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校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校管理

篇(1)

要做好学校管理,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密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以安全管理为例,副校长负责安全和德育工作。在安全教育中,副校长负责整体协调,将安全管理意识下传到政教处,政教处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然后以行政会形式进行讨论,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再试行修改。如,在教学管理中,分管副校长对教导处进行管理,教导处对教研组进行管理,教研组对学科教师进行管理。如此,形成从上到下的管理联系层,增加管理的密度才能较好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其次,要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无论是从行政管理层面还是从教师和学生管理层面而言,管理的对象都是人。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是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学校管理中,一些事没人管,一些事没人做,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没有相应的人才呢?其实不然,很多教师并不是不愿意去参与管理,而是自身的优点没有被发现。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尽量看到教师的优点,让其优点在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

在学校管理中,从行政到教研组长很多时候属于传统的空降式聘任,这种模式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如果能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让教师来争取管理职位,效果会更好。以教研组长的选拔为例,学校可指定出一定的选拔方式,然后给教师一段时间准备,最后进行选拔,选拔后采用按年论选方式来进行选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不断比拼,在轮换过程中提高教研组长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让教研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先进性,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精度是学校管理的关键

精度包括精到和精致,所谓精到是在密度管理层次上将管理细化、深入,而精致则是在精到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当学校职能部门明确后,就需追求精度管理,精到地推动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调节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管理。学校行政对学校实施的管理更多的是对职能部门而进行,而对职能部门的管理是通过对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而实施管理而实现的。从一定角度上说,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是个人,而整个职能部门是整体,同时,职能部门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是个体,管理中正是通过对负责人管理而实现团队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职能部门成员进行管理而完成管理实务。以教研组管理为例,学校对教研组长实施管理而实现对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长对教研组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只有让个体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有效地激活团队的活力。同时,学校并不是单纯对教研组长的管理而落实教研组的管理,还需将安全管理、德育管理、学生管理等和教研管理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管理目的。其次,要注重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学校管理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做事认真、积极,而一些教师则表现出懒散思想。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想把事情做好,这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愿意与不愿意的因素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满足感是否能得到实现问题。因此,在对教师管理中,一方面学校要从教师的自身特点来实施人员的安排和聘用,另一方面则要注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空间。目前很多小学中延续了按部就班的管理体制,上令下行,管理较为被动。其实,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如体育运动、教学比赛、业余活动等多种活动来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是大有益的。最后,要注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校管理从宏观上说是对学校组织的管理,从微观上说,是对整个学校中每一个人的管理。

三.深度是学校管理的境界

篇(2)

2.服从与协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我们认为后一种才是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

处理好人际关系,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

要注意维持心理平衡。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协调配合。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不能拉帮结派,搞“小山头”;也不能耍手段,搞权术,做表面文章。这样做,只会产生逆反心理,破坏人际关系的协调。

3.使用与培养。对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要研究对人的使用和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

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4.求同与存异。在做人的工作时,经常会碰到这个问题。在细节问题和局部问题上允许存异,在原则问题和全局问题上必须求同。

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教职工的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本的问题在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不怕得罪一些人;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造就一个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管理中,应该主要抓一计划、二对象、三原则、四方法。

4.1 计划,即教学时间、内容计划。从教材的教学内容出发,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单元小结,什么时间复习考试,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中考的重点、难点,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计划,并要在教学时间的占有上得到体现,以杜绝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08-2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校长的权力和责任仍然非常明显和突出。有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就是最好的诠释。在此,笔者之所以把一所学校的好坏如此突出地和一个校长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个校长要搞坏一所学校是太有可能了,这种情况笔者曾经亲历,所以在学校发展中校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正确评价一个学校,那么就得先要评价它的校长”。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校长必须践行好以下三个角色:

一、校长要成为教师心中“道德的模范者”。德高为上、身正为范!他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追随他的最大动力。“人格”即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个人个性修养与道德素质在社会活动中的显现。校长的个性修养与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影响到一个学校教师的道德素质。校长高尚的人格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他健康高尚的人格特征应能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高尚、优秀的人格的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容易建立起崇高的威信,而学校管理的效果就好。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校长管理好一个学校的基石。校长要德才兼备,德在才之先。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校长是“人师”的管理者,没有高尚的人格,如何管理好学校?优秀的校长在人格上应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管理中才会有很强的感召力。“己不正,难正人。”同样一个做人的道理,同样一件事情,品行好的校长讲出来的话教师心悦诚服;而出自一个品行不端的领导之口,教师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校长身不正,学校则政不通、令不行,学校管理一团糟。所以,校长要以德治校。

