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2: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角的分类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1)

【作者简介】 高胜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01-0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是不同的,根据表征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知道某事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做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这种广义的知识分类也适合数学知识的分类。孔凡哲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分类:数学知识不仅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应包括过程性知识。

这种知识分类体现了数学的一种动态局势,当陈述性知识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就会变为程序性知识。换句话说,程序性知识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习得为基础的,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存在显著差异。加涅认为,不同知识类型或者说不同的学习目标具有不同的实施最佳学习条件和教学处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处理好各种知识的合理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动态转化,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图式和牢固的产生式系统并习得一定的认知策略。下面以《三角形的内角》为例说明知识分类理论指导下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承前启后,为多边形内角和及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证明起一定的奠基作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核心内容。这是一节以数学定理证明为重点的教学课。知识类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本节课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实践,感受几何证明的思想,体会辅助线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进一步体会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多样性,渗透“最优化”思想。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学生在四年级通过动手操作已经得出。而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角的知识,平移的知识,初步感受了几何推理的结构。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证明这个结论成立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与180°有关的知识,想办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的形式,再利用所学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定理,启发学生正确添加辅助线并证明。

三、目标设计

篇(2)

教材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的,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加以展开。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分类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处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进行了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

这些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形成分类的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二、设计思路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

学科思想的学习更注重过程性,而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节教学设计利用情景创设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实验仪器等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准确系统地掌握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展示,和自主分组活动的展开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感受分类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记忆大考验。

幻灯片展示18项内容,看谁能在5秒钟时间内记住更多的信息(如图一)

随后以另外一种形式再次展示上述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重要性。(如图二)

【学生交流】大家分享记忆大考验成功的秘诀。

【讲解】大千世界,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

【学生列举】两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说出生活中应用分类的

例子。

【导入】从分类的意义来说,分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

【活动1】两组学生上台PK,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最快速度将空气、铜、酒精、纯碱、碘酒、胆矾、氢气、水银、食盐水、干冰、烧碱、硫酸、砂土进行分类。

【成果展示】通过小组内自评及小组间互评得到答案。

【活动2】尝试对这些仪器分类:量筒、试管、烧杯、锥形瓶、漏斗、广口瓶、分液漏斗、平底烧瓶、长颈漏斗、蒸馏烧瓶、圆底烧瓶、集气瓶、细口试剂瓶、滴瓶。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组内选择的分类方法加以分类。

【练习】请学生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盐酸、Si、Na2CO3、NaOH、粗盐、Ca(OH)2、Al、空气、CuO、HCl、H2O、H2SO4、BaSO4

【板书】用形象示意图展示分析过程。

【讲解】上述方法就是树状分类法。

【板书】1.树状分类法

【讲解】树状分类法是根据同一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它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但是,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板书】2.交叉分类法

【引导】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投影】

【讲解】交叉分类法是对事物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练习】通过合作探究,将HCl、H2SO4、HNO3、H2S进行交叉分类并绘制出交叉分类图。

【活动3】将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分类:C+O2=CO2;2KMnO4=K2MnO4+MnO2+O2;HCl+NaOH=NaCl+H2O;Fe+CuSO4=FeSO4+Cu,并判断Fe2O3+3CO=2Fe+3CO2是否属于上述归纳总结出的反应类型。

篇(3)

一、用观察法教三角形的概念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一些图形,并要求回答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附图{图}

学生做完练习之后,便开始讨论并重点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讲解时突出“围”字,然后小结板书: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评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不少关于三角形的经验。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让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筛选,提炼和组织,使之上升为高一层次的数学知识。于是,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才能。

“围”字很重要,它是“三条线段”的“结构”。三条线段一经围成三角形,就产生了角、边、顶点以及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因此,教师抓住“围”字,就抓住了概念的重点。

二、用实验法教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拿出一个用3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4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学生上来实验,分别用力拉两个图形,说说各有什么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谈了各自的意见后,教师搬出一张可以晃动的木椅,问学生有什么办法使木椅不能晃动。从学生的方法中,教师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并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评点:让学生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这样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很有“后劲”功能。因为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三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了。这是初中要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SSS公理”的“生长点”。

三、用操作法教三角形的分类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教师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张图形(如下图),课前组织学生将每个图形剪下,装入学具袋内。学生按下列程序操作:1.将袋中所有的三角形都找出来,并且按每个三角形中的序号从小到大顺序排好;2.按照课本上所讲内容,将这些三角形按照角的分类方法归类。附图{图}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操作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回答操作结果,教师讲解并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学生讨论:图8为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图4为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图1为什么是钝角三角形?并且重点讨论: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

教师讲评后,学生完成下面的巩固练习:

(1)在学具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分别围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2)小魔术。教师拿出一本书,书中夹一个图形,露出一角,让学生猜一猜,书中夹的是什么图形?附图{图}

学生可能都回答是三角形,教师把图形拿出,图形却是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猜错?之后,教师再出示题目:现在书中夹的都是三角形(见下图),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依据是什么?附图{图}

学生做完魔术,教师要求将桌上的所有三角形,按规定放入下图圈中。附图{图}

评点:分类(划分)是明确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的逻辑方法。分类必须有标准,这里以角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分的,还可以用边作标准来分类,因情况比较复杂,教材没有讲了。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活动来完成比较抽象的分类方法的学习,这就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自我完善与发展。

