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9: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篇(1)

诚信自古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只有百姓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标准,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保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根本

《大学》中曾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实守信是人身处社会中,做学问、成就事业、与人交往的道德原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诚信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为人的基本素质。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大学生修身立命之根本。

二、大学生失信现状及表现

(一)学业失信

1.考试作弊行为

尽管每学期高校都会召开考试教育大会强调考场纪律,但作弊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作弊,也不支持别人作弊,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

2.学术行为不端

撰写学术论文是对高素质人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在很多专业科目中很普遍。目前个别高校中存在着论文抄袭,论文等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尤其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高峰期,很多小广告便出现在高校的各种宣传板上。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的权威性。

(二)经济失信

1.恶意透支信用卡

有的学生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购买奢侈品,如手机,电脑等。父母不给予支持便申请信用卡透支消费购买,甚至不惜花销父母给的学费。导致恶意拖欠学校学费,甚至收到银行他们的法院传票。

2.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入学时申请银行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四年学业顺利完成并获得毕业证书。但他们走向社会后却不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甚至影响到下几届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信用。

(三)交往失信

1.交往过程中不真诚

个别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诚信问题。例如表面与同学交好,私下散步同学谣言;对人对己的诚信标准不统一,往往认为自己更诚信,而对于他人的诚信程度表示怀疑;还有极个别学生借人钱财不按时归还等现象。

2.恋爱交往不诚信

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情况很普遍,但有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存在问题,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对待对方不真诚,对待恋爱不严肃。例如交往动机不纯,贪图对方钱财,爱慕虚荣;在恋爱中没有共同的志向与理想,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些错误的恋爱观念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新形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的体制建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诚信活动,使学生认同诚信

每学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和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多项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诚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持久性。包括诚信标语征集、“寻找身边诚信人”诚信榜样评选、网络诚信大讨论、生活用品无人售卖、图书漂流、诚信微小说等活动。通过每个诚信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得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教育,践行诚信行为。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使学生崇尚诚信

为扩大诚信教育的覆盖面,使同学们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积极参与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感受诚信教育活动月强大的诚信氛围,通过人人网公共主页、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空间、各班级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对诚信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及大力动员,为实施诚信教育搭建了广博的诚信空间,营造了和谐的诚信氛围,使全体学生普遍崇尚诚实守信这一风向标。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事业上也有“天宫”“神八”;文化上欣欣向荣;唯独教育,一直在前进,一直在探讨着正确而合理的前行路径。大学是由学生时代迈入社会的桥梁,单从大学的角度来透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青年,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他们的恋爱观上,我们即可见一斑。

运动场上,一对对耳鬓厮磨,互吐甜言蜜语;林荫道中,一双双挽手并肩,相谈人生幸福。仿佛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世界,真正地心无旁骛,这就是走进大学校园普遍的情景,似乎与学习的氛围很难相容,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形在大学校园里不得不称之为司空见惯。一个大学生的第一节恋爱课上,老师如是说:学校不赞成但也不反对谈恋爱。从当今大学生恋爱的趋势来看,女生远远多于男生,而且结果都与初衷相违背,于是发生了一幕幕诸如大学生为情所困,被同学孤立,被老师批评,被恋人抛弃,甚至有了轻生念头的现象。到这里我们不能再以恋爱自由来看待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不能再由他们用其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他们所谓的幸福。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疏漏。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长廊中很少正式提及人类的爱情,倒是一些古诗中常有倾诉衷肠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大部分的教育则是家国大义、人生理想等。更何况是家庭,自小父母长辈的训诫就是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久而久之,对于恋爱教育和性心理的启蒙则成了空白,所以当大学生远离家庭之后,恋爱早已成为了不可逃避的课题,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很容易陷入误区

2.学校教育的欠缺。翻开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升至高中,最后千军万马奔赴考场,成绩合格方能进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为自己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面向生活。他们从前的课本上有文学、自然科学,单单缺乏心理学,即使有的学校开设心理课,面对升学压力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转瞬又是夜雨秋窗,黄卷枯灯下的莘莘学子。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锻炼和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仅只是增长大脑的知识储备,更要完善学生的做人原则。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都很遥远。当学生摆脱应试桎梏,自然长舒一口气。

