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营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平地建园要注意地下水位不能过高(不浅于1m)。如果土层下面有粘紧的板结层或僵石层,要先深翻打通。涝洼地不能种桃,桃树耐盐性差,含盐量超过0.14%对桃树的生长有害。因此,盐碱重的地段应先改良,再建园。土壤的酸碱度以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为好。在砾石地上建园时,如果砾石层厚而土层薄(土层不足30cm),要先做去石增土工作。漏水漏肥严重的粗沙地,要先掺良。坡地光照充足,通气良好,果实色泽美观,含糖量高,较耐贮运。但坡地栽桃树要避开积聚冷空气的洼地,否则花期易遭霜冻。
桃鲜、嫩、柔、软,不耐贮运,桃园应建在距城市和消费地点较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以减少运输环节的损失。
在成年桃园里补栽桃树或在刚刚砍伐不久的桃园里紧接着再次栽植桃树,常表现为生长衰弱,产量低,或出现流胶、溃疡病等病害,严重的甚至在桃树生长几年后突然死亡。这就是重茬问题或被称为再植病。桃树连作时生长不良,因此应避免老桃园重茬栽桃。桃树再植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查清,但相关研究证明,以下几个因素是引起再植病害的主要原因。桃树根、叶、枝条等器官中都含有根皮苷,老桃树的根皮苷在土壤中被水解后,生成氢氰酸和苯甲醛,造成对幼年桃树的危害。另外,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真菌和线虫也可能是引起桃树再植病的原因之一。桃树再植病的发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由单因子所引起,也可能是由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必须在老桃园栽植,首先应清除剩枝残根(包括一些细根在内),使用熏蒸剂消毒;或先种植其他作物2~3年,以有效消除重茬危害;或采取错坑、挖大坑、换土、晾坑等措施,以减少其不良影响。克服桃树再植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性砧木。扁桃和桃杂交的砧木品种,对桃树再植病的抵抗能力较强,栽培品种嫁接到这一砧木上后,在连续栽过两茬的桃园里进行栽种,树体生长表现良好,产量也不受影响。
2栽植方式
桃树为小乔木,自然生长时并不高大,可适当密植。但桃树生长旺,枝叶多,而且具有极喜光的特性,栽植过密时易落花落果、滋生病虫、果实着色不良、树冠内枝条易于衰亡而造成顶部结果、内部光秃的不良后果,因此过分密植对生产有不利影响。适宜的栽植方式要根据地势、气候、土壤、品种特性及管理方式等因素而定。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有如下几种栽植方式:
2.1正方形栽植株距与行距相等,如4m×4m、5m×5m、6m×6m等。这种栽植方式光照分布均匀,有利于树冠的生长。
2.2长方形栽植株距小,行距大,如2m×5m、3m×5m、4m×5m、4m×6m等。这种栽植方式成形后行间受光条件好,便于行间操作,单位面积上株数多,密度大,早期丰产,是今后桃树栽植的发展趋势。
2.3双行带状栽植两个窄行,一个宽行。窄行的株行距可用4m×5m、5m×5m等;宽行的行距可用6m或7m。
山地果园一般为等高线栽植。坡度小于15°可采用倾斜地栽植。山地果园光线好,可适当密植。
3采收
3.1采前的准备桃采收前应先进行估产,根据产量做好采收的各种准备,如采果篮子、果筐或果箱、运输工具以及劳动力安排等。产量估计应根据栽培品种、上年产量、当年留果数量,典型树测定再推算全园产量。加工桃设计到加工辅料、空罐和劳动力的安排等,因此加工桃基地的估产显得更为重要。
3.2采收的时期桃果实的色泽、风味、品质等主要是果实在树上发育过程中形成,采后几乎不会因后熟而增进。因而过早的采收,果实的风味品质、外观色泽均差,产量也低。采收过晚则落果数增加,特别是采前落果较重的品种,如冈山500号、迎庆等,采摘时造成的伤果也多,果实不耐运输,糖分降低,风味变差。因此必须根据品种特性、用途、市场远近等情况适时采收。
目前生产上将桃的成熟分为下述几等;①七成熟。白桃品种果实底色变为绿色,黄桃品种底色呈绿中带黄。果面基本平整,果实较硬,毛茸较密。②八成熟。果皮的绿色大部退去,白桃呈绿色或乳白色,黄桃大部分为黄色。果面丰满,果实稍硬,毛茸变稀,着色品种阳面已经着色,果实固有的风味开始出现。③九成熟。果皮的绿色基本退尽,白桃呈乳白色,黄桃呈黄或橙黄色。果面丰满光洁,毛茸稀,果肉有弹性,充分表现品种的固有风味,着色的品种充分着色。④十成熟。果皮无残留绿色,溶质品种果肉柔软、汁液多、皮易剥离,稍压伤出现破裂或流汁。不溶质品种果肉弹性下降,硬肉品种及离核品种果肉开始发绵或粉质。此时鲜食口味最佳。
一般离市场较近的鲜桃,宜在8~9成熟时采收。市场远需长途运输,可在7~8成熟时采收。溶质桃宜适当早采收,尤其是软溶质品种更需早收,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用于加工的不溶质桃可在8~9成熟时采收,此时采收的果实,加工成品色泽好,风味好,加工利用率也较高。
3.3采收时间
2地理信息的概念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工作中推广的必要性
地理信息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据、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的总称。其中它所具有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统一管理特点是其它信息系统不具备的。我们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存在大量的空间数据(地块图件)和与之相关联的属性信息(发包方、承包方)。以上这此特点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工作中推广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同时由于系统处理数据的严密性,保证不会出现逻辑错误。
3实例研究
①此项目的工作底图以正射影像图为主,获取方式可以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或购买卫星影像。无人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通过外野航飞获取地面分辨率为0.15米的单张照片及pos数据,外业控制测量,然后进行内业空三加密,生成正射影像图。
②二轮土地承包台账包括的内容有发包方,发包方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基础信息;承包方、承包方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基础信息;家庭成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与户主关系等基础信息。我们输入时,所有信息全部录入之后通过承包方姓名在gis中和地块信息中的承包方姓名进行关联,以获取承包地块信息表、农户信息表,家庭成员信息表的一致性,这样数据入库时准确度比较高。
③外业人员通过正射影像图和农户承包地登记基本信息表,入户实地进行承包地块权属调查,由农户进行确认。对存在争议的地块,待争议解决后再登记。按照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技术规范对承包地块进行勾绘,并标注权利人、地块编码、地块名称和面积,形成承包土地地籍草图。核实每一个地块的承包方基础信息和发包方基础信息等,包括承包方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成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与承包方的关系以及发包方代表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本次调查的信息,通过内业人员的录入之后和二轮承包台账进行对比,关联,以查出错误和差别。使得数据建库时要录入的承包地块信息表、家庭成员表、农户基础信息表更加的得到了完整性和准确性。
④将调查地块的信息输入GIS系统中。GIS系统具有空间和属性的分析空能,承包经营权工作在此项流程中首先作业员要在CASS系统中进行地块数据信息等的处理,入库所需四个表的编排(承包地块信息表、农户基础信息表、家庭成员信息表、发包方信息表),最后通过GIS系统进行数据的输入。建立以村为单位的数据库。
⑤利用GIS的工具将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关联、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建好之后,利用GIS系统的工具进行承包方,小地块名,地块编码,承包方编码,地块类别,是否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用途、所有权性质等地块属性信息的挂接和空间信息的关联等。使数据库的信息更加完整。也使输出的成果信息更加完整。
⑥拓扑一致性、属性逻辑性进行检查。在属性挂接完整之后要进行拓朴一致性和属性逻辑性的检查,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此项工作中,利用GIS系统工具,能够完整的检查出拓朴一致性的错误,所有检查出现的错误情况可以在本次流程中一一解决。
