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入党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入党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入党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上午第一节课考数学,数学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第二节考英语我最害怕也是最担心的一门课程,老师发下卷子说:“广播播放听力部分的题目,”广播开始了,让我听不过来觉的有点快,接下来第三节考语文……。

总之,我决定在期末考试之前一定把听力练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四年级学生期中考试后心得体会范文总结

学生期末考试心得体会例文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心得体会

期中考试感想

公务员考试培训心得体会

计算机考试实训心得体会

数学期中考试反思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反思

我让学生写“考试分析”

期中考试的总结和反思

期中考试反思

最新入党培训的考试试卷及答案参考

篇(2)

一 高校辅导员存在的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高校辅导员角色”是指处在高校教育系统中的辅导员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辅导员期望的行为模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可以得出,高校辅导员应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被以下几个方面所困扰。

1. 职业角色不清晰。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理应将辅导员定位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然而,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定位一直没有深入人心: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支队伍往往是有教师其名而无教师之实,各高校的政策都偏向于教学方面,辅导员在与教学老师工资、发展前景等方面处于劣势。以X学校为例,该校辅导员既不属于教师也不属于行政,辅导员不按学历、职称定薪酬;在某次学校进行薪酬调整时,辅导员薪酬上调幅度分别为教师和行政人员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辅导员不得转入教师岗。

2. 角色模糊还表现在自我定位不清晰,笼统理解学生管理者的涵义。大多数辅导员为应届毕业生,在没有管理经验情况下直接上岗,并很少受系统的职前培训;入职初期多是凭借一腔热情和观摩老职员的工作。以一位新生辅导员为例,自接待新生工作至学生毕业,辅导员的工作涉及部门有:招生办、学生处、学籍科、教务处、教材科、后勤处、宿管科、校办、膳食服务中心、团(党)委、保卫处、校医院、就业指导中心。日常工作涉及:新生入学教育、校园安全教育、文明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学习、主题班会、职业规划、奖助学金评定、班(团)干部培养、入党培训等一切工作都与辅导员有关。这种现实境况造成的角色模糊增加了辅导员的职业困惑感。

3. 职业角色矛盾冲突。高校辅导员作为校领导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性遇到角色冲突的窘况。如催缴学费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一,很多学校将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欠费情况与其工资挂钩,但学校为了其声誉又会要求辅导员不可因催缴学费而使学生对学校有看法,尤其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是其第一位的关注点。如果催缴不利,辅导员本不理想的薪酬将受到影响,如果严格催缴实在与真心关爱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的职业守则所不符。如果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是服务的话,通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工作将被包办式的服务所替代,实现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教育目标将如何实现?在这些直接性、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的矛盾冲突中,高校辅导员甚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4. 职业角色超负荷。现在高校普遍要求辅导员24小时开机、随时着手处理可能由各个处室下发的相关学生工作、走访宿舍、定时与学生谈心、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程度、特长爱好等了如指掌;各种工作记录、报表、材料备案等充斥着辅导员每一天的生活,在这些日常工作中除了精力的消耗外也无不消耗着辅导员的财力和物力。为达到教育部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以及调查研究能力等,辅导员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许多人认为辅导员主要是张张口对学生进行说教,使辅导员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人弗鲁顿伯格提出。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需要的持续的情感付出,由于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工作倦怠。由辅导员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由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概念、职业地位、职业社会认同、职业公信力的不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不显著到显著地产生职业倦怠。

1.生理表现。辅导员的职责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界定,其工作内容之繁琐、工作时长的不确定性使得辅导员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低、饮食不规律,根据笔者四年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亲身体验和与同事交流发现,辅导员极易出现有头晕、头痛、体乏无力、神经衰弱的状况。有些高校要求辅导员工作日住校,对于已婚辅导员来说,很难协调好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时间以及对家人的照顾,而且家人很难理解和接受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实际生活中确实会引发家庭矛盾。现代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不再对教师的教导完全报以权威式的服从,在娇生惯养的成长环境里相对而言比较我行我素,甚至挑战对他们的管理。一方面辅导员会因对家庭付出太少而自责,又会因得不到家人理解而无助;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辛劳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困恼。这些都会令辅导员性情变得急躁、也不乏有抑郁倾向。

2.情感倦怠。辅导员入职之初,满腔热血,由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体验着学生对其尊敬的幸福感的同时也会自主增强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但当感受到“保姆式的服务”远不及任课教师的薪资待遇、认可程度、提升空间时,负面情绪膨胀。尤其当所带学生毕业时,那种自我感觉的“感情浇灌的果实”的远离与不复存在而带来的失落感常常令辅导员产生职业价值的怀疑和否定。这种不良情绪的体验会在无形中降低工作热情,甚至滋生消极怠工的想法。

3.工作执行力的倦怠。高校的评价机制比较看重教学和科研,辅导员工作繁琐细碎,其研究能力和时间难以形成理论实践成果。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感受是“领导口头上说重要,处理学生问题时需要,论成绩时不必要。” 与当初积极主动地发现班级问题、挖掘学生需要的工作点相比,工作执行力的倦4.怠表现为消极被动地应付工作。

岗位动摇。当职业倦怠引起的不适不能得到有效的排遣和解决,辅导员会产生离职的想法,会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但现实证实,真正离职的辅导员并不多。正是由于很多辅导员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明确;工作过程中已逐渐偏离所学专业;繁琐、宽泛的工作范畴导致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自我提升学习时间不足等现实原因造成高校辅导员虽因倦怠当前岗位而动摇,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清晰的目标而果断跳槽。

三 思考和建议

职业倦怠既不利于辅导员身心健康也有碍于辅导员工作实效。对于这些现实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对于辅导员工作范畴、岗位职责要有明晰的界定,一方面为高校对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为辅导员提升职业、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找到明确的路径和方向以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2.高校要认识到辅导员角色边界和职责范围不同,应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职责分开、对辅导员的考核应该从是否有胜任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实际的工作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重视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出现学生事务专业的行业协会(ACPA、 NASPA),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学生事务专业发展,并出台了专业辅导人员的培训标准和作用的全国性文件。在大学里开设了辅导咨询的专业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课,还要学习辅导的原理与方法、测验和评估方法、辅导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相比之下,我国各高校对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养明显不足。高校在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分配时应尽量考虑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依据笔者了解证实,在和辅导员自身一致或相关学科的院系更能提升自我效能感。

3.辅导员要对自身的职业岗位价值有理性认识。与任课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能通过试卷得到劳动成果验证不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工作成效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辅导员不应未能看到自身工作的“实际”价值而有失落感。辅导员要有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理念。工作模式应从传统的 “管理” 型向“教育・管理・培养”型转换,实现管理目标向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转变。另外,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总结工作经验;利用好工作心得体会,这能够在工作中实现应从经验型向科学研究型转换,也可以像任课教师一样拥有研究性成果。最后,辅导员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精力分配,适时多和家人沟通,给与家人应有的关爱,取得他们对工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崔贞琼.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出路[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1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R].201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