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0: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圆明园毁灭》一课讲的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课文的选编意图,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起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在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腾起熊熊大火。然后出示圆明园毁灭后的残垣断壁。教师导入:“这是我国古代的一座皇家园林,叫圆明园,而现在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巧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为以下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针对课题,主动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把问题归纳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是谁毁灭的?怎么毁灭的?圆明园被毁灭前是什么样的?”等。以此作为理清作者思路,顺应学生学路,彰显教者教路的联结点。

(通过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自主释疑

1.教师将梳理归纳后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边读文,边圈画,边写批注。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可以朗读原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侧重引导以下内容: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圆明园的景点。第四自然段描写圆明园收藏的珍贵,这三个自然段点明了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第五自然段回答了什么时间,谁,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如果有新的疑问,还可随时提出来。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交流研讨,多方感受

布置一次课外作业:和家长一起阅读这篇课文,记录下各自的感受。(这项作业很重要,家长的感受可能和学生的感受不同,这也许能进一步引起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引发他们更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五)团结合作,深入探究

课文的重点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这些内容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洁有序,用词准确朴实,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昔日圆明园的欣赏、赞美和对毁灭后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重点学习2~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研读,然后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有这样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还有无数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其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啊!加上园中珍贵的收藏,圆明园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啊!

2.抒感,朗读练习。看到这昔日的圆明园,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出珍贵,赞美之情。

3.反思对比,激感。就是这样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毁于英法联军强盗的手中。学习第五段,看看英法联军是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的,边读边在书上批注。

(小组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能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拓展思维,加强体验

1.面对圆明园的废墟,你想说些什么?

篇(2)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设计与创设】

在我校,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的结构上,我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是历代帝王居住、悠游享乐,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的地方和圆明园是历经清朝的五朝皇帝耗资巨大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名园风光:根据网上的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图文并茂地感受圆明园的美。

名园文物:在网上查找有关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的图片资源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中国的文化灿烂而辉煌。

名园视频:在电影《》中截取游览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走进圆明园内,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名园浩劫视频: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纪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歌唱祖国的视频:当学生表示要振兴中国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了这一视频,让学生感受现在中国之强大,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激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49年前,在中国,在北京,发生了一件让中国人感到耻辱,让世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圆明园的毁灭。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去看一看那段历史吧。

二、感受圆明园的昔日辉煌

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概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概括圆明园特点的句子。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让学生理解“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并在此埋下伏笔:圆明园为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为什么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语句。(圆明园内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给学生扩充知识:据我们估计,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不少于150万件。(在网上查找到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多。)

课件出示名园文物组图。(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精美。)

让学生说说“园林艺术的瑰宝”中的“瑰宝”和“建筑艺术的精华”中的“精华”两个词的含义。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语句。(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名园风光,并图文并茂,指导朗读。(感受圆明园的风景美和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圆明园内都“有”什么?你从这些“有”字感受到了什么?(景观多,景观美而有各自特点,景观各异,建筑真宏伟,建筑设计师真厉害。)(集体读这段,读出此时的感受。)

若要讲完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还需要多少个“有”?请在第三段找依据。

是的,圆明园的景观怎能写得尽呢?圆明园的建筑又怎能说得完呢?当你走进这样宏伟的建筑、这样精美的皇家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圆明园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播放圆明园视频,让学生跟随曾经在园内的人游览圆明园并说说观后的感受。

师:游览在这样的园林里,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引出文中语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三、了解被毁灭过程,激感

同学们,就是这样收藏着上百万件的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就是这样“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圆明园;就是这样让全世界都知道的“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在1860年被毁灭了!

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他们在圆明园内都做了什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观看名园浩劫视频,配音乐出示圆明园内没有了……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了一片灰烬,化为灰烬的是什么?(文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如今再没有了昔日的金碧辉煌,我们只能站在这些残垣断壁之上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了这个不可估量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今,149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它记载着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载着请政府的腐败落后,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当学生表示要振兴中国的时候,播放这一视频,让学生感受现在中国之强大,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学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同唱国歌)

【反思】

这段历史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再加上圆明园也被烧得面目全非,单凭文字和想象很难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金碧辉煌、婀娜多姿的迷人景观。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媒体的资源开展教学,收到的效果很好。这说明,多媒体在课堂上真正地发挥出了它的时效性。

1.感染情绪,突出中心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能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使读者在不断的情绪推动中领会课文的中心。但是,受聋生的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的限制,这种情绪的调动单靠文字还显得不够,必须依靠其他感官的参与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