巩固练习中的游戏,寓教于乐,既巩固了分类知识,又渗透了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有一定限度的思想。

四、用测量方法教等腰三角形

教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找出学具中的图10和图12,用直尺量出它们每一条边的长度。2.学生讨论: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3.阅读课本第144页下半页内容。4.完成下面的练习题:(1)指出下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顶角、底边。(2)(选择题)图中a和B分别叫做()。

①底和底角;②底和顶角;③腰和顶角;④腰和底角。附图{图}

5.分组用量角器量出图10和图21两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度数,用直尺量出图8这个三角形的边的长度。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什么叫正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小结后,要求学生找出学具中还有哪些是正三角形。

评点:通过实践,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

五、用操作法教画三角形的高

首先,应复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由学生指出垂线与垂足。其次,学生阅读教材第145页中“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高”的内容。第三,教学中突出高的定义中的“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等词的含义。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确定一个顶点,让学生确定它的对边。然后,由学生确定一个顶点,其他学生指出它的对边。第四,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并指明高通常画成虚线及用直角符号在图上标出。第五,学生练习画高。

评点:重视学生作图技能培养是本课设计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既爱动脑,又爱动手,从小练就一双灵巧的手,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

六、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4题。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本来是很明白的道理,毋庸多说的。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只是听讲的“受体”,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值得提出的必要。本设计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学习之间的关系等,使“教案”变成了“学案”。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是值得称道的。

2.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里的“创造”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所以称为“再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指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了“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篇(4)

课型结构:讲授课,实验辅助

学习形式:预习,绘制概念图——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与分析——得出结论——反思,完善概念图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是整本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难就难在概念太多,知识点比较集中,整本书中有关溶液的内容又相对独立,在教学方法、课程特点、解题思路与技巧等各方面都与以前所学不同,需要其他方式辅助教学。用概念图对知识或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表达方式更加简便,学生易于掌握,使用概念图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作图的能力、寻找概念间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明确溶液的分类;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四个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如何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以溶液为关键概念的概念图,掌握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并对每个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熟练概念图这一策略;通过化学实验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严谨有序,思维更加活跃,想问题更全面;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条件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关系以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概念图,初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课堂讲解的重点

[课前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绘制概念图,涉及的概念主要有: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溶质、溶剂,当然,可以自行添加其他概念。相关内容参考第九单元课题二第一课时内容。

[学生]预习,绘制概念图。

[教师总结]学生绘制的概念图的情况。

[教学重点]着重对四个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定义的把握,以及相互关系、如何转化。

二、提问式导课,复习已学知识,形成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

[提出问题]

1.初中所学的分散系主要包括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你知道它们的定义是怎样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吗?你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吗?

2.溶液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它的组成是怎样的?它们的定义是怎样的?分别举例,并说明它们所属的状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3.你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存在什么关系吗?溶质的质量变多了,溶剂会怎样,溶液会怎样?溶剂的质量变多了,溶质会怎样,溶液又会怎样?

[生]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绘制有关溶液的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

图1有关溶液的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

[过渡]本节课我们要对溶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主要要了解溶液的分类。你知道溶液有哪些分类标准吗?根据这些标准又能将溶液分成什么呢?

[小组讨论后回答]根据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含量不同可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根据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开始在初级概念图中添加节点)

[继续深入]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生]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其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其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饱和溶液。

三、实验辅助,巩固概念,层层深入

[实验1]在室温下,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糖,不断加入,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2]在有糖晶体析出的溶液中逐渐倒入水,水加入到一定量时,再加入糖溶质,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3]对有糖晶体析出的溶液加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加入糖溶质,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随后,将该溶液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并记录。

[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所做的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后回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饱和溶液要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改变温度、增加溶剂、减少溶质;不饱和溶液要变成饱和溶液可以改变温度、减少溶剂、增加溶质。

[教师强调]所以,在描述溶液的状态时,一定要描述“在一定的温度下” 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因为,温度和溶剂的量一旦改变,则溶液的状态就可能会改变。

四、对比四个概念,找寻它们的关系,完善并形成最终概念图

[过渡]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也都知道浓和稀是相对的,给你一杯溶液,有的人会认为它是浓的,而有的人会认为它是稀的,只有拿另一杯溶液和它作对比,我们才能得出统一的结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不同,它是绝对的,只要条件不改变,它是饱和的就绝不会是不饱和的。那么,你知道这四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能说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不能。浓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稀溶液也可以是饱和溶液,这主要还是和这种溶质的溶解能力有关系。如果溶质本身溶解能力就很弱,那么它已经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时候溶质含量还是很少的;如果溶质的溶解能力很强,则它还没有形成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含量就已经很大了。

[总结]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初级概念图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对概念图进行节点的添加,以最终的概念图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讨论,完善概念图]最终概念图如下。

图2有关溶液的局部概念图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参与概念图的制作,参与旧知识的收集整理,参与课堂上问题的解决,参与课堂小结等,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觉地获取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专家点评: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作者以小见大,将初中化学中有关溶液分类的内容作为一个例子,将概念图这一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说明应用概念图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国外,这一工具对教学的作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篇(5)

关键词:自分类教学;差异;平台

作者简介:朱骐,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应用与教学;陈瑾,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应用与教学;张宏,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应用与教学。

