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终身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0: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终身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终身教育论文

篇(1)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审美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保证自身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语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教师应每天坚持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知识,加强自身的语感。同时应注意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语言规范、表达形象生动、节奏控制得当。讲课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妙语连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声情并茂的为学生阅读文章,为学生创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让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内涵。并且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更有效的体会教师通过语言创设出的美育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文字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语文教学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会的,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会受到来自文学作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影响。文学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对文章中的想象进行捕捉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作品,然后让学生感知美,并逐渐积累对美的对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应审美价值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悟更多的东西。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泰山风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分析“目视而脚不随”、“悬崖棱蹭”等词句,体会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也启迪了学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过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进而感知文章的内涵美,使得学生逐渐将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内涵,并树立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解《蒹葭》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歌词,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主动唱几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趁机将歌词和文章中的诗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己体会,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蒹葭的内容翻译出来,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朦胧美。

篇(2)

针对中专生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与价值体系的构建都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对于这些篇章中的审美要素要有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这也能够更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构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很多中专生而言,他们自身的基础水平本来就较为薄弱,对于很多阅读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什么是美要形成正确认知。很多学生在这一点上都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自身的审美意识也十分缺乏。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教学素材,这些文本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构建往往能够发挥很好的引导功效。教师要透过对于这些文本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践。

很多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念都较为缺乏,对于到底什么是美没有良好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文本的积极教学功效,要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如,在学习《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文章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美不仅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且还因为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因为小蜜蜂有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其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勤劳工作,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学生都缺乏对于这些美的要素的认知,对于美的认识也仍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上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一心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业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看作是“傻子”。这说明只有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客观存在的美。

二、体会自然中的美

审美教育可以有很多教学切入点,值得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内容也有很多。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体会自然中的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大部分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美都能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那种美的享受。课本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的文章也非常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针对这些文本展开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文意有基本认知,更是要透过文章的语言层面挖掘其后带给我们的很多领会与感悟,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透过对于自然中的美的体会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审美意识的一个关键过程。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使自然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济南秋色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努力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与熏陶,从而培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透过自然中的美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本中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好的教学素材,这才能够提升审美教育的成效。

三、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美

审美教育同样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展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社会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往往更为丰富,课本中也有着大量对于这些内容的描写文本。无论是对于一个典型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一个人物的品格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要让大家对于社会生活中所传递出的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人和事有更好的感悟。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素材,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课本中有着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篇章,教师要透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来深化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驿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写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为方便过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感情、心灵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些都会带给学生非常积极的教学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得到发展与构建。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式所在。

想要更好的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要让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教师也要充分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要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教育元素,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亓佳.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J].职业技术. 2011(02)

[2]李秋菊,刘国辉.浓情助教 由情入理 情理结合――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 2009(11)

[3]徐卓华.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2008(03)

篇(3)

想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在高中教育中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如此,但是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高中教育仍然没有摆脱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束缚,过于重视升学率的提高,很多学校都出现了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现象。

一、对高中生的审美现状的分析

(一)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就是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人们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采用审美的方式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同时,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也保障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顺利进行。学校各项工作文明程度的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校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目前我国审美教育的现状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爱美是人的天性。”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不成熟是其主要的特点。高中生追求美好,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在对美的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入审美的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生追求美,但是却不具备很强的识别美的能力,甚至对于美与丑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很多时候会产生审美错觉。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把新鲜的事物或者比较奇特的事物视为美,甚至有的学生还把江湖义气视为美。第二,很多学生过分重视外在的美,对内在美的修养有所忽视,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美。究其原因,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更多的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以及随着商品经济而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比较模糊,如果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很容易把一些丑陋的东西作为追求的对象。

2.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很多家庭都难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审美教育环境。一般而言,很多家长的审美意识也比较浅薄,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一些“特殊家庭”更难以为孩子的审美萌芽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校单方面很难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的环境。

3.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学生应该受到文学、艺术等的熏陶,心灵应该受到美的净化。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都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对音、体、美的教育有所忽视,这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伤,最终导致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有所下降。

二、对高中生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师要以“德高为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语言、仪表和日常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影响。教师的仪表应该端庄大方,符合教师这一职业的身份,语言表达要得体。

(二)通过加强对高中生进行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语文朗读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高中生可以在朗读中去发现美和欣赏美,在美的文章中培养美的情操与审美能力。例如: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感受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的壮美,以及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博怀。朗读这样的文章能够使高中生受到很深的感染,不仅陶冶了学生的美的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在对文章的欣赏中进行审美