在教学本文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丑陋罪行的愤怒之情,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们跟随镜头一起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亲眼目睹”了圆明园里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幽静的山乡村野,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对侵略者对圆明园疯狂地烧杀抢掠的罪行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看完课件之后再阅读课文时,那些文字立刻显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美丽的景物历历在目,而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翻腾、汹涌。这一课我没有进行过多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读—看—读中品味文字的内涵,感受语句的情绪,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使学生轻松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2.运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实物;或打个手势做个动作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我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就可以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种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意。如,课文中有“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我就制作了幻灯片,教学时适时打出幻灯片,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费事少,效果好。

3.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加强情感和美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几个震撼人心的片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英、法联军抢夺珍宝、的过程……学生看后无不深受震撼。于是,满怀激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朗朗响起。从他们动情的朗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4.运用电教手段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聋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多媒体课件情境性强,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narrated “Old Summer Palace’s Deconstruction” a class teaching design, pides into: Uncovers the topic to induct, establishes the main key——overall sensation, the sensitization feeling becomes aware——leads the text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stimulation emotion——development background, deepens understanding——the fervor to write the words, surges the sentiment.

Key words: “Old Summer Palace’s Deconstruction”; teaching design

1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3提挈课文头尾,激感

3.1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3人一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

3.2针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3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配得上是联军吗?是什么?强盗!)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抽读:“这样”是怎样?

3.3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3.3.1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还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板书:举世闻名)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哪个字解释“全”?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宏伟建筑)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珍贵文物)

3.3.2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自由读——指读第三自然段)

(2)仔细数一数,这段话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7个)

(3)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抽生读。从这7处“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从大家的感受中,这一段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学生自由再读——抽生读重点句。

(5)感悟重点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播放课件,师配乐诵读)漫步园内,你还想出来吗?(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6)(将3个词语用圆圈圈起来)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对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了!早已烟消云散了!(课堂中有短暂的寂静)

4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读后交流,通过追问了解学生的动机,如: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破坏这样的世间奇迹?圆明园的设计者是谁?圆明园除了书本上描述的,到底有多美?圆明园花了多少财力和时间才建造起来的?我想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大?

我还想知道英法联军时,清朝的军队到哪里去了?(是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难道就没人把守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2)这里有篇短文,是老师从网上搜集以后整理出来的。它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部分问题。默读补充资料:《圆明园之最》。读后交流:读完这篇短文,你的心震撼吗?圆明园的什么深深地震撼了你?我被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规模宏大震撼。(640个足球场,十分宏伟。)

我被圆明园的建造时间震撼了。(为什么?)

我被圆明园的珍奇异宝震撼了。(你一定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数据,是哪个?)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出来了吗?

5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呈现:英法强盗,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

(1)配“二泉映月”,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_____。烧毁了______。烧毁了 __________。(交流)

篇(4)

多媒体则通过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描述未知事物的种种联系,充分表达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和事物,使学生从多方位感知并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全面的认识,为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为整体把握课文奠定了基础。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时,可以依据课文的讲述和学生的需求,制作圆明园呈“品”字形的简单示意图,同时展示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许多景点图,再配上课文录音。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游览于圆明园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出示奇珍异宝、名人书画、青铜礼器的图片资料,更使学生叹为观止。自然感受到圆明园的确能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后出示《》的录像,从影片中学生们很直观地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也很自然地激起了对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们初步了解了侵略者之所以胆敢这样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激起了他们一恨一爱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学目标。

由于多媒体课件从整体到局部,从瞬间到反复,很好地呈现了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充实了学生的感知,化解了学生的疑难,使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有个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情趣。

二、巧用课件,指导观察理解

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发掘”文章的蕴含,还能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并学会实际运用。如《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使学生亲眼目睹,有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台湾蝴蝶谷那壮观的景象。学生不仅从电视画面上直观地理解“金光灿灿”“五彩缤纷”“上下飞舞”这些词语的意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热情。

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把远的物体拉近,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而形象的画面,不但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内涵,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精用课件,诱导观察体验

品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这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辅以配乐朗读,将学生再次带入课文情景,诱导学生体验课文思想感隋,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积累语言的目的。如在教学《大海》中,让学生一边自读课文,一边根据文中语言文字的描绘,在瞄海中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一望无垠的蓝色大海,多姿多彩的海上风景。这时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一边听老师配乐范读,感受那如诗的美景。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验,融入美的境界,产生情感共鸣,随着配乐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传诵、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见,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事物的动态,引导学生赏读内化,可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四、活用课件,训练观察表达

篇(5)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 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2010(2)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78-01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人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篇(7)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34-02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篇(8)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篇(9)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所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以《草原》这篇课文为例,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草原的美景描写得美不胜收。但就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草原,缺乏对草原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将图片、声音结合起来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对草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巧用多媒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小学阅读教学应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实现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影像资料和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展示出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品读、感悟。同时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劫掠产生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我想,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更能有效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妙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篇(10)

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众星拱月。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品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虽然,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要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做到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篇(11)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自然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讲授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 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 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