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泥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泥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泥实训总结

篇(1)

目前,传统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工学分离”。它造就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分离,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以职业学校水泥工艺专业而言,教学模式大都以“学科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满足当前水泥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不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深化水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使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主体、工学并重、多方参与,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促进学生有效就业的需要。因此,它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积极地适应行业或企业,结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而不能让行业、企业来适应学校。既要解决行业、企业所需,又能创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应以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取向,以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的。

水泥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去向是现代水泥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主要培养的是水泥熟料煅烧工和水泥生料制备工。因此,本专业要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努力做到毕业后就能独立操作新型窑炉、磨机以及掌握各个巡检岗位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职业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我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

近几年我校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1、以水泥企业主要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好是开发出学校内部教材,有针对性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将水泥工艺专业分成“基础技术”、“岗位技术”、“拓展技术”几个模块,根据市场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实例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本专业实习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我校在水泥工艺专业教学中结合水泥行业和专业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这样,前后相连,环环相扣,从而深度体现“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三)改革评价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评价机制有着导向,激励功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支撑,为此,我们学校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间断,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上有更多的弹性,在企业顶岗不受时间限制。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为此,我校在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强化校内实训工作。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建设,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教研室根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引入大量工作实例,摒弃脱离实际的实训做法,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真题真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的实训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比如我校为了加强水泥工艺专业实训项目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建立了计算机工艺仿真模拟操作室。对水泥磨和回转窑常见故障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教学练习,还编写了配套的实训教材,通过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技工学校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重点选择了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水泥企业作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总之,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坚持教改,不断探索,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就业市场,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尽管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很曲折,但我相信工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4,水泥化学分析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服务于社会。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指导书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都作了详细说明,做实验时照方抓药、填写实验报告时走走形式的学生不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创新的能力。

我院建筑与材料工程系硅酸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硅酸盐水泥化学分析实训中心,通过实验实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或中级建材化学分析检验工的职业资格证书。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虽然高职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习风气不够浓、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方法比较简单、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较弱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但高职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喜欢实际动手操作、乐于助人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如趣味性、直观性、实用性等,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牢牢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1 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错误的装置或演示错误的操作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操作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如半滴操作)等,则须反复训练,直至达到要求。

2.2 开展基本操作、基本实验的竞赛。如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型实验竞赛,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2.3 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滴定终点的判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在教学中采取的各种方法,其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与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

通过硅酸盐化学分析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掌握石灰石、粘土、铁粉等原材料、燃料及成品的化学分析方法,而且能够独立完成分析、填写实验报告,明确水泥行业的国家标准,明确各种原燃材料的质量控制指标,为工艺配料提供真实可靠数据。因此,教师每演示一个实验,学生每做一个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而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因而对其现象分析及实验结果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硅酸盐水泥分析中测定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EDTA滴定Fe3+,以磺基水杨酸钠做指示剂。该操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溶液的pH值和掌握适宜的温度。在无其他干扰离子存在时,用EDTA滴定Fe3+的酸度范围较宽,pH值为1.7―2.2,滴定终点颜色变色最明显;而在实际样品分析中,Fe3+往往与其他阳离子共同存在,考虑其他阳离子对Fe3+产生的干扰,其pH值应控制为1.6―1.8,温度为60―70℃,终点明显,结果正确。实验时准确地控制pH值在适宜的范围对实验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3.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中的一切现象。不得把实验结果随意修改成标准答案,使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

3.2 当出现异常情况或实验现象与理论值不吻合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学贵乎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用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3.3 学生对实验操作以及现象、结论等表述时,常常有词不达意或不完整的情况,随意性比较强,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4 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在日常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

4.1争论互补法:结合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实验中有智力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注意在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加以评论,以想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实质是创造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达到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从而诱发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疆域。让学生经过“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得出各种结论(或比较、优选出最佳结论)。

4.2 实验训练法:应让学生围绕确定的实验目标,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有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2.1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探索实验的最佳方案,设计反差实验(学生认为“是”的问题,设计出“非”的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矛盾”实验(两种物质之间的作用因某些客观条件不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情况)。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由教师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4.2.2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再结合实验创设部分思考题。一般按下述程序进行: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利用化学实验,设置问题情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与创造的热情,让他们在思维活化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4.2.3 更新实验内容,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接轨,开放实验室。采用近年来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水泥用硅质材料化学分析法,水泥用铁质材料化学分析法等。

参考文献:

篇(3)

园林材料不仅仅是传统造园材料的识别和应用,对新型材料的使用和拓展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复合型园林人才的重要基础课,是园林工程专业从业人员达到“以艺驰技,以技创艺,技艺结合”这一高度的必备知识,贯穿整个园林行业。因此,对园林材料的教学则就显得重要起来。

市场对实践的加强和细化对园林材料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迫切性,传统的园林材料仅仅是在设计和园林工程中有片面的涉及,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建筑材料模式来教学方式范围单一,依靠室内材料模式的教学方式范围又小,可以形象的说,装饰材料在室内外,室内外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因此园林材料有其独特的一面,教学方式也应有一定的发展。

一、园林材料课程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园林材料是指除去园林植物,水,土壤以外的造园材料。《园林材料》[1]是一门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工程,园林预决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别于单纯的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

(一)涉及面广

不仅包括基本的建筑材料,还包括室内装饰材料,既有园林的传统材料砖木石,也有现代材料金属,水泥,人造石材,也有新型的树脂高分子材料,还有环保型材料和可循环材料等。既要保证建筑的功能,还要具有造景的功能,既要有装饰效果,还要与周围环境有协调统一的特点。

(二)叙述性的内容多

各种材料的基本性质,如组成,机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使用特点,景观效果等。自然物候对材质的影响,对人审美心理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选材的文化差异等。

