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升初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2: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升初学习计划

篇(1)

一二年级以学习拼音及字词句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整洁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等。

在这个阶段,必须培养孩子一个能力:朗读。鼓励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更好。朗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语感都非常有好处。

一二年级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养好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轻松自信。

三四年级:写作/阅读

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整个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奠定期。这一时期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会更加亲近还是远离语文学科。

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不怕写作文,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甚至是喜欢写作文,这将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需要做到的:

1.这个时期是孩子记忆力的时候,要让孩子多背古诗名句。

2.三四年级最应着重和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写作,然后是阅读。

五六年级:综合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学会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你将发现他们会给出非常积极的回应。

1.阅读能力方面,这个阶段应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

2.五六年级的作文学习,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略带深刻)、立意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等问题。

3.除了孩子能学好写作外,我们无法忘记小升初面试时的考题,其实是在考孩子的现场口头作文能力,因此作文课堂训练除了以写为主,听和说的训练也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4.这个阶段,只要时间允许,仍可让孩子适当多背多记一些古诗文和现代经典文章。

七八年级:阅读/作文/文言文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初中的学习,由于初中语文和小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孩子在上初中的开始阶段,会有不适应。家长在看到孩子语文成绩退步时也不要惊慌,应该帮助孩子仔细分析丢分的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这个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重点,因此基础的字词拼音不该成为学习补课的重点,在学校认真读书记笔记即可。

2.阅读理解方面,需要开始系统掌握初中阅读知识点:文章的语言、结构、主题、材料、表达方式的内容。并且积累一定的阅读答题的技巧。

3.作文方面,需要了解考场作文的评分要求,学会不同类型作文的基本写法,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技巧,比如: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立意的新颖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字的积累,总结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文章中的含义,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

篇(2)

要想真正完成好学习计划,在考虑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全面的安排。应包括社会工作时间、为集体服务时间、锻炼时间、睡眠时间及娱乐活动时间等。这样,在学习时间内才可能精力充沛地学习。

二、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常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二是自由学习时间,是指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所剩下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一般可以用来补课或提高深造。学习较差的同学,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经历常规学习时间逐渐减少,自由时间逐渐增加的过程。凡是体会到因为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而给学习的全局带来好处的同学,就会努力去提高常规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以便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学习的主动权越来越大。

三、长计划和短安排。

长计划和短安排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应有个大致计划。

由于实际的学习生活往往无法预测,所以,长计划不可能太具体,不可能把每天干什么都列出来。但是,在学习上计划要解决哪些问题,心中应当有数。应把一个在短期内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分到每周、每天去。这样,在每天学习时,就会明白今天的学习在学习全局中的地位。有了具体的短安排计划,长计划中的任务可以逐步得到实现;有了长计划,就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四、从实际出发来制订计划在订计划的时候,不要脱离了学习的实际情况。

主要指以下几方面:1.自己知识和能力2.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3.学习上的缺欠和漏洞4.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从实际出发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抓住重点。

五、计划要留有余地。计划终归不是现实,而只是一种可能性。

要想把计划完成现实,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努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会发生变化,学习的各种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计划订得再实际,也不免出现估计不到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订计划时就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

六、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早晨和晚上,或者说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时间,可以安排着重看记忆的科目,如外语等;当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又比较长,这时候可安排比较枯燥,或自己又不太喜欢的科目;零星的时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时间,可以安排做习题或去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学习时间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文科和理科要交替安排,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等等。这样安排,在同样多的时间内,由于安排了合适的内容,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53-01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策略、动机、主动性、自主性等多方面因素,学生的成绩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有许多。既有学生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本文主要来探索一些消除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硬件方面

1、立足校本实际,开发乡土教材。笔者认为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就农村学生来说迫切需要一套适合他们贴近他们生活的教材,而不是“一刀切”。农村也学城市化的教材,不仅苦了学生,也累了教师。农村学校应当有农村的特色,只有适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材,才是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的,这样,学生学到的英语便能在本地方创造的“虚拟环境”中运用,而改变自己“屠龙之技”的感觉,增加学习兴趣,防止厌学。

2、创造英语学习、运用的环境。学校在各班应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办黑板报,创设英语天地,英语角,开展英语演讲,成立英语广播小组,阅读竞赛活动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

