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9: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篇(1)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设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10余个春秋,随着培养院校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下,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实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各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教育过程有了日渐明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这一体系,继续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来探讨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的灵魂,教育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须从教育硕士坚持的职业性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压缩政治理论和英语等公共课的课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鲜明的实践型课程,并增加观摩教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

1、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学教师职业及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因此教育硕士课程必须贴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实,要考虑到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需要,必须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宗旨。教育硕士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必须打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务实性与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对哪一方面的忽视或弱化,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且其培养对象具有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不可能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围绕着单一性质的学科专业来组织安排,而是要围绕多重性质的学科专业需求来组织安排,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而且要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既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要拓宽教育硕士的知识背景,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课程之中,使教育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范围和数量的限定,也不意味着众多科目的随意堆积,还必须本着重质量和高效益的准则,依据学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最后的教学环节,也是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和水平。题目选得不好,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完成学位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可以说,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将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来框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从教育硕士入学开始,就向他们宣讲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让他们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的侧重点,要求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推行实证性研究,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一般我们要求教育硕士首先自己选定几个题目,然后学员之间进行讨论,避免选题冲突,在自我研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然后交导师审定。

2、论证开题报告。

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排,我们要求在第一学期中期就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使导师与研究生尽早接触;在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论文的选题范围,以使他们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尽早开始积累资料,确定论文主题和完成开题报告的论证。为保证教育硕士论文质量,我们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工作。开题论证是教育硕士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由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不足,往往导致教育硕士论文选题不合理,论文写作难以顺利完成。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脱产一年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求导师组最迟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会,论证会成员要求包括教学论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专家,人数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学位论文写作。

由于教育硕士多数为基层教学骨干,回单位后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紧张,加上中学文献资料的限制,许多教育硕士回原单位后将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搁置一边,寄希望于最后的突击,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规定教育硕士在校撰写论文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校开发并运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管理系统自行记录时间,至答辩申请不到1 年的系统将不同意答辩申请,这一措施更加规范了学位论文的管理。实践证明这对保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我们实行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由导师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辩申请,避免由于导师要求不一而导致论文水平差别太大,影响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盲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坚持实行学位论文双盲抽查评审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教育硕士学员一定的紧迫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学校除了统一按比例进行抽检外,鼓励各学科方向自己进行论文盲审。对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要求其修改,并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而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正是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所以这两项工作也是各培养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两项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篇(3)

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要有目的地践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时要有目的。有了目的,才有可能避免在地理教学中轻知识重情境,过分地追求夸张奢华的技巧和刺激,过多地无效地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的问题。因此。加强目的性至关重要。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明白了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地位,就不必完全追求地理教学的情境体验教学。只要针对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情境体验教学的设计,把握好教学契机就可以了。

2、实效性原则

一种教学方法在有了实效之后,才能算成功。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为了达到它的实效,地理教师需要更加细心了。对班级的把握:哪个班的学生较活,反应较快;班级的多媒体显示效果怎么样等。对学生的把握:哪些学生更愿意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对设计的把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效果会更好。对多媒体的把握,图片怎么处理后显示效果更好;声音多大才好等。对适当提示的把握,适当的提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展示中的关键内容。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像理解中的鸿沟,影响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要想地理情境体验教学具有实效性,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大环境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过程都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所规划。

二、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1、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创境策略

(1)利用故事和图像音乐的创境策略

地理学科中蕴藏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故事。地理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地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出相应的图片,将搜集到的一张图片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也可以利用较多的图片通过PPT、Movie Maker等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景,欣赏大自然与世界的美妙。地理故事也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得到的故事,如扑克牌中的地理、奇特的地理现象、地理趣闻;还可以地理教师凭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揉入地理知识。

(2)利用表演的创境策略

表演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直接投入地理学习,唤起他们的热情与激情,在表演中增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学习,是以一个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法,能发展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现能力。

(3)利用问题的创境策略

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2、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感悟策略

