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理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家长对其不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也没兴趣,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有效教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是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
第一印象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其他事物之间,在认识过程中留下的印象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占有主导地位的效应。第一印象的突出效应对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第一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第一印象,包括教师着装、教学语言、教师仪表和学科知识等。教师着装应给学生以正式却不失亲切的师者风范;教学语言应谈吐得体、表达清晰、声音明亮;仪表应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人以学习的动力;知识方面,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心理知识,都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最初的第一印象。教师自身第一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二是地理学科本身的第一印象,2012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绪言就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师上第一节课之前,可以做一个学生对地理第一印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喜欢地理,你心中地理课是什么样子,喜欢什么样的地理教学方式,等等,然后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地理的印象。在开学第一节地理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故事或地理游戏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并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觉得地理有趣、有味、有感,从而形成对地理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充分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图表表达出来,而图表的直观形象性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首先,在图方面主要采用常用的地图和一些地理景观图片。如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时,开始上课时放一些关于东南亚典型的民族、海滨、历史、城市、农业等学生喜欢的景观图片吸引其兴趣。让学生找出图片中与我国某些区域的差异以提高兴趣。通过刚刚兴趣的引导,接下来用东南亚的地图整体学习区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上,要让学生落实在地图上,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表的处理上,最典型就是两个知识点的对比。如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如果是南方地区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知识,然后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比思考自己家乡的相关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日常所见所闻学习本地区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1],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带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如第一小节“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以家乡为出发点去全国各地旅游,让每位学生设计好线路并选择多种交通方式旅游,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选择的多种交通方式,引出要学习的“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种交通方式及经过的铁路干线,教师提示学生“如果你知道这些旅游经过地区的铁路干线,那就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激发其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也是充分利用初中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选择这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原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
地理作为一门集社会性与科学性于一身的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首先,地理教学是以地图呈现很多信息的学科,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语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很好地把地图展现在地理教学中。如全球的气候分布图、崎岖的地形河流图、美丽的地理景观图、多样的民族风光图、区域的行政区划图等,都是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更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会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其次,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它是由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成的一门新兴技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与地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图把我国的地形图表示出来,让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形势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这样趁着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其把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主要山地等地形类找出来。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易于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从而乐于学习地理。
五、原有兴趣的迁移
兴趣迁移就是将原有的兴趣延伸到其他相关事物上,进而对其他事物发生兴趣。地理课虽然是在初中开始设置的,但是小学期间科学和社会两科的学习让学生多少已经接触到有关地理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前对小学所学科学和品德与社会两科中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研究,以便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申到初中教学中。具体来看,首先在人教版小学科学中有介绍有关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对初中生进行小学相关地理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把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相关地理知识整合起来,然后结合到人教版七年级-域”“人口”和“民族”三大节内容学习。将原有知识和兴趣进行迁移,不仅可以给初中生地理学习带来亲切感,而且可以更好地把小学与初中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教师进行初中地理教学。
总之,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可充分运用第一印象的效应并结合图表引导,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和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加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有效改善课堂氛围,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初中生地理多向思维激发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由于初中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与难懂,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困难,因此逐渐丢失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被动的依赖于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地理知识,未经自身思考,多向思维自然难以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浓烈,才会自觉的投身于学习当中勤于思考,对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其实初中地理的知识结构也不算复杂,只不过有些知识太过于抽象,而书本内容较为繁琐与累赘,初中生们大都还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行阅读地理教材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干到困难与疲惫,厌学心理也就慢慢随着问题的存在而逐渐产生。例如在九年级地理教材“演化的自然”这一章内容中,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只能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只有地理知识内容得到梳理,学生学习方式较为轻松,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几大因素之一,当前是个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打造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众望所归,但是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难以在地理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理解困难。依旧以“演化的自然”这章地理知识内容为例,其中的内容包括“宇宙的起源”与“地球的演化”,但是“宇宙”、“地球”等概念太过于抽象,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该内容过于困难。而如果教师善用多媒体技术,则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该知识内容,并扩展相应的天文知识。正确理解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方式的落后耽误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而知识的匮乏遏制着学生多向思维的激发与提升。
三、引导学生激发多向思维的教学方式
(一)假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初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情境法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教学方法,它以给出地理条件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研究,结果的不唯一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多方向发展,使其在不断的思考之中自觉养成多向思维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假设学生们都生活在“南海诸岛”之上,并给出“南海诸岛”的地理环境,与同学们互相探讨保护“南海诸岛”的价值。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思考的角度非常之多,不仅可以从保护主权意识的角度出发,亦可以从资源开发问题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思考。此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灵活变换思路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则指学生思考问题周密、谨慎,能够把正面与发面的因素统统纳入对问题的研究领域之中,从而多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以问题引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地理学科而言,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照本宣科,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进行全面改革,引导学生深入地把握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又如何能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呢?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培养。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学科学习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兴趣成为学生思维的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枯燥式、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还能还原地理学科教学的生动与活泼,让地理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来,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释放,这样才能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展现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讲解,而是在动态的演示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智慧的开端,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自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所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只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自然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维。如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关于石油枯竭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如下问题:“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带来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但是许多国家却在积极地发展其他行业,如旅游业、农业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与指向性,可以引导初中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当石油资源枯竭后依旧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以感性材料引导思维形成
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感性材料正是思维的起点,没有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思维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学生的思维正是建立在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在教材与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打破以往教材与教室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中深入事物的本质,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以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眼睛,没有地图的地理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加强地图教学,以地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地理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与巩固,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在学习亚热带季风气候时,我们可以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总结出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此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进而使学生通过思考与思维总结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冬季少雨夏季多雨。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而是能够通过地图将这些知识点存储起来,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气候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绘图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为直接的地理学习经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主动探究,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再沿用旧模式、旧观点、旧方法,而是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性思维,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新社.初中地理教学中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3).
