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文素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0 00:4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文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文素质教育

篇(1)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2.1在学历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是医学生积累医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形成医学价值观、医学伦理观的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理应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医学生塑造为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未来医师。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知识、能力“先天不足”[6]。因此,我们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努力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

2.2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的医学生从医学院校走向一名合格医师的必经阶段,期间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2~3年的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医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开始,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起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人文素质培训对于其将来从医行为模式的养成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培训,培训医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医患沟通实践指导,使医患沟通能力始终成为其各项能力的一个短板。所以,应将人文素质培训作为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培训、病例示教、临床教学等方式加强住院(全科)医师医患沟通实践,并将医患沟通水平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指标。

篇(2)

1正确把握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们得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有良好素质的人。

纵观前些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许多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

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实际上,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另外,通过客观全面地分析介绍西方文化,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上发生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全面公正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素质。反过来,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2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作为人文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1)摒弃功利价值,追求简朴自然。如《大学英语》等二册TheProfessorandtheYo-yo中记叙了爱因斯坦性格的几个方面,他摒弃社会功利,追求简朴,谦逊自然,毫无矫饰。若不具备如此良好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也许很难有那么伟大的成就,造福人类。第三册WhyITeach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真挚笔调讲述了他对学生的热爱,教书丰富了他的人生,使他和学生共同成长,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作者视富贵如浮云,追求人生真谛的心声让人振聋发聩。(2)走出狭隘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走出狭隘的自我天地,树立起对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博爱的胸怀面对整个世界。GoingHome中文戈的妻子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他的错误,用爱的黄丝带温暖他的心灵,爱的感化使得一颗迷失的心重新踏上光明的人生之路。TheWomanWhowouldNotTell中的贝蔕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北方军官,因为他不是敌人,也是某人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她们的行为向我们指明了一条博爱的人生之路。(3)藐视困难和失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AFan’sNotes中莎拉虽然身患脑瘫,但她藐视困难的勇气和阳光乐观的性格带给每一个读者启示和鼓舞。(4)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学生善待自己、他人和自然,使他们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IsThereLifeonEarth?等课文都关注这一主题。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使用好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

3教师要善于发挥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运作中,应研究如何根据篇章内容,灵活安排课堂讲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所要培养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的介绍与讲解之中。不仅如此,还要研究如何加大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的力度,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启迪。从而既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促进其听、说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心智,提高素养,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

(2)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良好的课堂互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师生间除了语言点操练或巩固的互动外,完全可以就成长、健康、人与自然、人与人交往等内容进行交流,就某些方面获得指导或达成共识,师生各自的态度价值观也因有所分享而相长。互动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价值取向,着力关注主体的心态开放、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开放。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所以在互动过程中不仅有了信息与思想的交流,而且会产生情感与心理反应。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有足够的空间让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精神互动。教学互动不是文本知识的简单交接,而是将教材知识、学生已有知识、教师具备的知识三者“投放”到特定课堂情景中,在互动过程中促成知识之间的融合、修正和生成新知,从而实现心灵对话、情感交流。

(3)教师还应建立愉快的课堂气氛、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须以爱施教,以情育人,既严格要求,又善于灵活处理和对待。同时,努力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配合,力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优化其态度、情感、价值观念、信仰等,不断提升其人文素养。

(4)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良好的人格素养,在外语教学中无疑会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也会喜欢他的讲课。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外语教师高尚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具有磁铁效应:学生会愿意和老师接近,乐意跟老师交流,愉快地向老师学习,可谓是“度德而从之”。德国的迪斯多惠就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旦外语教师以健全的人格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他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学习、谈感受。

4结语

总之,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做好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以高尚的人文灵魂、深厚的学术功底、灵活多样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育,课程教育就会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篇(4)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历史界定

