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人消费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老年人消费市场的特性
1.节俭型消费。我国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2002年对广州市50岁以上离退休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老人月收入主要分布在500-1000元之间。同时,目前的老年人都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生活,那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在长期低工资、低消费以及中华民族节俭美德等因素影响下,老年人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老年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老年人多数属于节俭型。
2.理智型消费。老年人具有较丰富的消费经验和知识,在购买前,特别是在购买新产品前-常常多方搜寻所需商品的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力求对商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们在经过权衡利弊、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对不了解的商品一般不轻易购买。对于广告宣传,他们会做出慎重考虑,但一般不会轻易相信。购买商品时,挑选仔细,认真比较,很有耐心。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往往由理智来支配行动,很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稳定性消费。老年人心理惯性强,许多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他们或长期惠顾某商店,或长期使用某种品牌、商标的商品。由于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在购买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喜欢凭过去的经验、体会来评价商品的优劣。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一旦对某商品或品牌形成偏爱,就会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即使环境变化,也很难促使他们去消费别的品牌的商品。
4.追求商品实际效用。老年人心理稳定程度高,比较注重实际,要求商品具有明确的使用价值,其购买动机以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经济实惠为主。在选购商品时较为注重商品的质量、性能、实用性,以物美价廉作为选择的标准,而不在意商品的工艺设计、外观造型、色彩、包装、装潢、整体风格、品牌及消费时尚,不喜欢过分奢华、高档昂贵、无实用价值的商品。
5.喜欢就近购买商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一般体力不足,这不仅限制其消费内容,而且还影响其购买的活动范围和方式,所以老年人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以方便购买为指导思想。就距离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靠近其居住地的商店购买,而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购买;就方便性来说,他们尽可能选择老年商场、老年专卖店、老年便利店、老年专柜。
6.群体的购买效应。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很多,他们之间的人际沟通比其他群体更广泛。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是他们主要的信息交流中心。他们平常乐于交换商品的购买信息,在决定购买之前,喜欢咨询其他同龄人的意见。在购买过程中有着群体效应,一人买,大家都买,这样才感觉真实、可靠、放心。
二、老年人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老年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在衣、食、住、行、娱方面的需求特点和其他消费群肯定有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在开发老年人产品时,应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
(1)关于衣:老年人服装要满足夏透凉、冬保暖、大方实用、易穿易脱、穿着舒服的要求。同时,在款式上除了要突出庄严稳重之外,还要能表现出老年人活力的一面,在服装的品种和款式上要注意多样化,使那些想突出自己个性的老年人的愿望也能够得到满足。
(2)关于食: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因此决定了其食品须具备三个特点:①营养高、易消化;②口感好,能促食欲;③有某种保健作用,在饮食中能达到食疗食补的功效;④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
(3)关于住:社会环境的多样化、谋生竞争的激烈化和家居生活的个性化,使老年人“三代同居”、“四代同堂”的传统观念日趋向老少分居、享受自由空间的新观念转变,不少老人向往条件好、功能齐全、可全方位提供生活、休闲、饮食起居和护理服务的老年公寓。
(4)关于行:老年人对游山玩水也很有兴趣,但因为在体力、精力上与中、青年人有差别,所以对旅游服务在省力、方便、舒适方面有更特别的要求。
(5)关于文体和教育:需要适合其身体状况的文体活动形式和健身、娱乐设施、器材。老年人有接受可怡情、可增知、可养性的教育项目的学习热情,要让他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它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为老年人服务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工业化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我国,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价格策略。针对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并不高、消费行为具有节俭型的特点,企业在经营老年人的消费品时,应以价格低廉、薄利多销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
首先,低价策略符合老年人节俭型的消费心理。其次,专门针对我国老年人消费的市场刚刚兴起,市场不成熟,待开发的市场潜力较大,低价格有利于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由于我国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购买力总和是相当大的。而且随着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和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将从空间与时间上得到较好的调节,从而使老年人的购买力稳步增长。因此,老年人口的总的购买力必将越来越大,这为企业的多销提供了基础。
3.分销策略。根据老年人喜欢就近购物以及购买的群体效应等特点,企业的分销策略应以增加老年人的便利条件,尽量接近老年消费者为主线。应该想老年人之所想,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在医院、疗养院、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居民区等老人聚集区的附近分散开设老年用品专卖店、老年便利店或在附近的商场内开设老年人专柜。例如,开办老年人食品店、老年人服装店、老年人保健用品店等。在商店的内部,其设施应尽量减少自动化,增加休息区。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要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这样做,在方便老年人顾客的同时,商家也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顾客群。
4.广告策略。老年人的消费属于理智型消费,因此,针对老年消费者应该多选择介绍性、提示性和劝说性广告,尽量避免炫耀性、夸张性和竞争性广告,名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
在广告媒体的选择上,视听广告和报刊广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媒体,特别是视听广告(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播放的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最大。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他们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的时间比较长,这就决定了视听广告对他们起作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读书看报也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好的报刊广告同样非常有吸引力,并且其制作费用往往要低于视听广告。厂商应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综合考虑,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广告媒体。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视力、听力诸方面都有所下降,因此给老年人看的商品广告说明应该字体清楚,字尽量大些,内容尽可能简单明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加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减少医疗消费,是我国社会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老年人体育的消费也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情况,可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市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南湖公园、健身会馆里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期刊网上的论文,对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的论文进行查阅,并阅读一些社会学、经济学的书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
(三)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四)专家访谈法
对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方面的专业进行访谈,听取专家的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分析
通过表1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项目调查表可以看出,健康走是当前老年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有10.8%的老年人选择这一项目,其次是秧歌,占23.7%,游泳、健身操、门球分别排在3、4、5位,分别是占12.4%、10.8%、7.7%,分析原因,由于受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所限,健康走是最容易完成的体育运动,而且还不用花钱,健身效果也比较理想,深受老年人的喜爱,由于北方的传统,秧歌一直是民间的体育运动,很多老年人喜欢这个传统的体育项目,将秧歌作为自己的主要锻炼形式。而游泳、门球、健身等项目虽然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由于要花钱,很多老人并没有将这些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项目。
(二)老年人体育锻炼场地调查分析
通过表2对老年人健身场地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地点是公园、园区、社区,排在前三位,百分比为33、27.8、14.4,而去健身俱乐部活动的仅为7.2,还有一部分老人喜欢在家里进行锻炼。分析原因,公园、园区为免费场所,空气好,环境幽雅,老年人选择这些地点作为健身场所,而健身俱乐部为消费场所,出于经济的考虑,老年人很少将这一场馆作为主要的健身地点。
(三)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通过对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来看,有7.7%的老年人定期有体育消费,有9.3%的老年人偶尔有体育消费,有83%的老年人从来没有进行过体育消费,分析原因不难得出,由于中国老年人退休后工资水平不高,而且还要为下一代,下二代操心。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没有被老年人认同,更多的老年人还是选择没有体育消费的项目进行锻炼。这也反映了体育消费在老年人心目中的地位,还需要社会宣传进行体育消费宣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沈阳市老年人健身意识良好,大多数老年人都能进行健身锻炼。
2.沈阳市老年人消费的主要地点为公园、社区、园区,去体育健身场馆健身的人较少,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没有被接受。
3.沈阳市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体育消费产生,仅有很少人进行体育消费。
(二)建议
1.对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引导,培养老年人的健身意识。
2.社会加强对体育消费的传播,定期举行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正确的健身指导。
3.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场地,为社区配备健身指导员,为老年人的健身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毕伟华,王晓春.山东省城市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一、 引言
世界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状态,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1%,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可能突破8 000万人。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总需求量将超过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市场需求的10%。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老龄人口消费决策行为进行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中国老龄人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的关系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服务老龄市场。