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小说、美丽的散文等优秀的作品的欣赏,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景象,感悟到人生的百态,深深的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吸引,使学生的思想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三.通过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在诸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情景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情景教学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文字说明为主的教材的一种弥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4.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如果处处留心的话,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典型的审美材料作为语文写作的材料,对各种美好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很好的抒发。

篇(4)

二、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将初中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结合,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审美,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打破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活动去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初中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人。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课堂中讲解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说自己的理解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审美思路。这样的教学活动,往往会扼杀初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主动性。在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去发现美,让学生成为发现美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在讲解《采茶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聆听。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将听一个优美的旋律,你们通过聆听去猜一猜这个旋律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几张图片,让学生再听一次,在听的同时与周边同学讨论,选出一个正确的图片与音乐作品匹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中的美,并能发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发现美能力的提高。多给学生机会成为欣赏的主体,会让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表达音乐美的领悟

在音乐欣赏之后,学生一定会具有音乐美的欣赏成果,也就是音乐美的领悟。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更要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想。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听音乐作品,听教师说着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即便学生有个性化的音乐美领悟,教师也不知道。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有权利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学生具有音乐欣赏的成就感。表达音乐美的领悟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可以让学生写,也可以让学生画。比如在讲解《摇篮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摇篮曲》让学生欣赏美妙的旋律。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学生将自己对于《摇篮曲》的理解表达出来。一些有美术功底的学生会选择拿起画笔,描绘出一个小孩子睡觉,母亲在旁陪伴的场景,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与同桌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音乐作品的看法,还有一些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则会选择与教师交换意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有利于学生掌握审美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5)

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美育。语文学科实施的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传递语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美感,理解美,鉴赏美。通过这些方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

1.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荀子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比如,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众多学生心中充满理想,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之中。所以,美育能够较好地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

2.美育能够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来源于兴趣,良好的兴趣能够转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方面,审美教育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起着良好的作用。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中,作者通过记叙几件较为有趣的事情来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唤起美好的记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以及自身的语言来传达文本中呈现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时记趣》中,作者将蚊子看作“群鹤舞空”,“以丛草为林”,将癞蛤蟆看作是“庞然大物”。这些都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景”进行充分的领悟,从而进行美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文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1.从教材内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的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文学知识,包含较多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表现出较强的审美意识,很多都是历代传诵的经典。教材将它们分为很多专题,能够有效加深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比如,在对《莲》专题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的具体学习进行审美创建。这些文本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词,有的是散文,但是,表现出来的都是关于“莲”的美感。

2.从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看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它们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文本展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事物美。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营造一定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比如,在对巴金的散文《繁星》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而言,头顶的星空是最为熟悉的了,经常都能够看到。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只是对天空的客观物体进行观察。而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不同的心境下的体会,是通过对星空的展示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展示。

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通过文本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领悟其中人或者物的形象特点,对文本进行审美性阅读。比如,八年级语文中的《》主要通过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途中的艰难困苦很轻松地描绘出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让学生明白为何那么艰难的之行,在诗人的笔下却表现得如此轻松。教师可以将后面的《老山界》《节选》向学生作概括性讲授,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当时那种大无畏、坚强、执着、勇往直前的革命情怀展现出来的美。

2.调动学生情感,体悟文本的美

让学生在得到了美感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文本中的美进行深层次的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构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充分去理解美。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作者追忆父亲的背影的部分进行深层次阅读,体悟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03-001

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工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写边防战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边疆,时间已经很长,仗也打得很多。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用得准确、形象。频繁剧烈的战斗、漫长的驻防时间,使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从侧面点出了战士生活的艰险,渲染了战争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如杜甫写的《登高》诗中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和“不尽”,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的抒发。看着眼前无边秋色的萧条景象,想到岁月的艰难、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还有残存的希望,谁能说尽诗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无边”、“不尽”既写出了空间无限,时间无穷,表现出万里河山的浓重秋意,也显示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无尽的感慨,可谓用词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绘了一幅海滨仲夏夜的美景。

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应让形象说话,把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共鸣。

3.抓往美的意境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经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作家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

篇(7)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这些内容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合理挖掘,就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有效交融在一起。下面,我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途径做具体的论述。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本是主要的教学媒介。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必须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深刻了解和研究,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情感体验。

例如,以《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为例,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问题探究环节,即提出以下问题:荆轲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场的?荆轲和太子的对话,表现了荆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和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何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哪些分歧?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辞别这一场面的?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如此,便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深刻理解荆轲不避艰险、不畏、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并且领略英雄的品德和才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情感教育的良好渗透。