人文主义(Humanism)是几百年来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也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含义十分模糊的概念。人文主义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的词,他的产生要比“人文学”和“人文主义者”晚得多。教师所教的有关古典文化的教学科目在文艺复兴时代被称为“人文学”,而教授“人文学”的老师就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学”在15世纪所指的科目是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但“人文主义者”比教授“人文学”的老师的范围要广一些。正如克利斯特勒所说的:“文主义这个词就来自于人文主义者和人文学科这两词,并且,这两个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被使用的词。从这个时期的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主义者就是讲授人文学科的人,而人文学科这个词则代表了一组学科,它由语法、修辞学、诗学、历史和道德哲学组成。从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上述意义的人文学科的伟大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对其它文化领域,诸如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必定都是间接性的。”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渐渐走出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二)人文主义的特征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中总结了人文主义的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肯定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特征。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够发展自身,从而获取各种优秀品质,不断向完美接近。人文主义对人的赞颂与中世纪都会对人的贬抑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倡导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重视人的能力而非血缘、门第、财富等因素。人文主义反对消极悲观、无为的宿命论,认为人有能力决定个人的命运,人的能力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能力战胜命运的肆虐。人文主义对人的看法更加乐观和自信,认为个人的能力及其发展是获得成功、荣誉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依靠。

第三,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中世纪神学宣扬人对都会的教义教规的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而人文主义与这种权威主义做法相对立,要求把人从都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传授古典学问,让学生接受广泛的人文学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头脑发达、能写善辩、风度优雅、体魄强健的经世致用之才,以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三)人文主义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诠析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北欧人文主义倡导者伊拉斯谟认为好教师应当年长、有高尚的品德、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懂得教育艺术。与伊拉谟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维夫斯认为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具有很好地进行教育的学问;具有教学技巧和才能;具有纯洁的品格。教师应懂得教学技巧,应具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的智慧”。另一位英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建议对老师进行严格的职前培训。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掌握知识,还应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懂得教育和教育的方法。法国的哲学家蒙田认为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第二,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判断力和道德;第三,教师有高于父母的权威;第四,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第五,教师要有好的性情。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强调教师要有工作热心和敬业精神,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以热情感动学生,使之发生情感变化。

不难看出人文主义学者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了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教学知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工作热情、工作精神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的教师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才有可能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也没有系统的科学论证,但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已经做了深刻的论证,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对当时的教育产生大面积的影响,但对后世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思想,这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定义

现代科学证明,素质是一个人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和内因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通过气质、言行、修养、品格和风度等表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林崇德、申继亮教授将教师专业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分析

叶澜教授认为,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神、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李瑾瑜教授认为,应当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朱宁波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专业理想、专业知能、教育智慧。中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笔者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无论是哪一位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论述,它都包含专业知识、专业道德这两个基本方面内容,这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教师可以立足教育领域的根本所在,它们也决定一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至关重要的方面,也决定着这个教师能否在教育领域里继续成长。当然教师专业素质还包括专业精神、教育观念、教育智慧等许多方面,本文将着重介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中专业知识与专业道德的影响。

专业知识是一个专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专业人员区别于另一个专业及其他人员的本质特征。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在舒尔曼看来,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教师有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特别重视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思的功能与作用。叶澜教授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层面。第—个层面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第三个层面是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

专业道德即指教师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在人格上,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师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师德的影响不但广泛地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高尚的师德会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几十代人。因此,在道德水准上,对教师要求更高、更全面。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同。在我国古代,道德伦理的人文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教师则首先要拥有辩论术;进入中世纪,宗教学说成为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质之一。

(一)人文主义思想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人文主义学者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分别提到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育的学问”、“掌握知识”、“有学问”,虽然他们的“知识”、“学问”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同程度上包括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等。

叶澜教授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三个分层中,最基础的层次中就指出教师要掌握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其中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就是指,教师不能只片面地掌握人文知识或科学知识,而是要全面掌握人类的优秀文化,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那么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才能,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样倡导的是即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不能失去人文精神。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或人文知识。并不能得到人们预期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不仅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主张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向学生提供关于人的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用知识。而且重视自然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具有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与科学进步相伴的是文明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掌握人文知识还应该掌握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要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不能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养成。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能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蒙田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第一点就提出了“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可见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重视。有了这些辅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居于首要地位。孔子要求子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德修养为主,学习文化知识及技艺只是“有余力”时的事情,道德修养可以说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所以对现代教师来说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心育人、钻研业务、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一直以来对教师专业道德基本要求。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维夫斯说“一个教师应该既是个好人,又是学问的爱好者”,可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