我国关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始于最近一段时期。刘凤娥和黄希庭(2001)将大学生消费者自我概念分为四种类型,即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心灵自我。杨晓燕(2002) 研究了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的相关性。她将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分为五个维度,即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曾智(2004)通过研究自我概念的四个结构成分表现自我、情感自我、发展自我、心灵自我与大学生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他们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陈玉国 (2005)探讨了消费者决策风格与不同世代的相关关系。赵恒(2007)研究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和手机消费中品牌的关系,结果发现,消费者自我概念同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在不同消费者人群中具有差异。陈延斌(2007)使用购物决策量表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决策间的关系。李晓蕾(2008)研究了中国女大学生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相关关系。张旺芝(2008)以石家庄市为例,对城区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以老年消费者为对象,引入自我概念理论,并考虑到老年人的性别、健康状况等相关特性,以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家庭自我四个维度研究自我概念与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相关关系。
二、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本文对老龄人消费自我概念特点的研究综合选取了杨晓燕(2002)等的结构成分研究思路,确立老龄人消费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即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家庭自我,并基于这四个维度,从整体的视角来分析老龄人的自我概念特点。情感自我展示的是个体对待环境中各种事物的感受方面;表现自我的特点是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心灵自我展示的是自己对内心世界方面的关注,注重内心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家庭自我是消费者在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观念和形象特征。并且,不同性别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龄人口消费自我概念都会呈现不同的差异性特点。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
H1: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老龄消费者在消费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H1a:不同性别的老龄消费者在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H1b:不同健康状况的老龄消费者在自我概念的四个维度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老龄人进入到一定时期之后,身体健康状况会逐渐成为制约或促成他们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性别作为人口统计中非常重要的变量,也会对老龄人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男性购物时表现得会更加果断,而女性可能在选取物品或服务时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一些,女性对于距离远近、是否是名牌产品、是否有折扣等可能会给予较多关注。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H2: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老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H2a:不同性别的老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存在差异。
H2b:不同健康状况的老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存在差异。
消费行为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外在体现。对自我的认知不同,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购买决策。自我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是由个体所拥有的某些物品,如汽车、住宅等所界定和展示的。然而,不同的个体对这些物品的注重程度是有差异的。老龄人的消费自我概念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由此,提出本研究的第三个假设:
H3: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对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a:情感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b:表现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c:心灵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H3d:家庭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有显著影响。
老龄人的购买决策服从其内心对自我的认知。性别作为人口统计变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关系之间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老龄人由于健康状况的不同,自我认知对购买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此,提出本研究第四个假设:
H4: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会调节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
H4a:性别差异会调节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
H4b:健康状况的差异会调节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的关系。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涉及到老龄人口统计变量, 如籍贯、性别、健康状况,也包含与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家庭自我相关的题项。我们选取长春市6个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宽城区、绿园区、双阳区老龄人口为样本对象。首先,通过查阅2009年资料得出这6个区的人口比例,算出每个区所要发放的样本量。然后,分区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选取样本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0.25%。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得到样本特征如下:女性占51.8%,男性占48.2%,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从健康状况的分布来看,身体状况一般的居多,达到54.9%,而很差和较差的分别为4.5%和15.3%,健康状况较好的占20.9%,很好的仅为4.4%。经检验我们发现,自我概念量表及购买决策的Cronbach's 系数均超过0.70。同时,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量表KMO值为0.638,巴特利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KMO值为0.618,巴特利球的显著性概率0.000,均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表1是对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性别和健康状况所进行的方差分析。从表中的统计分析可知,性别对心灵自我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对总自我概念也有显著影响,对情感自我、表现自我、家庭自我影响则不显著;健康状况对总自我概念及其四个结构成分都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交互作用对总自我概念的影响极其显著,并且对情感自我和心灵自我的影响显著,对表现自我和家庭自我的影响不显著。表2是对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的性别差异和健康状况差异所进行的多元方差分析。通过多元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受性别差异影响的显著性为5%,而受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显著性为1%。性别与健康状况的交互作用对老龄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通过检验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关系,我们发现感情自我、表现自我、心灵自我和家庭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从而我们进一步选用分组回归分析来检验性别和健康状况对老龄人消费的调节效应。计算结果在表3中给出。由分组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女性消费者中情感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未通过检验;两组中表现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均通过检验,标准系数分别是0.216和0.369,这说明女性消费者中表现自我的影响力显著强于男性消费者;两组中心灵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均通过检验,标准系数分别是0.173和0.206,也这说明女性消费者心灵自我的影响力显著强于男性消费者;两组中家庭自我对老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均通过检验,标准系数分别为0.273和0.300这说明女性消费者中家庭自我的影响力也略强于男性消费者。
由表4中可见,在健康状况较差的老龄消费者中,情感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未能通过检验。健康状况很差时表现自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未能通过检验。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各自我概念维度对购买决策影响的作用渐进性并不明显。例如很好与较好相比较,心灵自我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185和0.211,可见,健康状况较好的心灵自我影响力比很好的心灵自我影响力显著。然而,通过较好与一般的比较, 又会发现心灵自我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211和0.173,健康状况较好的心灵自我影响力又比健康状况一般的心灵自我影响力显著。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由于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的增加,以及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和回馈,老龄人的购买能力在逐渐增强。通过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老龄人出于对自我概念的满足从而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老龄消费者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显著的消费差异,针对老龄人的上述消费特征,企业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展开他们的营销策略。
1. 针对老龄人的特定情感需求,设计富有人文关怀的产品。目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阶段,各个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但据统计,我国的主流产品市场并没有重视这一逐渐庞大人群的需求,针对老龄人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保健品领域,或是仅处在边缘产品形态上。虽然现代的老年人越来越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但是,普遍来说,他们对产品的要求更注重效能性和可操作性。如今的城乡二元化化社会,造成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相隔两地,子女在外打拼事业,老人晚年难免会有孤单寂寞的感觉,所以我们认为,适合现代老年人的产品更应该彰显人文关怀,无论在产品设计上还是服务管理上都应该照顾到老年人所特有的情感需求,才能成为市场的赢家。
2. 从物有所值型出发,加强符合老龄人消费习惯的定价策略。企业可以根据老龄人性别等方面不同实行差别定价。对于女性老年人,产品应更多考虑情感诉求。而针对男性老年人,则更多地考虑产品的功能,选取相对较高定价,以彰显产品的价值。同时,对于老龄人这样的特殊群体,需要运用特殊的广告运作方式来进行市场开发,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老龄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和从前相比都发生很大的改变。如今的老龄人的消费心态正朝着年轻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应该适当把握新颖时尚元素,注重情感自我,对一些注重时尚的老龄人提供相应的时尚服务。一些老龄人还可能更愿意花一些钱来补偿年轻时候的消费缺憾。因此,企业也可以针对老龄人的这些特点,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时尚性。
参考文献:
1. 陈延斌. 大学生服装消费决策风格量表编制及其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 陈玉国.消费者决策风格与不同世代之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3. 李晓蕾.中国女大学生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相关关系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 刘凤娥,黄希庭.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研究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2).
