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一二五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对外开放有序推进,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初步显现。贸易结构逐步优化。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竞争优势不断提升。2006至2010年,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增长约1.2倍,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年均增长22.4%。同时,与现代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的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教育、文化、中医药等中国特色服务贸易领域潜力巨大,出口体系初具雏形。
(二)“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推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地区和部门之间发展不均衡。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国际营销渠道不畅,在品牌、专利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均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目标:
提高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2015年占比超过45%。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
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03-04
课程规划通常是指制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或结果。〔1〕任何正式的、制度化的教育机构的课程,都应是经过精心计划和组织的,以对受教育者产生系统的、累积性的影响,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不例外。幼儿园课程的规划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规划经历了一个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到幼儿园自主的过程。初期,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幼儿园几乎没有课程规划的自。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鼓励幼儿园自主规划自己的课程,①以因地、因园制宜开展教育活动。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幼儿园的自主规划课程。但从实践效果看,暴露出了较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大量“碎片式”的课程规划,如在“特色课程建设”“品牌创建”的名义下,随意放大五个领域中的某个领域或某部分内容进行课程规划,盲目引进其他园所所谓的新颖做法,甚至只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朝令夕改,频繁更换课程规划的方向和重点,导致幼儿园课程的平衡性被破坏,课程膨胀而无组织,教师负担加重,从而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切与忽视幼儿园课程规划的整体性、未树立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意识、缺乏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等不无关系。本文基于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关切,尝试提出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概念,并就其内涵、意义及任务逐一加以说明,以期为幼儿园课程规划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内涵
与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相对的概念,是对幼儿园特定年龄段、某一领域课程的个别规划。具体而言,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以幼儿整体发展为目标,以幼儿园为课程规划主体,保教人员全员参与的,以国家、地方幼儿园课程政策为指南,根据幼儿园自身实际条件,着眼于幼儿园不同类型课程的纵横架构,对幼儿园课程作出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整体”表现为目标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主体的整体性――全员参与,内容的整体性――课程的纵横架构和各要素集合。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每一个儿童都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力量融汇一体的整体。”〔2〕服务于儿童成长的幼儿园课程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相应地,幼儿园课程应为幼儿提供其整体发展所需的各种经验,并使之协同发挥作用。零星的、碎片化的幼儿园课程规划不仅难以满足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甚至有割裂幼儿人格、削减幼儿生命整体性的风险。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需要多元主体的整体参与。幼涸翱纬陶体规划是对整个幼儿园课程所做的顶层设计,规划者不能仅限于幼儿园的“顶层”,即少数管理者,而是要由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幼儿、社区人士等组成课程规划共同体,通过愿景共享和民主决策,协力推进课程规划工作。全员参与课程规划有助于关照多元价值的诉求,增强各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整合不同视角和园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课程质量,因而既是课程民主的要求,也是课程效能提高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对幼儿园课程各要素及其结构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按照全教协会(NAEYC)的解释,幼儿园课程是指“一种有组织的框架,它描述了儿童学习的内容、儿童达到规定课程目标的过程和为帮助儿童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教与学所发生的环境”。〔3〕按Scott(2008)的说法,课程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目标或结果的描述,内容、领域或学科知识,方法或程序,评价和评估。〔4〕可见,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需要对其所包含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组织计划。这种组织计划既包括横向的课程结构搭建,也包括纵向的课程内容衔接。
二、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意义
作为幼儿园层面甚为繁复的专业工作,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加速推进,国家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性文件,为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意愿能否产生实效,关键看幼儿园层面的课程实施情况。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为幼儿园层面的课程实施绘制蓝图,本质上是将国家的政策要求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将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构想向幼儿园层面的课程活动实践转化,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二,做好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课程具有整体性。任何一个课程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并不包含于部分中,但最终却界定着它们”,并且“关系从来都不固定,它是动态的、过程中的,它在参与者彼此的协商与互动中转化和改变”。〔5〕因此,只有着眼于课程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才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
第三,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上,幼儿园一直是课程研究与建设的重要主体。无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幼儿园课程中国化进程的课程试验,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的体现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的课程试验,大多是以幼儿园为主体完成的。课程整体规划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着力点,不仅对促进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有益,而且有可能通过其创新探索,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寻找到更多的突破口。
三、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任务