3.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带给人们效率和方便的同时,也挟杂着许多糟粕。打开电视,一部部赞美讴歌青春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一档档充满作秀和炫酷的娱乐爱情节目,一首首作词不当营养不良的爱情歌曲。更别说大学生接触的最平凡的网络了。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即使是一个健康有为的年轻小伙也难以保证不被其诱惑。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教育者,往往提及学生问题,总会第一步想到教育体制或者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自身的不足。可我们不能回避的真理是问题主体就存在着不和谐的思维。前面提过应试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偏向发展,不能全面塑造一个有志青年。但就国情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公平选拔人才的考场。大学生在踏入大学之前自然有过艰辛和压力。然而,他们在摆脱这种压力的瞬间,没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松懈不得,这是一种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我国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9~24岁之间,这是青年性心理由萌动到成熟的时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性的渴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谈恋爱则是接触异性的开始,故恋爱往往是青年最频繁的话题。笔者从多年的观察发现,恋爱其实是刺激消费的一种强大外力,在我所教育的学生之中,谈恋爱的花费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学生的正常消费,这些资金来源大部分就是学生的家庭。谈恋爱的他们大都迷茫空虚,缺乏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动力,没有规划,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

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恋爱观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第一堂恋爱课。在大学生进入校园的时候,给他们上一趟恋爱课,对于这堂课,老师或辅导员应该重视,因为,新生的大学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大学之路宽阔而分支多。上好这堂课,能有效地规避将来出现的恋爱问题。学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必须囊括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客观而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而能够担此教育重任的人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并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有了规划,大学就不再是一场迷茫朦胧之旅。

3.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在学习的间隙,老师或班委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关于大学生恋爱的活动。如,老师可以请一些有名或者有经验的教授讲师进行一次恋爱讲座,借以疏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生团体或班委可以组织以大学生恋爱为主题的辩论会或班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吐露心声,同时还能让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的恋爱心理,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引导,从而减少不正确恋爱观造成的后果和危害。

4.净化周边环境。对周边的不良环境,学校有必要与相关部门联合,打击一些违规违法的宣传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同时开展相关法律讲座,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自主远离不良诱惑。

大学生恋爱不是一个绝对话题,对于它的讨论永远不会有定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所存在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合理引导。在教育的改革征程上,积极探索,积极提出合理建议,这样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璐.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J].广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2]卢红辉.浅谈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5).

篇(3)

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扩招后女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其青春的特质、生理的变化、心理的追求、独特的个性特点,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尝试着在大学恋爱,在她们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呈现的特点

1.情感性的需求

高校女大学生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从人类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她们在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加之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引导,她们的心理也日渐成熟,从而对爱情有着正常的向往和需求,另外,个性意识,对爱情体验的渴望与好奇也使得女大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充满了对恋爱的向往。

2.积极性的促进

高校中有一些女大学生秉持传统的恋爱观念,倾向于从同学、朋友慢慢相处成恋人,对爱人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为人,是否有上进心,是否有正直、善良的品质,这些女大学生的恋爱往往能带来较好的过程和结果,能在恋爱过程中控制自身的行为,在学习上、工作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思想上有良好的沟通。

3.盲目性的寻求

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从高中紧张学习的状态转变到大学自主学习的状态,一开始的不适应让人无所适从,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在空闲、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在还没有树立大学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开始盲目的寻求情感的慰籍,遇到对自己有好感的或对自己好的男生,不能理智分析自身的情感需求,就选择接受,这类女大学生一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过于随意,甚至对男女恋爱中行为的把控能力也比较弱。

4.幻想性的体验

高校的女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值青春的年华,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渴望,偶像剧的追逐让她们多了很多对爱情的向往,于是,在大学里,一些女大学生就开始带着幻想体验爱情,在她们看来,恋爱是浪漫、美好的体验,是纯粹无暇、无忧无虑的美好过程,但当她们处在恋爱中,就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性格、兴趣及观念不同会产生各种矛盾,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和不快,最终导致争吵或分手。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恋爱让一些女大学生只注重精神慰籍而缺乏爱情责任意识。

5.冲动性的崇拜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即个人的认知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高校的女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似,当看到周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开始恋爱时,心底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与相同命题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崇拜的冲动,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因为想恋爱所以恋爱,步入恋爱的圈子。