(二)廉洁公正是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有的重要品格。校长“公”,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就高,民主气氛就浓;校长“廉”,在教师面前自然就具有很高的威信。只有廉洁公正,校长说的才会有人听,作的决定才会有人执行。不廉则不正,不正则不顺,廉洁治校是保证教育公正的前提。廉洁是校长必须遵循并身体力行的道德品质,是校长的治校之本。

校长廉洁首先要有以义取利的道德价值观。校长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关系到教师的情绪、教师与社会对校长的信任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义利”中要义在先,以义取利,在“得失间要 “舍得”,舍去的是名、利,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信赖、敬畏;不讲 “得失”,得到了名、利,失去的必将是民心、道德、威信,失去的是信赖与尊重。“正其道不求其利,明其谊不计其功。”校长要甘于吃亏,在名利上讲风格,只有做到了清廉,在学校管理中才不会受到制约,才能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校长要有公正治校的品格,校长的处事态度必然会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因此,校长必须做到公正。处事要公正,对人要公平。要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对教职工关心的学校建设、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评岗、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要进行阳光操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四公开:制度方案公开,指标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要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制度的威严,在原则与制度面前,对人或事的处理不能人情化、情绪化,否则就难免失去公平、公正。因此,校长要以公廉治校。

(三)诚信、仁爱、宽容是对校长的基本道德要求。校长应具有诚信为本的社会行为观。校长要热爱教育、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要做到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校。对人要真诚,学校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要以人为本,以诚待人。校长要善于表露自身教育情感的丰富性和细腻性,注意换位思考,团结班子,倾真情于教师,常与教师交流,学会宽人,敢于承担责任。管理上要体现相互关心、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协作的人文精神。实践证明,学校管理中的情感投入是一笔无形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它能使全体教职工产生心理相容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形成上下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气氛,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当家作主,对每件事都会认真负责,形成合力。校长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其所长、尽其所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在生活上,坚持“心治”为上,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关心每一位教职工,尽可能为教职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现在,在学校管理中,干部走向年轻化。年轻干部有思想、有活力、有干劲。但笔者也看到了因自身道德修养而出问题的年轻干部。所以,学校教育要以德为先,校长的角色更要以德为首。

二、校长应成为教师心中“杰出的领导者”。校长是教师的领导者。校长的观察力、判断力、决策力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在学校的发展过程必须有高超的领导力。

(一)校长应该能站得高,看得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管理来自于决策,谁来决策,怎样决策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特别是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校长要走在教师队伍的前面,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地完善管理思想,更新办学理念,建立长效机制,立足全面发展,高瞻远瞩,科学管理。

(二)校长要成为高明的团结者和组织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行全员管理,民主决策,只有这样,学校的制度执行起来才会深入人心,才会行之有效。

(三)校长要成为沟通的高手。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靠他与人沟通的能力”。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学校的很多变革、决策、创新都必须要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可,当教师出现疑惑乃至不理解甚至反对的声音时,就需要领导和他们进行沟通。所以管理离不开沟通,每一个校长都应将沟通提升到管理策略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沟通艺术,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促进学校管理顺畅而高效地展开。

(四)校长要舍得放权,科学分层管理。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最少的领导才是最好的领导”,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校长有效的分权管理,能满足下属“尊重的需要”,激发下属“自我实现”的欲望,能使下属以满腔热情和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工作,创造最大的效率,同时使领导集体这个协作系统的效能达到最大。

(五)校长应具有果敢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情绪、勇于决断和承担责任。学校工作纷繁复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包括自身)的压力。面对学校许多棘手问题,校长不应回避、敷衍,而应抓住主要矛盾,逐个解决。作为校长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校管理工作抱有明确的目的与坚定的信念,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充满必胜的信心,沉着自制。要善于支配情感,学会自宽,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临危而不惊,遇困而不乱,稳定局面,给教师以表率。

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管理能否顺畅的关键。而领导力决不是拍脑袋就能拍出来的,只有通过深思熟虑、不断实践,只有具有完善的工作思路和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校长的领导力。