程序设计课程是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课程的模式已经基本固定,但课程的魅力反而正在失去。近年各种质疑接踵而来,如该课程“学以致用”吗?“学而能用”吗?盐城工学院计算中心关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毕业调查显示,这些质疑来自各方,有毕业生,也有其他学科教师,另外,在校学生学习热情普遍降低,这些情况在地方院校表现得非常明显。

笔者认为要挽回目前的颓势,必须重新认识该课程,引入更符合学生实际、操作性更强的自分类教学模式。自分类教学与在特殊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分类教学相似,但它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1 自分类教学的科学依据

分类教学源于学生差异,自分类教学同样如此。

1.1 学生差异的普遍性及评估

1.1.1 在校生的差异

资料显示,目前人们讨论学生差异,多针对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差异,比较完善的论述很少,局部性的讨论偶见,且多着眼于人格、人生观、城乡等方面差异[1-2]。可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地方院校普通本科生的差异正在逐年扩大,这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

在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时,学生表现得最强烈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力差异。程序设计课程有三个特点。其一,逻辑性强,需要数学知识和各种常识支持;其二,实践性强,需要高强度的上机练习;其三,语法性强,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因此逻辑能力、实践能力、记忆能力俱佳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将会得心应手。可是客观上学生的能力发展并不一致,能力差异既反映在能力综合水平上,也反映在能力结构上;随着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一年年地增加,他们的能力综合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能力结构存在缺陷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第二,兴趣差异。“程序设计”是一件新事物,开始学习时,多数学生对它都有一定兴趣。可是从教育心理学来理解,这种兴趣属于间接兴趣,即对学习结果有所期待,它需要转化为直接兴趣才有意义。而直接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随着其他差异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一个人的直接兴趣会朝着两个方向变化:一个方向是激发、维持、增长;另一个方向是未产生、或无法维持、衰退;直接兴趣差异因此出现,反过来它再影响学习效果,形成循环。

第三,目标差异。地方院校学生学习目标差异近年来也在扩大,一方面一部分学生积极进取,学习上有所追求;另一方面校园内广泛存在“心不在焉一族”,课堂教学对之没有效果。从宏观来看,目标差异是当前地方院校教学活动大环境的构成因素之一,从中观、微观来看,它又是一门具体课程间接兴趣差异的主要来源。

面对较大差异而无对策,最终必然造成优生、中等生和差生的全面分化。NCRE①二级是一种比较权威的考试,难度适中,可借用它来评估学生的分化。评估标准不妨设定为:首次参加考试即取得注有“优秀”字样合格证书的是优生,取得一般合格证书的是中等生,而没有取得合格证书的是差生。如果一个地方院校NCRE二级通过率位于同类院校上游水平,一般首次通过率会在60%~70%,按照上面的设定标准,差生比例将高达30%~40%!可见在差异背景下常规教学模式效率不理想。

1.1.2 毕业生的差异

笔者曾经对70位从事技术工作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程序设计知识的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毕业生可以分成三种人群。

第一类人群:由需要应用并能应用的人组成;

第二类人群:由有机会应用但没有能力应用的人组成;

第三类人群:由没有机会应用的人组成。

三类人群数量比例大约是5:8:7,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只占25%,如果再考虑应用的程度,则能做到深度应用的毕业生将少之又少。这一比例也说明了:常规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1.2 常规教学模式的缺陷

综上所述,常规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普通本科学生存在着不适用性,追根溯源,它的缺陷有两个。

第一,程序设计课程多年来一直都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通常有几十到一百多个。如果集体中只有个别差生,教师会有精力依靠因材施教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差生人数往往很多,在学进度下,差生群体问题根本无法通过因材施教来解决。因材施教在合班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长期以来,理工科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业余)程序员,教学活动一厢情愿地追求编程能力的培育。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和主观需求,因此也就没有区别教学,结果欲高而不就,反而落得许多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上一无所成。一方面,差生和部分中等生由于技术领悟力不足而未能登堂入室;另一方面,该课程在思维方式上对其他课程、学生未来也没有任何给予。单一教学目标与分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着矛盾。

1.3 教学目标需要多元化

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解决问题必须从改革教学目标入手。

首先,应该改变观念,承认学生差异的普遍性及客观存在性;承认了这一点,就意味着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否认这一点,则有效教学可能沦为空谈。多种多样的差异造就教学的生态环境,差异具有潜在性、不确定性和丰富性[3],这些特征保障了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可用资源[3]。

其次,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溶入多元理念。常规教学目标适用于综合能力较强、兴趣较大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的某些能力不足、或学习目标未及、或学习兴趣未至,教学目标可以退一步,把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平台,致力于使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发展思辨能力。课程拥有多个教学平台,对应于不同教学目标,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就是自分类教学。因为学生拥有了相当的自,自分类教学相比特殊教育中的分类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分层教学(分层操作通常采取学习水平分层,而不是自愿,因此对学生心理易造成不良影响[1])也完全不同。自分类教学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才承认差异,而是在课堂教学前就承认差异,预见性、针对性比自然分材教学也要高。

2 自分类教学的操作思路

2.1 双平台教学系统

程序设计课程拥有三到五个教学平台,因材施教的可行性将极大提升,可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兼顾资源配置,并考虑积累经验也是实验的目的之一,所以为课程设置下面两个教学平台是比较合适的:能力型平台、通识型平台。