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是一项系统、繁复的专业工作,涉及的人员、要素众多。若要有效推进,必须先厘清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究竟要做什么,即要完成哪些任务。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规划的框架〔6,7〕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四项任务,分别是构筑课程愿景、编制课程方案、建立支持系统以及制订行动计划。
1.构筑课程愿景
愿景,通常被认为代表一个组织的成员对于他们所要追求的价值的一种选择和共识。因此,幼儿园课程愿景的构筑代表着幼儿园在整体规划课程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具有根本性意义,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方向和质量。如果我们把课程视为“学生要走过的将给学生带来益处的教育路程”的话,那么课程愿景便是我们为所有幼儿构想的“一趟美妙的教育旅程”。〔8〕一趟课程之旅何以美妙?又通向哪里?这便是课程愿景要回答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要综合考虑理论层面、政策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的因素。
在理论层面,Schiro(2008)提出过四种塑造课程实践的主导价值观:学术知识型(the scholar academic)、社会效率型(the social efficiency)、学习者中心型(the learner-centred)、社会重构型(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9〕这可为我们思考课程愿景提供理论参照。在政策层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体现了当代幼儿园课程应当追求的价值,除了坚持全面和谐的发展观、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外,还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特殊性,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等。这种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具有核心指导意义,理应成为幼儿园构筑课程愿景的精神指引。在实践层面,幼儿园需要考虑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历史传统、师资条件、社会期望、家长素质、幼儿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课程应体现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对于我们的课程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试图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状态(我们的课程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具有什么拥奶刂剩ㄎ颐堑目纬逃Ω檬鞘裁囱的课程)等问题。
2.编制课程方案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策划与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10〕换言之,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根据幼儿园所确立的课程愿景,结合对本园课程发展的强项、弱项、机遇等的分析进行的对未来课程的构想和安排,构想和安排的结果将成为接下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蓝图和依据。如果说课程愿景是对一趟“美妙教育旅程”的勾勒,那么在课程方案中,我们将能够看到更为详细的景点和线路设计,包括我们将去哪些地方,参观什么内容,如何安排时间等。一份完整的课程方案通常应包括课程的背景条件分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的评估修订等内容。其中,课程的背景条件分析是幼儿园课程整体规划的重要基础。做好背景条件分析需要全面总结幼儿园前期课程改革发展的经验,摸清当前课程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愿景要求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而确定进一步规划课程所需改善的重点。总之,课程方案的编制绝非另起炉灶,而是对照愿景要求对幼儿园现有课程加以调整、改进并使其系统化。这当中,课程的内外部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外部一致性”,指的是所规划的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政策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指的是所规划课程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一致性。两者结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3.建立支持系统
有了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得到好的实施,这已为课程改革的历史反复证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程变革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等特点,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诸多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取得应有成效。因此,编制课程方案仅仅是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的其中一步,所规划的课程若想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支持系统,并使其中的相关要素能够协同变化,以保证课程方案的顺利编制和实施。一般而言,支持系统分专业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两类。专业支持系统指与课程方案编制与实施有关的各类专业活动,如在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课程决策与设计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研机制等方面所需的支持,其中以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为核心。因为课程实施的最终承担者是教师,教师是将幼儿园规划课程转变为幼儿经验的最重要中介。社会支持系统则是指与幼儿园课程改革有关的各种社会组织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涉及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家庭、社区和通讯传媒等。〔11〕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儿童发展处于与其有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以及长期系统的交互影响之下。〔12〕因此,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的课程规划虽以幼儿园为主体,但必须考虑所处系统的影响。例如,幼儿园课程方案若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其实施必将面临很大压力。又如,幼儿园课程规划若与国家或地方的文化差距过大,也会很难被公众接受。
4.制订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由特定的行动计划小组,在支持系统所提供的条件下,协调各种资源实现课程愿景、方案的具体步骤和过程,因此,它不只出现在课程规划的早期,而是贯穿于课程规划的整个过程,并且直接决定了整个课程规划最终能否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行动计划小组是基础。行动计划小组应包括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不能只由某些方面的人员,如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行动计划小组中要有教师和家长代表,还应包括一些在特定领域具有专长的人员,如团体工作促进者、课程专家等。团体工作促进者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推动不同角色和背景的小组成员充分、平等地发表意见,以避免各方因相互之间存在等级关系或专业背景差异导致某些人主导讨论而使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得不到表达或重视。课程专家则可以提供课程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方面的支持。此外,行动计划小组的建立可采取嵌入式结构,如在幼儿园整体层面和各年龄段层面分别建立行动计划小组,负责制订不同层面的行动计划,而各年龄段的行动计划小组又有成员参与全园层面的行动计划制订。这种不同层面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嵌入有助于保持计划制订在各层面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另外,连续的课程评估应成为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的重要基础。在行动计划制订前和实施中,都应在对相关信息资料作搜集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自身、课程运作及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行动计划制订和修订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斌华.课程规划导论(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7,(6):53-58.
