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篇(2)

结合医药行业特点,中国药科大学探索出一条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中国药科大学共有89名基地班在读研究生在企业做硕士论文。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认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他们既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企业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这种模式可以在应用学科领域广泛推广。

到企业做论文

从本科入校,张阿琴他们就是学校的“宝贝”,开始吃“小灶”。

基地班是单招班,两个班共60人,教学管理由副校长直接负责。校内选拔名师组成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做基地班任课老师,课程设置也与其他班不同,有三分之一课程重新设计,有15门是精品课程。

实践是基地班培养方案的重点。学校要求,基地班本科阶段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以上。早在本科一二年级时,张阿琴就要和同学去企业参观学习,做调研;三年级要去企业实训3个月,学生进入企业研发中心、GMP车间、质量部等多个部门轮岗,并以完成一项技术工艺改造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三年级本科毕业,按照综合成绩排名,60%的学生直接保研。研究生阶段,张阿琴选择继续留在圣和药业,鉴于她在企业的出色表现,企业也选择了她。企业提供的课题是对该公司一个中药制剂进行主要成分分析与药效评价。她有两个导师,“企业导师”指导做实验,遇到疑难问题找“学校导师”。

一开始,学生、家长都不理解,到企业做论文能保证论文质量吗?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长林教授说:“研究生现在属于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才是研究型人才。

研究生就业的方向大多数是面向企业,在企业做课题更适应学生今后的发展。”

“基地班的学生研究生论文都是结合企业做的科研项目,既有创新,又很实用,比校内培养研究生的要求更高。”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徐晓媛说,联合培养的企业都是医药行业世界500强、国内50强,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能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点的科研课题,导师都具有博士、副研究员以上的学历和职称。

“他们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

中国药科大学的目标是,把基地班学生培养成医药行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对于基地班保研,学校制定了一套新的选拔评价机制,学习成绩只占一半,综合素质占20%,企业创业实习成果占30%。学校按照自由申报、综合排名、企业面试等程序,确定校企联合培养对象。

联合培养是个新事物。对企业来说,他们更习惯于招收现成的技术人员。“能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培养企业急缺人才……”学校到各家合作企业游说,陈述联合培养的种种好处,几家企业终于答应尝试。

一家企业接收了一批学生实训。第一天,学生弄断一根线,企业负责人很不高兴,当天就想把学生退回去,但3个月下来,企业就想把学生都留下来——企业很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从产品研发、生产、申报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能力,希望他们毕业后能留在企业工作。

在联合培养中,一批优秀学生涌现出来。孙晓泉,是上海中科合臣股份公司联合培养生,在读期间承担了12项研发课题和1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经完成研发和中试,一年就为企业创收近千万元,孙晓泉毕业后担任了该公司研发主管。夏鸣,江苏先声药业联合培养生,完成一个三类新药研究项目,成为企业科研骨干。

目前,基地班已经有56名研究生毕业,大多数留在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先声药业陈荣博士说:“他们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完全可以单独组建一个实验室。”

高校企业学生“三赢”

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提供经费、场地、科研课题。看起来,企业吃亏了,实际上,许多老师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和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交流,成为企业高参。

学校成了企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校企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如,周长林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在南通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核苷酸的研究,他也在该公司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篇(3)

刘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抗病毒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和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合成与心脑血管药理活性的研究,并已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的合理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方面,主要基于病毒(HIV、HBV、HMV和FluV)生命周期的分子生物学过程,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或蛋白等靶点结构,通过计算机辅助,合理设计药物、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开展HIV-i逆转录酶的非核苷类抑制剂、核苷类及其大分子缀合物的前药研究,HIV-1侵入过程病毒gpl20吸附抑制剂和辅助受体CCR5拮抗剂研究,HIV-1转录过程Tat-TAR相互作用、Rev-REE相互作用抑制剂的研究;同时开展HBV侵入和包装过程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抑制剂研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DNA聚合酶为靶点的抑制剂研究。

在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与心脑血管药理活性的研究方面,主要开展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抗缺血、抗血栓、抗血脂、抗氧化损伤等心脑血管活性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中药川芎活性成分川芎嗪、川芎咔啉碱衍生物的结构修饰研究。