3、加大教学投入。政府、社会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关注,加大校园的基础化建设,加强师资培训,筹建语音室、微机室,开通校园网络,以增进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融入“e”时代,自己确实是“地球村”的一员,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教师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课改的实质和精髓,真正做到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培训,不断武装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地研究教法,学生的学法,脱出“教师死教书”的藩蓠,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另一段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改要求,适应学生发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就一堂课来说,应注视“开头”“劲头”“重头”“结尾”四个环节,“开头”应系住学生的心,让所有学生都精力集中起来,使人人都有所收获。“劲头”应激发,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及其他体态语言,迭宕起伏的教学节奏或简笔画、实物、游戏、幽默、笑话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人人动口动脑,人人跃跃欲试,全方位调动其积极性,“重头”教师应多下功夫,深入了解学生及学情,将学生科学分组、分层、搭配,让其都有机会,谈评说议,演玩唱,指导其课堂上“荣辱与共”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比学赶帮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结尾”应结课好,要尽量做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学法的指导上教师应:⑴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知识并对其加以分类,分散到集中整理。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致地观察,勤于背诵,记忆,勇于纠错,经常使用字辞典。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等的习惯。⑶学会如何听课,集中注意力,大胆开口,积极思维,手、眼、耳、脑、口、舌等器官多管齐下,进行学习并且极参与课堂活动,⑷指导其掌握科学记忆法,如周期循环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图表记忆、形象记忆、构词记忆、结合上下文记忆等方法,⑸指导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其做到课前对新学内容先回忆,记忆,复习,然后再认真独立完成,对作业中的错误分门别类地归纳,让其自行纠正,无法理解的在教师指导下改正。

三、学生方面

1、明确学习目的,激起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学生应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学习目的,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好英语的意义和作用。

2、注意学法,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思维,将新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如记忆词汇时可用“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读音规则,构词法等知识学记生单词,使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习的过程也由“苦”变为“乐”。从而使英语学习处于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状态,以利于今后的学习。

篇(4)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双基不扎实。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4.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二、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1.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学困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教会学困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7.尊重和理解学困生。要相信学困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学困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三、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2.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3.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4.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小组学习时间。小组讨论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主动参与,集思广益,促进了学生间学习风格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会积极参与的。

【参考文献】

篇(5)

个别学校领导还没有充分重视这门学科,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多与学校领导交流与沟通,争取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尤其是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英语教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队伍,虽然有着过扎实的知识,但由于刚走上小学英语讲台,缺乏教学经验,而英语课堂往往需要对话操练和游戏,所以有时很难维持课堂纪律,课堂常规抓不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家校联系工作做得不到位,特别是农村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不重视,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大一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孩子,加上孩子自觉性差点,所以给农村小学英语带来很大的困难。英语教师师资有限,加上很多刚毕业的,对教材吃不透,最终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从关心学生实际从发,多组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提高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平。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小学课堂上出现电脑、实物投影机、投影仪等设施,这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内容,使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满堂粉笔字,可以通过幻灯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展示,针对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我校许多老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对都有所体现。

现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书面作业,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我校的许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1]。许多学校围绕信息化教育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系统,例如语音室、电脑室等。

在教学管理问题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对教学信息的管理,一目了然掌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信息,使小学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此外,利用互联网,教师能够实现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共享学习资源。

二、小学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小学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积极性不高,校长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②大量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缺少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措施,学校内的大量信息化设备并未形成整体功能,设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此外,在资源上的开发和软件的研发也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小学内的大量的设备长期都处于闲置状态。③制度的建设缓慢,设备老化。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合理的长期计划与规划,导致管理水平落后,设备的应用效率偏低。

2.师资方面

(1)从事信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对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要负责学校网络和技术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并且还需要帮助其它教师完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任务,信息教师的综合管理需要从“教”、“管”、“帮”三方面提升,只要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出其全部能量。

(2)学科教师的信息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学科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的认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技能应用还未达到教学的具体要求。

3.能力提升方面

(1)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小学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通过培训最终获取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大量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教学参与培训缺少实际演练、训练,没有及时对培训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对知识进行巩固,这也是导致培训取得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与应试教育体制、信息化发展、学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从事者都必须要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通过合理的改革,提升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有加强应用,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要全面掌握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要了解学校的“家底”,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使投入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管理,提升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

师资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容易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再好的师资也无法发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科学有序进行[4]。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别是视频会议系统、“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要与本市其它学校统一建设标准,不能单独进行,同时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制度。第二,在设备采购上要采用招标制度,严格依据省教育厅制定的程序标准进行采购。第三,做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监督,避免无法使用或者应用效果不好的设备进入学校,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合理性。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可以教学改革作为契机,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训。第一,教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并且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将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水平。第二,教师主讲教学的应用辅导,提升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使所有得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外,还需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也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家的公共平台中的信息资源,使资源的实际效益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自己建设网站,盘活教育资源,并且完成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各地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一个动态、长期、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的一项工程,是促进信息化各个环节与要素发挥最佳效益的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福兰,张屹.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软件导刊,2012,07:207-209.