三、校长应成为教师心中“方向的领跑者”。学校教育决不允许外行领导。校长不应该仅仅是一名管理者,还应该是一名学术研究者、方向领跑者。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过去那种只当“甩手掌柜”的校长不再是一名“合格”的学校管理者。新时期人才观赋予了我们全新的使命。作为校长,不管是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是在工作实践方面,都要有扮演好教师队伍“领头雁”的角色意识,充分认识教育理论的先导性和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与教师一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积极探索,深化研究,深刻理解课程改革内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一)校长要成为教师工作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引领教师逐步成为学习型、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新型工作者。一个学校没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会是一句空话。

(二)校长要抓住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例如在当前“减负增效”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改变评价机制?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4)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校长,要充分考虑到决策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决策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在本人平时一些决策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关于作出好的决策的几个方面:①决策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客观地分析问题,区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并选择不同解决办法,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②决策须有可行性,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将眼前所能达到的效果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得决策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便是推动管理体制的改善和学校的发展。③与决策的制定是否有效的是时机,决策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等影响,有些是基于刻不容缓的威胁和稍纵即逝的机遇,要求作出快速的决策;有些是关于教学计划或者管理方式改进等方面,则需要长期试验和实践才能决定的,总之,因时而定,因地制宜。

2.有效管理的活力:激励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这句简单的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了激励所带来的促人进步的催化剂作用。当前科学发展观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为了使得管理模式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在确定激励措施、完善奖惩制度的同时,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作为校长,要尽量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同时,不可忽视精神激励,学会增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我校出台了很多对老师的福利措施之外,还进行了更多关于促进学生进步的激励模式的探索。在一些基本的取得优异成绩和进步奖学金等方面的鼓励之外,我们更加强调的是“精神”二字。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懵懂的年龄,心灵很脆弱,偶尔的一句关怀与表扬比物质上的奖励来的更加及时,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开例会的时候,经常就这一方面和教师进行探讨,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做到真正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激励是一种力量,也是管理体制中一种无形的进步杠杆,如何保持杠杆的平衡,需要我们认真的根据学校情况去探索。3有效管理的桥梁:和谐

学校是教育的大集体,学校教育也牵涉千家万户和社会各个方面。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如果在学校管理中能充分运用和谐的力量,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校长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要和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爱心人士搞好关系,取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学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单凭校长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只有在各年级老师的配合下,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以平和的心态以及友善的微笑去安排工作和商讨事宜,尽量营造出一种群策群力的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体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在常规的教育中,除了诸如注重文明礼仪、认真学习、保护学校环境等基本规范外,还应特别注重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培养。在一些引导和规范后,学生见到老师都会礼貌问好,而教师也不仅仅只是点头,而是当学生问好的时候,给予关切的问候和亲切的回应,让学生觉得自己同样被老师尊重和注重。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的日程顺利进行,使得学校的各项安排和活动都有序地迈步前进。

篇(5)

李肖玲校长作题为《校长、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思想分享报告。 学校品牌建设的思考,2、德才之师,有为管理,3、德能之师,有为培养,4、学校领导威信的塑造,5、校本研修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冯艳云副校长作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分享报告

1、抓好党务工作,营造团队合作氛围促进师德教育,2、秉承贤志,推崇“有为”思想和特色,3、每月德育专题教育,4、科研德育。

(三)学校教研工作经验分享

1、介绍“二元五次”常态化教学教研。2、大量性的课题教研。每学年至少7-8个课题,有省级的、区级的,也有校级的小课题。教师们尝到了课题的甜头,都愿意辛苦工作,回报的是教育的收获。

(四)学校教学工作经验分享

讲解日常教学工作是怎样进行的,网络讨论是康有为纪念小学的一大特点;邀请退休的特级教师参加学校教研,区级的教学活动很多以本校为主体。

(五)进课堂听课,参与评课。

1、常规数学课:二年级(1)班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课,

2、艺术学科竞赛课:六年级科学《一天的垃圾》,四年级音乐《木瓜恰恰恰》,四年级美术《彩色相片变黑白画》,一年级艺术《飞吧,小鸟》,一年级音乐《有个洋娃娃》,二年级音乐《哈哩啰》。

3、“同课异构”教研课:一年级语文《识字6》,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六)参观康有为小学校园康有为纪念小学共有学生1400多人,分东西南北四个教学区,主校区是西校区,目前东校区在搞校安建设,全面装修中,学生暂时移到西校区。每个校区管理一样严格,校园文化一样浓厚,校园特色一样体现,教研活动一样常规进行,课题研究一样深入研究,风景一样迷人,环境卫生一样整洁干净。走进任何一个校区,你会感受到同样的“有为”,没有明显的不一样感觉。