学生在经历了创设的情境后,便进入到感悟的阶段。在创设的情境中,设立了教学内容的感受点,学生可能对其注意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教师可在感悟的阶段帮助学生确定感受点,并逐步扩大感受点的数量,并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新的知识范畴。学生在教师提纲挈领下往往会有点睛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豁然开朗,从而进入到崭新的知识领域。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自身的领悟点不同。困惑点也不同。因此感受点也会因人而异,虽然不可能做到逐一辅导,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

3、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生成策略

课堂中的对话,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价值可以在广泛的对话中生成。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对话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更影响着学生对话的能力。当学生因为迷信教师的权威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失去自己真实的声音,使得师生对话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对话时,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展现真实的自我。和学生一起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对话的过程中既乐于倾听,又善于交流;对话者之间既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又不盲从别人、不固执己见。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交往的艺术,提升对话的素养。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和谐的对话。

4、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升华策略

学生参与感受、体验到了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一精神提升。升华同样与学生的心理感受、精神世界密不可分。

(1)利用点拨的升华策略

运用点拨升华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地理教师可运用的点拨的基本方法有:方向性点拨、方法性点拨、概括总结性点拨、升华性点拨以及补充点拨等,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到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2)利用感情的升华策略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能够激情投入,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带来示范性的引领,很容易想象在教师心情不佳的情况下,课堂会成为什么样子,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大中国》感受祖国的时候,教师的行为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本文是关于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地理情境体验教学能很好的开展下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都会增加,能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3-010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大得最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51.72万人,比2011年招生计划增加4.44%。专业学位硕士计划招生18.75万人,比2011年增加26.09%。表1是近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数据及增长率分析。

从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以每年4%―5%的增长速度在增加,而且招生类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学术型硕士招生计划3年累计减少超过20%,而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累计增加了两倍多,数量增加了13万余人。

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正确反映。目前国家设置了19个专业的硕士专业学位、1个专业的学士专业学位和4个专业的博士专业学位。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缺乏经验,特别是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对于工程硕士,不仅要求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术教育仅靠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是难以完成的。

为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探索,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江门市奥维斯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合作培养实践,目前已培养两届毕业研究生共9人,其中4人留在了合作培养企业并成为技术骨干。本文对该合作培养实践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 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动机

在工程硕士培养中,高校非常希望与专业技术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大型国企往往对此兴趣不大。对于大量的民营企业来说,则非常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招收到满意的硕士毕业生比较困难。为此,他们有兴趣与学校合作进行工程硕士合作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实践机会,同时将企业专业技术与工程硕士的整个培养过程相结合,并希望最后培养的工程硕士留在企业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也有接受合作培养的意愿。由于工程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研究生需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和综合应用、项目研发的培养、锻炼机会。进行合作培养,既提高了工程硕士的理论水平,更能有效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系统全面,教育效率高,但无法在校内完全真实模拟工程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跟上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变化,而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际研发项目来实现。通过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可以较好地解决高校工程硕士培养中的这些问题。民营企业通过与高校进行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可以解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工程技术难题。所以在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三方都是有进行合作的意愿的。

二、 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实践

(一) 合作制定培养计划

我们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开始。制定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既要考虑合作企业的技术专业性,更要坚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所以在工程硕士的合作培养计划中没有减少传统必修课程和重要的专业课程,而是增加了2至3门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

同时对于实践环节,直接将最后两年的学习放在企业,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最后的毕业论文也选与企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课题。

设置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选择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技术工作的培养指导。

(二) 参与技术项目研发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我们的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注重了培养目标的高层次。核心是科研项目的支撑,即合作培养中导师带领所培养的研究生全面参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了广东省产学研项目“表面贴片安装生产线焊膏印刷质量在线三维检测仪的研制”,有4名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具体从前期调研、项目规划、申报书的撰写到项目实施,研究生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

同时,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还合作进行了“COB邦定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研发”项目,有两名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还与江门市一家电子企业合作进行了“车载多媒体系统研发”项目,有4名研究生参与。

