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构建可以迅速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知识深化学生对课本死板生物知识的理解,不仅可以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理解能力[1]。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与所教知识相关的现象,归类统一编排授课教案,并运用循序渐进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生物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轻松有趣的生活常识,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在教学前准备充分的授课材料,调查文中“粮食问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内容。首先,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粮食问题及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我国面临粮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国面临粮食问题的原因。其次,根据学生对粮食问题原因的讨论结果,教师可简单分析学生提出的观点,引入本节教学中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依次介绍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贡献。最后总结本节重点,举例说明近年来各大生物学家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论点,表扬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
二、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结合实验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中应用较普遍,但大多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偏向严格遵守实验环节,应付高中生物实验考试,对学生自身动手造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厌烦、恐惧高中生物实验[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争取让每位学生都了解到生物实验操作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与实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DNA的结构与DNA的复制》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手动观察细胞中DNA的结构与复制。第一,教师在实验前可向学生介绍DNA的概念及其对生命体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课堂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并详细介绍实验室操作准则,要求学生遵守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安全手册。第二,教师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时常走动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发现违反实验造作规范安全的学生应予以制止,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实验乐趣。第三,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发表课堂内容认识与实验心得,总结DNA结构与复制实验结论与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范围,使常规教学中无法呈现的资料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影像教学资料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初中与小学教学中应用愈发普遍,大多学校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4]。由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内容或新的进展,以扩大其知识面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传统的讲座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但这往往要受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使广大学生受益。进入21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讲座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的传播,一些与中学教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何制作和拍摄出一个成功的专题讲座呢?
1 专题的划分及分工
“高中生物专题”讲座主要针对高三的学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三的二轮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中生物专题分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细胞代谢”、“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变异与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和免疫”、“生物与环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
2 专题的制作过程
2.1编写体例的确定
在专题制作前,相关人员集中开了一次研讨会,会上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编写的专题材料,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此次专题的编写体例,具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点展示”,主要是对照最新的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简要说明该专题的考点及其高考等级要求;第二部分是“近三年高考江苏卷考题统计”,主要是比较一下近三年来江苏高考卷考查了该专题的哪些考点,分值各占多少,题型是什么等;第三部分是“考点分析”,就是对该专题的考点逐一讲解,每个考点下面依次细分为:内容分析(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求具体展开)、命题方向(内容包括从哪几个方向命题、近五年高考题展示、答案及解题思路点拨、规律指导等)。
2.2专题教案的编写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通晓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专题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编写专题教案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并重;紧密关注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与第一轮复习紧密衔接,引导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知识理解、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笔者负责的“变异与进化”专题为例,首先是按照编写体例构建好专题的框架,接下来就是寻找素材,积累资料,准备的资料有: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0年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及学习要求》、《世纪金榜》(延边大学出版社)、《5年高考3年模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此外由于专题编写过程中需要引用近五年的高考题,所以先是通过网络收集了2005-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word版),然后对属于“变异与进化”专题的高考题进行了整理和汇编,这也为教案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编写专题教案时应该多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多与同行朋友切磋交流,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案,当教案完稿后还需对其反复修订、校对,防止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其他错误。
2.3讲座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提出需做到几点:第一是课件要统一使用模板,该模板的特点是底色较浅,布局简单,长时间观看眼睛不易疲劳。第二是对课件的字体和字号作了严格规定,大标题字体为华文楷体(加粗),字号为44号;小标题字体为宋体(加粗),字号为3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字号为24号。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目的是为了保证拍摄后的图像清晰以及课件的容量大小适宜。第三是课件的内容要和教案保持一致,不能出现错别字、图片模糊等问题。第四是课件总体要以简单为主,花式不要多,色彩不宜过多,要考虑色盲及色弱的学生能看清。
3 专题讲座的拍摄
我们利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这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每节中各个板块间的逻辑顺序不是很强,但大部分板块都与“课标”的目标有一定联系,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我们应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根据编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补充和修正。每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不同,编写的教案也千差万别,但我们的相同之处是备课的时间大大增多了,比以前更累了。可是。我们还是“爱你的”,因为只有你才能为我们提供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和条件。
二、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高中的关系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有两个突出的变化:(1)既重视结论性知识又重视过程性知识。这是第一次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强调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变化;(2)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观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10大主题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或核心主题。这“10大主题”和“三个必修模块”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我建议:
1.注意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和补缺。高中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并经常到初中听课,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状况的基础。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好高中教学的起点,并及时补缺。然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地组建生物教研组,把初中和高中的生物教师安排在同一教研组,切不可分开,否则,教研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还有,高中教师最好能下初中任教一轮,再上高中效果可能会更好。