二、积极营造富有情感化的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意境,即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将学生带入与课文情感内涵相适应的意境中,学生的心弦就能被轻松拨动,学习情感也能被激发,从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富有情感化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对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体会,并由此加深对课文文本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以《扬州慢》这首词为例,为了让学生感悟扬州的萧条之景和作者的怆然之情,在教学时,我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都在遭受战争创伤后的萧条残破之景用Flash课件播放出来,如树木烧焦、城池破败以及清寒的角声等,如此,古都的残破荒凉之景便如实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学生便能入情入境,在脑海中呈现一幅悲凉深沉的画面,并能由此体会到词作者无法言喻的悲伤凄怆之情。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与词作者情感相适应的意境,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联想,也真正进入词的意境,如此,对词作者的心理感受有了更为强烈的感知和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

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朗读,使学生在富有感情的语言中陶冶情操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朗读,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刻认识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师生动形象的朗读。将文本内容中的绘画美、形象美等深刻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在富有情感的语言中,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情操的陶冶。

例如,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沉痛与悲愤的,比如在开头,因为是对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沉痛心情的描述,所以,我在朗读时,就采用低沉、缓慢的语调,从而将作者沉痛的心情真切地表达出来。而在朗读文中对当局卑劣和凶残部分的描述时,则运用了激昂、高亢的语调,从而将作者愤慨的心情如实表达出来。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朗读,便将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中,能够使学生学习五四时期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有效交融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既能学到教材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陶冶高中生的精神情操,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康德曾说,教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和善良。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注意在课堂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在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教育,而且高中生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文文化,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本教材中的文章作品。譬如,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人应该具备正义、公平、独立、理想、洁身自好等人性的品格,就难以理解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如果学生不理解生命的可贵,也就无法理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叙述,更无法理解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现实生活的许下的简单愿望。为此,人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贯彻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理解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其次,高中语文的课堂内容包含有强烈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诗歌、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大都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向学生灌输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理解人具有的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可以正确地对待和体味自己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并逐渐养成独具个性的心理品质。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收集了很多诸如《荷塘月色》似的美文,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更能体现人性之美,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相比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情感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培养高中生的人文文化,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更加富有情感性的氛围,让学生在教材学习中,用心理解,陶冶情操。比如,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大都蕴含着身后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为此,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才能真正理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美、语言美的叙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生情感较为丰富,比较容易受到情感渲染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创建多种多样的人文学习环境,譬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古代文化遗址、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在现场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再次,注重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论水平,还要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思想感情,完善人格的人。语文课的朗读教学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容易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内心的共鸣,学生通过出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本中所含有的感情。譬如,在史铁生《合欢树》一节课上,教师让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独自朗读,由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以及教师营造出的课堂氛围,会出现很多学生感动的场面。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锻炼他们的人文品德和素养。

最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课堂学习的主要阵地,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多种参考资料整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让学生在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中不断成长。

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似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篇(9)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色彩极强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语文课程传承着民族优秀文化,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这些精彩绝伦的典范之作处处都闪耀着绝妙的情思,人生的哲理。入选的文章有许多表现了历史名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对事业、真理的不懈追求,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出使匈奴,历经艰辛而不辱使命,杜甫在《蜀相》中抒发了自己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中仍然激情燃烧的报国情怀;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用游山的经历说明处事、治学都要尽志、深思的道理。有的入选的作品则用美好人性教育学生,这些作品深情满怀,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陈情表》中的祖孙情深……这些作品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

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离人文教育越来越远。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感染教化作用,在语文学习上,多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忽视对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忽视语文学习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除了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多阅读人文方面的书籍,不断获取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审美情趣等人文知识,多思考人生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为人师表,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用完美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

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创设相关情境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志。比如在学习白居易、杜甫的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于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完善。

2.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文熏陶,提高道德修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有着交流讨论和阐述意见的平等地位。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平等对话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让思维在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平等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平等、合作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学习《雷雨》可以指导学生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提高审美能力。

课余时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课程,诸如举办读书报告交流会、演讲会、组织语文社团等,这些活动既推动了学生课内的学习,又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在无形中就把经典名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注入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素养很有帮助。

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不要失之偏颇;要防止唯美主义倾向和语文课人文教育说教化倾向的出现。因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精神必须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培育,不能靠一味政治说教。