(三) 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螺旋上升

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环节,不是简单地在企业工作,而是在一年理论学习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传统方法是经验和尝试,往往比较盲目、片面,效率低。经过工程硕士培养的研发方法是:首先进行调研,分析已有的方法、技术现状,然后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尝试和解决相关问题。往往效率高,考虑问题更系统、全面,可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工程硕士在实践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发现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这种不足反馈到理论学习,将问题反馈到理论研究,可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

经过理论研究和理论再学习,又可以将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到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这样通过从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既可以做出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三、 培养效果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为了评估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实践的效果,我们对该合作培养已毕业的9名研究生做了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用人企业、合作培养企业、导师、研究生本人、毕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评委。调查内容主要是评价这9名研究生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研发能力、毕业论文3个方面情况以及对合作培养的满意程度。评价分为5档或直接按百分制打分:优秀/很满意(90―100分)、良好/满意(80―90分)、中等/一般(70―80分)、及格/不太满意(60―70分)、不及格/很不满意(低于60分)。

表2是对这9名参与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的评价调查结果的平均值数据。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参与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总体培养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培养模式。表4是合作培养效果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提高的百分比。

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合作培养研发能力提高最多,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也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但毕业论文质量略有下降。

进一步对合作企业、研究生和导师进行调研得知,合作培养实践效果不完全一致,与两个不同企业的合作培养效果差异很大。其中,与东莞市神州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培养效果很好,企业、导师、学生都比较满意,即表2中编号1―5的研究生。而与另一家江门市电子企业的合作培养,则三方均不很满意,参与的4名学生意见最大,但碍于各种因素在问卷中不能完全反映。这4名学生都没有在企业坚持完成最后两年的合作培养,而且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是与企业实践几乎无关的重新选题,所以质量较差,也导致了表4对比中毕业论文质量比传统培养的下降。

分析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有:(1) 导师没有完全参与合作培养,没有进入企业;(2) 没有校企科研合作项目支撑;(3) 企业研发方向与导师的科研方向、研究生培养方向有差异;(4) 开始进行合作培养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

四、 总结与展望

总体看来,经过校企合作培养,较好地提高了工程硕士实践应用能力。在我们的合作培养实践中1人获评优秀毕业生,两人获评优秀毕业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项。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研发方向与学生培养方向一致,导师进入企业指导,有合作科研项目支撑。导师几乎每周去企业一次,学生主要住在企业,因为企业有更好的研发设备和环境,同时可以通过VPN访问学校的信息资源。

当然,工程硕士的校企合作培养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在培养计划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比例,如何处理理论知识宽泛与专业深度的问题,如何对工程硕士的研发实践进行评价,如何找到好的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等。

参考文献

[1]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

[2] 邱均平,王学东,王碧云,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10―201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8.

[3] 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篇(5)

近年来,随着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大批量、高层次的特点。专业学位的设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的历史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总结并合理借鉴。

1.专业学位的特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深入理解专业学位的特性,是开展相关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的前提。从目标来看,学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学位,另一类是以“专业”实践为方向的学位。它们分别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和价值观念。学术学位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学”,即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教育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术”,即实践与应用。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是从事带有明显的某种特定职业背景的工作,如教师、医师、会计师、律师等。这些专业人士一般来说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深入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备熟练技能及出色的实践表现;在理论、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判断及决策能力;整合知识及管理控制能力。

2.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

2.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二战后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全美有500多个学科领域可授予博士学位,除传统的哲学博士以外,有56种博士专业学位。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图书馆科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科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硕士培养规模很大。到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

2.2英国。

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培养,其教育质量基于毕业生学习产出维度进行评估。英国工程硕士毕业生学习产出分为一般学习产出和专业学习产出。英国工程博士的能力评估包括: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工业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判断能力;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等。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比重的75%左右。

2.3日本。

近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显著特点是将专业学位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直接挂钩。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定义,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它一般根据某一特定行业而设,而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等基本准入条件。

1999年9月文部省(2001年后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修改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创设专业研究生院。2010年,日本在会计、法律、公共政策、教育、公共卫生、技术管理、知识产权7个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院84所。

