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哈松浦学校 毛海波
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教多。再看昨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语文教学增强“实践创新”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课程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多中途径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并且在大量的实践和运用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鼓励学生多创新,让学生能进行探究、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50-01
2012年8月,本人参加泉州教育学院举办的生物新课标培训,认真学习、听取生物专家对生物学新课程(北师版)教研的论述报告,我深刻理解了《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和新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结合近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能做题,考试能拿分就行,师生基本上都是完成任务似的去上实验课,学生能力大大下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必须先更新和改变,走在改革的前沿,才能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好发挥教师这个角色的功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实验探究的实质,同时要给他们补充必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必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此外,生物教师还要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并且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种种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二、新课标要求把实验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在生物实验探究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他们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不加思索。这样就成了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实验从验证型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在新课标中,设计的实验更大地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因为把实验材料、用具等让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这更有利学生能力的提高。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节,学生从花圃等采集的不同种类的花朵,汇集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利用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利用可先演示再进行利用由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的学生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互相观察、解剖、探究、讨论,于是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被学生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听讲效果要好的多。在新课标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播种植物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让学生搜集鼠妇,“探究鼠妇怕光吗”?让学生采集蚯蚓,探究:“蚯蚓认路吗?”,以上等等事例,注重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第三、新课标要求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更紧密联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一些生活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对周边生活中的事例一般都较感兴趣,这样地贴近生活,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人的眼睛结构时,展示人的眼睛结构模型和播放眼睛成像过程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课下用手去触摸、去体会;又如在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但在一些野味餐馆,人们对于吃食野生动物,似是司空见惯,这像是小问题,却已触犯法律,破坏了生态系统。所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融入到生物学习中,拉近了学生与生物知识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因此,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又如: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选择在下雨或阴天?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面包会发霉?为什么会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说法?以上等等问题,都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得到答案。
第四、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究,运用已有的课堂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初中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疑”中获取新知。如说说《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中,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花生等种子植物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又有学生说:老师,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做黄豆芽时,是把种子放在潮湿的脸盆里。这样,同个问题的不同现象产生,就需要老师的智慧和解疑能力,让学生得以释疑。在新课程里,像以上的这些问题会经常出现,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多渠道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期中、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习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通过新课标学习和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把对学生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这样更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本学期,我以初二(三)班为试点,采用分组教学法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八组进行分组学习,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和该小组的学习评价捆绑一起,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竞争中学会知识,同时形成小组成员互相帮助的学习,整个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习的的各种能力都得到提高。而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让他们去试一试,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既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 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小学的数学学科其知识体系多层次多方面,之前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学生被动的“灌氏”教学方式不断地退出教学舞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更加突出的是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教学,学生变为课堂教学主动及时探索知识的参与者,学生在兴趣中积极参与学习,实现“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必须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研读新课程标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摒弃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教学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取是一种阶梯式不断累积的形式,基础知识对于数学本学科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新知识、基础知识要连带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能够将真正掌握的知识得到运用并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在面对新问题时,虽然学生现有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但是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储备,学生会根据这些已有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解释。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图形的变化,学生会自己发现,在发现的同时加深对图形变化的认识。
今天的工作室活动由导师给我们解读课标。陈老师让我们“用问题的形式学课标”,从“以课标的历史说课标,以课标的概念说课标,以课程实践说课标”三方面给我们解读了课标。通过听陈老师解读课标,我明白了目标的力量,体会到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定位目标,决定课堂教学教什么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定位呢?这一顶层设计做不好,就会影响我们自己发展的方向。同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教什么,“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结果性目标的准确定位就可以让我们明确在某一具体的课例中我们应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比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包括的知识点很多,重点应该是掌握转化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往往我们却把目标定位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导致了学生换一个图形又不会计算了,这就是因为本课时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生还没有掌握运用转化法把一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几个已学过的规则图形,再计算他们的面积。