2.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和递进。高中侧重于思维探究和自主探究,更注重科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注重假说、演绎、系统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初中侧重于验证实验、技能训练和引导式探究,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训练。
三、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模块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模块教学也有不利的因素,如:1、模块间的知识内在联系被削弱;2、模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每个模块课时相同,而选择内容的量与度却很难把握;3、遗忘问题,不同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内容有时要等一个学期;4、教师与设施的问题。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建议:(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教学,把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必修模块选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以及技能、方法的形成,都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前提;(2)不要忽视选修模块的教学,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四、处理好活动与讲授的关系
实现“教学有效性”是每个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有效的标准呢?所谓有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实际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不光是指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所谓有效教学是立足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以这一目标为指导而确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生物学科作为高中一门必修课程,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的一份子,因此,努力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当前生物教学活动讨论的重要论题。那么,从教师的角度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备课
教学活动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算起,而是从课前的备课活动算起,教师课前备课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要想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从备课入手,摈弃传统的低效、无效的备课方式,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备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备课观。长久以来,很多教师都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而教案的模式也被固定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这样几个步骤和内容,并且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常常依赖于单方面的预设,几乎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感受,这样就使得教案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在教案主导下的教学活动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备课,我们要一改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备课理念,把“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备课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理念下的备课效果才能保持其有效性;其次,要适当调整备课内容。在以往备课等于写教案的理念下,很多教师的备课内容往往局限在钻研教材、教参上,而忽视了教材、教参以外更重要的内容,如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不同学生之间具有哪些差异性等。因此,为了保证备课的有效性,教师要对备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备课活动。例如,在备高一的课时,可以把重点内容放在基础知识上,而到了高三阶段,就可以添加一些类似于时事点评之类的教学环节,以适应高三学生日渐成熟的分析洞察能力;最后,要重视备学生。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信奉“拿来主义”,喜欢把优秀教案拿来直接抄,认为这是一种最省时而高效的方法,然而,这些教师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备课的对象――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备教材、教参,教师一定要重视备学生。教师要用心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班级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出来的教学方案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却是最适合学生的。
二、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前导入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启示环节,这个只占据三五分钟的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课前导入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为新课讲授作铺垫等诸多作用,因此,要想提升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设计灵活有效的课前导入是必要之举。记得笔者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为了能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关于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的故事,故事的引入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围绕着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又创新地给出了其他的生存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把玉米作为种子种植,然后等待收获以后再吃玉米,还有的学生提出用玉米喂鸡,鸡蛋孵小鸡以后再吃小鸡。伴随着学生各种奇思妙想的生存策略,关于能量流动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就这样,有了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接下来教师再进行新课的讲解,学生不但更容易听得懂、听得透,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地提升了。
三、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能够发生“有机的化学反应”,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知识建构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心态下才能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多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经常采用这类语言,如“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样可以吗?”等,类似这种以“你们”为出发点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习惯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这样容易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可以刺激学生发言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无疑帮助巨大。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问题对思维活动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课堂上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瞬间激荡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努力用有价值的问题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在讲“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在学生理解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以后,就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子二代中出现矮茎?为什么F2中出现三比一的性状分离比?这些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逐一设计的,通过思考子一代出现高茎的原因,可以引出显隐性性状的概念,而通过思考子二代中矮茎性状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性状分离的概念,最后一个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在这些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也一步步打开,并逐渐深入问题的中心和实质,很好地起到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五、巧用语言技巧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媒介,教师讲课时的语言风格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一旦懂得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细胞间的通讯”时,关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传递”“通道传递”“分子信息传递”这样三种传递方式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起来常常感到较为困难,为了突破这个思维难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笔者就采用比喻的方式把“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传递”方式比喻成“面对面交流”,把“通道传递”比喻成“打电话”,把“通过分子信息传递”方式比喻成“写信交流”。经过这样生动直观的比喻,原本还显得有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瞬间变得清楚明了,学习的难度显著下降。经过这种生动的语言诠释,学生不但理解起来更加轻松,而且也不容易遗忘。