3.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育规模较小。

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在最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但专业学位教育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仅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5%左右。

3.2社会认同度不高,就业前景不清晰。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硕士相比,还是“矮了一截”。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画等号,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出台的政策,毕业后就业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肯定会处于劣势,用人单位尚未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3.3教师的不全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

专业学位应运而兴,但是问题还是存在: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由谁来培养?现在的大学教师,大都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要求。

3.4专业学位与职业或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不紧密。

目前,我国除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家“注册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有一定联系外,其他专业学位都没有与职业或职业资格相关联。我国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中明确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

4.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4.1加强媒体宣传,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

利用强势媒体进行正面引导,逐步增强人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认识。要使人们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自身特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2推行人性化和弹性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首先,逐步扩大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和灵活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需要突出个性化的特征。高校应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招生专业,招生考试需要更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其次,学习与教学方式体现灵活性。可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有限性的缺陷。老师可通过各种网络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的手段进行教学,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答疑和论文指导。

4.3实现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创新。

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计划等方面,应依据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定,做到针对性强,学有所用,多为地方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4.4加强培养环节,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单位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要使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被社会接纳,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在培养环节上下工夫,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深入研究与专业学位相适应的相应职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同时,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能很快在用人单位里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立研发能力。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充分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才能使毕业生更具价值、更有社会吸引力。

4.5调整课程体系,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

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匹配,就实质而言是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有很多种行业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将这些执业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标准要求或行业规范,又能增强其取得执业资格的能力或从业能力。具体的衔接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职业资格考试的优惠条件,即参加资格考试时可免除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试。

4.6实现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有些专业可以不要求写学位论文,而以有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调查报告、毕业设计、技术革新方案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有的专业适宜要求做学位论文的,论文撰写则可以以工作岗位和承担课题等为依托,使研究与工作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4.7大力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离不开相关职业领域的支持。要加强与地方行业的联系,研究行业的特点、需求,将相关专家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实行校地联合、校企联合。培养单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重视构建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可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担任教学实践指导,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职责进行细化,实施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

[2][美]B·R·赫根汉.文一,郑雪,郑敦淳,等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2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5-02

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去一直以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为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2009年设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现在增设的专业型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只占10%左右,用来与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人数保持一致。为适应社会各层次对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在继续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同时,开始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我们认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研究生是必需的一项举措,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来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教学实践体系,完成不同模式的培养,从而真正满足不同的需求,培养不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

一、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侧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是专业型的学位。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体现对理论和实践各有偏重,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学术型的硕士培养的是科研能力,专业型的硕士培养的人才突出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应该说从设立这2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初衷来讲,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各层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使得各个层次的人才学有所用,从实际出发,培养人才。专业学位的设置满足了很多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对学术型学位的设置做一补充,也为在实际工作中,有企业应用背景的在职人员提供了对口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多方位,多层次培养人才,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

二、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情况

学术型学位的研究生录取分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招生,此类生源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若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学术型研究生的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凡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等都可以报考。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很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发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如: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等。除以上专业其它专业应届生均可报名。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基本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一样,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和国家计划外的硕士生,收费和学术型研究生是一致的。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都颁发学历证书和毕业证书。从学制来说,专业硕士一般只要求2年即可毕业,其中包含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期,重视操作能力;而学术型基本上以学习理论为主,学制一般为3年。如何针对培养目标,设立合适的考试课程也是需要研究生教学体系关注的问题。

三、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

不同的培养目标,导致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都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学术型是以培养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基础,强调深层次的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而专业型的硕士,在分析检验、食品加工新技术以及各个加工操作的专论上多设一些课程。专业型硕士,注重实践型,学术型硕士注重理论性。教学环节上,学术型的注重课堂和实验室教学环节,专业型的注重实验室和工厂的实践教学。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同,因此在学制最低学分要求、课程级别及种类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是不同的,如学术性学位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而专业性学位课程侧重工程应用学术性学位的课堂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而专业性学位的课堂教学则通过案例,以及讨论式教学和动手实验和参观企业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09年才招生专业型的硕士,所以绝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校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不同,基本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只是在毕业论文的选择上更注重应用性的要求,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就失去了2个类型硕士学位存在的必要性。