5. 杨晓燕. 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 南方经济,2002,(11).
6. 曾智.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7. 张旺芝.城区老年人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8. 赵恒.基于自我概念的品牌态度实证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子女养老问题压力大。
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夫妻家庭组成是: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形成“421”结构的家庭。这种模式的家庭面临的压力,比“70”“60”后要打很多。现今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个方面的花销较之往年成本要高出来很多。经济实力、人力或者是精力上都是很重的负担。大多数的“80后”表示生活压力让他们力不从心,想把父母接来养老,可是四位老人不太实际;高额的房价无法购置另外的房子;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没法使用,不敢生病;养老院等地方无法让人放心,自己又无暇照顾,无法兼顾,陷入两难。
(二)“空巢老人”的需求带来的机遇。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80后”的父母通常都是独自生活,儿女只有假期才来看望,平时缺乏关爱成为空巢老人。因此在物质生活上,这些老人可能不太追求,在精神层面上更需要关爱。单纯的伺候和活着已经不能让老龄化的问题得以缓解,从经营、服务上应该去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老年消费市场有活力
(一)老年人消费潜力大。
老年人的收入分为四个部分:退休金、积蓄、子女供给、工作所得。很多老年人会在退休后找工作,在固定的收入来源上加上其他的收入,大多数的老年人有很强的购买力,老年人中城市老年人占大多数,在拿着退休金的同时还有子女的补贴,乡镇中的老年人还会自己做生意赚取生活费。
(二)老年人的消费比重不断扩大。
老人年消费快速上升,现在的年轻人十分会享受生活,购买力很强,今日的年轻人是未来的老年人。所以未来的消费市场一部分会被老年人占据。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自己的父母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未来的老年人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会比较旺盛。老年人的消费和其他人也会有区别,老年人上了年纪,在听力、视力、活动能力各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他们会需要一些仪器来帮助自己,比如助听器、轮椅、纸尿裤等。市场可以根据高龄老人的需求研制一些辅助工具等。例如一些报警工具,自救工具,帮助老年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十分注重食品卫生,老年人由于独特的体质,对油腻、辛辣、甜咸的食物比较回避,因此餐饮业也可以迎合老人胃口开发新的菜品。老年人对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比较高。老年人上了岁数需要身体保养好维护。可以引导老年人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定期的体检。社区可以推出一些保健服务,比如为老人提供一些交通工具,一些人工服务等,例如陪同看病,满足一些空巢老人的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老人无人长期看管的问题。我国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尚待开启。社区服务也只是简单的打针和护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攀升,社区应该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医院的床位问题要增加基础服务设置。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要增设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去甚远,一些临终关怀机构也很少,发展比较滞后、迟缓。
(三)老年文化娱乐的相关需求。
我国大多数娱乐场所不是收费比较高昂,就是不太适合老年人娱乐。比如密室逃脱就适合二十五岁以内的年轻人。这几年老年人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老年人喜欢那种休闲度假式的旅游项目。退休后时间充足,外出旅游变得十分方便,他们会选择这种休闲方式来放松心情。开展境外旅游的潜力也很大,因为这一代老年人一直在奋斗,退休后有时间多看看世界各地的风情。
三、养老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养老业发展存在养老企业不正规、实力弱的问题:我国企业中,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很少,一些产品都是衍生的产品和业务。有的还是为了诈骗,因此社会中不仅种类少,可信度也小。难以适应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的社会,也不能满足日益破却需要来年人产品的需求。老年人的市场十分狭窄,包括饮食。服装、生活用品等休闲项目。服装方面,没有真正为老年人量身打造和研发的品牌,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运动服或者其他年龄段的衣服来替代。饮食也是会选择其他年龄段喜欢的餐厅。我们整个国家和社区都应有这种养老模式,让社会都有这种养老的责任感,让更多企业参与到位老年人服务中来。
四、养老业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来说不仅有挑战还有很多机遇,会创造很多新兴产业和很多工作机会。而且还可以雇佣老年人,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出来更符合实际的产品。
(一)推出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相关权益。
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将养老产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明确发展规划的方向。鼓励社会创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平台和业务。为了产业布局,在条件好、环境好需求大的地区先开展试点,政策倾斜,大力发展。成功以后大力发展全国范围的养老行业,让老有所依,老年人得到关爱。
(二)加大政策扶持,健全法度法规。
呼吁政府颁布相关法规,确保养老这个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让养老业在发展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据可查。在现行的法律和法规上,根据我国的综合国情和老年人口数量和现状,明确规定让养老的产品和服务,资金和人力,开发和建设等方面的产业链健康发展,形成一整套养老的法律体系。
(三)加强服务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化、提升服务质量。
政府应该把服务人员的素质作为一个一个企业的衡量标准,如果专业素质不过硬,不能让这个服务团队达标和进入社会为老年人服务。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比如护理学、心理学、营养配餐等,外加考察服务人员的人品,配置一套行之有效的岗前培训,设立资格认证考试。另外,还要大力发展义工和志愿者的团队,完善义工注册制度,不仅在社会范围中招收服务人员,也要在全社会中感召所有人尊敬老人。同时,提高舆论氛围,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地位,规范社区人员的职业道德等。
【论文摘要】: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根据老年需求,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挖掘养老金渠道,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开发老年消费市场,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等等措施已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趋势问题的当务之急。
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二大三高",即:高速;高龄;老人数量大;老年抚养比大;地区差异大。
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从而有助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在社会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允许的养老保障制度。
因此,文章针对我国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和需求提出以下几种对策建议:
第一,应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准备充足的养老金,为两种体制平稳过渡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养老金严重不足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的问题,难以切实保障老龄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金的不足使现行养老保险体制运行已面临财务危机并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那么,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准备充足的养老金就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财政转移制服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用缴税制代替缴费制;增加税收渠道,弥补资金缺口;以及变现国有资产等方式解决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满足老龄人口的各方面生活需要,弥补资金不足的缺欠
社会保障包括社区服务保障和资金来源保障两方面,社区服务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撑和待遇水平的实现手段,也是资金来源保障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既不健全、又严重脱离老龄群体的需要,脱离老年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并且服务设施少、质量差。全面掌握老年群体需要,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发展老年人口所需要的社区服务业,是现在就需要摆上日程的重要工作。
第三,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养老制度,努力实现以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在目前的条件下,把所有的老年人都赶出家门进入社会福利院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家庭养老的最大挑战,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养老人力资源的持续萎缩。开展社区照料养老服务,既可以解决家庭养老的困难,又可以促进再就业,还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社区照料的服务质量问题,是这一制度成败的关键。应该制定计划,出台社区照料服务条例,规范服务秩序,同时对有志于此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第四,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目前全国有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但长期以来,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据调查,有90%左右的老人对现在的老年消费品不满意,老年人的消费额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潜力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据估算,城市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约为6000多元,消费总额就有2700亿元,占城市消费额10%左右。这是低估的不全面数字,如按城镇离退休人员一年的离退休金就达3440亿元(不包括医疗费及其化),按80%消费就是2750亿元,社会上还有不拿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约有6200多万人,按居民最低消费额2000元计算,就有1240亿元,城乡共计约400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额只有8.2%,这还是低水平的消费,亟待进一步开发。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地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三倍,己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相比而言,我国尚处于创建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很大的,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预测在十年之后,现在五十多岁的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第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
让座,本是相互帮助、发扬美德的事。但是,一些人凭着“应该让座”和“维护美德”的正义感,在公共场合骂人、打人。社会美德能以一种更冷静、更有效率的方式维护吗?难道“生气”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常态选择吗?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她的犀利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曾经震动一代中国人。今天,我们再次向社会发出提问:“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
社会为公民提供了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进行申诉的渠道。社会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保障个体的安全,帮助公民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人们建立一个社会,也需要付代价,花费成本。遇到问题时,却不依赖辛苦建设的法治系统,而运用原始的以暴制暴方式,是不是太不划算?究其原因,恐怕是制度的保障和执行还不严密,人们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并且,人们求助于正规途径没有直接“生气”这么省事儿。
但是,看看“生气”带来了多少麻烦吧。“十一”黄金周的华山景区,上万人下不了山。部分滞留山顶的游客和景区人员发生冲突。他们封堵了景区入口,让大巴车无法接客,造成更严重的滞留。人们发生争执,让本来拥堵的场景更加混乱。从内蒙古包头去陕西华山旅游的董立文夫妇在景区要求退掉未消费过的摆渡车车票时,惹怒了一群人并被对方用刀捅伤。
如果料想到这些后果,中国人,是否该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生气?
人都有情绪的起伏,因为外界的环境、人自己内在的感受随时都在变化。在穿行于地下的地铁里生气,在奔驰在路上的公车中生气,在巍峨屹立的高山上生气,在异国他乡翱翔于天空的飞机上也生气。9月7日,塞班岛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多名中国乘客互相殴打。就在这次事件的5天前,苏黎世飞往北京的航班上,两名中国男子因座椅问题大打出手,飞机因此迫降。
专家称,一旦飞机上乘客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如果再加上五六个人劝架,飞机的平衡姿态就会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飞机失事。
迫降会带来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发生的飞机失事更是不堪设想。所以,中国人,为什么在飞机上,也要生气呢?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中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知识分子,也开始生气了。一次游行中,韩德强教授遇到了反对游行口号的老人。教授很生气,就抡起手扇了老人一耳光。
为什么对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生气呢?是不再有倾听的耐心,不再有对不同思想的容忍度,不能再体会到思想碰撞的乐趣,还是觉得,扇一记耳光比从逻辑上说服对方更容易?
说起生气,个别官员也是火气十足。9月初,一名南方航空的空姐因放置行李问题被一官员打伤。
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物质层面得到极大满足,但是,精神层面如何进步却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遇到问题,先看看法律怎么说,有时也会发现,法律条文含糊不清;遇到麻烦,先找找相关机构,有时会发现,各种机构可能相互推诿。但这些,也还不是随时生气、发怒、打人的理由。恐怕也会有人会把“生气”归结于一大堆社会问题:没办法呀,值得生气的事情太多了。你看看,出门吧,马路上到处堵车,逛风景又开始堵人。看病吧,挂个号排老长队,医生又可能给冷脸看。和人打打交道吧,这些人,这么没素质……
但是,社会只要在发展,就要面临问题。一味“生气”并以暴力方式进行表达,并不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社会中应有的状态,只能加剧社会矛盾。地铁里面的暴力事件、景区的拥堵冲突、飞机上的大打出手、老人挨教授巴掌,提醒着我们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降低浮躁、减轻压力、解除焦虑、尊崇法律。
清华大学教师刘瑜说:“由于制度涉及一个实施成本的问题,我越来越接受的看法是,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媒体人许文广曾写过这样一条微博:从新加坡到民丹岛要坐55分钟快轮。乘客八成以上是国内来的同胞。闸门一开,大家争抢着涌向甲板。我听到裹挟在人群中两位老外的声音:“这船难道不会等我们吗?”“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吗?”被后面的乘客推着向前冲的我,苦涩地回味着这两个问题:手里握着船票的争先恐后的我们,到底怕错过什么呢?
是啊?我们到底害怕错过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生气?