(三)更新速度快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和尝试,使得园林材料的范围也在扩大。不仅仅注重了环保和循环利用,也注重了景观营建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另外是随建筑和装饰行业的新材料的发展,园林材料也逐渐能吸取到新材料的引用。如:利用计算机制作假山,可以利用现代的材料定制假山等新技术。另外制作假山的材料不仅仅可以用原始的天然石材制作,还可以用玻璃钢仿制假山等。

二、园林材料教学内容特点

(一)园林材料应用特点

建筑材料主要从建筑结构出发来选择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结构等。室内装饰材料主要从屋内的各种不同的房间功能几家具来选择材料。都是以局部或单体的环境功能需求。

园林材料的特殊性在于使用的范围广,根据环境的特定来选择材料。可以直接选择天然的石材做假山和铺装,也可以加工后铺装。雕塑小品可以直接使用石材雕刻而成,也可以用木材,砖石,水泥或是金属造成。

他们最大的区别是,由于园林环境性质所决定,因此,园林材料中一部分是天然不刻意人工化的材料。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

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多以石材,木材,钢材,玻璃,水泥等单一材料为主线教学。室内装饰材料多以室内的部位和家具为材料的主线。

园林材料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造景工程方面:铺路材料,水景材料,假山材料等。二是以材料的应用方面:传统材料,现代材料,新型材料等

可以简单的总结说:建筑材料以结实耐用为主,装饰材料以装饰和环保效果为主,园林材料则是尽力以自然为主,还要保持长久使用,美观和环保等。

(三)材料课程的教学方式

材料课程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室内装饰材料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高职类的学生确是要以实践为主为目标,因此继承传统教学的手法上也要有高职独特的教学手法。

目前材料类教学特点:填鸭式,实验课形式化,兴趣引入式,课堂讨论式,任务驱动式,实验样品,网络模式等有可取的如兴趣引入,任务驱动等[2],也有案例教学,实物教学[3],多媒体教学[4]等。但园林材料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它要与环境融为一体,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因此还需要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

三、《园林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就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于传统材料专业学习内容,因此也有一些不同与传统教学的模式来使用,有继承,有发展更有独特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的得到探索。

(一)理论教学模式

1)以点带面法

讲授时通过具体的材料识别和应用,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以材料为主线分类园林要素例如:石材的大类,一点就是石材的本质特点,如强度硬度和质感等特性。面就是各种石材在园林中可以做什么园林景观,花岗岩,大理石,砂岩能做什么园林景观,在园林中能做什么等。

2)突出重点法

以园林要素来分类材料:如在讲授铺装材料的时候,道路可以由那些材料构成,或者说是有什么路,打破一说道路一定是水泥或是砖铺成的单一铺装,除了砖石,混凝土,砂砾等的传统铺装,也有新型材料玻璃,瓷砖等的铺装及各自的景观特点。

3)对比法

在讲授雕塑小品时,如在驳岸用木栈道还是用水泥,用金属材料的除了保证功能要求外,他们的景观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人审美和心理的影响,对环保的要求等。

4)多媒体演示法

虽然建有部分的材料实物,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大理石:各省各地都有自己出产的大理石,还有国外进口的等,没有实物但用图片的方式可以迅速了解其特征。一些新型的材料还未用在园林上,但可以作为未来使用的材料以图片的方式推荐给学生。

(二)实践教学模式

1)课堂实训方式

(1)从文字到图像:以多媒体的图片来产生文字到实物外形和色彩的转化。

(2)从书本到实物:材料实验室照图索骥式的对照学习,把理论变成实物。

(3)从实物到实体:材料和工程实训场地实物分析材质的学习,把单体变成实体。

2)教学实训方式

(1)以材料市场的调查来分析和归类学习法(模拟采购主要材料的价格,规格和品种及应用等)

(2)以综合公园所有园林要素来分析园林材料的分类和使用。(根据调查市场调查的品种和规格与公园园林材料的调查可以估算大致的成本)

四、考核方式的探索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理论考试,疏于对实际操作的考核,因此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实验室材料的实物识别测试,实训场实物材质的测试,市场园林材料的调查分析报告,公园园林材料的综合应用分析报告等都可以作为考察考核的内容。

五、结束语

通过对园林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市场不断对人才高的实践要求的同时,也在改变教学的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建筑,化工等行业发展,不断的引用新的材料和技术运用在园林建设当中,因此,此课程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课程,与时俱进的课程,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本文教学参考材料《园林工程材料识别与应用》易军.机械工业出版社

[2]郑贤忠等.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浅探.山西建筑.2010年12月.第36期

篇(4)

一、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意义

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与手段对客观世界所展开的实践活动。而工程意识,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对工程事物所表现的感觉、兴趣、态度、认识和思维等的能动反映,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工程意识,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工程职业能力。

对于工科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尽早地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教育、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重视实践,及早地学会从实践的角度、从工程的角度去学习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早地形成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规范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明确合格的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去自主培养、锻炼、提高和积淀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未来更好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做法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核心课,课程本身有着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等特点。该课程通常都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所以它不但是后续《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的基础课和铺垫课,更关键的还在于这门课程是学生大范围深度接触工程实际的入门课、先导课。

近年来,作者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工程意识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尝试。

1.课程标准的确定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程标准是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渠道,着眼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最终确定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双线并重”为培养特色的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中,则是规定了每一教学项目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在能力目标一项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做×××”、“会做×××”、“养成×××”的具体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要学会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思维方式。