篇(10)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这样提到:“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因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在灌输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诗言志”“文载道”,语文教学当中的很多文章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因此,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了。

一、 “三爱”教育的渗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语文课文当中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课文里描写到的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

1、通过学习赞美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表扬爱国者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校尊师教育的渗透。

1、爱校教育的渗透。

在讲解《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以及《重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重点提到了环保。然后从这个话题把学生引导到绿色校园方面。我说“学校,是每一个学生的另一片天空、另外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这里有欢声笑语与澎湃激情,也有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喜欢自己的校园。而喜欢,不仅是语言上的,还要是行动上。那么怎样才能在行动上表现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呢?”联系刚才所讲的环保内容,学生提到了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保护好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公物以及校园的一草一木,不随便丢垃圾……

2、尊师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文当中韩愈的《师说》这样写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尊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韩愈尚且如斯尊重老师,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

(三)、爱自己教育的渗透。

《清塘荷韵》中提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 ,《蝼蚁壮歌》里面,小蚂蚁为了不葬身火海,想尽办法逃命。在讲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对生命的重视,来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身体发肤,受诸父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自己才是。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一点也不爱惜自己,染上了各种陋习,如到游戏室通宵玩游戏,到酒吧酗酒,抽烟,甚至有的人还沾染上了。蝼蚁都尚且偷生,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这种不爱惜自己的行为,实在应该为我们所鄙视。

二、“三情”教育的渗透。

(一)亲情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强对亲情这方面的教育。

(二)爱情教育。

早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也不是个什么很新颖的话题了。对于学生的早恋情况,我们当老师的,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然后让他们去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而在语文课文当中,也有这些讲述爱情观的内容。

(三)友情教育。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可见朋友真的很重要。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交朋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和朋友相处也变得很重要了。

1、宽容。

老子说“报怨以德”,我们也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宽容待人往往能化敌为友。

2、诚实。

诚实对人,是交友的基础。即使开始时对你怀有敌意的人,只要你能抱着真实和诚意去和他接触,就一定能换来他的好意。相反的,待人不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3、守信。

关于守信方面的教育,我们的俗语里面就很多都有涉及到了。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又如“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再如“言必信,行必果”等等。

篇(11)

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大学语文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中,处处皆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的佳作,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充分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渠道。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强烈的渴求。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很多人还难以鉴别或只能盲从,所以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汲取这些文学精品蕴涵的美,一可以满足自己对美的渴求,二还能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看蒙娜丽莎看》一文,跟随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借助作者的艺术见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从而更好地去发现并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之美。并且利用课后练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共享,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吟唱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助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回味和体验,来感受作品的抑扬、回环和抒情之美,从而领略其中的情致和韵味。比如《诗经蒹葭》的学习,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加之与改编的经典歌曲进行比较欣赏,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情韵之美,进一步把握诗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教会他们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去发现美、感受美。当然,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蔼可亲的仪表、准确形象的语言、细腻真挚的情感、简明得当的板书,都会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拥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二、大学语文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浸染,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语文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鉴赏,在解读作品人文内涵的同时,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真正走入文学。我们可以在生动可感、情趣盎然的教育过程中无声无息地熏陶学生的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比任何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或者批评更具有无声的力量。在《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学习中,当看到特蕾莎修女不仅把一生完全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自己却坚执地做了一辈子一文不名的穷人,而她所创建的仁爱组织却有四亿多资产时,同学们试问一下,是什么支撑着她,让她如此义无反顾?而作者又说,看到特蕾莎的事迹,我们能不羞愧吗?这又是为什么?在静默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火锅店泼汤事件、路上老人摔了是扶还是不扶的犹疑、因小挂擦而引发的大打出手、面对乞讨者我们的心境大家想想,今天的我们是怎么啦?《论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提倡兼爱,主张爱人若爱其身;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仁者无敌这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光彩熠熠的思想资源必定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再如品陶淵明,可让学生体会其人淡如菊的伟大品格;看杜甫,以《秋兴八首》做示范,让学生领略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挚情感;读到屈原,学习诗人身上为善而固执的执着和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操;《都江堰》中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则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殷希望;《我与地坛》对自然、人生、母爱的体验和思索,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屈从于命运,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走进《沈园》,我们伤怀诗人与爱人被迫分离的深创世痛,同时也感慨诗人对爱人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步入《江南的冬景》,其温润、晴暖、优美的画面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眷恋和自豪这些优秀作家作品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三、大学语文可以秉承疑古传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允许怀疑,提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