〔2〕张静静,安桂清.学校场域中儿童整体人格的建构:第三代活动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7-21.
〔3〕李云淑.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62-82.
〔4〕SCOTT D.Critical essays on major curriculum theorists〔M〕.London:Routledge,2008:19-20.
〔5〕安桂清.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6):85-89.
〔6〕徐高虹.课程规划: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76-79.
〔7〕CARR J F, HARRIS D E. Succeeding with standards:Linking curriculum,assessment,and action planning〔M〕.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1:3.
〔8〕亨德森,凯森.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夏惠贤,严加平,王维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21.
〔9〕SCHIRO M S.Curriculum theory: Conflicting visions and enduring concerns〔M〕.Los Angeles:Sage,2008:4-7.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关系到中央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对此有严格的要求。据悉,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中央扩大内需检查组将来我省检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落实情况。对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抓紧时间,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完成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三个100%”。为此,我在这里明确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各级各部门把这次中央检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和完善基础工作,做到项目检查不出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项目是本次抽查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明确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
Abstract: The Yingkou city water works" Twelfth Five-Year Plan" should fully embody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period, routes and policies, it centers on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the coastal economy strong city, to provide the good service for the more harmonious society, more rich people’
s life’.
Key words: city water supply;" Twelfth Five-Year Plan"; Yingkou City
中图分类号:TB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营口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松辽平原南端,渤海辽东湾东北岸。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矿藏有31种之多,其中菱镁矿、滑石、硼的储量在国内占有较大的份额,全市海岸线长96Km,是海产捕捞的基地。
1985年3月国务院批准营口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现在营口港已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营口城区正发展成为以造纸、纺织、电子、轻工、仓储物流、装备制造、造船配套、冶金等工业为主导的对外开放城市。
全市水资源总量14.9亿m3(其中,地表水径流量13亿m3,地下水1.9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668m3,低于全省人均930m3和全国人均2600m3的指标,属水资源贫乏区。
1.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1指导思想
为满足营口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根据营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适量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全面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以供水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供水设施体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供水水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思路,提出全市供水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分期实施的目标。
1.2规划原则
1.2.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文件,与其它专项规划协调一致。
1.2.2以人为本,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1.2.3实现充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完善城区统筹区域供水体系。
1.2.4供水设施建设近、远期结合,力求结合现有供水设施的能力,新建和扩建供水水厂,扩大供水范围,合理解决近远期规划。
1.2.5坚持开源节流,提出营口市节水目标和措施。
2.营口市供水现状及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1供水现状
营口市境内有玉石、石门、周家、三道岭等水库,总库容量为2.30亿立方米左右。主城区(含老边区)市政供水的水源地有8处,净、配水厂6座(含营口石门水库工程-郭屯净水厂),平均日供水量为29.80万m3,供给主城区居民及周边郊区居民生活用水和部分企业的生产用水;另有十几家工厂的自备水源,其中营口造纸厂日用水量2.00万m3,化纤厂日用水量2.00万m3,其余自备水源深井日产水量约为3.00万m3。由于现在鞍钢鲅鱼圈新冶金工厂已投产,杨家店水厂已大幅减少向主城区的供水量(共减少8.20万m3/d)。因此,主城区(站前区、西市区和老边区)的供水量有所减少。
营口市(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沿海产业基地、鲅鱼圈、熊岳镇、仙人岛能源化工园等)现状市政供水量为64.50万m3/d。
2.2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
2.2.1水资源匮乏
营口市地处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严重贫乏。虽然海水淡化、海水深度处理工艺已经过关,但是我国的海水淡化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示范为主,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处理造价太高,目前尚不宜实施。近期需要开发新的水源。
2.2.2供水设施严重落后,输配水管网老化,渗漏比较严重
营口市整体规划及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而供水设施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对现状供水设施改扩建及新建供水设施是营口供水的当务之急。
随着输配水管线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目前给水管网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造成部分输配水管网超期服役、带病工作,渗漏比较严重,也造成了水资源白白浪费。
2.2.3供水能力不足
城市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用水量增长也较大,现有的水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业发展。
3.水源总体规划
3.1营口市总需水量预测
营口市城镇总需水量预测综合考虑了工业、居民生活、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管网漏失和未预见水量。包括主城区、鲅鱼圈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营口北海新城、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园区、鞍钢鲅鱼圈新冶金工厂二期等。