2.课程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三大原则。所谓的“实用性”是指根据学生

未来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选择实际生产和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工程实际用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要求学生“能做×××”、“会做×××”、“养成×××”,就紧紧围绕“能”、“会”、“养成”去选择教学内容;所谓的“实践性”,是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本身应具备的实验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增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增加建筑材料与检测综合实验实训内容,增加工程案例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实验,重视实验,习惯于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的工程思维方式;所谓的“先进性”是指,密切关注市场、跟踪市场、跟踪行业、跟踪企业的发展,及时补充工程实际中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建筑材料的发展动态、学会培养和锻炼自己对工程新技术的跟踪能力,从而为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考虑到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记忆性的知识点多但实验性强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板书、课件演示、多媒体视频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多角度、多渠道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

①多媒体教学

将大量的教学图片、试验检测视频、现场施工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有机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并制作成课件,通过影像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及掌握现代的施工工艺的同时,明确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那些需要准确背和记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是如何使用的,也学着用理论去分析和解释一些工程现象。

②教具和实物结合教学

一是把一些小型的试验仪具,如李氏比重瓶、维卡仪、雷氏夹、雷氏夹膨胀测定仪等带到课堂,对照仪具讲解材料的技术和有关性质的检测方法;二是制做教学用“试件”,如制作水泥安定性结果评价使用的试饼、雷氏试件、水泥胶砂试体、水泥达终凝后的试件等等。实践证明,教具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向学生灌输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引导学生一定要重视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检测结果和数据说话,绝不可马马虎虎或弄虚作假。

③演示实验教学

对于水泥砂浆的沉入度、分层度等易含混的知识点,教学中采取先演示后讲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一看则会,一听就懂。对于类似水泥混凝土和易性方面的知识点的教学,则采取集中演示试验的形式进行。即实验前同时设计出几个配合比方案,针对每一个方案拌制成的混凝土。针对和易性合格的混凝土拌合物,教会学生测定流动性、直观评价黏聚性和保水性的方法;针对和易性不合格的拌合物,则带领学生去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混凝土和易性的调整或改善;最终要学生分组概括总结出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间的关系,影响和易性的一些因素和改善和易性的一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通俗易懂,学生不但学会了混凝土和易性的评价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易性不满足要求的原因,锻炼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现场教学

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适时组织现场教学。如在讲解商品混凝土内容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混凝土原材料的现场堆放、混凝土制作工艺流程、搅拌方式、检测指标、运输等流程等都有较系统的了解。借助于现场教学的方式,还可同时向学生介绍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过程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搅拌砂浆等材料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要形成科学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要知道做工程不能只关注材料、关注工艺、关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去考虑工程问题,要关注绿色、关注节能、关注环保、关注安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绿色工程意识、大的工程理念。

⑤综合实验实训

综合实验实训通常设置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及考核结束后的教学周里,实训时间通常为两周。。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原材料选择、性能检测;混凝土技术性质测定和配合比的调整等。旨在检验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处理和评价能力。

实训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训中只起着指导、引导和实时点拨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必须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解释工程实际现象。既体会到了在做中学的乐趣和自我工作的成就感,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考核内容与考核手段“工程化”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坚持“强调过程考核,突出技能考核”的考核原则。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更注重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

综合实验实训考核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前以学生独立实操的形式统一考核,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期间和具体操作过程的表现,随机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一一作答,实训成绩单独计算并纳入总学分中。

课程实验部分的考核采取的是抽签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实验过程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对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控制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和评价能力;考核学生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的认真程度和工作作风的严谨程度。

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减少了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核比例,侧重于对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工程现象的解答、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强度评定、材料的储运等工程应用较多的知识点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反馈

进行了几轮教学改革尝试后,笔者分别在大一、大二和顶岗实习的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就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大家懂得了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重要性;训练和锻炼了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了主动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意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和实践基础。

四、结语

在《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中所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强调、重视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学生养成“多动手”、“勤思考”的学习习惯,主动锻炼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引导、导向和敦促作用;对引导学生尽早形成科学的工程理念、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等均起到了启蒙、引导和铺垫作用;使学生在大学伊始就形成了工程意识的雏形,为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施工实习、顶岗实训等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训练、锻炼和自主提高工程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B13)。

[参考文献]

篇(5)

当前,在中职学校课堂存在一些异常现象,教与学存在较突出的矛盾,如有些教师抱怨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很困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专心,理解能力欠佳,存在较普遍的厌学现象。中职学校课堂互动气氛很不活跃,或无序,效率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更是经常开小差,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较薄弱。中职学校《建筑材料》是探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与加工方法和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检验极其如何合理应用的学科,它是建筑类专业学生重点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本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为今后开展建设工程实践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内容广泛、概念多、专业术语多,而且涉及相关学科也较多,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因而,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付出大量的辛劳和智慧,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训技能。教师要善于研究专业教材特色和学生特点,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能紧紧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认真做笔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就如何做好《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组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探索思考,总结形成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以讲授与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要讲究语言和表现艺术,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还要准备大量专业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以表现材料的震撼,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材料》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均很强的主干课程,教师倘若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本章节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其结果肯定是平淡枯燥,难于让学生上课精力集中,也无法实现引起共鸣,其结果必然是激发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针对课程特点,教师课前一定要花大力气认真备课,大量搜集整理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教学文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第一节课,巧妙的开讲可以让学生感受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建筑材料》第一节课是绪论课,绪论课不仅要讲授课程的知识要点,而且要通过介绍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专业特色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把《建筑材料》绪论课变成展示建筑材料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中地位、作用与贡献的窗口,可以举例说明建筑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起居离不开建筑材料,城乡建设、交通物流离不开建筑材料……一句话人类离不开建筑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好这门课程的意愿和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述建筑材料发展史的时候,很有必要举些著名建筑工程、材料趣闻轶事、建筑大师成长故事,让学生增加专业认同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给学生展示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以及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并告诉这座桥就位于我们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这尊石雕是座落于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举世文明的建筑工程影像资料,例子从介绍北京故宫谈到法国卢浮宫,从介绍上海金茂大厦谈到台北101大厦,从介绍埃菲尔铁塔谈到悉尼歌剧院,从介绍国家体育场鸟巢谈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宏伟壮观建筑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及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类型,让学生真实感受建筑材料和建筑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从课程学习被动、教材内容乏味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第一节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潜心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成效显著。

