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9: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国际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篇(1)

一、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

(一)语言教学中的辅助因素

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很多生活现象都和当地的方言、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要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有时单靠普通话还远远不够。以方言为例,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受到方言影响。而我国方言众多,教学中难以操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内容。浙江大部分地区属吴方言区,方言区内部差异明显,和北方方言不同。吴语区虽是全国第二大方言区,在推普道路上依旧有许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词汇、语法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本地居民和教师的语言组织形式。如吴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蛮”,可能就让留学生一头雾水。因此在方言词汇和语法教学上,需要教师多留心。

(二)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其属吴越文化圈,内部还可分为吴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瓯文化圈。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形成了较独特的水乡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逐渐兴起了商贾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浙江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端较早,余姚县罗江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滨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农耕文明色彩。由物质生产衍生出的各类器物、饮食、技术、民俗和艺术也有可探究的空间。唐宋以来,市民文化、商业文化也逐渐兴起,话本、诗词和戏曲艺术斑斓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外国友人来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经济情况和教育资源的考虑,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某一地域文化的喜爱而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文化教学中,地域文化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解码器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实现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个人而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从群体而言,则是实现社会团体乃至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我们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为例来说明。乡音是地域群体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区方言复杂,反映了本地区地域认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和观念,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异,很多地域性的风俗禁忌也需要通过谐音联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带因为经商历史悠久,素来有在农历二十八日迎财神的习俗,因“廿八”与“年发”是谐音,寓意“年年发”。再如温州地区春节常用瓶、碗来代指“平安”也是谐音。留学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学习将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学标准及设计还不成熟。不过在通识性方言概览中,让水平较高的留学生接触方言的基本情况是有益处的。

从国际层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更不能小觑。各类经贸文化的合作活动都需要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禁忌。譬如饮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鲜海产,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盖的。浙江作为水稻产地,米酒文化兴盛,绍兴黄酒闻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饮酒礼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二、地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启示

1.多样化

浙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水乡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特质,在风俗、语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遗存。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差异明显。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点总结需要通过具象内容说解。譬如从地理环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气候情况,就让留学生对稻米、桑蚕、渔业等农业生产有了具体认识,再谈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丝织品、民俗、手工业、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就不会太困难。在提倡多样化的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章法和逻辑。

2.实用性

学以致用给学习者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其持久学习的动力之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很难达到我国传统母语教学的规模,每个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大体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内容教学,如浙江的饮食习惯、风味小吃、旅游资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则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专业性

目前来华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除了语言进修生,还有众多研修不同专业的人士,他们克服语言障碍的目标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情况则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内容,如经贸专业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史和贸易模式;人文专业对浙江的艺术、文学和社会风貌感兴趣;医学专业希望了解浙江医学技术和发展等内容。

4.选择性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教学中的文化大多是传统或优秀的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宣扬的中华文化,同样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文化。然而有时本国国民观念上认同的优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看来未必尽然。若是过于渲染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反而会引发学习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坚持“优多劣少”的基础上,我们只有具备自我批评的态度才能赢得认同。以浙江商业文化为例,它为文化产品开发、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推进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识下的迷信风俗、利益至上的偏狭观念却是糟粕。若是教师能在课堂中让留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学习者则会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学原则

1.总原则――双“因”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八字总纲。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母语文化背景各异,需要注重层级性。在初级阶段,教师只需概括介绍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级阶段可尝试系统的文化教学。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样是饮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却有差异,嘉兴有粽子、金华有火腿、温州有鸭舌。又如农耕习俗,宁波流行“驱蝗虫”、“稻花会”,金华崇尚“拜犁”,很多地区稻米有“尝新”活动。

2.实用交际为主,人文情怀为辅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短期的语言教学中,我们还应把握为交际服务的实用性教学原则。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很多专业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地域文化无需过分强调,教师可一笔带过或直接省略。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而忽视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数留学生对饮食和旅游感兴趣,我们不能只罗列食物和景点,还需说明饮食寓意、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审美意趣。教师应当建立这样的人文关照情怀。

(三)教学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

和北上广三地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独立教学能力相对单薄。在短时期内提高师资以及科研建设很难实现,但区域内各个院校或机构的合作却是可操作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会带来相互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对浙江地域的工艺美术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通过组织到本地区的艺术中心或是美术学院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缺失,克服学校课程设置的局限。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提高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强化教育科研团队才是良策。