也许,当我们平和下来,不再担心错过,不再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时代又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了一小步。
上次她回来看我,临走的时候,给我买了一张擦皮鞋的优惠卡,她告诉我:“50元能擦25次,坐在那里,服务员给擦,省您的劲儿了。”我嘴上没说,心里却说,这闺女可真学会奢侈了。最近我腰疼,弯腰困难,想起了擦鞋卡,再不用,作废了多可惜呀!于是,我真的找到了那个擦鞋店,和几个老板模样的年轻人并排坐在设置好的高台上,把穿皮鞋的脚伸向服务员,我观察她那认真的样子、操作的步骤、熟练的动作,确实比我自己擦得又好又快。走在街上,反复低头欣赏锃亮的皮鞋,感到了温暖,感到了享受,感到了值得。
年前,老年大学的同学请我做足疗,还说让我看文章。盛情难却,准时赴约。边享受生活边谈稿论文,别有一番情趣。
同学又送我一张美容卡,说:“快过年了,去享受一次?”服务小姐闻风而动,热情地领我到一个房间,按着她的指挥,我顺从地平躺在一张小床上,任她一层层涂抹、摆弄、按摩,并解释说,这是洗面奶,这是去脂膏、这是按摩霜……我舒服地昏昏欲睡。一声呼喊,把我惊醒:“阿姨,感觉怎么样?”我懵懂地说:“很好。这次消费怎么收费?”她说:“我们是日式美容,一次收费98元。阿姨,办个卡吧,办卡可以打折……”她滔滔不绝,我听而不闻,思想在开小差儿。她耐不住我的沉默,着急地问:“阿姨!您在想什么?”“你讲得挺好,可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两个字―‘奢侈’!”“阿姨,这不叫奢侈,这叫享受生活,这是享受时尚!”。
回家后,老朋友打电话来:“干吗去了?不接电话?”我告诉她我奢侈一天的经过,她笑了:“你小家子气!花100多元算什么奢侈?人家花几千元、上万元,那才叫奢侈呢!”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包含着老龄问题的解决和老年科学研究的内容。试想,这“六个更加”哪一个同老年人口没关系,哪一个不需要老龄问题的妥善解决。当前,广大农村的养老保障改革,还是一个空缺,是占全部老年人口60%以上的空缺。农民迫切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以填补家庭养老已经缺失的功能,已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农村,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尚不具备全面实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加上现行财政体制等因素,各地在财政能力、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上都差距悬殊,因此,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可能搞“一刀切”,搞一种模式,一个标准,只能立足于省、市、县情,乃至乡情、镇情,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多形式、多层次、多标准的社区型的保障制度,既要做到量力而行,又要做到尽力而为。我们认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近阶段应建构一种过渡形态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家庭养老与社会支持相结合”,其中社会支持包括内容较广,含国家补助、政策扶持、集体扶助、社会捐助、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一、农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农村养老机制是建立在农村老年群体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基础之上的。目前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遭遇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着养老的危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农村养老制度两个相互补充的基本方面,一方的削弱应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因此,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1、农村老人生活一般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耕地面积的锐减,农业的低效益、高风险,大大降低了土地养老的保险系数,农民收人低而不稳定,目前的收人水平远不足于为老年生活建立足够的储蓄,决定了老人只能维持低水平的消费。
村提留、乡统筹等税费项目是按人头或土地承包面积分摊的,这对既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是个沉重负担,加上不少县、乡巧立名目额外增加农民负担,老年农民更是不堪重负。
2、家庭保障因家庭规模的萎缩而难以实现
当前,农民家庭模式正经历着由复合家庭向核心家庭的重大变革,规模呈现小型化。同时,人们平均寿命大大提高,达到老年标准的家庭成员不断增多。以上变化客观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核心家庭无论是目前的经济收人,还是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在为老年人提供供养和服务方面必然感到力不能及。现代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供养能力的下降,居家养老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3、社会供养机制严重缺损
绝大多数农民由于没有“单位”,国家基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也没有设计出针对农民的养老金制度和福利制度,老年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全国92%的农民尚处在社会保障网络之外。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农村,除五保户制度外,老人们依然依赖个人和子女养老,社会供养机制几乎一片空白。
4、社区养老的依托能力严重不足
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相互利益关系的居民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社区一般应界定为“村落”,社区养老的依托能力也就是指一个“村落”养老的实际承受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二是老年服务体系的建立;三是家庭养老的引导与监督。目前在广大农村,社区是个薄弱环节。一是资金缺乏,不能分担家庭养老的负担;二是没有健全的老年人服务体系,老人看病难、缺乏照料的问题难以解决;三是村级组织普遍涣散,对家庭养老难以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社区养老功能薄弱,家庭养老的压力就大。
5,“民工潮”流动活跃,“老人村”普遍形成
农村正处于人口迁移和流动十分活跃的时期。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民工潮”,这一现象对农村人口、家庭结构、农业劳动力作为养老义务的角色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空巢”家庭出现,“老人村”正在形成,高龄老人、体弱多病老人、孤寡老人的生活照料出现很大困难。该现象虽然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但它却严重地冲击着农村传统的保障和互助功能,形成新的困难群体。
6、农民对社会养老的反映普遍迟钝和冷漠
各级政府对农民养老参与意识迟钝,角色极不显著。由于传统制度的惯性,国家对农村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缺乏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必要的经济扶持,使农民养老难以走出家庭。
农民对社会养老的冷漠使得发展养老事业缺乏社会动力。认为“养老是家庭的私事,社会养老主要是帮助无儿无女、无依无靠者的生活和照料,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的大众心理很普遍。
二、以“小康社会”为目标,设计农村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得以预期实现,农村现代化及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就显得不容忽视,我们在衡量农村现代化的标准时,应该把安全、公正、人权等因素思考进去。因为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而且要有安全感,要公正。而安全感、公正中的很大成分是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的。农民养老在坚持家庭保障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家庭保障只有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才能为农民老年生活提供最起码的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初期,赡养、疾病、贫困、生活照料等,亦是农民所可能遭遇到的最重要的生活障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选择,亦应围绕这些而展开,探索使农民安全度过生命波折期的途径。
1、国家在社会养老中要扮演重要角色,给予农民一定的“社会保障”
国家在农民养老问题上要承担义务。鉴于经济实力和人口基数的制约,国家投资可先期设立以救残补缺、济贫助困为出发点的基本保障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最终以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实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如果考虑保障制度的“社会性”特点,国家对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在资金和政策上应该有更多的倾斜。