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巧设课程案例与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课程实际内容巧妙地运用实际工程案例,由教师引导介绍、分析和设计,接着让学生参与,在分析具体工程案例的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学生针对所给的案例材料主动思考,进行比较、分类、分析、归纳与综合,特意安排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透过工程现象看本质,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在于课程案例的设计,应以工程实践所用建筑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巧妙的构思,编制出具有实用性的工程案例。例如,在讲解《建筑材料》中石灰这一章节时,教师但凡设计这样一个案例:教室里使用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有甚于此,在个别部位还发现凸出的放射状裂纹。据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出以下问题:(1)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什么?(2)出现发射线裂纹的原因又是什么?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5至6人分组讨论效果较佳。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表达看法,最后由教师一一点评,进行答疑解惑,告诉同学们出现网状裂纹的原因是石灰在凝固过程中蒸发游离水引起尺寸和体积的收缩,而出现发射线裂纹则的原因则是配制石灰砂浆时所用的石灰中混杂了火石灰。这2个问题学生明白了,又提出新的问题,如石灰砂浆抹面的墙面除上述问题外,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以后,教师又可刨根问底,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在使用石灰时通常必须掺入砂、纸筋等填充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陷入深思,引导学生从石灰的硬化原理中找答案。采用诸如此类的案例教学,师生互动,不断地演绎出许许多多专业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直接感知与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

该方法通过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参观教学、实训教学、直观演示等方法。《建筑材料》课程牵涉知识面广,涵盖了十多个系列上百个材料品种,内容繁杂抽象,概念多,很有必要导入实践教学,建材实验和实地参观能够形象直观地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课程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加深他们对建筑材料性能的理解,有力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试验技能。譬如,在水泥试验中,通过试验测定建筑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然后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通过直观的混凝土试验,学生容易掌握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样制备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和步骤;在沥青试验中,学生掌握了石油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等三大技术指标及其测定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科学安排实验是学生学习建筑材料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重视参观或实训教学。百闻不如一见。

学期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泥厂、混凝土预制厂、建材市场、建筑工地,使之对建筑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将大有益处。在学期末可再次组织参观,使得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往往能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建材知识。如果条件许可,应安排学生到实训工厂或建筑工地跟班学习实践,这样能把课堂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使学生加深对建筑材料与施工、工程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和建筑安全意识。三要重视能工巧匠的经验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筛选在某一个门类有特殊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带着建筑材料实物来课堂现身讲解,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增加学生对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用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尤其要用好多媒体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安排的教学计划,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合适而强大的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口述模式,教学信息量有限,教学效率不高。与其相比,多媒体教学容易表达一般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够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取代抽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直观动态画面,非常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简单易懂,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建筑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而且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看到全部实物,比较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

与其相比,多媒体课件可采用大量的图片信息来弥补这方面不足,例如教师尽可能多地展示各种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石材、墙体材料、屋面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实物照片,吸引眼球,可以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认识庐山真面目”,十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和掌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讲授硅酸盐水泥与掺混合材硅酸盐水泥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一个实例:在建造某水塔时,原设计应用硅酸盐水泥进行滑模施工,意外情况发生了,施工过程因硅酸盐水泥用光,施工负责人不加思索地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代替,更为糊涂的是,没有及时放慢施工速度,这一严重错误的施工方法导致施工中水塔倒塌、人员严重受伤的事故。从这个多媒体视频案例表明: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材料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建设质量与使用功能,也关系到人们健康安全问题。因此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对今后从业相当重要,无知将导致安全隐患或事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发展迅猛,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建筑材料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工程实例,补充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全力以赴使《建筑材料》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刚.建筑材料课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5,24,(3):227-229.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63-02

建筑材料实验是一门与理论课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以及先进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进行性能实验,从而对之进行科学评定,以便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合理的选材。[1] [2] [3]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是将建筑材料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4] [5] [6],建筑材料实验操作技能是建筑各领域如试验员、检验员、监理员、工程技术员等工种必要的职业能力之一,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也都从事上述的工作。作为一所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尤其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还是监理员等工作,都需要掌握建筑材料实验的操作技能。实验室是学校实践环节的重要基地,做好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7] [8] [9],因此加强教学的实验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0]

一、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陈旧

建筑材料是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仍然以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为主,不过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涌现,比如发泡混凝土、相变混凝土、干混砂浆以及轻质混凝土、增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等都在各工程中不断被使用。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一些新型水泥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等也不断被使用以替代原有水泥组分,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对建筑材料实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一些实验方法、国家标准也不断的变革更新,这些都对建筑材料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不但要对重要材料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法不断更新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同时要及时补充新型材料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的学习,并且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顺应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课程预期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做一些验证实验,课后交一份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多名学生一组,并且实验项目固定,以传统的水泥、混凝土各项实验为主,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即可,不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也无法在实验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由于几名学生一组,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此外,通过对我校毕业生调查了解到,学生毕业后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而当面对新材料、新工艺出现的新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由此可以判断传统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综合性实验比重偏小

