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科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0: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科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科技论文

篇(1)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其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1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开展农技培训,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各市县要组建一定数量的培训中心,让这些培训中心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合格后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使这些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

2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技术组装重点是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和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及与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

3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主要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二是重点建设几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把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区结合在一起、健全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增长1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产1050kg/hm2,提高了60%以上。4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③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4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④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一是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二是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三是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制定优惠政策

篇(2)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服务方式。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民族地区,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方面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将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情况介绍如下。

1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现状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为宁夏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无论在农村科技信息传播高速路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处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1.1共享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办法和原则,宁夏整合各级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全区各信息服务站通过自治区中心平台实现对综合数据库信息的加载、下载存储和在线浏览。

1.2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建设全区统一的信息中心平台“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中心平台以全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为支撑,以高速宽带交换为通道,以各类基础共用数据库为资源,实现对全区网络、主机、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和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夯实。

1.3互联网广泛普及

宁夏建设覆盖全区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辅以无线宽带Wimax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因地制宜地选择网络接入方式。目前,全区187个乡镇实现通光缆、通宽带,2680个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站,农村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初步实现了网络、电话、电视的“三网合”,以利于农村科技共享的实现。

1.4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自治区统筹规划下,整合、集成各部门、各单位所获取与积累的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建立“三农呼叫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110这样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市县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多层次的全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农村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

2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如何使大量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被全社会充分共享,如何规范科技信息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科技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作用,是宁夏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影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技术保障体系

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中,共享技术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手段。大量数据资源的存储需要具有物理上分布和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群来实现。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实现科技数据共享的技术核心[1]。元数据库技术、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协议和空间数据网上交换与管理技术、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农村科技信息的智能检索方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与对策等均会影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

2.2政策法规体系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先行,政策是关键。要立法重点解决共享的原则、共享的范围、共享的措施、共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共享的评价、共享的监督和法律责任问题。应在自治区层面上规范农村科技信息共建、共享行为,通过建立健全自治区层面上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和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组织从上到下的实施细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监督执行。

2.3组织保障体系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的有效实施和运行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更离不开服务意识强的创新人才[2]。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杠杆,不仅需要协调“人与物”的关系,更需要协调“人与人”、“组织与人”等一系列的关系,组织保障体系制约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发展。

3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为了使农村基础科技数据资源的共享运作系统能够高效运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夏目前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政府各相关部门按照归口建设的办法,对全区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有限整合,还未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此建设基础上,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元数据技术、异构数据库技术、网络化数据服务技术[3]。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用户如何准确、全面、快速、方便地查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组织的元数据标准是关键;二是完成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宁夏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标准化既要充分考虑工作普遍性,又要注重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特殊性,即信息内容的特定性、共享方式的多样性,对网络环境中的农村科技信息的查询、调用、处理等实施标准化;三是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宁夏目前还没有负责农村科技信息质量的专门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和组织,而数据资源质量的高低、共享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村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为保证农村科技信息的服务质量,宁夏必须尽快建立农村科技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来协调多部门工作。

3.2逐步确立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模式

科技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有2种模式:国家调控下的公益性共享运行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公益性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是政府投资于公益性事业产业的科技数据,向全社会实行公益性无偿的信息服务,国家通过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应用增益;商业化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则是数据投资者与使用者之间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上。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目前仍然是政府部门唱主角的公益。但就宁夏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现状来看,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模式上,宁夏还应通过相关科技数据共享政策和共享法规体系的制定,发挥各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采用以“公益性的运行机制为主、市场化运行机制”为辅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渐过渡到2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上来。

3.3强化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是共享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和独立的“要件”,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下,通过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恰当分级、分类之后,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即针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和不同需求以及社会不同层次的用户而采取不同的共享模式,通过共享法律法规、共享技术、共享协议和共享组织管理,构建一种有序、高效的运行环境,并贯穿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活动全过程。宁夏还应在农村科技信息共享运行机制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4]。