在地理学科中,地图是地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综合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识读地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概括总结、归纳推理、形象记忆和创新思维等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地理识读地图的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浅谈如下几点,经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生地理识读地图能力培养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地理识读地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
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挂图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目标。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增加了读图、析图的难度,容易挫伤学生用图的积极性。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
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在看图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4、构建心灵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心灵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
心灵地图的形成要靠:反复读图、用图,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理形象的感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浓缩。通过地图的反复使用,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为心灵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要加强以地图为重点的练习,加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心灵地图清晰、准确性的形成;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幅的图片、色彩及音像的刺激,加强地图图像的强化,也有利于心灵地图的形成。
5、注重地图之间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二、"电化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既活跃又深入。
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同时,要求地理教师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之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学到生活中有价值的、有用的地理知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笔者对地理学科的创新教学方法作了探讨:
一、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1 学校重视不足
部分中学对地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滞后。随意挤压地理课时现象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1.2 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能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1.3 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就是门副科,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揣摩、仔细研究。
二、对初中地理课堂创新性教学的建议
2.1 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探究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积极改变传统地理教学的局限性,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现代初中地理教学要很好的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互补长短,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时机,如在讲预习或者复习课程时,可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但也要注意穿插传统教学手段,如中间的停顿,辅助解释,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道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等等,这样做就更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初中生学习学习的效率。
2.2 变重教材知识传授为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教材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切忌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知识,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中,通过应用知识来形成能力。如在“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教学中,由于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存在经线和纬线,而是为了准确定位某一点的位置,而使用了经纬网。在经纬网确定位置的图中,是“横纬纵经”,同时指出一些具体的位置,如北京的位置是116°E,40°N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位置是:103. 4°E,31°N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3 带着问题思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走向生活
地理新课标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联系起来,也就相应地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
2.4 举行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这样就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2.5 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
课外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开展主题演讲赛,如“地球的未来”、“假如我登上了火星”、“假如地球上没有海洋”等;可举办地理科技报告会,如“我所见到的南极”、“北极科考见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等;可开展地理学具小制作比赛;可举办地理学创新思维小论文比赛;还可举行形式多样的参观、调查、访问、夏令营等等。
2.6 改革地理考试评价体系
现行的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束缚着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想不管考试形式如何, 都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 比如, 能否在现有的单纯静态理论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还可增设地理创新能力的附加分,以奖励在各项活动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
2.7 理性认知地理教学的目的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想提高和创新地理教学,首先自己要对地理教学的目的有清醒的认知,如何在新课程中,将地理的知识和生活的实践相互结合,让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地理学科所散发和具有的独特魅力,以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独特的音像、 视频等优势;二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生活,以学生关心的话题,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丰富多彩性,唤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达到学生能够有效的参与教学,能够独立进行自主思考,能够形成自我的逻辑判断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教学目的。
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涌现出这样、那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掌撑地理知识、开心学习、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所要讨论的实质话题。
参考文献:
[1] 李彦兵.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J].学园.2011(7).