四、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

现在专业型硕士与其他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执行的是相同的学生评价体系和课程考核制度,但在论文要求和能力考查上侧重点不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注重研究能力的考查,而专业型硕士则注重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考查。学校通过课程作业以及实习和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项目的周汇报,中期检查及最终的项目设计报告和答辩等环节对培养过程进行。总之我们只有在多模式环境下,明确培养目标,实施不同的培养过程和执行不同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五、关于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

1.提高社会对2类培养硕士生模式的认同。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在职人员,发放的也是含金量较低的单证,因此部分外界人士和用人单位都认为这种在职专业学位硕士没有接受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管理较为松散。随后在2009年国家开始实行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可是从报考情况来看,这两年学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很小,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就业前景都不乐观。

2.培养环节要到位。学校除了建立研究生专用实验室和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外,还应组织人力物力建立产学研校内外联合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才培养效益。校企间实践性的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课题,使学生服务于公司和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企业可以在获得人才、政策和社会认可等方面得到利益上的满足和激励。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考虑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在培养环节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的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培养环节,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3.健全导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实行双导师制采取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每个研究生都安排两个导师进行指导,一个来自高校,一个来自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机构或企业,这样双方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过程以及项目研究和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使论文的方向更有的放矢,更能和实践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明年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收比例将下调5%至10%[N].人民日报,2009-11-16.

[2]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3]周邵萍,钱志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借鉴[J].化工高等研究,2012,(4):19-22.

[4]严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文汇(上旬刊),2012,(2):21.

[5]肖顺华,刘峥,杨建文.关于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基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3):60-64.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0-02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知识、方法、思想、态度等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学化学中有机化学课时少,内容多,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强,因此,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中学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按照有机化学学科体系:由烃到烃的衍生物、由单官能团化合物到多官能团化合物,循序渐进地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的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基础性。

二、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空间能力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实际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并提出和分析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

1.调查的对象

通过访谈老师,听课以及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高三学生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都已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关键期,能较强地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调查的问卷内容

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新课程下中学有机化学学习与教学的现状,依据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编制了针对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调查问卷―《探究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问卷调查》。

3.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一题统计与分析

由以上表中数据显示,非智力因素对各班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2、4、5、7、8这几个题目中从兴趣、意志、动机及个性方面整体看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加强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原因分析与对策: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它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它可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第二题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的统计:

从上表的各班空间题目平均分来看(总分28分),学生的空间能力基本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根据标准偏差也反映出各个班内部学生的空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并需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发展。

原因分析与对策:

通过问卷题目的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空间能力与化学学习成绩有高度的相关性,学生基础题目的成绩差异不大,准确率都比较高,三个班级总的平均分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构建空间模型的立体观念。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模型操作和电脑模拟模型表征分子的三维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与展望

当前,对教学策略的探索还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已提出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对实施策略后的效果评价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05.5.

[2]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王凤兰.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8(7).14-17.

篇(8)

1.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基本概况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在形式上各自有不同的做法,大致概括如表1。

2.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基本特点

根据表中列举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中小学职前培训虽然有所区别,但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化相当普遍。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入职前的教育年限看,几乎都要达到硕士学历,以德国为最。在美国,1986年霍姆斯小组的《明日的教师》报告中指出:教师教育年限应由四年延长到五年,前四年主修文 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第五年集中进行教育专业训练,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并把这种硕士学位作为教师从教的必要条件。[1]2005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在教师培养中增加专职研究生院”的想法,指出“在充实、加强本科阶段教师培养的同时,有必要在制度上重新探讨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和再教育问题”。[2]目前,英国的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大学毕业后的教师证书培训”。它是专门为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开设的。现在英国的非教育学士学位获得者,要想去中小学任教,必须学完这类课程并取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教师学位硕士化,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部分师范大学探索的“4+X”模式和“3+3”模式,都是适应这一趋势发展要求的体现。