农民的医疗保障应走“保大不保小”的路子,即建立大病费用社会统筹机制。因为大病治疗时间长,所需费用高,是农民最难以抵御的风险之一。推行医疗保障时应注意:第一,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初期,国家财政一定要投人启动资金,要让农民看到甜头,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一定的参保规模。如果规模不能扩大,就会导致基金抗大病的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第二,重视对农民的预防保健。免疫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能通过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从根本上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高效率。
建立家庭养老支助机制,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配套。进入本世纪,多数家庭承担赡养几个老人的责任将落在少子女或独生子女肩上,国家在鼓励年轻人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同时,应该对那些响应国家号召,并在个人利益上作出一定牺牲的年轻人,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以激励家庭成员照料老人的积极性。
对特殊弱势群体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还有少部分特殊情况的老人,如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独生子女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等,对他们要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以户建档、逐年核定、定期定量救济的办法,帮助老人摆脱困境。 国家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农民到了退休年龄,应免除一切税、费、劳务等经济负担。
2、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多途径解决“老有所养”
设立区域性的养老基金,资金筹集可采取市(县)、乡财政投人一点,村提留乡统筹拿出一点,农民储蓄积累一点,乡镇企业、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储金会互济一点的方法。
由乡、村划拨或对荒山、荒地、荒滩、荒水进行开发,建成一定规模的养老基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以优惠,收人归老年协会支配,用于扶持老年事业。
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手段帮助老年群体“造血”,支持老人“以为补养”。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技术优势,特别是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将其“绝活”发扬光大。
3、教育农民增强自我保障意识。指导农民的消费观念,鼓励他们把消费剩余投向养老保险,在其丧失劳动能力之前,为自己积攒一笔用于养老的资金。鉴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存在的诸多弊端,如不能保值增值、违法挪用等,建议以个人养老储蓄帐户取而代之。个人养老储蓄帐户,由国家政策提供优惠利率保障,农业银行代办,农民自愿参加,起点年龄不限,但必须60岁以后才能支取。
4、培育“村落”养老的社会依托功能
村落养老是以老人的经济收人及子女应负担的费用为主,村集体辅助一定补贴,以集中生活和家居生活自由两便为特点的养老方式。其作用是:弥补家庭服务功能的不足,给照料老人困难的家庭给与帮助;发挥村落在尊老、养老、邻里互助等方面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实现家庭养老的法制化管理;提升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单调的居家环境。
当前在中西部地区,村落的养老功能还十分薄弱,今后的中心任务是抓好功能培育工作:建立强有力的村党政班子,发挥基层组织在养老中的领导作用;建立乡、村老年协会,发挥老年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落养老的经济实力。
5、建立农民需要的社会服务网络,构建乡村特色的农民社区
生活社会化的重要特征是为人们提供综合的居家环境。除了保健、医疗、福利服务外,还包括教育、就业、交通、购物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社会服务,能够提供高效率综合的只能是社区。针对农民居住地普遍比较分散,实现社会服务成本过高等实际困难,农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口城镇化,让农民走向聚居,为社会服务网络的建立奠定必要的基础。
加大对村庄内部水、电、路、通讯、服务等小额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改变农民的消费环境和生活方式,进人现代化生活。
中西部地区具有资金匾乏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宜建立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服务项目,如康复护理、生活照料、钟点服务等。为居家养老提供多项式的帮助。针对农民的居住点比较散乱的特点,可在广大农村推行“家庭护理员”服务。让热心于此项工作的人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经主管部门测试合格之后,可以获得“家庭护理员”的资格,凭借这种资格可以申请参与家庭护理工作,以此获取一定的报酬,家庭护理员的主要职责是对要求护理的老人、病残者进行护理,并可兼做料理家务、清洁服务。
推广“劳务储蓄”,即由社区组织低龄和健康老人为高龄和病残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届时将所服务的时间积攒下来,以供自己将来需要时使用,这种以劳务交换的有偿服务,是解决低收人农民照料困难的有效途径。
志愿者服务目前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要积极倡导、组织社会志愿者活动,为帮助老人们的日常照料和看护提供社会服务。
6、扭转滞后的社会意识,增强全社会的“养老”责任感
社会养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纳人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成为衡量市、县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更正并致歉
2013年5月刊
P38 导语部分倒数第2行“却知是幽默戏谑的主儿”应为“却是幽默戏谑的主儿”。
P45 第3列第4段第2行“黄洋、林某与宿舍小葛平摊购买桶装水费用”应为“黄洋、林某与舍友小葛平摊购买桶装水费用”。
P49 第2列第8行,“‘大想’(理想)”应为“‘大想’(李想)”。
在此更正,并向作者、相关人士和广大读者致歉。
专题有感
有人说,广州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貌似不温不火,缺乏血性,各家自扫门前雪。其实我觉得这是偏颇了。
去年“保钓”反日游行示威中,全国上下,群情激奋。在新闻和微博上看到了西安、成都等内陆城市在游行时的新闻,眼见广州的游行日将近,我一度担心场面是否能得到控制。
到那天,我仔细留意新闻,庆幸直至游行人群解散,不理智的破坏行为寥寥。但这不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当深夜加完班经过其中一个游行区——环市路,我惊诧地发现还有不少年轻人三三两两地聚集着,其中不乏穿着校服的学生。细看,原来他们在街头清理游行队伍留下的垃圾。
顺理成章,我以为他们是被组织去的,但在微博上,我看到自己认识的一个90后朋友也在场。他只是发了条微博,@了几个人提议去环市路“帮帮忙”收拾然后吃宵夜,几个朋友响应,就去了——如此自发,如此“顺便”。
这让我感触很深。都是以爱国为名,都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面造成了破坏与污染,一面在反对破坏与清理污染,截然不同的细节。
在内地,公益行为往往项目化:去帮助一个群体,去反对一件不好的事,去拯救一种动物。而在广州,公益的体现常常指向了一些貌似很细小的事情:社区服务,群众普遍教育,公益宣传,人居环境改善等。
从小看大,我认为公民的体现更多时候不在于捐了多少钱,救了多少人。而在于以一颗公民的心去传递,去影响,哪怕去改变周围的一个人。仅仅以项目为号召去做公益,项目结束了,公益还做不做?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培养出了公民精神,还是仅仅挂上一个公益的光环?
默默捡起路边的一个塑料瓶,这就是公民的行为,简单,自然却卓有成效。至少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不至于滋生腐败。义务清理社区卫生,免费宣传常识,这些能够切实改变内心的行为,是绝对没法给郭美美买一辆玛莎拉蒂的,但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我打心里为广州鼓掌。
星慕文化 王小蔡
无惑未来
Q1近日,中南财大的一位打印店老板火了。几年来,他帮众多大学生解决论文问题,无论是模板格式还是结构逻辑,他一眼就能看出论文哪有问题,博士论文也不例外,连老外也慕名来找他帮忙。他30多岁,只读过专科。这样看来我们这些寒窗苦读的人岂不是浪费了青春?
正为论文苦恼的阿凯
阿凯:
“模板格式”——压根跟论文的知识点没一点关系。
“结构逻辑”——熟读唐诗三百首的现实版解读。
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这个问题还想不明白的话,奉劝一句,努力读书吧。最重要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如女神坐上宝马车般残酷的事实就是——学费都交了,现在后悔晚了点吧,同学。
施乃
Q2为什么电视购物广告上推销的东西看起来那么不靠谱,尤其是那些健身器材保健药品效果吹嘘得那么神,电视台还老播,真有那么多人会买吗?
广告皆祸害
广告皆祸害:
从商业角度讲,有需求就有市场,其实绝大多数电视台的日常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就是这些“不靠谱”的电视购物广告。
从电视购物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等年轻人平常网购、海淘,那才是真的不靠谱。
成功案例:对于没时间陪太皇太后她老人家逛街的小编,果断教会她网购后,就再也不用被激情澎湃的“紫要九百九似八元……”所困扰,而且没人跟小编抢电视了。(温馨提示:要是担心有人跟你抢电脑,给她网购一台平板吧!)
最后值此母亲节父亲节的间隙,小编必须要来一句公益口号:关爱空巢老人,让夕阳不再寂寞。让聒噪的电视购物广告,尤其是那些“神奇的”药品保健品,滚得远远的吧!
施乃
Q3“你觉得青春是什么?”“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们这种人就只有大学了。”这是一个男生看完《致青春》后的感想。想想现在的社会,你难道不觉得这种无奈就是一种现实吗?