中学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小学地理知识掌握基础上获得更加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与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现在因为中考的时候不考地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是无用的,在课堂上完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况。激趣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教师打破学生“地理无用”的想法。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趣
地理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形象化的讲解,利用生动的事实,具体的案例进行描述。而地理课本上的文字描述是冰冷、死板的,缺乏生气、没有颜色。因此,现代技术的运用将打破这沉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世界中学习知识,了解地理。
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需要学习“地球的运动”“地图”,了解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面对这些,教师仅仅靠着课本是不行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图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传与公转的情况,让学生辨别自传与公转的方向。教师还可以给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大概位置,让他们观察地图中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制作时还可以找到本地区的卫星影像图,通过不同颜色呈现出地形、河流、城市、交通路线等,让学生比较两者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让他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找出地区之间的经纬度,准确的从地图中找出所要求的位置。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动有趣的地理本质变化,在观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地理。
二、动手激趣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学、好动、好问。他们的身体、心理、智力都在全面发展,面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动手激趣法,让他们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找到学习地理的动力,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在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教学工具才能教学的。像地球仪、地形模型、地区平面图等等。面对这些,教师就可以在班里举行地理模型大赛,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将参赛模型分为:地球仪模型、陆地地形模型、海洋分布模型、七大洲简略模型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进行参赛,并给予一定的奖赏,评出优秀奖等。学生听到课本上死板的文字还可以制作成模型,就会有动手试一试的心态。这样动手激趣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理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教师以此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与思维创造能力。
三、生动语言激趣法,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最大的禁忌就是照本宣科,照着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进行“朗读教学”。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生动有趣的教学是必不可缺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课本知识,更应该学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进行枯燥文字的转变,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中了解地理的乐趣,产生学习的欲望。
1.巧用谜语
在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中,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会辨认地图,让他们记住每个地区的名称。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力,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就可以利用谜语来进行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在这些生动形象的谜语答案中记住这些名称。
2.巧用古诗文
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古诗文来进行教学。将古诗中的一些诗句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古诗词中发现地理的无处不在。
3.巧用故事
在地理的学习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有一定的趣味性。地理知识涵盖的不仅仅只是地球宇宙,还有更为细节的国家民族。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各地区或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习惯的各不相同来进行知识的引入。
例如:在学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了解“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本的需要,搜集这些国家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在学习“中东”时需要讲到阿拉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那里的阿拉伯人喜欢白色,所以在电视网络中看到的阿拉伯人戴着的头巾与衣着都是白色的,这是因为在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干燥,而白色对阳光有反射作用,不容易吸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简短的小故事来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四、总结
除了以上所说的三种激趣法外,还有生活实际、分组讨论、辩论赛等等教学激趣法。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了解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初中地理课程简略[J],华东师大,2011年9月;
[2]刘健,提高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J],中学教育,2012年第9期;
一、缘起
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的知识体系以地理知识为主,本人多年从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一线教学,深感学生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时的困难重重,成绩也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科学习技能方面来讲,学生普遍存在读图能力不强,机械知识的记忆无法转化为读图能力,以至于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除了文字知识体系外,教学更应该重视图像知识体系。首先,图像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字知识;其次,通过着重学习图像知识体系,可以巩固学生对地理文字知识的掌握;再次,七年级的考题往往更多地是以图像形式呈现,成为地理文字知识的载体。因此,必须重视图像知识体系的教学,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使用的教学策略。
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策略
(1)要吃透关键知识点,扫除读懂地图的障碍点。有时,学生在读图时,图像内容和文字都能看懂,但由于对隐藏的关键知识点掌握不够,而发生“卡壳”的现象,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就是要吃透关键知识点。
如有的学生在读一些平面图判定方向时,无法判别觉得困难,究其原因,要么是对一般平面图隐含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关键知识点没有掌握,要么是对有些平面图中,指向标倾斜后方向判定不清,要解决这类读图障碍,就要吃透这些关键知识点。
(2)要依据一定时间和空间顺序,通过仔细读图,注重细节和规律,系统地掌握地图知识。
如七年级上册《世界气候分布图》,此图复杂而内容丰富,读图时要分步进行。第一步:粗读气候类型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南北半球是否对称?第二步:粗读不同的气候类型大致分布在什么纬度,是大陆的东岸、内陆,还是西岸?第三步:以亚非欧大陆为典型,细读由赤道到极地气候类型的变化规律。第四步:精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再依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量图,细致地分析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夏季和冬季,分气温和降水有条理的描述。通过这样由粗到细再到精地读图,有步骤、有层次、有条理地读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还比如读《长江黄河的水系图》,要依据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读《纬度带》、《温度带》的划分图,要依据重要的纬线来加以区别,特别要让学生注意纬度带和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纬线。
总之,读图的顺序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变化的。
(3)要变换不同角度读图。要读懂、读透一张地图,往往要进行多次阅读,并且这种多次阅读不是单纯地机械重复,而是要变换角度去读图,从横向、纵向沿着不同的线索,有顺序、有层次得读图。
比如读一张《世界地形图》或是《大洲大洋分布图》,单纯漫游式得去读,对图上的内容认知往往比较单一,记忆分散。而沿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特殊的“线”,看看每条线分别经过哪些大洲、大洋、半岛、岛屿、海峡、山脉等等,把分散的地理单元像“骨肉相连”一样把他们串起来,这样变换角度、有条理地读图,会让人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效果。
(4)要注意从整体宏观面上读图。读图一方面要依据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从点、线上把握,另一方面要进行组合读图,从“块”和“面”上入手。
如读《波斯湾地图石油分布图》和《波斯湾石油输出路线图》时,要将波斯湾产油地区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组合读图,对波斯湾石油输出路线,要细致读图,整体把握,看看每条输油线路途径哪些边缘海、海湾、海峡、运河、岛屿等。要顾及每条线路途径的各个地理单元的相对位置,这样从宏观整体上读图,有利于正确而全面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结构等。