综合性实验是指运用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涉及多学科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实验技能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实验教学过程。而设计性实验是指指导教师选定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法,选定实验设备并书写实验报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筑材料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指导书就能知道实验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完全处于被动的模仿学习状态,不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当然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建筑材料实验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实验为主,对于新型材料的实验内容很少,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在以水泥、混凝土为主的建筑材料实验基础上,增设了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实验、相变混凝土性能实验和发泡混凝土性能实验,并且还增设了新型装饰材料性能实验。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充分开展实验教学任务,采取必修和选修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基础的、主要的建筑材料以必修形式进行,而对新的一些建筑材料以选修的方式进行,不选学的学生不必书写实验报告,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分组进行,也允许他们进行旁听,如有疑问还可以由指导老师加以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上新出现的、新发展的建筑材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实验指导书中全部的实验内容都加以介绍,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关的知识可自行学习。

(二)增加综合性实验比重

传统的实验任务简单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把原来水泥、骨料、混凝土、砂浆、外加剂、掺合料6项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某个工程需要的混凝土、砂浆配合比2个模块。由原来的分散实训活动改为集中教学活动,增加了实训周,避免了试验的间断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3~5人,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确定实验方法,并且对每名学生在小组的分工加以明确,从而确保在实训过程中每名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另外,为了适应施工现场复杂的环境,在实训中鼓励学生在建筑材料性能测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法测定材料的性能,或者提出一些简便的实验方法模拟国家标准中要求的材料检测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实验改进方法,则给予一定的成绩评定奖励。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有的同学就对抗压强度这个实验提出了简单可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在施工现场使用砂子和漏斗模拟匀加力过程,可以对水泥试块进行粗略的强度测定,虽然这样实验的精度还有待提高,不过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动手能力,参加工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有余力,因此可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虽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在课题研究中仅能起到很小的作用,但是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到工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实验过程中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些实验设备,对一些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由于是一个实际研究课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的学生普遍有一种自豪感,学习热情也普遍较高,从而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改革成效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2011-2012级共约200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测,证明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充分考虑了土木工程专业对材料知识及技能的需要,补充了必要的实验项目,新增了选修项目体系,满足社会需求;二是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三是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四是突出了重点材料、新材料的学习和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密切关注建筑材料发展的动向,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建筑材料性能实验的要求,在对传统建筑材料实验课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课程比例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结果证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工程意识得到了锻炼。

[ 注 释 ]

[1] 张云莲.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5).

[2] 吴华忠.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

[3] 陈兵,吴雪萍,王菁.特色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6).

[4] 李春红,秦怀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5).

[5] 张永满,籍凤秋,康拥政.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型、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9(12).

[6] 王倩.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7] 鄢朝勇,叶建军.《土木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8).

篇(7)

关键词:

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琦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篇(8)

【关键词】:地基处理 差异性沉降 高压注浆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该实训车间场地位于某校区西北角,实训中心由1层车间组成,为钢结构,独立基础,基础埋深2.50m,基础尺寸2.8×3.4m。该场地原有一山沟,该沟呈“U”形,上窄下宽(上沟边位于车间中心部位,下沟最宽约30m),上浅下深(上部自车间室内地面开始,下沟最深处约9m),下沟边垒有毛石挡土墙,挡墙上宽0.5m,下宽2.4m。沟内填土由粉土、粉质粘土及少量石块组成,填土未经压实,部分基础(车间东侧4-10轴,其余作于风化岩)坐于其上。实训中心建成后,由于雨水下渗,坐于填土上基础发生下沉,造成车间变形,填土上车间内地面发生下沉,外侧挡墙未见发生变形。(最好附图)

2加固设计方案

根据地层条件及工程现状条件分析,造成车间基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下填土为新近人工填土,自重固结尚未完成,若不处理,沉降还将继续,完全完成自重固结,需要较长时间。

2.1、设计原理及目的

注浆加固是指利用液压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的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的方式,将土颗粒中的水分和空气排出后占据其位置,经过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岩块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变形小、透水性低的良好的结合体,以满足各类土木建筑工程的需要。注浆加固技术的成败与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等直接相关,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注浆工程的失败。工程问题、地质特征是灌浆取得成功的前提,注浆材料和压浆技术是注浆加固技术的关键。

根据上述原理,浆液加固法可以达到以下目地: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小地基变形或不均匀变形;限制地下水的流动;控制基础沉降;控制土移。

2.2、设计方案

车间填土地基采用注浆加固法进行处理,扩散半径按1~1.2m计算,孔距2m,以不损坏原有挡土墙及原有基础、灰土垫层为前提,主要处理基础以下填土使之承载力提高,压缩性降低,使之自重固结稳定,控制地基在现有荷载下不继续沉降。

a、注浆孔布置

本次设计沿基础周边布设钻孔10个,钻孔间距均小于2.0m,自2.7m以上封孔,同时为减小地面继续沉降,在地面沉降部位间隔2.0m设注浆孔一个,自地面下2.0m封孔。

b、注浆

封孔约24小时后或强度达到5Mpa后采用42.5R早强水泥浆压力注浆,扩散半径按1m计算,每米注浆段的注浆量不小于0.63m3。水灰比采用0.8~1.0,先用水灰比1注浆0.5m3/m,然后用水灰比0.8浆继续注浆至设计注浆量,注浆压力不准超过0.5MPa,流量不大于10L/min。当吸浆量小于1~2L/min或注浆量大于设计值1.2倍,注浆压力达到0.5MPa时,可停止注浆,注浆时每10分钟记录一次注浆流量、注浆压力。

根据场地调查:现地面至挡土墙之间多分布纵向裂缝,裂缝宽1—2cm,为防止地面冒浆影响浆液在底部扩散,施工前,将地面所有裂缝用细注浆管插入裂缝中至地面下1m,用<0.2Mpa压力1:1的水灰比的浆液注满封闭。

c、注意事项

注浆时,随时对地面及挡土墙部位观察,一经发现有冒浆现象或挡土墙位移、基础沉降时立即停止注浆,调低水灰比后继续注浆,以保证地面不冒浆、挡土墙不位移、基础不产生附加沉降,又保证达到设计注浆量或注浆压力为原则。