篇(5)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有智慧的人,有修养的人。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二、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懂技术、能操作和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淡化或取消高职语文课程是很普遍的现象。高职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高职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是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和工具,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一生中,起着润物无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上过高中或中专,语文基础尚可,无须耽搁有限的时间挤压专业课学习,这种偏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职语文教育也因此产生了思维惯性和教学定势,逐渐走向边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教育的技能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各类培训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语文教学和其他素质教育学科一样受到技能培训导向压力的困扰,教学课时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少,无法走进文化内核;学生学到的内容很少,浅尝辄止,无法接触到文化的精髓,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高职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三、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倡导一种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高职语文由于自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在培育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透过高职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接通古今,与古人对话;通过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放眼中外,传承文化,获得教养。这就是说,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而且能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魂,启迪人求真悟善。在进行人文教育时,高职语文如果仅仅将着眼点集中于字、词、句、篇,即只从语文角度进行探索,恐怕太狭隘,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有一个相对宏观又切合学科特点的把握。应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以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精神层面来考虑。人文教育不是技术性的、实用性的,它应该是精神性的,融合着学生的智慧与才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是指高职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在高职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富含的大量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熏陶的文化价值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健康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熏陶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实现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加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强调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高职语文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出发,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和人生,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教学,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给学生更大的飞翔空间。在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从这两个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1.树立人文陶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其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人们对高职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要树立人文陶冶的高职语文教学观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由教学过程决定的,因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要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从考虑如何教好,转变到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学生转变观念,就是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问题,要主动地学习,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给的结论。

2.创新人文教学。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重视启发诱导学生的自悟。这反映了创新性的人文教育方法观。高职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其成为旨在陶冶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学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旨在陶冶的课程,是因为其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悟。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生活、学习必须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陶冶了性情,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写作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悟的过程。在阅读的同时,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层,探得其中滋味;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人文教育不仅要贯通在语文教学之中,更应该贯彻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可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著:《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杨忠慧著:《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第1.

篇(6)

中职体育教育是中职整体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模式下中职体育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针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缺失的情况。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也有待优化[1]。因此,从提高中职体育教育整体质量角度来看,本文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中职学校教育体育更加健全,开展这项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人文素质来说,提高在多个方面,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协作等等。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1.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学者对我省多个中职学校进行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调查,将调查的侧重点放在“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方面,分为非常重要、重视、较重视、不重视四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非常重视所占比例为9%、重视所占比例为12%、较重视所占比例为24%、不重视所占比例为55%[2]。这些数据表明,现状下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1.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加强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都比较完善,但相对于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则偏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体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人文素质教育设置课程合理性有待加强。

1.3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待更新

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部分重视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中职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还有待更新。一方面,教育方法单一化,延续传统理论教育或“灌输式”教育,难以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等展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使中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优化。

2.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究

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使中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具体策略如下: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首先便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中职学校有必要及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并投入合理的资金,用在人文素质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及教育技术引进方面。并且,中职学校领导层需要在提高自身意识的基础上,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此外,有必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例如:在学校内部宣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加强心理素质”等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内部师生的人文素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风气。

2.2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优化,有必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在体育教学课程大纲中适当地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增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教学的评价,开展任务素质教育考评活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偏差的学生给予鼓励。此外,有必要注重“人文奥运”课程的实施,将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奥运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奥运会的图像、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奥运视频,激发自身的学习欲。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奥运典型视频案例,教会学生一些奥运精神[4]。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3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要想使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还有必要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上述已经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此外还包括了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体育课外实践教学法等。不妨以竞赛教学法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人文素质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激烈的篮球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公益跑步,参与公益体育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这一过程无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进一步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进而为中职整体教育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庄政 单位:贵州省电子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春梅.叶文平.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成人教育,2012,01:107-108.

篇(7)

关键词 中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对策

1.前言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工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笔者自身的研究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2.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弥补中职教育理念的错位

中职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技术性教育,这就使得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人才的综合性和长远性的思考,从而忽视了对中职生的人文教育。这就使得中职生走入社会后,只会在工作岗位上操作机器,并没有成长为完善的人。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弥补中职教育的不足,它能让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更好地完善人格,成长为有人文修养的人才,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人文素质教育是中职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人文素养教育是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职学校教育中,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能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中职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3 人文素质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中职生进行自身定位

中职生进入社会以后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对社会负责,这两个角色都需要中职生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如在服务企业时,需要员工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等;社会则需要中职生能尽快的融入社会,具有融洽的社会关系和优良的品格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

3.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3.1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推动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但是,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给出了新的定义即专业技能过硬、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的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为了更好地推动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一些企业家的奋斗成功的榜样示范作用。