[2]杨慧成.科学管理应用至上――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23-24.

[3]杨涿淋.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农村小学教学软硬环境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27-28.

篇(7)

一、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仅仅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够对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鉴赏水平有所帮助,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带动课堂气氛。教师如果想要活跃欣赏课的课堂气氛,那么教师首先要“活”起来,摆脱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的讲解只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丧失兴趣,音乐作品在学生脑海中会变得僵硬,这显然不合符新课标提倡的尊重学生主体的理念,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教师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导入,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十分优美的曲子,同学们要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辨别主题音乐。”这样简单的话语,并不会为学生带来压力,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放松身心,自由的感受作品,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是自己思考的方式来让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并对作品的特点、主题音乐进行阐述,教师要对学生欣赏习惯给予充分重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欣赏《日出》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中向学生展示日出的美景,让学生能够领会到音乐的意境,主动的欣赏音乐、领悟音乐。

二、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激感的艺术,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音乐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学生对音乐中的内涵、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发生共鸣、交融的过程。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随着音乐的发展思想、情绪发生变化,心灵得到艺术满足。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学生情感体验。

(一)分组体验法

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单位,每一个单位表示一个竞赛组别,例如演唱组、表演组、舞蹈组等,让学生自由创作编造,并设计出一个个让自己满意的节目,最后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视听法

视听法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行同时感受,音乐虽然属于听觉艺术,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听觉和视觉进行结合,带给学生心灵的体验,通过创设音乐情境,为学生展示出音乐动人心魄的意境以及令人心醉的情感。

(三)唱奏主题法

每首音乐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主题,也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更是乐曲形成、发展的基础,通过唱奏主题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进行感知,并亲自进行体验,从而记住音乐,享受音乐,例如在《大海啊,故乡》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同音乐主题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加深对大海和故乡的情绪领悟能力,然后再欣赏《大海啊,故乡》时,便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力。

三、优化设计教学活动

音乐欣赏课要多采用一些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激励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其实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观看表演等,来达到学会知识、技能的目的,但是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单纯依靠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方式便会比较平淡、单调,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持久,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个人认为,教师要在音乐欣赏课中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够避免课堂中出现枯燥、乏味的感觉。

另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设计一些情感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够触摸到音乐,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联想,便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时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作能力等,还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中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是音乐创造是要通过学生音乐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掘才能够形成,因此音乐创造性的培养是十分困难的,教师要将这个目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将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不能单单讲授一些音乐知识和乐理等。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实现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如培养学生习惯、引导学生情感等,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音乐教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建军,音乐欣赏教学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2]王慧,音乐欣赏教学应渗透教育艺术之美[J].才智,2010/35

[3]丁运东,谈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种方法[J].艺术教育,2011/01

篇(8)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1)营造信息技术课堂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学习的快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教师要积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予以肯定,加以赞赏;教师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纠正误差,并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开放性的新型课程,极富创造性。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设计出自己的学习方案,鼓励学生动手验证、反思他们的设想,展示他们的创作。

(3)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少讲、精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多讨论,多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4)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赞赏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表达自己的思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信息技术课学习的渠道也非常广泛,如多媒体、网络等,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体会

(1)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我们要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多样而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如:播放视频、上网阅读、交互式课件、游戏等均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2)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索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可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选出l~2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其形式有三:一是学生之间合作探讨,发挥同桌同学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互相研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二是小组合作探讨,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的特点各抒己见,使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清楚、透彻;三是班级探讨,即抓住关键议题或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在集中探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逐渐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体系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合作探讨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并结合学生合作探讨的情况,做一简要归纳,概括学生讨论的要点,理清思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然后,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情境,通过大量的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新异独特的思路要给予赞赏和鼓励。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优秀作品要进行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评估,形成教育再生的形式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已掌握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如:一个很有创意Flas,一幅精美的图形图像设计,一个非常适用并能进行推广的程序设计。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对创新进行激励,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成果展示作为终端评价的方式,更有利于推动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三、结语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激活、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课堂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 方觉铭,浙江省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教育装备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51-02

放眼当下,信息化正对我国教育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云教育、云教室、云课桌、电子书包等概念层出不穷,传统的课堂也应声改变,课堂开始转型,教学开始转变,教育也开始赋予了全新的哲学意义。