“很有自知之明”的豆豆
豆豆:
从生理学角度讲,青春是一个年龄段,每个人都有——无论你长得惊为天人还是另一种惊为天人。如果你被这种问题困扰很久,甚至夜不能寐,在寝室内彻夜长谈,那就证明你正在经历青春。
如果你真的觉得长得不好看就没有青春的话,其实,没了就没了吧,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切记,不要在中年以后再尝试弥补这种定义下的青春——负面材料请百度“雷书记”。
施乃
Q4《中国合伙人》挺好看的,真是一部屌丝逆袭的励志片,这种小人物变身高帅富的神话真的有可能发生吗?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怎么能变成这样呢?
创业者小王
小王:
课后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渠道广泛涉猎,将有关资料搜集,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习了《党的基本路线》一节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分组通过访问老人,查阅本地图书馆等搜集改革开放30年来,本地人民生活变迁的资料,然后在全班进行各组资料的集中、交流,这样学生在很愉快的情况下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带给人们的好处,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培养了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设计时事型作业
要求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看一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与同学交谈时事,或者要求学生从报纸上剪一至两篇新闻贴到专门的本子上并要求学生对时事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做这种作业能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关心国事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3.15当天我提前讲授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一节课,3.15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晚中央台播出了3.15晚会,我布置学生一项作业:晚上收看3.15晚会。第二天把看到的内容要在课堂上全班进行讨论,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一下子知道了地沟油、瘦肉精、烂皮鞋做酸奶等事件,一下子切实感受到了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危险后果。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敢于同假冒伪劣商品作斗争的勇气,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三、设计小论文型作业,展现探究思维过程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科探究中的经验,体验和发现过程,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是一种好方法。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就是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在教学之后可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比如“环境与地球”、“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等。
四、设计阅读型作业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相关链接”等阅读材料。另外,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上也有较多的小故事、寓言、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阅读材料,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延伸阅读,进一步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知识面和培养自学能力,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完《珍爱我们的生命》以后,让学生阅读《生命的加减法》一文,从而进一步理解把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五、口头表达型作业
到了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记忆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多加训练。教师应教学生学会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巧记,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法律的基本特征等。
六、书面型作业
课本上练习题的回答、填空、绘制图表等,这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作业形式,在新课程教学中,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如,在《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教学中,教材习题“看看我的独特印记”,让学生写上自己的签名,按上自己的指纹,描绘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课堂上,这些作业内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七、习惯养成型作业
此类作业主要针对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基本学习能力的获得。在操作中关注学生的内在养成性的潜移默化,并通过家长、社会的评价向学校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沟通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如在《做情绪的主人》教学结束后,笔者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每天早晨起床后,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听一段轻松欢快的音乐;每天放学前,回想一件当天在学校最令自己高兴的事,回家向家人叙述。以此来达到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八、解题实效型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致使尽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这种流动表现为两大特点:其一,在城乡关系上,民工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其二,在地域关系上,民工则由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发达城市转移。民工进城务工在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务工所得的收人也成为其改善家庭生活和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支柱。但由于就业地域选择而导致的收人地域差异使得事实收益并未达到其心理预期,给民工家庭生活尤其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养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以西部地区农民工选择不同的就业地区所得收人对农村留守老人造成的影响为思路,通过对以广东、安徽、甘肃三省为代表的在东、中、西三地区务工农民工收人的比较研究,认为西部地区农民工为获得理想的高收人而选择东部城市就业,其结果形成在东部城市务工收人反而低于在中、西部城市的收人地域差异,并重点分析这一困境对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西部农民工务工收入地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学者和相关部门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农民工为获得较为理想的收人,一般选择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城市作为就业的目的地。本文选择广东、安徽和甘肃作为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代表省份分析比较农民工在不同地域就业的收人情况。
1.西部农民工多选择东部地区就业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数据(见图1)分析,自1985年以来,西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重逐年上升,1985-1995年期间选择东部(不包括东北地区)地区务工的民工比重为21.33%,到了下一个五年,即1995-2000年,这一时期选择东部地区就业的比重上升到了29.47%,而到了2000-2005年该比重已经高达46.46%,年均增长率为6%。相反地,选择西部地区就业的民工比重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选择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就业比重在2000年后超过西部地区,成为西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主要目的地。可见,选择离家较远的东部地区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已趋近一半甚至更多,东部各省大中型城市成为西部农民工务工的最主要输人地。
2.农民工选择东部地区就业的动机分析
首先,“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提供了最初的迁移动力之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收人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为这种潜在的迁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先富后富”的经济发展政策,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国家给予东部地区诸多特殊的照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早也更多的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利益,东部各地区人民的收人水平普遍高出中、西部地区。因此,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为广大西部农村青壮年选择东部地区就业提供了一个外在的拉力。
其次,农民工外出务工,可以尽可能快的增加直接收入。西部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人均收人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渴望摆脱或通过较高的收人来改善这种境况的愿望强烈。这样的愿望为民工选择东部地区就业又提供了一个内在的推力。在“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下,西部地区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就业就成为“合乎情理”和“似乎理性”的选择。
3.农民工务工收入地域差异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上文的分析表明,大多西部农民工为获得高收人离弃了土地以及在中、西部的就业机会而选择东部城市务工,但实际上“西部地区农民工在东部地区获得的实际收人最低”(盛来运、彭丽荃,2006)。
表1反应了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广东、安徽和甘肃三省职工人均工资收人及消费支出的情况。作为外来人口,农民工在输人地的各项权益不仅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且其收人、支出水平(购买同一商品与当地居民享受相同的物价水平)也要受到当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且受这一环境影响的程度与当地居民不相为二。考虑到农民工所主要从事的行业为制造业和建筑业,三省职工人均年工资收人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职工工资收人的加总平均数为代表。以2008年为例,三省职工人均工资收人分别为广东23851.5元,安徽21476.5元和甘肃19338.5元。选择广东地区就业比选择安徽和甘肃可获得分别高2375元和4513元的年工资收人。消费支出方面,由于农民工群体消费的特殊性,即食物和居住等支出是农民工消费支出的最主要部分,并且这一特征在任何地区都具有同一性。因此,表中以最具刚性的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作为农民工务工的消费性支出。仍以2008年为例,同表中工资收人相类似,消费支出也因不同的地域呈现不同的高低水平,在高工资收人的广东省,职工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为8968.42元,而安徽和甘肃两省的职工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为5261.74元和4417.47元。农民工在广东省的人均年消费支出总水平比在安徽和甘肃分别高3706.68元和4550.95元。在不对农民工选择不同地域就业的迁移成本作统计分析的情况下,表1实际收人一栏中农民工分别选择广东、安徽、甘肃(以下数据均以此为序)三省就业的人均月实际收入为2006年1002.9元、900.5元和854.4元;2007年为1117.7元、1143.4元和1114.9元;2008年为1240.3元、1351.2元和1243.4元。有所不同的是,2006年三省职工人均实际收人由高到低排序为广东、安徽、甘肃,并且各省职工的实际收入差值也并不很大;2007年的排序为安徽、广东和甘肃,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超出广东省的职工人均实际收入水平而位居第一,甘肃省职工人均实际收人迅速上升且已接近广东省的人均水平;2008年的排序进一步变为安徽、甘肃和广东,广东作为职工人均工资收人最高的省份,实际收人却降为三省最低。事实上当考虑到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的迁移成本时,该数据变化的程度将会更加剧烈。