篇(6)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这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最佳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师生心情愉悦,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对教师的管理,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才能促成管理的有效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完善业绩考核办法,使工作量化、细化、目标化。二是将考核内容全面化、办法科学化、过程公开化,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有效劳动。这种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教育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学校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寓约束于激励中,教师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才会更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只有对教师的成功管理,才能发挥、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一直追求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有效保障。1.建立健全机制,强化主人翁责任感。建立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要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形势任务、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在当前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高需求与教育发展缓慢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以及学校间日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自觉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与学校的兴衰共荣辱。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强化“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努力争当爱岗敬业、爱生勤业、爱教精业的模范。2.营造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现代教育呼唤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建学习型团队成为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开展“校本培训”,创设“促学”氛围。学校要发挥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让他们上好观摩课、探讨课,做好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示范,以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2)鼓励“自学”,号召教师全程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通过自学弥补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积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外化为能力。(3)积极搭台子、铺路子,尽可能多地提供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提高的机会,多方面营造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3.开展岗位练兵,提高创新能力。有效的活动能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学校要广泛开展以“争当岗位明星”、“争做创新能手”为主题内容的竞赛活动。举办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潮。深入开展骨干教师“带徒传艺”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的“传、帮、带、导”,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尽快走向“成熟”。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4.创设和谐环境,增强团队意识。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到每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坚持轻“管”重“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通过文体活动、意见交流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之间加强了解、促进团结、增进友谊,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广大教师的集体观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学生、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大局,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的主流思想,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1.渗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现代化的理念来指引。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服务者”和“教育活动的调控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必须围绕“交流———互动”的核心,建立“交流———互动”的课堂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深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2.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交流———互动式、启发———引导式、讨论———探究式、开放———发散式等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应对“新课程、新教材、科目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教学局面,从而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质量目标。3.确立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因此学校要建立一个既有量化数据,又包容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学生评价、社会家庭评价等多元因素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7)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运用应须相结合。而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这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即仅知道服从。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下的新理念。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决策者,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信任就是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办好学校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第一,在学校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学校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事业,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活,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向自我挑战。在人事安排上,应遵循机会均等的原则,冲破任人上的“晕轮”效应。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决策者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决策者。知人要知心。决策者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决策者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学校决策者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策者应须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首先摸清管理对象在性格、经验、工作实际、生活状况、社会关系诸方面的特征,并倾注于积极的期待,鼓励教师尝试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对象,然后对工作岗位进行招聘并公示,最后将教师的分担安排、目标及研究任务同时下达。目标分层,体现弹性;研究任务要有针对性,指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考核的方式是提高分减去过去的基础分,重在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四)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活动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干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沃土,特色学校是众多学校决策者毕其一生于一役的追求目标。教师活动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的学生特色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人本管理,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五)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学校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校有位外地青年教师寄宿在亲戚家,学校调整挤出一间宿舍妥善安排去安居,这使他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

权力是一种控制力,也是一种强制力。决策者应当运用权力控制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学校的意志,但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教师自主性,久而久之,就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怎样才能发挥出决策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本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成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型新课程开发。学校探究型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它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切,都需决策者的教育哲学来统筹。教育哲学的统筹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的持续和整体发展相“协调”;如何统筹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如何建立开发的教育资源系统,民主开发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二)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学校决策者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三)创办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学校决策者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学术管理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

(一)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科研成果是别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利用开发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借脑”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学校决策者,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这种管理意识。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因为,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理论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必须融入学校的校本思想,结合学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决策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成果的报道、呈现都经过了编著者“个人价值”的过滤,决策者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二)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传统教育条件下社区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却储而藏之;社区有重多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却闲而处之;社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却流而逝之,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求之不得的重要资源。我们何不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能力;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再有能力的决策者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条件再好的学校也是有缺陷的,“自用而不用人(用物)”既是封闭的观念,也是落后的行为,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相悖。

(三)与教育实体联姻

学校管理、科研的方向、层次、潜力都需要专家的指导、参与、评价。与科研机构联姻,就是借科研的舞台,实践、展示、反思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科研人员能够结合学校的研究能力,指导制定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通过中期管理及时解决教研教改中的实际问题。另外与教科研单位联姻还可以创造许多与教育大师对话的机会,便于教师醒脑、换脑,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与学校联姻,意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伙伴,也是“借竞争力”。成就感是人的本能需要,失去了它,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的群体终究会被时代淘汰。联姻主要是在以下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办学层次相近,教育哲学互融,教育质量互进,教师互访、互学,教育资源共享等。联姻的目的不是搞质量竞赛,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并激励学校永创新高。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同样,学校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应改变,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一所学校有名望,有质量,关键之关键在人才。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sp;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篇(8)