一、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观察分析

1. 微课,由理念走向应用

我国的微课,起步于2011年,主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5-10分钟内,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微课,这种支持主题式、碎片式和移动式学习,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与热捧。

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既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资源,又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且拥有技术精巧、贴近学生,形式多样、学习自由、资源鲜活、反馈多元等优势。

现在的微课,已经不是少数专家、学者或部门、机构在从事,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在课中发现的小问题、在课后产生的小想法等,都会通过深度挖掘、精心设计,及时制作成微课,应用于课堂,将微课“课程化”、将课程“可视化”。

2. 课堂,由传统尝试翻转

何为“翻转课堂”?还得从何为“传统课堂”说起,传统课堂主要由知识传授(即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和知识内化(即教师讲课后的学生巩固练习)。而“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颠覆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微课等)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引领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说得再简单明了些,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而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放眼中国式课堂,学生都正襟危坐在整齐排列的课桌椅上,面对黑板和讲台静静地聆听教师的讲授,然后学生进行巩固练习的教学情景,至今在我国大多数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世界发达国家中,这种教学模式正在进入博物馆。可我们的教师依旧如故、守土有责,生怕课堂颠倒,将会“天下大乱”。所以,一些教师宁愿站在讲台前操控整个课堂的“灌输式教学”,追求上课的“效率”,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是,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几乎被互联网全面渗透、被数字技术全面掌控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国际化互动与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变化中,我们的校园、课堂、教学哪能立足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而不变呢?一些发达的地域、先进的学校、优秀的教师率先尝试着“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依据学情,以学定教,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

目前国内的“翻转课堂”呈现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技术图景或商业个案,如果我们忽视对“翻转课堂”的解读与创生,只是囫囵吞枣地仿效,那必定迷失于技术或者表象。“翻转课堂”要实现根本翻转和有效翻转,不是一件易事。众所周知,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促进师生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而教学是一门科学,十多年的新课改,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经验与技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再基于国情、校情、学情,创生适合我们自己的“翻转课堂”。

3. 教学,由单一转向混合

“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被简化为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活动。这实在是抹杀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走进现在的课堂,海量课程素材和课程经验通过电子媒体进行快速知识呈现和知识转移,“课堂讲授+可扩展的交互式平台+高品质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多维协同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所谓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型。传统教学由单一模式实现了混合的华丽转身。

当然,混合教学需要政府投入、需要教师精熟教育技术,就目前来说,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但就笔者所在的区域来说,中小学至少启动了电子白板进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之互动搭建了一个有力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提高了课堂效率,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好玩。

电子白板有着诸多功能:文本输入功能、视频播放功能、幕布功能、放大镜功、拍照功能等,使用好电子白板,让所有功能使用最大化、最优化。在当今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堂混合教学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二、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出声思考

1. 理念与应用要并重前行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一般都会遵守理念先行的原则,接着才是技术优先。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2010年王佑镁对500名曾经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现有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还存在着影响学习者主动使用的多种障碍。目前我们的任务是要鼓励教学应用,以用促建。从笔者所在区域来看,不管是较早起步的微课,还是现在比赛获奖的优秀微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和品质提升。

2. 硬件与软件要双腿行走

教育信息化资源是软硬件的协同建设。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看,在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信息化硬件进校园、进课堂都已经装备得不错了,但教师能使用、会使用、乐于使用上尚有距离,跛脚现象严重。当务之急是软、硬件要协同建设,特别是教师使用、制作、开发信息化软件,亟待加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强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逐步进入到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我国也一样,在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进程中,仍有不少失之偏颇之举,一味片面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肯花钱、建网络、购先进设备,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硬件一流,使用却不尽人意,有的甚至束之高阁,造成遗憾或浪费的局面。因此,要在重视硬件投资的前提下,加快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软件建设才是刻不容缓,包括教师技术培训、软件开发、资源建设等,走研培、开发、应用和推广相结合的路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才是一条持续发展之道。

3. 技术与教学要无缝对接

技术的天职就是服务人、方便人、辅助人,离开了这几点,技术就毫无意义,教育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为教学服务。

在我国,无论是微课还是MOOC等在线教学,都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仍然存在缺乏课程信息的实时提醒、课外拓展资源不高且不丰富、不支持多种格式的下载服务等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将学习者置于资源建设中、技术开发间、在线课程的主体中,在充分考虑需求者(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在线学习特点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微课、MOOC等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制作,开发与应用。即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重新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正义,教师方能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到正确的径向。