2.教材建设

由于北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资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但地域文化差异有时会给授课老师带来困扰,也影响留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这类问题也引起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内容选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局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未必精准,有些内容略显陈旧。

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重点关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专门性。优秀的教材创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编写能反映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课文内容。这样就不会让地域文化喧宾夺主。当然这一构想要付诸实践还需考虑众多现实因素,虽然亟待解决,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引发教材编写的乱象。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3.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教材编写、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都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灵活度和执行度上还需要时间磨合,因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甚至研究者。教师在结合实际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讲授与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利用或创造教学资源。用真实鲜活的教学材料,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篇(2)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被分成两个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但居住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少数人会学习汉语,这仅仅占整个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百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汉语学习。可当下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的着重点却与当前的现状不相符,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见,海外教学的相关资料大都是一些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志愿者写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太多人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缺少经验,可借鉴的资料甚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许多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一门外语,汉语也作为第二语言在非使用汉语的国家中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此外,国人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教育贡献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供给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结构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且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也参差不齐。教材的供给还比较单一,但海外对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汉语学习者兴趣的调动问题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兴趣的培养。随着汉语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外国人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许多人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发音和语法都比较复杂,且现存的汉语教材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主体上入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国家教育学科的认识问题

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同英语的外语教学一样,不断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篇(3)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篇(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蕴含其中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结果,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这是符合民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其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研究表明, “文化”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创造、总结、积累、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自古“民以食为天”这种思想已经潜移默化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中。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农耕社会由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这些在祭拜神鬼、祖先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俗的食物不仅肩负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望,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2.传统节日的祭祀文化

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均能找到有关祭祀活动的文字记载。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传统节日中保留着民间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将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植入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不断流逝的时间用循环的方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节奏中,给人们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生机与活力[3]。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

节日从起源和发展上来看,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完善着,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里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一样,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进化成为中国独特的节日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而意义深远的节日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对自然和神灵力量的崇拜,大多都与民间流传的迷信传说和禁忌有关系;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都给节日文化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在宗教流传以后,其内涵和行为规范对节日的设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与缅怀也赋予了节日特殊的内涵,如是种种,都在节日的内容里得到了凝聚于升华,让中国的节日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动人传说和独特民俗趣味以及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4]。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当中,中国的伦理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表露无遗,而这种伦理情怀也在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的,对人们影响深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无疑是十分恰当的。通过对节日内涵的了解,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青少年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能将庆祝传统节日作为纽带,将理想与信念的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青少年在体验节日的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必将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空洞乏味的说教局面得到极大的改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现实社会的某些思潮也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国儒家自古以来就强调“规矩之道”要求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的人文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春节通常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畅谈生活联络感情的契机;中秋节将团员作为庆祝的主题,倡导全家人聚在一起;重阳节则提醒人们要注重尊老敬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在逐渐的淡漠。这种情况下,传统节日的存在成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平台。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交通越来越便利,通信越来越发单,而人深处闹市却常常感到越来越孤独寂寞,人与人直线距离越来越近而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不妨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这不但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既可以让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以寄托,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照相,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做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所处的环境,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所以,传统节日对青少年建立谐人际关系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向心力,构筑了中国人加过统一的群体意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对于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春节、中秋节期间,举国上下一排欢腾,男女老少阖家同乐,呈现出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畏艰难、昂然奋进,造就了一幕幕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动人事迹与不朽传奇。例如,端午节这个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行纪念的日子,其中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者的代表,他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中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代表,端午节中有很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氛和传统文化氛围,这对净化当今社会中浮躁的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阳节、除夕节等节日中饱含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又增加了诸如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2]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篇(5)

拉脱维亚的高等教育概况

“拉脱维亚是学习型社会,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拉脱维亚努力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科教研究方面积极主动,建立了很多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成果卓著,在自然科学领域尤为出色。”

“在地理位置上,拉脱维亚地处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是最为充满活力的欧洲国家之一。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府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科目,如人文学、社会学、工程学、自然科学和IT等。可以说,拉脱维亚人一生都在学习!”这是拉脱维亚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对该国教育状况的概括。