⑦公示资料制做。完成错误的检查之后,可以出公示资料,包括公示图及相关表格,利用GIS软件的制图工具,进行承包经营权的公示图的制作;利用属性处理工具导出公示表格。公示图中主要标注了承包方、小地块名、面积、地块编码顺序码和社号等信息。此图信息齐全,在公示期间由外野调查人员入户由农户进行确认签字,错误之处进行标注。由内业作业员进行修改。
⑧修改公示中发现的错误。公示期间发现的错误由外业作业员进行标注,返回内业后由内业作业员进行修改,主要的错误有,承包方姓名,小地块名,社号等的错误。在此项工作中如果社号错误,会产生一连串的编码的错误,主要是承包方编码的错误,这就需要修改数据库地块的属性和四个表的承包方编码。因此入库所需四个表编码的编排和四表的一致性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作业员必须要仔细认真。
⑨档案打印。档案归档打印由内业作业人员利用GIS系统工具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完善完整之后对进行归档的资料输出编辑及部分资料的打印。包括1:1000标准分幅签字盖章图的编辑打印、归户表的输出编辑打印、登记簿的编辑打印,地块登记宗地图的输出编辑打印、登记台账的制作、承包合同的输出编辑打印、承包地块信息表的输出编辑等资料的归档。
⑩发证、建立归户卡。最后进行发证和建立归户卡,在本次工作中要利用GIS系统专用发证系统进行承包经营权的证的打印,以及归户卡的编辑打印。
4质量控制
在二软承包地合同签定中,各种资料的质量检查几乎没有控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大量检查可通过计算机自动实现。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应用了一些基于规则的逻辑检查,如:地块的不封闭,地块的重叠,组级行政区的不合理、四个信息表编排错误导致的与地块属性逻辑挂接错误等。
1园地选择
建立桃园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交通条件等选择园地。桃树在坡地、平地、河滩地都能栽种,但最好选择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风沙较小、水源充足、排水通畅的地块建立桃园。
平地建园要注意地下水位不能过高(不浅于1m)。如果土层下面有粘紧的板结层或僵石层,要先深翻打通。涝洼地不能种桃,桃树耐盐性差,含盐量超过0.14%对桃树的生长有害。因此,盐碱重的地段应先改良,再建园。土壤的酸碱度以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为好。在砾石地上建园时,如果砾石层厚而土层薄(土层不足30cm),要先做去石增土工作。漏水漏肥严重的粗沙地,要先掺良。坡地光照充足,通气良好,果实色泽美观,含糖量高,较耐贮运。但坡地栽桃树要避开积聚冷空气的洼地,否则花期易遭霜冻。
桃鲜、嫩、柔、软,不耐贮运,桃园应建在距城市和消费地点较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以减少运输环节的损失。
在成年桃园里补栽桃树或在刚刚砍伐不久的桃园里紧接着再次栽植桃树,常表现为生长衰弱,产量低,或出现流胶、溃疡病等病害,严重的甚至在桃树生长几年后突然死亡。这就是重茬问题或被称为再植病。桃树连作时生长不良,因此应避免老桃园重茬栽桃。桃树再植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查清,但相关研究证明,以下几个因素是引起再植病害的主要原因。桃树根、叶、枝条等器官中都含有根皮苷,老桃树的根皮苷在土壤中被水解后,生成氢氰酸和苯甲醛,造成对幼年桃树的危害。另外,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真菌和线虫也可能是引起桃树再植病的原因之一。桃树再植病的发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由单因子所引起,也可能是由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必须在老桃园栽植,首先应清除剩枝残根(包括一些细根在内),使用熏蒸剂消毒;或先种植其他作物2~3年,以有效消除重茬危害;或采取错坑、挖大坑、换土、晾坑等措施,以减少其不良影响。克服桃树再植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性砧木。扁桃和桃杂交的砧木品种,对桃树再植病的抵抗能力较强,栽培品种嫁接到这一砧木上后,在连续栽过两茬的桃园里进行栽种,树体生长表现良好,产量也不受影响。
2栽植方式
桃树为小乔木,自然生长时并不高大,可适当密植。但桃树生长旺,枝叶多,而且具有极喜光的特性,栽植过密时易落花落果、滋生病虫、果实着色不良、树冠内枝条易于衰亡而造成顶部结果、内部光秃的不良后果,因此过分密植对生产有不利影响。适宜的栽植方式要根据地势、气候、土壤、品种特性及管理方式等因素而定。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有如下几种栽植方式:
2.1正方形栽植株距与行距相等,如4m×4m、5m×5m、6m×6m等。这种栽植方式光照分布均匀,有利于树冠的生长。
2.2长方形栽植株距小,行距大,如2m×5m、3m×5m、4m×5m、4m×6m等。这种栽植方式成形后行间受光条件好,便于行间操作,单位面积上株数多,密度大,早期丰产,是今后桃树栽植的发展趋势。
2.3双行带状栽植两个窄行,一个宽行。窄行的株行距可用4m×5m、5m×5m等;宽行的行距可用6m或7m。
山地果园一般为等高线栽植。坡度小于15°可采用倾斜地栽植。山地果园光线好,可适当密植。
3采收
3.1采前的准备桃采收前应先进行估产,根据产量做好采收的各种准备,如采果篮子、果筐或果箱、运输工具以及劳动力安排等。产量估计应根据栽培品种、上年产量、当年留果数量,典型树测定再推算全园产量。加工桃设计到加工辅料、空罐和劳动力的安排等,因此加工桃基地的估产显得更为重要。
3.2采收的时期桃果实的色泽、风味、品质等主要是果实在树上发育过程中形成,采后几乎不会因后熟而增进。因而过早的采收,果实的风味品质、外观色泽均差,产量也低。采收过晚则落果数增加,特别是采前落果较重的品种,如冈山500号、迎庆等,采摘时造成的伤果也多,果实不耐运输,糖分降低,风味变差。因此必须根据品种特性、用途、市场远近等情况适时采收。
目前生产上将桃的成熟分为下述几等;①七成熟。白桃品种果实底色变为绿色,黄桃品种底色呈绿中带黄。果面基本平整,果实较硬,毛茸较密。②八成熟。果皮的绿色大部退去,白桃呈绿色或乳白色,黄桃大部分为黄色。果面丰满,果实稍硬,毛茸变稀,着色品种阳面已经着色,果实固有的风味开始出现。③九成熟。果皮的绿色基本退尽,白桃呈乳白色,黄桃呈黄或橙黄色。果面丰满光洁,毛茸稀,果肉有弹性,充分表现品种的固有风味,着色的品种充分着色。④十成熟。果皮无残留绿色,溶质品种果肉柔软、汁液多、皮易剥离,稍压伤出现破裂或流汁。不溶质品种果肉弹性下降,硬肉品种及离核品种果肉开始发绵或粉质。此时鲜食口味最佳。
2杨树种植方法
2.1扦插种植种条主要来源于:扦插当年生的干条既当年扦插的一根一干的干条;幼年树上当年生长出来的健壮的萌芽条;采穗圃母株上生长健壮的种条。
(1)剪穗:扦插的种条必须是木质化程度高,芽饱满健壮无病害的优良品种的营养枝,剪穗规格要求是插穗长15-18㎝,上切口平切,下切口马耳型,每根插穗要保留3-4个芽。为了操作方便可将插穗按100或50个插穗或其他数量捆成捆。
(2)贮藏:插穗越冬贮藏可选择窖藏或露天贮藏,露天贮藏应选择地势高,向阳,排水好,土壤PH值适宜或盐量较轻的地方,贮藏温度以0℃左右为宜。窖藏应将插穗捆成捆分层倒置,挖上80㎝深70㎝宽的沙坑,把窖里面弄平之后把插穗捆整齐的立放在里面,上面用潮湿的沙土覆盖然后再浇上适度的水,要经常检查防止插穗受冻或失水。
(3)土地管理:扦插地要深翻,洒土,翻地深度在60cm以上,土地要耙细、耙平、耙透,使土壤保持松软平整。土壤粉碎整平后作垄,垄底宽50-70cm,垄面宽20-30cm,垄高15-20cm。整地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病虫害发生,可用50%乳油的辛硫磷制成的毒土施入土壤中,以0.002kg/m2用量混拌于土中或撒于土壤表面,同时要结合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5吨,复合肥50千克,有机肥最好采用鸡、羊粪或厩肥。
(4)扦插:在扦插之前必须将插穗在清水中浸泡2天左右,充分吸足水分后再扦插,为防治地下害虫浸泡后再用3911乳油配成1:500倍药液浸泡8-10分钟,也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进行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扦插。扦插时一般株行距为30㎝×50㎝,垂直把插穗插在地面里,露出地面1㎝左右就可以,扦插时一定要保持芽子朝上,不要倒插,如果倒插了以后出苗肯定会受到影响,扦插每亩约4000棵到5000棵左右为宜,密度也可以根据地势、土壤生长条件而定。2.2栽培种植从季节上、时间上来讲杨树种植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底一个月为最佳栽培时间,从温度来讲,根据杨树的生理特性温度在零上3℃到10℃比较适宜,因为11月份以后到12月份一般气温都降到0℃以下。0℃以下栽植杨树成活率比较低,避免了春季干旱提高了栽植的成活率。秋季种植正好避过大忙季节,劳动力比较充足,栽植质量可以提高。春季栽植由于气温和它的生理特性容易出现先发芽后生根一种假活现象。为保证造林速生丰产起苗时要保证根系比较完整,树苗最好选择两年根一年干顶芽饱满的壮苗,苗干胸径3-4cm,苗高4cm以上,树干不能有病虫或机械损伤。在栽植之前先要修整苗木的根系剪其伤口再用清水浸泡2-3天补充苗木损失的水分。造林地要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挖树坑时要将上层熟土和下层生土分开放置,树坑要挖成一米见方,树坑深挖可以降低土壤的紧适度达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的目的,同时也便于根部扩展。深栽的同时使埋在地下的苗干转化为根,提高了抗旱力和存活率。坑挖好以后先回填10cm的熟土给新栽的杨树根系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