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用水定额、营口市总体规划,参照与营口市类似的城市所采用的各种用水定额,考虑到营口市水资源贫乏,结合居民住宅各种卫生设备状况及营口市居民的生活习惯,考虑到营口市政府制定的面向旅游沿海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目标,工业用水量本着在节水中求发展的方针,拟采用用水定额中的下限值。
需水量预测远期到2025年,规划供水范围包括:主城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北海新城等区域。
3.2水源总体规划
根据营口市需水量预测,将现有的水源进行如下规划:
3.2.1根据对营口市区内地下水资源综合分析认为,市区内地下水基本属于超采状态,全地区地下水年开采量达1.31亿m3,如果过量开采地下水,必将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就会入侵,为了防止海水入侵,必须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近期营口市主城区自备水源将由现有的10.00万m3/d减少至7.00万m3/d。
3.2.2由于盖洲市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近期将从永安水源调5.00万m3/d给盖州市。
3.2.3杨家店水厂现供水能力为12.00万m3/d,其中供给营口市区3.50万m3/d,供给鲅鱼圈0.30万m3/d,其它水量均供给鞍钢。2010年后,其12.00万m3/d的水全部供给鞍钢,不在向营口市供水。
3.2.4鲅鱼圈李屯水源现供水量为1.40万m3/d,2010年可扩采至1.50万m3/d。
3.2.5大伙房水源2011年将供水。其中,向主城区(含产业基地)供水15.00万m3/d,向鲅鱼圈地区供水10.00万m3/d。
3.2.6 2010年产业基地提供中水5.00万m3/d,2015年还有再提供10.00万m3/d中水的能力。
3.2.7营口排水公司2010年可以向华能电厂提供5.00万m3/d中水,2015年可再提供6.00万m3/d中水供应主城区。
3.3水量供需平衡计算
根据各区域的规划,进行了近、远期的需水量预测,并按其所需,进行了水量分配;各水源的供水量进行了调整和计算。到2025年市政总供水量为115.80万m3/d,总需水量为232.83万m3/d,有117.03万m3/d的水量缺口。
4.十二规划任务和目标
4.1加大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坚持水资源统一调配、城区统筹发展,努力建成水源可靠、水质达标、满足供给的城区供水体系。
4.2以满足全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4.3优化输配水管网的布局,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4.4供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各项要求,并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对水质要求的变化,逐步提高供水水质。
4.5努力实现24小时供水,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供水服务。
5.十二五供水工程规划
根据营口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强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百里临海产业带、百里滨海生态城、百里沿海景观带的要求,结合我市水资源的状况,在“十二五”期间,营口市的供水工程将新开工建设营口市大伙房输水配套二期工程、给水管网改造三期工程和辽河取水厂改造扩建工程,同时完成营口市石门水库供水工程续建工程和大伙房输水配套一期工程的续建工程。
6.城市供水规划保障措施
6.1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供水工程建设。一是建立城市供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二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
6.2做好新、改、扩建供水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尽快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项目报批工作。以确保工程项目按期开工、顺利推进。
6.3建立水价调节机制,促进供水企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一、深刻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化危为机、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将更趋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增多,因此,我县经济如何经过自身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继续巩固和扩大现有优势,这些都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利于我们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客观分析和把握全县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新需求,从而妥善应对挑战,化危为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现实需要。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县除GDP和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可圆满完成规划目标,但发展水平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近年来,周边区县发展势头迅猛,有的县主要经济指标已经逼近甚至超过我县,“民不富、县不强”依然是我县的基本县情,经济发展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提出“十二五”期间新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措施,有利于我们把握主攻方向,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并早日实现强县富民目标。
二、把握“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情,以“作强,服务西宁”为总体思路,从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在此,我强调五个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农业方面,要坚持建成全市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一定位不动摇,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在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作实规划;工业方面,要坚持建成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这一定位不动摇,重点规划好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北川工业园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三产方面,要坚持建成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的定位不动摇,重点规划好旅游业发展,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宣传推介三大重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三产的龙头。
第二,突出项目工作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方向以及我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科学谋划一批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骨干项目和重大项目,不仅要做好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类的项目,更主要的是从全县经济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研究,做一些促进经济总量扩张、经济增长加快的扩张类项目。农业方面,把特色种植业、畜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农村交通、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人饮工程等作为重点,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工业方面,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向市场、知识、技术、资本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重点研究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关联度的项目,同时作实招商引资项目;三产方面,做好旅游综合开发、商贸流通、园林片区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方面,把重点放在重大项目空间布局和配套项目的建设上,提高综合配套能力,解决各种瓶颈制约;社会民生方面,重点做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项目。