拉脱维亚有尊师传统。9月1日开学这一天,学生们大都会捧着鲜花到学校报到,并把鲜花送给他们的老师。因此,每逢9月1日,大街上便会出现很多手捧鲜花的少男少女或青年男女,花店的生意也甚是兴隆,开学日则被这样的气氛渲染成了一个节日,拉国尊师重教的风气可见一斑。

在拉脱维亚,义务教育为9年,政府提供免费的小学和初高中教育。全国90%以上的儿童就读国立学校,大多数大学生则就读公立大学。除公立学校之外,也有私立中小学和大学。另外还有政府补助的少数民族学校,这些学校教学使用俄语、白俄语、乌克兰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希伯来语及波兰语。

据了解,自1996年起,拉脱维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到2008年初,每万人中有近500名大学生,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生比例,居世界第3位。拉脱维亚有20多所国立高等院校和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设有丰富多样的学术性或专业性教育课程。

学术性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和应用科学。这种课程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在每阶段结束前,学生必须提交独立完成的论文。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可获学士学位和学术性学位。3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是一种职业预备课程,并不是一项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不包括职业培训,是一项法定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在某些课程中,职业培训和学士学位培训可同时进行。经过5年学术学位和专业资格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和资格认证;专业性高等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这些课程一般历时1-2年,可与学士学位的学习同时进行。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可学士学位,又可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发放以下几类专业人员:内科医生、药剂师、工程师、艺术家、教师、牙医和技师。

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教育的第二阶段,经过1年半-2年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而博士学位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博士学位和资格博士学位,取得资格博士学位是担任教授的必要条件。博士学位学习历时3-4年。学生须提交博士论文并通过公开答辩才可获此学位。若想取得资格博士学位,必须进行论文答辩,此论文是几篇已出版的重要科学或教育论文的摘要,或是博士论文答辩后的专题研究。

若想就读高等院校,一般需提供中等院校毕业证书,学院将对其所学的中学科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些科目的成绩可作为入学条件。申请人必须参加招生办负责人组织的面试,学生必须参加4种入学考试中的一种。若想申请就读硕士学位,必须提供学士学位。3年制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在原校就读硕士课程,如想转到他校就必须再学一段时间的学士学位课程。若想就读博士学位课程,就必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或对等学位证书。如果所申请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拉脱维亚语,申请人必须通过语言能力考试。

外国留学生在拉脱维亚就读大学本科和硕士课程,每学年需交纳2000-3500美元。博士课程学费每年约2500-3500美元,另需交纳一小笔注册费。学生住宿费每月约15-20拉特(拉脱维亚货币,1拉特约合2美元)。生活费取决于个人的住宿地点和生活方式,平均每月约150-200拉特。留学生抵达拉脱维亚后最好立即办理健康保险,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拉脱维亚和中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据报道,今年9月11日,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程文举拜会了拉国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程大使回顾了近年来中拉在教育科学领域取得的喜人成果,特别是在中国驻拉使馆推动下,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桥”项目已在拉国生根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拉脱维亚目前学习中文人数约500人。

库克说,拉脱维亚已经发展成波海三国地区的汉教中心,拉国教育科学部亦将继续支持汉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库克表示,拉国教育科学部已同意与中方签署中拉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协定的草案。这一草案的签署必将为中拉两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推动两国科教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拉脱维亚的大学

里加工业大学是东欧最古老最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拉脱维亚排名第2位的大学),始建于1862年。从建校那时起,RTU就是一所世界性高等学府,许多德国、波兰、瑞典、俄罗斯的科学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拉脱维亚独立后,抱着与符合欧盟关于教育、科研标准的明确目的,RTU彻底改变了教育程序。现在,RTU的学历得到世界广泛认可,RTU还积极参与与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合作的欧洲教育科研项目。

除了本地学生,RTU还有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及其他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学生。

RTU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中心,有8个系及5个科研院所,目前在校生有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5600人、大专生7500人、硕士生3600人、博士生400人、留学生1000多人;教职员工有100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0人。

RTU拥有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工程与科技学院及专家教授,并致力在学术及科技领域发展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大学。RTU在教育创新及进行高端研发方面也享有盛誉,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RTU除了各个系以支持科技、教育及研发需要外,还拥有5个专家研究所及研发中心。

除致力于培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建筑方面的高级人才外,RTU同时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及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及专家。