1.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成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要坚持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2.要注重培养人才,提供舞台,正向激励

人才需要培养,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就必须首先承担对青年教师进行再培养的任务,这是任何校长都不能回避的。

2.1 新老教师优势互补。"新竹高于旧竹仗,全凭老干为扶持"。青年教师所缺乏的正是老教师们所具备的,尤其是老教师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更是青年教师所迫切需要的,而老年教师的知识老化,思想不够活跃等又是青年教的优势,新老教师这种特征上的互补性,为校长培养人才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开展多渠道、立体化的帮学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一方面青年教师成长的起点高了,速度快了;另一方面,老教师经有所传,业有所承,可以很好地总结经验。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校长认为,学校要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更要靠青年教师发家",这也是很有见地的。

2.2 强化激励,让青年教师产生成就感,紧迫感,危机感。激励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一是目标激励。对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他们全面熟悉业务,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对工作了3至5年的教师,要求他们保持强烈进取意识,不但提高教学水平,争当优秀的骨干教师;对学校教学骨干,则提出加强学习,投身教育改革实践,把成为教育专家当作争创的目标之一;二是参与激励。有意识地让青年教师参加学校重大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因为参与能给人以尊重感和信任感;三是成果激励。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等活动中取得成绩进行及时奖励,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思想,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四是信息激励,通过新闻报刊、外出参观,请专家讲学等形式,让青年教师产生紧迫感、危机感。

2.3 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教研和进修学习。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既能出成果又能出人才,是提高在岗教师的有效途径。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进修学习,除了让一部分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造外,尤其要注意安排较多的教师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实际上中小学教师从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方面看,他们所缺乏的主要不是学校理论和学科知识,而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这些内容他们在职前的师范教育中不可能学透,而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仅没有获得这方面知识的固定渠道,而且常常被一些错误的教育思想误导着。

3.要坚持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篇(9)

    3.继往开来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学校管理必须基于这个文化背景。校长的使命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校文化,继承优秀的、发扬成功的、创新领先的。对过去全盘否定、推倒另来、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其实是沽名钓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结果往往要失败。

    4.破旧立新 不破不立,发展就是在破立中变局、提高。但在破与立之间,必须依据科学的准绳。破除的是不符合规律的、墨守成规的、限制人发展的机制、体制,确立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方法体系。破与立,都是为了学校发展。

    5.填谷造峰 填谷,就是拉长“短板”,提高整体竞争力,消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造峰,就是着力培植新的生长点、发展点、制高点。靠填谷不断抬高起点,靠造峰不断营造优势,两者兼顾,前拉后推,学校才会形成“动车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6.删繁就简 真正的学校管理,不在于制订了多少规章制度,也不在于制度的复杂化、精细化程度。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和服务,不是追求程式、控制和繁琐。繁琐的东西,往往令人生厌;简单明了的,常常更有效。崇尚科学、人文、简洁,把制度规范变成自觉操守,应当成为建设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

    7. 任何决策、管理和改革,既需要赞同的声音,也需要批评的意见。赞同的声音可以给我们以信心和力量,反对的意见却会使我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能够听进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声音中提取智慧,形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和衷共济的气象,才是我们追求的管理境界。

篇(10)

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推广会电视讲话上指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准确全面地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生存面临困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实施的。

特殊的环境,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同时也展示其鲜明的目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人的潜能的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倡导的是个性化的发展,全新的发展思路;管理要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把学校管理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帮助师生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基于此,我们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师生充满勃勃生机”。“四个还给”课程实施教育理念便成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的共识。

(二)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新的管理理念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师生的主体意识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

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而且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

其次,要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追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因为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所以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管理者只有建立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客观需要,努力探求教师工作与身心愉悦的最佳链结,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营造师生培养和发展的最佳环境的管理运行机制,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就能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二、形成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

一所学校要发展,营造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优化发展环境,建立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较大成长发展空间,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一)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构建发展的硬环境。

学校只有注重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科研意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只有注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的发展,学校发展才有原动力,才能充满活力。那些不顾学校健康发展、不顾教师学生成长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发展一定是畸形发展。

同时,学校也应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探求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使全体教职工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是搞好学校工作的保证。

(二)营建教师发展环境,着力锻炼发展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教职工进取发展、展示自我成功的舞台。