教学平台不同,价值取向、内容重点随之不同。能力型平台的算法逻辑性特征明显,以求得对实际问题的技术性解决能力;而通识型平台的基础逻辑性特征明显,立足于掌握编程知识内含的思维方式。

2.2 学生拥有自

人才培养是高校与学生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共同适应、双向努力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拥有一定的自,即对教学过程中那些事关自己成长过程、职业基础、前途命运的教学要素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中学生“三权”应有如下含义。

知情权:学生首先应该了解课程的基础价值、职业价值;其次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设立两个教学平台,以及它们在教学目标、内容特征、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教师有义务告知学生课程的这些基本信息。

参与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学习结束后的意见应被尊重并处理。

选择权:在知情权得到保障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换平台。

2.3 能力型平台方案

在教学目标上追求应用能力发展、培养业余程序员。能力的核心是“四会”,所谓“四会”就是:会思考、会运用、会借鉴、会查资料。会思考就是掌握分析方法,能够举一反三;会运用则是掌握实现方法,通过学习与模仿,能够创新;会借鉴指的是有能力利用一切已有的、成熟的或不成熟的设计成果,来构建自己的系统;会查资料指的是有能力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查阅资料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算法逻辑性特征,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教学。这是因为:实际问题往往规模大,需要多方把握,能拓宽视野,提高掌控全局的能力;实际问题也比较真实、直观,学生能找到应用价值,易产生兴趣和成就感;实际问题伸缩性强、挖掘潜力大,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在计算机领域的一些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实验已进行了十余年,不乏成功的案例[4]。“四会”能力培育必须依赖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是同一的。任务驱动尤其适用于实践途径的能力型教学目标,每一个实际问题都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任务驱动的教学必须达到:第一,合理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将驱动学生的外动力转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求知欲望;第二,细节因问题而存在,无关当前问题的细节可以暂时忽略,这样抓大放小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快速入门,也能保护学生的初始兴趣;第三,通过阅读程序逐步进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同样也立足于实际问题,是设计型的;考试用时要宽松,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规划、设计与调试;在考试中,允许查阅资料和借鉴已有成果;在评分上向创新倾斜,让考试更像是一场创新竞赛。

2.4 通识型平台方案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特有的思维方式。“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5]。”计算机科学是新兴科学,其知识堪称人类最新思维成果。作为计算机科学最重要的基本课程,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内涵丰富,向学生介绍这些思维方式,并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只是要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逻辑特征。旨在宏观把握课程的基础原理、中观掌握课程的基本方法,至于微观的技术细节则适当了解。因此理论教学只求逻辑通晓,不求技术深入;实验教学只求简单验证,不求复杂应用。

在教学方式上,以概念为中心开设专题,强调讨论。具体做法是:第一,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专题,每一专题针对于一个或一组宏观或中观问题,专题之间通过逻辑演进;专题不是任务,任务是实际案例的分解,而专题是概念体系的分解。第二,采用“征引加讨论”的教学手段,即通过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理进行类比,把抽象的逻辑搞清楚,它应该由教师先做,然后再交给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第三,可广泛采用观摩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这样既能深化理解,又能激发兴趣。但是观摩一定要控制细节讲解,否则便会陷入技术的泥流之中,违背教学目标。第四,在各专题的实验教学中,验证也应该围绕逻辑,技术细节的展开要适可而止。

考试内容要体现基础逻辑性高这一特征。

3 自分类教学实验

3.1 实验步骤

以我校化生学院2008级5个班为实验班级,参与学生155人,任课教师3人。工作周期分为五个阶段:宣讲、试听、选择、教学、评价。

宣讲:教师告知学生关于课程的基本信息;试听:提供10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试听,权衡比较,分析自己的趣向和适应性,教师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参考意见;宣讲、试听都是学生知情权的落实。选择:让学生选择一个平台;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此时学生依然能够重新选择平台;选择与教学都是学生选择权、参与权的落实。评价:分为二步,首先,组织校内考试,检验教学效果;其次,与校外考试接轨,组织能力型平台的学生参加NIT②C类模块考试、通识型平台的学生参加NCRE二级考试,通过与未实验教学系统的对比,取得教学效果的权威评价。

3.2 实验情况及效果

两个平台实验情况见表1。综述如下:第一,能力型平台“最终人数”比“选择人数”减少8人,退出的原因是不适应该平台的学习强度与节奏。第二,能力型平台NIT(C类VB模块)考试成绩优异,为省内历年罕见,有关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大、信心足。第三,通识型平台NCRE二级考试一次通过率较高,优于同期未试教学系统(同期全体普通本科生一次通过率为63.1%)。第四,笔者必须提示:通识型平台促进贯通,只能依靠潜移默化,远期成果更具有价值,但考试不能反映出这一点。第五,在各平台的实验教学中,都广泛开展了互助学习,能力型平台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共振效应”普遍显现,有力地推动了教学。

4 结语

在学生差异较大的背景下,地方院校程序设计课程常规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不适用性,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多个教学目标的自分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经权威考试评价,双平台教学系统的各平台教学效果都要优于同期未试系统,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无效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

[1] 周光明,彭.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7(6):69-71.