大学主要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计算

机实验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等。RTU的图书馆藏书量为100万册,包括书籍、期刊等;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与软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此上网及收发邮件:自然科学实验室为学生们进行工程及科技领域的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大学教室全部装有空调及电子教学设施,包括电脑、投影仪及音响设施;室内运动设施包括壁球、羽毛球场及一个健身中心,户外运动设施包括排球、网球、篮球场,还包括标准的足球、橄榄球及板球场。此外大学还开设了各种俱乐部及社团以满足学生文化及休闲的需要;RTU的校内宿舍价格合理,学校也会尽量为国际学生安排校内住宿。来自各国的学生可以参加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所有课程均用英语由RTU最好的教授授课。

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Riga Stradins University,RSU)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里加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隶属于拉脱维亚国立大学医学院,并在1990年更名为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直到2002年,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才正式改为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如今,在拉脱维亚各个领域的多数著名医药界人士和从业人员,均毕业于RSU。

RSU的强项专业是医学,图书馆内收藏了十分齐全的医学书籍与资料。这里设置了医学系、口腔学系、配药学系、康复系、公共卫生系和护士系,并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RSU的毕业生都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医学人才。1990年以来,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黎巴嫩、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叙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留学生都在RSU学习医学,上课时采用英语授课。

外国学生如想进入RSU学习,年龄必须在17岁以上,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其中:生物学2学期,化学2学期,物理学2学期)。另外,入学英语测试也是必要的,申请入学的外国学生的托福成绩分数要在500分以上,雅思成绩分数要在6.5分以上。

RSU也有若干的课外活动和学生团体,例如:学生科学协会,拉脱维亚学生会,里加合唱团等等,还有体育俱乐部、舞蹈组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文茨皮尔斯大学(Ventspils UniversityCollege,YeA)位于文茨皮尔斯市,在拉脱维亚的西海岸,距首都里加200公里。这座人口不足6万的小城却拥有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不冻港,主要进出口货物有金属、木材、谷物、石油等。

VeA是一所年轻的大学,由拉脱维亚政府建于1997年,是该国西北地区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目前该校有学生约1000人,有60多名教学人员,其中有一半拥有博士学位。这里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专业包括信息技术、翻译,商业行政和管理等。

VeA积极参与了欧盟国家的学生和教师流动方案,并在爱沙尼亚、立陶宛、芬兰、挪威、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法国有超过20多家的合作机构。这些计划为校内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很多去其他国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校内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经济学和商业管理方面,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此外,研究工作还涉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交流等领域。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VeA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发展成为拉国西部的一个教育中心,该校致力于实施终身学习的方法,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良好、价格公道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当齐全和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设施。这里的学生宿舍可容纳300多人,收费也不是很高。校园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个篮球场。此外,文茨皮尔斯本身就是一个美丽整洁的海滨小镇,这里不仅是学习研究的理想之所,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校园出发,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海滩。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真是不胜惬意。

拉脱维亚工商管理学院――TURIBA(意为“繁荣”)是一家私立职业学校,目前有学生7500多人,是拉脱维亚数一数二的高等职业培训学校。这里所授专业主要是旅游与酒店管理,并提供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该证书是经过拉脱维亚教育与科学部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

TURIBA每年9月1日开课,学制4年。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高级酒店业与旅游业的业务精英,例如商务经理、旅行顾问和旅游机构组织者、导游、饭店主管和经理、旅店行政管理和经理、休闲和娱乐公司管理者、旅游信息中心管理者等。

由于TURIBA与欧洲多家学术机构和旅游机构有项目合作,因此在这里学习,还能获得到旅游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北欧学术机构学习。近年来,这些项目在不断更新、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TURIBA的学生可以在国内外各种不同的高级旅店接受有价值的培训,其中不乏布罗德莫度假村、希尔顿酒店这样的高级场所。另外,TURIBA还和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就双学位项目的旅游教育课程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学生可同时接受这两所院校的课程教育,并获得双学位。

对于来这里上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一年要交纳6760美元的费用,包括学费2810美元,餐费3000美元,以及青年公寓住宿费950美元。这其中还包括所有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源、图书馆可用文学资源、讲义和印刷材料、学校图书馆管理的电脑资源、免费参加各种学生聚会和活动等。

申请到TURIBA留学,要提供中等教育证书公证书的有效复印件,所有资料需翻译成英文、俄文或拉脱维亚语,还要提供英语水平测试结果的官方复印件,如剑桥英语测试(至少初级证书)、托福成绩(至少得分60%)、雅思成绩(最低6分)等。