教学有效性并非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口号,它是基于教育活动目的本身而诞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生物教学大纲,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的生物教学活动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以期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推进生物教学有效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冯梅春.浅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09,(26).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在我区已经三年了。三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提高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验,大多数教师自己都不会做,更难以指导学生;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对不少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构成了挑战。就必修模块来说,虽然在知识内容上从总体看不比原来深,但是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要求明显提高,增加的内容也不少,而绝大多数教师在大学学习时很少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在科学方法论等科学哲学素养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实验技能、专业知识和科学哲学素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一方面要靠继续教育院校组织在职研修,还要靠自身自学来提高专业素养。
二、课程资源匮乏的应对办法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等不足以支持新课程的要求;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足,导致许多实验不能开设。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就探究活动而言,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动并不都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的。如何取舍,关键看课标。凡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活动,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活动,是建议学生做的,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来代替。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未列出、只在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按照课标的要求,必修模块必做的探究活动有: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做上述六七个探究活动是不够的。在做好这些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选取更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做。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利用颜色反应对有机物进行化学鉴定这样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应当尽量让学生做;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两个实验都是培养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技能的,其教育价值与上述必做实验“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比较接近,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此外,师生所需要的教材配套教辅资源如参考书、教辅用书、电子音像出版物匮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老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应当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在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当重视利用互联网搜集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人教网生物栏目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有电子版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其中的电子插图可用来制作课件;有专家写的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文章,教师写的教学经验体会、教学设计和教案;有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各地的阶段性考试题、会考题;有教材编者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答疑,等等。第二,应当重视挖掘利用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资源,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实际案例。
三、合理调整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六个模块都应当开设36课时。每个模块一本教科书。许多教师反映,36课时讲完一本书非常紧张,有的学校只好采取加课时的办法,甚至周末也上课。有的教师说,知识都讲不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搞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教材内容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短期内不会有大的调整。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教材减少内容。课标是依据课程方案制订的,课程方案对每学科的模块结构和课时都做了规定,短期内也不可能调整,因此,也不能寄希望于增加课时。
课时紧张反映的是一定的课时与教学内容总量之间的矛盾。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在哪里?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教材中知识性内容虽然在局部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并没有增多。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之所以增加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与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密不可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方法的领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设计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培养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条理念,要求教材将知识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过程中来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由此可见,教材增加这些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由此造成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的方案。(上接57页)四、加强对新教材的理解提高生物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新课标教材的推出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大家普遍反映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不少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感到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跳跃性大。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包括《从生物圈到细胞》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两节。有的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安排这一章,认为应当像以往教材一样,一开始就讲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有的教师不理解第一节的两部分内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觉得二者之间是隔裂的,跳跃性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新教材的知识体系。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11-01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众所周知,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界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与现代的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医药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高中学生,适时地普及和强化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就有可能会给未来的生物科学领域内鼓励并推送出更多的有所研究和建树的生物学人才。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现在正值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推广阶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一、正确理解和执行新课程的授课标准和目的要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授课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细微的差别,这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应该注意到的。教学大纲强调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也明确突出了主客体互换的素质教育原则。既然新课标突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度如何,那么作为生物教师,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些具体的要求呢?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强化对新课程教学策略的认识,从而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生物课程涵盖了生物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在这些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内容中,有许多是较为抽象的内容。讲授策略则对于描述复杂的物质有其优越性,在解释大量的事实、数据以及概念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在此基础上,“讲授、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仍将是基本的教学策略。