以上数据上的变化映射出农民工选择东部城市就业的“收人反差”困境,即农民工理想高收人在现实中的实际低收人的表现。可见,农民工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在距离较近的中、西部地区就业,而远赴东部城市打工并非是“完全理性”的选择。
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导致收人反差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较高的消费支出以及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工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相比而言,尽管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收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部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也高出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民工工资收人与消费支出两项冲减之后的实际收人显示,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民工实际收人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如广东省2008年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人为23851.5元,安徽省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人为21476.5元,而甘肃省的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人为最低的19338.5元。消费支出项中广东省的数据显示最高为8968.42元/人·年,而安徽省和甘肃省则分别是5261.74元/人·年和4417.47元/人·年(参见:表1)。在不考虑民工迁移成本的情况下,三地区的职工人均消费支出由多到少依次排序是广东、安徽和甘肃。可见,东部发达城市过高的消费水平是西部农民工选择东部地区务工反不如选择离家较近的中西部地区能获得更高收人的主要原因。
第二,较高的迁移成本。我国东西跨度大,农民工跨省流动的交通费用高低与地域距离直接相关。相比中西部各省,农民工从西部到东部地区务工的交通费用为三地区最高。此外,每逢节假日客流特高峰,铁路客流的最大集散地和乘客滞留点都出现在广东、上海、北京等东部省份,尽管民工返乡愿望强烈,但一票难求,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花费,从而使农民工务工的迁移成本增加,也相应的提高了民工务工的心理成本。
第三,西部农民工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东部城市选择收入较高的行业就业。东部地区开放时间早,现代化程度高,西部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却普遍偏低,他们在东部地区从事的行业以操作程序简单的生产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这类工作虽然操作简单,但工作环境差、体力消耗大,对员工身体损伤的几率也高,而与之相反的是农民工得不到相应较高的薪酬回报。此外,农民工在择业前,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从事条件较好和薪酬较高工作的岗前培训,最终只能“被迫”地接受低收人行业就业的现实。
二、农民工务工收入地域差异对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民工怀着为获得较高经济收人的梦想而选择到东部城市务工就业,但现实的情况并未能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民工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于是形成了一个收人反差的困境,这种反差的消极作用不光涉及到民工本人,也间接地影响到民工“身后”等待济养的留守老人。对于留守老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影响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
有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经济收人与子女的收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留守老人除了自己与配偶的劳动所得外,大部分要靠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而对于上了年纪或是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来说,其生活所需的几乎全部都要靠子女来提供,收人从子女直接转移到老人,老人的生活质量对子女收人的依赖性很高。
传统养老模式中,土地一直是老人养老的主要保障,但对于土壤贫痔的西部地区来说,尤其是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劳动能力降低的情况下,土地的经济产出不但得不到保证,反而成为留守老人生活的沉重负担,成为老人生活困难的又一个根源。同时,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变化不大。自古以来,中国农村就缺乏来自政府的保障”,国家对于西部农村的福利性投资较少,大多数地方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对于困难家庭的救助也仅以数量极其有限的“五保户”和“特困户”为主,政府的救助政策对大部分贫困家庭依然照顾不及,这对于普遍贫困的西部农村来说,达不到应保尽保。尽管近年来国家在西部农村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因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老人的保障作用也不明显。 转贴于
可见,在土地的养老功能“虚化”、国家对于留守老人的救助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子女外出务工得不到较高的收人,势必会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收人进而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于老人的养老是个“致命的遗憾”。
2.影响对老人的照料,增加社会照料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家庭外出务工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只是表现在内容的转变上,即从子女对老人的的家庭日常照料为主转变为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为主。子女远赴东部城市务工,与老人的时空距离拉大,无法达到对老人生活关怀、照料的愿望。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政府和社会主办的照料机构数量本身有限,照料的对象也仅以少数的孤寡老人为主,如今大量留守老人的出现给社会照料机制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农村得不到较高的收人,国家和社会的投资又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面对广大留守老人照料难问题,无论是家庭照料还是社会照料都将陷人一个窘境,即不光家庭照料无法实现,而且也加大了通过雇佣第三方个人或组织照料老人的困难。因此,在“现代化的社会照料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成年子女从西部农村远赴东部城市务工不光无法照料老人,而且本应由青壮年子女完成的一些苦力农活、家务劳动等全部由留守老人承担,甚至在有些家庭老人还要肩负起照看孙辈的重任,这对于体弱的老人来说,已经远远超出其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是对老人晚年安逸生活的极大剥削。
3.冲击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政部依据国务院的相关决定,有计划的组织、试点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由于政策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并且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当代老人无力承担自身的养老费用,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费用历史性的落到子女身上,给青年一代加上了沉重的养老负担和经济压力。实践中农村的养老保险费收缴困难,老人参保积极性不高,让这一本身能够很好的缓解农村养老境况的政策在西部农村失去立足的根基,从而无法实现政策实施的目的。如今大多民工选择东部省份务工却又得不到相应较高的收人,农民工务工收人的反差势必将更进一步加重该政策推行的困难,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4.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影响老人养老
农民工选择东部地区就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青年人是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和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带动者。如今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农村本地的产业发展遭到重创,经济产出降低,使得一些福利机构和便民设施难以立足,老人的养老环境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改善。其二,农民工就业地域的收人反差直接导致农民工返乡后的农村资本拥有总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而影响到当地的人均消费和农村相关产业的生产性投人(比如农业机具、化肥等),使得农业等一些产业减产或生产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农村经济常年得不到发展,贫困落后的局面也就无法改变,对老人养老的影响是持续的、长远的。
三、基于政府责任的对策探析
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农民工地域选择上的不同造成的收人反差,有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第一,国家应不断强化支农惠农的方针政策,扶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经济的发展,依然是解决农村贫困落后,实行家庭养老的重要条件。通过引导农村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西部水利设施来增加农民的经营收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同时,国家要加强相关立法,对于各主要农民工输人省份和城市,要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各项权益,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收人或降低不必要的支出来增加农民工的收人。这样一方面农村以自身的产业发展转置了剩余劳动力,留住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同时,对于那些选择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也受到社会各界的保护,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总之,有了较高的收人作支撑,农民工既可选择本地或较近城市就业,方便对老人的照料,也可以提高广大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参与水平,着实改善农村养老境况。
第二,“农村留守老人以牺牲传统家庭养老资源为代价支持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因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有必要且有可能从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收益用于补偿农村养老资源流失给留守老人带来的损害”。作为家庭养老重要补充的社会养老,国家应在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尤其是对以城乡“敬老院”或“养老院”为主的社会照料机构和农村医疗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积极开发新的照料模式,建立完善的综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组织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尽可能地方便老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