据了解,TURIBA已与中国展开了教育培训合作,今年将有十几名中国学生来到这里进行硕士课程的学习。

拉脱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Latvia)是一所古典大学,成立于1919年,前身是里加工艺学校。学校教学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留学生设置了以英语授课的多学科研究课程。学校有学生25000名,是拉脱维亚最大的大学,也是波罗的海东海岸最大的大学。

拉脱维亚大学将自身的宗旨定为: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积极提供欧洲标准的高等教育,在拉脱维亚语言和传统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

拉脱维亚大学非常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教育研究的方案和项目,促进学生和教9币的国际交流,在学院、研究所、部门和个人等不同层面上都有交流与合作。大学还积极制定双边伙伴关系协定,与欧洲30个国家的235个机构(其中包括66所大学)签定了350多项协议,以期待更深入

的交流。

拉脱维亚大学还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组织,成为大学网络中的一员。例如EUA(欧洲大学协会)、UNICA(欧洲国家首都的大学网络)、BSRUN(波罗的海地区的大学网络)等。

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生来说,拉脱维亚大学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英语授课的方案和课程每年都会增加,合作研究一直也十分活跃和富有成效。大学现在的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国际合作的内容和质量上,进一步调整教育管理和新体制的行政架构,加强教育和研究,以期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目前,学校内有1000多名国际学生,2007年曾有2名中国学生在该校学习。

除了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拉脱维亚大学也将亚洲,特别是中国视为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自1995年起,拉脱维亚大学中文系便开始启动与北京大学学术人员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的计划。每年都有3-5名拉脱维亚学生到北京学习。同时也有1名来自中国的客座讲师在拉脱维亚大学现代语言系工作,许多拉脱维亚大学的讲师在中国接受在职培训。拉脱维亚大学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各种捐赠书籍、电脑、影像胶片和光盘,校内已经组织了几场汉学研讨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拉脱维亚青年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了解,拉脱维亚大学计划在1年后成立孔子学院,加大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

拉脱维亚的“汉语使者”

提起汉语教学,虽然到目前为止拉脱维亚还没有一所大学成立正式的孔子学院,但却有一家“孔子中心”。为了加深拉脱维亚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拉脱维亚第一家孔子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挂牌成立。

该中心的全部经费由校方支付,主要在全拉脱维亚举行和中国有关的学术活动,为双边合作提供“新的动力”。为向拉脱维亚共和国民族进一步介绍中国文化,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孔子中心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孔子中心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拉脱维亚人举办中文培训班,促进传统中医在拉脱维亚的研究和应用,为政府机关和私营业主提供与中国有关的咨询活动。此外,中心还打算邀请中国专家前来讲学,参与中拉两国共同进行的科研项目,组织会议等。

篇(6)

重庆市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314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并正在建设“内陆开放城市”。因此,重庆市对各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规模、层次、领域将呈现高速增长,除了面向中国学生培养国际化人才之外,如何吸引和培养来华留学生,便成为重庆市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二、国际商学院培养来华留学生的理念

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经国家教育部第一批复核批准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2009年获评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校学生2000多人,留学生约100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总结出了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实践证明,“开放办学”是指导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基本理念。“开放办学”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必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主体的要求,通过引入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主要表现为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开放和向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开放。“开放办学”从发展的观点看有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局部开放到全域开放、非对等开放到对等开放的演进过程。

作为西部地方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国际商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发展到“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国际商务人才的阶段。

学院根据国内外,特别是重庆市的发展要求,以及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引入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法、英、加、美4个国家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与学院合作项目,探寻五个有效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通晓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具备一定汉语交流能力的留学生。图示如下:

三、国际商学院培养来华留学生有效路径的具体实践

(一)有效路径之一:确保留学生入学前专业和语言的充分准备

学院与多所国外合作大学协商确定来华留学生入学要求,并成立考核委员会进行选拨考核。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如下:

1.专业学习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拟就读大学本科三年级或研究生一年级),应具备如下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本国大学学习经管专业至少2年或已取得本国学士经管专业学士学位,初步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初步了解中国商务政策、法规及企业环境,同时了解国际商务惯例与规则,具有一定的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管理工作的能力。

2.语言学习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应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至少学习汉语达300学时,并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