6.利益性的追求

因为成长环境和思想观念所致,一些女大学生对恋爱进行了功利化的塑造,把恋爱当作某一目标的跳板,她们认为有力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自己未来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通过攀附高枝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功利性的恋爱追求缺失了真善美的爱,也让女大学生缺失了提升自我的思考与动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在恋爱中如何达到目的的伪装与应付中。

二、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了诸多的特点,身处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比较正常,但也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沉迷影响学业

有些女大学生崇尚恋爱至上的理念,将恋爱视为肯定自我的一切,享受恋爱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慰籍,希望课余时间都能和对方在一起,过度沉迷于恋爱中不能自拔,整日思忖着如何浪漫,一旦遇到分手的打击,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2.恋爱受挫导致失常

在恋爱过程中,有部分女大学生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争执,不能很好的调适自己的状态,导致情绪低落,反复无常,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忍受对方提出分手的决定,情绪异常激动导致失常行为的发生,如自残、自杀、酗酒等,如2010年10月某高校在一女生因感情受挫跳湖自杀。心理学专家陶云曾说:“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很多,而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轻生的占了75%。”

3.恋爱导致交往缺失

过于注重与男友的相处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忽视与同班同学、同性朋友的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欠缺主动性,久而久之,就缺少了周边的朋友,当恋爱不在或者不再恋爱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和分担,导致失落情绪的叠加和蔓延。

4.功利观念导致分歧

功利化是有些女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将恋爱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阶梯,通过不断的讨好和迎合获取对方的心意,这种恋爱往往让女大学生丧失个性,一味求全,甚至伪装自己,在没有自我的恋爱中,迟早会出现问题,如若对方发现她对自己的好仅仅是出于利益所求,那往往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

5.行为大胆形象受损

有一些女大学生大胆开放,和男友相处不分场合,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一些亲热举止,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这种形象的否定就等同于对她整个为人的否定,更不用谈在学校的个人发展了。

6.两性生活影响身心

开放型恋爱观让现如今的女大学生追求个性,享受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直接表达,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两性问题,对于对方的需求不能拒绝,觉得有性的恋爱才是有爱的爱情,于是,一些女大学生过早的偷吃禁果,在不知道一些生理卫生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情况下,出现怀孕、流产、妇科炎症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思考有效引导的教育对策

1.加强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引导

高校应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宣传媒体、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手段,在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大学时光吸纳知识、增长才干,集中精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恋爱,提倡慎重的选择,提升责任的意识,摆正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女大学生自尊自爱,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注意言行举止,避免不良影响。

2.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的校园活动

高校应着力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各项校园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女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女大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大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学业生涯学习培训,帮助女大学生明确未来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上。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女生节,会设置一些专门针对女生的小贴士、风采展、服务资讯等,有效的提升了女生的被关注度,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自爱意识。

3.开展女大学生的系列礼仪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可以开展中外礼仪文化等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知识学习,开阔女大学生的视野,注重言行举止的文明。通过系列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时刻注重女生良好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行为、应有的德行会教会女大学生适时而为。

4.加强女大学生的青春知识教育

篇(4)

语言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不同时期产生的词语,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景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语言学家陈原说过,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特定社会的一切,都会确切地反映到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中。如“剩女、经济适用男、隐婚、闪婚、毕婚族、非婚生子女”等新词汇层出不穷,反映出嬗变中的青年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影响着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本文拟从新词汇反映出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生育观以及性观念等方面分析当代青年的婚恋观。

一、恋爱观

网络、交友网站、征婚广告、交友类节目取代了以往的恋爱途径,成为当下的“红娘、月老”,使恋爱更加直接、便捷,也催生了婚恋的“快餐现象”。以前的“包办婚姻”不复存在了,说明青年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具有独立的人格,较少有依赖思想。

从理论上来说,爱情应与婚姻结合起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则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和目的。随着只谈恋爱不结婚、只同居不结婚的“不婚族”和“终身不婚率”的增加,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变得自由而松散,人们更倾向于自主的双向选择。

二、择偶观

我国自古以来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关于择偶标准,人品、性格、共同语言占到了前三位,经济收入排在第四位。不少女性的择偶目标也纷纷从“金龟婿”变成了高性价比的“经济适用男”(简称“经适男”,或称“实用男”)。“简单方便女”也越来越成为男人择偶的新宠。“经济适用男”和“简单方便女”的流行,折射了现代人婚恋态度的日益成熟,婚恋观开始回归理性。“草食男”“干物女”指对婚姻毫无兴趣的男女;“肉食女”则代表主动追求男性的女性;“优质男”是综合素质很高的男人,需要自信的女人去驾驭;聪明的“杠杆女”能够利用一个支点,将平凡的男友或老公橇起来,助他成功。