1.从课堂管理入手。学校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多种形式的帮扶,家长听课、随机评课、活动促课、专家导课,务必形成一个同伴互助、专家引领,随机督导的开放的课堂环境,让老师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课堂变成艺术的殿堂,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成功、享受发展。

2.从教科工作着眼。学校要振兴,狠抓教育科研是途径。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已成共识的今天。只有从狠抓教育科研工作着眼,锻炼教师,才能构建人材资源发展最佳环境,才能形成教科、教研、电教、信息发展相沟通的业务指导网络,营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

(三)拓展学生成长空间,让学习环境更加优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课堂教学的优化,而且提供更广、更全的服务和给予学生最优、最大的发展空间。

1.积极建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一定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建设展示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蕴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注重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形成最基本的符合课改要求及教师学生成长的设备和条件;使教师学生转变教学、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有较好条件。同时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让教师享受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思想,扩大师生的信息源、信息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2.努力拓展最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充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人文环境中成长。

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注重常规性的科技活动开展,形成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科技活动为先导,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常规科技活动系列,让科技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始终,让学生在愉快、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的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得到承认,激发师生的热情,让师生享受成功,让学生得到实惠。

同时,学校还要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开展有声有色的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基地建设、学校安全机制构建,注重开展富有成效的班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活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三、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我们务必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传统的学校管理评价把学生的应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指标。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对教改热情不高;教师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力开展真正的教学科研。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埋头教书的“教书匠”,教师的成长发展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篇(11)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快速步伐,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种日益激烈的长期存在的竞争决定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需从小抓起,小学教育是建起一座坚固的育人参天大楼的基础,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一名校长的基本职责。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理应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和智慧,在合作共营的理念下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潮流,使得小学学校管理与社会进步的步伐并驾齐驱。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进学校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小学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弊端:责任制的确定不明显,以至于责权不分的现象泛滥,不利于统一管理;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开设"一言堂",唯亲是任,捕捉不到民主的影子;学校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导致出现贪污或挪用现象,严重影响教育的真正意义的展现;校长与学生的沟通过少,不利于校长在学生中良好形象的树立??诸如此类的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教育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方面,关于这方面,本人在担任校长的过程中总结了一点心得和经验,在本文中将逐一与大家分享。

一、有效管理的基础:决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校长,要充分考虑到决策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决策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在本人平时一些决策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关于作出好的决策的几个方面。⑴、决策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客观地分析问题,区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并选择不同解决办法,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⑵、决策须有可行性,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将眼前所能达到的效果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得决策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便是推动管理体制的改善和学校的发展。⑶、与决策的制定是否有效的是时机,决策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等影响,有些是基于刻不容缓的威胁和稍纵即逝的机遇,要求作出快速的决策;有些是关于教学计划或者管理方式改进等方面,则需要长期试验和实践才能决定的,总之,因时而定,因地制宜。

二、有效管理的活力:激励。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这句简单的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了激励所带来的促人进步的催化剂作用。当前科学发展观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为了使得管理模式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在确定激励措施、完善奖惩制度的同时,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作为校长,要尽量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同时,不可忽视精神激励,学会增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我校出台了很多对老师的福利措施之外,还进行了更多关于促进学生进步的激励模式的探索。在一些基本的取得优异成绩和进步奖学金等方面的鼓励之外,我们更加强调的是"精神"二字。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懵懂的年龄,心灵很脆弱,偶尔的一句关怀与表扬比物质上的奖励来的更加及时,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开例会的时候,经常就这一方面和教师进行探讨,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做到真正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激励是一种力量,也是管理体制中一种无形的进步杠杆,如何保持杠杆的平衡,需要我们认真的根据学校情况去探索。

三、有效管理的桥梁:和谐。

学校是教育的大集体,学校教育也牵涉千家万户和社会各个方面。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如果在学校管理中能充分运用和谐的力量,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校长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要和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爱心人士搞好关系,取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是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学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单凭校长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只有在各年级老师的配合下,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以平和的心态以及友善的微笑去安排工作和商讨事宜,尽量营造出一种群策群力的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体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发展。三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在常规的教育中,除了诸如注重文明礼仪、认真学习、保护学校环境等基本规范外,还应特别注重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培养。在一些引导和规范后,学生见到老师都会礼貌问好,而教师也不仅仅只是点头,而是当学生问好的时候,给予关切的问候和亲切的回应,让学生觉得自己同样被老师尊重和注重。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的日程顺利进行,使得学校的各项安排和活动都有序地迈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