1.切合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授课可以替代不必要的实验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知己知彼,不但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因为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生物学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切合学生自身的生物学功底和素养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的。在备课阶段,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情况,判断他们已有的生物学素养,掌握他们所学习的其他课程的内容和水平,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更好地控制教学难度、教学要求,设计启发式的教学活动。
2.充分备课,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
备课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打无准备之仗。好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教师在授课时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时,要有尽可能严密的学科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顺序安排。但是好的教师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遵循着备课教案来上课,殊不知课堂上还会有很多的突发因素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时在授课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提问,可以让教师趁着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冷静地决策课堂上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另外课堂提问还会有很多积极的教学效果。在问题的设置上,开始可以是简单、低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提出理解、运用、分析等高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猜想、确定解决方案、提供分析数据,最后让学生具体分析解决。教师也要安排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开始讨论时,不宜占用过长时间,在学生暂时不能得出正确结果时,正好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力。使用其它版本教材时,教师需要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引入课题。
3.合理布局使用教具演示手段
利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能使用直观手段时教师要尽量使用。在直接观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挂图、投影片、幻灯、电脑动画、录像、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可利用开学前对自己上学年教学中采取的教法进行仔细反思,包括自己当时备课时对学生的了解程度、问题的设置、各种直观手段的运用情况等。直观教具的运用与提问的水平,能明显提高“讲授、演示、实验”教学策略的使用效果。
二、正确理解和开展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主要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笔者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曾探讨并实践过研究性学习,但到了高三,由于应对高考的需要,对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所偏废,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注重终结性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好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会有效地排除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厌学情绪,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生物学,也能为高校生物系提供后备生源。
三、走近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
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是教与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想寻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就要放下身份,走近并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最好和学生形成良师益友的和谐关系。实践证明,失败的教学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普及和提高,信息技术确实让课堂更有趣、生动,容量更大,但也存在问题,如多媒体课件往往停留时间短、运用不当,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板书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课堂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完全摒弃了板书这种教学手段,整个课堂就在幻灯片的翻阅中完成,板书凌乱,甚至没有板书,这样的课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一、板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上课前会精心准备教案,定位教学重难点,寻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但教案是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看到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上课时,通过板书就可以很精确地定位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了。
2.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纵观现在的课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预设课堂而生成的,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对象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没有办法完全预设。板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课堂的深入不断呈现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如果发现板书有不恰当的地方,可以恰当修改,最终为教学目标服务。
3.为师生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无论是传统的文字型板书还是图文并茂的板书,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板书构建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江苏的高考试卷阅卷实行电子化阅卷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字迹是否清晰,表达是否严谨、简洁,对分数的获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平常上课时,板书随便写,随便乱画,那么学生也会模仿。一节好的板书,不但内容美、造型美、文字美,也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板书的构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身教”应该大于“言传”。
二、生物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
1.以教学重点为切入口
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课堂和学生制订的,每一节内容都有对应的教学重点。面对一节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往往有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不能深入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会采用在课堂开始时用幻灯片的形式投影聚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如何能更突出重点知识呢?我们可以利用板书,更加突出教学的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的一节内容,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很容易混淆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等运输方式的条件,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见图1)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因为板书在课堂中存留的时间长,学生参与了板书的构建(箭头是由学生构建的),并记录在册,所以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在做题时就很少犯错了。
■
图1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板书设计
2.以教学情境导入为切入口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意义。情境教学为现在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但目前情境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创设情境过多地追求新、奇、趣的,目的过于侧重引入新课等。笔者认为,既然创设了情境,为何不有“始”有“终”?既然创设了情境,将知识融于情境,那为何不让学生印象更深刻一些,当想起这些情境的时候,就关联出相关的知识呢?所以,笔者在人教版必修1《细胞的分化》的教学设计时,将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作为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情境,将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两大重点内容融于其中,并在副板书(见图2)中体现,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图2 《细胞的分化》板书设计