年龄也不再是择偶的障碍。近年来“老少恋、姐弟恋”已不是新鲜事。有调查显示近八成人不反对姐弟恋。但是在已婚人群中,多数依然是“男大女小”的传统家庭形式。男性不但可以选择相同年龄组的伴侣,而且还可以选择比自己年轻的伴侣,“婚姻挤压”造成“剩女”大量出现。与“剩女”相反的是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题逐渐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大学生“急嫁族”呈日益壮大之势。同时,不少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纷纷走进婚姻殿堂。这些群体有个特别的称谓“毕婚族”,即“一毕业就结婚”。

现代年轻人敢于去爱,去追求更高质量、更加满意的婚姻,敢于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离婚、再婚造就“单亲家庭、单亲妈妈、再构家庭、第二春”等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使“协议离婚”变成友好的事情。伴随着“闪婚”潮一同到来的却是“80后”的“闪离”潮。就婚姻本身而言,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具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功能,而且还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手续的简化、思想的开放,导致婚姻的严肃性受到挑战。

三、婚姻观

中国人信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民俗规约。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的被称为“脱单(摆脱单身)”,但是有很多“剩男、剩女”并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主动剩下”的。他们并不以“单身贵族”自居,对待感情和婚姻比较慎重,显示出自我尊重、自我认同。

为了慎重对待婚姻,有些男女双方在进入婚姻之前进行一场实验,即“试婚”。试婚与同居不同,它带有明确的婚姻指向性。有些人把婚姻看作围城而“恐婚、逃婚”。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不对外宣称自己的已婚身份,被称为“隐婚族”。时下的年轻人特别讲究婚姻的自由和独立,出现了“裸婚”。

对待“婚外情”,现代人显得更加宽容了。“通奸、姘头、奸夫”这些词汇被“婚外恋、感情出轨、、第三者、情人、小三、二奶”等词汇替代,也反映了人们求雅的心理。

四、生育观

婚姻不再是生育的基础和前提。一些独立的女性,敢于挑战传统的伦理,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支撑抚育子女,于是出现了“未婚妈妈(未婚母亲)”。“私生子”也是婚姻之外的产物,更文雅的说法是“非婚生子女”。婚前造成了“奉子成婚”的现实。“丁克家庭”成为中国四种家庭模式的一种,说明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弱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当然,这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模式,主要的婚姻家庭模式还是传统的,也是我们大多认同的主流婚姻价值观。

五、性观念

汉民族的传统倾向是保守而含蓄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道德观念日益影响着我国青年,并逐渐为部分人所接受,一些人对性的态度从禁锢转向开放。“未婚同居、婚前”增加。一些男女为追求刺激甚至出现“”,“婚前、”等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婚恋观的变化,实质上是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的改变。从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可以看出,人们的婚恋观在整体上逐渐趋于成熟、理性。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比上一代人多了一些理性和冷静。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这是由于它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相契合,并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婚姻的攀比心理,婚恋的“速食”现象,以及铺天盖地的婚恋选秀等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2]纪春艳.当代大学生“毕婚族”现象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

篇(5)

“90后”泛指90年代出生这代中国公民,他们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正面临一个新的形式、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对于“90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讲,她们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精力充沛,富有进取精神和对事物的批判精神。但由于经历有限、认知能力不足,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全面、准确、深入地看待自身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并得出了可靠的结论,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研究和探讨新时期空乘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定义“90后”。“90后”整体性格特点与“70后”“80后”并无本质区别。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其中86.2%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时静时动型”,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90后”学生性格的独特与可塑性,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有的风貌,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以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而性格特征往往与一个人的行事风格有很大的联系。“文静内敛型”的同学在选择行事风格时,也基本上选择了“优柔寡断”。而“热情奔放型”的同学行事风格多为“雷厉风行”。

通过她们对“90后”的整体评价,不难看出她们普遍认为“90后”的这一代生活条件优越,幸福感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调查结果令人欣喜的是,只有1.8%的人选择了“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弱”、“抗挫折能力弱”这几个选项,这也充分证明了“90后”在自己标新立异的同时,并没有缺失自己的责任感、集体观念与传统道德观念。