例如,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万达地产总裁王健林、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等人,他们的成功都是经过艰苦奋斗最终脱颖而出的,他们的成功除了依靠自身的职业技能之外,还与他们丰富的人文素质是紧密相连的。

在中职学校宣扬这些成功企业家的案例,让学生学习他们的人文素养,更加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中职生提升自我素养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

3.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在中职学校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其关键在于教师。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政治素养扎实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促进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一系列新型学科专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应积极吸收和引进一些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以及良好策划、组织及管理能力的跨学科、跨专业以及人文素养高的教师,显著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与其它兄弟学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实现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共享。最后,还应定期邀请知名学者、教授与专家参与本校的教、学、研工作,促进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切实落实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中职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考评组织,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制度,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将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中职学校的教师就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素养。另外,中职学校还要大力推广聘任制、淘汰制等教师的聘任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促进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3.3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专业的设置过于单一、陈旧,使得中职学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却培养出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专业以及人文素养低下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职学校应该及时、合理的调整本校的专业结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对自身的教育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与准确定位,结合本地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以本地社会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在保留自身教学体系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核心领域,如语言文化、历史、伦理等,利用选修课或者精品课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文知识、感受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提升中职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中职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优秀的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职学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过硬更需要人文素养高的人才。但是中职学校人文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我们需要首先认识到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再合理调整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勤奋敬业、开拓创新、品质高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不同途径逐步内化成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品格[1]。高等职业教育者应意识到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经济发达到何种地步,都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个人最为根本的素质,人文素质对个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普遍感受到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行为与心理上都产生不少的问题,通过调查信息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意在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期望为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1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挑战

1.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本文研究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专业涵盖了文理科,主要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为90.7%。从表1可以看出,73.8%高职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一般”,19.2%认为“氛围不太好”,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很好”,这充分说明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不能使广大高职学生满意,达不到学生的预期,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广泛认可,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与提高。对于高职学生人文思想方面的调查,49.8%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未来人生成功起很大的作用,33.6%学生认为“有一些作用”,16.6%的学生认为“无任何作用”。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个人发展与成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14.7%的高职学生全部通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59.2%的学生曾经读过其中的两至三本名著,而26.1%的学生还从未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说明高职学生对于传统古典名著阅读兴趣不浓,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受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关注,从侧面印证了信息化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3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言行代表母校形象,且具有“母校光荣我光荣,我为母校争光荣”的责任意识。28.6%的学生会视实际情况而定,21.2%学生认为无所谓,10.5%学生从来不会有责任意识。这反映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忽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而且符合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为缺失,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1.2信息化环境对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1.2.1互联网对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冲击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渠道、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智能手机普及与互联网随时可触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所受到的冲击不容小觑。在信息化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化心理的作用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保障学生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1.2.2学生生源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与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中等专业学校“3+3”中高职衔接模式招收中专毕业生,已成为高职院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招生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由于生源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中专毕业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其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情绪等方面更易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得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世俗轻理想、重个体轻群体、重享受轻奉献、重现代轻传统[2]。文化观念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对于高雅文化较为漠视,片面追求当前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认同或部分认同庸俗的社会潮流。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与精神追求在信息网络冲击下逐渐丧失。文化行为上,由于受到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世俗化、功利化正在逐步瓦解校园传统文化价值秩序与基础。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务实倾向,只关注个人前途发展,漠视社会发展与周围环境变化。文化规范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受到网络非主流文化或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渐远离传统主流思想与文化,由此产生的漠视校园纪律与道德规范,最终出现了文化价值失范的现象。面对生源不断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选择性地忽视人文教育,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迎合就业市场的风向标,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造成高职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多而社会实践常识少,业务知识强而为人处世弱,动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弱。这种状况将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难以真正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职场与生活环境。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功利主义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重技能轻素质、重应用轻基础”[3]的倾向使人文素质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向来都非常注重自身专业品牌优势,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受社会大环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影响,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过分重视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轻视人文课程学习,表现为平时忙着考试以获取职业等级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而对于像思想政治课这样的人文课程无暇顾及或者敷衍了事。从上文的调查问卷中可知:26.1%的学生从未读过一本古典名著,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会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传统文化底蕴缺乏、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大为减弱,最终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2.2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模式定位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较为模糊,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片面地追求和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上部分年轻高职教师刚走出大学校门,缺乏实际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实践操作技能的积累。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另外,高职教师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具有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等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的影响,普遍缺乏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措施,致使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优秀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4]。同时在平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出现的厌学情绪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良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教师都缺少相应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造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