3杨树种植后的管理
3.1扦插后管理
(1)浇水:扦插后要及时灌透水一次防止土壤干旱和插穗失水,此后根据土壤干湿状况要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一般间隔10-15天灌水一次,水落后要及时松土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以保证插穗生根、发芽、成活。
(2)化学除草:分两次除草,一次出苗前,一次是出苗后,苗高在10左右:药品:割地草(已氧氟草醚)、乙草胺(50%);配比为:水一桶(100斤)、割地草5袋(50毫升、每袋10毫升)、乙草胺50毫升(50%,要是90%以上的就用30毫升)。
(3)追肥:5月中旬,苗长到30㎝高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培土,每亩追氮肥10-15公斤左右,点追、开沟追都可以。肥离苗5-10cm,深度超过10cm,追后浇水培土5-10cm。
(4)修枝:当树苗高达20-30cm时定株,除掉插穗萌发的丛生的嫩枝,选留1个枝干通直生长最好的枝条。
(5)病虫害防治:整垄前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防治可用90%敌百虫1公斤加水化开,均匀拌入100公斤饼肥作诱料撒入扦插地诱杀,蛴螬,金针虫用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甲胺磷1500倍液喷洒扦插周围土壤进行药杀,水泡型溃病用退菌特800倍液喷雾防治。
3.2栽培后管理
(1)浇水:扶垄后立刻浇水,并依据当地的降水情况确定后期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2)防虫:栽培后1-2年内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食芽害虫,防治地下害虫的办法是在扶垄过程中播撒农药,防治食芽害虫至少两次。4年以后树木的胸径在5cm以上采用的是机器钻孔的方法,人工注药,人工封孔的方法,农药为甲拌磷乳油、氧化乐果、高效三氯、用高速高温锂基脂封口。
(3)扶垄:栽植后采用机械化扶垄。
1引言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运用不同的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材料统计、三维场景实时仿真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然而,在实际当中,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些过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数据统计与三维模型的有效结合,成为了一大难题。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基础,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BIM的一种新体系结构。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准确地模拟场景中的视图框架结构、材质属性和数据交换,也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施工图。依据BIM信息管理平台来定制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信息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提高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缺乏集成性的特点,维护和更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2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设计软件来完成二维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图的设计,然后结合3dsMax软件制作3D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和三维模型设计没有集成性,可视化的目的实现不了,造成它的价值不能被带到后面的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当中。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给环艺设计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强大的组件库,大部分的场景、材料和设施都存储在该数据库当中,随时可以调用。BIM的数据库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详细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应用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该模型易于生成各种综合表格和材料表,从而使设计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进行工程预算。也可以基于丰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从一开始的空间规划以及进度制定,到需要改动详细图纸中设计阶段中材料成本的预算,都能够在跟其关联的地方得以显示。倘若设计者改动了平面图纸上构件某处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个视图的三维双向关联以正确形式显示出来,并且其他相关图纸的网站也会自动更新。
3BIM技术
3.1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之上,集成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其中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为BIM设立了准确定义:BIM是一种运算方法,它是在开放的行业标准之下对设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计算,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实现项目价值。因此,既CAD的技术发展后,BIM技术又是一中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将给多个行业带去革命性的变化。
3.2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软件且在全世界内广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术已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因此BIM技术已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关注度呈指数增长。由于BIM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造成国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BIM技术只是一种新鲜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具体的内涵还不能被大家详细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BIM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个方面上:(1)对BIM技术的基础理论探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BIM技术的相关标准以学术发表的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2)对BIM软件解决方案的理论探究和开发BIM软件,在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软件系统开发。(3)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将已开发出的BIM软件用于实际的工程当中,解决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3BIM技术的特点
3.3.1具有协调性特点
作为一个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项目协调在其过程、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问题,管理部门应及时的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的探讨相关问题,协商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中的有些问题,协商也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其中,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安排内部部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对平面布置电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可协调问题的出现。