第二,培训中非常重视实习环节。重视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是美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一般地,美国师资培训中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于教学实践上。美国各州都重视教育实习活动,通常在教育课程结束的最后阶段,具体时间因周而异。教学实践活动平均为11学分,占总学分的11%。如美国全国优秀教师委员会和霍姆斯小组都建议为新教师进行1学年(约15周)的实习训练。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和正式教师一样,每月在校工作8天,每天8个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并至少两周全面负责所在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同时规定实习教师每周回母校一次,用2~3小时的时间,组织实习讨论会,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周实习,讨论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将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一次性教育实习分散到大学四年之中进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爱知教育大学”1999年制订的新“教学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四年实习制度”,四年内的实习任务是:第一年为“体验实习”,参加中小学的各种“学校仪式和课外活动”;第二年为“基础实习”,参加实际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听课为主;第三年为“教育实习”,独立在讲坛上教学、指导学生;第四年为“研究实习”,在实习学校的帮助下,自己拟定研究题目并进行实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4]而英国政府规定“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和“教育学士课程”的师范生在教师伙伴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分别达到24周和32周。

3.非常重视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给学生安排那么多的实习时间,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就是因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制度,尤其是英国。1992年5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教师职前培养》改革文件,计划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来培训教师,形成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的模式。强调师范教育机构必须建立服务基础教师培训的中小学基地学校,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以促进教师教育切合中小学实际。为了完成这次改革,英国政府在1992―1993年度拨出专款600万英镑。目前,英国共有74所高等教育机构与几千所学校建立了伙伴关系,每年通过这种途径培训的教师达27000名。[5]

1986年,美国霍姆斯小组出版了《明日的教师》,提出了改革职前培养课程以及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密切合作的建议,旨在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加强中小学与教师培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具体做法:拥有学士学位、志愿当教师者,通过审查和能力测验后被接收入学,在中小学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与实习。[6]

二、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特色对我国的启示

1.改革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教师学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比较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和上海师范大学的“3+3”模式。

“4+2”模式。即学生在本科4年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结束后,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教育学院攻读教育硕士学位。“3+3”模式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各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根据既定标准对全校各学院本科各专业中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优秀学生进行筛选,从中择优选拔学生进入“3+3”培养模式;第四学年,设置3个月的入门导向,然后到各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实践”;第五学年,回到教育学院正式攻读“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第六学年,通过论文答辩并完成规定学分的学业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学位”。“3+3”模式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部门,期望和激励毕业生到中小学执鞭任教。其他师范院校也应该进一步探索提升教师学历的教师教育模式,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入职教师学历水平。

2.延长师范生实习时间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以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真正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在现有的实习规划下,各师范院校也应该在遵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本、专科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育实习中有限的时间资源,提高实习效果。例如,努力实行多层次实习,包括参观、见习、实习等;积极采取多渠道实习,包括计划内的实习和计划外参加中小学的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等。

3.大力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国家要从政策上推动中小学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才能调动中小学接纳师范院校学生的积极性。高等师范院校自己也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安排学生参观、见习、实习等。学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要多向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掌握教学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打下基础。学生实习,应采用双导师制,在大学里有理论指导老师,中小学也应该有实践指导老师。同时实习期内每周都要回校,展开讨论,集中解决大家常碰见的问题,并写好实结和心得。另外,中小学教师在与师范生的交流中,也能够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科研能力。

[1]郭玉霞,高政英.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教育[M].台北:台湾书店,1987:84.