第三,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研究分析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
第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重要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但还有一些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一些民生问题还相对滞后。“十二五”规划必须突出统筹协调,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着眼于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更加重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切实强化“注重民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更加关注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科教文卫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认真研究城乡发展、生态建设、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研究。坚持建设全省最大的生态型、宜居型城镇这一定位不动摇,把城乡统筹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分析研究如何加快园林片区开发建设,逐步建立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镇功能组团;如何依托桥头镇现有建成区,以梯次渐进的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向多单元、多中心、多功能发展;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建制镇特色产业,形成城镇产业支撑,促进农村人口到城镇稳定就业,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如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产业。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总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为省十大茶叶产业强县之一。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名优茶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到茶产量4350吨,产值4.8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76.1%和98.3%,占全省茶产量产值的20%和21%。茶叶机械、茶叶包装、保鲜剂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链总产值已超10亿元。规模效应日益显着。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蝉联了第二届省十大名茶,获得了中国着名品牌、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省着名商标等荣誉。今年“”又以20.38亿元的身价,挤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价格指数的绿茶品种,有效地扩大了茶业影响力。
茶叶四化(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拥有无性系良种茶园70900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1%。标准化技术全面推广,新建标准化名茶加工厂84家(其中省示范茶厂3家),1家企业获iso9000和haccp质量体系认证,23家企业获qs认证。茶树修剪、大宗茶采摘基本实现机械化,80%以上名优茶实现机械加工。2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基地认证,面积达8万多亩。
茶叶市场进一步开拓。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达到9066吨和12.69亿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直销窗口450多家,建设了200多家专卖店(柜)。近年来,我县连续多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大佛龙井专场推介活动,有效地拓展了市场。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先后与全球最大茶叶零售商天福集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研究院等实现强强联合,在销售网络、质量提升、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为茶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茶叶科研与推广项目6项,制订技术规程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被全国供销总社授予“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
当然茶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瓶颈问题急需解决和突破。
茶园防灾能力弱。由于缺少先进的防灾设施与有效的技术措施,春季的雪灾冻害已成为影响名优茶生产的最大因素,特别是1月严重雪灾冻害和3月大范围降雪和冰冻的天气,损失严重,教训深刻。
采茶劳力短缺。近年来我县茶叶“采工荒”愈演愈烈,用工高峰时采摘劳力缺口已达5万,名优绿茶采摘成本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茶叶失采比重逐年上升,部分茶区春季茶叶失采比重已达15%以上。
茶叶质量控制难。茶叶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户均茶园面积以1~3亩不等,种茶大户、茶场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来农残控制难度大,茶叶质量标准很难统一,质量安全很难得到充分保证。
品牌效益不高。我县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名牌创建工作,大佛龙井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区域性公用品牌维护和提升难度大,我县茶叶价格远低于西湖龙井、大红袍等名茶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在销售中大多数茶叶仍以散茶批发为主,价格、市场仍受制于人。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前景分析
1、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分析,近内世界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将在2.9%左右,由于绿茶饮用价植高于其它茶类,绿茶消费量也将得到更大增长。从国内市场看,绿茶消费增长率将达到5%以上,北方新兴绿茶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茶叶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养殖等行业的绿茶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而我县的大佛龙井作为有市场影响力的名优绿茶品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年消费增长率在6.4%以上。
2、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到,全国茶园面积增加了63%,达到了2799万亩,每年以10个县的面积增加;茶叶产量增加了93%,达到135万吨,每年以13个新昌县的产量增加。其中名优茶产量增加了242%,达到了53万吨,每年以7.3个县的产量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将逐渐显现,不同茶区、不同茶类、同茶类不同品牌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我县茶叶销售带来巨大压力。