3.3.2具有可视化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施工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人员靠自身想象的构造结构不但不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反而会使工期延长的程度更加严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BIM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显示出三维实体,直观地显示出建筑物内部的构件。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的施工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来实现,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业主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拟性特点
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它的模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能够模拟现实中不可能运行的事物。最后,对建筑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是能够实现的。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给施工项目和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环境艺术设计中BIM的三维协同设计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很快的占据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协调不顺所产生问题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协同设计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设计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点,进而进行协调和沟通,为设计的快速变化、改进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借助BIM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顺畅。我们通过比较传统的二维设计CAD技术和BIM技术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结构,它的描述更真实,更准确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维技术只可想象不可直观看见的缺点,这算是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BIM技术与三维协同设计中的优势也体现到了直观形象、易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空间布局问题等方面。
5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例进行探究: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结构布局复杂,机电系统众多,仅仅依靠设计者经验本身确来定设计空间的可行性显然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挑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模式,各专业模式在建成后都会被组装成一个整体,给各专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准确、科学的可视化方式的将电气设备,暖通,室内布置通过实际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方便专业之间的修改和确认,能成功的避免传统协同方式带来的问题,确认专业修改传统的协同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为例,很好的分析论证了建筑性能,为室内设计方案比选以及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中,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与传统的AutoCAD平台连接,从而设计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图的帮助以及BIM模型数据集成。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通过对AutodeskVault软件的定制,实现了对文档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结果,突出了BIM技术的优势。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本文选择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旨在测算江西省2000-2011年林业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0-2011)。
1.2测算方法的选择
本文采取农业部统一颁布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索罗余值法,将其运用到林业领域来测算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其依托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其扩展,变换模型,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式中Y代表林业总产值,At代表某一时期的技术水平,t表示时间变量,L、K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的投入数量,α、β分别表示劳动力产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在农、林业生产中,土地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林地是土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了测算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纳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并且假定科技进步是中性的,参数随时间而变化。
1.3指标选择及数据的处理
1.3.1产出指标。选取江西省林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即一产、二产、三产产值之和。
1.3.2投入指标。①资本投入(K)。由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上只提供了林业固定投资额,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林业固定投资完成额来近似表示林业投资。②劳动力投入变量(L)。林业劳动力是林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由于很多地区林业从属于大农业之中,纯粹从事林业生产的人数较少,故难以准确计量。本文以营林劳动力和林业系统从业人数之和表示劳动力投入变量,营林劳动力投入根据大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和大农业就业人数的同比换算;林业系统从业人数为各地区分行业部门中林业系统年末就业人数。③土地投入变量(S)。林地是土地的一种表现形式,选取林业用地面积作为林业生产中林地的投入变量。林地是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是,林业用地投入面积比较稳定,林业用地的增长率接近于0%,所以,本文不考虑林地增长率对林业产值增长率的影响。
2结果分析
2.1弹性系数的确定根据以上测算方法,测算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前首先要确定各要素的弹性系数,为测算出各要素的弹性系数,采用2000~2011年江西省统计数据拟合生产函数,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假设α+β+γ=1),在(2)式两边同时除以L,则有下式。由表1可见,将林地投入面积作S为变量,结果不理想,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于历年江西省林地投入面积变动性不大,因此可认为林地投入面积S为常量,根据农业部科学科技与质量标准司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中规定,将土地的产出弹性定为0.25。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计算出2000~2011年间江西省资本弹性系数为0.29,劳动力弹性系数为0.46,林地面积弹性系数为0.25,林地面积的增长率接近于0,可以忽略不计。