[2] 钱军平. 论基于生源差异的高等教育有效质量保障策略[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9-95.

[3] 程向阳. 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J]. 当代教育科学,2005(15):14-17.

[4] 祁云嵩,华伟.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 教材与教法研究,2008(12):119-120.

[5] 陈向明.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The Self-Assorting Teaching of the Programming Course

ZHU Qi, CHEN Jin, ZHANG Hong

篇(6)

社会在不断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日新月异地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随着中国人口不断扩大,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招呈现上升的趋势,高职院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高职院学生的人数不断上升,人们对于高职院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高职院的英语教育作为高职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职场提高竞争力的一大砝码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结合高职院的具体实际情况,挖掘英语分类教学模式的精髓,探讨分类教学模式在高职院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从而找到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一、高职英语分类模式的摸索和探究

分类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其雏形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这种以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为分类标准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标志着分类教学模式在教育史上拉开序幕。在分类教学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从“因材施教”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i+1”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多个层面来探讨分类教学模式的本质。总的来说,分类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当前教育理论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人的个性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的全面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采用标准不同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类别的学生最大可能的获得学业上的发展。随着各种各类的分类教学模式的不断兴起,英语分类教学模式也开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阵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主要带头力量。然而高职招生却存在形式多样、生源复杂、招生方式多种多样,生源结构参差不齐的现状。首先招生形式多样,有通过普通高考统一招生的,有实行自主招生的,还有3+证书、三二分段招生的;其次考生的来源也参齐不齐,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参加专门对口招生考试,不仅要考基础课还要考专业课的职业高中或中专的学生,因此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由于受班级授课本身缺陷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分类教学的模式就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分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如今高职院英语教学中面对英语基础千差万别的学生,更是有必要实行分类教学的模式,避免教师为了面面俱到而降低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缩小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从而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够做到贴近实际,还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设计

分类教学模式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首先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其次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性差异。再次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分类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可以把分类教学模式按分类方式分为两种的类型:按能力分类和按专业分类。按能力分类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类教学,各类别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按专业分类则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意愿来分类教学,各类别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不相同。比如说,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课堂上应该以教授教学法为主,再辅以提问法和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就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重点应当放在听说上,而行政文秘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可能是文员、秘书或行政管理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将写作视为英语教学的重点。

三、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育应当在不断改革创新当中不断进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英语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整体提升,利用分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升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调动学习英语和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增强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从实用技能型英语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不断改进创新,从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实效。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93-02

翻转课堂是一种依据信息技术创新的优质教学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网络化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程序设计课堂是本科计算机类课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构建设计控制台应用程序和Windows的一项程序,促使学生构建数据可应用程序的功能。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引用翻转课堂,满足本科院校培育学生职业能力的人才方向,是完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堂工程实际意义较强,要求高质量的动手能力,学生一定要从多样化的上机编程训练中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案。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思维形式与传统教学之间产生的差异性,很多学生无法在一段时间内构建计算机思维形式;第二,实际操作能力强,无法接触软硬件设施的单一理念知识教学抽象枯燥、难以理解,以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注重理念、轻视实践操作,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程序设计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编程为基础,但是对于编译器的实施系统,课堂上实施的展示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工作的阶段难以掌控,并且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也阻碍教师实施编译运行和程序的展现,学生无法随意实施操作活动,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依据上述问题,一定要在教学形式产生突破,促使学生可以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程序设计中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设计

程序设计课堂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亮点分析实际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教学形式。下面主要分析教师实施的教学工作。翻转课堂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从以往的教学课堂讲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带来优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就是课前微课设计、课上分析问题以及上机实验应用案例。依据的整体原则是优化教学形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第一,教师课前设计预习知识,促使学生依据课堂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是依据构建主义形式,结合在线学习或者是移动学习为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达到知识传递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引入微课教学理念,重新构建知识系统是展现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学视频依据课程知识内容,依据示例程序为辅助工具进行讲解,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程序形式,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启发性的条件,促使学生自主设计开放性程序性能,构建全面的程序,从而达到知识外@化的目标。第二,优化以往课堂教学形式,在实际发展中结合依据学生为重点、教师组织分析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教学工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问题和思路管理课堂教学知识的形式,依据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课堂教学目标。依据课前分析提出的难问题可以在课堂中获取最终的答案,从而促使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得到知识的深化。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对于课前的开放性问题实施分组分析,教师对每一组的个性化分析和方案提出了评价,依据编程实现角度改正问题,促使学生获取上机编程操作的有效方向。第三,科学设计实验题目,设计上机实验进程。结合验证性的问题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对于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计算机思维编程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翻转课堂教学工作中提出的案例教学观念,设计课堂整体教学案例,设计知识点开放性案例性能,促使学生依据编程达到目标,增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并且展现出个性化的编程理念,在实际操作中获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知识的兴趣。并且开放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编程方案和技巧的多样化,不再固定坚守一个观念,激发自身的创造力。

程序设计课堂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在引用的过程汇总,不但要结合以往依据书面形式提交课后作业的个人评估和上机实验小组设计报告的集体评估两种形式以外,还需要引用翻转效果十分优质的课堂提问、教师学生互动的沟通评估形式。这三种教学形式有助于保障各个阶段工作的有效实施,促使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发展。