3、产业潜力可进一步挖掘。一是可适度扩大茶园面积,并老茶园进行改种换植。我县山地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待开发面积大,结合当前的土地整理项目和土地流转机制,可新发展2万多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同时对3万多亩中低产老茶园改种换植来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例。二是可进一步挖掘加工的潜力。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提升加工质量来实现茶叶增值。目前,我县名优茶的平均价格水平还较低,仅为每公斤110元,如果全面推行规范化、规模化加工,茶叶单价水平可提高20%以上。另一方面可进行茶叶深度开发来提高附加值。如达利发的茶叶香枕、佛缘工艺品厂的茶叶工艺品已成功开发。而茶食品、茶化工等深加工开发潜力更大。三是可进一步挖掘品牌的潜力。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但距一线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销售正处在由产品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的新时期,品牌营销可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利润,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和提升消费群体。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9.8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7000吨,茶叶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6000吨;名优茶产值7.9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等茶叶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十二五”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5、构建国际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区域中心市场,创建五星级市场和4a级旅游景区。配套完善的展览展示功能,茶叶检测功能,电子商务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坚持完善价格指数信息制度。努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和中国首家中国茶叶拍卖交易中心。推进以专卖店(柜)为重点的专卖、连销、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积极构筑现代营销网络。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建设1000家专卖店(柜)。启动品牌形象店和品牌茶楼建设,启动境外专卖店建设。
6、培育311新型茶业生产主体。
规范茶叶合作组织建设。培育30家茶叶规范化合作组织,茶叶示范园区覆盖面达100%,重点乡镇达到50%以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组织形式转型升级。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引导、扶持和政府搭建平台等举措,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10家,争取1家茶叶企业上市。
加强素质培训。加强茶农的创业培训,经营户的职业资格培训,茶工人的岗位技术培训,培育1000名现代化家庭茶场主,1000名现代职业茶商,1000名职业加工技师,构建产销紧密结合的茶叶产业新主体。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谋划。茶叶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带动力强、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产业。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的同步发展,推进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协调联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引导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茶产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茶业强县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优势,全力打造茶业强县。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是政府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新一轮茶叶产业政策今年已经出台并建立了每年600万元的专项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量拔千斤”的作用,用足用好茶业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为茶业发展服务,引导现代茶业发展方向。
3、增强茶产业的科技支撑力。是全国茶叶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级专业研究院(所、校、馆、会)集聚浙江之优势,加强与在浙国字号茶机构以及国内外其它茶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巩固科技创新示范县协作机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创新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至今为止,我国获得国际认可的重大新药不过两个产品,一个是青蒿素,一个是三氧化二砷。2011年,围绕青蒿素的发现归属权,引起了国际争论,目前青蒿素的专利权持有人并不是中国公司,而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而作为中国药物创新的骄傲,青蒿素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多大收益。在发现青蒿素的治疗作用后,我国并未深入分析并申请专利,而重庆、成都一些地区正广种青蒿素,为外资药企提供原料。青蒿素没有推动中国医药经济发展。
由于新药尤其是重大新药的研发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国家对新药研发资源会向拥有较大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倾斜,这导致很多没有很强研发实力的中小制药企业或者民营制药企业在未来的医药产品竞争中无疑会处于更加雪上加霜的境地,由于预期的产品竞争存在巨大的压力,中小生物制药企业和民营制药企业在现在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日益艰难,融资能力和水平将快速下降。所以,中小生物制药企业化额民营企业必须尽快强化管理水平,从仿制药和基层医疗的规模竞争中获得一到几个品种的竞争优势,稳定住生存的能力和素质,再图后期的发展。
笔者史立臣认为由于医学科技部十二五规划的推进,中国在生物制药的研发上会出现研发资源整合现象,研发资源整合会直接导致医药的产业集中度发生变化,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会加剧产业的整合速度,这种整合速度会从全国性的加剧整合和区域性的省级整合体现。
所以,中小制药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必须从国家层级的研发资源或者省级的产业整合上获得支持,最好的做法就是从省级平台获得生存的资源和研发资源。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资源配置后,每个省都会有自己的医药医疗发展规划,以保证本省的医药医疗经济不被国家层级的大型企业集团占据,同时支持本省区的医药医疗水平按照本省的规划方向发展。虽然国家层面的生物制药产业具体的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但是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培育省级生物制药产业的部署,如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就已正式出台,表示“至2012年,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生物制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国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医疗行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将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冲击和整合,这种冲击和整合是必然的,这也导致医药医疗行业的自发性和被动性的整合加剧。
笔者认为中小制药企业、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和中小健康服务企业将面临四种选择:
1. 苟且生存,自然灭亡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__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__]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__]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__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
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__年—2015年;
2、20__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