2.2各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通过对江西省1995~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量,相应计算出各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增长率、资本、劳动力、土地、科技进步贡献率。在计算过程中,农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均是以1991年为基期折算后的值。同时,为了消除气候等因素对产出变动的影响,各投入指标均进行3年平滑处理。由于现在还不知道2011年的投入指标,因此,在计算2010年指标是用2009年与2010年的平均值代替。测量结果详见表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分析:第一,从弹性系数方面分析。劳动力弹性系数为α=0.46,资本弹性系数为=0.29,林地投入弹性系数为β=0.25,即劳动力投入、资本以及林地投入每增加1%,林业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46%、0.29%、0.25%。这说明江西省林业产出的增长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较大,在三个弹性系数中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最高,是资本投入弹性系数的1.58倍,是林地投入弹性系数的1.84倍。因此,可以从增加林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大资金投入等来增加林业产出。第二,从林业总产值、劳动力、资本、林地的增长率来看。江西省林业经济稳定增长,林业总产值总体增长率比较稳定;林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多,其劳动力增长率逐年增大。林地、资本则波动很大,资本增长2002年最大,2005年最小;林地面积因为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几乎零增长。如图1所示。第三,从劳动力、资本、林地对林业总产出方面分析。江西省在2000~2011年11年间各投入要素对林业经济的贡献率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资本、科技、土地和劳动。江西省林业经济总产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于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两个因素。除劳动力投入贡献率曲线比较平稳以外,其他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很不稳定,数据不全面是影响结果的原因之一。如图2所示。资本贡献率所占的份额最大,在1995~2010年平均值为70%。这表示,是相对于林业经济总产出年均26%的增长率,由于资金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2%,掩盖了其他因素的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所占份额第二,平均值为36%,江西省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以及2005年江西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高,分别为98.25%和120.22%,这可能是由于江西2003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大加大了科技投入。而2002年、2009年和2011年反而出现负值,分别为-106.99%、-68.71%和-37.53%,出现负值可能是因为虽然近几年江西省林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不断加大对研发财政投入、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农民进行培训并且调整产业结构,但由于林业基础薄弱,林业科技进步主要还是依靠加大财政投入来拉动,因而出现投入多有效产出少的现象,但这并不说明林业科技进步对江西省林业经济增长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劳动力贡献率为-9%,这表明江西省林业从业人员数存在过剩现象,隐蔽性失业制约着江西省林业经济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林地面积贡献率平均值为12%,林地面积投入增长率呈不规则变化。这是因为一般林地面积都是5年清查一次,在5年内林地面积不会发生改变,而在上一个5年或者下一个5年会发生变化,导致林地面积呈现不规则的增长。
3对策建议
3.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技兴林”意识科技兴林是一项基本国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前的林业都是“靠天吃饭”,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应该扭转人们对林业科技认识的误区,确立科技兴林的基础地位,改变过去林业靠天吃饭的传统思路,将科技作为改造传统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的核心力量。重视林业科技的宣传,破除传统的思想弊端,建立起科技兴林、科技强林的林业发展观念,从内心真正重视林业科技,从根本上转变林业发展思路,将科技兴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探究
(1)设计师理念的更新。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设计师们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并且会在以往设计的基础上,融入数字技术,从而进行全新的尝试。对于设计师来说,为了使数字技术能够合理、有效地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也对自身又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必须能够起到改善环境艺术设计及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要充分解决传统设计观念与现代设计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数字技术才能够顺利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属于艺术及科学两者的有机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与相关技术的融入是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性的。数字技术的融入,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丰富了设计内涵,使得设计的美观、舒适感及艺术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对于设计师来说,需要重视社会中新技术的出现,认清新技术的价值作用及优势,充分利用,方能使设计效果更加优化,更具艺术感及层次感。
(2)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步伐加快。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突出的,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对文字进行有效处理,同时也可以对图形及图像进行有效处理,与传统模式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是极为不同的。对于一些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的人而言,能够很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并且传达出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数字技术的融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得到有效加快。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的,我们知道传统模式下的环艺设计采取手工绘图的发光法的,这样修改起来就显得较为麻烦,而用数字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绘图便能够使后期设计修改更为简单,并且还使得设计更加精准、规范,进一步为设计艺术效果的完美传达提供了有效依据。