3.文化认知准备。留学生来华之前,其应较为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对中国与其所在国文化的异同有一定的知晓,并能够认同中国的文化,从而能为其在中国的学习提供较为熟悉的文化氛围。

(二)有效路径之二: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和交融,优化教学活动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学院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针对留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组织教学。

1.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院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设计了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的目标,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和交融。

2.专业理论教学重在差异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现趋同化。留学生教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1)专业教学内容:突出中外经济与文化交融。学院设计的许多专业课程,如《法资企业在中国》、《中外经济发展状况》、《中国与外国金融》、《中国企业营销策略》、《中国与外国旅游文化》、《中国商法》等,体现出中国的经济、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经济、文化的对比,留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交融。

(2)语言教学内容:强调汉语的学习与沟通。留学生在华期间,每学期都开设有汉语课,每周的汉语课时达到6-10节,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要求留学生能够比较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并且要求留学生在毕业前通过汉语语言的等级考试,也要求留学生能够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摘要。

(3)实习实践内容:重在体验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留学生每学期都可以选修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如《武术》、《烹饪》、《针灸》、《书法》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留学生每学期可以参加企3至5次企业见习参观活动;留学生必须完成为期1至2个月的企业实习。

3.教学方法部分采取国外大学的通行做法。结合留学生的个人特点,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中国企业营销策略》课,授课教师采用“移动课堂”的方式,带着留学生到企业去实践营销的策略。

(三)有效路径之三:举办学术讲座(英、法语),深入介绍中外经济与文化

留学生在华期间,学院举办了使用英、法语讲授的学术讲座,主要有:

1.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学院借用“欧洲研究中心” 平台,邀请了国外合作大学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国外的专家学者主要涉及到与学院合作的国外大学,如图卢兹一大、里昂二大、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英国林肯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学者,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留学生在华期间所关注的专业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2.政府官员的讲座。学院为来华留学生邀请了国外合作大学所在地的政府官员、驻华使领馆官员、我国教育部的有关政府官员及地方政府官员,就留学生所关注的留学政策、在华期间注意的重大事项、中外经济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行探讨。

3.企业家的讲座。学院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有实习基地,会定期邀请这些实习基地的老总就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话题与留学生进行沟通。除此之外,学院还会邀请优秀的校友企业家为留学生开设讲座。

(四)有效路径之四:专门建立留学生实习基地,留学生实习1至2个月

留学生在华学习后期,要在中国进行1至2个月的实习。学院为留学生建立了较多的知名实习基地,如建设集团、力帆集团、宗申集团、鑫源摩托、金夫人、希尔顿酒店、宏信软件、海外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每个留学生制定了个人的实习计划,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留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市场拓展,为中外企业的交流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比如2009年5月-6月我院法国马赛二大留学生Arnau FLORIAN 在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北非部进行实习,负责翻译资料和开发北非市场,对力帆的产品进行宣传,为力帆的产品进入摩洛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对该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有效路径之五:围绕专业、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除了课堂教学外,学院围绕专业、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类:

1.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如“IBS家园”Home―Stay,1+1中外学生“学习伙伴”活动,英语角、法语角、汉语角(每周一次)等。

2.学院与学校联合开展的第二课堂。如“走进工商大、感知新重庆”活动,“中国文化体验计划”活动,“体验中国家庭”活动,“来华留学生汉语比赛”等。

3.学院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的第二课堂。如“红色文化体验和参与计划”、“体验中国西部新农村”、“重庆传统建筑艺术”、“重庆知名企业的参观及调研”等。

四、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商学院已经培养来华留学生约200多名;派出十几名中国教师到合作大学进行学历或课程教学培训;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到学院本科教学;留学生在课内外多种途径和平台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开阔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促进了文化和学习的交流;来院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提高了学院国际化水平和知名度,进而促进学院开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留学生升学、就业情况良好

截止到2015年7月,我院已经开展三个合作项目共累计招收来华留学生223来华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继续深造或者国际范围内就业,升学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95%以上,多在跨国企业工作,如法国电力公司、法国兴业银行、拉法基、苏伊士水务、家乐福等,有一些还在法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或机构工作,对法国公司的本土化管理和市场运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了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学院中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在国内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独具特色。国际化程度高,具有跨文化能力和背景,中西方多元文化融合;学缘结构广泛,中外教配置和使用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很好地满足了培养留学生的需要。学院近几年派出了十几名中国教师到合作大学进行学历或课程教学培训,其中大多数教师在从事着留学生的教学工作。