3.以科学史为切入口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有多处涉及科学史的教学,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等等。笔者认为,对于科学史的教学不在于学生记住科学的发现历程,而在于学生对科学家百折不挠、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的感悟,对科学家团结合作精神的学习,对科学家研究思路的模仿和研究等等。对于科学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回顾,而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模仿、领悟科学发现的真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1的一节内容,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材料,步步引导、设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在黑板上构建了生物膜的物理模型(见图3),这样的板书有别于传统的“文字型”板书,但利用科学史,让学生参与到板书的构建中,对学生而言,不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
图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板书设计
4.以教学主线为切入口
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始终要有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其中,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理清知识间的关联,构建知识框架,在复习课中尤为如此。一个现代教育实验研究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的口授办法,仅让学生听,3天后的记忆率为15%;采用观察的办法,仅让学生看,3天后的记忆率为40%;若视听结合并用,3天后的记忆率为75%。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将教学主线转化为板书。在人教版选修3《胚胎工程》专题复习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板书(见图4)。这样的处理将本章所有内容贯穿其中,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脚手架”。
■
图4 《胚胎工程》专题复习板书设计
5.以探究活动为切入口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同样注重探究活动的开展,它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在一次作物育种的复习示范课上,开课教师围绕着5个活动展开课堂教学,即:(1)如何发现并保留优良的变异?(2)如何优化组合,培育作物新品种?(3)如何循序渐进,培育多倍体作物?(4)如何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培育作物新品种?(5)有没有哪一种育种技术可以移花接木,实现生物体的定向变异呢?选择了6道例题(见图5),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作物育种的应用。
■
图5 《作物育种》专题复习板书设计
总之,不管从什么样的切入口来设计板书,我们都要明确,板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是板书最原始的功能。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强化基本功,以自身严谨的态度去完成教学板书的设计。朱绍禹先生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要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设计好一节课的板书,一堂好课便已成竹在胸。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94-02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信息传递的优势,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何将生物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多媒体的特点。
1多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的基本特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存储容量及信息处理能力巨大。
可以同时处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多媒体计算机利用文字压缩技术,在一张直径为12cm光盘上可以存放几百兆至几千兆的信息。 一张光盘外观与普通激光唱盘没什么区别,但它的容量却是巨大的。例如:一张"植物百科全书"光盘,有关于近三千种植物的资料,其中包括每种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活环境、分类地位、外部形态、花及种子结构及食用、药用等价值的内容。在一张"鸟类百科"光盘内,不仅有文字说明和语言的介绍,还有各种鸟的飞行动画和鸣叫声等。对教师而言,一个1G的U盘可以装下一个学年的电子教案及课件。这样的话老师比以前要方便的多。
1.2直观性。
是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通常的直观手段有挂图、标本、模型等,而多媒体教学又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直观教学手段。
1.3交互性。
所谓交互性,即"人机交流"或"人机对话",以往的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多媒体不仅可以单向传授知识,还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中未搞懂的知识内容提供辅导,例如:学生对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不清楚,可利用人机对话的方式,给学生做个别辅导(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2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笔者所在学校所有教室都已安装多媒体一体机,本人对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及本校的生物教师进行大量的访问,对访问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得到以下几点:
2.1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
在教学的视觉特征方面,教师的语言讲解变为大屏幕演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变得更为清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在调查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屏幕的板书十分清楚,容易辨认,解决了以往教师板书字迹难以辨认,或由于字小而使后排学生难以看清,或由于黑板反光而使边坐的学生看不清的问题,改善了听课效果。
2.2反映教学内容的动态特征。
多媒体能动态地展示各个变量的变化情况,随着程序的执行,变量的值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前教师只能板书示意,口述变量变化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演示变量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许多复杂概念不言自明,变静态为动态,改抽象为直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3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看演示实例,又可以听教师分析,从而加深了印象,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利用计算机采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施教,使各种生物现象和过程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增强了理解能力,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久,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2.4课堂信息量加大。
调查显示有61.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比常规教学的课堂信息量要大,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这种方式无需写黑板和在黑板上画图,也无需擦黑板,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由于教师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导致教学过程可以节省时间,使教师可以准备更多的内容、更精美的画面、更准确的实例,从而确保提高教学效率的提高。
2.5方便、快捷和准确。
通过调查发现,80%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传统的黑板教学不仅达不到如此完美的教学效果,粉笔灰尘还损害教师的身体健康。有了多媒体,教师将不再辛苦地耗时费力去绘制复杂的表格,也不再担心手绘图形的误差将导致歧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与之相配套的应用软件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容易。
3新课改后教材内容与多媒体的结合
从内容方面看,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特别是在图表、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渗透、探究学习三方面更为突出。
3.1图文并茂,直观拓展。
据初步统计,仅新教材的必修本中有图表200余幅,包括实物图、坐标图、生物结构模式图、生理过程示意图、遗传图解及遗传系谱图、生物技术流程图等,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把教材上的一些图片运用多媒体技术变现出来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使他们记忆更加深刻。
3.2体现人文,渗透STS。
新教材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范围,包括社会生产、个人生活、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社会问题、自然、职业等, 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时事新闻,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处处渗透着STS,课课都能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3.3强调探究,设计巧妙。
新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几乎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思考和讨论",另外"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社会调查"等探究性活动也穿插在教材当中,设计非常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探究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科学见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还能巩固学生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4总结
从理念上讲,新课程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要求有了提高,从注重学生的综合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培养,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的天地里如何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提倡多媒体教学,决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必须考虑多媒体技术发展给生物教育带来的影响。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背景下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26(4):59-60.