3.3.1信息分类分级运行机制方面。信息只有严格进行分类分级和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宁夏农村科技信息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分级制度,因而基本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今后宁夏必须对农村科技信息进行有效地划分,例如:对国家科技项目和自治区科技项目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公益性部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遵循“完全与公开”原则,实施全社会无偿共享。而对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加工形成一定附加值的公益性数据,可以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费后实施非赢利性共享。

3.3.2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方面。宁夏要通过自治区政府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对全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

3.3.3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方面。要促使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必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宁夏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将信息资源建设和维持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增长幅度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3.4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方面。为了促进与信息用户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系统的高效运行,宁夏应加大信息共享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兼顾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两者的利益平衡。对于在数据保护和数据共享中做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通过资金和技术给予支持,进而带动整个数据共享的进程。

4参考文献

[1]王文生,刘俊华,王怀惠.基于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元数据规范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4(8):26-29.

篇(3)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市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篇(4)

在本文中,病患在住院医疗服务中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是一个二分选择变量,对此,本文选择Probit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供给者的行为、消费者疾病特征、医疗保险介入都是影响医疗利用的重要因素[8],因此,本文将病床密度、医生密度、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信息不对称以及新农合住院给付结构等作为关键解释变量,从而考察新农合制度下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科技医疗服务市场是否存在供给诱导需求现象。Xi包括了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度(如病床密度和医生密度)、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医患信息不对称、新农合的给付结构(包括补偿比例与封顶线)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由于二元响应模型的回归系数的经济解释比较困难,因此,估计各自变量的边际变化对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的偏效应对回归系数的解释更为合理[9]。

(二)变量选择

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户高科技医疗服务设备利用行为的影响,在控制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等需求层面的制度因素的同时,本文还将供给者层面的因素纳入到实证分析框架中,以此讨论我国新农合制度下农户病患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利用是来自病患的道德风险还是来自医生的道德风险,从而为新农合政策的选择提供比较科学的实证依据。因此,本文选取了医生密度与病床密度、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新农合制度给付结构、农民个人特征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变量。

1.医生密度与病床密度医生密度、病床密度测度了医疗市场的竞争程度,一般而言,随着市场竞争度的提高,造成每位医生所面对的病患减少,医生需通过诱导需求来维持其所得[10]。医生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利用信息上的优势来给病患提供不适当的医疗服务且造成医疗市场失灵。

2.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理论假说认为,不同的偿付方式会对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改变医生的治疗方式。一般而言,偿付方式主要分为按服务项目付费制和按病种付费制,按病种付费偿付制度相对于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而言能够形成对医务人员的内部激励机制,使得医院从诱导需求的激励转变为降低医疗成本的激励。在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也已经有关于支付方式改革的试点,比如福建已经实行对新农合制度的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的试点。

3.医患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诱导需求的程度。医生对于患者的诱导需求受到患者所掌握的病情以及相关的医疗知识的影响,两者呈现反向变动关系,即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多,医生的诱导需求量就越小;患者掌握的信息越少,医生就越能够实施诱导需求。本文参考Kenkel[11]的做法,选取了中国农村常见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等主要症状及其常规治疗作为农民医疗信息的掌握程度的了解,共计8大项29小项。如果农民答对则给+1分,若答错则0分,然后加权平均法得出综合得分。分值越大说明农民掌握的信息越多,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小,其高科技医疗利用量也越少。

4.新农合给付结构医疗保险补偿水平越高,供给方更有动机和空间去诱导病患使用更多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假说认为,补偿水平越高,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就会越高。给付结构包括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三个变量,其中起付线、报销比例均分为乡级、县级以及县外三个等级。但由于起付线与报销比例之间存在着共线性①,故只选择报销比例与封顶线。显然,报销比例越高,农民通过新农合报销得到的金额就越多,越能减轻农民的自付医疗费用,从而,农民对医疗价格的变动反应比较不敏感。因此,病患越容易受到医生的诱导,从而增加高科技医疗利用。同理,住院封顶线越高,则对于高额住院医疗费报销的比例也就更多,即农民获益越多,其越能接受更多的高科技医疗设备检查服务。