(三)对学院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提升产生了促进作用

留学生项目的发展对学院本科项目的教学质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教师教学能力上,担任留学生课程的教师都同时担任学院国内本科项目的教学,留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中外经济理论和现象的比较研究,推动教师进行有关科学研究,进而在国内本科项目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需要与合作大学教师进行交流,跟踪前沿问题的研究情况,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采用留学生比较习惯的国外大学的教学法,有关成果必然应用到国内本科项目中去。我院任课教师的学生满意度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

(四)极大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水平

目前学院留学生总数占学院学生人数为5%,长期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占长期留学生总数的63%,来源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占学院留学生总数的95%。留学生项目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院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有选择性的拓展,增强了对发达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极大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水平。在我院留学的学生与合作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我院的学习生活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合作大学。在我院的历届留学生对学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为申请人数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3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03).

篇(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及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是亟需培养一大批既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又具备高水平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显得日益重要。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教育部强调指出:今后,教育部将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进一步作为高校评估的一项指标。高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迎来了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素质、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推行更加灵活务实的开放政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响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旅游从业人员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以及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承担起了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母语与外语均强的旅游人才的重任。

第二,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知识。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考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进一步了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并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级旅游涉外管理人才非常重要,这些人才诸如导游、接待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且还要能够用英语直接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并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这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双语教学集专业学习、英语学习为一体,在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涉外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单纯地重视专业知识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旅游业需要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过硬的旅游专业相关英语的运用能力。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帮助其及时了解国外前沿知识,并进而促进旅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培养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也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客观需要。然而,现有的关于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1. 缺乏适用于旅游专业课堂教学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教材的选用对于双语教学的成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教材的选用,一般有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双语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科学选用教材,十分重要。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成熟的双语教材很难找到,直接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也并不合适。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国外教材内容的编排、教学案例等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如果完全依赖原版教材,教师难以把握重点,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原版教材使学生感到不适;语言风格的不同和地方语的运用,导致学生感到“茫然”,进而容易使其丧失信心。另外,原版教材信息量大,篇幅往往很长,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相差较大,还有些内容可能与我国的国情校情不相符合,直接用于教学显得不合适。

2. 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缺乏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无论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还是进行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为了丰富教学信息,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往往要花费数倍于母语教学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总之,从事该项工作的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如果学校不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双语教学很难深入开展下去。并且刚处于摸索阶段的双语教学也未必能受到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好评,因而容易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给双语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有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模糊,信心不足,甚至是厌恶学习英语,他们觉得自己的母语都没学通,学什么英语呢?干脆逃课不来上课。有的学生功利性太强,觉得双语教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多大作用,派不上用场;有的学生由于实用主义思想太强,认为自己不会在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从而不愿意上双语课,甚至在双语课堂上复习过级、考证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还存在理解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和背景的困扰,文化习惯的明显差异及思维方式的显著不同等问题。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学生思维不连贯,学习效率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理解原版教材的语意,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理想,严重地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

3. 缺乏双语教学的氛围

双语教学需要有很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来推动其顺利实施。就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来看,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显然是“工具型”的,内驱力严重不足。例如,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四、六级的考试,或是通过托福、GRE等考试,寄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到国外去深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恰恰是语言习得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缺乏英语语言氛围,事实上,在非母语国家学习外语,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语言应用环境的不足,看的、听的、讲的都是母语。这既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持续性、连贯性,更无法营造出良好的双语氛围,难以达到推广和发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4. 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实施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师。要进行双语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其中包括教师本身的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较丰富的英语知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教师匮乏,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多数教师英语口语较差,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教学效果差。部分教师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用英语能讲授清楚,但对学生的提问却难以应付,导致交流困难。

5.学校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支持,管理不到位

当前许多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对双语教学缺乏评价体系和制度保证;双语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活动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绝大部分的双语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努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具体的方案,并没有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的支持,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这进一步制约了双语教学顺利开展。

首先,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针对双语教学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在对双语教师的课时量计算、薪酬支付、职称晋升、进修提高等方面并没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其次,学校也未能对双语教学效果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由于许多学校在开设双语课时都是力不从心,在起初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是只要有老师能开设双语课就已基本满足了,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如何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甚至连考试采取怎样的形式都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及做出相应规定,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这就使得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做法很难保证双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6. 旅游管理专业班级规模过大、缺乏考核标准,不利于双语教学