[2]杨艳玲.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杨光富,周涛.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4]王建平.日本教师教育发展动向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篇(9)

词汇对于语言学习者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词汇是一切语言技能的基础。探索并总结积极有效的词汇记忆策略,是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词汇记忆策略的合理运用可以改变以往学生词汇中死记硬背、反复记、反复遗忘的现象。1高中英语是一个学生英语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既是对于过去英语学习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又为大学的英语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高中英语常用的词汇量保持在4000个左右,而且记忆难度比初中提升很多,释义也更多。鉴于高中英语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一个高中生的词汇量掌握的牢固,那么不管做什么题型,在词汇的定义和判断上都会畅通无阻,这对于一个学生学习英语来说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可见词汇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的更新与完善,很多高中英语教师都摒弃和改良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其中就包括教给学生如何更好、更快的识记高中英语词汇,并能最大限度的用于高中英语学习中,追求“实战性”,因为英语教师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词汇量都不过关,那么这个学生学习英语会很吃力”。不过记忆英语词汇不得不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因为记忆词汇的策略同样符合曲线所反映的规律:要想使短时记忆保持并变为长时记忆或者永久性记忆,必须经过多次的训练和机械性的识记,所以记忆高中英语词汇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勤学多练,多背诵多回忆。

那么,笔者整理出了几种比较有效而实用的高中英语词汇的记忆策略,仅供参考:

第一,拆解记忆法

高中英语词汇很多字母都比较多,让人看了很繁杂,拆解记忆法就很有效,词汇拆分看似不像是实用的记忆法,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习惯了会非常实用,这里面也是有很多技巧可寻的。比如: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看似很长,一共有14个字母,但是可以拆解成dis、cri、mi、na、tion这样识记,将“种族歧视”和“dis、cri、mi、na、tion”绑定在一起记忆,连续多做几次强化记忆,在强化若干次之后,你会发现你很容易的将这个单词记忆了下来,而且记忆的时间不会很长,效率很高。比如类似的international(国际的),也可以用拆解法记忆:in+ter+na+tion+al。

第二,词缀记忆法

很多高中英语词汇都是派生词,可以加上前缀或者后缀,组成新词汇,所以掌握好词缀的意义,充分利用词缀记忆法也是记忆高中英语词汇很实用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前缀与副词的作用类似,为一个词汇加前缀表示方式、地点、态度、程度、否定等概念如,misunderstand这个词汇由mis(错误地)+understand(理解)组成,实际上就是“误解、误会”的意思,类似的词汇还有miscalculate等许多词汇。而后缀的附加涵义没有前缀明显,加上后缀可以使一个词汇的词性发生变化,变成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如arrangement这个词汇就是由arrange(安排,动词)+ment(后缀)组成名词性的“安排”。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可以在原有词汇量的基础上记住很多有这种结构变化的词汇,而且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这种记忆策略也十分适合高中英语词汇的记忆情境。

第三,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也是高中英语词汇记忆的重要方法,这种记忆法对于高中生记忆大量的词汇很有成效。联想记忆法的核心要领是学生要善于观察英语词汇之间的多种联系,以将这些词汇串联起来几种记忆,效果最佳。联想记忆法包括了多种结构样式,比如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生记忆词汇时常用的联想记忆法中的接近联想法、结构联想法、意义联想法、对比联想法、搭配联想法等等。这里笔者简述一个比较常用的接近联想法如mop―top―stop―pop,right―light―sight,根据单词之间音与音、形与形的关系进行联想记忆。

第四,连续交叉记忆法

笔者认为,连续交叉记忆法是高中英语词汇记忆策略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容易被高中学生所忽视的。这里所说的连续交叉记忆法主要是指学生记忆词汇要根据时间的安排将其中的词汇进行连续而有效的交叉记忆,以保证记忆不中断。这里笔者举个成功的例子,一个高三学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记忆英语词汇的任务:在30天之内记忆3000个常用的英语词汇,以保证在高考来临之前将高中英语词汇彻底“吃透”,这个学生便运用了连续交叉记忆法,收效颇多。这个学生每天记忆100个词汇,第二天记忆第二100个词汇,不过第二天会短时间再复习一下前一天的100个词汇,就这样依此类推,到了第30天的时候他会复习第29天的100个词汇。此外,在这30天期间他会利用强化法将难背的词汇记在小卡片上,不定时的背诵卡片上的难记的词汇。就这样,30天过去了,他竟基本上“吃透”了这3000个词汇。其实,连续交叉记忆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词汇记忆法之上的升华,极其简单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