刘教授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积累,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在Bioorg Med Chem Lett、Bioorg MedChem,Chem Med Chem,Curr Med Chem,Curr Pharm Des、Mini Rev Med Chem、Arch Pharm,Arch Pharm Res、CurtHIV Res,Chem Biodiver、Antiviral Res,Heteroeycles、Molecules、Chem Biol Drug Des,Drugs Future,Chin Chem Lett,中国化学、有机化学、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主编《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6年12月)、主编《实验室有机化合物制备与分离技术》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1年2月)、主编《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教程》教材;参编《分子核医学》《现代生物医学示踪技术》等专著6部。曾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05、2010);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授权14项:曾获2001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04山东省优秀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2004年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奖、2002年山东大学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7年山东大学十大优秀教师、2009年度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2010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他的研究成果曾经被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作报告10余次;开发了头孢地嗪、泰诺福韦酯等多个仿制药物,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研制的抗艾滋病新药“AZT-PEG缀合物”、抗流感新物SD-11,抗血管性痴呆、抗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川芎嗪衍生物DLJ14和B2”等多个候选药物与多家企业分别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目前均处于临床前的研究中。

篇(4)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篇(5)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4] P L Majumder.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aunaea nudicaulis:C-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araxasterenes and Pseudo-Taraxasterenes[J].J Indian Chem Soc,1982,7:881-883.

[5] 凌 云.蒲公英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24.

[6] 石 钺.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1,28(1):43-46.

【摘要】 目的 研究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及聚酰胺层析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还阳参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Ⅰ)、β-谷甾醇(Ⅱ);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Ⅲ)。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为首次从还阳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lwii

NI Yan, LU Fang-jin, HAO Xu-liang, et al

Shanxi Academy of TCM,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篇(6)

    2000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2]与《科技查新规范》[3],这些法规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准则,促进了查新工作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开展。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目前的查新需求和查新机构的运作模式下,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中医药科技查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影响中医药查新报告质量的问题

1.1.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过程中。客户在《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查新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二是出于对项目的技术保密,不能如实填写具体内容,对主要查新内容表述含糊或采取回避;三是用户对委托过程不够重视,委托人不是课题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准确交流。

1.1.2  查新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新工作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查新、检索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中医药文献查新人员来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查新队伍良莠不齐,查新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现代化设备运用的技能缺乏,外语能力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部分中医药查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未能全面具备中医药学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有欠缺。

1.1.3  检索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制度和习惯的原因,许多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文献,以及未公开和出版书籍及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均不在被使用的数据库内,因此,检索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和不完整的,由此在做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4]。

1.1.4  对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忽视 

由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较为不足。目前,国内对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这两种查新形式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科研创新性程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说明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检索水平和意识有待提高[4]。

1.2  对查新报告作用大小的争议

    查新报告仅是从有无文献报道的角度来报道项目的创新性,而立项和评奖需要考虑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推广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查新只是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5]。

1.3  中医药查新的规范化问题

    查新人员、设备、资源、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查新的质量[6]。查新报告的格式、用词描述准则等,不符合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的规定。各个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化。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的首要问题。

2  关于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

2.1  改革查新工作的管理方式,加强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

2.1.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 

要向客户说明《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的重要作用,打消其疑虑,使其能充分表达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方法等,积极配合查新工作。

2.1.2  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

2.1.3  加强审核,确保审核质量 

审核人须由具有丰富查新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审核过程不能流于形式,要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2.1.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查新工作的质量。

    总之,要加快建立各种查新咨询规章制度,健全查新咨询的管理体系,并加强执行力度。

2.2  加强查新机构的改革,顺应形势的发展

2.2.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利用因特网建立本单位的主页,实现各机构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中医药查新咨询网络服务体系,以适应医学查新咨询的发展[7]。

2.2.2  改革单一的服务模式,实施多样化服务

 

充分利用查新咨询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势,实施多样化的医学信息服务;建立市场反馈机制,追踪所查课题的市场效应,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查新咨询工作,体现其市场价值。

2.2.3  加强宣传,增强与外界的联系 

以讲座或培训班的方式定期分批在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中普及查新知识,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提高其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其在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过程中查新的自觉性。

3  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增长,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既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又要保证查新的质量,这就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查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查新机构要变以往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查新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益,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313-314.

[2]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s].2000.

[3] 国家科技部.科技查新规范[s].2000.

[4] 施 毅,徐清河.中医药科技查新的作用与趋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15(10):747-74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