(3)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图像声音及文字以数字的形式传达出来,这样便能够为设计者构象及方案的成立提供便利。并且还方便设计的修改。数字技术通过部分先进的图形展现技术,让技术和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仪器,从而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通过与传统白描及渲染等技巧的融合,数字技术更加具备表现力及感染力,从而使环境艺术作用更具层次感及优越感。大致上分析,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速度得到有效加快,改善了传统手工绘图难以修改的缺陷,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4)数字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市场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数字技术中的图文、声像等信息均是一类以数据格式存储的数字文件,通过对有关图形软件的应用,便能够对这些数字文件进行有效转换,用户便能够将这些数字格式的文件调出来,并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数字技术,能够使设计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减低设计错误率,使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使设计作品在同类设计作品中的竞争力度得到有效增强。充分融入数字技术,对作品的复制拷贝也是极为便利的,同一类稳健能够进行反复印刷及打印,不会导致文件受到损坏,很好地保护了文件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与网络互交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的融合,还能够实现远程文件共享,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大致上分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设计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能够提高业主的满意度,从而赢取业主的充分信任。
一、宏观角度分析技术扩散对我国贸易竞争优势影响
(一)国际技术扩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指出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同种产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其比较优势就越大;反之,其比较优势就越小。决定产品价格的因素很多,而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其最基本的因素。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其产品的价格才能相应制定的越低,产品的比较优势也越大。而技术扩散则是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根本途径。因此,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对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是改善贸易条件,促使一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国际技术扩散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结构的优化
在国际贸易中,产品按加工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一般而言,加工程度与技术含量成正比,要提升产品结构就必须依靠国际技术扩散。通过国际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可以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加出口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技术含量多的制成品的需求相对扩大,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缩小免费论文,因而国际技术扩散有助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结构。通过有关国际贸易结构的数据可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均有所改善,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稳步增长。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程度的加深,原先被计划经济时期所扭曲的贸易产品结构逐渐得到纠正,并向符合充分发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经济发展以及资本尤其是技术要素的积累,中国贸易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和改善。
(三)国际技术扩散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经济效益
国际技术扩散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往往具有单位产品资源消耗低、技术附加值高等特点,因而在生产成本方面有比较优势。技术水平还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和需求:技术水平越高,产品单价越高,需求弹性也越高。因此,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一般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会随之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往往还具有规模效益特征,以规模生产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使成本不断下降。因此,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获取利润的空间大,经济效益高。
(四)国际技术扩散提高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决定一国出口竞争能力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技术扩散相联系。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是产品因新颖独特、质量优良与技术含量高所引起的垂直差异,还是产品因品牌不同所引起的水平差异,都必须凭借技术扩散才能实现。
(五)国际技术扩散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能够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因此,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
技术扩散能够刺激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会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和市场容量,使得需求结构随之会发生改变,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例如免费论文,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在国际的扩散,特别是半导体材料和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快速地降低了电视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电子计算机等家用电子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使得这些原来被视为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高档奢侈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
同时,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扩散会不断一国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生产领域对劳动力的求,促使劳动力朝着其他产业部门移动(如从农业一加工业一服务业)。另一方面,产业对其他部门具有前向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等“扩散效应”,并能通过这种“扩散效应”带动各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微观角度分析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贸易竞争优势影响