5.交通距离是指患者家到就诊医院的距离,衡量了病患的就医时间成本,反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6.农民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包括家庭年收入、农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文化程度等。其中,疾病严重程度由通过询问病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身体三方面的疼痛程度所表示,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极度”五个等级,分别赋值0、1、2、3、4,然后加总(取值范围为0~12)。也就是,分值越大,疾病越严重。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2012年7~8月对福建省13个样本县、25个乡镇(街道)、50个行政村(居委会)进行的实地调查,重点收集2011年患病农户的数据。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农户。共发放问卷400份,剔除“2011年未患病”的农户样本69份后,回收有效患病农户问卷331份,其中,有110个患病农户仅发生了门诊治疗,其余221个则发生了住院医疗消费。由于目前新农合制度仍以“保大病”为主,故本文只分析农户病患住院期间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利用行为与影响因素。农户调查问卷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就医行为以及常见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结石)医疗知识三部分内容,其中对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家庭人口结构、交通和医疗机构可及性、收入和支出情况。在对农户就医行为的考察中,询问了农户2011年的实际患病及就诊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就医过程中是否发生CT、X光或MRI等高科技检查等情况。同时,还询问了农户对高血压、心脏病及肾结石等常见疾病相关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主要变量描述如表1所示②。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汇报了高科技医疗检查服务利用选择决策方程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伪拟合优度R2为0.1291,似然比统计量为100.7301,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该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最后一列反应了各变量对高科技医疗利用决策的边际效应大小。回归结果表明,“是否已婚”这一变量对患病农户高科技医疗利用选择行为的影响具有正向作用,且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平均而言,已婚人群比未婚人群发生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概率高11.56%。除此以外,年龄较大者、疾病严重者更容易发生高科技医疗利用,这说明,人们对健康风险具有很强的规避意愿。家庭年收入对生病农户选择高科技医疗利用消费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家庭收入状况较好的人在生病后更有可能选择高科技医疗服务治疗。回归结果表明,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与封顶线对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决策的影响为正,其中,住院封顶线对高科技医疗利用在1%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这体现,报销水平越高,农户在就医时更倾向于利用高科技医疗设备检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病患和医生双方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当新农合住院补偿水平越高时,农户获得的预期收益越高,缓解了农户健康需求的预算约束,从而使其对医疗服务价格变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提高了使用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病患本身医疗知识的缺乏,农户在就医时更多地信任医生为他们做出治疗选择,但在医患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医生有能力诱导病人的医疗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高科技医疗设备检查,从而导致参合农户利用高科技医疗服务的倾向性提高。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平均而言,住院封顶线每提高1万元,生病农户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概率将增加13.9%。本文最关心的是供给者诱导需求因素对参合农户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选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病床密度、医生密度以及新农合支付方式是否变革等变量对高科技医疗检查决策(如CT、MRI或X光等)利用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影响。首先,作为市场竞争度的变量,病床密度和医生密度对生病农户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决策分别在10%与5%的统计水平上具有正的显著性作用。这表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病床密度和医生密度越高,市场竞争越激烈,生病农户会增加对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的可能性。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在患者自由选择医院和医生的环境下,当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医院为了提升医疗质量、吸引医生和病人,从而倾向于多提供可以提高医院品牌的各项设备,而且高科技医疗设备的使用与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密切的关系[12],因此,在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医院之间的竞争常以非价格方式为主,其中最突出的形式就是医武竞争(medicalarmsrace),最终导致高科技医疗服务量的扩张。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全国医疗卫生领域“放权让利”的改革造成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薄弱,加上医患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医疗服务供给方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会进行“防御性治疗”,从而增加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增加,致使单一医院或医生面临的病人数量减少,而医生具有医疗服务供给者和病人的人的双重角色,有能力因自身利益而诱导病人增加医疗需求,最终获得或维持其理想收入。而且,我国公立医院的偿付机制和医生的收入分配机制长期扭曲,让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上自我盈利,鼓励医生从药品回扣、医疗检查等方面获取收益,于是,医生有动力诱发病人增加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量。其次,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这一变量对高科技利用的影响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了相较于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或总额预算制降低了医生提供高科技医疗利用的可能性,可能的原因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通过按病种付费或总额预算制将合作医疗基金的部分风险转移给医疗服务供给者,从而建立起一种风险共担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医疗服务供给方会主动减少过度医疗服务成本以降低成本,从而建立起医疗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最终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13]。这体现了实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此外,医疗信息得分变量对病患就医时高科技医疗利用决策的影响为负,这说明病患掌握的医疗健康知识越多,其就医时利用高科技医疗服务的概率会降低,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在医疗领域中,医疗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垄断等特殊性,而医生具有医疗服务供给者和病人人的双重角色,可以凭借其在医疗专业信息上的相对优势,影响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患者能获取各种健康信息,但是由于治疗效果的不确定,其仍然无法拥有完全的信息,也很难自行评估医疗质量的好坏。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利用决策上,患者的选择权其实是幻觉的甚至是没有选择权的,从这一角度而言,患者对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决策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边际效应结果也显示,农户医疗信息得分每增加1分,其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率仅降低0.01%。交通距离反映的是农户就医的时间成本和获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回归结果表明,交通距离对生病农户的高科技医疗服务利用决策在10%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农村交通与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农户外出就医的便利性增加,从而提高了农户的医疗服务利用概率。