3.程序设计课堂中反转教学形式应用

程序设计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教学任务,其中具备的重点和难点非常多,尤其是面对目标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是依据课堂讲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在实际编程的过程中,学生缺少对程序语言内在机制的认识,难以无法真实认识目标思想。多态性是面对目标程序设计的三大特点之一,这一部分教学知识内容较多、抽象性较强、课堂教学时间较少,以往的课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形式导致教师讲课过于紧张,只能简单的讲解多样化的基本理念和达到条件,学生听得较为模糊。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也是规则验证性的,无法达到技术训练的效果和目标。

1)课前准备素材和设计微课

这一阶段是展现翻转形式的重点,微课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技术和接收理念知识的重要依据。程序设计中多态性微课设计中视频包含了基础知识分析、示例程序展现和开放性问题,整体时间长度为十五分钟。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知识分析。多态化阶段包含了多态性的理念、继承了静态联编、虚函数和应用中的多台、纯虚函数的抽象类以及秉承和衍生的应用案例分析。依据对知识点的科学划分和衍生,教师可以选择秉承中的兼容性、发展多态的依据、地理管理、虚函数、虚函数相关数据构成以及纯虚函数等为微课知识,促使微课具备系统性的特点。

第二,示例程序展现。展现基础知识点的应用,突出编程中多态达到的程序构成和逻辑关联。示例程序中包含了将基类指向衍生类目标的指针放置到以指针数组为形式的容器中,结合循环结构,构成多样化函数展现的成果,这样展现了发展中的多态性。之后,依据VC6调整特点发展程序,达到两方面的展示,一方面是分析内存分配,明确虚函数表在虚函数中的展现和影响力,明确运行多态的实现系统,获取以往PPT课件中不具备的动态体验。;另一方面是依据运行多态的条件,也就是明确虚函数和应用基类指针或者融人间接操作衍生类目标,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工作情况,加大对发展多态条件的分析和理解。

第三,开放性问题。在整体课堂教学工作中引用游戏编程案例,其中包含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计算机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多态阶段规定学生在案例已经具备的结构基础上,应用多态编程增加拓展功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提示,促使学生自主分析并且结合上机编程实现目标。

2)课堂组织分析和答疑

课堂教学是依据微课知识为教学重点,结合PPT多媒体教学形式为辅助工具,依据分析沟通的形式进行教学工作。对于基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的答案,沟通对于多态条件和语法语义的个人认识,教师明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对于预习结果提出沟通式的评价,并且设定为课堂考察的一部分,对于示例程序,注重指针数组、基类指针指向衍生类目标、指针数组的遍历等语句,结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明确重点知识点的应用,对于试验中提出的拓展性问题实施小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开放性的功效,教师对实现的可能性进行有效掌控,研究提示编程技术,例如明确信息资源构成、定义衍生类目标语言、基类指针为元素融入到数组语言、元素取消条件等。

3)上机达到开放性案例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84-02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its composition, require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We select the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 as the model to explain.

Key words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biochemistry; nucleic acid

合作教学是构建新型师生和生生关系的重要教学方法。合作教学的实行最主要的是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问题,这是合作教学的一个关键和基础,否则一切的讨论和合作都无异于纸上谈兵,起不到真正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来设计教学目标,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行合作教学的时候有的放矢。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是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种分类方法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相对于以往抽象的教学目标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对教学目标更有指导性并可评价,并能从更深层次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思考,而依此设置的层次问题对学生也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促进。而在知识维度的教学目标分类分为四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这两个不同方面的教学目标分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具体关系见图1。

综合这两种教学目标,一共可以把教学目标大概分为24种类型,具体如表1所示,在教学中更多时候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四种目标中。虽然说这24种类型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但应该适当增加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教学目标并不是对等分布,比如知道层次的元认知知识没有评价和创造层次的元认知类型更加有效和可行。

现在主要对认知维度的六个层次进行说明。

1)记忆又叫知道,主要是知识的认识并加以记忆。注意涉及具体或抽象知识的辨认,会建立知识的框架,常见的关键词有记忆、识别、列表、定义等。

2)理解:只是对知识相对较浅层次的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刻的理解。可能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肤浅的,但是学生大概能把握知识的内容,对一个信息可进行阐述或说明,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组织。关键词有说明、区别、归纳、比较、解释等。

3)应用,主要指学生可以把相对抽象的知识应用到适当的情境中。这种应用不是非常全面、非常综合地运用知识,是相对初步的直接应用,但这种层次是一种高水平的理解,是建立在概念、方法、规律等层次之上的。关键词有分类、举例说明、论证、操作、应用等。应用与程序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4)分析:分析的最终结果是知识结构更加清晰。这个层次要求可以把问题或材料分解成其组成要素,从而使其中包含的概念联系更加明确。关键词有分析、实验、组织、对比、辨别、区别等。

5)评价,指基于准则和标准作出判断。评价类别包括的认知过程有检查和评论。综合的基础是分析,要求能全面分解各要素,并能再次重新组合成整体,以创造性解决问题。这其中要求学生制订合理的解决问题步骤、计划并进行推论,要求层次比较高。关键词有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检查、评论等。

6)创造,是六个目标中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要求不能主观臆断,必须是在对知识深刻理解并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或者综合知识内外资料,做出正确的推断。关键词有产生、计划、生成等。