就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规模来说,一般在40人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00多人。从教学规律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否则无法兼顾到每位学生,班级规模过大,大大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减少了学生的口语训练机会。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状况下,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不能提供给每一个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也就无法保证双语教学的成功。另外,当前高校中大多数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缺乏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三、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途径

实施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开展双语教学,促进旅游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纯在个别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尝试其效果必然有限。因此,应整合本学科的各专业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对于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分学期、分阶段开设。为此,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作如下探讨:

1. 教材的选用上,采取以原版为主,自编教材为辅

原版教材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很多缺点。因此,在大量引进原版教材时要谨慎对待。为使双语教学能符合中国国情校情和富于成效,不能直按照搬原版教材,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选择英语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同类教材,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基础,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既要考虑跟踪学科前沿,又要分析其叙述方法和特点。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批学科专家、外语专家和一线任课教师,共同编制本专业适用的教材。也就是说在教材的选用上,采取以原版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方法。

2. 实施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管理与激励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学校应在提倡和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同时,实施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管理与激励办法,如: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及教学标准,合理评定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双语教师进行资格认证,为双语课程的开展创设宽松环境;增加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的课时量;适当提高开展双语教学教师的课酬,以此肯定其付出的艰苦劳动;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定岗定级或奖金发放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其工作付出给予认可和补偿;也可以将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作为一项业绩指标,与工资待遇、岗位津贴直接挂钩,以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角度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和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通过感官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和设施,用电影片段、录像资料、录音等视听辅助教学手段营造情景性、功能性的语言环境和实践环境,使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立体性,帮助学生排除语言障碍,理解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在交际和实践中获取、感受和体验丰富的语言内涵。鼓励学生用英语参与交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如帮助学生克服担心语法不熟练、可能说错话等心理障碍,只要做到语言应用较准确,表述清楚,没有严重语法错误即可,不必要求说得像英美人士那么地道,每句话都完全符合语法规范,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双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加大双语教学宣传力度,通过各教研室学习园地、教室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方面的知识及具体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实行双语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需要,是提高自己外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好机会,以极大的热情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进行双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3. 创设条件,营造学习双语的氛围

创造良好的双语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在游管理专业所在的院系,连续、系统地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使学生也能不断处于双语教学的氛围中;学校图书馆以及各系资料室都应加强建设,购进大量的较新的外文图书和杂志,并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种最新的外文原版图书和杂志。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留学归国人员、跨国公司以及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等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课余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如建立校园英语广播、校园英语简报、校园标志双语化等,开辟英语角、英语园地、英语讲座、英语沙龙;进行英文歌曲、专业英语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大力开展“双语班级”和“双语寝室”创建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涉外旅游企业见习,与外宾进行直接交流等,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机会、氛围,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不断的应用中得到提高。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使学生真正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

4.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与引进

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远远大于母语教学,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师资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双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学校要有专门的双语师资选拔原则与方法,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支持。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既学习本学科最新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为回国后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在职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的外语培训与进修。高质量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还要肯下工夫、甘愿付出。因此必须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教师上有自己特色的课。

引进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引进留学人员回国进行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双语教学的方针,可以引进更多的外籍教师来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

5. 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该针对双语教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课时量的计算、课酬和奖金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进修与培训等方面应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以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有一些高校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苏州大学为鼓励教师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补贴。该校规定:承担双语课程任务的教师,其教学工作量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1.5倍。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任何一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双语教学同样也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来指导。如在考试方式和命题结构上应该体现双语特色,即应当考虑口试、笔试相结合,中文、英文相结合,并且将平时的课堂表现也切实考虑在内。

6. 缩小旅游管理专业班级规模、制定学生成绩考核标准

为了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课堂教学中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应缩小班级规模,双语教学班最好不超过25个学生,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机会。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问题,针对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要求。既然实行双语教学,以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也应当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完成作业,解答考试题目,甚至撰写毕业论文。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合理适用的考核标准。

可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半开卷等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

总之,普通高校作为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必须明确其重要意义,与国际教育接轨,双语教学是必经之路。为此,必须认真探寻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做好教材的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双语氛围,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以旅游英语学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2.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杨劲松,雷光和.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