4. 人与技术要正确关系

黎加厚教授曾倡导以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为中心,转换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视野,发展到着眼于“人”。我们完全没有不要放弃使用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所要做的是防备被他们完全控制,以免导致不能为其他东西留下空间。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上,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要树立优质服务理念,要以“人”为本,不是以“机”为本,要追求教育的最优化,而不是追求“教育的机械化、数字化”。作为教育中的人,教要改革、学也要改革,从技术层面讲,应更加人性化,只有这样双向的交互、融合和优化,教育中的“人”才会有一种浓郁的兴趣牵引与课程的归属感。

总之,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只有不悖教育哲学、回归教学正义,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化下的教育改革、教学创生、课堂翻转等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升、没有终点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10)

我们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高投入,营造一流的信息化环境;高标准,造就一支具有信息素养、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高质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校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特色: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学校特色,对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两建设”、“两学会”、“两促进”的战略预想。

说明

“两建设”:一是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两学会”:一是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养;二是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促进”: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我们的认识:观念前瞻是提升学校教育服务品质的前提。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确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从2005年到2006年,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加快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抓好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目前,学校内部校园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品牌电脑已超过150台;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标准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两个;全校教室和实验室都已安装了具有3000流明的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一线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已初步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环境要求。

(2)抓好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

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学校注重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了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学校课件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配合,共同研究开发契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先后购买了大量的教学软件及电子音像制品,录制了一批影像资料,建成音像交流中心库;同时进行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经过全员培训,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用信息科技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校园网站已成为在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的师生互动平台。一支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支能在学习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队伍正在形成,学校正稳步向着实现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学校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充分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3.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互联网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需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面对未来的几点思考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资源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将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原因分析

1.1 教材的问题

(1)初、高职教材间梯度过大。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药学专业的高职教材内容抽象,坡度较大,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对刚进入职校尚未适应职校学习方式的学生带来相当的困难。此外,每节课知识容量多,远超于初中的教学。(2)学生素质“低起点”与学习内容“高难度”之间的矛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发生了变化,化学课时减少了近1/4,虽然教材经过几次改版,但内容基本没变,一些知识知识缺少过程分析,直接得出结果,突如其来的结果使学生难以理解。

1.2 教师的问题

(1)由于教材内容多、课时数少,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而赶进度,课程教学仍以教学讲解为主,课堂互动少,因材施教较少,引导较少,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少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差,养成依赖教师、侧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模式。(2)很多学生都反映课堂上可以听懂,但是课下作业确不会做,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平时学得很好,但是考试的时候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初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合格率,将题型进行分类,学生就会针对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死记硬背,但不会变通。其二,高职校教师仅针对某一重点题目练习几次,造成知识点掌握不全面,致使考试和平时练习出现比较大的反差。综上所述,由于初中教师和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在中学转高职时,学生没有一定的过渡阶段,导致高职新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1.3 学生的问题

(1)一方面由于职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社会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初中毕业生不愿读职校,学生生源减少,导致职校录取分数线逐年降低,职校的生源一部分是来自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本身化学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也差,常不能自觉、主动学习。(2)缺乏学习兴趣和进取心,有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学在将来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因而学习消极被动。(3)高职新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会慢慢形成定式的学习方法以及习惯,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但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做笔记,对出现的问题不加以思考,分析问题关键所在,而是等老师讲解;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学能力差。(4)部分学生在考上高职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倦怠。以上学习方法都难以适应职业学校的正常学习。

2 对策

(1)教师要钻研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学初,教师要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特点,以便日后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再根据高职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2)合理铺设台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高职学生初入学时,对新环境和学习是充满期待的,但同时也因环境改变及知识难度的增加而感到难以适应,甚至丧失学习信心。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合理铺设台阶;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注意形象、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教师在授第1节课时就对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如作业规范化、要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严格要求学生贵在持之以恒,要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并成为习惯。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任何阶段的学习都需要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特别是在高职阶段,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更显重要。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更科学,但仍需老师的不断强化。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化学课程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制订学习计划、学会如何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指导学生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不明确所学的知识有何作用、对自身有何帮助时学习时就会觉得很盲目、缺少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下意识挖掘化学自身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点,分析化学在生活、各领域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的同时,经常接受学习目的性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敏感,及时捕捉到化学在医学上的作用,丰富教学内容。

(6)以精彩的内容吸引学生。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化学的实验是吸引学生的最主要因素。从实验中看到的各种奇特现象特别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通过这些现象解开学生的疑惑,分析实验本质,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心理,一方面可借此巩固相关知识点。

(7)以恰当的方式激励学生。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课上、课外,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特点,发现其优点并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为学生微小的进步而高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