3、20__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五)分步实施方案
1、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2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
2、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
3、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800人,城镇化水平达30%,建成区面积达7.2平方公里;
4、2013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
5、2014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2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2%,建成区面积达7.6平方公里。
6、2015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
(六)保障措施
要使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的措施保障: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法制保证措施
加强市政建设的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地方性城市市政建设法规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市政管理。我县于出台了《××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地方性、行业法规。
4、走经营城市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景谷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著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景谷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__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__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__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__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 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景谷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__年—2015年;
2、20__年,景谷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景谷县城人口达10万人。
3、20__年,景谷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景谷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五)分步实施方案
1、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2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建成区面积达6.9平方公里;
2、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9%,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
3、20__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3800人,城镇化水平达30%,建成区面积达7.2平方公里;
4、2013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
5、2014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2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2%,建成区面积达7.6平方公里。
6、2015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5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建成区面积达7.8平方公里。
(六)保障措施
要使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的措施保障:
1、舆论宣传保证措施
在全县范围内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宣传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规划指导保证措施
严格按县城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发挥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3、法制保证措施
加强市政建设的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地方性城市市政建设法规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实施市政管理。我县于出台了《景谷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地方性、行业法规。
4、走经营城市之路
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以经营的方式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一是寻找新的城市资源;二是盘活城市闲置资产,使得城市闲置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一、基本观点
(一)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这种品质生活方式,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具体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抓住时代机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从初次分配角度看,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以获得微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城乡统筹改革先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的区域,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此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因此,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因此,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才能相互适应。其次,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内容不充分。
第二,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但不系统,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应地,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品质经济的视角,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其中,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的发展规划,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笔者建议,沿山、沿水、沿路,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依靠资源,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以完善政策为保障,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所谓战略转移是指,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同时,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林业)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仅因文化助力,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制定美化山水规划,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旗帜鲜明,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在生态中找品质,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重在落实,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