若单孔注浆量小于设计注浆量50%,可在浆液中加适量减水剂继续注浆。

3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3.1主要注浆设备及材料

注浆泵2台、XYJ-100液压钻机2台、灰浆搅拌机2台、电、气焊机各一台,压力表2个,流量表2个、直径50mm(壁厚4mm)无缝钢管620m、 42.5 R早强水泥、水、减水剂少量。

3.2施工技术要求

a、施工顺序

先按图纸要求施工编号为“1”的孔,其次施工“2”,依次类推施工到最后编号“9”的注浆孔。第一工序未注浆完不准施工下一工序的孔.其中7-9编号的孔,应隔孔施工。

b、成孔要求

基础周边钻孔为斜孔,孔位误差不大于5cm,先用91mm直径钻至2.7m(地面部位钻至2.0m),然后换75mm钻至设计深度,全孔用水灰比为1的水泥浆护壁,到设计深度后换清水洗孔至没有水泥浆,然后把孔内水抽出,下入注浆管至孔底,底部1.5m为花管,花管孔径3mm,纵向间距40mm,横向间距26mm,注浆孔变径处注浆管加止水盘,用水灰比0.45的水泥浆封孔至地表下0.1m,顶部用丝扣与高压注浆管连接,20~24小时后按设计要求注浆。

3.3、施工注意事项在本工程注浆施工中,应以严格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严谨的质量体系来保证工程质量。 a、开钻前,严格按照施工布置图,布好孔位。钻机定位要准确,开钻前的钻头点位与布孔点之距相差不得大于5cm,钻杆度不得大于1°。 b、配料:采用准确的计量工具,严格按照设计配方配料施工。 c、注浆:注浆一定要按程序施工,每段进浆要准确,注浆压力 一定要严格控制,专人操作。当压力突然上升或从孔壁溢浆,应立即停止注浆,每段注浆量应严格按设计进行,跑浆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注浆量满足设计要求。 d、注浆完成后,应采用措施保证注浆不溢浆跑浆。 e、每道工序均要安排专人,负责每道工序的操作记录。 f、每次注浆前,要认真检查安全阀、压力表的灵敏度,并调整到规定注浆压力位置。 g、安装高压管路和泵头各部件时,各丝扣的联接必须拧紧,确保联接完好。h、注浆时不得随意停水停电,必要时必须事先通知,待注浆完成并冲洗后方可停水停电。 i、注浆施工期间,必须有专门机电修理工,以便出现机械和电器故障时能及时处理。注浆现场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劳保用品,方可进行注浆施工。

j、准确记录每孔停泵时压力、总注浆量、吸浆量(l/min)、水灰比。

3.4、检测要求

施工前在车间不需处理基础柱下设基准点2个,在处理的基础上柱内外侧各布观测点一个,注浆前测基准值2次,开始注浆时每半小时一次,注浆完的一天一次,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误差小于0.1mm,并将观测结果随时报知项目总工,当天把资料整理完毕。

4加固效果

在施工过程中,沉降量由施工前每天5mm逐渐变为0.1mm。施工结束后连续1个月观测,沉降稳定。车间上部结构及原沉降地面在经过处理后投入了使用,安装了天车及多台车床设备,自2009年12月完成至今经历了3年考验,天车及车床设备运行良好,达到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篇(9)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要把课程同职业标准相衔接,增强职业吸引力。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而职院校要不断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就需要改革,课程改革就是其中重中之重的环节。

《建筑工程材料》是建筑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较广,涉及面大,知识点多,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性教学补充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性教学,最终达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质、检验以及应用等。也因此,建筑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一些能在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的建筑工程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质量检测等部门从事各类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质量检测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

一 建筑工程材料当前实践性教学的模式

1、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就是将实物或与实物相关的模型、结构、实验过程通过投影、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CAI课件,运用表格、图形,动画,同时结合实物教学,将所讲到的建筑工程材料理论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

2、实验教学法。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集中实训教学法。将建筑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教学单独列出作为高职院校建筑类相关专业的校内实训项目之一。通过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实训,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三 建筑工程材料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1、实践性教学受到多方面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各级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加之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依然处于尝试、探究、改革阶段,因此实践性教学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实践性教学课时有限且不连续,比如在做水泥凝结时间测定时,由于水泥凝结时间较长,学生根本没时间观察到凝结时的现象,往往靠老师的演示和讲授。

2、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老套。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先叙述实验的目的、实验内容,再详细解释设备仪器操作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所讲授的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完全由老师来控制,并且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出兴趣低下,甚至没有兴趣,或者应付了事,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与其他专业课联系较少。建筑材料课程与后续的一些专业课在实践教学中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性较差,各专业课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引起上本专业课内容而忘记其他课内容的现象,从而也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2]。

4、创新不足。建筑工程材料实践性教学往往是按照实训或实验指导书开展,老师讲授、学生操作均按照一步一步的操作步骤进行,没有体现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性培养的要求。

5、单纯的强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忽略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建筑工程材料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不是独立于工程实际存在的,而学生操作的是某一材料的分析,检验等,就业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就职于质量检验、材料检测等职位,大部分毕业生在施工现场难以将所学材料的单纯的分析检验应用于工程实际。

6、在作者教学过程中,建筑工程材料理论课时与实践性教学比例为1:1,比以往加大了建筑工程材料的实践性教学力度,但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要求,实践性教学是在该内容的理论课结束之后再进行,使得学生很难结合理论知识来做试验,所以很多学生在做试验时不知所措。通过建材试验工的技能鉴定考试发现很多学生即便做完了试验,对试验内容也毫无印象。