篇(5)

二、将游戏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事实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的话,学习就会变的主动,由压抑的学习变成自觉学习,心情也会随之愉快,促进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观察能力变得密接,联想能力丰富,创新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可以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小学生都爱好动、好玩、好奇,将新课程融入游戏中。初步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与操作鼠标很难,动作幅度过大,分不清左右。联系鼠标操作的过程也非常枯燥,如果让学生自由操作必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电子计算机自带的扫雷小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各种初步操作,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非常的轻松。扫雷游戏距哟娱乐性,又可以把鼠标的各种功能完全的表现出来。学生们在操作过程中会不停的使用左右键。为了达到正确点中“地雷”的目的,学生们要正确的操作鼠标,通过此过程中的反复操作学生们对鼠标的移动也容易掌握。逐步解决学生移动鼠标动作幅度大的缺点。经过长时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看看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过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

三、设计计算机比赛,加强小朋友的操作能力

篇(6)

二、提炼课外素材,拓展亲情教育的范围和形式

随着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教师和学生获取到的信息同步增长,幼儿对复杂信息的辨别能力低下,就需要教师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萃取,保留能够被课堂所利用的素材,抛弃不符合幼儿心理认知和对幼儿成长有负面影响的素材。提炼课外素材,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考验。

教师在提炼课外素材时要把握住三个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课外材料纷乱复杂,教师要分析材料的来龙去脉,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能够被用作亲情教育素材,但是其延展和溯源之后,会发现并不能十分准确的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材料尽量不要断章取义,以免教育意义的人为阻断。二是易于理解原则,幼儿的理解能力正处于萌芽期,对复杂材料的认知十分困难,教师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材料,或者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从内容的深刻程度、呈现形式等方面降低理解难度,契合幼儿的理解层次。三是多种形式原则,幼儿的学习基本上都贯穿于游戏、手工等趣味性活动之中,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去表现课外素材,不脱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亲情教育的效果。提炼课外素材能够有效地拓展亲情教育的范围,创设多种形式也能保证亲情教育潜移默化的得到落实。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家长角色”认同感,从施教过程中提高亲情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幼儿对教师具有很强的服从感和亲近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尤其是寄宿制幼儿园中,幼儿长期脱离家庭,更需要从教师身上获取亲情感以缓解亲情饥渴。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自觉承担起“家长”这个角色,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还要成为幼儿生活烦恼的倾听者、成长过程的引导者等。幼儿教师对家长角色的认同感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认真倾听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地指出幼儿的缺点,耐心地指导幼儿改正错误等。

要想提高幼儿教师的家长角色认同感,就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用爱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从施教过程中关注幼儿的成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激励,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提高亲情教育的有效性。幼儿教师作为施教者,对自身家长角色的认同,关系到自己教学的质量,也对幼儿能否健康成长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教师关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用父母般的关爱去对待课堂、对待学生,亲情教育自然而然地会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篇(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为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但在农村,计算机的使用相对落后很多。而农村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农村中学,他们在小学或中学只接受了点滴计算机知识,缺乏常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计算机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广大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问题[2]。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学习环境,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进行教学实践,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1.1设疑激趣