三、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探索
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就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一方面采取前文提及的四点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在进入复习阶段后,在读图教学的基础上,还进一步采取了画图教学,并进行了对比教学研究。本人选取了两个同类型的教学班,分别标注为A班和B班,A班只采取前文所述的多种读图方法进行教学和复习,B班进一步增加了在读图基础上,绘制简图的方式。
首先,画简图时,内容不要安排过多,抓住要学生掌握的关键知识点,然后通过这样的关键知识点,触类旁通,以复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其次,画简图只要求画轮廓,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不要求和印刷地图一样,以降低学生画图的难度,尽量让最基础的学生也能够画图。最后,让学生在最初的简图中不断丰富地理要素,把大洲、大洋、半岛、海峡、平原、高原、山地、河流、城市等增添进去,依据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纬线为轴线,这样循序渐进地把之前读图所学习的各种地理要素,通^画图再呈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效果明显。一方面,只重视读图的A班成绩要好于其他班级,另一方面,在重视读图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画图教学的B班,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四、结语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可以说图像相当丰富,形成了一个“图像体系”,而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对图像重视不够,也可能重视了而方法不当,看图漫游,学习效率很低,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不佳。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的一些粗浅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写此文章与同行分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1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这既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同时也是推进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读图能力是初中地理学习中一项基础性的技能。针对当前部分初中生读图能力低下的实际状况,教师应当强化分析研究,以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读图能力提升。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提升学生读图能力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一、明晰主题类别,帮助学生快速区分
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图种类很多,许多学生对此并不十分熟悉,认识上混淆不清,这就对有效读图产生了制约。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强化这一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对地图的主题与类别进行准确的区分。初中地理学习中所涉及的地图主要分为几种:地理原理图、分布图、统计图、模式图、自然景观图与人文景观图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地图的区分训练,可以针对不同主题与类别的地图,逐一举例子进行讲述,并通过“地图归类”、“地图命名”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地图主题与种类区分的准确性。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准确区分地图的不同主题与种类,能够为读图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这也是学好初中地理的重要基本功。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强化了这一方面的能力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对地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群体而言,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区分能力,也能够缓解学生对地理读图学习方面的畏难情绪。
二、强调图文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初中地理教材中既有文字的叙述描写,也有各种插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整合地理教材中文字与图形的作用,图文结合开展教学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对地图进行正确的分析、深入的研究以及准确的再现。教师在图文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优化,从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的角度组织教学。如在教学“34 个省级行政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相关的文字整合起来,将分布在不同单元之中的图片集中起来进行展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这样的图文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不同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称呼以及行政中心驻地等方面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而且读图、用图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可见,图文结合的教学指导方式,对于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读图训练的要点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推广经验技巧,帮助学生提升效率
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提炼读图方面的经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读图的技巧方法,促进学习效率提升。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向学生推介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读图方式:一是中心突破读图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地理内容时,将地图中的关键因素与要点读出来并加以关注,这样的读图方式实现了紧扣中心的目标,能够为下一步的细致读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形状观察读图法,重点指导学生对地图中不同图形的形状进行认真的观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知,抓住图形的显著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与记忆的效果;三是暗射图再现读图法,重点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将代表性的名称以及地理标的物标注出来,如山川、河流、铁路等等,既能够帮助学生迁移地理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读图乃至填图的综合能力;四是对比归纳读图法,重点针对学生容易混淆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将相似地图集中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读图辨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地图判读的技巧水平。
中国分类号:G633.55
一、以图导学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图像是传达地理知识的主要媒介。地理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于图形图像,图像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受教者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与其他文化学科的特性有所不同,其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地理知识很难通过语言描述而被形象的传达出来,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地理教学需要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以图导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实践探索意识都较为强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良好的教学方式,以图导学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深记忆。与此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由此提升,发散性思维能力、观察力、联想能力得以展示和锻炼。
二、初中地理以图导图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
(1)引导学生看图解析,透彻的掌握图像信息
教师在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或是教师事前准备好的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地图进行分析、探讨,并就自身不解的知识点提出疑惑,发现图像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在对图像概况有一定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便可以很好的衔接上,教师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加的顺利通常。学生看图解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求知欲望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由此转变,又以往手把手的教授,一个又一个环节知识点的灌输转变为诱导、牵引式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图像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解析能力作为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读图之前,教师应为学生强调读图过程中所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比如看清所读地图的名称,图像周围的地理分界线,图像比例的数值等。知晓地图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及图形的类别。学生在读图的时候,要分步骤的进行。首先学生弄清楚所读图像的类别,比如地理事物空间图、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等,明了此次读图的任务和目的。接下来,找到图形与实际事物的比例数值,对方向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此之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分析图形中的内容,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继而学生将所得出的结果对照图形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检查。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师生交流获取正确的结果。学生在读图解析的过程中,应当有层次的读,抓住图像中的重点信息,多角度的对图形信息进行全面的勘察,善于事物特征联系起来,总结规律,从而在透彻理掌握图像信息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任务。