7、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模式也随之改革。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大,专业建设也随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比如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李红老师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模块”的教学模式改革[3],在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也应该进行探究改革,并总结出一套适合专业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四 建筑工程材料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问题和现状,在我院建筑工程材料授课课时最多的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实施了兴趣+项目教学模式改革试行,现将要点总结如下:

“兴趣+项目”模式中的“兴趣”即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选作实验项目、按照兴趣进行分组,按照兴趣进行实验项目合理安排等,“项目”即将原有的每一种建筑工程材料的若干实验划分为同一大项,实践性教学实施项目组的形式,有项目负责人全程组织安排,老师角色转变为指导教师。

建筑工程材料理论教学大致分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硬性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墙材、建筑钢材、建筑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内容,每一章又有几项实验项目,全书总共有三十多项实验项目,但有些是学生必做的,必须掌握,而有些是有能力或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做,可以我们将所有试验项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必做的,一类是选作的,下面以混凝土这章举例来说明兴趣+项目教学模式。

混凝土这一章实践性教学项目有混凝土原材料检验、新拌混凝土和易性检验、混凝土成型试验、混凝土力学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五项,这五项均为必做项目,其中前四项均为动手操作项目,最后一项为课程设计项目,但均是在该部分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按照原有课程模式下的课程大纲要求,操作项目每项占课时4节,课程设计项目占课时2节,因此混凝土这一章实践性教学共占课时18节,对于总课时84节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学生几乎没有兴趣,也没有创新性可言,基本没有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按照实践性教学兴趣+项目模式的要求,我们把混凝土这章共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为理论讲授。不同于原有教学模式的是,将所有理论教学连续讲授,理论教学不出现断点。

第二环节为参观调查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后,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所有要点,但对混凝土的构成、性质、检验有了一定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前往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联系施工技术等课程了解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于出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参观结束后按照开学初下发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列表中混凝土项目:

某搅拌站按照要求,需生产C30混凝土若干,已知所用的水泥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为40mm,请完成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混凝土的拌制、强度试验等,并出具相关实验报告。

根据上述项目要求,学生自主组织分组,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查阅文献资料,预约项目进行时间、预约项目所用仪器设备、制订项目计划,进程,步骤等。并将项目资料上交至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同意签字后可以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为项目实施阶段,根据所做的项目实施前的准备资料,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按照预约时间安排完成项目,并出具报告单,同时提出项目中可以创新的方面,对于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项目组在上交报告单的同时上交一份项目组对于该项目实施的讨论、会议等记录和项目总结。

所有资料上交到指导教师处后,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并按照学期初下发的项目评分表(包括项目计划、进程、查阅文献、步骤、创新性研究等)进行打分。

四 建筑工程材料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成功之处

1、实践性教学过程充满了学术氛围

通过改革后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向相关专业老师请教,通过项目组内或者和指导教师的讨论,商议书写项目总结等,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术性。

2、期末成绩普遍提高

比较同一专业2009年和2010年两届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可以明显看出,2009年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期末考试有27人不及格,2010年在进行了试点之后的班级期末考试只有5人不及格,事实证明了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带动了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学习兴趣。

3、老师角色成功转换

原有模式下进行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可缺少,分量也较重,学生做实验时候依赖心理很重,老师做,学生看,有的学生在上完实验课后都不清楚做的是什么实验,更谈不上创新,在“兴趣+项目”教学模式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改变了原有有问题老师解答,实验不会了老师负责教会的模式。

4、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

由于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要求去做实验,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此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加之有很多选作的实验为他们准备,他们可以按照对课程的兴趣自由选择。、

5、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加强。

通过参观调查施工现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生将建筑工程材料这门课与其他所学课程联系起来,大大加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做到理论讲授的知识点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学科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讲授的知识来解决。

五 建筑工程材料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需要改进的方面

1、还需要进行大面积的试点

虽然进行了一个班级的试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改革牵扯方方面面,最终要指导教学,因此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试点,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课程建设体系彻底完成后才能进行全院推广。

2、需要与之配套的“学练一体化教室”的加快建设

“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课时,教学场所的限制,不能发挥到极致,因此需要加快“学练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带动理论教学的变革。

3、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完成课程的建设

考虑到其他老师的工作,作者一人完成了前期的试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思路受限,加之试点工作千头万绪,在今后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团队来精诚团结,协作完成这个课题。

作者简介

篇(10)

实训场所的设备、配置、布置、实验条件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符。具体方案如下,一是利用我校现有实验场所和设备按企业的布置、工作流程模拟布置检测工作区,设前台(负责接待、接样及委托单填写)、水泥检测室、水泥砼检测室、集料检测室、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检测室、标准养护室、样品保管室。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有固定工作场所。一个工作场所就是一个部门。二是利用我校深度校企合作单位——广西桂都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部分工作。

1.2班级管理的“准企业”化

一个班级相当于一个企业,教师是总经理、班长是执行经理、组长是部门经理,以小组为团队,对实验员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开发制定职业标准,确定每位学生的职责,务必要求每一成员都要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职责。模拟企业管理制度制订考勤制度、保密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加班制度等,视企业管理制度为班规。模拟企业工作岗位制订岗位职责,视岗位职责为个人操行考核要求。班委好比企业中层,强调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严格按制度对每一成员进行考核。上课犹如公司上班,踏入教室马上要有“准职业人”的思想准备,时刻铭记自己的岗位职责。严格按企业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要求约束自己。同时,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强调团队的力量,时刻明确企业要发展,靠的是团队的合作,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经营。其次,班级管理中注重渗透企业文化概念,让学生知道企业文化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就是所有好的员工都心悦诚服接受的行事准则,是一种“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自豪的想法。它包括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等几个方面,渗透这些概念是让学生时刻铭记企业、自己的行事准则,体现以制度约束,而不是教师的“压”“哄”“罚”,提高执行力,以防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岗位中无法适应,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将来为企业负责,为客户负责。