就产品角度而言,通过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改进和提高原有产品的性能、结构和质量,加速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创造出全新产品,而且能够有雄厚的实力创造名牌产品并确立和保持名牌品地位,使产品更具成本优势与别具一格优势。由此可见,国际技术扩散会对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技术扩散提升贸易产品竞争力
国际技术扩散是改进和更新原产品、设计和生产新产品,提升贸易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技术扩散可以使企业接触先进的产品和最新的技术,从而带动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产品更有竞争力。通过国际技术扩散的途径获得技术进步建立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使产品更具差异性。使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具有可以区别的特点。通过技术扩散获得的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融入产品之中,不仅可以加大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产品拥有差异型竞争优。
(二)国际技术扩散可使贸易产品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
当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竞争时,它比竞争者更能有效率地设计、生产和营销产品,即若产品销售价格相差不多时,成本越低也就表示利润越高;而企业采取差异型竞争的目的则在于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经由产品的质量、专业功能或售后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方式才能获得。由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活动效率,实现规模生产,节约材料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根本途径,所以,生产厂商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利用国际技术扩散越多,所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免费论文,其产品就越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
(三)国际技术扩散可以使贸易产品获得品牌竞争优势
国际技术扩散可以使贸易产品获得外贸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品牌竞争优势。在利用国际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学习先进的品牌理念。作为产品注册商标的品牌是一种产品的区分标志,可以将同类产品别开来,同时也是产品质量识别的重要媒介。品牌的知名度越高,其产品的质就越值得消费者信赖。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品牌了解和获取产品质量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品牌特别是著名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特殊偏好,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拥有品牌竞争优势的产品,就能够占有和保持更大的市场份额,并获得强大贸易优势。
(四)国际技术扩散可以提升企业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体现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主体是是企业。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由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竞争力加以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在于能否有效利用己有的生产要素,更为重要的是能否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
关键词:烟塔合一,应用前景,环保优势,技术特点,对策
一、前言
由于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建筑、生物、人类被因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损害。随着科技的更新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工业、人类的社会活动等等,向大气的排放的污染气体与日俱增。面对环境的恶化和全球大气的气温的日益变暖,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而来自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占的比例很大。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和提高废气、烟气的排放效率,科学界出现了一些实用技术。烟塔合一技术就是一种较成功的技术。“烟塔合一”技术,即取消火电厂中的烟囱,将锅炉经除尘脱硫后排出的烟气,经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到大气中。此项技术首先在德国使用,从2O世纪7O年代开始,已有了多座大型火电厂采用[1]。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火电厂、工厂的烟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排烟装置,而发展成为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一个设备[2]。它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个方面。烟塔合一技术是利用冷却塔巨大的热湿空气对脱硫后的净烟气形成一个环状气幕,对脱硫后净烟气形成包裹和抬升,增加烟气的抬升高度,从而促进烟气中污染物的扩散[3]。进而提高排烟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烟塔合一技术是一个集经济和环保一身的技术在国外应用相当广泛,例如德国:脱硫后的烟气经冷却塔排放技术(简称烟塔合一技术)在德国运用比较成熟,据德国能源技术公司(GEA)介绍,RWE、VEGA、Saabergwerke及VEW电力公司均实施了烟塔合一工程[4]。对于烟气的排放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既烟塔合一技术发展较快。
二、烟塔合一技术发展情况
烟塔合一技术在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分析和改进,技术已日趋成熟,其中以德国的SHU公司和比利时的Hmaon-Sobelco公司为代表。在德国新建火电厂中,已经广泛地利用冷却塔排放脱硫烟气,成为没有烟囱的火电厂[5]。
烟塔合一技术分两种:
外置式
把脱硫装置安装在冷却塔外,脱硫后的洁净烟气引入冷却塔内排放。脱硫装置安装在冷却塔外,净烟气直接引到冷却塔喷淋层的上部,通过安装在塔内的除雾器除雾后均匀排放,与冷却水不接触。国外早期当脱硫系统运行故障时,由于原烟气的温度和二氧化硫的含量相对较高,不适于通过冷却塔排放,需经干式烟囱排放。目前由于脱硫装置运行稳定,冷却塔外一般不设旁路烟囱。
内置式
近几年国外的烟塔合一技术进一步发展,开始趋向将脱硫装置布置在冷却塔里面。使布置更加紧凑,节省用地。其脱硫后的烟气直接从冷却塔顶部排放。由于省去了烟囱、烟气热交换器,减少了用地,可大大降低初投资,并节约运行和维护费用[6]。
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相继在燃煤电厂采用烟气脱硫装置。其中大部分脱硫装置都为湿法脱硫工艺。湿法脱硫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但还是存在脱硫后烟气从烟囱排放的一些困难。烟气经石灰石(湿法)脱硫后,烟温一般在50℃左右,50℃的烟气与室外空气密度差甚小,再考虑到烟囱壁散热导致的烟气温降(烟囱非双曲线形),其流动特性不及冷却塔,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至使经脱硫后50℃的烟气通过烟囱排放存在着困难。因此,不得不对50℃的烟气进行加热,这样势必导致系统复杂,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增加。
此烟塔合一技术应运而生,并获得了应用。近年来,在德国新建的闭式循环的发电厂,无论大小,几乎都看不见代表发电厂的烟囱,取而代之的都是用冷却塔将脱硫后的烟气排放到大气中去[7]。德国的风调技术实验在德国的大学中完成标志着烟塔合一技术的进步[8]。德国在烟塔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的伍伯托大学曾经举办关于烟塔合一的技术研讨会[9]。