(2)采用“填空补缺”式的图形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图像信息的掌握
教师在本堂课程即将结束之前,为学生们安排课堂学习任务。教师采用“填空补缺”式的图形教学方法,就本章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出几道填图绘图的题目。学生通过完成填图绘图任务能够对图像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提升。教师从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堂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环节及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学生在对图形信息进行填空补缺的时候,其需要用眼睛对图形类别做出直接的判断,回忆本堂课的内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图形信息相结合,将空缺的信息正确的填写上去。学生填图绘图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咀嚼消化的过程。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教师将展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质量的分析,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教师应及时的指出学生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其错误的具体原因,给出自己的建议,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就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3)实现课堂知识面的拓展,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倘若采用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其很难将抽象的图形知识具体化,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没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很难消化和掌握,知识迁移的实现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这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骤然下降,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腻烦抵触的心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起辅助地理教学的工具,比如地球仪、地图、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等。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前,教师为学生就本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设置问题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览教材中的图像。教师在学生在对课堂知识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将课前事先准备好的图像资料展示给大家,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刚才所掌握的知识在图像模型中找出与之对应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所设置的问题进行互动探讨,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就学生刚刚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教学,实现知识间的串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类似的问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的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初中地理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填鸭式”教学,学生多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初中地理具有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普遍感到厌烦。甚至出现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学生依旧不能正确判读地球的经纬度、辨不清方向的状况。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浅谈几种新颖的地理教学方法。
1.使用新颖的情境教学法
使用新颖的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创造学生们熟悉、喜爱的情境,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13-15岁的初中生。
1.1引用歌曲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会学习到有关“季风”的知识,季风随着季节、地形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牢记季风知识,可以引入歌曲《黄土高坡》,我们根据这首歌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来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属不属于季风区?东南风和西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黄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对季风有什么影响?等,在歌曲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1.2引用古诗文
古诗一般是古代文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突发灵感而作,所以,古诗文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的垂直地带性;的《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揭示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现象;乐钧的《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就反映了日、地、月三者间的距离差异。
1.3引用有趣的故事
引用有趣的故事,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必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还是以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为例,可以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2.运用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地理中“图”很关键,有地图、温度示意图、雨量统计示意图等,它们都是学习地理必不可缺的一个工具,承载着地理的基本信息。比如,在最初的空间定位时,让学生们多看地图,把整个地图的基本轮廓记忆在脑海里,当老师提到“中东”或者其他某一个位置时,学生大概能回忆到它的基本地理位置,以及它四周的国家、地形,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经纬度的定义、规律等。
大量的图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三维立体图等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以及探索能力。
3.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学法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增强。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课堂不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地理教师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实现“主导者”向“引导者”角色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当”地理老师,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一定标准的评比,选出“地理老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合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观察地理现象;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4.注重情感教育法
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师经常过多地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情感目标。
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根据课本,讲解知识点,让同学们强行记忆。地理是一门偏向于理科的学科,老师往往有些严谨,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地理教师一定要与同学们保持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应努力让地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
现代的学业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框架性,即让学生必备大量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引导师生都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新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能力出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让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最终走向“探索地理”的海阔天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地理教具使用的几点浅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