1.3人才培养目标的“准企业”化

(1)总目标: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赢发展的“实训+项目+环境”的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模式;以工程检测与试验方向建设项目引导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土木工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岗位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建设工学特色鲜明的项目课程和项目化教材;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经验丰富、检测和实验能力较强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培养具备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强的、能适应工程检测行业和实验方向岗位工作的材料员、实验员。(2)具体指标:①继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赢发展的“实训+项目+环境”的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构筑更加紧密的工学结合育人平台。②以材料检测建设项目引导人才培养过程,利用校企合作企业承揽的项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全过程与项目全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做、学、教”一体化,系统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围绕工程检测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任务能力要求,实现岗位任务与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工作环境与教学情境对接。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开发“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重点开发一套工学结合特色鲜明工程检测与实验方向的项目化教材。(4)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检测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实现教师“技师化”。(5)与企业合作将建材检测实训中心建设成满足学生实验需求,融教学、生产、培训于一体的实践基地。

1.4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能力:熟知安全操作规范,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地处理问题;能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等适应岗位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社会能力:工作中具有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工作协作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学习提升能力和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3)职业道德:熟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5教学内容“工作过程化”

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分工,以项目或任务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岗位职能。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要符合标准和规范,检测人员应遵循的原则,坚持检测标准,规范检测行为;保证检测质量;检测工作必须要有程序,有了程序必须要执行,执行过的必须要有记录;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测,不能不做而记、也不能做而不记;不把习惯当成标准、要把标准变成习惯。

1.6考核评价“职场化”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和成绩,更好地激励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强化和渗透企业员工的竞争与责任意识,体现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在课堂中模拟企业人事考核,从工作效率、学习态度、能力考核、业绩考核及满意度等方面制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1.6.1考核目的

(1)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绩效与贡献,实现“公司”绩效的放大和提升。(2)为“公司员工”奖罚提供参考依据。(3)作为“公司成员”提高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手段。直接目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推优、奖学金和推荐就业的参考。

1.6.2考核原则

(1)以提高实验操作绩效为导向,重奖轻罚原则;(2)以定量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客观、公平、公正原则;(3)反馈与提升的原则,即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并对完成绩效的过程进行指导。1.6.3考核组织和责任(1)根据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广泛征求意见,负责制订考核办法,并予以组织实施。(2)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目标任务,给各小组分配工作任务,并根据考核办法对各小组具体完成业绩予以考核。(3)各小组长负责向班长汇报考核情况并提供分析报告,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4)各小组长如实向教师汇报目标达成数据。(5)班长、学习委员对考核结果的完整、公正、合理性负责,教师对考核结果负有监督责任。(6)班委负责组织考核,收集考核资料,进行考核指导,统计考核结果,进行最后的总结汇总,存档。

1.6.4考核依据

岗位职责书、任务目标下达书、工作质量要求、员工考核表和小组互评调查表。

篇(11)

一、传统实训课程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电工实训课情景为:学生在实训专业的木板上安装照明电路的各种电器,并完成导线连接,这种实验性质的课程在教学功能上至少存在以下先天性不足:

第一,整个教学停留在“模糊教学”层面,与行业规范、实际工艺要求等元素脱节。

第二,实训教学是某个技能点的练习,由于没有系统的工作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作的整体规划,最终将被自动化的生产机器所取代。

第三,实训室的环境与实际生产环境差异很大,实训室较安静干净,给人一种较舒适的感觉,而实际生产环境,噪声大,尘土飞扬,这种强烈的反差甚至成为学生第一次参加工作后跳槽的最重要原因。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组织

如何才能将学习任务进行工作化处理,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呢?下面仍然以“照明电路安装”课题为例,举例说明。

1.教学活动1:明确施工任务要求

教师将全体学生组成若干施工小组并派发“照明线路安装”工程任务单;明确此次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解读任务单以及施工图纸。

2.教学活动2:勘察施工现场

教师指导学生列举勘察施工现场的项目内容;学生携带工具到套房进行现场勘察,丈量套房的实际尺寸以及元器件安装位置的尺寸。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学生记录勘察数据,核对实际勘察数据与施工图样的数据,必要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由教师组织汇报本勘察数据及修改意见。

3.教学活动3:制订施工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或资料库等途径查找各种资料;根据工期要求,小组讨论分析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各施工小组汇报制订的施工计划,师生共同点评,并改进。

4.教学活动4:F场施工

各施工小组到仓库领取施工工具,根据施工要求准备施工现场;各施工小组按照施工计划与分工安排,按施工图样施工,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完成线路安装后,使用万能表自检电路,并送电检查。自检合格后,拍摄或绘制电路竣工图,待日后维修用;施工完毕后,做6s整理(清点工具、收集剩余材料,清理工程垃圾)。

5.教学活动5:工程验收

由教师扮演公司工程部人员,对施工项目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单;如果验收不合格,施工小组将结合工程部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正。

6.教学活动6:工作总结,评价与反馈

每个小组完成施工任务书,并向全体师生汇报;教师结合任务完成情况,提出拓展项目,鼓励学生能自行设计并完成拓展。

三、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的优势

照明线路安装的学习工作站是由砖墙和水泥混凝土天花板、地板等构成的毛坯房,学生在这套房子中完成照明线路的布局设计、材料准备、施工与验收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工学结合的学习,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传统实训课的弊端。其优势体现在:

第一,学生的学习经验可以直接化成工作经验,轻松完成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用学生的话来说是“学习有用的实在技术”。

第二,由于学习中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化,学生能更好地接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工作策略,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