班子成员个体,在普遍与个别,整体与局部上有所偏颇。对先进的班子与后进的班子,以及优先进入优秀和末位淘汰的都有规定,但是对乡镇和部门不同职位领导干部个人的评价认定,没有具体标准,对领导班子成员考核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往往在一个班子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对工作实绩的考评不够深入。在干部实绩考核中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使得一些干部搞“临时效应”,做“表面文章”,注重“短期行为”,对那些打基础增后劲具有长远效益的工作不能给予充分肯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业务工作不同,各乡镇基础条件各异,有的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难以考核,对考评办法科学性和操作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完善考评办法的基本意见

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积极探索,提高考评工作质量,加以改进。经过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干部目标管理考评工作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制定办法。考评办法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全县工作目标能否预期实现。在办法制定上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目标过低,缺乏先进性和激励性;二是目标过高,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考评办法的制定上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制定办法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要以有利于实施“二次创业”,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合理设置目标任务。在制定目标任务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既把各级各部门的意见考虑进去,又把全县目标任务落实下去,体现客观实际性。

2、科学性原则。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考评办法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依据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合理分配各项考核指标。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比例可调整为5:2:3,各单项工作之间比值也要合理,突出重点工作,不能在实绩指标设置上过于琐碎。

3、导向性原则。考评项目和具体指标,力求总体上体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在经济主战场上选贤任能和“看公论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观,符合全县发展实际的思路,引导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速度与效益、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4、激励性原则。激励原则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设置适当的目标,能激发内在活力,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年均增速不低于10%的标准,采取“总目标、分步走”的方法,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让考核对象既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性,又让他们感到有奔头。

(二)、组织考评。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要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评价,构建立体化干部考评体系(图表附后),以增强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对领导班子综合成绩考核,分为工作实绩和民主测评两项,工作实绩占70%,民意测验占30%,工作实绩按照相应赋分要求,由考评委各成员单位提供,考评办最后审定,民意测评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对班子成员综合成绩的考核,包括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和非主要领导班子成员两个层面,分为班子综合考核成绩、分管工作成绩和民主测评成绩三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赋分权数,一般来说,主管、分管工作的权数应大于兼管、协管工作的权数,以主管、分管为主,对于交叉分管的工作,应根据权责大小从权数上加以区分。对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可按6:1:3的权数对班子综合考核成绩、分管工作成绩和民主测评成绩赋分,对非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可按3:4:3的权数对班子综合考核成绩、分管工作成绩和民主测评成绩赋分。个人分管工作成绩由考评委相应成员单位提供。这样既能突出主要领导的带兵能力,又能突出非主要领导的打仗能力。

1、实绩考评。主要是领导班子集体工作情况考评,也就是工作实绩考评。

①、对乡镇的考评。实行百分制考核,根据乡镇各项工作的比重和完成该项工作的难易程度,过去分为财政收入30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率、农业税任务完成情况);产业建设20分(烤烟面积及税收额、养蚕发种量及税收额、退耕还林);计划生育12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8分(小窖、沼气和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参会及督促检查30分。为实施“二次创业”,突破工业经济强县,应增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税收、劳务输出、木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考核力度,实行单项奖,并调整相应分值。

②、对综合部门的考评。实行百分制考核,主要分为部门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两项指标:过去部门业务工作占55分(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上级对口部门评议、部门相互评议、督办检查及领导干部参会、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稳定等)。经济工作占45分,主要考核所包建村的烤烟生产、蚕桑生产、沼气建设、计划生育、退耕还林等。为实施“二次创业”,突破工业经济强县,应增加劳务输出、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建校、农网改造、安程控电话、人畜饮水)等项目。依据国家农业特产税政策规定,在经济工作考核中取消黄姜税收考核项目,并调整相应分值。

③、对工业流通部门及重点企业的考评。实行百分制考核,主要分为经济和非经济两项指标:过去经济指标占70分(经济总产量、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上缴税金等);非经济指标占30分(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干部参会、督查督办、部门联评等)。为实施“二次创业”,突破工业经济强县,应调整被考核的单位和部门,把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都纳入经济流通部门考评范围,调整企业的主管部门,把规模以上的企业划归经贸局统一管理,规模以下企业划归到乡企局统一管理。

2、民主测验。主要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民意情况进行考核,包括群众评价、班子互评、领导评价和自我估评。

①、群众评价。由组织人事部门指导,本单位组织实施,对乡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评议,由所在乡镇全体干部、事业单位负责、部分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评议。对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评议,由所在部门全体干部、所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评议。在听取干部述职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测评、评议或以谈话、书面反映等形式,对考核对象的工作实绩作出评价。在测评过程中,改变过去的多人表为单人表,改过去的集中填写为分散填写,改过去的“符号评价”为增加语言评价,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提高群众评议的质量。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测评可分别定为“好、较好、一般、差”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格次。

②、班子互评。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采取填表的方式,对班子集体和班子成员分别进行评价,评价意见也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格次。

③、领导评价。县级领导对乡镇和部门落实目标任务情况做出定性评价,评价意见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格次。

④、自我估评。按照考核部门的要求,由考核对象填写自我评价表格,对本人的综合素质、工作业绩、目标取向进行自我认定,同时对自己进行定性的估价。自我估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格次。在这个评价环节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自己评价过高,得分上占优势;二是对自己评价过低,得分上显得吃亏。考核组要注意正确引导,让考察对象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此项测评分值要设置的相对少一些。

(三)、监督落实。要把考核考实,必须把监督检查作为目标管理考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解决考核中搞文字游戏或虚假浮夸现象。在督查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考评对象定期上报情况。列入被考核的乡镇、部门要将目标执行情况按季度或阶段向县考评办上报。上报的内容包括:目标任务的进度、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任务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等情况。

2、考评委成员单位定期通报情况。考评委成员单位要定期向考评办通报情况。考评办根据成员单位和考核对象上报的情况,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向有关领导汇报,为领导决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3、“两室”定期督查工作。充分发挥县委、政府两个督查股室的督查职能,对县上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及时督查通报,并将情况报考评办,使其与考核工作相互配合。

4、督查组及时进行检查。五人督查组对县上的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对重要的工作项目,要进行双重检查验收。通过实地查看,丈量点数,审计稽核,查阅资料等方式,及时掌握目标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目标任务的进度等,写出专项报告,作为考核的依据。

(四)、结果运用。目标考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1、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相结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在干部任用中要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工作实绩是一个干部整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对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任用,实绩平平的坚决予以调整,实绩较差的果断让其下台。

2、把考核结果与后备干部培养相结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领导干部要从后备干部中选用。后备干部队伍的优劣对领导干部队伍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要从考评的过程和结果发现后备干部,了解后备干部的现实表现、发展潜力和不足之处,为调整和培养后干提供依据。

3、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精神和物质奖惩相结合。对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采取嘉奖、记功、授予荣誉、晋升工资等形式进行激励。对实绩较差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帮助教育,同时予以经济处罚。

四、应该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干部目标管理考评,既是组织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又是干部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搞好干部目标管理考评,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