二、准确定位目标,决定课堂教学怎么教
知道了“教什么”,那又应该怎么教呢?同样有赖于目标的准确定位。在过程性目标的描述当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定位,让学生通过学习,达成结果性目标。例如《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们可以定位目标“探索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我们要理解“探索”内涵的五要素,描述清楚它的主体是学生;问题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方法是比较法,倒水或沙;并从感性认识“刚好倒三次”上升到理性认识V=1/3sh。落实过程性目标就是我们怎么教的具体体现。
3月14日,听了秦院长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秦院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我们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渐实现多层目标的整体达成。新课标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我觉得“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四基”的教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等的关键。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四基”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备基础内容时要重视学生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全面掌握,备课要精要细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备,要重视课堂检测及生成;要务实,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作”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 新课标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条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与“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实现了统一。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模型,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如更多地设计观察、操作、演算,以及归纳、猜测、简单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对象的认知。除此以外,观察、实验、抽象、探索等活动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
准, 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
1、创设有趣的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2、教学学习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本班实际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的教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与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 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
二、学习方式
1、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准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变成走过程、形式化,没有必要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个知识点上意见发生分歧或需多方面解决问题时,适时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2、注重体验勤于动手
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78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华师大版新教材与人教版原教材相比,笔者认为有如下特点:
1. 教材内容的安排更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小学进入中学,多数学生感觉数学难了许多,主要是由单纯的计算变为说理性计算,增加了演绎推理的几何证明,新教材将原教材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与分散,删减了繁杂的几何证明题;几何定理、性质不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填鸭式给出,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共同探究的方式得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2. 内容的选材更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新课程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它十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学习数学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用处呢?除了购物要进行加、减、乘、除外,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数学吗?答案是肯定的。如:七年级上册,有关于“福利彩票有奖销售”的知识介绍;“乘出租车”费用;“幻方”知识;七年级下册,有关于“瓷砖的铺设”方式;“游戏是否公平”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使学生感悟到这就是数学,产生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其目的为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的例题、习题的选材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七年级上册在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3页的习题4:用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第三章“整式的加减”中有“对代数式作出合理解释”;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多次出现将例题或习题补全,编一道生活中的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和开放探究的精神;第九章“轴对称”的“设计图案”中,更给学生提供了创作空间,将数学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在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提供了关于“心率与年龄”的课题学习以及大量的有关数学小知识的“阅读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教育理念。
二、师生互动实践是本书的特色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与实践,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活用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将新教材“校本化”
本市使用了华师大和北师大两种教材,而实际上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一方面,我们不能局限或拘泥于教材,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如果一位教师仍然是照搬教材全部内容,机械地使用教材,那么学生肯定不喜欢的,教师也不受学生欢迎的。我们可以巧妙运用本地、本校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剪接、优化、重组。
2. 用好新教材中的新增栏目
新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试一试”等栏目,这一些新栏目在前后知识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有增长学生知识面的,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课本中云雾图比较多,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云雾图启发、讨论、总结、归纳,效果很好;新增的“阅读材料”也比较多,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 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1+3+5+7+…+(2n-1)=?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算式和与积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一般的情形:
1+3+5+7+9=; ……; 1+3+5+7+…+(2n-1)= ;
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三、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1. 本书(练)习题不多,基础题较少,有的难度较大,基础题练习量不够,对新知和运作要求提高过快,学生两极分化大。
2. 新教材减少了很多内容,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但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如几何推理训练与要求不明确,淡化了推理过程,又如删除了射影定理和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等,不利于学生解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 新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有的内容每年都出现,教师不知如何把握教学程度,有的计算安排不合理,如二次根式的化简在勾股定理之后,不利于计算的化简。
4. 新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一些公式定理答案没给出具体的过程,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整理,学生很难对课本进行自学和复习,例题没有过程,学生不会模仿,日积月累,学生解题能力不能提高,书写也不规范。
5. 过多注重知识的探索,忽视教师对新知的传授,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完成,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
6. 现行的考试,仍然是以成绩为主,删除的内容,仍然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这让教师无从把握、无所适从。
四、其他版本的情况比较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