而在四个知识维度上,事实性知识主要是用于理解知识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范围可能非常大,出于教育的目的,可能需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取舍,主要包含术语知识与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主要包含分类及类别之间关系的知识,是更复杂结构的知识形式,包括各种模型、理论等,主要包含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理论和模型的知识等;程序性知识是做事的程序,就是如何做某事,可以是解决一道习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主要包括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技术和方法应用,什么时候用这些程序等;元认知知识是关于认识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这点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具体学科和专业技能的认知不同,主要包括策略性知识的认知、情境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认知、自我的认知等三个类别[1]。

在教学中尝试以上分类方法的应用,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刻,并能举一反三。以核酸的结构一节课四学时为例,如表2所示。

其中,评价和综合层次更多涉及元认知和程序性知识,当然也是建立在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基础上。也就是这些目标在某些程度上都是相互渗透的,在完整分类表中用*表示,具体见表1。

这样设计的问题可以触动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并能自己进行正确判断,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和持久,真正起到合作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教学一定要超越对回忆认知维度的局限性。对教学目标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目标就应该包括与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这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测验也提供了很恰当的标准。

篇(9)

Teaching Main Point Analysi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s

Li Yongliang

(Shandong Transport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261206,China)

Abstract:I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er non-computer major teaching,almost all schools set up high-level language programming course.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but very meaningful,it is beneficial to develop creative thinking,help students develop problem-solving through computer awareness and ways.

Keywords:Programming language;Programming skills;Analysis

main points

在教学中与一些应用软件或工具软件相比,编程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课后不肯花时间,久而久之,导致听不懂,给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成为编程

语言教学的一个关键。

一、引言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通过与学生、同事之间的交流,得知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都能听懂讲解,可在涉及到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没有思路、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程序等各种情况,究其原因,在教学方面可能存在以下2个问题。

(一)过于注重对语句语法的讲解,缺乏以算法为核心的编程题教学。教师钟情于举一反三地对使用语句、语法的深入教学,而不是有机地结合算法思想进行教学,贴近生活并引起学生兴趣的编程题讲得很少。由于教学不是站在如何应用计算机工具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或实际项目的角度,就没有把逻辑与编程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也就没有很好讲解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上机解题能力训练不够,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科研探索。

(二)学生厌倦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先讲后编、先听后编这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厌倦心理。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与学不能衔接起来。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讲授法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没有有效、实用的学习辅助途径,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程序设计能力认识

程序是软件的本体,程序设计(Programming)是指设计、编制、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它应排除软件开发中的工程与管理因素,主要指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因素。

根据调查分析,合格程序员必须具有: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2.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熟练的编程调试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6.持续的自学能力;7.强烈的好奇心;8.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软件工程的实践能力等。

应看到,程序设计能力,并非完全等价于程序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它还包括其他一些内容,如:1.理解问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求解该问题的数学方法或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2.归纳程序的基本功能;3.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4.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描述;5.编译与调试;6.测试程序,保证程序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可以将程序设计能力定义为:依据程序设计思想与观念,应用程序设计语言,采用相应程序开发技术和环境,进行程序设计并达到预计结果的程度。

三、要点分析

基于对程序设计教学思想、程序设计能力的认识,为使学生充分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有效实现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我认为程序设计教学还应注意并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要求。

(一)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它是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之一。贯彻课程始终、通过具体实例潜移默化地培养这一思想,比在软件工程中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收。

(二)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进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归纳出6个办法:1.通过演示程序突出程序语言的实用性;2.通过简单的编程练习突出语言的易学性;3.运用恰当的类比使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4.做到一题多解;5.要善于举一反三;6.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乐学。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7.15.304

1 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故所有课程应立足岗位,结合学情分析和前后续课程,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商务英语”是高职国际商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集语言知识与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对外贸易、涉外酒店、市场营销等行业都有涉及,课程所包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是国际商贸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但职业发展方向不同使得商务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支点不同;生源多样化和录取成绩差异带来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商贸人才,提高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商务英语分类、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 实施分类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现代教育家认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已有基础等元素,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教育。可见,因材施教是从学生差异性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个体差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只有南钟兴平和潜在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通过不断的同化―顺化,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循环反复建构自己的目标语知识和技能,以此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建构主义在分类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分类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商务英语课程分类分层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3.1 生源复杂,基础不一

“商务英语”课程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三个专业2016级生源情况和英语成绩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三个专业皆由两种到三种生源组成;学生英语成绩差距比较大,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在60分以上;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比例集中。生源多样和英语基础不一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2 职业岗位不同,教学内容不同

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的目标岗位对学生商务英语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体见表2。

对三个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课程学习需求调研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选择上述三个专业是为了以后工作需要;“您今后会从事工作岗位是什么?”63%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商务助理;84%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选择外贸业务员;47%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选择网络营销。“您希望通过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使自己掌握哪些能力?”,76%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选择过硬的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较深的商务专业知识(如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90%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选择过硬的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商务谈判、合同执行等);57%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选择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商务谈判、合同执行等)和对外国文化的洞察力。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因专业目标岗位不一,对课程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3.3 前后续课程有差异,教学侧重点不一