一、对于微课程概念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微课程,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给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相对于传统课程,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阐明某一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目标,以时间短于10min的流媒体视频为载体而精心设计的碎片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新型学习资源。除微课(焦建利,2002)之外,它还包括教师精心设计的微教案、学生学习任务单、配套微练习、师生交流互动、教学评价及反馈等部分。
二、微课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 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高中学生形式思维发展不完全,而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学知识抽象概念多、微观结构多、基本原理多、记忆知识多、探究过程多。这使得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微课程则可发挥其自身优点,使人为静态化了的生命活动从课本中“复活”,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生命活动过程;使课本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使微观世界放大化,让学生直观、清晰的认识到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搭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使繁长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缩影化,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2. 随时辅导学生学习。第一,微课程最广泛的应用是作为实现“翻转课堂”是重要手段用于课堂教学前。学生在上课前可先进行微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或是某章节核心点,通过巩固练习初步掌握核心内容,学生再通过课堂学习完全达到学习目标。
第二,微课程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分组差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一大缺点就是全班同学统一步调,难以保证所有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微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第三,微课程可作为“小家教”应用于课堂教学后。在课堂上没能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可在课下通过微课程进行巩固学习;在复习阶段学生亦可利用微课程进行查漏补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所谓专业的一对一辅导,这样的学习不仅保证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正统的知识与方法,而且也为学生家庭节省了昂贵的教育辅导投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微课程的学习对象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由于优秀教师数量有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每个教师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导致学生接收到的教学质量也不相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微课程,弥补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优质的微课程用到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保证学生尽可能的接收到最优质的教育,扩大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微课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于课堂教学前。这种用途主要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前一天发放学习任务单,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完成浏览知识点网络框架、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微课程习题等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再由教师总结,完成课堂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微课程还有一大用途即是用于演示实验之前,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教师可提前发放学习单,布置学生回家根据学习单要求观看该实验的微课程视频,在上课前提前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低倍镜转换高倍镜的注意事项,并可根据情况完成相关微练习,巩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细致的观察到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步骤。因为传统的实验课上,教师语言讲述不如边操作边讲述更容易让学生掌握,但是教师的操作只能被部分同学观察到,其他大部分同学只能听到老师的讲述,上课时还是自己摸索;第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做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实验课堂教学。因为实验课堂上学生好奇心强,热情高涨,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总会不自觉得讨论交流,这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个挑战,若让学生课前学习微课程,课上教师简单导入之后就可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利于教师管理课堂秩序,把控实验进程。更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占用部分上课时间,这样会可能会导致学生实验时间不充足,得不到真正技能训练。
2.用于课后巩固与提高。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物的一大特点就是微观概念与过程多,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往往存在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等问题,微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度过这一“难关”。
如高中生物学教材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该节课是必修一最重要也是最难得一节,学生在学过程中存在对每一反应过程的场所、条件、底物、产物容易混淆或遗漏,难以构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等问题。学生可在课后使用微课程构建植物光合作用知识框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反应场所、各反应阶段物质与能量的变化以及各阶段之间的联系,系统的把握整个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再加以相关题目进行巩固,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与掌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40-01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几乎被扼杀,使得本来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生物课堂变得死板、没有生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融音频、图像、图形和文字等不同形式于一体,用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展现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生物教学必须要学会应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来服务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等方面,来表现各种情境,使得问题情境的设置生动有趣,形象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必修1《绪论》一节的讲授中,教师可用PPT把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风铃声相结合,投射到大屏幕,将生物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利用Flash课件使内容更直观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官冲击
在学习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精细难以用模型有效展示的生物体结构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Flash课件展示的生物体结构,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有很强的视觉功效,极大丰富了结构教学的直观性。例如,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精细复杂,利用模型很难让学生形成较为准确的结构层次。而利用Flash课件展示,不仅将细胞和各细胞器的结构层次划分清晰,并能突出重点,解决了传统教学直观性差的难题。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找茬”的游戏课件,在新课完成后开展竞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在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即使是进入实验室,学生也只是对教师演示的实验进行机械的重复,既缺乏趣味性,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些实验即便是同一植物做材料,由于所取部位不同或制作过程中的微小差异,都会导致显微镜下观察内容的改变,而对于实验经验少的中学生而言,很难区分这些异同。如今,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照片和视频演示给学生,对一些异常现象做出解释,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够正确的操作和分析,并区别一些易混淆的现象,减少盲目观察和分析。这样,既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又节省了实验时间。
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方法,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读取方便、实用性及交互性强等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多式多样,如以信息技术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践操作法和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适应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5 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材限制,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突破教材就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链接专业的教育资源网站,下载课件、教案、案例等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把网络资源处理成符合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易理解和接受的生物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高级中学,河北 沧州 06100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