精心构思,设置悬念,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比如,在讲解WORD2003的页面格式时,先设计好一份文档,加上页眉、页脚,选择一种漂亮的页面边框,把不同的段落设置成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再加上不同的底纹效果,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用上,尽量做得漂亮些,然后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自然会接受这一部分内容,并且会主动地去学习,还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文档效果。

1.2以物激趣

对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教具实物等。比如,在介绍外存储器时,可准备3.5、5.25的软盘各1张、U盘1个,MP31个,废旧硬盘1个和光盘1张,使学生能一眼看出这几种外存是有区别的。然后再从存储介质、组成材料、容量、存取速度等各方面加以介绍,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3]。

2认识学生的实际水平,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针对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太高,而应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安排教学的内容和顺序,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可片面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例如,可以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加以分解,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总结、概括。先介绍用“记事本”软件输入文字、用“画图”软件绘图的方法,当文字或画图完成后存盘时再介绍文件、文件夹、路径的概念和有关的操作,这样便于学生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还能使学生尽快熟悉上机操作,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其学习兴趣,只要学生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能够操作计算机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要特别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如软件的功能、通用的操作方法等。

3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利用大型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根据教学情况,每学完一项较完整的实际操作内容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大型作业,通过完成该作业,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若所举的例子或学生所做的练习是较单一和基础的知识,大型作业则可以让学生从全方位考虑,而不再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练习,学生要完成作业必须综合考虑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而且必须从问题分析开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完EXCEL2003后,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2003进行本班同学的成绩统计,要求完成排序、自动求和、求平均分,统计每人不及格课程数等操作。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考虑主表和附表的设计、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引用、EXCEL2003函数的应用等。作业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和修饰表格,例如为表格不同内容加上不同的底纹,突出显示每位同学的不及格课程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自己设计了解EXCEL2003实际应用的基本步骤。在大型作业题目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尽量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

4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4]。“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的做法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讲解Frontpage网页设计时,首先让学生熟悉Frontpage界面,了解各菜单项的功能,再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帮助”菜单。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此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作为教师就要耐心地指导、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试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农村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课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发挥其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计算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参考文献

[1]来明江.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0(4):17-18.

篇(8)

一、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设施简陋,环境差,教学设施配备不全,硬件设施也不完善,条件差,资金短缺,很多实验室不达标,教师无法完成新课程规定的一些教学任务。另外,由于农村教师人数有限,学校空间有限,导致很多地区班级人数多,这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非常不利,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但是由于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受旧的经验影响,不能把新课程教材理解到位,盲目地扩展,强调知识的一步到位,忽略了教材改革中渗透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教师对教材运用不得当,仅仅把课程视为教科书,认为新课程就是换了一个版本的教科书,教学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而不参考课程标准。具体表现在:

1.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偏颇。农村化学教师并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内容和理念,对已经习惯的事物就认为是真理,不可以轻易改变。课堂上,教师就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教师的权威不可质疑。教师迈不出教育改革的一小步,学生就不可能迈出均衡发展的一大步。

2.教学方法较单一。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营造自学、合作的氛围,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来满足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引入新课的方式是从旧知识引入,有少数的学生认为教师是直接引入,学生觉得教师在进行重要内容的教学时喜欢独自讲解。通过教师访谈也发现,大多数教师还是喜欢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授,而且喜欢设计封闭性、纸笔测验性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这样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1.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必须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化学教师要想与时俱进,首先要了解新课程要求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必须在自己原有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前吃透教材,了解新教材的知识分布和教学重点,以新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高中化学课程。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其基本教学结构在于首先要普及基本化学原理和知识,打下化学基础,然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教师应该以此为指导,根据新教材重新梳理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将新教材中的化学教学要求与自身的化学知识融合统一,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这对于目前农村高中化学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实施新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教师的角色、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方法都要有一个创新式的转变。首先,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必须转变原本学术权威的角色,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学习化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改变以往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行为上,与传统教学行为不同的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监督学生学习、讲解习题上,而是要放在对于新教材的研究和拓展上,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同时,教师不仅要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化学课上,还应该兼容并包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多听其他学科的课,汲取其他学科中可以为己所用的教学模式,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化学课中。