3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3.1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时时刻刻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身处在校园人文氛围中使学生有美的感受,学生自我价值得以肯定,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和培育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5],在信息化环境下,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是广大高职学生对抗网络不良文化、快餐文化的有力武器与宝贵资源,理应受到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应不断整合这些优秀的人文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通过学院优良的校训、校风加以阐述,在全院师生共同倡导下,产生激励作用和精神力量,使校园人文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改善学院师生的人文精神风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吸引高职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增强学生人文体验的频度与深度[6],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人文、艺术讲座,让学生受到启发与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院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人文活动中陶冶情操、表达情感、提高学生作品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等,这些良好的人文精神都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积极影响。(1)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全体教师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院校人事部门在制定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年终评优、进修培训等制度时,尽可能把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大高职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2)改变广大专业课教师原有观念。高职院校教师应改变原有观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教给他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不断积累人文知识以提高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突破、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以求从多个方面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成效。总之,高职教师是社会人文素质的传递者[7],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修养、和谐发展的人。

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从教师方面来说,高职教师要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下企业锻炼,从中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场所进行学习考察,并配备现场专业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体会感知企业文化。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学生要想在今后激烈竞争的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习企业的教育资源,对相关企业文化进行初步了解。高职大三学生要牢牢把握好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顶岗实习机会,更多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角度转变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培养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应学会在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

3.4注重应用实践,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功能

付诸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把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他们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并形成良性循环。以往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地只是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大大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随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途径和较为愉悦和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领略各地人文景观,欣赏各种古典名著、音乐、名画。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人文素质。

4结语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与探索,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希望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寻找到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79-80.

[2]陈慧敏.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迷失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36-138.

[3]毕红芳,金鑫.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09(18):46-49.

[4]王正莉.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92-93.

[5]刘涛.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14-15.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34-01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改革方向。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而言,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现象已逐渐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一 我国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在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管理混乱,无从下手。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职业院校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制订人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法和路径,有计划、全面地深入推进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缺失。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的仍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而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长远发展则缺乏考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一半以上的职业院校都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人文教育课程在总课程数目中占的比例偏少,而且在具体实施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授课时间还会被专业课程占用,考核较松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首先,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导致人文教育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其次,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难以有机结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较低;再次,很多教师自身就存在对人文教育的歧视和偏见,阻碍了人文教育的推进。

二 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知识的教育,指的是通过对人类历史、哲学、文学的学习,吸收人类几千年文明中遗留下来的精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大力提倡职业院校的文学教育,让学生多读、多学文学经典著作,通过文学经典的学习,使学生产生精神归属感和民族使命感。

审美情趣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偏向艺术的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高雅的情趣,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满发现美、欣赏美的乐趣。要通过开设一些音乐类、艺术类的辅修课程,使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

精神品格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使学生不仅具有基本的人文素质,还有良好的行为举止、风趣高雅的谈吐及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 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对策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不断通过教育、教学及自我学习的方式来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重视人文修养的大环境下享受专业技能学习的乐趣,在专业技能学习的氛围中享受人文素质培养的优势;“先做人,再做事”让人文素养教育成为技能培养的有效载体。

建立优秀的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树立“人文素质”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利用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提升。对于学校的领导者来说,在学校的教育发展策略上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人文素质教育彻底、完全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学生必修课程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保证所有专业在每一学年至少有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设定相应的学时及考评方式。可以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及名人为学生开设讲座,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提高内在修养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论坛的方式,与相关部门共同谋求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策略。

为人文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环境,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更直接地体会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通过讲座和社团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创造便利的条件;利用校园网络普及人文知识,开展人文知识竞赛等来创造全校参与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一丁.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1(1):35~37

[2]杨敏恒.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3):162~163

篇(1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的重点在如何做事,“人文”的重点在如何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乃立世之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虽有别于普通高校,但培养人文素质也同样是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因为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机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般性,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又由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高职院校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与人文素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可以看出,就业指导既注重学生就业技能与技巧的习得,也注重就业观念、职业意识的培养。在现阶段,对学生观念和意识的教育要先于技能技巧的教育,因为只有改变观念,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动性,才能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积极主动,开始自己的职业人生。可以认为,就业指导课程与文、史、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一样,都应列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就业观念与人文素质