学习意识基本成熟,兴趣培养广泛。学习意识基本成熟。她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活是蓬勃向上的,应当刻苦学习、书本为友。63.2%的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能够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向着自己的目标看齐。能够排除干扰,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她们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可以激励她们对生活的热情,还可以从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从航空公司选拔乘务员的要求上来讲,他们更加喜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还有一些航空公司把才艺展示作为了面试的一个环节,这也是“90后”空乘生的整体优势所在。

人际关系和谐,恋爱观念正确。“90后”空乘生普遍都有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她们乐于交友,能与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97.8%的人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愿意和自己的朋友倾诉,甚至把朋友当成自己的心理导师。

在面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时,她们普遍有着正确的心态,认为恋爱是一种两厢情愿的情感体验,随其自然就好,不必刻意追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她们更加注重志趣相投和对方的能力,也有少部分人比较在意家庭背景和外貌。

择业目标明确,人生规划初步形成。对于择业问题,她们普遍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90.3%的人很愿意从事乘务员这个职业,感觉能够学以致用。另外,教育行业和独立创业也是大家相对比较感兴趣的两个选项。面对对今后工作的选择态度,大家普遍比较注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福利好,收入高”。这也说明了“90后”空乘生主张自由,目的性强的性格特点。

对于人生和理想的看法,她们认为健康、知识、金钱都是比不可少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地位和爱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人更加向往平静稳定的生活,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只有极少部分人崇尚物质享乐。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习目的不明确。一部分同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被问到上大学的目的时,选择了“父母的期望”这一选项。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认清学习的本质,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找份好工作。这类人往往意志力薄弱,无所事事,渺无目标,越是消极的心理越容易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更加不利于自己身心的成长。

应当根据个人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应新环境的方式,寻找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使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生活当中。要设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并愿意积极主动实现的。作为空乘专业的学生,她们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扩充自己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跟其他专业相比,她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听自己喜欢的讲座,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注重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对网络依赖性大。网络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同学每天会有4—6小时的时间用来上网,有的甚至在6小时以上。而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她们上网最常做的事情分别是:朋友们聊天、看电影、写博客看博客,而查阅学习资料排在了第四位。

篇(6)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说,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

1、生理结构变化导致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有了性冲动和要求,渴望追求异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排解时,轻者会出现性心理障碍,重者会作出不正确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正在迅速发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时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经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与自负,自控与失控的矛盾之间,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竞争激烈而残酷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加之大学里强手如林,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部分学生由此走向极端,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4、人际关系不和谐促使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价值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独、迷茫、愤怒,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5、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体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衣食拮据,或者身体病残,自理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体活动或公开场合出现,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只是常见的一些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困扰着大学生。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健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观和科学的性观念,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而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较快完成转变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4、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张弛有度,避免过分焦虑。尤其是对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6、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篇(7)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加强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新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故居,请石战辉等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出黑板报、墙报,写广播稿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应对职场的挑战,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着感觉走”一度被许多人当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学生处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于是,有的同学懈怠了,学习不上进,纪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中去,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克服自卑情绪,认识自我,欣赏别人。

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80-01

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心理教师,笔者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本专科均有,学业成绩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方面大部分问题与全国各大高校学生有一致性。通过对大一新生运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普查,发现近16%的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但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认知偏差、情绪情感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这些都是成长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如果这些心理困惑能及时的得到长辈、学校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就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以更好的姿态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下面仅就心理测评与咨询中发现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加以解决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问题中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中心是辅导心理测评异常学生,帮助主动求助的来访者,以及危机干预的重要场所。笔者累计接待的面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中,主要涉及人际交往障碍、恋爱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家庭关系、个人职业发展问题等。与测评和访谈相比,咨询更容易看到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也是对严重的急性心理事件和早年的创伤性事件进行干预的最佳方式。通过咨询,笔者发现,失恋问题、性取向问题、宿舍突发性事件(如偷盗失窃)等急性事件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学生往往会想不开,易出现事故。此类事件定要长期追踪干预。而早期家庭环境或成长环境中所遇到的创伤(如童年期受虐待),往往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根源。此类学生一经排查出,必定要跟踪访谈。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学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对于普查中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一一访谈,与辅导员一起保持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以下是对普查及访谈结果的简要分析:

普查结果发现,近20%的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强迫、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

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迷茫等心理不适应的因素主要有: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2.人际关系不适应。中学阶段,学生一般都住在家里,同学私下接触的时间不多,他们之间出现问题或矛盾都由老师解决;到大学后,接触的人多了。而且由于学生接受的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点造成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而产生各种摩擦。3.部分学生从踏进校门就开始考虑四年后的就业问题,过早担心毕业后的状况,最终产生焦虑、无力和迷茫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全校公选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快捷高效方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紧扣咨询与普查中出现的学生问题,致力于形成一个问题解决、实践提高式的课堂。

1.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近期及长远发展的需要,解决当下心理困扰,正视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受挫抗压能力。课内讲授契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交往、适应、恋爱、学习等,这些专题内容皆是与心理普测的结果相呼应的。例如“爱情与婚姻专题”,针对大学生当下容易出现的恋爱认知偏差,矫正不合理的恋爱观,并对当下学生所面对的或将要面对的失恋问题加以处理。

2.课内实践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自身问题的言说,形成一个治愈性的课堂气氛。当堂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并尽量营造一种相互鼓励与帮扶的分氛围。例如,“第四章:大学生的学习问题”,老师采取当堂解答及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讲述自身学习问题以及改善问题的机会。

3.课堂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变。有视频、图片、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比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入一个小活动,“假如我是……,我希望……,因为……”。抽取同学起来回答,回答过程中,要求同学声音洪亮,展现自我。此活动不仅很简单且易操作,同时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并在老师所提出的回答要求中(洪亮、清晰、快速不拖拉),培养了良好习惯,在掌声中获得自信心。

4.追求循序渐进及人生发展阶段性的设计思路。注重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潜移默化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寻人生理想与目标,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并终身受益。

篇(9)

一、引言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宁状态。”很显然,这个定义包括了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良好状态。为了使这一状态具体化,WHO又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这十条标准依次为:

1.精力充沛,对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不感到过份紧张疲劳;

2.乐观、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

5.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泽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那么,怎样才能算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呢?应该是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要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平衡而全面的营养

平衡而全面的营养是合理营养的基础,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修补组织,维持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提高肌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满足各种活动下的肌体需要及延年益寿必须的物质基础。营养物质的摄入除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能量物质外,还要注意无机盐、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饮食要坚持荤素搭配,主副搭配,要不挑食,不偏食,按时就餐,饥饱适中。合理营养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营养过剩不仅可致肌体代谢紊乱,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还可致大脑疲倦,反应迟钝等负效应。

在摄入营养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尽量不在街头摊点吃饭,生吃瓜果要彻底清洗,为清除残余农药,最好是剥皮或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后食用;要饭前便后洗手,不喝不洁的生水,不吃不洁的食物;同学之间不要互用餐具及饮水杯,最好不聚餐。

三、注意用脑卫生

人的大脑约有150亿~170亿个神经细胞,一般情况下,人们仅仅使用了大脑总能力的一部分,合理而科学的用脑,脑子会越用越灵。怎样才能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状态呢?

1.先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越深刻,学习意识就越坚强,越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这是大脑工作的定向功能发挥持续优势作用的表现。

2.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可逐渐发展成爱好,从事爱好的学习或工作,可以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认识过程,可以减少脑力的负担。另外,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的精湛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使学生在欢快的情绪中接受知识。

3.要善于记忆。人的记忆力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18~35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是否能够记忆的正确、敏捷和持久,关键在于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有效的记忆方法是多种感官同时作用,即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同时作用于大脑,使大脑的许多部位同时感受到刺激,神经细胞发生广泛的联系和协同作用,不易遗忘。将记忆内容归类,对此易于记忆;把机械记忆变成理解记忆,有利长久保持;反复复习是记忆的主要手段。

4.劳逸结合,保护脑力。大脑工作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易使神经活动转入抑制状态,出现脑神经疲劳。脑神经疲劳使学习效率下降,动作错误增加,并有一定的自觉症状如头晕、头胀、烦燥、疲乏欲睡等。此时,要立刻休息或转向其他性质的活动。另外在学习紧张时,要抽出一定时间适当锻炼和娱乐,要有足够的睡眠,学生每日的睡眠时间不应少于7—8小时。定时入睡,按时起床,被褥清洁,不蒙头睡觉,不抽烟、不酗酒,都有利于大脑健康。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