总之,新形势下农村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须改变原本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打造魅力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文庆城.现代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陈义.农村实施新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释元.农村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中学的个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9)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而信息化教育形式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水平。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

信息技术也被称为“IT”,指的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类技术的总称,它是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产物,依赖网络信息资源而生存。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教育、科学等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条件和各项保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产生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通过一些新奇的视频效果和影音环境,能够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同时,信息技术也因为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呈现出了一下显著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图片、视频、音频都是教育资源的具体表现。借助于便捷的网络优势,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观念。这些资源通过动静结合、形式多变的知识和形式,进一步增进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优势,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2)趣味的学习过程

和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不同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新的尝试。通过PPT、Word等教学资源,让多媒体教学成为信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运用动画、短片、电影等形式,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农村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解决。

(1)信息教育硬软件设施不足

当前形势下,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进行了多项的开拓,但是在农村地区的现实教学过程,受到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多媒体教育形势单一、内容保守,硬件、软件设施不足的发展情况。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应的,学校在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发展现状。

(2)多媒体教学理念的缺乏

受环境的影响,在小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质。因此,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教法。但是很多农村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力度不够,同时,农村一些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实践能力较差,外出旅游和观光的机会较少,所以在知识面上相对狭窄。这也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改变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

例如,一些教师在制作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往往忘记了多媒体教育的实质。在幻灯片的表现形式上过于花哨。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教学机制会相对缺乏,难以得到较好的教育培养。

(3)信息技术的多项运用

当前,在农村地区,一些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一例外的都采用课中穿插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但是,在语文教育环境中,出于对教学任务、教育时效性的考虑,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入未达到高效的利用,对是否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尚不明晰。这样的发展现象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遭遇瓶颈,学生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该怎样运用

(1)发挥引导作用,优化多媒体的教育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上,为了使农村地区的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师要学会巧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优化语文教育的发展成效。例如,针对于多媒体培训的视觉,积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语文学习能力。要在多媒体教育引导下,让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的一面发挥出来。

(2)发挥融合作用,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手法

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下,教师要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手法,凭借着简单的信息技术,也能够创造出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发展价值,通过远程传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双主教学模式、校园在线课程、翻转教学模式等不同的信息教育教学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更高需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运用增加了语文教学结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存在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始终。它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灵活、生动、自由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被多媒体教学所塑造的环境所感染,从而走出农村教育的发展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价值和作用。

【⒖嘉南住

[1]张学书.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与体会[J].课外语文,2013.16:63

篇(10)

我们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小学低年段的小朋友身上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来就很短的小朋友爱上学习,投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拼音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如在教学字母g k h时我们可以出示白鸽,蝌蚪,和小朋友喝水的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当小朋友回答时后立即出示相对应的字母进行教学。这样,小朋友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气氛中,让图画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复韵母时,多媒体也是很好的助手。这样即学习了他们的读音又让他们有所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巧妙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将枯燥的汉字学习变成生动的图画,更利于学生牢记字形,提高识字效果。如教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一认 1》中的“山、石、田、土、水、火”等字时,可用课件出示与字义对应的实物图象,再让图象演变成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再逐步演变成简化的汉字,然后出示读音。还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如下课件:1、先出示田字格及完整的红色生字;2、按笔顺,各个笔画被逐一描成黑色。这样做,不但可以省去教师讲解笔顺的过程,也提高了学生书写的精确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风格打下了基础。

三、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我们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赤壁之战》,可以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电影《赤壁》中的有关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有关人的个性特点,分析思考、讨论赤壁之战成功需要的因素。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对《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评价。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先播放火红的枫叶,白云悠悠的等课件,接着老师诵读全诗,配以古风古韵的古筝音乐。学生当即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理解诗意时,老师出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体眼中透露出异彩。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妙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理解。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