三个专业“商务英语”课程开设的前后续课程不一,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语言类课程开设比较多,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较少,学生商务理论输入不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设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商务理论方面的课程,但商务英语应用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学生语言输出训练平台课程欠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兼顾了语言、贸易和营销,但行业英语方面的课程没有,商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存在空白区。

Wilkins指出,经过专门用途英语培养的学生比那些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专业领域中的交际活动。因此,在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实施商务英语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更能提高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社会对不同商贸人才的需求。

4 商务英语分类、分层教学的实施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59-02

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是园艺类专业的基础课,是研究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相关性、农药、肥料使用效果、作物新品种比较、生产新技术效果等众多农业基本生产技术试验设计及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课程,其现实生产的应用性很强。通过试验设计与分析的教学,学生能掌握农业科学的试验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课程能为学生从事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在试验设计与分析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吃力、理解困难的问题。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学生普遍对数理统计理论知识缺少兴趣,感觉知识比较抽象,难学难懂,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沉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掌握试验设计与分析的应用方式和分析方法,笔者在试验设计与分析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园艺生产试验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试验研究与分析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1]园艺类专业试验研究与分析课程是应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研究园艺植物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的课程,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农学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加上课程概念多、原理抽象、计算公式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通过案例教学法,把理论、原理放在生动具体的案例中讲解,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吸收,辨别出案例中的基本原理和准则。[2]

在试验研究与分析中尽可能多地用案例教学,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3]而且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将一个案例中的知识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身边材料设计案例,进行体验式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案例应用得好,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首先,应尽量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材料,这种材料既可以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性。试验设计与分析是在高职园艺专业类学生中开设的课程,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将现实的生活现象跟教学结合在一起,会让他们印象深刻。例如,在讲授课程中的准确性与精确性,试验误差中的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时,可以利用试验室的电子天平、托盘天平两种精确度不同的仪器来测定同一组果实。测定的结果会发现,电子天平测得的数值与托盘天平测得的数值有差异,并且出现一致性的偏差。这既可以说明精确性的不同,又可以说明系统误差的存在。另外,不同的学生用同一游标卡尺来测定同一个果实,获得的数值结果也会略有差异,这说明偶然误差的存在。在讲授资料分类章节时,可以利用班级成员的性别、年龄、民族等信息来讲解数量性状、质量性状资料;在讲授正态分布的参数时,可以利用全年级学生们的考试成绩来分析。与学生相关的资料设计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探究的兴致比较高。同时,这些案例也可以成为教材案例外的良好补充。

(二)利用真实的生产情境进行案例教学,破解理解难题

园艺类试验研究与分析课程中数据的分析至关重要。在课程教学中,涉及顺序排列试验设计和随机排列试验设计。后者包含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等,尤其在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还是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中,学生容易出现差错。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两种试验设计安排的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特意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的田间。先在一片种植条件相对一致的露地中,让大家选择种植区域,各组学生都会随机地选择划分的小区。当重新划分种植小区,让学生选择是在温室大棚种植还是在露地种植时,各组之间就会有不同的意见。这说明学生意识到种同样的作物,收获的时候效果会不一样。从这样一个现实的案例就可以引出两种试验设计实施的不同条件,学生也从这样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到要正确的选择试验设计。

(三)利用科研成果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加深专业理解

园艺类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在园艺植物生产和科研中会应用相关知识。根据课程的这个特点,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相关科研数据,把科研项目中适宜进行分析的研究项目拿出来,整理编写成为案例应用到课堂中,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利用学院课题“薄皮甜瓜产业技术改进”中不同配方施肥对甜瓜品质的影响,从中抽选出“不同配方施肥对薄皮甜瓜可溶性固性物的影响”作为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体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这种做法项目和数据真实,与学习内容相关,效果很好。

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身和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进行案例的编写,还可以充分利用文献资料中的科研成果和数据,尤其是已经成功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双季葡萄夏果与冬果果实品质的差比较。这种资料贴近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配以直观的图片佐证,学生感觉真实可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向实际生产应用能力转化,强化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案例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试验结果的分析是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中较难的部分。顺序排列设计试验的分析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采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而随机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涉及方差分析的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计算器方法处理比较繁琐,而应用现代电脑技术中的软件处理,就快捷简单。高职教育对于方差分析的理论要求不高,但需要学生会应用软件,能掌握分析出的相关数据代表什么含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现在常用的SPSS软件分析功能、Excel统计分析功能等,可以让学生迅速处理相关数据,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4]现代软件的应用,也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中,除了剖解分析一个案例之外,还可以配合有几个以上的相关练习,让学生能在细微的差异中选择正确的试验方案和分析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获得的甜瓜品种果实可溶性固性物相同的一组数据,编制成完全随机试验和随机区组试验两个数据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比软件分析后的结果。同样的数据,方法分析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这样的案例可以促使学生对具体的应用情境进行仔细地思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的灵活性与对应性,不可张冠李戴。

三、案例教学的体会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有其特有的优势,它可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和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也不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方法论课程。因此,应在试验设计与分析案例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要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利用专业科研试验材料、专业科技文献,又要利用现有的学生信息资源,现代计算机技术,更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增加体验性、实践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处理好计划、动员、讨论与点评这四个密切关联的阶段,这样才能让案例教学发挥其良好的教学效果。[5]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秀香.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88-89.

[2] 杨吉霞,杜木英.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