冷却塔具有一定高度,比烟囱的表面积大许多,有些国外专家研究烟塔的太阳能发电,烟塔合一之后有比较大的表面积。通过附着太阳能发电板,所以烟塔合一和太阳能发电结合了起来,不但使环境污染减少而且使得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10]。因为烟囱和冷却塔的结构设计对烟气的排放有着重要意义,国外目前研究的紧张结构,双曲线结构,已经在实验阶段[11]。
国外研究情况表明烟塔合一技术的利用是因为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大量推广,德国帅先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烟塔合一的技术研发,目前德国是无烟囱电厂最多的一个国家之一[12]。
我国的经济较为落后,目前对环境的污染造成的危害认识程度不够,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脱硫和烟塔技术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电力市场的增长日益加大。烟气排放的标准日渐严格,我国的烟塔合一技术在一些电厂有了具体应用。位于首都近郊的华能北京热电厂,装机容量84.5万kW。2006年12月,随着4号脱硫系统完成168小时试运,华能北京热电厂4台机组脱硫系统和烟塔合一工程全部投入运行,成为我国首个可取消烟囱的火电厂[13]。烟塔合一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烟塔合一技术的里程碑,也是亚洲第一个出现了没有烟囱的火电厂。
相继大唐发电集团的哈尔滨第一热电厂采用烟塔合一技术脱硫脱硝[14],国化三河发电厂二期扩建也采用了烟塔合一技术,大唐国际锦州热电厂采用烟塔合一技术等等。专家认为采用烟塔合一技术后脱硫系统将大为简化,不仅可节约建设用地、节省工程投资,而且可大大降低脱硫系统排烟阻力、从而明显减少脱硫电耗和运行费用[15]。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长,环保问题日益重视。在不久的将来,烟塔合一技术会得到广泛应用。烟塔合一技术有待推广,发展前景很大。
三、总结
由于全世界的经济进程的推进,工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用电量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增长,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发展电力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认识不断加深。电厂烟气的排放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对于动植物,大气及地下水和人类的危害又不容忽视。所以烟塔合一技术对环境问题应用意义重大,根据我国现状烟塔合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是适合我国国情和相应政策。
五、参考文献
[1]汤蕴琳.火电厂“烟塔合一"技术的应用.电力建设,2005,26(2):11
[2]黄劝根.烟囱的环保设计简述.水泥工程,2006,1(63)
[3]翟明.董芄.王丽.利用冷却塔排放脱硫湿烟气技术的应用.电站系统工程,2005,7(21):4
[4]曾德勇,何育东.国内烟塔合一初步设计思路.热力发电.技术经济综述,2005,9:1
[5]韩月荣.烟塔合一技术的环保优势.河北电力技术,2005,24(3):36
[6]崔克强,胡文庆,王艳等.燃煤电厂排烟方式对比研究.中国电力,2006,10(10):63~76
[7]井惟如.烟塔合一技术概况.华北电力技术,2005,10:48
[8]DieterBusch,ReinhardHarte,Hans-JürgenNiemannStudyofaproposed200mhighnaturaldraughtcoolingtoweratpowerplantEngineeringStructures,Vol.20,No.10,pp.920-927,1998
[9]R.Hartea,W.B.Kra¨tzigbLarge-scalecoolingtowersaspartofanefficientandcleanerenergygeneratingtechnology,Thin-WalledStructures402002651–664
[10]P.KrishnaTensionroofsandbridgesJournalofConstructionalSteelResearch57(20011123–1140
[11]H.L.Luoa,Y.J.Daia,R.Z.Wanga,*,J.Y.Wua,Y.X.Xua,J.M.She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asolaradsorptionchillerusedforgraindepotcooling,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620061218–1225
[12]YousefS.H.NajjarComparisonofperformanceoftheintegratedgasandsteamcycle(IGSC)withthecombinedcycle(CC),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19199975--87
1监测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够
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环境监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监测部门忽视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监督,监测制度没有起到强制性和约束力。监测人员违反制度规定,不加以批评和处罚,人性化,顾及个人感情,以不触犯自己利益为前提,使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投入资金不足,无法对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以及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更有效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利用,无法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
3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
影响监测队伍稳定性、工作的积极性某些非专业的监测人员缺乏对本行业的认识,对工作要求不严格,监测意识不到位,盲目完成某项任务,不求细节,不认真研究,缺乏竞争力。
二解决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相关的政策
支持出台环境监测法规条例,增加环保系统环境监测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规范监测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批评与处罚,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权威性,从大局出发,做到铁面无私。
2扩大监测指标,调整环境监测体系功能
原有的环境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随着污染物种类的增加,已经无法评估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要更好地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价功能,使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更加有效,真实,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对监测设备进行更新,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在人员配备上,要拓宽进人渠道,选拔一些热爱环境监测工作,熟知有关环境管理的标准和规定,正确掌握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业务知识。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学习氛围,增添单位的新鲜“血液”,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业务深造,跨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来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监测工作
提供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承担监测工作和报告数据者都应具有上岗的合格证,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营造一支有实力、有能力的监测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