笑一笑,十年少。正确的、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们的体力和精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相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但日常学习生活中又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对于不良情绪,可通过自我鼓励法、疏泄法(如向亲人倾诉,必要时也可大哭一场)和遗忘转移法加以排解。总之开阔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对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是保持情绪稳定的条件。

关于高职学生的恋爱问题,从医学角度讲,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和生理上趋于成熟,学习期间不是绝对不允许谈恋爱,但是从健康尤其对心理方面的影响来讲,要慎重对待。相恋不易过早,因为学习和事业是第一位的,大学期间艰巨的学习任务,专升本的打算,未来的工作去向等情况都应考虑。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相恋的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激励,使恋爱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事业上的加油站、起跑线。恋人双方在各自的学习工作中,情绪饱满,关心他人,学习成绩和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相反,那种一味我属于你或你一定服从于我,学习成绩下降,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同学之间友情淡薄,对国家大事、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这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不健康的恋爱观。这种恋爱观对双方的心理乃至躯体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负效应,使未来的生活笼罩阴影。

五、增强体格锻炼

增强体格锻炼的目的,是从个人实际出发谋求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实践证明,终身坚持体育锻炼,对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延年益寿,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保健措施。学生每日大部分时间伏案学习,故坚持一定量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对大脑、对视力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六、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等于慢性自杀,也有人说吸烟是一种合法吸毒。烟草中大约含1200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碳、氮氰化合物、挥发性亚硝胺、焦油、芳香胺和多种金属离子铅、汞、镍、钴、砷等。

吸烟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研究证明:吸烟者可致死亡的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1.2倍;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度比不吸烟者高10~15倍;吸烟可使人的寿命缩短5~10年;吸烟可使人的记忆力下降,头晕脑胀,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口腔异味;吸烟者不仅本人受害,而且祸及他人。总之,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奉劝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要吸烟。

篇(10)

引言

“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但“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就。诚信教育得到不断加强,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展,新载体、新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电脑网络的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以兰州某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在诚信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粗制滥造等方面。“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据调查,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外语等公共课则高达40%。此外,作业抄袭、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论文写作中,大量引用摘抄资料中语段的同学占39%,拼凑现有论文的占13.7%,还有部分找人的现象。

1.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这几年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等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很多同学为了获得资助,谎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原因等。调查中,当问及如果要申请减免学费,对自己的家境会如实汇报的占68.7%,虚报夸张的占3.4%,基本照实说,稍微有所改动的占32.1%;如果自己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选择有钱就还,没有就不还的占6%,能拖就拖的占2.8%。

1.3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在高校校园里经常会出现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现象。据调查,身边同学在交往中常常会说谎的占22.1%,偶尔会说谎的占69.8%。部分同学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朝秦暮楚,脚踩几只船,对待恋爱态度不够真诚。在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自我证明、性满足、情感亲密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比例。

1.4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为了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证书,编造自己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调查中,在如何对待求职简历时,有61%的同学选择会稍微美化一点,尽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个好印象;有9.6%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能进去最重要,其它以后再说。

1.5网络行为的诚信缺失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看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消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诚信教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诚信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诚信德育要素,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服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我们必须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把着力点放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来,讲道理、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

2.2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说了十个弟子的特长。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的诚信教育中任然有着启发借鉴意义。诚信教育要适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层次,制定多样性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监督与引导相统一高等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诚信监督机构,学生评议,投诉举报等途径,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力量,推进校园诚信建设。同时,加强正面引导,要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选树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占领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潮流。

2.4他律与自律相统一“他律”强调个体的品德由他人通过种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培育,“自律”强调个体的品德要由个体本人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培育。诚信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诚信、诚信教育不是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大学生诚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把诚信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形成大学生诚信需求的理性自觉。

2.5灌输与渗透相统一列宁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灌输原则。新时期开展诚信教育,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在灌输中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环境、教育的时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列宁还主张德育的渗透性,“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诚信教育要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地身体力行,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优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

2.6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斯曾在资本论理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强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素质。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主题演讲,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考察和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使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诚信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诚信观的积极认同。