在就业指导教育中,首先是就业观的改变,这会涉及职业规划中价值观、人生观等核心内容,是解决学生人生方向的问题。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学会辨别和鉴赏真善美,理性看待周围世界,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义务、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这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培养高职生敬业、诚信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等优秀职业道德。

3.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主要回答“应当怎么样”的问题。高职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这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其内容包括实践精神教育,即“说到不如做到”的实践精神,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责任心培养,即对事负责的态度,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追求完美的精神,不做到最好就决不放弃;合作意识教育,即善于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发挥团队力量创造更多的效益;奉献精神培养,即不求私利、胸怀大局、与人为善,奉献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

4.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

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有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但更要重视观念和心理的改变,在课程中要注重以团队游戏、模拟体验、讨论分享、活动实践等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受教育者心理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因此,要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帮助高职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于合作,拥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乐观积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创新创业素质与人文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去自主创业,而是对所有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对有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在校期间接受创业创新教育,具备创业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则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的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要求人具有不拘限于常规的自由想象能力,这正是人文素质赋予人的重要能力。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突出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业创新意识。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

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成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也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在实践活动及自我修养中将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内化为人文精神。

1.课堂教学

首先,人文知识传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发掘真善美的人文教育因素,可以使学生丰厚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思维、升华心灵,因此,要深入挖掘和组织就业指导中的人文知识。其次,实践环节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极为重要,通过真实、多彩、深入的实践体悟,学生才能真正将人文知识、人文思维最终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堂中的活动实践、游戏体验。最后,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自我教育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使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将外在的积极的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个体素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它通过隐蔽的方式,经教育者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环境的暗示和熏陶,获得课堂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就业指导的教育效果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上,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校园内的各种纪念物、雕塑、宣传设施、视觉传媒、校园形象等环境布局应与职业信息密切相关,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如可以将校园的建筑物、道路等命以有职业特色的名称。

3.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体系的呈现者,还是学生学习、创新、发展的促进者。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努力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通过“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也收获情感、态度、理想等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提高,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育人过程中以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亲和的教态、精湛的技能、人本的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熏陶、感化学生,用自己汲取的人文清泉去浇灌学生正待成长的人文素质之树。

目前,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有必要对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长、短期脱产培训和校本培训,教师将在系统的学习中深化对就业指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地了解培养目标,把握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以及改进评价的方式等,促进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代祖良.试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篇(1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实际作用,及时地处理某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人文素质教育,为提高体育教学工作水平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人文素质培养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教育有利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育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身体方面的有效锻炼,也会逐渐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在开展不同体育项目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拓展,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效果。

(二)人文素质培养反映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作用效果

在对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时,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也需要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评估进行必要地分析,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做出合理的评价。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可知通过人文素质培养能够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作用效果。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育实际作用效果进行评估时,可通过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

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束缚

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在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束缚下,体育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践课程为主,致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的过程中,虽热配备了相关的体育教材,但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体育理论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实用性,间接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这种过于注重学生体质锻炼而忽略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模式,在使用中阻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某些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相关原因的深入分析,发现在开展人文素质教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手段不丰富的问题,间接地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校的一些体育老师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不充分,在开展有关体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相关的教学计划,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间接地降低了体育教育的工作质量。

(三)忽略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高校在体育教育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习参与体育项目的实际参与效果,在其中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考虑较少,致使人文素质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受到了相关体制的约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将体育技能与体育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影响了他们体育教育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选择可靠的体育教材,突出高校的体育文化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其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素质,采取有效的措施突出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体育文化理念,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对各种体育理论有着必要地理解。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高校体育教育计划实施中选择可靠的体育教材,促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过程中能够突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先进理念,最终达到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比如,选择内容丰富的体育教材,对其中的篮球与足球知识进行必要地讲述,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

(二)丰富实际的体育教学手段

为了使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渗透,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地丰富实际的体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对他们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选择可靠的信息化技术,将会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际渗透效果,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结合学生的各种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中制定出相关的计划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也会间接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保证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针对性培养,将会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结束语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不断地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部署制定的过程中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认识,确保各项体育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地完成,加快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步伐,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建军.论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人文素质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