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民族诚信水平,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需要文化、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督导、评价、奖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C].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8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24-02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影响,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特殊群体”的出现,正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注。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存在的某些共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第一,学业困难群体;第二,经济贫困群体;第三,心理脆弱群体;第四,身体残疾群体;第五,网络成瘾群体;第六,情感受挫群体[1]。为全面落实全员育人,保障学校平安和谐,分别进行了成因分析,并就加强特殊群体大学生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支持。校、院两级成立“关爱特殊群体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关爱领导小组”),校“关爱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思政部、校医院等成员单位共同承担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二级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为院“关爱领导小组”组长,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若干帮扶小组。

(2)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帮教网络。思政部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发挥好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作用;二级学院要不断提升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专业导师帮教的积极性;辅导员要积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力量,共同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监控和帮扶。

(3)完善特殊群体信息档案。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分类建立该群体的详细档案;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类型,制定合理、恰当的管理措施;并及时更新、充实完善,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2 建立健全思想教育体系

(1)充分尊重、关心特殊群体学生。注重研究特殊群体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从而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从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入手,既为他们释疑解惑、又为他们排忧解难,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相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激励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意志和品格,培养他们懂得感恩、服务社会、诚信做人的高尚情操。

(3)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从网络和情感失意中解脱出来[2],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培养“抗挫折”能力,学会自我调控,保持健康心态。

3 建立健全学业支持体系

(1)加大对新生入学教育力度。构建“四位一体”(即:知名教师、优秀校友、行业精英、优秀学长共同构成的综合入校教育体系)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其中,知名教师重点讲解“学什么”;优秀校友重点讲解“能干啥”;行业精英重点讲解“何前景”;优秀学长重点讲解“怎么学”。

(2)加强校风建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减少学生在恋爱、上网成瘾中出现问题;良好的班风可以减少考试作弊、夜不归宿等违纪现象;结对帮扶活可以帮助因网络成瘾而旷课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学习困难学生共同进步。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督促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大力倡导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加大期末考核的弹性奖惩力度。

(4)发挥好课业导师、科研导师、考研导师等专业导师的作用。课业导师能经常深入班级和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日常答疑;科研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考研导师指导学生考研。

4 建立健全生活帮扶体系

(1)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在发挥好国家助、奖学金作用的基础上,多与地方优秀企业等联系,争取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家和公众在我校设立助、奖学金;发挥校友优势,争取校友在校设立各种助学基金;结合企业的需求,为贫困生争取企业中合适的助学岗位。

(2)拓展贫困生群体锻炼实践的平台。发挥好“自强社”等实践平台的作用,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把校园的卫生、绿化、安全保卫等物业管理临时工作岗位转为勤工助学岗位;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助学岗位,如参加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建设等勤工助学活动。

(3)构建“助学、励志、强能”的全方位立体帮扶模式。加强对贫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技能培训,积极拓展“双困生”就业渠道。在解决经济问题基础上,还要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从精神上自强起来[3]。

(4)重视对残疾大学生的帮扶力度。二级学院要成立帮扶小组,在学习、思想、生活、身体、能力、特长等方面提供成长帮助,及时解决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残疾学生融入生活,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培养技能和能力,发挥爱好特长;并协调社会力量,在帮扶政策、就业创业等方面为他们争取更多优惠支持。

5 建立健全心理援助体系

(1)加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力物力建设。在每个校区增设若干个心理咨询室,增加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数量,并配备所需专业设备。

(2)加强学院层面心理咨询人员培训。每个学院至少有1名以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经常组织心理问题讨论和会诊,提高心理辅导能力,协助处理日常心理咨询及其轻度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加强与特殊群体学生之间的定期交流与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训练。每年10月份,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树立正确恋爱观学术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道德观;每学期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类似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其自身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建立健全行为干预体系

(1)完善学生学业预警、违纪预警和心理预警制度[4]。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有违纪行为或心理出现状况时,分管院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一起专门找其谈话,帮助查找问题原因;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解决问题。

(2)严格控制学生宿舍上网时间,晚上断网时间可适当提前到23:30。学生在教学区,特别是教室使用无线网也应有时间限制。

(3)严格执行相关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学籍制度的学生,该留级的留级、该清退的清退,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总之,只有正视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并多方位、多渠道关心关爱他们,全员育人,多管齐下,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让学校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一斌,黄岩.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1(9):53-54.